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3协议基础

合集下载

IEEE8023协议简介

IEEE8023协议简介

IEEE802.3局域网协议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02.3 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 千兆位以太网-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802.3 物理层对应于I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标准定义。

802.2 IEEE 由LLC网桥实体,提供LANs 之间的LAN-to-LAN 接口,可以使用同种协议(如以太网到以太网)和不同的协议(如以太网到令牌环)之间。

802.3各种封装支持的上层协议

802.3各种封装支持的上层协议

浅谈以太网帧格式一.Ethernet帧格式的发展1980 DEC,Intel,Xerox制订了Ethernet I的标准1982 DEC,Intel,Xerox又制订了Ehternet II的标准1982 IEEE开始研究Ethernet的国际标准802.31983 迫不及待的Novell基于IEEE的802.3的原始版开发了专用的Ethernet帧格式1985 IEEE推出IEEE 802.3规范,后来为解决EthernetII与802.3帧格式的兼容问题,推出折衷的Ethernet SNAP格式(其中早期的Ethernet I已经完全被其他帧格式取代了,所以现在Ethernet只能见到后面几种Ethernet的帧格式,现在大部分的网络设备都支持这几种Ethernet的帧格式,如:cisco的路由器再设定Ethernet接口时可以指定不同的以太网的帧格式:arpa,sap,snap,novell-ether)二.各种不同的帧格式下面介绍一下各个帧格式1.Ethernet II就是DIX以太网联盟推出的。

它由6个字节的目的MAC地址,6个字节的源MAC 地址,2个字节的类型域(用于标示封装在这个Frame、里面数据的类型)以上为Frame Header,接下来是46--1500字节的数据,和4字节的帧校验2. 2.Novell Ethernet它的帧头与Ethernet有所不同其中EthernetII帧头中的类型域变成了长度域,后面接着的两个字节为0xFFFF,用于标示这个帧是Novell Ether类型的Frame,由于前面的0xFFFF站掉了两个字节所以数据域缩小为44-1498个字节,帧校验不变。

3. 3.IEEE 802.3/802.2802.3的Frame Header和Ethernet II的帧头有所不同,EthernetII类型域变成了长度域。

其中又引入802.2协议(LLC)在802.3帧头后面添加了一个LLC首部,由DSAP(Destination Service Access Point)1 byte,SSAP(Source SAP),一个控制域--1 byte! SAP用于标示帧的上层协议。

学习802.3协议及其标准

学习802.3协议及其标准

学习802.3协议及其标准⼀、定义⾸先百度802.3的定义:IEEE 802.3 通常指。

⼀种。

描述和的MAC⼦层的实现⽅法,在多种上以多种速率采⽤/CD访问⽅式,对于快速以太⽹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法有所扩展。

https:///item/IEEE%20802.3/3684685?fromtitle=IEEE802.3%E6%A0%87%E5%87%86&fromid=6813217IEEE 802.3简介IEEE 802.3 is a working group and a collection of IEEE standards produced by the working group defining the physical layer and data link layer's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of wired Ethernet. This is generally a local area network technology with some wide area network applications. Physical connections are made between nodes and/or infrastructure devices (hubs, switches, routers) by various types of copper or fiber cable. 802.3 is a technology that supports the IEEE 802.1 network architecture. 802.3 also defines LAN access method using CSMA/CD.IEEE 802.3是⼀个⼯作组,也表⽰此⼯作组制定的⼀系列IEEE标准,这些标准都是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有线以太⽹标准(802.11是WiFi)。

802.3标准协议

802.3标准协议
802.3y-1997
100 Mb/s
星形
两对100的3类或更好的UTP电缆
100
100
1000BASE-LX
802.3z-1998
1 Gb/s
星形
长波长激光(1300 nm)使用:
- 62.5m多模光纤
- 50m多模光纤
- 10m单模光纤
316
316
316
550
550
5000
1000BASE-SX
不使用
100BASE-TX
802.3u-1995
100 Mb/s
星形
两对100的5类UTP电缆
100
100
100BASE-FX
802.3u-1995
100 Mb/s
星形
两根光纤
412
2000
100BASE-T4
802.3u-1995
100 Mb/s
星形
4对100的3或更好的UTP电缆
100
不使用
100BASE-T2
100
100
10GBASE-SR
802.3ae-2002
10 Gb/s
星形
短波长激光(850 nm)
不使用
65-300
10GBASE-SW
802.3ae-2002
10 Gb/s
星形
短波长激光(850 nm)
不使用
65-300
10GBASE-LX4
802.3ae-2002
10 Gb/s
星形
长波长激光(1300 nm),WWDM
-多模光纤
-单模光纤
不使用
300
10 k
10GBASE-LR

IEEE802.3ah协议介绍

IEEE802.3ah协议介绍

1 、以太网OAM 简介以太网技术诞生几十年来,以其简单、低廉的特点逐步成为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 )的主导技术。

