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与城市空间

合集下载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

民族文化影响下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引言少数民族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对其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少数民族传统的聚落形态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对于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特点1.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往往受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在高原地区的藏族聚落中,人们倾向于选址在山脚下或山谷中,避风挡雪,利用地形地势构建房屋,形成独特的居住布局。

而在草原地区的蒙古族聚落中,则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聚落常常是以帐篷为单位,随着牧草的生长周期而转移。

2.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宗教信仰和习俗传统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经常会建有寺庙、经堂等宗教建筑,形成寺庙、僧舍、居民房等相互交错的布局。

在水乡地区的水族聚落中,人们建有水上长廊、水上房屋等特有的建筑,形成了独特的水乡聚落形态。

3.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还受到其社会结构和传统风俗的影响。

在满族聚落中,常常会出现四合院式的建筑形式,以“小四合大天地”的空间结构为主要特征,反映了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父权制度。

而在哈尼族聚落中,村落建有螺旋状梯田、民居依山而建等特征,反映了其农耕文化和家族制度。

二、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传统建筑风格的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藏族聚落中,倾向于沿山脊布置房屋,形成较为坚固的石木混合结构的建筑风格,以适应高原地区的气候条件。

在壮族聚落中,常见的便是具有特色的木结构建筑,以水泥石灰等材料勾缝,同时四周有明显的飞檐。

这些传统建筑风格不仅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也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2.传统民居结构的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聚落的民居结构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

生态城市知识:生态城市的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态城市成为了当下城市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

生态城市不仅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还关注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更加宜居、宜人的城市形态。

本文将从城市文化和民族文化两个方面,探究生态城市的特点和建设之道。

一、生态城市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面貌,是城市的软实力。

生态城市注重的是环保和低碳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城市文化也应该是绿色、低碳、健康和人文的。

那么,生态城市的城市文化特点有哪些呢?1、绿色生态绿色生态是生态城市文化的核心。

生态城市应该建设绿色交通系统,鼓励绿色出行,如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减少机动车排放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同时,加强城市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推广绿色建筑,实现城市环境良性循环。

2、低碳健康生态城市应该推广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

例如,提倡绿色饮食,鼓励居民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健康食品,减少肉类和油腻食物的消费;鼓励居民体育锻炼,如散步、瑜伽、健身等,增强健康的生活方式。

3、人文风情生态城市应该注重人文的发展。

城市空间和城市环境的设计要符合民众的文化习惯和审美趣味,将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打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

二、生态城市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生态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传统的国家,各族人民应该共同维护和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要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弘扬中华文化精华,形成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

1、保护传统建筑中国拥有许多优秀的传统建筑,如宫殿、园林、古城等,它们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承载着文化内涵。

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该注重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恢复,打造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街区和景区,让游客和居民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2、发扬传统文化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弘扬中华文化,让人们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精华。

例如,组织民族音乐、舞蹈、话剧等演出活动,开展中华书法和绘画的展示和教育,让居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文化元素的相融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文化元素的相融性探讨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与文化元素的相融性探讨摘要城市是有文化性的,城市历史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的积淀。

文化元素不仅包括各城市独具特色的建筑形态状况,更包含了人们所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

城市公共空间扎根于丰富的文化沃土之中,呈现千姿百态的变化。

本文试把民族文化元素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相融合,突显城市个性,提高城市魅力。

关键词:公共空间文化元素相融性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城市消费人口的剧增以及市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居住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各大城市都不乏大型公园、大型广场,但是这种泛政治化的政府政纪的表征工程,并没有增添城市的文化感染力,也没有突显城市个性及其文化底蕴。

融合民族元素,延续民族文脉是创建城市个性,增强城市认同感的唯一途径。

1、公共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从狭义上讲是指能够提供给公众,进行一定社会活动的公共空间,包括城市中的街道、广场、公园、游园绿地、滨水绿地等,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闲性活动等功能。

概括的讲,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实质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生活事件发生的社会活动场所。

2、当前发展现状城市活动日益密集,而那些优秀的城市遗产和宜人的生活环境却迅速减少。

历史传承的文化风貌在流失,文化魅力在锐减,文化积淀在消融。

在快速城市化匆忙的建设中,只强调坚守商业建筑退红线、只强调强化道路快速交通功能,使许多城市的公共空间形式单一、似曾相识、没有个性,缺乏应有的特色和生活氛围,现代城市过度商业化的千篇一律,生活在里面的人们如同生活在水泥筑成的孤岛上。

