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缪凤林的日本史研究

合集下载

【doc】2008年日本的明清史研究

【doc】2008年日本的明清史研究

2008年日本的明清史研究2008年日本的明清史研究2008年日本的明清史研究[日]高远拓儿撰(中京大学日本名古屋)阿风编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100732)近年来,明清史及相关领域研究,试图超越原有的国家和地域概念,重新把握中国历史面貌,这种努力一直持续.2008年,作为明清史研究的火车头,频频被提到的"海域"成为瞩目的焦点.桃木至郎编《海域亚洲史研究入门》(岩波书店)对此进行了汇总.读过此书,就会发现"海域史"已经不再是新的研究主题,而是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同样关注"海"的着作还有加藤雄三,大西秀之,佐佐木史郎编写的《东亚内海世界交流史》(人文书院,以下简称《内海》),这是以日本海,东中国海为中心的"东亚内海"交流圈的研究文集.此外,菊池俊彦,中村和之编辑的《中世东北亚和阿伊奴人》(高志书院),左近幸村编着的《近代东北亚的诞生》(北海道大学出版会,以下简称《近代东北》),这些以东北亚为题的论文集相继刊行,令人印象深刻.2008年,明清史研究重要的成果是细谷良夫编《清朝史研究的新地平》(山川出版社,以下简称《地平》),该书的副标题是"追寻田野调查和文书",体现出在历史学研究中自觉地强调田野调查的重要性是该书的特点.另外,关注田野调查的成果还有唐立编《中国云南省少数民族生态关连碑文集》(总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佐藤仁史,太田出,稻田清一,吴滔编写的《中国农民的信仰与生活》(汲古书院),这些都是经过数年勤勤恳恳的实地调查而完成的力作.此外,有关明清史的个人专着有大木康《明清文学中的各色人物》(创文社),片冈一忠《中国官印制度研究》(东方书店),菊池秀明《清代中国南部的社会变化和太平天国》(汲古书店),小林一美《中华世界的国家和民众》上,下(同上),佐藤实《刘智的自然学》(同上),松浦章《东亚海域的海盗和琉球》(榕树书林),松村润《明清史论考》(山川I出版社),松村昂《明清诗文论考》(汲古书院),森田成满《清代中国土地法研究》(私家版,国会图书馆收藏),等等,这些成果都是明清史各个研究领域中极有深度的力作.不过,限于篇幅,难以一一介绍,只能期待着详细的专评了.一,明代的政治和军事有关明初的政治,军事史,川I越泰博撰写了三篇论文,分别是:《靖难之役和贵州,湖广》(中央大学文学部《纪要》史学第53号),《蓝玉党案和高丽火者》(《中央大学亚细亚史研究》32),《中山王一族和靖难之役》(中央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档案的世界》,中央大学出版部).第一篇论文探讨了靖难之役中,贵州,湖广等卫所官军被动员的情况,说明了这次战役成为席卷全国的一次大规模的战争.第二篇论文以卷入蓝玉案的高丽火者为线索,论述了明代的火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第6期者.第三篇论文则是明代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子孙的研究长编.徐达长子辉祖,为建文政权殉节.而次子增寿则因为拥护燕王,而被建文帝杀害.在明初的政治形势下,他们如同对照的两面镜子一样,度过了激荡的人生.另外,徐达诸子中徐膺绪生平不详,该文通过对其后裔卫选簿的分析,发现徐膺绪在靖难之役时,实际上是拥护建文帝的.辽东镇是明代东北经营的根基,荷见守义《都司与巡按》(《档案的世界》)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全面地调查了永乐二十一年广宁达贼袭击事件有关的档案资料,复原了当时以都司为中心的辽东镇内部运作情况.前面提到的《中世东北亚和阿伊奴人》一书中,除了收录了杨饧(西川和孝译)《永宁寺碑文和东北亚》,阿尔捷米耶夫(A.P.ApTeMbeB)(垣内南匕译)《阿穆尔河(黑龙江)下游流域13—15世纪的佛教寺院》等论文外,还包括与明代东北有关的三篇论文.中村和之《蒙元时代的东征元帅府和明代的奴儿干都司》认为明代的奴儿干都司具有很强的临时性机构的特点,反映了明朝政府在当地的影响力并不稳定.梗森进《明朝的阿穆尔河(黑龙江)政策和阿伊奴民族》分析了以黑龙江下游流域和萨哈林岛(库页岛)的原住民为对象而设立的羁縻卫的动向,说明了持续的朝贡是他们同明朝关系的特点.杉山清彦《明初进人满洲和女真羁縻所制》则通盘考虑了明代周边的情况,重新探讨了明初进人满洲的历史意义.他强调明初进入满洲实际上是明朝对蒙古政策的一环,就具体的措施来说,很多都是源自于蒙古帝国.关于云南的研究,山田敕之《从(木氏宦籍>和(皇明恩纶录)看云南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和明朝的关系》(《国际文化学》19)一文考察了云南木氏家族,分析了木氏活动的独特性,指出其与明朝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关于明朝后期的军事史,久芳崇的两篇论文值得注意.他在《明代铳的传来和引进》(《七隈史学》9)中按照时期区分,清楚地介绍了从16世纪中叶到明末大约100年间铳的传布和引进的情况.该氏《明末新式火器的引进和京营》(《九州大学东洋史论集》36)中则探究了京营为中心的明廷火器导人体制,认为这种体制由于种种要因,到l7世纪前半期陷入了机能不全的状态.郑洁西《万历朝鲜之役被编人明军的日本兵》(《东亚文化还流》1—2)一文考察了朝鲜之役中投降后被编入明军的日本兵.樱井俊郎《明末塘报的传达》(大阪府立大学《纪要》,人文社会科学56)一文分析了崇祯时期北边军情报告传递到北京的路线及所需要的时间.关于明代制度,伊藤正彦《明初里甲制体制的历史特征》(《熊本大学文学部论丛》历史97)是一篇具有挑战性的论文.他从宋元以来的历史背景出发,探讨了明初里甲制意义.他认为明代的里甲制消除了从北宋以来职役负担过重的问题,确立了将职役负担摊派到每个土地所有者的体制.关于科举,和田正广《明代南直隶,浙江省的进士合格人数的变化》(《明清史研究》4)对于南直隶和浙江省进士的合格比例进行了计量分析,说明16世纪中叶以后,南直隶的优势愈发显着,特别后来的江苏省地域合格比例增长很多.前田舟子《明代琉球官生和南京国子监》(《艿:浦添市文化部纪要》4)则论述了琉球官生与国子监的关系. 二,清朝史研究《东洋文化研究》(学习院大学)第l0号登载了"清朝,满洲史研究现状"特集,欧立德2008年日本的明清史研究(MarkElliott),承志,杉山清彦等人分别回顾了各自区域的研究史,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关于研究动向,欧立德《满洲语文书资料与新清朝史》(《地平》)也是重要的参照.另外,岸本美绪《如何看清朝》(《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47)浓缩整理了从清朝建立一直到现在"清朝观"的变迁,最后说明了民族国家观念动摇的今天,清朝又重新受到重视的情况.杉山清彦《大清帝国和江户幕府》(怀德堂记念会编《重写世界史之重写日本史》,和泉书院)尝试比较大清帝国和江户幕府两国的国家体制,指出同一时期东亚并立的两个政权之间具有很多共同点.清初的政治和制度.