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黄冈市麻城华英学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黄冈市麻城华英学校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非攻
鲁迅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

”墨子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聪明,兴风作浪的。

造了钓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

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

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裏。

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的走了。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

他毫不在意,仍然走。

沿路看看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

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颗大树,看不见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楚国的郢城可是不比宋国:街道宽阔,房屋也整齐,大店铺里陈列着许多好东西。

走路的人,虽然身体比北方短小些,却都活泼精悍,衣服也很干净,墨子在这里一比,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真好像个老牌的乞丐了。

墨子辗转借问,径奔公输般寓所。

他拍着红铜的兽环,当当的敲了几下,门丁进去禀他的主人。

公输般正捏着曲尺,在量云梯的模型。

“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乞丐。

三十来岁。

高个子,乌黑的脸……”
“阿呀!那一定是墨翟了!”
公输般吃了一惊,大叫起来,放下云梯的模型和曲尺,跑到阶下去。

墨子和公输般,便在院子里见了面。

“果然是你。

”公输般高兴的说,一面让他进到堂屋去。

“先生这么远来,有什么见教呢?”
墨子拜了两拜,沉静的说道:“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要去攻宋。

宋有什么罪过呢?楚国有余的是地,缺少的是民。

杀缺少的来争有余的,不能说是智;宋没有罪,却要攻他,不能说是仁……”
“那是……”公输般想着,“先生说得很对的。


“那么,不可以歇手了么?”
“这可不成,”公输般怅怅的说,“我已经对王说过了。


“那么,带我见王去就是。


公输般知道拗不过,便答应立刻引他去见王。

……
墨子说停了攻宋之后,原想即刻回往鲁国的,但因为应该换还公输般借他的衣裳,就只好再到他的寓里去。

时候已是下午,主客都很觉得肚子饿,主人自然坚留他吃午饭——或者已经是夜饭,还劝他宿一宵。

“走是总得今天就走的,”墨子说,“明年再来,拿我的书来请楚王看一看。


“你还不是讲些行义么?”公输般道,“劳形苦心,扶危济急,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

他可是君王呀,老乡!”
“那倒也不。

丝麻米谷,都是贱人做出来的东西,大人们就都要。

何况行义呢。


“那可也是的,”公输般高兴的说,“我没有见你的时候,想取宋;一见你,即使白送我宋国,如果不义,我也不要了……”
“那可是我真送了你宋国了。

”墨子也高兴的说,“你如果一味行义,我还要送你天下哩!”
当主客谈笑之间,午餐也摆好了,有鱼,有肉,有酒。

墨子不喝酒,也不吃鱼,只吃了一点肉。

公输般喝过几杯酒,更加高兴了起来。

他问道:“我舟战有钓拒,你的义也有钩拒么?”
“我这义的钩拒,比你那舟战的钩拒好。

”墨子坚决的回答说,“我用爱来钩,用恭来拒。

不用爱钩是不相亲的,不用恭拒,是要油滑的。

所以互相爱,互相恭,就等于互相利。

现在你用钩去钩人,人也用钩来钩你,你用拒去拒人,人也用拒来拒你,互相钩,互相拒,也就等于互相害了。


“但是,老乡,你一行义,可真几乎把我的饭碗敲碎了!”公输般碰了一个钉子之后,改口说。

“但也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


“可是我以后只好做玩具了。

老乡,你等一等,我请你看一点玩意儿。


他说着就跳起来,跑进后房去,好像是在翻箱子。

不一会,又出来了,手里拿着一只木头和竹片做成的喜鹊,交给墨子,说道:“只要一开,可以飞三天。

这倒还可以说是极巧的。


“可是还不及木匠的做车轮,”墨子看了一看,就放在席子上,说,“有利于人的,就是巧,就是好,不利于人的,就是拙,也就是坏的。


“哦,我忘记了,”公输般又碰了一个钉子,这才醒过来,“早该知道这正是你的话。


“所以你还是一味的行义,”墨子看着他的眼睛,诚恳的说,“不但巧,连天下也是你的了。

真是打扰了你大半天。

我们明年再见罢。


墨子说着,便取了小包裏,向主人告辞;公输般知道他是留不住的,只得放他走。

送他出了大门之后,回进屋里来,想了一想,便将云梯的模型和木鹊都塞在后房的箱子里。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鲁迅善于写人物对话,无论是墨子与耕柱子的对话,还是墨子与公输般的对话,都能传神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B. 文中写楚国的富裕,是为了衬托宋国的贫苦;写楚国人活泼精悍、衣服干净,是为了衬托墨子的迂腐呆傻、旧衣破裳。

C. 针对墨子的“行义”,公输般指出那“是贱人的东西,大人们不取的”,可见公输般当时瞧不起平民思想的代表墨子。

D. 鲁迅在这篇小说的创作当中,并没有完全拘泥于历史史实,而是在尊重历史本质真实的前提下,着重开掘历史精神。

2. 《非攻》表达了中国人民御侮图强的坚定信心。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中国的脊梁”式的古代英雄形象的。