随着业务和网络技术发展,设备制造商和标准化组织开始致力于将这一技术向城域网(MAN )和广域网(WAN )方向拓展。

但最大的障碍是缺乏较好的运营管理维护机制。

OAM :将网络的管理工作划分为3 大类,操作(Operation )、管理(Administration )和维护(Maintenance ),简称OAM 。

以太网OAM 是一种监控网络问题的工具。

它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利用设备之间定时交互OAMPDU (OAM Protocol Data Units ,OAM 协议数据单元)来报告网络的状态,使网络管理员能够更有效地管理网络。

2 、以太网OAM 标准化过程WorkingMaking itIEEE– IEEE 802.1ag CFM– IEEE 802.3ah EFM-OAM – IEEE 802.1AB LLDP– IEEE 802.1ap VLAN 桥接的MIBITU-T– ITU-T SG 13 Y.1730 以太网OAM 的需求 – ITU-T SG 13 Y.1731以太网OAM 功能和机制MEF– MEF 7 EMS-NMS 信息模型–MEF15网元管理需求–MEF16以太网本地管理接口(E-LMI)–MEF17业务级OAM需求与框架电信级以太网为了实现与传统电信级传送网相同的服务水平,以太网OAM 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IEEE、ITU-T、MEF 等各研究团体和标准组织都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目前这些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对应的以太网OAM 层次,如上图。

IEEE 802.3ah 协议已经标准化,此协议主要用于以太网“最后一公里”上的设备管理和链路管理;802.1ag 关注于以太网端到端的故障管理;ITU-T Y.1731 在设计思路上与802.1ag 高度一致,它定义了类似的管理功能,同时对性能管理的功能和实现方法给出了定义。

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

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

以太网Ethernet: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02.3 suite)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 千兆位以太网-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10 千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1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2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3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802.3 物理层对应于I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LLC 由IEEE 802.2 标准定义。

IEEE802.3 协议简介word版本

IEEE802.3 协议简介word版本

I E E E802.3协议简介IEEE802.3局域网协议IEEE 802.3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8 02.3 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 IEEE 802.3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 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 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 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 千兆位以太网- IEEE 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 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 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 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802.3 物理层对应于 I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 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 LLC 由 IEEE 802.2 标准定义。

局域网的协议与标准

局域网的协议与标准

局域网的协议与标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局域网已成为现代办公室和家庭网络的基本组成部分。

局域网的协议与标准的规范化是保障网络通信顺畅进行的重要保证。

本文将介绍局域网的协议与标准,探讨其作用和重要性。

一、局域网的协议1. Ethernet协议Ethernet协议是局域网中最常用的协议之一,它定义了一种基于MAC地址的数据传输方法。

通过使用Ethernet协议,局域网中的设备可以通过物理介质进行数据交换,实现高速和可靠的数据传输。

Ethernet协议也规定了数据的封装格式、地址分配、帧格式及传输速率等。

2. TCP/IP协议TCP/IP协议是互联网和局域网中最基础的协议组合。

它由两个协议构成:TCP(传输控制协议)和IP(网际协议)。

TCP协议负责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IP协议负责数据包的路由和分发。

在局域网中,TCP/IP协议支持设备之间的通信,使得数据能够在不同的局域网中进行传递。

3. DHCP协议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是一种自动分配IP地址的协议。

在局域网中,通过使用DHCP协议,可以自动为设备分配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和DNS服务器等网络配置信息,简化了网络管理的复杂性,提高了网络的可用性和灵活性。

二、局域网的标准1. IEEE 802.3标准IEEE 802.3是局域网中最重要的标准之一,也是Ethernet协议的基础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局域网传输介质、数据传输速率、帧格式、MAC地址等方面的要求,为局域网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统一的指导。

2. IEEE 802.11标准IEEE 802.11是无线局域网(WLAN)的标准,它定义了无线局域网的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层的规范。

通过IEEE 802.11标准,可以实现无线设备之间的互联和数据传输,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灵活和方便的网络接入方式。

3. TCP/IP协议簇TCP/IP协议簇是互联网和局域网中最常用的一组协议。

除了前面提到的TCP和IP协议外,还包括一系列的辅助协议,如ICMP、ARP、RARP等。

802.3协议标准

802.3协议标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802.3协议标准篇一:ieee802.3协议简介ieee802.3局域网协议ieee802.3局域网协议(ethernetlanprotocolsasdefinedinieee802.3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ieee802.3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mac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mac帧的最小长度为512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mbps-10base-t以太网100mbps-快速以太网1000mbps-千兆位以太网(802.3z)10千兆位以太网-ieee802.3a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ieee802协议中,iso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ieee802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mac-客户端子层。

ieee802.3物理层对应于iso物理层。

mac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mac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llc由ieee802.2标准定义。

ieee802.3协议简介

ieee802.3协议简介

局域网协议IEEE 局域网协议(Ethernet LAN protocols as defined in IEEE suite)简介以太网协议是由一组 IEEE 标准定义的局域网协议集。