铃木真《清初阿巴泰家族》(《历史人类》36)详细地论述了皇太极的异母兄阿巴泰一族的情况,指出阿巴泰的子女们通过与蒙古有势力的氏族及三藩藩王结亲,以强化与各种势力及汗(皇帝)的关系,这与阿巴泰系宗室强化自身权力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矶部淳史《清初人关前的内三院》(《立命馆文学))608)分析了皇太极同后来摄政的多尔衮之问,各自在内三院树立自己的亲信集团的过程.加藤直人《八旗的记录是如何写入史书》(《地平》)分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官方记录的方法,探讨了当时的记录和现在的专题档册,史书之间的关系.杉山清彦《清初八旗制下的满洲氏族》(同上)分析了世袭高官和固山额真的出身,指出这些位置被特定的满洲氏族之家所独占,说明了王朝功绩的"功"成为人事选定的基本条件.另外,关于世袭的世职和"功",该氏《清代满洲人的"家"和"国家"》(《内海》)一文中有简明的解释.增井宽也《清初牛录类别考》(《立命馆文学))608)分析了清朝初年各种牛录的性质,指出入关前的牛录分为国家管辖下的外牛录和汗,王公私有的包衣牛录,前者更是通常的世袭牛录的内牛录,与授予免役特权的专管牛录不同.高井秀招《关于康熙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四日明珠诰封碑》(《国士馆东洋史学》3)考察了旗人官僚明珠的诰封碑的格式和立碑的背景.关于清初的降清汉人在清朝取得特权身份的过程,绵贯哲朗在《从(世职根源册)看清初的降清汉人》(日本大学史学会《史丛》78)一文中指出对于入关前的降清汉人,旧汉人与新汉人(己巳之役后的来降者)的待遇有所不同.细谷良夫《清末的汉军旗人》(《地平》)利用尚可喜后裔所记的《尚氏修谱疏稿》,考察了尚氏一族.张永江《档案所见明末清初的翁牛特,喀喇车里克部》(同上)则以东南蒙古的喀喇车里克部为例介绍了清朝入关前归顺的蒙古势力.入关后的统治.山本英史《"衙蠹"的含义》(《地平》)描述了胥役寄生于国家的实态,说明了官员无法摆脱他们的两难之境.作者认为,官僚们将这些胥役称之为"衙蠹",恰恰显露出他们对胥役的歧视.森永恭代《清代乾隆初期张允随的云南经营》(京都女子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研究纪要》史学编7)分析了改土归流后经营云南的张允随的政策.五味知子《清中期江西袁州府防止溺女事业》(公益信托松尾金藏记念奖学基金编《飞向明天》一,风问书房)整理了乾隆后半期袁州府开展的育婴堂事业和育婴补助金等各项政策.党武彦《清代六部行政文书的诸类型》(熊本大学教育学部《纪要》56)介绍了咸丰朝前后编纂的行政文例集《六部文件》.同氏《关于方观承撰(薇香集>》(同57)考察了方观承的诗集,探究其诗文作为政治史料的可能性.松本隆晴《清代台湾府的官庙》(《枥木史学》22)整理了台湾府官庙的沿革,从礼仪层面考察了台湾统治问题.西北,西藏和蒙古.齐光《阿拉善和硕特部的清朝服属和西北情势》(《满族史研究》6)分析了被逐出准噶尔部故地的蒙古卫拉特和硕特部的改编过程.关于雍正朝利用阿拉善和硕特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第6期部首领统治青海和硕特部盼隋况,该氏《清朝镇压罗卜藏丹津之乱和阿拉善和硕特部》(《社会文化史学)50)进行讨论.栗木阳子《康熙朝章嘉二世阿旺罗布桑却拉丹的北京招请》(《内陆亚洲史研究》23)考察了从康熙三十二年邀请章嘉二世来北京,到札萨克喇嘛制度程.楠木贤道《从清朝档案史料看桑结嘉措遇害事件》(《地平》)以康熙四十四年达赖喇嘛政权的摄政桑结嘉措被杀害一事为例,揭示出康熙皇帝对于西藏进行周密的信息收集情况.冈洋树《从十九世纪喀尔喀蒙古的布告文看地方行政》一文分析了光绪朝札萨克贝子普列布札布的布告文,注意到作为下层社会区分的巴嘎?鄂托克的功能,触及了札萨克旗行政的实态.入关后东北(满洲)的地位.杉山清彦《大清帝国的满洲统治和帝国统合的构造》(《近代东北》)从清朝对俄国,准噶尔对策的背景出发,说明了满洲对于大清帝国而言,具有很强的直属性.但由于作为领主的王侯们居住北京,这种领主与属地分离的情况,是19世纪以后满洲支配空洞化的重要原因.壕濑进《清代中国东北封禁政策再考》(《中央大学亚细亚史研究》32)重新分析了封禁政策,认为以柳条边墙划分内外,并在边墙之内区分旗界,民界,这种"旗民分界方针"是清朝东北统治的基本结构,这一结构在清代前期逐渐形成.该氏《中国东北统治的变容》(《近代东北》)探讨了近代东北的变化,清末吉林开始的行政改革情况及改革的程度.另外,古市大辅《关于崇实,崇厚诸子及其配偶者的研究笔记》(《金泽大学文学部论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28)分析了清末在盛京进行行政改革的崇实及其弟崇厚一族的婚姻关系,揭示了名门旗人婚姻关系的变化.清代后期的外交政策.丰冈康史《从1808年英军澳门登岸事件看清代中期对外政定过程》(《东洋/90—3)分析了与英军登岸事件有关的上奏与谕旨,探讨相关文书被分别使用的情况:即力图采取现实策略的"密奏"与其殊批,以及主张自己是当然的天朝统治者的一般奏折和上谕.大坪庆之《清法战争前夜清朝中央外交政策的决定过程》(同上)细致地复原了1884年李鸿章,福禄诺(FrancoisErnestFournie)交涉与清廷内部的运作过程,指出了当时决策过程中"召见"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法和裁判2008年二月,中国法制史研究长久以来的学术带头人滋贺秀三故去,对于这位在明清法制史研究中留下深深足迹的先生的学问,通过《创文》第509号等发表的追悼文,足以窥见一端.此外,附带说一下,其遗着《清代中国的法和裁判(续)》将由创文社出版(该书已于2009年2月出版——译者).刑罚,刑事司法.岩井茂树《宋代以降死刑的诸相与法文化》(富谷至编《东亚的死刑》,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是关于宋至清死刑问题的研究长编.该文的前半部围绕凌迟处死问题为中心讨论了死刑,后半部则考察了法治主义和专制表里一体的明代法文化的特征.松浦茂《清初的法秩序》(《亚细亚史学论集》)考察了努尔哈赤时代制定的法(sajin)及为实现公平公正而确立的司法制度的特色,这是有关清初法制研究中难得一见的专论.铃木秀光《关于清代刑事审判中的"从重"》(《专修法学论集》104)分析了清代审判中屡屡被确认的"从重"处理情况,认为这种处理是考虑到犯罪和刑罚的均衡,使得律例等既存法体系具备了微调的功能.2008年日本的明清史研究赤城美惠子《关于清朝秋审中缓决人犯的减等》(《法史学研究会会报》12)以多次缓决而被长期监押的犯人为中心,对有关他们减刑的议论进行了整理,认为这种减等事实上实现了刑罚差别化的功能.高远拓儿《清代秋审制度和蒙古人犯》(《中央大学亚细亚史研究/32)以实例分析了按照大清律例和蒙古例被处以"监候"的蒙古人犯秋审的情况.该氏《中央大学图书馆藏(秋审招册)所见非民人人犯的案件》(《档案的世界》)也介绍了有关秋审的相关史料.关于地方司法问题,太田出《明清时代"歇家"考》(《东洋史研究/67—7)考察了迄今情况不甚明了的歇家,揭示被期待成为诉讼当事人的身分保证人和人身管理者的歇家在诉讼过程中的作用.此外,郭润涛(白井顺,王标译)《清代州县衙门的"告状","投文","批词"》(《大阪市立大学东洋史学论丛》l6),多多良圭介《行政和医疗——监狱,犯罪调查所见其功能》(日本大学《史丛/78)也是有关地方司法的详论.裁判和女性.五昧知子《"贞节"被问罪的时机》(《中国女性史研究》17)全面分析了清代后半期的审判记录,讨论了在何种场合,因为何事,可能形成"贞节"的形象.佐佐木爱《奸妇可以杀死吗?》