3、城市文化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城市是真正的文化中心。

”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把文化定义为包含有显型和隐型两方面式样的体系。

其中显型式样为文化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文化的隐型式样则是影响、决定显型式样的思想、观念、模式等,是显型文化的动因起源。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

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另一方面,传统民俗文化也为城市空间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了城市的多样性和魅力。

首先,城市化进程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集聚在城市中,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人口。

这为传统民俗文化传承者提供了更多的传播对象和受众。

例如,越剧、京剧等传统戏曲在城市中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城市化进程还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乡村生活,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城市,带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

这些习俗逐渐在城市中落地生根,与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了新的城市文化。

其次,传统民俗文化为城市空间注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城市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方,承载着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成都的川剧变脸,都是城市空间中体现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不仅为城市增添了历史的底蕴,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了解。

同时,一些传统民俗文化的建筑和场所成为了现代城市中的地标性建筑,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城墙等。

这些地标性建筑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标志和景观。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促进了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生活方式的融合。

传统民俗文化逐渐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例如,传统节日在城市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

这些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不仅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也带来了商业发展的机会。

此外,传统手工艺品也在城市中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和发展。

由于消费者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追求,传统手工艺品在城市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象征和品味。

总之,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与城市空间的交融共生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

浅析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3现代 室 内公 共 空 间 设计 对 民族 元素 的传 承 与创 新
3 . 1 民族元素的解构,提炼与变形
随着人们 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 于民族元 素的应用 ,已经不能简单地停 留 在生搬硬套 上, 而是更重要 的是 民族文化 内涵的提取与现代生活理念的融合创新。
具体应用时 ,最好的方式是先充分 了 , 解 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特点与文化象征 ,对
2民族文化元素在现代公共空 间设计 中的应用
文化是设计的灵魂 ,室内公共空间既是物质产 品,又是精神产品 。不管 哪一 种类型的公共空 间,它都存在于某一地域环境 中 ,体现当地的 民族文化特征 ,所 以民族元素是现代公共 空间设计的组成部分 。只有巧妙 的运用民族元素 ,结 合现 代没计理念及手法才 能 求。民族文化元素 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文字符号 、图形图案 、民族色彩 、民族 建筑 风格及其生活方式等 。 不 同的文化元 素应 用方式不 同 , 但都具有重要 的传承价值 。 2 . 1 民族文字符 号与图形图案的运用 我国多种多样 的民族 有着 自身独特的艺术文化 和艺 术风格 ,经过时代发展和 历史沉淀 ,这些 民族 艺术发展凝结成 了具有文化 内涵的各类纹饰符号并逐 步融人 现代人的生 活环境 ,特别是风格千变万化 的室内公共空间环境 。近年来 ,各民族 独特的语言 文字 ,服饰首饰 、植物 ,几何符号等元 素已经大量用于室 内装饰 。 如具有 中国特色 的龙图腾 ,具有宗教意 义的坐莲 等图像 元素 。这些 图像 中蕴 含了 中国传统 的神话故 事 ,传统的典故 ,经过岁 月的沉淀 ,这些文化符号逐渐 的凝结 出 了独特 的历史 沉重感 ,寄托着 中华 千百年 来的民族智慧 。在 当今 的室内公共空 间 没计 中,必须使用 现代设计语言诠释传统优 良的民族文化 , 把 民族 的文字符号 、 图形图案进行艺术再创造才能实现 民族文化灵魂 的再生 。

