防水煤柱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目的和任务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水害防治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进一步加强水害防治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杜绝透水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一、主要地质依据:
1、1990年山西省煤炭地质144勘察院(原山西煤田地质勘探144队)编制的《山西省沁源县详查勘探地质报告》;
2、2009年2月山西省煤炭地质144勘查院编制的《山西黄土坡煤焦有限责任公司一矿矿井调查报告》;
3、2010年3月,山西省煤炭地质114勘查院编制的《山西黄土坡鑫能煤业有限公司水文补充勘探报告》;
4、依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煤矿安全规程》
二、编制设计的技术要求
1、符合矿井实际,科学合理。

2、对不同的水文地质区域及地质构造进行防水隔离煤柱设计。

第二节煤矿位置
一、位置
黄土坡鑫能公司位于山西省沁源县小岭底村以东500m
处,行政区录属聪子峪乡管辖。

地理坐标为:
北纬:36°48′47″--------36°50′20″=
东经:112°11′16″------112°13′01″
矿区范围由以下5个坐标连线圈定:
(1980西安坐标系)
1、X=4080372.23 Y=19612080.95
2、X=4076481.39 Y=19612080.95
3、X=4076481.36 Y=19605930.96
4、X=4078651.36 Y=19605930.95
5、X= 4079441.38 Y=19608480.95
矿区形态为一直角梯形,南北长2170--3891m,东西宽6150m,面积18.8723Km2,开采矿井2#—11#号煤,开采深度由1480m至1020m标高。

二、交通
汾(阳)-屯(留)公路线从矿区西部通过,向北60K m可达南同蒲铁路的平遥车站,也可与大(同)-运(城)高速公路接运,向南经郭道镇可达沁县城关与太焦铁路线相连。

本矿交通比较方便(见1-2-1交通位置图)。

三、相邻矿区的名称、相邻位置和边界
黄土坡鑫能公司北部、西部与汾西矿业集团正新煤焦有限公司和善煤矿相邻,东部与马军峪常信煤业有限公司毗
邻,南部与黄土坡鑫运煤业有限公司相邻。

详见各煤矿相关位置图1-3-1 。

各煤矿相关位置图
汾西矿业集团正新煤焦有限公司和善煤矿




黄土坡鑫能煤业有限公司信




黄土坡鑫运煤业有限公司公

1-3-1
第三节自然地理
矿区位于太岳山区,地表为中低山侵蚀地貌,纵观全矿区,以区北部东西向延展的梁岭为分水岭,大小沟谷大都呈南北向伸展,可谓沟谷纵横,梁岭绵延,地形十分复杂,总的地势为北高南低,地形最高点为庄子上村以东550m处山梁上,标高为1682.6m,地形最低点为矿区西南边界处聪子峪河谷,标高为1358.1m,地形相对高差324.5m.属中山区。

二、水系
本区属黄河水系,主要河流有矿区南侧聪子峪河与北部的百草河。

矿区北部东西向延展的山梁(黄土坡梁)构造了这两条河的自然分水岭,聪子峪河从矿区西南界附近流过,于郭道南侧与韩洪河汇合后在沁源县城西汇入沁河再向南至河南注入黄河;北部的百草河经王陶乡于古寨附近流入龙凤河于介休汇入汾河,最后注入黄河。

三、气象
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根据沁源县气象台观测记录,本区7、8、9三个月为雨季,降雨量最小为463.3㎜(1972年),最大为861.6㎜(1975年),蒸发量最小为1306.7㎜(1983年),最大1609.6㎜(1972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2.3倍。

冬春两季雨雪较少,夏末秋初雨量较大。

一月份气温最低,平均为零下6.5°C,七月份气温最高,为22.4°C,年平均气温8.7°C。

十一月份开始结冰,次年三月份开始解冻,冻土最大深度为750㎜(1976-1977年),最小为370㎜(1972-1973年)。

本区夏季多东南风,冬春季多西北风,最大风速21.0m/S.
四、地震
据山西省颁发的山西省地震基本烈度表,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真加速度值为0.15ɡ。