(《上智史学/53)分析了与"杀死奸夫律"有关的刑案,认为相对奸妇而言,法律更加重视奸夫的责任,而以往过于强调对于有夫之妇的处罚的这种视点应该引起注意.江南社会.山崎岳《从江海之贼到苏松之寇》(《东方/81)分析了成化至嘉靖年间, 太仓和崇明频发的骚乱.指出骚乱的社会背景是人们不再囿于军民良贼的名分,这也成为江南近海地方嘉靖倭寇生成的前提.本田治《明代宁波沿海地方的开发和移民》(《立命馆文学》608)计量分析了移民问题.柯律格(ClunasCraig)着,中野美代子,中岛健译《明代中国的庭园文化》(青土社)以及巫仁恕着,鹫尾浩幸译《江南庭园的社会史分析》(北海道大学《史朋/41)则研究了江南庭园问题.华南社会.片山刚《近世,近代广东珠江三角洲的由绪言说》(《历史学研究/847)介绍了珠江三角洲广府人的由绪传说,当地居民组成的变化以及在近代由于优胜劣败说的刺激而发生变化的情况.甘利弘树《明清时代广东博罗县的乡约和保甲》(《中央大学亚细亚史研究》32)讨论了博罗县的乡约和保甲,认为乡约的主导权逐渐由官向民转移,不久之后便起到了宗族的轴心作用.此外,有关官民之间主导权及多层的职责分担问题,杨国安着,森田明译《塘堰和灌溉》(《中国水利史研究/37)以湖北的个案为例,全面地讨论了水利组织问题.唐立宗着,太田出译《地方舆论的形成》(《史学/77—1)以明代惠州府矿盗活动和官府对策为背景,论述地方舆论在民众中形成的过程.藤原敬士《从商人社会地位的上升看广州贸易社会的特殊性》(《史海/55)分析了嘉庆时期捐纳的事例,揭示从贱(买办)到良(行商)的急速上升这种广州社会的特殊性.台湾社会.林淑美《台湾事件和汉番交易的中间人》(《内海》)从本地社会的视角重新探讨了1871年漂流到台湾的琉球人被杀害事件.滨岛敦俊《从海洋台湾出发来思考》(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特定领域研究《近世东亚和黑潮圈交流国际共同研究会报告书》,以下简称《黑潮》)一文讨论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明清时代,但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视点,有助于更好地思考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第6期明清时代的问题.东北社会.柳泽明《驻防城齐齐哈尔的风景》(《地平》)以方式济《龙沙纪略》为中心,描述了齐齐哈尔居民的构成,来历以及居民的职业,交易活动等情况.都城.新宫学《近世中国皇城的成立》(王维坤,宇野隆夫编《古代东亚交流的综合研究》,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基于长时段的视点整理了中国历史上皇城的变迁情况,这对于理解南京,北京作为皇城在历史上的位置不无裨益.该氏《明代中都皇城考》(《集刊东洋学》100)一文探讨了作为南京,北京的过渡——明初中都的设计方案.宗族.井上彻《明末珠江三角洲的乡绅和宗族》(《明清史研究》4)利用《盟水斋存牍》,生动地描述了乡绅们的特权和宗族间势力消涨的情况.松原健太郎《"宗族"研究和中国法制史学》(《法制史研究}57)整理了最近5O年的研究史,从法制史的立场展望了今后五,经济财政.角谷祜一《康熙年间官银借给的生息银两政策》(《中央大学亚细史研究)32)考察了康熙时期的广善库,确认了广善库承担的驻防八旗的生计扶助机能,探讨了其具体的组织和运营情况.吉尾宽《论说"清国创业时代财政(支那财政通考的片断)"的分析方法》(河合文化教育研究所《研究论集》5)是重新认识内藤湖南的财政史研究的独特成果.关于货币政策,上田裕之《清代康熙后半期京师的货币政策和钱贵的发生》(《一桥经济学》2—2)与《清代雍正年间各省的货币政策和江南的钱贵》(《史境}57)是两篇重要的实证研究成果.这两篇文章分别从京师与地方两个层面分析了制钱供给的扩大和使用银钱向使用铜钱的转换,并论述了"钱贵"发生的原委.益井岳树《新发现的"永昌通宝"》(《青山史学}z6)从货币史的角度介绍了李自成政权的货币情况.盐政.山腰敏宽《关于明末江南的票盐》(立命馆大学《社会体系研究》17)分析了两浙盐区票盐的施行过程,比较了引盐和纲法的特点,论述了后来的"就场征税"政策及相关问题.山添启司《清代中期的广东盐政与私盐》(《东洋史苑》70,71)考察了清代中期广东私盐盛行的背景,指出官方在私盐管理上无所作为.矿山,燃料.宫崎洋一《传统中国的构造》(《大正大学东洋史研究》1)描述了山东博山煤矿的开发刺激寨业,琉璃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地域发展的情况.山本进《清,华北东部的燃料问题》(九州大学《东洋史论集》36)重新探讨了华北的燃料情况,说明了清代华北东部存在着替代薪炭的燃料需求.不过,由于煤炭运输成本高昂,除产地周边外,煤炭的使用并不普及,而农业的副产品秸秆作为替代燃料被广泛使用.六,思想井上进《明末的出版统制与其结果》(名古屋大学《东洋史研究报告}32)确认了清朝士人统制的先行——明末的出版统制和士人统制政策被反复讨论并实施的事实.同时指出在当时的士风之下,这种政策难以持续.此外,白井顺《阳明后学和杨应诏》(《东方学》l15)从朱子2008年日本的明清史研究29学者的视点窥见了明代后期的士风.中纯夫《尹根寿和陆光祖》(《东洋史研究》67—3)则介绍了朝鲜的朱子学者和崇拜佛教,阳明学的明人之间的问答.这些研究都意味深长.另外,关于阳明学研究,《阳明学》第20号登载了"王阳明"特集,引人注目.泷野邦雄《关于清代张自超的(春秋宗朱辨议)》(上,下,和歌山大学《经济理论》343_346)则是清代前半期儒者张自超解读朱熹春秋论的研究长编.佐藤文俊《明末的李公子传说》(《历史和地理))616)探究了明末以来流传的李公子传说出现的背景以及后来的演变.关于基督教,桐藤薰《耶稣会传教士和葡萄牙人》(《关西学院史学》35)重新探讨了万历四十四年南京教案的发生过程.武内房司《清代贵州的天主教和民间宗教结社》(《地平》)分析了贵州的天主教信徒层,指出其与包含了很多移民和非汉族民众的民间宗教的信徒层重合在一起.关于藏传佛教,石滨裕美子《清初敕建藏传佛教寺院的综合研究》(《满族史研究》6)探究了清朝盛京和北京藏传佛教寺院建立的意义,明确指出其建设意图与清初的政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目的是与藏传佛教建立紧密联系.七,交涉和交流日本.村井章介《内乱和统一的连锁》(《史友》40)从日明两国相互作用的角度去把握明朝建国以来百余年间日,明两国的政治交往过程.这种实证层面的研究将会诱发新的讨论,令人期待.《考古学专刊))579号登载了"日明贸易及其周边"的特集,提供了与文献史学不同视点的话题.森正夫《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和江户时代的南画》(《黑潮》)认为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和江户时代的南画间存在着百年以上问隔的意味,指出这种间隔并非完全空白,在此期间,中国的绘画文化持续被引入日本.李小林《明人对于日本的认识和理解》(同上)介绍了侯继高的《日本风土记》.松浦章《清朝"展海令"的施行和长崎唐馆设置的关系》(《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纪要》41)探讨了与长崎唐馆有关的日中双方史料,认为随着清朝"展海令"的施行,出国者急速增加,这成为长崎唐馆的设置背景.该氏《关于清代浙江乍浦的日本贸易和沿海贸易的关联》(《东亚文化交涉研究》1)揭示了雍正以后对日贸易的窗口——乍浦——作为中国沿海贸易据点的作用.。