民族文化与城镇空间形态的交融

民族文化与城镇空间形态的交融

民 族 文 化 与 城 镇 空 间 形 态 的 交 融
陈 宇

刘 强
要: 以成吉思汗 陵园旅游 区开发建设 为背景 , 究 了蒙古族达 尔扈特人特 殊的民族文化 , 研 构建 了院落式及群 落 围合 式的空 间布局形态 , 力求建造一个独特 的民俗村 , 再现其独特 的蒙古 民俗风情和地域 文化 。 关键词 : 蒙古民族文化 , 空间布局 形态 , 建筑特色 、 中图分类号 : -5 TU 0 文献标识码 : A
1 项 目背景
伊金霍 洛苏木位于 内蒙古 自治区鄂尔多斯 市伊金霍洛旗 内 ,
41 “ . 院落式 ” 群 落 围合 式” 空间布局 形 态 及“ 的
自 古以来蒙古族和汉族的群体建古 大营及 中国传 统 的四合院等 。本规 划 有着悠久 的历史 和灿烂 的 民族 文化 , 自古人 杰地灵 , 物古 迹荟 落 围合式” 如元大都 、 文 在平面及空间布局上均强化组团式 、 院落式 结构特色 , 组团均有 各 萃, 旅游资源得 天独厚 , 一代天骄成吉思 汗陵寝所在地 , 是 是全 自 又共 同围合形成 宽敞 的中心公 治区重点旅 游景区 , 已被列为 国家级重点 文物保护 区。伊金霍洛 相对独立的半私密性 的内部庭 院, 这种“ 团式” 组 的布局 , 既保证各组团内部功能结构 的 苏木集 镇原 址在 成吉 思 汗陵 包西 侧 , 住人 口主要 为 达尔 扈特 共活动 空间。 居 完整性 , 由各组团共同 围合形成整个 区域 的“ 又 大院落 ” 。同时 , 使 人, 现状 环境 较差 , 景观欠 佳 , 严重影 响成吉 思汗 陵的环境 景观 。 以绿相 连 , 既适 宜于 分期 建设 又可通 过各 为了进 一步强化旅游 意识 , 发挥 旅游 资源优 势 , 力弘扬 蒙古 民 各功能组 团以路相 隔、 大 组 团间绿化形成结 构均衡 、 肌理细腻 、 可持续发展 的城镇空 间。 族文化 , 努力把成吉 思汗 陵 园建 成世 界级 的旅游 胜地 , 对成 陵 需

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

浅析传统民间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论文一、如何实现传统民间艺术与城市空间的对接1.自觉向民族传统文化回归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建立在民族文化、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因此必须重视向民间艺术学习,坚信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主流在民间。

所以在城市空间设计中,要通过对环境的理解,对传统的认知,自觉地借鉴,而不是直接挪用。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变化万千、风格种类异彩纷呈,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精神,值得当代城市设计师深入学习和研究。

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通过元素剥离、创意整合和情感传达,特别是与新技术巧妙融合,就能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作品。

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要靠城市设计师与民间艺术大师、民间艺术教育人才的融合。

所以说,城市设计师必须以民间艺术为基础,重视向传统民间艺术学习,只有亲身体会这笔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了解传统民间艺术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本源文化、本源哲学、本源艺术的基因,以及多姿多彩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民族语言形态,才会对它加以自觉应用[2]。

2.传统民间艺术语言现代化现代城市空间越来越相似,传统特色逐渐消褪,因此如何保持城市的独特气质就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传统民间艺术语言体现了独特的审美传统,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内涵,将其作为城市空间设计的思想源泉,在城市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对强调和延续历史文脉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源于自然崇拜的原始文化的民间艺术,所代表的是不同于现代文化的农耕文明,它虽有着特定的社会基础,但其中也有不适合现代生活方式、不符合现代审美、伦理观的地方,这样就限制了其在当代城市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有些民间艺术图式如果不经过调整、创新,就很难为现代社会所接受,因而应用时不能简单、机械地复制、拼贴,而应该在理解其文化含义的基础上,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使其艺术语言现代化,为当代大众所认同并接受。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很多内容和形式有相对的稳定性及程式化特征,在艺术认知上有更为直接的优势,因而是可以应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的。

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设计

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设计

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设计非遗文化是指不同城市、乡村、民族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传统文化包括戏曲、剪纸、绣花等。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的设计和规划面临着更高的要求。

为了寻求更好的城市化发展策略,人们开始将非遗文化与城市空间设计相结合,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设计。

一、非遗文创与城市空间设计的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空间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建筑设计,更注重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

城市空间设计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保留历史痕迹。

而非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成为了城市空间设计中重要的资源。

二、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对城市空间设计的影响1. 丰富城市文化氛围: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展示非遗文创作品,可以丰富城市的文化氛围,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和传统。

2. 增加城市的艺术价值: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在城市空间中展示这些作品,可以提升城市的艺术品位和品质。

3. 引导人们重视传统文化: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兴趣,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4. 促进城市空间的活力与创新: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给城市空间带来新鲜感和创新力,激活城市的生命力,增强人们对城市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城市空间设计对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的要求1. 尊重历史与传统:城市空间设计应该尊重非遗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传统技艺。

2. 创新与融合:城市空间设计需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融合,将非遗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

3. 实用与观赏:城市空间设计需要考虑非遗文创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实用性和观赏性上的平衡,在为市民提供实用功能的同时,也能够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