五、地质灾害
井田内部分地层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形坡度较陡,地质灾害不甚严重,未发现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1-2-1
第三章地质概况
第一节地层
一、区域地层
井田位于华北陆台沁水盆地的西翼,西临霍山隆起,自中二叠世开始,接受了大面积海陆交互相的含煤岩层沉积,经历了燕山运动之后,在喜山期接受了第三、四系沉积,地层总体为走向北北东,倾角南东的单斜构造,次一级构造多为成对且相互平行展布的背、向斜和北东东、北北东向两组断层;延伸较长的背、向斜。

总的走向为北北东向和南北向,从平面上看多呈“S”型,大断层多为走向北东的正断层。

区域地层由霍山隆起带核部起自西向东依次出露由老到新的地层,地层出露齐全,连续性好。

二、矿井地层
矿区内地层出露较好,出露有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下段及中段下部地层。

第四系中更新统黄土零星分布。

现依据沁源详查地质报告资料,对矿区内的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本组为含煤地层的沉积基底。

主要由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的石灰岩、泥质灰岩组成,局部含白云质灰岩。

顶部含较多的星散状黄铁矿,下部常夹有薄层状、石层状的石膏层,为浅海相沉积地层。

顶部为古风化壳。

2、中石炭统本溪组(C2b)
平行不整合于峰峰组之上,厚7.10—36.56m,平均22.98m。

以铝质泥岩为主,夹薄层石灰岩及煤层。

底部以结核状、块状黄铁矿为主的铁铝质岩,向上渐变为铝质泥岩,即“G层铝土矿”。

上部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1—4层薄层石灰岩或泥灰岩,钙质泥岩及1—2薄煤层,煤层多但不可采。

3、上石炭统太原组(C3t)
连续沉积于下伏本溪组之上,为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厚度77.69—117.01m,平均99.36m。

由粗至细粒的砂岩、泥岩、石灰岩和煤层组成。

下部含稳定的可采煤层9+10号和11号煤,中部以三层层位稳定,厚度变化不大的浅海相石灰岩为主,上部则以粗至细粒的碎屑岩为主,夹黑色泥岩及薄层钙质泥岩及一层稳定可采煤层(6号煤层)。

区内5号、8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4、下二叠统山西组(P1S)
矿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与太原组为整合接触,厚度38.44—54.75m,平均41.25m。

主要为灰色、灰白色石英长石砂岩、灰黑色粉砂岩、黑色泥岩,炭质泥岩及3—4层薄煤层,富含植物化石碎片,具水平层理及脉状层理。

2号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2号煤层在2039号、2043号钻孔厚度低于可采厚度。

5、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P1x)
连续沉积于下伏山西组之上,地层厚度88.43—106.94m,平均107.11m。

按照岩性组合可分为上、下两段:
①、上段(P1x2)
k9砂岩底至k10砂岩底,厚度39.63—72.66m,平均57.33m。

底部k9砂岩为灰白色、黄绿色石英长石砂岩,其上为灰色、绿灰色泥岩、粉砂岩互层,局部夹富含植物化石的薄层粉砂岩,其上为砂岩带,砂岩带为灰色、黄绿色中粗粒长石石英泥质砂岩,向上变细,渐变为细粒砂岩,其上为灰绿色细粒砂岩,与粉砂岩互层,夹灰色铝质泥岩及紫色、灰绿色互为斑块状杂色泥岩薄层,顶部为杂色泥岩,富含铝质,具鲕粒,俗称“桃花泥岩”。

以其层位稳定,岩性特殊,是确定k10砂岩的辅助标志层。

②、下段(P1x1)
由k8砂岩底至k9砂岩底,厚度30.24—61.20m,平均49.78m。

以黄色中粒砂岩夹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夹黑色泥岩及薄煤1—3层。

6、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P2S)
与下石盒子组呈连续沉积,根据其岩性特征,可分上、中、下三段,本区只保留下段和中段的下部地层。