略论中国的日本史研究及其21世纪初期的发展趋势

略论中国的日本史研究及其21世纪初期的发展趋势
— 58 —
严厉的批评作为一种激励。 在此次学术讨论会上, 中国学者屡次提出了令人震惊的见解, 而 他们指出的正是日本学者往往欠缺的研究视角和我们正在丧失的问题意识。”他还写道:“与 1980 年时相比, 中国的日本史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我认为, 现在我们已经迎来了这样 一个阶段, 即不仅是单纯地相互占有双方的研究成果, 而且还要进一步就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进行探讨, 进一步从亚洲史的研究立场出发, 促进学术交流。” 据统计自 1979~ 1995 年间, 中国学者发表的有关日本历史、地理的论文和一般文章, 有 2045 篇, 其中日本历史方面近 1800 篇之多 (见表 1)。
— 56 —
19 世纪中叶以后, 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 日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与此相 反, 日本却通过明治维新, 吸收西方文化, 迅速步入资本主义社会。 严峻的危机感, 迫使中国 的有识之士思考与反省。在此背景下, 出现了研究日本历史与现状, 特别是研究明治维新热。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当推首任清朝驻日公使何如璋的《使东述略》、陈家麟的《东槎闻见录》、 叶 庆颐的《策鳌杂摭》、黄遵宪的《日本国志》、顾厚火昆的《日本新政考》、康有为的《日本变政 考》等。 其中《日本国志》和《日本变政考》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日本国 志》以史志体例, 从广泛的领域, 即包括国统、邻交、天文、地理、职官、食货、兵、刑法、学术、礼 俗、物产等在内的诸领域, 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叙述, 尤其对明治时期的革新措施论述颇详。 在记述过程中, 作者常常以中国的现状对照明治新政,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因此, 该书在近代 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中, 成为主张改革者的重要读本。 如果说,《日本国志》是从历史发展的 过程中探索明治维新史的话, 那么,《日本变政考》则是从现实的变法维新的政治需要出发, 直接对明治维新进行研究的。 它以编年体手法, 对明治元年至明治二十三年间, 日本发生的 重要的事件和改革措施一一加以辑录, 并常常在每一条事件之后, 加写评语, 提出应否学习、 模仿的意见。 康有为的这些意见, 日后成为“戊戌变法”运动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20 世纪前期中国的日本史研究 进入 20 世纪以后, 中国的日本研究有了明显的发展。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不断加强对 中国侵略, 中国学术界掀起了目的在于揭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研究热。这一新的研究 热, 在 30 年代和 40 年代达到高潮, 涌现了许多优秀著作。 据已知的资料可以看出, 20 世纪 前期, 中国学者撰著的著作近 50 种之多。 (1) 日本通史类, 主要有王先谦的《日本源流考》 (1902)、陈恭禄的《日本全史》(1935)、缪凤林的《日本史鸟瞰》(1935)、洪启翔的《日本历史概 论》(1944)、金学成等人的《日本史纲》等; (2) 日本断代史和专史, 主要有程恩培的《日本变法 次 第类考》(1902)、古同资的《日本维新三十年史》(1935)、李建芳的《日本明治维新运动》 ( 1937)、郑学稼的《日本明治维新史纲》(1940)、张水淇的《日本明治维新前史》(1941)、何兹 全的《日本维新史》(1942)、郑学稼的《日本财阀史》(1936) 等; (3) 中日外交交涉史, 主要有刘 彦 的《欧战期间中日交涉史》( 1921) 、故宫博物院的《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 1932) 、《清宣统 朝中日交涉史料》( 1933 ) 、《清光绪朝中日外交史料》( 1935 ) 、王芸生的《六十年来中国与日 本》( 1933) 、张健甫的《近六十年来的中日关系》( 1937 ) 、王信忠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 景》(1937)、杨甲骆的《中日国际编年史详目 (近代部分) 》(1940)、《甲午以来中日军事外交大 事纪要》(1941) 等; (4) 日本侵华史, 主要有蒋坚忍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1930)、朱 契 的《日侵略满蒙之研究》( 1930) 、王钟麒的《中日战争》( 1935) 、龚德伯的《日本对华侵略的 过 去及未来》( 1935) 、吴兆铭的《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 1935) 、柳乃夫的《日本的大陆政策》 ( 1939)、思慕的《战争途上的日本》(1939)、张觉人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中国侵略史》(1939)、 王仲廉的《甲午战争以前的日本挑战史》(1943)、张治安的《从甲午到七七》(1944)、谢南光的 《日本主义的没落》(1944) 等等。 (三) 50~ 70 年代的日本史研究 40 年代后期,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东亚世界的的日本史研究及 其 21 世纪初期的发展趋势

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与日中两国的学术交流

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与日中两国的学术交流

日本的中国史研究与日中两国的学术交流
池田雄一;徐喜辰
【期刊名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3()3
【摘要】一、研究体制关于日本的中国史研究动态,林甘泉氏在其《战后日本的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8、9期)一文中,根据他在日本的调查所得写了一篇详细的报导.严绍(汤玉)氏在介绍日本的中国问题研究者的《日本的中国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里虽有一些需要商量的地方,但也不失为一本重要著作①.此外,冯蒸氏的《近三十年国外中国学工具书简介》(中华书局,1981年)一书,虽然不是专门介绍日本问题的,但是连日本出版的非卖品油印刊物也都收录在内,并有题解,作为一本入门书也是很有用处的②.
【总页数】7页(P16-22)
【关键词】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东洋史学;历史学;京都大学;东方学;中华书局;东洋文库;人文科学研究;史学研究
【作者】池田雄一;徐喜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政党交流能够加强日中两国关系的基础--专访日本公明党中央干事兼国际部长远山清彦 [J],
2.为日中两国经贸搭建好服务之桥——专访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三根伸太郎 [J], 何异凡
3.中国经济直逼日本——共同奔向改革的日中两国经济 [J], 岩田年浩
4.加强日中两国古道的学术交流——在第四届蜀道及石门石刻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J], 小仓芳彦
5.中日两国学者学术交流的结晶——日本出版《中国的稻作起源》 [J], 王永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3年日本史学界的明清史研究