民族文化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

民族文化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

浅谈民族文化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影响【摘要】每个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人文精神,这些特有的人文精神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城市里各个角落,受其影响最深的可以算是城市公共艺术了,在公共艺术中雕塑又是占很大比例的,但是在很多城市中,尤其是我国二三线城市中仍然用陈旧的思想和方法来对待和处理城市雕塑,其实,作为公共艺术形态的城市雕塑,重要特征在于公共性及其与城市环境的联结与共生。

城市雕塑建设作为一种表达公众艺术追求、反映市民文化意识的公共性事件,通常是多方决策,其操作实施需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协调制度和组织机构来提供保障。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城市雕塑;人文精神公共艺术的所指范围是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广泛化的艺术存在。

狭义上,开放性的城市雕塑、壁画、装置、水景和城市景观,广义上的大众性文化艺术活动都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

所以说,公共艺术是能够体现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权力的文化象征性意义的。

公共艺术的概念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延伸、拓展,体现着人类对于开放性艺术存在最广泛的共识。

同时,公共艺术学因受到来自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艺术学及政治学诸多学科的影响,而带有边缘性、整合性的特征。

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持有其独特的理想环境模式。

当然这种理想模式中也包含着全人类所共有的某些理想特征。

这些多元化的思想与文化的不断交流与撞击在一起就创造出了非常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公共艺术作品。

比如在文革时期,公共艺术成为少数人权力斗争和政治教化的工具,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个人崇拜为中心,超越了公共艺术作为政治权力符号功能的极限。

作品中对小我的关注完全取代了对于公共利益和人的关怀,大众文化徘徊于政治图腾式的公共艺术的创作之外。

然而进入到九十年代以后,经济的腾飞以及民主化脚步的加快给了公共艺术发展一个新的契机,在兴建城市以及老城区的改造中更加重视和注重给这些公共艺术尤其是城市雕塑作品注入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或是民族文化。

在这种条件下,大众文化成为促进公共艺术创作的重要文化要素。

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与统一

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与统一

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矛盾与统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显。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承载着历史、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而城市则是现代人文明进步的象征,是经济、科技与人口集聚的中心。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似乎逐渐被边缘化,造成了一种矛盾的状态。

一方面,传统文化面对城市快速发展的压力,渐渐失去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随着都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消失,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消散,传统文化随之被忽视、边缘化。

城市中充斥着高楼大厦、商业街区和摩天轮,而少有传统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只是引起市民和游客的兴趣点,而无法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应该在城市发展中被削弱。

这种观点导致了传统文化资源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丢失。

然而,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

城市作为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场所。

城市不仅能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交流环境,也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例如,在一些城市里,可以看到古建筑被保护和修缮,传统手工艺品得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节日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活动。

这样的例子表明,城市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舞台,为其提供更广泛的传播平台。

传统文化也成为各种城市活动的组成部分,吸引人们参与和体验。

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并不是阻碍城市发展的因素,而是推动城市进步的动力。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人口过剩、社会矛盾等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发展中的缺失,亟待传统文化价值的引导和调和。

只有传统文化与城市发展相统一,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与传统文化的统一不仅仅是让传统文化在城市中得到保护与传承,更是要在城市发展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

城市的规划、建筑、公共空间,以及城市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都应该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在南宁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在南宁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在南宁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析作者:赵佰慧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年第08期摘要:外来文化与中国思潮的相互碰撞,曾使人们忽略了重要的民族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们已经意识到了传播、继承并发扬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地域性民族性元素的应用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

文章以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鲜明的南宁市为例,描述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展现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地域文化。

关键词:广西;民族元素;公共空间广西拥有12个世居民族,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在先民们长期劳作及社会不断变迁中,创造了十分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其中包括干栏式建筑、风雨桥、鼓楼、铜鼓、壮锦等民族特色文化。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在建筑实体之间的开放空间体,供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承载和支持市民的公共生活,为市民开展各种性质社交活动提供场所。

其不仅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凝聚的重要展现,更是在现代设计中融合与传承了民族文化元素。

一、广西少数民族元素归纳分析一是自然元素。

龙脊梯田:稻作文化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文化形态之一,是人与自然间的物质实践活动,通过稻作改变原生的自然形态,开辟稻田耕种模式,形成纵向坡度的梯田。

典型代表是位于桂林市的龙脊梯田,其因山脉如龙之脊背而得名,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典型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是稻作文明与少数民族的完美结合。