在以太网标准中,有两种操作模式:半双工和全双工。

半双工模式中,数据是通过在共享介质上采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协议实现传输的。

它的主要缺点在于有效性和距离限制,链路距离受最小 MAC 帧大小的限制。

该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其高速传输的有效性。

因此,引入了载波扩展技术来确保千兆位以太网中 MAC 帧的最小长度为 512 字节,从而达到了合理的链路距离要求。

传输速率当前定义在光纤和双绞线上的传输速率有四种:10 Mbps - 10Base-T 以太网100 Mbps -快速以太网1000 Mbps -千兆位以太网()10 千兆位以太网- IEEE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太网的总体概况。

有关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以及万兆位以太网的具体内容将在其它文档中另作介绍。

基本组成以太网系统由三个基本单元组成:物理介质,用于传输计算机之间的以太网信号;介质访问控制规则,嵌入在每个以太网接口处,从而使得计算机可以公平的使用共享以太网信道;以太帧,由一组标准比特位构成,用于传输数据。

在所有 IEEE 802 协议中,ISO 数据链路层被划分为两个 IEEE 802 子层,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和 MAC -客户端子层。

IEEE 物理层对应于 ISO 物理层。

MAC 子层有两个基本职能:数据封装,包括传输之前的帧组合和接收中、接收后的帧解析 / 差错检测。

介质访问控制,包括帧传输初始化和传输失败恢复。

介质访问控制(MAC)-客户端子层可能是以下一种:逻辑链路控制(LLC),提供终端协议栈的以太网 MAC 和上层之间的接口,其中 LLC 由 IEEE 标准定义。

网桥实体,提供 LANs 之间的 LAN-to-LAN 接口,可以使用同种协议(如以太网到以太网)和不同的协议(如以太网到令牌环)之间。

802.3协议工作原理

802.3协议工作原理

802.3协议工作原理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这个超有趣的802.3协议。

这802.3协议啊,就像是网络世界里的交通规则一样,规规矩矩地让数据在网络里跑来跑去。

咱先得知道这802.3协议主要是和以太网相关的哦。

想象一下,以太网就像一个超级大的社区,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数据小居民。

那802.3协议呢,就是这个社区的管理规则。

在这个以太网社区里啊,数据是以帧的形式存在的。

这帧就像是一个个小包裹,里面装着各种各样有用的信息。

比如说啊,这个包裹里有发送方的地址,就像寄信的时候得写清楚是谁寄的呀。

还有接收方的地址呢,这就是明确这个包裹要送到哪里去。

这帧里面还装着数据本身,这就是真正要传递的消息啦,可能是你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或者是一张超搞笑的图片啥的。

那这些帧是怎么在网络里传输的呢?这就和802.3协议的工作原理分不开啦。

802.3协议规定了一种叫做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CSMA/CD)的方法。

这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绕口?其实呀,就像一群人在一个小路上走,如果前面有人(有数据在传输),那后面的人(其他数据)就得等着,这就是载波监听啦。

大家都很有礼貌地听着看有没有人在占用这条路(网络线路)。

可是呢,有时候也会出点小岔子。

就像大家都着急赶路,不小心就可能撞到一起(发生冲突)。

比如说两个设备同时想要发送数据,那这时候就会冲突啦。

不过别担心,802.3协议的冲突检测就发挥作用了。

一旦检测到冲突,这些数据帧就会停下来,就像两个人撞到一起后互相说声“不好意思”然后重新调整一下。

这个重新调整的过程就是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尝试发送。

这个随机等待时间很巧妙哦,就像是大家抽签决定谁先出发一样,避免了再次冲突的可能。

再说说这个帧的格式吧。

它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小盒子,有着固定的结构。

开头有个前导码,这就像是包裹上的一个小标签,告诉接收方“有包裹来啦”。

然后就是目的地址和源地址啦,就像前面说的寄件人和收件人地址。

中间的数据部分就像包裹里的宝贝。

IEEE802系列协议

IEEE802系列协议

IEEE802系列协议IEEE 802 系列协议IEEE802 协议是一种物理协议,因为有以下多种子协议,把这些协议汇集在一起就叫802协议集。

IEEE是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的简称,IEEE 组织主要负责有关电子和电气产品的各种标准的制定。

IEEE于1980年2月成立了IEEE 802委员会,专门研究和指定有关局域网的各种标准。

IEEE 802委员会不断增加,这些分委员会的职能如下:一、802.1X协议802.1X协议是由(美)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提出,刚刚完成标准化的一个符合IEEE802协议集的局域网接入控制协议,全称为基于端口的访问控制协议。

