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3)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江心寺①柴望寺北金焦②彻夜开,一山却似小蓬莱。
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③石上苔。
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
中流滚滚英雄泪,输与高僧入定回。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
②金焦:指金山、焦山,原是南宋的江防要地。
③三门:寺院大门,也称山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二句写此处的小山,像海中的小蓬莱一样,“安然”立在江中。
B.第三句写塔,塔势平分着沉浸在江心的山影,周围环境一片静透。
C.第四句写潮水,潮涨时,山门石上的苔痕也浸在水中,可见此处的荒寂。
D.最后句以景结情,表达兴亡之痛,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了。
解析:选D D项,“最后句以景结情”错,应该是“中流滚滚英雄泪”这句诗是以景结情。
2.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请结合诗句对这一手法加以分析。
(6分)答:解析:题干中说“全诗运笔委婉,多用暗示手法”可从用典、象征、借景抒情等角度分析。
结合诗下面的注释“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亡国以后不久所作”来把握情感。
参考答案:①“金焦彻夜开”暗示江防不复存在。
南宋的江防要地,而今彻夜开放,江防不复存在。
②“遗老”句暗示亡国之恨。
从遗老口中,谈论起上皇,暗示复国的希望已很渺茫。
③“输与”句暗示国运难回。
江水东流,浸沉过多少英雄的泪水,而今只能使高僧增加些难忘的哀思,表明国事已无可挽回。
名篇名句默写(6分)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两句描写了妇女儿童给田间劳作的人送饭的场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告诫统治者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勿使后人再为此哀叹。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之雄心,也只怕会落得“”的结局。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蜀府将①温庭筠十年分散剑关秋,万事皆随锦水流。
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
雕边认箭寒云重,马上听笳塞草愁。
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
【注】①公元829年(大和三年)南诏入侵成都,蜀将抗击南诏有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十年前秋天诗人与蜀府将在边关分别,回想起来不禁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
B.诗中使用“汉节”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
C.蜀府将在被射下来的雕身上辨认出自己的箭,这一细节表现蜀将的武艺精湛。
D.诗中极具边塞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压抑悲凉的氛围,也暗示蜀将被闲置冷落。
解析B项,“诗人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效忠国家的气节”错误,应是“蜀府将”。
答案 B2.本诗第四句“功名犹自滞吴钩”,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都使用了“吴钩”这一意象,请结合诗意比较二者异同。
(6分) 答:答案吴钩,泛指利剑,二者都是比喻从军立功之志。
辛弃疾借“吴钩”表达自己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悲愤。
而温庭筠表达的是对蜀将虽战功赫赫但却不得封赏滞居下位的不公境遇的感慨和同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催寒近”“向晚多”既是对“树色”“砧声”的主观感受,又暗示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1~2题。
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②。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③。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④。
【注】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西北渭水上。
②辞汉月:指离开京城。
天骄:指匈奴,这里指敌人。
③星芒:指旌头星的光芒。
星芒尽:指战争结束。
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④霍嫖姚:即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曾做过嫖姚校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战马飞奔出渭桥,风驰电掣,既说明兵强马壮、军队士气旺盛,又渲染了军情急迫的紧张气氛。
B.颔联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厮杀的场景,在“弯弓”与“插羽”之间就迅速地结束了战争,照应了首联的内容。
C.颈联描写“破天骄”后的景象,战争结束后,敌军营寨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D.尾联是说军队凯旋后只有像霍嫖姚这样的大将才能被绘像于麒麟阁,“独有”二字略有讽刺当政者之意。
解析:选C。
C项,颈联描写的景象并没有“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而是表现了将士们神勇无比,敌人不堪一击。
2.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将士们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首句写战马飞奔,风驰电掣。
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从“弯弓”到“插羽”是细节描写,表现唐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
尾联用典,体现健儿们的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使此诗具有更能震撼人心的悲壮色彩。
答案:①侧面烘托。
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衬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
②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比、英勇矫健。
③巧妙用典。