①、下段(P2S1)
K10砂岩底至k12砂岩底,厚度180.89—260.17m,平
均203.70m。

K10砂岩为灰色、灰白色、黄绿色中细粒砂岩,底部为砂砾岩。

下部以灰白色、灰绿色、黄绿色、杏黄色的粉砂岩、细粒砂岩为主,夹灰绿色、黑灰色泥岩薄层及薄煤,暗紫色、紫色泥岩、细粒砂岩互层,夹紫色泥岩。

中部以灰黄色、黄色中粒砂岩为主,习惯称为黄色砂岩带,夹紫色、黄绿色、灰绿色互为斑块状的粉砂岩或泥岩,其中夹1—2层黑色泥岩或炭质泥岩。

②、中段(P2S2)
在本区东部只保留该段的下部地层,以浅灰色、灰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互层,夹黄绿色砂岩带,底部为k12砂岩。

k12砂岩厚1.20—14.43m,平均7.32m。

为灰白色、绿灰色石英长石砂岩,分选差,底部富含砾石,泥质胶结,与下伏层有冲刷现象。

7、第四系(Q)
本区地表覆盖层以第四系黄土为主,沟谷中则为河床冲积洪积物,分布不广,一般只在河床及两岸到山坡有零星分布,覆盖于不同时代基岩地层之上,下部为黄色、灰黄色粘土、亚砂土、亚粘土,具钙质结核;上部为浅黄色、浅灰绿色砂质粘土,河床冲积物主要为砂砾层和卵石。

第二节构造
一、区域构造
据中国构造体系力学,本井田位于贺兰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内侧。

受吕梁古陆控制,区域主要构造线方向为NE- SW。

二、井田构造
该矿位于沁水煤田西缘,霍山隆起之东翼。

由于受霍山径向构造带影响及区北部百草断层影响。

矿区总体构造为—走向NNE,倾向SEE的单斜构造,在此基础上发育有次一级宽缓褶曲,现分别叙述如下:
1、断层
百草断层:该断层位于矿区外西北角,走向NEE60°方向延伸,倾向SE。

倾角75°,短距自西减小,向东逐渐增大,区内全长约2200m。

2、褶曲
⑴S3背斜
位于矿区南东部,与S4向斜大致呈平行展布,区内全长为2100m,轴部地层为P2S1,西翼倾角8--12°,东翼倾角8--9°,两翼基本对称。

⑵、S4向斜
位于矿区中部,轴向NE17°,轴部地层为P2S2,西翼地层为P1x2、P1S1,倾角13--16°,为P2S1,倾角一般8--14°,两翼基本对称。

3、陷落柱
井田内在东南部采掘过程中发现陷落柱,一般规模不大,直径一般30--50m,最大直径为100m。

第四章煤层
第一节含煤性
矿区含煤地层主要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批采煤层为2、6、9+10、11号煤层,因此,只对太原组的含煤性进行阐述。

太原组地层厚度77.69—117.01m,平均厚度99.36m,含煤5—7层,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4.75m,平均煤层系数4.78%。

总的特点是煤层层数多,达可采厚度者层数较少,但可采煤层厚度较大。

其中6号、9+10号、11号为本区稳定的可采煤层,5号、7号、8号煤为不可采煤层。

第二节可采煤层
1、本矿区含煤地层共含5—7层煤,其总的特征是层数多,厚度较大,达可采厚度的不多,其中5号、7号、8号煤均为不可采煤层,6、9+10、11号煤为稳定的全区可采煤层。

各煤层特征见煤层一览表4—2—1。

表4-2-1
2、9+10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的顶部,厚度2.43-62m,平均2.46m。

该煤层为9号和10号合并层,在本矿区范围两煤层间距变化于0—0.30m之间,基本合并为一层,总厚度均达可
采,属全区稳定的可采煤层。

顶板为k2石灰岩,局部k2石灰岩与煤层之间夹0.20m左右的黑色泥岩,底板为黑色粉砂岩,局部为炭质泥岩,该煤矿一般含夹石一层,局部二层,夹石总厚度0—0.10m。

该煤层全硫(St.d)含量大于3%成一条带状分布于矿区中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

第五章水文地质
第一节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一、水文地质单元划分
按照《中国北方主要煤矿区水文地质图集》的划分,本区属于霍山岩溶水系统,以大泉排泄为主,自成补、径排体系,构成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这是奥陶系构造岩溶水的运动特征。

霍山背斜以南北走向耸立于矿区西侧,背斜轴部出露地层为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地层,两翼出露大面积碳酸盐岩地层,成为地下水的补给区,出露面积约1420㎞2,背斜西翼受霍山大断裂和太谷大断裂的切割,地下水向南北径流,构成南北两个水文地质单元。