能够在利用IEEE 802局域网优势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对连接到局域网的用户进行认证和授权的手段,达到了接受合法用户接入,保护网络安全的目的。

802.1x认证,又称EAPOE认证,主要用于宽带IP城域网。

802.1--高层及其交互工作。

提供高层标准的框架,包括端到端协议、网络互连、网络管理、路由选择、桥接和性能测量。

802.(基于端口的访问控制Port Based Network Access Control) ,协议起源于802.11协议,后者是标准的无线局域网协议,802.1x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无线局域网用户的接入认证问题。

802.1x协议仅仅提供了一种用户接入认证的手段,并简单地通过控制接入端口的开/关状态来实现,这种简化适用于无线局域网的接入认证、点对点物理或逻辑端口的接入认证,而在可运营、可管理的宽带IP城域网中作为一种认证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IEEE 802.1d (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IEEE 802.1w, RSTP算法IEEE 802.1s, MSTP算法IEEE 802.1P,讲述的是交换机与优先级相关的流量处理的协议。

802.3bt协议工作原理

802.3bt协议工作原理

802.3bt协议工作原理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唠唠这个802.3bt协议呀。

这协议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大上,像那种在科技云端飘着的东西?其实呀,没那么神秘啦。

802.3bt协议呢,它主要是在以太网供电(PoE)这个大领域里玩得转的家伙。

咱先说说以太网供电是啥。

你想啊,以前设备要用电,就得单独拉电线,就像给每个设备都准备一个小饭盒盛饭(电就像饭啦,设备得吃电才能干活嘛)。

但是有了以太网供电呢,就可以通过咱们平常用来传输网络数据的以太网线,同时把电也送过去,这就好比送外卖,网线不仅送数据这个信息餐,还顺便把电这个能量餐也给带上了。

那802.3bt协议在这个里面是怎么干活的呢?这协议就像是一个超级聪明的调度员。

在以太网线里面,有好多对线呢。

802.3bt协议会巧妙地安排这些对线的功能。

它就像一个理财小能手,把这些对线的能力充分利用起来。

比如说,它会决定哪对线用来传输数据,哪对线用来传输电力,而且还能根据设备的需求,动态地调整电力的分配。

咱打个比方哈,就像你家里有好几个电器,有个小台灯,功率小,还有个大空调,功率大。

802.3bt协议就像是家里的智能配电箱。

当小台灯接入的时候,它就给小台灯分配刚刚好的电量,不会多给浪费,也不会少给让台灯亮不起来。

当大空调接入的时候呢,它就知道得给大空调多来点电,而且还得保证网络数据传输不受影响。

这个协议还特别注重安全哦。

就像一个小卫士一样,它得确保在供电和数据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

比如说,要是有线路短路或者过载的情况,802.3bt 协议就会像个机灵鬼一样,迅速做出反应。

它会调整电力供应,或者通知相关设备采取措施,就像拉响警报一样,避免发生更严重的问题。

再说说设备之间的通信。

802.3bt协议让设备之间可以互相“聊天”呢。

就像人和人之间说话一样,设备之间通过这个协议可以告诉彼此自己的需求。

比如说,一个需要供电的设备会告诉供电设备:“嗨,我在这儿呢,我需要这么多电,而且我还得好好接收数据哦。

IEEE802.3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IEEE802.3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1.CSMA/CD总线的实现模型IEEE802.3是一个使用CSMA/CD媒体访问控制方法的局域网标准。

CSMA/CD总线的实现模型如图4.10所示,它对应于OSI/RM的最低两层。

从逻辑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由LLC子层和MAC子层组成,实现岱I很M的数据链路层功能,另一部分实现物理层功能。

把依赖于媒体的特性从物理层中分离出来的目的,是要使得LLC子层和MAC子层能适用于各类不同的媒体。

物理层内定义了两个兼容接口:依赖于媒体的媒体相关接口MDI和访问单元接口AUIoMDI是一个同轴电缆接口,所有站点都必须遵循IEEE802.3定义的物理媒体信号的技术规范,与这个物理媒体接口完全兼容。

由于大多站点都设在离电缆连接处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在与电缆靠近的MAC中只有少量电路,而大部分硬件和全部的软件都在站点中,AUI的存在为MAC和站点的配合使用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

MAC子层和LLC子层之间的接口提供每个操作的状态信息,以供高一层差错恢复规程所用。

MAC子层和物理层之间的接口,提供包括成帧、载波监听、启动传输和解决争用、在两层间传送串行比特流的设施及用于定时等待等功能。

2.EEE802.3MAC帧格式MAC帧是在MAC子层实体间交换的协议数据单元,IEEE802.3MAC帧的格式如图4.11所示IEEE802.3MAC帧中包括前导码P、帧起始定界符SFD、目的地址DA、源地址SA、表示数据字段字节数长度的字段LEN、要发送的数据字段、填充字段PAD和帧校验序列配S等8个字段。