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杜牧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中吕)朝天子薛昂夫伯牙,韵雅,自与松风话。
高山流水淡生涯,心与琴俱化。
欲铸钟期,黄金无价。
知音人既寡,尽他,爨下,煮了仙鹤罢。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伯牙,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有高洁之志。
善琴,琴曲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为其知音。
B.“自与松风话”,将松风拟人化,仿佛俞伯牙自己在与松林风涛叙话,暗隐知音稀少。
C.“高山流水”二句表明俞伯牙将自己的心思和琴曲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显其生活清淡。
D.“欲铸”二句是说钟子期死后,伯牙非常想念他,想用黄金铸造他的像,凸显思而不得之情。
E.作者最后总结,既然没有了知音,那就放飞山林、浪迹江湖,去过逍遥的焚琴煮鹤的日子吧。
【答案】BE2.这首元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高雅情趣、高洁情操的赞美之情:“韵雅”二字双关,既指琴曲,又指俞伯牙的情志。
②表达了作者对俞伯牙和钟子期真挚友谊的肯定:钟子期去世后,俞伯牙烧琴煮鹤,终身不复鼓琴。
③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与无奈。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3~4题。
山坡羊·西湖杂咏春薛昂夫山光如淀,湖光如练,一步一个生绡(注)面。
扣逋仙,访坡仙,拣西施好处都游遍。
管甚月明归路远。
船,休放转;杯,休放浅。
(注)生绡:没经过漂煮的丝织品,可以作画。
3.下列关于这首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山坡羊”是曲调;“西湖杂咏”是曲牌名;“春”是题目,与曲子内容相关。
B.开头三句使用比喻手法写春日的西湖,赞美了西湖的一步一景、风光如画。
C.“逋仙”是林逋,“坡仙”指苏东坡,作者将两人称为“仙”,表现了对二人的崇拜。
D.“扣逋仙,访坡仙”写作者想要游遍西湖的迫切心情,也体现了西湖丰富的文化底蕴。
E.该曲表达了作者贪恋西湖美景,不想返回却又担心天晚、归路遥远的矛盾心情。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轻快,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D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
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
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
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
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是该类诗歌的主要手法。
解答本题,可从物的特征入手分析诗人的情感。
前两句写荷的生长环境和“艳”“鲜”,中间六句写荷花的“花”“叶”“色”“香”,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
最后两句中,“结根未得所”一句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而心生感慨。
“愿托华池边”一句表达自己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的重用。
【名师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21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2)题。
登泰山张养浩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1)下列对这首元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作者青年时代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初次登上泰山的欢愉心情。
B.诗的颔联叙述了诗人登上南天门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目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C.诗的颈联主要写诗人居所的今昔变化,强调现在才知以前居处井底多么狭隘,今后即使筑巢枝头也会觉得宽阔。
D.全诗充满一种新鲜、壮美的人生体验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状态,与诗人入仕后的成熟、洞彻世事的老练迥然不同。
C[C项,“居所的今昔变化”错,应是对人生的感悟。
](2)与杜甫的《望岳》相比,两诗描写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解析】抓住张诗中的关键词语“登”“到”等,知晓这首诗所写的内容是作者亲眼所见,所写之景是眼前之景,是实写;再分析杜诗中“望”“会当”等可以看出诗人并未登上山顶,所见之景为想象,是虚写。
这样两首诗就区别开了。
【答案】杜诗是从泰山脚下远望,是诗人的想象,而本诗则是作者登上泰山后亲眼所见之景。
杜诗标题中的“望”字,诗中的“会当”表明作者没有登上泰山;本诗标题中的“登”字,诗中的“到天关”表明是作者登上泰山之后的亲眼所见。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注]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通过“雪”“寒灯”“漏声”“月”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B.“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手法巧妙。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填空、问答题。
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 “红藕香残玉簟秋”自古以来被方家厚爱,请你谈谈该句妙在何处?【答案】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感遇四首(其二)李白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来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2.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菊花有着明显的不同。
请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例,简述三者内涵上的不同。
【答案】《感遇四首》中,李白借菊花表达了对具有高沽的品格(或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或自己)的哀叹(或者说对菊花空有兰花一样的清雅但却无人赏识的同情)。
“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