龙脊梯田区域内物种资源丰富,雄伟壮丽,形成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

二是文化元素。

那文化:作为传统稻作民族,千百年以来壮族形成了以稻作文明为核心的那文化,形成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具有独特风情的稻神祭祀习俗和生产生活民俗。

那文化包含山、水、蛙、鸟等图腾崇拜,当地人民怀有浓厚的土地情结,他们养育山林、尊重水源、居住合理,在千百年的传承中,这种敬畏与尊重生成文化,内化为生活习俗。

铜鼓文化:铜鼓作为一种青铜礼乐器,因社会时期、地域、民族等诸多元素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铜鼓的铸造技术、功能性与艺术价值也在不断变化。

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的传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地理环境始终是塑造民族文化的重要力量。

不同的地理环境孕育出了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文化又在特定的地理空间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多种因素,它们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气候方面,炎热潮湿的地区往往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和建筑风格。

像东南亚地区,由于气候炎热,人们的饮食多以清凉解暑、辛辣开胃的食物为主,如泰国的冬阴功汤、马来西亚的椰浆饭等。

而在建筑上,高脚屋成为常见的民居形式,以适应潮湿的地面和通风散热的需求。

地形条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民族文化。

山区的民族通常有着坚韧、勤劳的性格特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与山地环境紧密相连。

比如,中国西南地区的彝族,由于居住在山区,他们善于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出了独特的梯田农业和火把节等文化活动。

而在平原地区,交通相对便利,农业生产较为发达,容易形成人口密集、文化交流频繁的社会环境,从而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学和商业文化。

水源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托。

大河流域往往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如黄河流域孕育了华夏文明,尼罗河流域诞生了古埃及文明。

这些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礼仪制度和艺术形式,并通过世代相传得以延续。

地理环境不仅塑造了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深深地影响了民族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民族文化往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独特性。

比如,一些岛屿国家或地区,由于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其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保存和传承。

而在交通便利、文化交流频繁的地区,民族文化则更加开放和多元,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元素,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传承的影响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速,使得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涌入城市,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逐渐被遗忘。

上海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上海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

上海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近年来,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商贸中心,其现代化进程得到了显著加快。

然而,就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中,传统文化也保持着活力,与现代化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景观。

上海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既体现了城市的发展,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本文将从城市建筑、艺术形式和节日庆典三个方面,具体探讨上海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一、城市建筑的融合上海的建筑可以说是现代与传统完美融合的典范。

在崇明岛西山渔村,保留着上海的传统民居,这些矮小的白墙灰瓦,勾勒出一幅古老的渔村风景。

而在陆家嘴,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则展现着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时尚。

这种传统与现代并存的景象,为上海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同时,上海的城市规划也同时吸纳了传统文化的元素。

比如,外白渡桥的设计借鉴了传统的园林建筑,沿江的滨江道则仿佛是江南水乡的复现。

这些设计与建筑的融合,使得上海不仅成为国际大都市,也保留了悠久的历史文化。

二、艺术形式的融合艺术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融合的重要载体。

在上海,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既有传统的绘画、雕塑,也有现代的影视、音乐。

而这些艺术形式的融合,使得上海成为中国艺术的重要交流平台。

上海美术馆是一个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于一体的场所。

在美术馆的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名家的传世之作,同时也能够欣赏到现代艺术家的创新作品。

这种传承和创新的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多元而有活力的艺术空间。

除了美术,上海的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传统戏曲与流行音乐的结合,民族舞蹈与现代舞蹈的碰撞,都成为上海艺术界的一大亮点。

这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上海的文化生活,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能量。

三、节日庆典的融合上海的传统节日与现代化的庆典活动也形成了融合。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而上海的迎春花市则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体现。

除了传统摆卖的年货、贺年卡片,现代元素如游艺设施、灯饰等也渐渐融入其中。

城市客厅

城市客厅

定义:
“城市客厅”是是市民和八方来客共享休闲时光的公共空间和场所,同时,“客厅”的陈设和风格也体现出“主人”的“待客之道”。

是城市风景线,扮演着“化妆城市”的角色。

“城市客厅”不仅要“好看”,更要“好客”。

城市客厅是人们聚会、享受生活的地方。

二、城市客厅注重功能与使用,注重理念、构思和视觉艺术的规律,使其真正成为服务于大众的绿色公共空间。

城市客厅的设计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不同年龄群体的个性和共性需求。

文化客厅的理念:文化是城市客厅的灵魂
雨林客厅、文化客厅、休闲客厅、商务客厅、娱乐客厅、和谐客厅、没有文化的客厅,就像一个没有演员的舞台,是文化赋予客厅以生命。

本规划中商务休闲片区和民族文化片区文化休闲为主要功能,本规划中的三大文化:热带雨林文化、民族文化、孔雀文化
城市客厅中富有文化知识意味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来到这里人们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你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书籍的妙处。