这8个字段中除了数据字段和填充字段外,其余的长度都是固定的。

前导码字段P占7个字节,每个字节的比特模式为"10101010",用于实现收发双方的时钟同步。

帧起始定界符字段SFD占1个字节,其比特模式为"10101011",它紧跟在前导码后,用于指示一帧的开始。

前导码的作用是使接收端能根据"1"、"0"交变的比特模式迅速实现比特同步,当检测到连续两位"1"(即读到帧起始定界符字段SFD最未两位)时,便将后续的信息递交给MAC子层。

【802.3adLAG学习笔记】LACP协议报文基础

【802.3adLAG学习笔记】LACP协议报文基础

【802.3adLAG学习笔记】LACP协议报⽂基础
LACP协议有⼏种报⽂
只有⼀种,就是LACPPDU报⽂
LACP协议中哪些⾓⾊会发送LACPPDU
Actor会主动发送
Passive会发送响应报⽂,但是不会主动发送(slave端在收到actor端的lacp报⽂后,会根据报⽂内容决定⾃⼰下⼀步该怎么做)
LACP中的Active和Passive
LACP协议中的每个端⼝都有⼀个LACP_Activity属性,根据这个端⼝可以确定端⼝是active端还是passive端
Actor会主动发送LACPPDU报⽂
Passive端只有在收到Active端发过来的报⽂之后才会进⾏响应,它不会主动发送协议报⽂(slave端在收到actor端的lacp报⽂后,会根据报⽂内容决定⾃⼰下⼀步该怎么做)
周期性的LACP报⽂发送只有当Actor和Partner的LACP_Activity属性都是Active_LACP的时候才会发⽣
除了周期性的发送,还有⼀种情况就是当NTT被置位的时候,需要发送LACPPDU(NTT被置位⼀般是在Active端的配置发⽣了变化,或者Active通过收到的Passive端过来的报⽂的数据发现Passive端关于⾃⼰的信息没有更新,也就是发现Active端发现和partner的信息不⼀致了,那么Active就会置为NTT,让两端再重新进⾏⼀次信息交互)
LACP协议是否需要重传机制
802.3ad假设LACP协议报⽂的丢失概率⾮常低,所以是没有设计其相应的重传机制
LACPPDU的各个字段含义
在802.3ad中的43.4.2.2节中已经解释得⽐较清楚了,不需要在此处过多解释。

IEEE802

IEEE802

IEEE802.3标准IEEE 802.3是一个以太网标准,定义了数据通信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规范。

它是计算机网络中最广泛使用的局域网标准之一,常被称为以太网。

IEEE 802.3标准定义了以太网的传输媒介(如双绞线和光纤)、传输速率、数据帧结构和数据传输方式等方面的规范。

该标准不仅定义了局域网的硬件接口,还定义了数据的传输方式、摩擦控制和冲突检测等协议。

IEEE 802.3标准最初于1983年发布,而在近年来已经经历了多次的修订和更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网络需求。

当前最新版本的IEEE 802.3标准是2018年发布的IEEE 802.3-2018。

IEEE 802.3标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物理层规范:定义了以太网的传输媒介、传输速率和接口类型等。

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接口类型是RJ-45接口,通过双绞线传输数据。

2. 数据链路层规范:定义了以太网数据帧的结构和格式,包括帧起始和终止标识、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字段。

它还定义了数据的流控制、冲突检测和纠错等协议。

3. 自适应速率:IEEE 802.3标准支持自适应速率,即可以根据网络负载和媒介类型自动调整传输速率。

常见的自适应速率有10 Mbps、100 Mbps和1000 Mbps等。

4. 全双工与半双工:以太网可以支持半双工和全双工传输方式。

半双工只能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发送或接收,而全双工可以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

5. VLAN(虚拟局域网):IEEE 802.3标准还定义了VLAN的概念和规范,允许将一个物理局域网划分为多个逻辑局域网,提高网络管理和安全性。

总而言之,IEEE 802.3标准是以太网的基础,定义了以太网的硬件接口、数据帧结构和传输方式等规范。

该标准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促进了以太网的普及和应用,为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02.3协议基础-解析

802.3协议基础-解析

OX 01 75 8A 73 0C 01 组播地址 最高(左)第一字节的二进制表示为: 0000 0001 第一位(最右位)=1 组播 第二位=0 全局管理
此地址的二进制表示为 0000 0001 0111 0101 1000 1010 0111 0011 0000 1100 0000 0001 传输顺序为:以太网上传送8位(字节)信息的顺序是从最左端的8位,到最右端 的8位,但在8位内部(Bit)的传送顺序是先低位,后高位。 1000 0000 1010 1110 0101 0001 1100 1110 0011 0000 1000 0000