2003年日本史学界的明清史研究

货币、盐政、陶业。黑田明伸《货币体系的世界史》(岩波书店)采用非对称的概念探索了货币流通。关于本书已经有了若干篇专门书评,与本文有关的该书第四章(中国货币的世界)是著者的新稿,文中将铜钱作为基础货币,通过作为各地通货的铜钱、纸币以及地域之间的决算货币——银——的动态,分析了地域与王朝之间的动向。曾焕祺《关于日本“宽永通宝”流人中国的问题》(《千里山文学论集》69)认为,宽永通宝通过山丹交易、长崎和琉球流向中国,尽管日本方面曾经极力禁止,但是由于宽永通宝的钱质较高,所以在贸易活动中继续流通。
山川出版社还出版了松浦章《中国的海商与海贼》、纸屋敦之《琉球与日本、中国》、山内弘一《从朝鲜看华夷思想》。
移民叛乱、地方行政环境。中生胜美《中国华北平原的移住传说》(大阪市立大学大学院《人文研究》54—8)利用山东潍县的事例研究了明初华北的移民和移民传说,确认了由于明初的强制移民,有很多人从洪洞县移住到潍县。作者认为,在华北没有发生由于移住而出现的移民与原住民的对立,是因为华北是一个比较均质的社会。
中朝关系。在研究明清两朝与朝鲜的交流问题方面,从朝鲜前往中国的使节们留下的《朝天录》和《燕行录》是重要的史料。夫马进《日本现存朝鲜燕行录书目提要》(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42)是关于林基中、夫马进所编《燕行录全集日本所藏编》的详细提要。对本书作为非卖品刊行的“不可解”的经过以及林基中在《燕行录全集》中的肆意杜撰,夫马进本人也作了详细的介绍(《东洋史研究》61—4)。荷见守义《世祖靖难与女真调查》(中央大学《人文研纪要》48)指出朝鲜在给女真人授官问题上存在着双重标准。铃木信昭《朝鲜肃宗三十四年绘<坤舆万国全图>考》(《史苑》63—2)通过中朝交流考察了耶稣会士们绘制的世界地图的流传情况。清水太郎《越南使节与朝鲜使节在中国的邂逅》(鸟取女子短期大学《东北亚文化研究》18)分析了16世纪以前的越南使节与朝鲜使节的文化交流,认为这种交流开始于15世纪下半叶。

对日本学界近百年来丝绸之路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对日本学界近百年来丝绸之路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桑原骘藏著,陈裕菁译:
《蒲寿庚考》,第 99 页。

東方学会編『東方学回想』1,序,東京:刀水書房,2000 年。

三杉隆敏『海のシルクロードを求めて』,大阪:創元社,1968 年,第 317 頁。此外,三杉隆敏还推出了《マイセ
ンへの道:東西陶磁交流史》,東京:東京書籍,1992 年;
日本的丝路研究涉及的内容繁多,涉及面广,除了少数研究者为中国学者所熟悉外,还有许多研究者不为
中国学者所熟知,他们同样写出了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著作。对日本近百年的丝绸之路研究的曲折历程
作一个系统性总结,不仅是东亚史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通过日本反观中国学者如何研究海陆丝绸之路的
需要,可以获得温故知新的启示。
《河北大学学报》1986 年第 2 期;
《日本刊行的“丝绸之路”出版物》,
《出版史料》2008 年第 1 期;冯佐哲的《长泽和俊
谈日本学术界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
《社会科学战线》1979 年第 1 期;童斌的《日本的“丝绸之路热”
》,
《世界历史》1979
年第 6 期;周长山的《日本学界的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东方学可以说是代表日本的一个学问。”⑦日本
学界对丝路研究的继续和扩大,已经从东西方交通的广泛概念逐渐发展成为“陶瓷之路”和“海上丝绸之
路”等更为具体的概念。
“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三杉隆敏在《探寻海上丝绸之路》中提出的,⑧后
来这个概念很快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三杉隆敏对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取得了令国际学界
易、国家关系、使者往还、敦煌考古以及早期民族与移民等等。如,白鸟库吉(1865—1942)主要关注陆上的
朝鲜史、北方民族史、西域史以及东西方交流互动研究,掌握英、法、俄、匈牙利、土耳其、朝鲜以及满、蒙等

日本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感言

日本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感言

日本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感言作者:刘岳兵来源:《读书》2010年第11期一中国是世界上记述和研究日本最早的国家,如果从陈寿所著《魏志·倭人传》算起,至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如果从《山海经》中有关“倭”的记载开始,得有两千多年了吧。

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我们记述和研究日本的成果和其他外国史相比多一些,就不足为奇了。

而且,我们对这些庞大的研究成果已经有了初步的整理。

比如早在一九九一年创刊了《中国日本学年鉴》,“介绍了我国建国四十年来国内学者研究日本学的各方面可喜成果”。

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详细的《中国日本学文献总目录》(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中国人事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该书收目达三万余条,字数约三百万,为“上起先秦,下迄一九九三年三月,囊括两千余年来国人及部分外籍学者研究日情况的目录汇编”。

而且还附有书名和文章篇名索引。

其意义,的确如张香山的题词所言:“《中国日本学文献总目录》的出版,对中国日本学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在此之前,香港学者谭汝谦主编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年版)也是一项值得庆贺的基础性业绩。

李玉、汤重南主编的《中国的日本研究史丛书》(世界知识出版社,二○○○、二○○一年)则力图从理论上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为总结中国日本研究的优良传统加以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提供依据”。

这种问题意识的提倡,当然可喜。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邹有恒就强调要“搞有中国特点的日本史研究”,将“建立自己的体系,创中国的日本史学派”作为中国日本史研究的远大目标(《实事求是, 联系实际, 走有中国特点的外国史研究道路》,《世界历史》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但是二十年之后,一般知识界对日本史研究的评价是什么呢?二○○七年八月三十日《南方周末》发表一网友《中国为什么没有日本史泰斗?》的质疑,说:我很赞同该多了解日本,但如何了解呢?了解一个国家就要知道它的过去。

22岁女学生向胡适以死明爱

22岁女学生向胡适以死明爱

民国士林领袖胡适,不仅风云叱咤,而且风流倜傥。

放言要撰写厚厚五卷本胡适传的江勇振说:“胡适是一个猎艳高手……用他晚年情人哈德门太太的话来说,胡适是一个能让她意乱情迷的卡萨诺瓦。

”细细数来,胡适一辈子至少暧昧过的女人,除去发妻江冬秀之外,学界已经知晓的有空候一生的初恋情人韦莲司(周质平《胡适与韦莲司――深情五十年》)、通信颇勤的神秘女人瘦(江勇振《星星?月亮?太阳――胡适的情感世界》)、半年时间通信达40封的陈衡哲(唐德刚《胡适杂忆》)、红颜知己变师母的萝德芘?洛维茨(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情人结婚了,丈夫不是我”的陆小曼(刘绍唐《不容青史尽成灰》、龚明德《张歆海、胡适追求陆小曼考实》)、自家三嫂妹妹兼自己婚礼伴娘的曹诚英(罗志田《胡适传》)、“同在上海找到了快乐”的北大女学生徐芳(陈濑渝、宋娜《胡适与周氏兄弟》)。