(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本诗中菊花这一意象和陶渊明笔下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区别,首先根据所学内容答出“三径”一句表达了作者在混乱的尘世中对高洁品格的坚守。
“采菊”一句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田园之后的闲适和自在,是他和大自然彼此间的惬意和怡然;然后根据此诗中的“亦自有芳菲”“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分析李白借菊花表达对具有超拔的才华却无人赏识的志士的哀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宋]黄公度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
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
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是农历乙亥年。
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
作者也奉召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不说乌云堆压山头时正酝酿着一场大雪,而说“云”和“山”在“商量”下雪的事;不说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即将来临,而说“柳”会睁开眼睛、“桃”会展开笑颜“领略”春光。
将景物当作人来写,表达出作者奉诏还朝时高兴的心情。
【试题分析】解此题,关键在于明确词义,颈联中的“容”“意”“商量”以及“眼”“腮”“领略”等词,都是人的形貌和动作特征,这里却用来写“云”“山”和“柳”“桃”,据此分析可知,颈联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
典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宋]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苹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参考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试题分析】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即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
运用比拟修辞格可以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是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包括两种:(1)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它使得形象鲜活,表意丰富,生动传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如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十五从军征[汉]佚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①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②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③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④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下沾我衣。
: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②窦:洞穴。
③旅:野的。
④持:用。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生旅葵”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公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项,“侧面写出”的说法不正确。
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家园的荒凉景象。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①“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写出老兵一去数十年,有家归不得。
②归途中逢乡里人,得知家中已是荒坟累累,到家所见是兔子、野鸡乱窜;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处处荒凉破败。
③孤苦无依、内心哀伤;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却不知递给谁。
出门东望,潸然泪下,心中的悲哀诉说不尽。
,可以从诗歌的描写入手进行分析。
老兵十五从军,八十始得归,说明久经沙场;回家途中询问路人,得知家破人亡,结局悲惨;舂谷作饭,采葵作羹,孤苦无依,生活悲凉。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
渡黄河范云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
桧楫难为榜,松舟才自胜。
空庭偃旧木,荒畴余故塍。
不睹行人迹,但见狐兔兴。
寄言河上老,此水何当澄?(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汤汤”意为水势浩大,“不可陵”意为不可渡过,本诗起笔状写黄河气势以及水流特征,暗示渡河之难。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春夕[唐]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
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1)下列是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不是东风送我还,而是我送春归去。
B.颔联进入正题,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
诗人造语新奇,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意境,不愧为传诵不衰的名句。
C.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园,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
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
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
【答案】C【解析】C “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6分)【答案】漂泊异乡有家难归的痛苦心情;对社会动荡、家书经年断绝的担忧之情;仕途坎坷、华年易逝的自伤之情;渴望归隐的迫切心情。