3. 作品后面写公输般接连碰了两个“钉子”。

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侍萍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周朴园(惊愕)梅花?
鲁侍萍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①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②
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半晌。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鲁侍萍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周朴园从前的旧恩怨,过了几十年,又何必再提呢?
……
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

鲁侍萍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你结了婚,就搬了家,我以为这一辈子也见不着你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里做过的事。

……
周朴园(忽然)好!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
(节选自曹禺《雷雨》)材料二:
【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我不要半星热血红尘酒,都只在八尺旗枪素练悬。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刽子云﹞你还有甚的说话,此时不对监斩大人说,几时说那?﹝正旦再跪科,云﹞大人,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遮掩了窦娥尸首。

﹝监斩官云﹞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可不胡说!﹝正旦唱﹞
【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锦,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监斩官云﹞打嘴!那有这等说话!﹝正旦唱﹞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

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

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刽子做磨旗科,云﹞怎么这一会儿天色阴了也?﹝内做风科,刽子云﹞好冷风也!﹝正旦唱﹞
【煞尾】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三桩儿誓愿明提遍。

﹝做哭科,云﹞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三年呵,﹝唱﹞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节选自关汉卿《窦娥冤》)材料三:
“它咬去了大约四十磅,”老头儿高声说。

他想:他把我的鱼叉连绳子都带去啦,现在我的鱼又淌了血,恐怕还有别的鲨鱼会窜来呢。

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

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自己身受的一样。

他想:但是我已经把那咬我这条鱼的鲨鱼给扎死啦。

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大的“Dentuso”。

谁晓得,大鱼我可也看过不少呢。

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

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仍然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人尽可被毁灭,可就是打不败他。

”④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

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

“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

可我比它更聪明。

也许不吧,他想。

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

“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

“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上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


(节选自海明威《老人与海》)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划线句子①表现了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紧张、恐慌的心理,划线句子②表现出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无情。

B. 材料一划线句子③的潜台词是:我早就知道你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找上门来的,果然没有出乎我的预料,那么,你究竟想怎么样?
C.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两个典故都与“血”有关,苌弘、望帝都是无罪被冤或被杀的人,作者借此表现窦娥至死不屈的坚强性格。

D. 材料三中老人在与厄运搏斗的过程中,也常常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是作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判。

5.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朴园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他认出鲁侍萍前后的感情态度变化可以概括为从“怀念”到“恐慌”再到最后的“虚伪、收买”,可见周朴园的无情冷酷,自私虚伪。

B. 材料二连用三个“煞”结尾,意在表窦娥心中无法申诉的冤屈以及强烈的悲伤;也说明作者余意未了,他要淋漓尽致地展示窦娥的冤屈,控诉社会的腐败与黑暗。

C. 材料运用了想象、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营造了浓烈的悲剧氛围,使故事充满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劳动人民对黑暗统治的憎恨,并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D. 材料三划线句④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不懈地抗争,二个人只要永不屈服,他将是永远的胜利者,这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

6. 海明威说:“生活与斗牛差不多。

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请结合材料及课文中鲁侍萍、窦娥、桑地亚哥的形象,任选两个人物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 以上三则材料分别如何刻画周朴园、窦娥、桑地亚哥的形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成语修辞中的汉文化
成语的产生与使用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的一部分,不少成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来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汉语成语数量多、内容丰富、使用普遍,反映了汉文化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达,注定了中国文化具体务实的传统。

章太炎所说的“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

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较准确地刻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

这也影响到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

这个“理据"往往指的是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古圣先贤的经典论述。

这种具象思维,使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

汉语成语多用比喻、摹状,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 危如累卵”(比喻)让人头脑中浮现出“许多鸡蛋垒在一块儿,随时可能崩塌”的画面。

“磨刀霍霍"(摹状)使人仿佛看到奋力磨刀的样子,听到磨刀的声音。

这种具象思维,也使人们想把自己的论述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中国人素来“崇古”,古圣先贤的语言、古人的事迹,都被时间赋予了经典的地位。

于是人们说话作文,总喜欢引经据典。

许多成语既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也是后人经常引用的“经典”。

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阮囊羞涩”(古人事迹)。

古人在具体务实的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又有追求遣词造句新颖奇特的心理。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惟陈言之务去”,主张语言运用力求独创、新颖。

可见,喜新求异是汉语修辞活动的一个传统文化心理。

另一方面,中国人以含而不露为美,喜欢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两方面都要求语言交际时“换一种说法”。

古代的文人雅士,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创造出许多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

我们可以在许多成语中看到这些修辞方式的运用。

例如,说“贫困、没钱”平淡无奇,就用典故“阮囊羞涩"(用典);用“白山黑水”代“东北”,用“苍山洱海”代“云南"(借代);截取孔子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中的“而立”“不惑”造出成语“而立之年”“年届不惑”等(割裂);“瓜字初分”旧指女子十六岁,就是拆“瓜”为“二”“八”,蕴“二八一十六”之意(隐语)。