当然,自称十分反感其他研究者对胡适情史窥淫成狂的行为嗤之以鼻的江勇振,在《星星?月亮?太阳》中将胡适的隐秘情史呈现得更为全面。

1939年5月12日,美国华盛顿双橡园中国大使馆内,驻美大使胡适为使馆秘书游建文与一位中国演员张太真的婚礼证婚。

近读江西《民国日报》,1948年2日4日刊载了胡适的另一段情史插曲《北大女生爱上校长》:“北大女生胡景明,二十二岁,日前写一委婉求爱信,表示她认胡校长是理想中的丈夫,亲自把信送到东厂胡同一号胡家,等候立时回答,胡适看信后认有神经病,打发听差送之回家,胡小姐说不立时给我回答,就宁愿冻死在这里。

”2月16日,有读者还对此发表评论《胡适走红运》,笑言22岁的“妙龄女郎”如此坚韧不拔地以死明志,足可谓“生前愿做胡家人,死后愿为胡家鬼”。

夏威夷国王与伦敦雾霾1820年,“埃及艳后”号船抵夏威夷,夏威夷国王卡美哈梅哈二世看到后非常迷恋,以500吨檀香木将它交换、购买下来,更名为“夏威夷之傲”号。

此后,国王为了炫耀这艘大船,经常载满好酒,不断巡游群岛。

四年后,船因船员醉酒撞海岸而沉,卡美哈梅哈二世躲过了这一劫,因为他与娇妻正去面见英国国王乔治四世。

原来如此日语【历史,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日语【历史,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日语【历史,原来如此】蒋廷黻说,琦善在鸦片战争中,军事方面虽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外交方面则审察中外强弱形势和权衡利害轻重,“实在是超越时人”。

缪凤林说,自唐太宗以后,左宗棠是对国家主权领土功劳最大的第一人。

梁启超说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

”李鸿章访欧,德国人款待最优异,德皇威廉二世称誉李为东方俾斯麦以取悦之,其意盖以为中国以东亚大国而见挫于日本,必复兴军备,力洗雪耻,一切所需,德国可乘机供应,故于李加意联络,以专其利。

结果大失所望,因不悉其时中国之情与李之其实地位也。

梁启超亦以为李断不能与俾斯麦相比。

“此非以成败论人也,李鸿章之学问智术胆力,无一能如俾斯麦者。

其成就之不能如彼,实优劣胜败之公例然也。

”张之洞性行怪僻,起居无节,对部下严格,部下“小有过失,诃责之声达于户外。

”曾与袁世凯相会于保定,袁率部属中有直隶蕃司杨士骧,因出身翰林故,为张之洞引为同调,座间张惟与杨士骧娓娓而谈,于袁世凯视若无睹,所谈者又皆翰林故事。

袁枯坐一旁,至不能赞一词。

士骧敏于应付,甚为之洞赞赏,张后来对人说,“不意袁慰庭作总督,藩司仍有杨莲府!”袁闻此事,谓士骧曰:“君既受香帅知遇,何不请其奏调湖北,俾可日常相处?”士骧笑曰:“纵便香帅有此意,司里亦不愿伺候这种上司!”论者以为张之洞晚清重臣,德才不济,无能镇慑袁世凯,反为后者所轻,至于袁跋扈不臣,问鼎轻重。

1927年,在中共特委召开的会议上,周恩来报告蒋介石的方针及中共对国民革命军的工作时说,蒋“最秘密的还是五老会议,是参谋部。

张静江是主席,吴稚晖是小丑,李石曾是花旦,蔡元培是学究,戴季陶是军师。

”胡适跟陈独秀关系非常,或畅谈,或争论。

有一次争论得厉害,陈独秀问,“适之,你连帝国主义都不承认吗?”适之兄生气了,说:“仲甫,哪有帝国主义!哪有帝国主义!”拿起司的克,在地板上连连笃了几下,就走了。

而他在检讨自己时对陈独秀的苦干精神是佩服的,他说自己“一方面不能有独秀那样狠干,一方面又没有漱溟那样蛮干,所以我是很惭愧的”,他崇敬二人的精神,相形之下他自己显得软弱多了。

第一篇 日本史研究综述

第一篇   日本史研究综述


(6)近现代中日关系与文化交流
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八卷本,1871— 1931年),张蓬舟《近五十年来中国与日本》(1932— 1982年),汪向荣《中国的近代化与日本》、《日本 教习》,赵德宇《西学东渐与中日两国的对应》,田 恒《战后中日关系文献集》、《战后中日关系史年 表》、《战后中日关系史:1945—1995》,王晓秋 《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 关捷等主编 《中日关系全书》(辽海出版社 1999年 版),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 ,


(3)军国主义与日本法西斯主义
万峰《日本军国主义》;朱庭光主编的《法西斯新 论》 ;易显石《日本的大陆政策与中国东北》;李 玉、骆静山主编《太平洋战争新论》 ;杨宁一《日 本法西斯夺取政权之路》;蒋立峰、汤重南《日本 军国主义论》(上 、下卷) ;崔新京、李坚等《日本 法西斯思想探源》;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雷 鸣《日本战时统制经济研究》;阎德学《武士之 路——日本战略文化及军事走向》
新中国建立后的研究


朱谦之的《日本哲学史》、刘振瀛的《日本文学 史》、周一良的《亚洲各国古代史》及论文《日本 明治维新前后的农民运动》、《关于明治维新的几 个问题》 ;刘思慕的《战前与战后的日本》,南开 大学吴廷璆的论文《明治维新和维新政权》 ;万峰 的《日本近代史》 ,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 、 吕万和《简明日本近代史》 。 1980年成立中国日本史研究会(后改称中国日本史学 会)


(10)工具书
沈仁安、马斌等 《日本历史辞典》;吴杰主编的《日 本史辞典》;膝藤主编的《简明日本百科全书》;刘 德有、马兴国主编的《中日文化交流事典》;李玉等 主编《中国日本学论著索引(1949-1988)》;李书成主 编《中国日本学年鉴(1949-1990)》;李书成主编的 《中国日本学文献总目录》;骆为龙、徐一平《中国 的日本研究》;马兴国、崔新京《中国的日本研究杂 志历史回顾与展望》;林昶《中国的日本研究杂志史》

海权论东渐及其影响

海权论东渐及其影响

“海权论”东渐及其影响周益锋2013-05-02 14:23:15 来源:《史学月刊》2006年第4期摘要:马汉的海权论在世界各国传播的同时,也经由日本传到了中国。

马汉海权论的传入,在中国国内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扩大了海权论在中国民众中的影响,中国民众对海军在国防和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二是促使中国人产生了初步的海权思想。

但是由于四个方面的原因,晚清政府并没有将海权论用于指导海军建设,国内高涨的革命形势令国人应接不暇,人们对海权论的热情很快就被政治改革的热情所替代,以至于后来,人们连海权论传入中国这一事实本身也被遗忘。

所以,晚清海权思想并不成熟。

关键词:马汉海权海防思想作者简介:周益锋,西安政治学院心理战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中国是一个具有18000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

中国和周边国家在黄海、东海、钓鱼岛、南沙群岛等地存在着海洋国土的争议,中国急需用制海权思想来建立自己的海军,使海军走向深蓝。

在这个时候,海权论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海权论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在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为什么没有在海权论的指导下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学术界对此研究非常薄弱。

①本文,笔者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以求教于各位同人。

一中国古代没有海权思想,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中日甲午战争时期。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人也有海权思想,明清两代水师、海军,都是海权意识发展的产物,并在维护国家海权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卢建一《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1期);还有人认为魏源时期就具有海权思想(王家俭《清史研究论述》,台北出版社1994年版;戚其章,《魏源的海防论和朴素海权思想》,载《求索》1996年第2期);已故的史学大师缪凤林在其《三代海权考论》一文中也认为,明清已有海权思想。