北单元为介休洪山泉域,泉水从第四系砂砾石中溢出,流量1.4—2.3m3/S,水温14℃,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盐硫酸盐型,矿化度0.48g/L;南单元洪洞广胜泉,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5㎞,霍山背斜的南端与霍山断裂的交汇处,泉口标高581.60m,流量4.53m3/S,水温14℃,水化学类型重碳酸盐硫酸盐型,矿化度0.31—
0.56g/L;二者水化学类型和矿化度基本近似。

本区属于广胜寺泉域,并靠近与洪山泉域的分水岭地带。

二、区域含水层
1、奥陶系石灰岩溶裂隙含水层:区域西部广泛出露且为地下水补给区,本含水层含水丰富,水质好,为区域主要含水层。

2、上石炭统石灰岩溶裂隙含水层组:主要为太原组三层石灰岩含水层,其含水性随埋藏深度和所处构造位置不同而变化,为区域主要含水层之一。

3、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区域内广泛出露,多见有小泉水出露,具有一定含水性,但一般富水性较弱。

4、第四系冲积洪积含水层:多分布于较大沟谷及两侧一级阶地,大多含水性较好,为村镇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

三、区域隔水层
隔水层有本溪组铝土质泥岩或铝土岩,2号煤层底板至k2石灰岩之间的粉砂岩、泥岩等;山西组顶界以上泥岩、粉砂岩等组成。

四、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1、岩溶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是西部裸露区,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流补给,其它上部砂岩含水层,通过地质构造径流补给,向南或北径流,于大泉处排泄。

2、砂岩地下水的补给,在裸露地带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或接受风化基岩带裂隙水的补给,经短距离径流,在地形切割地段以泉的形式排泄或补给其它含水层。

3、冲洪含水层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补给或矿坑排水,一般向河流的下游径流排泄。

第二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一、井田地表河流
矿区西邻地表河流主要为聪子峪河上游,聪子峪河常年有溪流,雨季水量有所增大。

由于煤层埋藏较浅,风化裂隙发育,因此,对矿井开采将有一定的影响。

二、含水层
矿区的含水层自上而下有:
1、第四系砂砾层孔隙潜水含水层
第四系全新统Q4及上更新统Q3,分布在矿区内南西部山间河谷地带,岩性为灰白色砂质粘土、亚粘土砂砾层及砂石层,厚度变化大,层位不稳,依地形而异,该层渗水性含水性均好,由于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条件好,为地下水较丰富的孔隙潜水含水层。

2、上石盒子组中部k12砂岩裂隙含水层
本组具多层含水砂岩,且不稳定,厚度在短距离内纵向横向变化大,尖灭现象较多,主要含水层k12砂岩为灰绿色、浅黄色的中—粗粒砂岩,含棱角状小砾石,由上往下颗粒逐
渐变粗,厚1.20—14.43m,平均7.32m,该层在区内多出露于山梁和山脊,大气降水补给条件好,并易受地形切割排泄,泉水流量0.24—0.42L/S,为弱—中等裂隙含水层。

3、上石盒子组底部(k10砂岩)裂隙含水层
砂岩含水层较稳定,多呈透镜体,岩性为黄绿色,浅灰绿色中—细粒厚层状石英长石砂岩,埋藏浅时,风化裂隙及节理发育,局部含小砾。

2045号孔钻进消耗量达5.5m3/h, 一般钻进消耗量在0.5m3/h以下,泉水流量0.22L/S,因此,该层为较弱裂隙含水层。

4、下石盒子组(k8、k9,)砂岩裂隙含水层
砂岩含水层位于1号、2号煤层以上,k8为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岩性为灰白色、灰绿色、黄绿色厚层状石英长石砂岩,多为钙质胶结,裂隙稍发育,钻进消耗量在1.00m3/h, 以下,一般在0.2—0.5m3/h之间,9号孔k9,以上9m处砂岩涌水量0.58L/S,泉水仅一处,流量只有0.27L/S,因此,含水层为较弱裂隙含水层。