(结合诗句分析,每点2分)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
②西山寇盗:指吐蕃。
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选项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提挈全篇,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2018·湖北省第二学期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①上秋天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注] 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
②白帝城: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县。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常。
B.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既是情景交融之佳句,又深得虚实结合之妙处。
C.颈联“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秋天远”“古木疏”意境高远雄浑。
D.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诗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
(2)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B项,“虚实结合”不当,应是虚写,作者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
(2)颔联“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生活——听猿声而落泪,睹归雁而思人思乡,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颈联“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秋高气爽一洗烦恼,古木参天、枝叶扶疏使人获得精神慰藉,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
尾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表达了宽慰勉励之情。
[答案] (1)B (2)①惜别关切之情。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怀二首(其一)①李贺长卿②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
惟留一简书,金泥③泰山顶。
【注】①此诗是李贺因不得举进士,赋闲在吕谷家中所作。
②长卿,即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官场一直不得意,最终弃官而去,与其妻卓文君一起闲居茂林家中。
③金泥:水银和金子搅拌用于涂封封口。
此处指的是涂封封禅时用的封禅书。
相如死后,他的《封禅书》被汉武帝奉为至宝。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句写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这里远离尘嚣,虽安谧静寂,但也萧条荒凉。
B.颔联写司马相如用琴声向妻子卓文君倾诉心曲,望着她那在春风吹拂下微微晃动的美丽鬓影,陶然欲醉。
C.诗歌前四句描绘了司马相如居住的茂陵的周边环境,以及司马相如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D.颈联写梁王和武帝都没有重用才气纵横的司马相如,而是把他当成断残的草梗一样弃置不用。
解析:A项,“但也萧条荒凉”说法错误,“绿草”一句勾勒出一幅形态逼真、情趣盎然的画面。
答案:A(2)本诗在抒发诗人的情感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答案:①借史抒怀。
诗人借司马相如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②欲抑先扬。
本诗旨在抒发自己的怨愤之情,却从描写司马相如的闲适生活入手,前后表达的感情不同,先扬后抑。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杜甫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①,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②。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鳣,即鳣鲔(zhānwěi),一种鲤鱼。
发发(bōbō),拟声词。
②杜酒,即杜康酒。
张梨,见《闲居赋》“张公大谷之梨”。
★(1)(综合选择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鹿吃着青草,呦呦鸣叫——颔联化用诗句虚写张氏居所景象,寓情于景。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2019届⼆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阅读下⾯这⾸宋诗,完成(1)~(2)题。
(9分)感愤王令①⼆⼗男⼉⾯似冰,出门嘘⽓⽟蜺②横。
未⽢⾝世成虚⽼,待见天⼼却③太平。
狂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万古名。
[注] ①王令:诗⼈短暂的⼀⽣是在贫困中度过的。
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
②蜺:古同“霓”,虹的⼀种。
⽟蜺,指⽩虹。
③却:此处指“返回”。
④去:作“来”讲。
⑤浑:简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似冰、俊伟慷慨的⾃我形象,显⽰出⼀种浩乎沛然的堂堂正⽓。
B.诗⼈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奇,猛吐复⾃吮。
”颈联的“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兴酣落笔情状的⾃我写照。
C.颈联“过⼈声”不应理解为⽐常⼈美妙的声⾳,⽽是说诗⼈有过⼈才学、过⼈抱负、过⼈识见。
D.“⽂似看⼭不喜平”,此诗抒情⼿法上委婉含蓄,⽤笔婉转,蕴蓄着极为深沉的精神⼒量。
解析:选D D项,错在“抒情⼿法上委婉含蓄,⽤笔婉转”,本诗抒情⼿法为直抒胸臆,⽤语劲直。
★(2)诗题为“感愤”,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抒发了哪些情感。
(6分)答:参考答案:①⽣不逢时、处境艰难、怀才不遇的激愤;②不⽢命运、不⽢虚度此⽣,⾃强不息的壮怀;③对⾃⼰过⼈才学、过⼈抱负的⾃信;④建功⽴业、报效国家、万古留名的⼈⽣追求。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阅读下⾯这⾸唐诗,完成1~2题。
再授连州⾄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年同赴召,渡湘千⾥⼜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师②。