MAC子层的两个主要功能: 一、数据封装( 传输和接收) 二、介质访问管理 介质分配(冲突避免) 组帧(帧边界界定,帧同步) 争用解决(冲突处理) 寻址(处理源地址和目的地 址) 帧发送和接收流程 错误检测(检测物理介质传 输错误)


无争用传输
当MAC客户请求帧传输时,CSMA/CD MAC子层的传输数据封装组件 构造帧,然后提交帧至传输介质访问管理组件来传输。在半双工模式下,通 过侦听载波信号来避免冲突。全双工模式下,不需要传输介质访问管理来避 免争用。
P
S F D
D A
S A
LENGTH/TYPE =802.1Q Tag Type
TAG CONTROL INFORMATION
MAC CLIEN T L/T
DATA PAD
FCS
E
0 1
1 0
2 0
3 0
4 0
5 6 7 0 0 1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IEEE802.3 EPON协议介绍

IEEE802.3 EPON协议介绍

EPON——by M.COutline☐Overview☐Architectural☐Multipoint MAC Control operation☐Discovery Processing☐Report Processing☐Gate Processing☐Extensions of RS/PCS/PMAOverviewAPON: ATM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BPON:Broadband Passive Optical NetworkEPON: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GE-PON: Giga-bit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GPON: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EPONGEPON GPON ATMAPONBPONEthernetEPONGPONPON ClassifyBPON采用ATM封装,EPON采用以太网封装,GPON采用GEM封装PON StandardPONTPONAPON/BPONGPON EPON WDM PON国际标准ITU-T G.983.xITU-T G.984.x IEEE 802.3ah 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尚无标准ITU-T G.982国家标准Q1/1998国家标准Q3/2000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尚无标准Q4/2004Q3/2004IEEE 802.3-2005●2005年,802.3ah 标准归入802.3-2005中●ITU-T G.982 支持ISDN 基本速率及其对应速率业务的光接入网●ITU-T G.983~10 A/BPON 系列标准,奠定了PON 的基本概念、框架●ITU-T G.984.1~5 GPON 系列标准●IEEE 802.3制定EPON 标准ArchitecturalP2MP TopologyMultipoint MAC Control☐EPON是一种P2MP(point-to-multipoint)点到多点的网络结构,在单个物理层上为多个MAC实例提供服务。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以太网采用的通信协议篇一:以太网基础协议802.3介绍802.3802.3通常指以太网。

一种网络协议。

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

dixethernetV2标准与ieee的802.3标准只有很小的差别,因此可以将802.3局域网简称为“以太网”。

严格说来,“以太网”应当是指符合dixethernetV2标准的局域网。

早期的ieee802.3描述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base2、10base5、10baseF、10baset和10broad36等;快速以太网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0baset、100baset4和100basex等。

为了使数据链路层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局域网标准,802委员会就将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拆成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linkcontrol)子层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umaccesscontrol)子层。

与接入到传输媒体有关的内容都放在mac子层,而llc 子层则与传输媒体无关,不管采用何种协议的局域网对llc 子层来说都是透明的。

由于tcp/ip体系经常使用的局域网是dixethernetV2而不是802.3标准中的几种局域网,因此现在802委员会制定的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即802.2标准)的作用已经不大了。

很多厂商生产的网卡上就仅装有mac协议而没有llc协议。

mac子层的数据封装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数据封装分为发送数据封装和接收数据封装两部分,包括成帧、编制和差错检测等功能。

数据封装的过程:当llc子层请求发送数据帧时,发送数据封装部分开始按mac子层的帧格式组帧:(1)将一个前导码p和一个帧起始定界符sFd附加到帧头部分;(2)填上目的地址、源地址、计算出llc数据帧的字节数并填入长度字段len;(3)必要时将填充字符pad附加到llc数据帧后;(4)求出cRc校验码附加到帧校验码序列Fcs中;(5)将完成封装后的mac帧递交miac子层的发送介质访问管理部分以供发送;接收数据解封部分主要用于校验帧的目的地址字段,以确定本站是否应该接受该帧,如地址符合,则将其送到llc子层,并进行差错校验。