5、太原石灰岩(k4、k3 、k2、)岩溶裂隙含水层
k2石灰岩为9+10号煤层直接充水含水层,也是太原组的主要含水层,岩性为深灰色,致密、坚硬、性脆石灰岩,一般含有燧石层及透镜体。

厚2.5—10.00m,平均厚7.05m,石灰岩裂隙稍发育,局部较发育,钻进消耗量一般在1.00m3/h以下,区内未发现泉水出露。

矿区外北部2032号孔k2简易抽水试验q=0.1L/S·m, 从以上资料分析,主要含水层k2石灰岩为弱富水性裂隙含水层。

6、中奥陶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⑴、峰峰组上段块状石灰岩(Q2f)
奥陶系地层出露于矿区外西部,峰峰组石灰岩是本区煤系地层下伏的主要含水层,是开采下组煤(9+10、11号)的主要威胁。

岩性为质纯、致密、性脆,裂隙稍发育,一般被方解石充填,局部偶见有封闭式小溶洞,可见有角砾状石灰岩,棱角状灰岩碎块被泥灰岩胶结,厚度70.05m,钻进时冲洗液消耗量一般在0.5m3/h以下,区外北部2032号孔简易抽水试验,q=0.014—0.0148L/S·m,由此推断,含水性较弱。

据区南西部该矿2006年5月施工的水井,奥灰静止水位为1201.38m.
⑵、上马家沟组上段厚层状石灰岩(02S2)含水层
钻孔揭露此段,岩芯采取率又低,只能做简单介绍,岩性为石灰岩或泥灰岩,深灰色、浅灰色、块状,裂隙发育或较发育,上马家沟组可能成为本区岩溶发育的含水层。

三、隔水层
11号煤至02含水层之间隔水层,由铝土泥岩、粉砂岩、泥岩、石英砂岩等致密岩层组成一般厚42.73m,其间的石英砂岩、致密、坚硬,裂隙不发育,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
在无断裂贯通情况下垂直方向上11号煤以上含水层与02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

2号煤至k4石灰岩之间隔水层,由致密的粉砂岩、泥岩组成,一般厚76.40m,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在无断裂及陷落柱贯通情况下,垂直方向使2号煤以上含水层与k2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
2号煤以上各砂岩含水层,由于其间存在厚度较大的粉砂岩、泥岩,且各砂岩含水性又不强,因此,垂直方向2号煤以上各砂岩含水层不发生水力联系。

四、地质构造与地下水的关系
本区为走向NNE,倾向SEE,伴随有与走向大体一致的宽缓褶曲的单斜构造,是承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水的良好自然环境。

特别是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地层,在矿区大面积出露,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集聚形成地下水。

这部分地下水受构造影响,在适宜的地形条件下以泉的形态又排出地表形成地下水,砂岩体储水岩层的特点是:含水砂岩不稳定,常相变、尖灭;地形切割较深,地下水补给量有限,水量较小,易排泄。

五、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区内第四系砂砾层孔隙含水层分布不广,沉积不厚,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同时接受矿坑排水的补给,地下水沿河谷向下径流排泄。

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区内大面积出露,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第四系及地表水补给,主要以层间运移为主,在适宜的条件下又以泉的形式排泄于地表或第四系含水层。

山西组、太原组含水层在北部沟谷埋藏浅,补给条件好,以层间运移为主,在一定条件下以泉的形式排泄或向深部奥灰排泄。

奥灰岩溶裂隙含水层,主要在西部裸露区直接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其次是在覆盖区其上覆含水层通过构造的补给,沿地层走向运移为主,最后至广胜寺泉而排泄。

六、井田水文地质类型
K8砂岩含水层是开采2号、6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并通过开采塌陷裂隙与上覆砂岩体发生水力联系,或在浅部与风化裂隙水发生水力联系,成为矿井充水因素,但由于各砂岩体含水层均为弱富水性,充水方式均以顶板淋水为主,因此,上组煤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简单类型。

K2石灰岩含水层是开采9+10号、11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局部地段可能通过开采产生的塌陷裂隙带接受上部砂岩的充水补给,由于含水层均为弱富水性,且充水方式以顶板淋水为主。