归⽬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 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到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②柳⼠师:柳下惠。
柳下惠为“⼠师”(狱官),因“直道事⼈”三次遭贬黜。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种柳戏题柳宗元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注】①此诗是诗人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②思人树: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古代召公有惠化(德政与教化)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亲手种的甘棠树,还作了诗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十个字嵌入了四个“柳”字,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既照应了诗题“种柳戏题”,又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
B.颔联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将来谈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C.尾联中,诗歌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诗人种柳也是为了追念古代召公的深挚情怀。
D.本诗虚实结合,首联、颈联分别实写载种柳树的事情与柳树长大后绿荫覆盖、耸入蓝天的样子;颔联、尾联或推测或议论,属虚写。
E. 本诗应是柳宗元现存诗歌中别具一格的作品,一改平时严肃风格,紧紧扣住诗题中的“戏”字而做,基调轻松。
2.结合诗文谈谈你对本诗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1.CD2.(1)语言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
开头有意运用“绕口”句式,连用四个“柳”字,以姓柳的柳州刺史在柳江边种柳树的绝妙巧合,来自嘲自勉,诙谐而开朗。
(2)思想感情:表达自己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留惠于民的强烈愿望与做官准则。
诗人想象柳树长大后的样子,坚信自己今天种树能使百姓得利,能惠及后人;尾联用“思人树”的典故,表达后人怀念时,自己只感到惭愧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
【解析】【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和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可以从用词造句的特点来分析,《种柳戏题》一诗,是柳宗元现存诗歌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4)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阙题刘眘(shèn)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刘眘(shèn)虚,唐代诗人。
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
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
早年逝世。
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偏僻,环境之幽闭。
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孤寂生活。
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
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
【答案】C【解析】A该句主要体现的是道路的高远与环境的清幽,偏僻、幽闭情感色彩不对。
B“孤寂”应该为“宁静”。
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
(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
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
( 6 分)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水村闲望(宋)俞紫芝①画桡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③。
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
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①俞紫芝:笃信佛教,得其心法,终身不娶不仕。
②桡:船桨,指代船。
③赊:语助词。
(1)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停泊在沙洲上的船,用“枕”字以写“闲”,以“两两”写“闲”中不乏和谐美好。
B.颔联所用的手法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相同,都是正衬。
C.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
翠鸟闲眠,白鹭栖息为近观,溪云淡淡,酒旗招展为远望,极富层次感。
D.尾联抒怀,可惜这一幅栩栩如生的水墨画,没有人画了寄到京华去,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寄情山水,喜爱无羁绊的自然生活,与世无争的情怀。
2019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清明二首(其二)杜甫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①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②。
十年蹴鞠③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④,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⑤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注】①偏枯:麻痹。
②左书空:用左手在空中写字。
③蹴鞠:踢球。
④紫塞:泛指北方。
⑤汉主:指唐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联近承首联,“系舟”应“飘泊”,“左书空”对“右臂偏枯”,将老病漂泊的境况具象化。
B.第三联远承首联,“蹴鞠”“秋千”语带双关,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长期漂泊身不由己的悲凉酸楚。
C.尾联以“春”“白”叠用见妙,春水归向洞庭,白苹逢春生长,让原本愁苦的诗人又顿感欣慰。
D.本诗前三联侧重叙事,叙中融情,后三联重在写景,景真情切,两大部分双峰并峙,各显千秋。