打造城市客厅重在凸显特色
城市客厅文化日益成为城市文化中最活跃的娱乐与休闲方式,丰富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增添了城市的动感,彰显出地方的个性。

定性:城市客厅是一种新的休闲生活方式
当城市客厅变成我们放松心情,或是聚会时的下意识的选择,
那时的客厅才真正回归于人民,成为人们在繁忙的城市交通网络中,重获安全和自由的好去处——周末空间。

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融合

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融合

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融合在当代社会中,现代建筑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

如何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融合的意义以及具体的实践方式。

一、融合的意义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代表着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

其次,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智慧和人文精神,可以给现代社会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和生活方式。

最后,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将为城市带来独特的魅力和民族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

二、建筑设计的融合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融合传统文化。

首先,建筑的外立面可以借鉴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如传统的屋顶设计、建筑物的布局等。

通过运用传统的造型元素,可以使建筑更具有民族特色。

其次,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可以考虑传统文化的理念,如传统的园林设计、建筑的通风采光等。

这些设计将使人们在建筑内部能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建筑的材料选择也可以融合传统文化。

使用传统的材料,如木材、砖石等,可以增加建筑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

三、城市规划的融合除了单个建筑的设计融合外,城市规划也可以考虑如何融合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

首先,可以选择在城市中保留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给人们提供一个重温传统文化的场所。

其次,可以在城市中设置传统文化的展示空间,如博物馆、文化中心等,供人们了解、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

最后,可以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增加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雕塑、室外音乐表演等,为市民提供一个欣赏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场所。

四、教育和宣传的融合实现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教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可以通过增加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和展览来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

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增强对现代建筑和传统文化融合的支持。

传统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

传统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

传统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分析作者:白杨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1期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布局方式和人文思想等方面。

建筑设计必须在继承中创新,有选择性地保留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创造性地将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追求自然和谐的效果,以推进古建筑以及文物保护工作。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建筑设计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前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如何使我们的建筑设计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既能避免僵化死板,又能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深挖传统,对本土文化中的精髓能够自发地传承。

一、文化与城市规划1城市与城市文化城市作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 其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的建设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

在城市的不断演进与更替过程中, 城市通过自身聚集的物质和文化的力量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发生, 并使活动的产品变得可贮存和可复制, 即通过各种有形的物质形态载体( 如城市格局、街道、广场、建筑物石碑、书藉) 和无形的意识形态载体( 如文化观念、城市精神、制度、风俗等) 将城市文化代代相传, 形成了被称为“城市灵魂”的城市文化。

2文化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影响文化的力量在于它缓慢的渗透性, 其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发展主体, 并通过发展主体的组织整合功能, 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建造、功能布局的形式、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等, 都会产生深刻的作用, 进而影响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环节, 构成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底色和背景。

城市规划作为人类干预城市发展的工具之一, 正是以城市空间为其研究对象的, 因而, 城市规划无时无刻不受城市文化的影响, 而又时时刻刻反作用于城市文化, 使之或发扬或湮灭, 对城市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民居院落空间文化保护与传承

民居院落空间文化保护与传承
02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许多传 统民居院落面临消失或被破坏的 风险,保护和传承民居院落空间 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民居院落空间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保留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 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有助于深入了解和认识民居院落的历 史、文化、艺术价值,为现代建筑设 计提供借鉴和启示。
在保护过程中,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让 居民成为传承和保护文化的主体,提高了 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
合理利用与发展
政策支持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注重民居院落 的现代化改造和合理利用,使其既保持传 统特色,又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
政府在民居院落空间文化保护中起到了关 键的作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援助, 促进了民居院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社区参与与公众意识提升
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民居院落空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志愿者等方式,让居 民更加了解和关心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
公众意识提升
通过媒体宣传、教育推广等方式,提高公众对民居院落空间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形成全社会共同 参与文化保护的良好氛围。
06
案例分享与启示
值的作品。
文化空间的营造与拓展
营造文化氛围
通过在民居院落空间中举办文化活动、展览、演出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 传统文化。
拓展文化空间
将民居院落空间与周边环境进行整合,形成更大的文化空间。例如,将民居院落与周边的古建筑、自然景观等串 联起来,形成一条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
功能转型
将民居院落空间进行功能转型,如转 变为博物馆、艺术工作室、手工艺作 坊等,使其在新的领域得到利用和传 承。
文化传承与教育推广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保护与拓展鄂西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吊脚楼建筑和文化一直是吸引游客和学者研究的热点。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吊脚楼文化空间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威胁。