笔者以为,这些观点值得商榷。

判断中国古代人是否具有海权思想,必须搞清楚什么是“海权”。

马汉认为:“海权其义甚广,它不仅包括通过海上军事力量对海洋全部或一部的控制,而且也包括对和平的商业和海上航运业的控制。

《梵天佛地》(全八册)

《梵天佛地》(全八册)

图奇与民国佛学界的书信往来《梵天佛地》(全八册)(意大利)图奇著魏正中萨尔吉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2384页580.00元《探寻西藏的心灵——图奇及其西藏行迹》魏正中萨尔吉编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162页48.00元图奇与民国佛学界的书信往来高山杉意大利硕学图奇(Giuseppe Tucci,1894—1984,与利玛窦同乡)佛教学、西藏学巨著《梵天佛地》(Indo-tibetica)汉译本的问世,是中意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与《梵天佛地》同时出版的,还有一本辅助读物《探寻西藏的心灵——图奇及其西藏行迹》(下文简称《行迹》),收入不少有关图奇生平和著作的权威文章。

细读《行迹》,我们会发现图奇虽曾踏查西藏多年,却从未到过汉地(图奇去过日本,参看哲学家洛维特[Karl Löwith,1897-1973]回忆录《纳粹上台前后我的生活回忆》,区立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第138-139页)。

可是,图奇不仅懂汉语,译注过许多经史子书和汉译佛典,还同民国佛学界有过书信往来。

《行迹》对这些往来无只字提及,现将其辑录在一处,供《梵天佛地》与《行迹》的译者和读者参考。

图奇与支那内学院互赠书刊图奇不仅在其名著《汉译陈那之前的佛家因明论典》(Pre-Dinnâga Buddhist Texts on Logic from Chinese Sources, Baroda: Oriental Institute,1929)中引用过吕澂关于藏译本《集量论》的研究(《〈集量论释〉略抄》,《内学》年刊第4辑,民国17年12月初版),而且在此之前就同吕澂所属佛学研究机构支那内学院有过书信往来和书刊互赠。

在支那内学院《内学》年刊第2辑(民国14年12月初版)“本院概况”第九条“对于国外佛学界之交际”中有这样一段话:本年二月,《内学》年刊第一辑出版,即分赠东西各国大学图书馆及佛教学者,又与日本《宗2010年教研究》、《东方佛教徒》(英文)、《东方青年》(英文)、《佛教新闻》等杂志,法国《亚细亚学会会报》等,互相交换。

傅斯年与《东北史纲》

傅斯年与《东北史纲》
东方论坛
2 1年第3 02 期
傅斯年与 《 东北史纲 》
天 ・ 吴 忠 良 艮
( 江 工商 大学 马克 思主 义 学院 ,浙 江 杭 州 3 0 1 浙 i 10 8)

要 :傅斯年 以 “ 书生何 以报 国” 的爱国激情 , 忧心如焚地撰写了《 东北 史纲》 第一卷 , 从历史事实上还击 日
收稿 日期 :2 1 — 3 2 02 0— 6
基金项 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 目 “ 南高学派研 究”的阶段性成 果,批 准号 :1C S 0 。 2 Z O 1 作者简介 :吴忠 良 ( 9 7 17 一),男 ,浙江富阳人 ,历史 学博士 ,浙 江工商 大学马克思主义 学院副教授。
能于 13 年 1 92 月完稿 。 李 顿 的调 查 报 告 除绪 言 和 附录 外 , 共分 十章 。
别区域。我国矢野博士努力于中国历史研究 , 认为满
洲 绝非中国领 土, 业经帝 国大学公表于世。我国矢 野 博 士之研 究发表极 其正 当。 中国学者对 帝 国大学 的
关于傅斯年的治学风格, 钱穆曾如是评价 :彼似 “
瞻为之一变。 国人不尽无耻之人, 中国即非必亡之国! 然而前途之斗争无限, 知识之需要实殷。持东北事以 问国人 , 每多不知其 蕴 , 岂仅斯文之寡陋 , 亦大有系于
国事者 焉。吾 等 明知东北史 事所关 系于现局者远不
主张治断代史, 不主张讲通史。彼著述亦仅限先秦以
本学者的 “ 满蒙非 中国领土” , 说 为李顿调查团的调查提供历史依据 , 具有政治和学术双重价值。 但因 ̄, I急就章 , g- - 文 中内容有 易被人指摘之处 , 出于与 日本学界争胜之念 , 郑鹤 声和缪凤林等人对傅斯年的《 东北史纲》 出了 提 批评。

中日战争与中央大学知识分子群体的国史研究——以学衡派、南高史地学派缪凤林为例

中日战争与中央大学知识分子群体的国史研究——以学衡派、南高史地学派缪凤林为例

Anti- Japanese War and National History Research by the Intellectuals in Central University -A Case Study of the Critical Review School,the School of-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Nanjing Higher Normal
School, and MIAO Fenglin
作者: 李方来[1];李霞[2]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2]江苏省行政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出版物刊名: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1-106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抗战;国史研究;缪凤林;南高学派
摘要:提倡民族主义是中央大学及其前身南高师——东南大学知识分子群体的鲜明特征,中日战争的爆发使得中央大学及其前身的学术研究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色彩,这一时期,与中日战争相关的文章大量出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撰文,以达到为抗战服务之目的。

学衡派旧人、南高史地学派成员缪凤林的国史研究即为具体的案例,折射了"非常时期"中央大学的学者、学术研究与抗战之间的关系。

日本学者谈日本古代史研究的现状

日本学者谈日本古代史研究的现状

作者: 章林[1];徐建新[2]
作者机构: [1]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世界历史
页码: 155-158页
主题词: 古代史研究;日本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状;北京大学;国家形成;学术访问
摘要:2009年3月3日至3月6日,以吉村武彦为团长的日本明治大学古代史学者访华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4天的学术访问。

其间,日本学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与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者、中国考古学者及中国隋唐史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3场学术报告。

报告的题目分别是“日本列岛的国家形成——从倭国、大和王权到律令制国家”、。

日本史研究的一个新成果——评介万峰著《日本近代史》

日本史研究的一个新成果——评介万峰著《日本近代史》

作者: 吕宁
出版物刊名: 世界历史
页码: 87-89页
主题词: 近代史;日本史;中国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研究;学术性;史料;资产阶级革命;民族民主运动;资产阶级改革
摘要: <正> 日本每年有好多种研究中国史的书籍出版,而我国研究日本史的书籍实在出版得太少了。

万峰著《日本近代史》,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值得推荐。

万峰同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南,根据丰富的日本史料,经过分析研究,对日本近代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部书的出版是我国日本史研究可贵的收获。

缪风林先生小传

缪风林先生小传

缪风林先生小传
柳定生
【期刊名称】《民国档案》
【年(卷),期】1988()3
【摘要】缪风林先生(1899.9.21~1959.2.14)字赞虞,浙江富阳人,我国近代著名史学家。