2.本诗第三、四联中的“蹴鞠”“秋千”“钻火”等涉及清明习俗。
下列诗句与清明习俗或传说没有关联的一项是()A.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B.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孟浩然《清明即事》)C.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黄庭坚《清明》)D.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
(高翥《清明》)3.本诗第四、五两联虚实结合,动静兼具,可谓构思精妙。
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玉楼春①·乙丑京口奉祠②西归,将至仙人矶③辛弃疾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
悠悠兴废不关心,惟有沙洲双白鹭。
仙人矶下多风雨,好卸征帆留不住。
直须抖擞尽尘埃,却趁新凉秋水去。
【注】①这首小令写于公元1205年(开禧元年),是辛弃疾六十六岁被罢职离开京口时的作品。
②奉祠:即拜奉宫观,无实职。
③仙人矶:南京西南长江中一小岛。
4.对下列关于诗歌的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A.“江头一带斜阳树,总是六朝人住处”,这两句词人触景生情,由眼前所见景象联想到此地乃六朝人聚居处所,昔日兴盛繁华,如今斜阳草树,败坏衰落,心生感叹。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2019届⼆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阅读下⾯这⾸唐诗,完成下⾯⼩题。
送杨长史赴果州王维褒斜不容幰①,之⼦去何之。
鸟道⼀千⾥,猿声⼗⼆时。
官桥祭酒客②,⼭⽊⼥郎祠③。
别后同明⽉,君应听⼦规。
注:①褒斜:古代穿越秦岭的⼭间⼤道。
因取道褒⽔、斜⽔⼆河⾕得名。
幰(xiǎn):车幔,代指车辆。
②官桥:官路上的桥梁。
祭酒:指出⾏的饯别酒。
③⼥郎祠:陕西褒城县⼥郎⼭上有⼥郎祠,此处泛指⼥神祠庙。
1.下列对这⾸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A.⾸联以强烈的呼喊和问语起调,强调蜀道狭险,远⾏艰难,忧思溢于⾔表。
B.颔联以数字的夸张⼿法,从空间和时间的⾓度表明友⼈⾏程之远,离别之久。
C.颈联实写蜀道中的官桥巫祝、树丛⼥神祠等特有风物,具有超俗的画意诗情。
D.尾联“别后同明⽉”⼀句与“海上⽣明⽉,天涯共此时”有异曲同⼯之妙。
2.尾联“别后同明⽉,君应听⼦规”⼴受后世称道,请赏析它的精妙之处。
⼆、阅读下⾯这⾸宋词,完成下列⼩题。
⼀剪梅蒋捷⼀⽚春愁待酒浇。
江上⾈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飘飘,⾬⼜萧萧。
何⽇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字⾹烧。
流光容易把⼈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3.下列对这⾸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A.上阕开篇写诗⼈触景⽣隋,⽆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消愁。
B.“⾈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诗⼈⼼迹。
C.洗袍、调笙、烧⾹这⼀系列动作,实写诗⼈回家之后宁静⽽⼜闲适的⽣活。
D.上阕⽩描写景,景中带情;下阕正⾯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4.词下阕中“流光容易把⼈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这⾸词,完成问题。
踏莎⾏·候馆梅残(宋)欧阳修候馆①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②。
离愁渐远渐⽆穷,迢迢不断如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别元九后咏所怀白居易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元悰①。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②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 ①悰:欢乐,乐趣。
②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基调。
B.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场景。
C.最后四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哲理。
D.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抱负等。
解析:选B B项,这两句并非真的是诗人与友人的问答,而是诗人的想象、假设,是虚写。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6分) 答:参考答案:①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
②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池上早秋①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②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
[注] ①唐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
②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紧扣诗题“早秋”,描绘了一幅秋水满池、碧波荡漾,又有荷花菱芰辉映的画面。
B.“早凉生北槛”突出了早秋的天气特点,因为栏杆本身不会生凉,而是天气已生凉意。
C.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D.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解析:选D D项,“在格调上颇为相似”说法错误,因为本诗格调悲凉甚至悲苦,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两者极为不同。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答:参考答案:情感:尾联表达了作者看似解脱旷达实际上却是有苦说不出、有泪不能流的悲苦之情。
作用:对全诗情感的抒发有强调的作用,使全诗的格调更加悲苦。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闻雨[注]陆游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
百年殊鼎鼎,万事只悠悠。
不悟鱼千里,终归貉一丘。
夜阑闻急雨,起坐涕交流。
[注] 此诗作于孝宗乾道四年秋天,陆游4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