因此,保护和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变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保护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第一步是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鄂西土家族的祖先从南方迁徙而来,在当地创造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吊脚楼建筑是指房子的一层用来存放粮食、农具和其他物品,而人们住在楼上的层。

这种结构不仅可以增加居住空间,还可以保护农作物免受湿气和老鼠的侵害。

此外,吊脚楼建筑还融合了土家族的文化和信仰,如龙船坝寨的“龙”字寓意“带来好运”。

为了保护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应该加强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法规,规定吊脚楼的保护措施和建筑标准,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力量参与保护。

如果侵犯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任何人或企业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和惩戒,以确保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完整性和传承。

其次,应该加强对吊脚楼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修复。

目前,许多吊脚楼已经面临严重的老化和破损,需要及时维修和修复。

此外,应该引进新的材料和技术,用于替换旧的和损坏的部件,保证修复的质量和持久性。

同时,应该加强吊脚楼文化空间的管理和维护,例如将这些建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为其建立专管理机构,确保其安全和保障其接下来的发展。

最后,应该拓展吊脚楼文化空间的功能和价值,使之成为现代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拥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可以成为当地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特色和资源。

政府和企业应该成立联合会或其他机构,为吊脚楼文化空间的旅游开发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保护和拓展鄂西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空间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保护这种独特的文化遗产,才能让后代了解和欣赏这样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在当地维护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稳定。

从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

从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
东 西 少 之又 少 。许 多艺 术 上 的等 外 品被 大 量 炒 作 、 仿 、 隆 。 为 视 觉 上 家 个 体 的生 命 存 在 , 是 在 用各 种 公共 艺 术 的 符 号 语 言 对 公 众 说 着 一 个 意 模 克 成 而
的污染 、 环境 中的败笔 , 造成 建设性 的破坏 , 浪费 了大 量的财 力、 力和 土 义世界 , 物 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 的屏 障。
化 的 角度 , 对城 市环 境 设 计 的现 状 与 发 展 提 出 了 一 些探 讨 性 意 见 。
【 关键 词 】传 统 文化
城市
环 境 设 计
中 国 的 传 统 文 化 , 中 华 民 族 在 长 期 生 存 与 抗 争 中积 累 下 来 的 艺 术 心 是
环 境 艺 术 设计 是 为 人 创 造 生 存 和 生 活 空 间 的 活 动 , 有 意 识 有 目的 行 是
首先 , 根据地域 、 自然 、 民族 、 经济等 因素 合理定位城市 文化 , 护城市 保 特有的民族地域特色 , 包括建筑 的特点 , 生活 习惯 , 民族风俗 , 土文化 , 本 公 共艺术等 , 因地制宜 , 人文的 、 术的 设计规 划 , 艺 使城 市 具有 自己独特 的文
建筑 、 室外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 环境 的重要组成部 分。 中国现 化底蕴和文化魅力 ; 其次 , 建筑设计要考虑 建筑文化 , 建筑文化包含 很多方 代 的城市建筑和城市发展一样 迅速 , 这种 轰轰 烈烈 , 欣 向荣的迅 速发 面的内容 , 但 欣 我这里所指的是建筑风格 和精神—— 即 民族精 神。建筑 不是单 展掩盖不了伴随而来的 另一个现 实—— 中 国的城市 与建 筑正在 失去 其 自 纯的艺 术创作 , 不是单纯的技术工程 , 也 而是 两者密切结 合 , 多学科 交叉的 己特有的文化与品格—— 民族文化与民族精 神。中 国现代 城市环 境现状 , 综合性设计。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对 建筑的物质 需要 , 也要满足 人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坛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建筑,建筑也离不开文化,一个建筑的形态会体现一种文化现象,民族文化对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至关重要。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她的文化始终没有间断过,这历史的延续,一脉相承的民族文化,可从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中得以充分体现。

一支没有文化的民族,是一支爬行的民族;一支没有精神信仰的民族,是一支没有灵魂的民族;一座没有文化的建筑,是一座腐朽的建筑;一座失去文化价值的建筑,是不会得以继承发扬的。