1919年夏考入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学部。

当时南高与北大齐名,南高所聘教授,多负盛名。

缪先生入校后,从柳翼谋(诒徵)先生治史学,从刘伯明(经庶)先生治西洋哲学史,研读中外典籍,用功极勤。

他与同班学友陈训慈、胡焕庸、向达、王庸、范希曾、张其昀、景昌极等均为柳师门下的高足弟子。

1921年秋学校组织史地研究会。

【总页数】2页(P138-138+137)
【关键词】高等师范;中国通史;刘伯明;史学家;张其昀;南京;西洋;文史;东北大学;史地研究
【作者】柳定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8
【相关文献】
1.竹风梅骨丹青人生——著名书画家何文林先生的书画艺术 [J], 伍先飞
2.新时期评论中坚雕龙美学首倡者——缪俊杰文学小传 [J], 周红兵;阿坚;
3.汝州风穴寺考——兼论荆三林先生对风穴寺研究的贡献 [J], 麻天祥
4.气韵隽秀古雅风——陈加林先生国画摭谈 [J], 马宏明[1]
5.缪缪六十年代运动风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

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

作者: 田亮
作者机构: 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历史学博士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85-91页
主题词: 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思想;历史学业;《中国文化》;《东方杂志》;禹贡学会;中国通史;章太炎;历史时期;缪凤林
摘要: 发生在60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最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战前和战后,恰恰都是国内阶级斗争比较激烈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能捐弃前嫌,休战言和,齐集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大旗之下,共赴国难,这无论如何都是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胜利.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思潮汹涌澎湃的历史时期、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学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姑以“爱国主义史学”名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
有关 日本上古史诸位天皇的系统年代为后人臆造 , 因 原 有三 : 其一、日本史书对诸帝年寿 的记载存有明显漏洞 。 据 日本史书记载 ,自神武天皇至成务天皇 , 前后十三代 ,历时 竟有 8 1 5 年,每位天皇在位 时间长达 6本古代 之真相 及其开 化之经过 ”
天皇时才有甲子纪年 , 史书关于 隋朝以前年纪的记载,多由 后人根据 “ 口碑相传”追记而成 。据 日本书纪 自安宁 , 至开化的 7位天皇 ,所记仅有其父母及 生卒 ,“ 几无他事” ,
基金项 目:本文得到上海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 ( 目编 项
号 S U X02 6 )的资助。 H C 9 06 作者简介:卢朝允 (9 1 ,男,山东菏泽人 ,上海 1 8 一)
第 3卷 第 3 l 期 21 0 0年 3 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u n l f n nUn v ri fS in ea dEn i e rn o r a o Hu a i e st o ce c n g n e i g y
、 _1 bl . 3 NO 3 M a 2 l L 00
以为狼鹿神犬者无殊” 2 而关于人代之上古史的记载 , 。【p l
也多由后人臆造而来 , 可信性 同样较低 。 缪凤林从两个 方面
来论及 日本上古史之虚伪 ,第一 “ 诸帝系统年代 ,盖多 出后 人臆造” ,第二 日本史书对其上古史的记载多窃取 自中国史
书。
日本史鸟瞰 等重要文章,并于 1 3 9 3年出版 日本论丛 第一册 。在 民族存亡绝继 的抗 战时期 ,缪凤林潜心于 日本 史的研究,目的在于激励 国人抗战 , 抵抗外来侵略。所以他 的日本史研究的主要集中在 : 澄清 E本历史真相 ,以挫伤其 l 民族 自信 ; 探究 日本军 国主义 的渊源 , 揭露 日本人 的侵略本
对其余诸天皇也是 间隔十数年 或数十年才记一事 ,“ 岂有既 记其年而皆失其事乎”L 其 三、 日 3。 I P 本史书 有些记载明显
与事理不符者 。据 后汉书 ・ 倭传 与 三国志 ・ 倭人传
43
大学历史系 20 0 7级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
史的研究。
记载, 到魏晋时,日本还分为百余个国家 , 并无统一之君主 , “ 土酋林立 , 此兴彼仆” 但 日史记载神武一族却累世称帝 , ,
进逼华 北, 民族危机 日益加深, 激发 了具有强 烈民族意识的 缪凤林研究 日本史 的决心。 他说 中日关系近代最密 ,日本学 者研究中国史的人数甚多 ,而我 国学者对 日本史 的研 究却 “ 最不经心” ,以致 “ 黄遵宪殁后数十年 ,求一书能继 日
真伪” 。为便于研究 ,史学界一般把 日本历史分为上古、中
略论缪凤林 的 日本史研究
芦戟 允
( 海 大 学 历 史 系 , 上海 20 4 ) 上 0 44

要:作 为一位爱国历史学家 ,在 民族存亡绝继的抗 战时期 ,缪凤林潜心于 日本 史的研 究, 目的在于激励 国人抗战,
抵 抗外来侵略。为此缪凤林 的 日本史研 究主要集 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批判 日本古代 历史之虚伪,以打击敌人的民族 自 ;二 信
是探 索 日 本军国主义的渊源,揭露 日 本人 的侵略本质,以警醒 国人 ,并指 出在侵 略面前 ,中国 民只有抗战 ,别无他途。 人
关键词:缪凤林; 日本 古代 史; 日本 军阀;坚决抗 日 中图分类号 :K 6 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7 — 29( 0 0 3 0 4 一 4 6 3 2 1 2 1 )0 - 03 O
位天皇当中竟然有九位 的寿命超过 10 其 中垂仁、 0 岁, 景行 等天皇 的寿命 更是高达 1 3 0多岁 ,“ 其虚妄不言可知”p 。 其二、日 本史书对上古纪年的记载有误。日 本到隋朝即推古
缪凤林认为 “ 欲明 日本古代之真相 , 首当辨 日本古史之
收 稿 日期 :2 1 -0 —0 00 2 3
本 向中国南朝求得女工事也有记载 ,此外 ,医药、蚕桑、染
织、绘画等也相继或 由中国或借道韩 国传入 日本。“ 大化革 新”时更是学 习隋唐的税法在 日本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日 本国都 的建造也效法与 中国,日本古史 的所谓宫殿 “ 大者不
古、近世三个时期 ,上古与 中古的分界 限为大化革新 ,中古
与近世 的分界 限为明治维新 , 日本 的古代历史便包括上古与
中古两个时期 。 现存 I本最 早的史书为 72 J l 年成书的 《 古事
记 与 7 0年成书的 (f本书纪》 2 < t ,其 中仿 中国正史体裁编
撰 的 日本书纪 )更是被称 为 日本 的第一部正史 《日本书 ) 纪 》分 日本历史为神代与人代,神代 自开天辟地始,后有被 称为造 化之祖的三神,继之为天神七代 , 地神五代 ; 人代 自 神武天 皇始 ,传至大化革新 时,为第三十六代天皇孝德 。后 世 的日本史书大都参照 ( < 书纪 ,以记述 E本古代历史 。缪 l 凤林认为所谓的神代是 日本史家虚构 的产物 ,其 目的在于
缪凤林 (89 9 9 ,字赞虞 ,浙江富阳人 ,中国现 19 —15 ) 代著名历史学家 。 在学 生时代 , 缪凤林就 曾跟随其师柳诒徵 研 习日本史 ,课外更是 喜读黄遵宪的 日本 国志》 。缪凤林 在东北大学、中央 大学等校任教期 间, 曾讲 授 日本历史课 都 程 ,勤于搜集 E本史相 关史料。“ l 九一八”事变之后 ,日军
“ 以地为胎生,以祖为物化 ,盖犹 北狄南蛮之推本其祖,自
本国志 者 ,杳不可得 。 I ”【 这激起他要撰写一部 日本通 J
史 的宏愿 ,“ 以雪此耻” 。由于当时他 正在全力撰写 中国 通史纲要》 ,随后又 因时局变动的关系 ,撰写 日本通史》
的宏愿最终没有实现,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对 日本史 的研究 , 相继发表 ( < 中日民族论 E本军阀论 l 日本开化论 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