诗人自乾道二年罢归故乡,业已两年。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游作此诗时,虽已被罢官归乡,但仍然不能忘怀于社会和现实,同时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
B.颔联的“鼎鼎”谓人生不过百年,此句化用陶诗“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悠悠”即邈远。
C.颈联表达了作者做不到像鱼儿一样疾行千里,不能理解志在远方的志士,只得沦落于山野的无奈。
D.尾联以叙事作结,作者写自己在雨夜伤心落泪,其所包含的痛苦之情与杜甫的家国情怀非常类似。
解析:选C C项,颈联中“不悟”是不能理解,选项中“作者做不到”分析不当。
2.“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是陆游《秋夜闻雨》中的诗句,请比较这两句诗与本诗首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6分)答:解析:本题需要分别分析本诗首联和陆游《秋夜闻雨》中诗句的情感。
“慷慨心犹壮,蹉跎鬓已秋”,结合注释内容“陆游44岁,在山阴三山别业。
诗人自乾道二年罢归故乡,业已两年”,结合关键词语“心犹壮”“鬓已秋”等内容分析,志士暮年,心有余力不足,厌看了官场的阴暗,心有无奈的感慨,双鬓斑白,无法为国效力的悲凉与无奈。
“惊回万里关河梦,滴碎孤臣犬马心”,结合关键词语“惊”“碎”“孤臣”“犬马心”等分析可知,对国事的担忧,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痛苦。
《秋夜闻雨》中的诗句和本诗首联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参考答案:相同之处: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不同之处:《秋夜闻雨》中的诗句侧重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不被重用、报国无门的痛苦;本诗首联着重表达了诗人虽心系祖国,但岁月流逝、双鬓斑白,无法为国效力的悲凉与无奈。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与邻翁登山亭陆游数掩槿篱围夕照,一间茅舍背阴崖。
吾生扰扰实无乐,人事悠悠那可谐?忧患向来侵绿鬓,登临此日费青鞋。
京华旧友凋零尽,野老逢迎一散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选取“槿篱”“夕照”“茅舍”“阴崖”一组意象营造出幽静的氛围。
B.“吾生扰扰实无乐”是诗人人生之路的概括,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
C.“人事悠悠那可谐?”运用反问手法写出了诗人对世事难以顺畅的感叹。
D.“忧患向来侵绿鬓”运用拟人手法,点出诗人因忧患而容颜衰老的事实。
解析:选B B项,“隐含着诗人对自己人生的否定”分析有误,应是体现了对现实艰难生活的无限感慨。
2.诗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感情。
首联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颔联与颈联抒发了其悲愤、伤心之情,应抓住“无乐”“忧患”等词;尾联联想到旧友凋零,自己尚有村野老人相陪,排遣心中的苦闷,体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应紧扣“散怀”一词。
参考答案:由闲适转为悲愤、伤心,再由悲愤、伤心转为豁达。
首联写自己居住的环境,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状态;颔联与颈联叙述自己历尽人生艰难,感叹世事的无奈,抒发了其悲愤、伤心之情;尾联联想到旧友凋零,自己尚有村野老人相陪,排遣心中的苦闷,体现了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早秋山中作①王维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 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当时诗人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
为子女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
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
③蛩:蟋蟀。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代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B.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
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C.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D.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解析:选D D项,没有运用比喻手法。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
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
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欲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
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
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9分)与东吴生相遇①韦庄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
且对一尊开口笑,未衰应见泰阶②平。
[注] ①本诗为诗人及第后出关而作,时年59岁。
诗人公元883年流落江南,公元894年擢第,其间战乱频仍,颠沛流离。
②泰阶:星名。
古人认为泰阶星现,预兆风调雨顺,民康国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用随风漂泊的水上浮萍,比喻流离失所的“十年身事”,“各”字表明东吴生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不免同病相怜。
B.韦庄此时虽已科举及第,但在外漂泊多年,已是垂暮之年,白发苍苍,回想自己多年来坎坷的科举之路,忍不住泪满冠缨。
C.颔联表现了内心的酸楚,虽然暂时欢聚,观花饮酒,但流离失所,衰老麻木,再无赏花的逸兴,乱世颠沛,只好借酒浇愁。
D.颈联运用对比手法,“贫”与“贵”、“陋巷”与“豪家”相对,写出了世态炎凉,同时也回答了自己多年执着科举的主要原因。
解析:选A B项,“回想自己多年来坎坷的科举之路,忍不住泪满冠缨”分析不当,这里“泪满缨”表现的是故人相逢的悲喜交加。
C项,“暂时欢聚,观花饮酒”说法不恰当,这是作者回想当年大家在一起的时光。
D项,“回答了自己多年执着科举的主要原因”无中生有,理解不当。
2.这首诗蕴含了抒情主人公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对身世遭际的不平与感慨。
②与东吴生相见的悲喜交加。
③对战乱(或“统治者”)饱含泪水的控诉。
④对天下太平的期盼。
(分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