下伏奥灰岩溶地下水位标高(950--990m),低于开采煤层,不会给矿井开采造成威胁,且不存在带压开采。

一般不会突水,但在有构造导通时应注意防止突水事故的发生。

因此,9+10号、11号煤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为中
等类型。

第三节充水因素分析
一、矿井充水因素分析
1、地表水对矿井的充水影响
大气降水及矿坑排水形成的地表水作为充水水源,对本矿充水影响一般不大,这是由于煤层距地表间具有隔水层存在,且地表径流条件好,因而不会造成矿坑充水影响,但平时应注意加强井口上游拦洪堤坝的稳固性。

当开采井田河谷地带时,在开采塌陷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可达40m左右)与风化裂隙发生水力联系时,河水将可能进入矿井,造成矿井突水事故,应引起矿方的高度重视。

2、含水层对矿井的充水影响
2、6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砂岩,富水性较弱,主要为顶板淋水,或在浅部与基岩风化带发生水力联系,随着开采深度,涌水量增加不是很明显,采空区积水量很少,原因是矿井内下部煤层已开采,采空区沿开采塌陷裂隙进入下部开采煤层的巷道内,但可以使少量积水积存在采空区的低处。

应在开采过程引起注意。

下组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为k2石灰岩,埋藏较浅,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由于井田地形较陡,水流排泄条件好,再者由于地势高,含水层地下水沿层间运移到低处,井田内多为透水层,一般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而奥灰上马家沟组
岩溶发育,富水性强,水位标高950--990m,井田9+10、11号煤层位于奥灰水位以上,不存在带压开采。

3、地质构造对矿井的充水影响
井田内断层稀少,目前发现2条短距均小于5m的正断层,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另有井田东南发现9条陷落柱,没有对煤层开采产生影响。

因此,地质构造对矿井充水影响不大。

4、临近生产矿井的水文地质特征和充水因素
本井田北部、西部毗邻汾西矿务局正新煤焦有限公司和善煤矿,东临马军峪常信煤业有限公司,南邻开采9+10号煤层的黄土坡鑫运煤业有限公司。

现分别叙述如下:
⑴、汾西矿务局正新煤焦有限公司和善煤矿:
处于北部经资源整合的和达煤业有限公司矿井已开采2号煤层多年,资源枯竭,采空区积水多集中其井田北部,且该井田与本矿井不是直接相邻,因此,采空区积水对本矿井开采影响不大。

地处西部经兼并的花坡煤炭有限公司矿井开采9+10号煤层,充水含水层为顶板k2石灰岩。

充水方式以顶板滴水为主,由于地面切割其中井田南部k2含水层出露,使得含水层地下水渗流,矿井涌水量不是很大,正常涌水量小于50m3/ d,采空区积水不是很严重,且与本井田不是直接相连,因此,对本矿井煤层开采影响不大。

⑵、马军峪常信煤业有限公司:
该矿井为9+10号煤层的基建井,不涉及水情水害防治,故暂不考虑分析水文地质特征及充水因素。

⑶、黄土坡鑫运煤业有限公司:
位于东部的黄土坡鑫运煤业有限公司,现为开采9+10号煤层基建井,井田1、2、6、9+10号煤层不同程度开采,1、2号煤层充水含水层顶板砂岩,充水方式滴水和淋水,矿井涌水量为60--80m3/d;9+10号煤层充水含水层为顶板石灰岩裂隙水,由于开采面积较小,矿井涌水量为120--160m3/d;采空区现已积水。

经整合兼并的八一煤业有限公司,现已关闭。

在被整合前,开采2号煤层,充水方式以顶板砂岩滴水或淋水为主,只有在采空区低凹处有积水。

第四节涌水量预算
一、矿井涌水量预算
根据矿井开拓面积,开采9+10号煤层主要充水水源为顶板砂岩或石灰岩裂隙水,根据生产矿井及领近生产矿井调查,矿井涌水以顶板淋水为主,并在局部以裂隙缝出水,矿井经过排水渠流到水仓,排水量测量方法以泵量乘以排水时间得,矿井涌水量的变化规律是水量的增大与开采面积增大较明显,与深度、产量不明显;与降雨量有关系的是在井口附近的沟谷由于风化裂隙以及开采塌陷裂隙,使得矿井涌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