802.3协议基础

802.3协议基础

IEEE802.3协议


一种网络协议。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 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 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 早期的IEEE 802.3描述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Base2、 10Base5、10BaseF、10BaseT和10Broad36等;快速以太 网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0 BaseT、100BaseT4、 100BaseX等。
1 CFI
12bit VLAN ID
USER PRIORITY:用户优先级(0-7);当Tagged帧具有相同优先级时,他们平分式的 传输;如果不同优先级的帧,则先传送优先级高的帧,再传送优先级低的帧。 CFI:Canonical Format Indicator =0表示规范格式,用于以太网,=1表示非规范格 式 Vid:12 bit的VID总共可以表示4094个不同的VLAN( “全0”和“全1”的情况有特殊的 规定)
最小帧长保证所有站在最大冲突时间内都能检测到冲突即规定发送站至少要保持多长的发送时间传播最大延迟as07c我们以10m以太网为计算基准最早的以太网使用粗同轴电缆电缆段最大长度为500m最多使用4个中继器计算最大冲突检测时间线路最长2500md10mbpsas07c125微妙基带t2a25微秒最小帧长td250bit宽带t4a50微秒最小帧长td500bit64字节载波扩展千千兆网通过一种载波扩展的机制来延长一个帧信号在系统上的活动时间帧信号或载波通过附加非数据信号称为e来进行延长64字节的最小尺寸帧代着448字节3584个扩展位在千兆网信道上传送产生一个长度为512字节的载波信号任何小于4096位的帧都将被扩展成能提供4096位时间但不能超过的载波在帧组发中如果要传输一系列帧并且想一直保持对传输媒体的控制就可以用组发操作来实现在第一帧加上e扩展位以后发送的帧不用加扩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EEE802.3协议


一种网络协议。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 方法,在多种物理媒体上以多种速率采用CSMA/CD访问方 式,对于快速以太网该标准说明的实现方法有所扩展。 早期的IEEE 802.3描述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Base2、 10Base5、10BaseF、10BaseT和10Broad36等;快速以太 网的物理媒体类型包括:100 BaseT、100BaseT4、 100BaseX等。
FCS算法举例
具体算法: (1)G(x)=X32+X26+X23+X22+X16+X12+X11+X10+X8+X7+X5+X4 +X2+X+1

(2)nbit的帧被考虑为度为n-1的多项式M(x)的系数(DA的首 为Xn-1项,Data的末位对应X0项)。
(3)用X32乘M(x)再用G(x)除(模2运算),生成度<= 31的余 式R(x)。 (4)CRC臵入FCS字段,传输顺6字节
6字节
2字节
46-1500字节 DATA PAD
4字节
0-448
P
SFD
DA
SA
L/T
FCS E
Data and PAD 数据和填充字段, 46-1500字节,当此字段的数据小于46字 节时候,会用PAD字段进行补充, PAD=MAX[0, 最小帧长-8×(n个字节的数据+2个地址字段DA和SA共12个字 节+2个字节的L/T+4个字节的FCS) FCS——frame check sequence,帧检验序列4个字节,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检验码。发送方计算机出的CRC值放在FCS中,接收方计算一 个CRC值进行比较,相同则正确 E——Extension扩展字段,仅仅用于千兆网中,为了扩大最小帧传送相关的载 波事件的时间,载波通过附加非数据信号来进行扩展,扩展的最大长度为 Extension=slot time-minFrameSize 比如在1000Mbp/s时: Extension=4096 bits-512 bits=3584 bits(448字节)
IEEE 802.3
Alan Qiu
IEEE802系列协议





802.1--高层及其交互工作。提供高层标准的框架,包括端到 端协议、网络互连、网络管理、路由选择、桥接和性能测量。 802.2--连接链路控制LLC,提供OSI数据链路层的高子层功 能,提供LAN 、MAC子层与高层协议间的一致接口。 802.3--以太网规范,定义CSMA/CD标准的媒体访问控制 (MAC)子层和物理层规范。 802.4--令牌总线网。定义令牌传递总线的媒体访问控制 (MAC)子层和物理层规范。 802.5--令牌环形网。它定义了令牌传递环形网的MAC子 层和物理层的规范。




MAC子层的两个主要功能: 一、数据封装( 传输和接收) 二、介质访问管理 介质分配(冲突避免) 组帧(帧边界界定,帧同步) 争用解决(冲突处理) 寻址(处理源地址和目的地 址) 帧发送和接收流程 错误检测(检测物理介质传 输错误)


无争用传输
当MAC客户请求帧传输时,CSMA/CD MAC子层的传输数据封装组件 构造帧,然后提交帧至传输介质访问管理组件来传输。在半双工模式下,通 过侦听载波信号来避免冲突。全双工模式下,不需要传输介质访问管理来避 免争用。
1 CFI
12bit VLAN ID
USER PRIORITY:用户优先级(0-7);当Tagged帧具有相同优先级时,他们平分式的 传输;如果不同优先级的帧,则先传送优先级高的帧,再传送优先级低的帧。 CFI:Canonical Format Indicator =0表示规范格式,用于以太网,=1表示非规范格 式 Vid:12 bit的VID总共可以表示4094个不同的VLAN( “全0”和“全1”的情况有特殊的 规定)
P
S F D
D A
S A
LENGTH/TYPE =802.1Q Tag Type
TAG CONTROL INFORMATION
MAC CLIEN T L/T
DATA PAD
FCS
E
0 1
1 0
2 0
3 0
4 0
5 6 7 0 0 1
0 0
1 0
2 0
3 0
4 0
5 0
6 0
7 0
3 USER PRIORITY
FCS算法举例