建筑只有赋予民族文化,才能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

为什么这么谈,改革开放之后,建筑风格多样化了,可是现在城市空间有很多建筑,实际上都是欧洲早已过时建筑风格的再现,没有什么文化价值。

当我们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很少看到有能体现民族之魂的建筑,中国的城市不能这样发展下去了,请大家注意,这是文化殖民,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当然先进技术是要借鉴学习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实用的艺术,它是靠空间形态来表现的艺术。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影响的古建筑,之所以气势恢宏,博大包容,洗练洒脱,简约自然,浑然一体,就在于它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为指导而创造出来的。

无论是远古社会的穴居、栖息,还是进入文明社会的茅屋、土木、秦砖汉瓦,以至今天的混凝土、玻璃幕、钢结构等不同形式的建筑,都是以达到藏风聚气这一目的作为前提的。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所肩负的使命,经济的复兴是必要的,但文化的复兴更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这样,龙的图腾精神才能更好地得以继承和发扬。

我们重视民族文化,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懂得
与时俱进,但不造无基之所,而更注重借
体还魂,就是借当代之体还中华民族建筑
之魂。

一谈到民族文化,有的人想是不是保
守了,我们谈民族文化一定要站在全人类
的大背景下谈。

为什么这么说,之所以有
民族文化存在,就在于有多民族文化的存
在。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本原的文化是
最可怕的,经济的殖民不要紧,文化的殖
民最可怕,文化的殖民就会改变甚至会毁
掉一个国家。

比方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西夏
国,如今这个西夏国不存在了,当时西夏
国被攻打的时候,不仅摧毁了国家机器,连
文化都毁了,宗祠寺庙等等都毁掉了。

这是
最可怕的,西夏人没有了文化传承,从此这
个国家再也不会存在了。

所以我们要弘扬
民族文化,懂得它的重要性,我们也不守
旧,我们也在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
的材料,但是那只是我们的手段,目的是
更好地展现中国人对空间的理解。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历史的
延续中,珍惜、保护、弘扬我们的民族建
筑文化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
而不相悖”,今日之微论,旨在以省国人。

今天我为什么要谈这个题目,民族文
化与城市空间,给我的感触很深。

不久前
我参加一个论坛,新浪网和华夏时报联合
搞的论坛,题目就是中西文化与地产。


时与会有一位外籍华人,从小就居住在国
外,学设计的,在探讨的时候他就说,中
国现在已经没有文化了,什么事都抄袭西
方的,什么先进的技术呀,西方多么先进
呀,经济多么发达呀等等。

听了这些话,我
感到非常难受。

民族情结油然而生,与会的
其他人没有发言,我就问他,今天谈的主
题是地产文化,既然谈文化,什么是文化?
技术能替代文化吗?技术跟文化是两回
事,文化能够指导技术,难道经济发达了,
口袋里有钱了,就等于有文明了吗?在中国
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某些阶段是有一些风
风雨雨。

但是,它只是一个阶段,我们看待
一个民族文化应站在历史的角度,中华民
族七千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的文化足以
使我们骄傲自豪。

我们举一个关于北京城北中轴路整治
设计的例子。

首先就要弄懂该地段建筑在北京城起
的作用是什么。

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这
里叫地安门?北京有前朝后世之说,是什
么概念呢?为什么前是鼓楼,后面是钟楼
呢?是这样的,如果把地安门抽象化了,实
际上就是中国的“开”字,当我们站在景
山的时候,透过地安门看钟鼓楼,很有意
思。

鼓是圆的,鼓楼上面有24面鼓,代表
24节气,就是开元盛世国泰民安之寓意。

反过来站在钟鼓楼透过地安门看景山,山
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圆的,俯视景山,山也
是圆的,这也是开元盛世国泰民安。

所以
我们对地安门并不是复古主义态度,而是
从精神层面入手的。

再来分析一下钟鼓楼,当我们置身于
钟鼓楼脚下街道时,随着脚步移动,钟鼓楼
呈斗转星移时空之象,这正是中国人哲学
思想天人合一的体现。

另外还是从景山
看,景山上有五个山头,象征中国的三山
五岳。

三山五岳代表中原。

常言说得好,得
中原者得天下,寓意执政者以天下苍生为
天。

一定要挖掘这个文化层面、民族魂、哲
学观、区域经济、地域性、艺术性等。


位市长今天应站在这个层面上去解读城市
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等有意义的问
题。

■中国堪舆研究院理事、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马士平
民族文化与城市空间
关平摄
S
63
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