例:已知:待发送数据:M=11010010110 生成多项式:P(x)=x4+x2+1 ∴ P=10101 Q= 24M =110100101100000 用Q除以P得出余数R:0111,即: CRC=0111 在接收数据时,接收方根据帧中字段计算出CRC的值,然后 和帧字段中的FCS值进行比较,如果相等,则证明传输正确。






802.6--城域网MAN,定义城域网(MAN)的媒体访问控制 (MAC)子层和物理层规范(DQDB分布队列双总线)。 802.7--宽带技术。 802.8--光纤技术。 802.9--综合话音数据局域网。 802.10--可互操作的局域网的安全。 802.11--无线局域网。 802,12--新型高速局域网(100 Mb/s)。 现在IEEE的标准802.1~802.6已成为ISO的国际标准 ISO8802-1~8802-6。
MAC层功能: a 发送时将数据组装成带有地址和差错检测字段的帧 b 接收时拆卸帧,完成地址识别和差错检测 c 管理链路上的通信 LLC层的功能: 提供一个或多个SAP服务访问点(2相邻层间的逻辑接口) 主要是提供的是与网络层的接口。

两种MAC帧结构

基本帧结构(a basic MAC frame format) 带前缀帧( an extension of (a) for Tagged MAC frame )


无争用接收
在接收站点,到达的帧首先被物理层检测。同时打开receiveDataVaild信号, 信号通过介质时被翻译成二进制数。将帧交给上层的MAC子层,丢弃前同 步信号和SFD,并检验帧的DA和CRC
CSMA/CD


Ethernet使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CSMA/CD) 方法。 它是一种介质访问机制。准备发送数据的设备在发送之前首 先检查传输通道上是否有载波。如果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没 有监测到载波,网络设备可以开始发送。如果两个设备同时 开始发送,会发生冲突,两台发送数据的设备都会监测到冲 突的发生。冲突导致在随机时间之后的重新发送。以太网和 IEEE 802.3都采用CSMA/CD访问控制方式。 CSMA/CD工作方式:先听后发、边发边听、冲突停止、延迟 重发。
OX 01 75 8A 73 0C 01 组播地址 最高(左)第一字节的二进制表示为: 0000 0001 第一位(最右位)=1 组播 第二位=0 全局管理
此地址的二进制表示为 0000 0001 0111 0101 1000 1010 0111 0011 0000 1100 0000 0001 传输顺序为:以太网上传送8位(字节)信息的顺序是从最左端的8位,到最右端 的8位,但在8位内部(Bit)的传送顺序是先低位,后高位。 1000 0000 1010 1110 0101 0001 1100 1110 0011 0000 1000 0000
MAC子层工作的模式

半双工模式:基于CSMA/CD的介质访问方法。两个或更多的站点共享一个传输 介质,一个站点会等到其它站点没有传输时,以连续比特流的形式发送信息。 如果发生冲突,站点会继续传输一段时间来确保冲突到达整个系统(发送jam 信号),然后回退随机时间准备重传。

全双工模式:在点对点介质段的一对设备间进行同步通信,点对点介质段提 供了独立的发送和接收数据的路径。全双工模式不需要传输介质访问管理单 元避免冲突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物理介质支持无干扰的同时传送与接收。 2.两站点以点对点的全双工方式连接。 3.两站点都支持并被配臵为全双工操作方式
以太网
Ethernet(以太网)是一种传输速率为10Mbps的常用局域 网(LAN)标准。在以太网中,所有计算机被连接一条同 轴电缆上,采用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感应多处访问 (CSMA/CD)方法,采用竞争机制和总线拓朴结构。以太 网具有的一般特征概述如下: 共享媒体:所有网络设备依次使用同一通信媒体。 广播域:需要传输的帧被发送到所有节点,但只有寻址到 的节点才会接收到帧。 CSMA/CD:以太网中利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 法(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 以防止 更多节点同时发送数据。 MAC 地址:媒体访问控制层的所有 Ethernet 网络接口卡 (NIC)都采用48位网络地址。这种地址全球唯一。
MAC

MAC概述: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 该协议位于OSI七层协议中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分为上 层LLC(逻辑链路控制),和下层的MAC(媒体访问控制), MAC主要负责控制与连接物理层的物理介质。在发送数据的 时候,MAC协议可以事先判断是否可以发送数据,如果可以 发送将给数据加上一些控制信息,最终将数据以及控制信息 以规定的格式发送到物理层;在接收数据的时候,MAC协议 首先判断输入的信息并是否发生传输错误,如果没有错误, 则去掉控制信息发送至LLC(逻辑链路控制)层。

7字节
1字节
6字节
6字节
2字节
46-1500字节
4字节
0-4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