儒家文化讲“礼”,“尊人抑己”,许多成语都有这种色彩。

如“客人来了”,说“大驾光临”,自家因此“蓬荜增辉"。

均衡是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汉族人民修辞活动中的一种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思维有一种朴素的辩证观,即以二元对待的观点来看待、分析事物,重视事物的关联、对立及其变化。

故在语言表达时,常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词表达相同、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成语中运用对偶、互文、双关、借代,就是这种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

成语内部语素对偶、互文,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成语字面意思与实际意思,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汉语成语多采用“四字格”,就是因为“四字格”四个字两两相对,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有删改)
8.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具有具体务实的传统,体现在中国人说话写文章时有理有据,“理据"即指生活事实的验证和圣贤的经典论述。

B. 中国人的具象思维,使人们往往崇尚圣贤的经典论述,说与写总喜欢引经据典。

许多成语就是人们引经据典的成果。

C.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在言语活动中,遇到稍微抽象的东西,就把它具体化。

成语就是这种具体化的反映。

D. 章太炎关于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的民族性格的描述,影响了中国人的说话方式,简洁具体,有理有据。

9.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汉语成语数量多、内容丰富、使用普遍,不少成语是汉语的活化石,它们大都源于古代,贯用于古今,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B. 喜新求异、含蓄表达思想的传统文化心理,使古代的文人雅士在说话作文时追求“雅言”“美辞”,促使一些修辞方式的产生和推广。

C. 成语完全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因其内部语素前后对照、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并通过双关、借代巧妙联系,有虚实映衬之美。

D. “贫困没钱"的说法平淡无奇,“阮囊羞涩"则体现出遣词造句新颖奇特的特点,也体现出中国人委婉表达自己的思想的特点。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成语“千钧一发”让人眼前浮现出“一根头发悬挂着千钧重的东西”的画面,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人在言语活动中具有具象思维的特点。

B. 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是“四字格”,不符合四个字两两相对的特点要求,所以不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C. 成语“喜新厌旧”内部语素相应,“喜新”“厌旧”结构相似,前后对照,互相补充,是均衡对称的审美情趣的体现。

D. 成语“抛砖引玉”既能体现古人的具象思维,又能体现古人因求新、含蓄而爱用各种修辞的文化心理,也符合均衡对称的审美要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

拜骑都尉,讨颍川贼。

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

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

征太祖为典军校尉。

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

太祖行奋武将军。

建安元年春正月,太祖军临武平,太祖将迎天子。

汝南、颍川黄巾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

二月,太祖进军讨破之,斩辟、邵等,仪及其众皆降。

天子拜太祖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封费亭侯。

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后以太祖为大将军,封武平侯。

初,公为兖州,以东平毕谌为别驾。

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

”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

既出,遂亡归。

及吕布破,谌生得。

众为谌惧,公曰:“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以为鲁相。

十三年春,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

夏六月,以公为丞相。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指史官给历史人物写传记的一种写法,符合古时候对历史人物的名字避开不直接称谓的习惯。

B. 孝廉:根据儒家的思想,汉代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C. 节钺:符节与斧钺。

古代朝廷授与官员或将帅,作为加重权力的标志。

授予符节、节钺的过程仪式常被称为“假节”,被授予符节的大臣被称为“持节”。

D. 三公: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西汉时一般指司马、司徒、司空。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曹操年少之时不被人们所重视,主要是因为他尚义任侠、放荡不羁,但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二人却认为当时曹操非同常人。

B. 曹操为官有方,而又不贪恋官职。

在济南相职位上,全郡治理肃然;而董卓擅权之后,想要重用曹操,曹操却改名换姓暗中离去。

C. 曹操在乱世之中被反对董卓的盟军举荐为盟主,以奋武将军的名号率军讨伐。

D. 曹操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东平毕谌因为亲人被挟持而离开曹操,也没回到曹操身边,后来曹操打败吕布生擒毕谌,又任命毕谌担任鲁国相。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2)众为谌惧,公曰:“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题。

饮酒(其十四)
陶渊明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①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 ①班荆:在地上铺开荆条。

②行次:次序,辈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友携酒而来,宾主铺荆于地,欢饮松下,自然而又亲切,颇有隐逸的恬淡之趣。

B.父老也一同饮酒,既醉之后,大家更是随意言笑,忘乎所以,以至场面混乱失控。

C.全诗围绕“饮酒”二字展开,叙事中融情寓理,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浑然成篇。

D.诗歌语言自然而醇厚,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有真趣,与《归园田居》风格类似。

16.作者说“酒中有深味”,他体会到了哪些“深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姜夔《扬州慢》)
(2)_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

(秦观《鹊桥仙》)
(3)_______________,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父母在,不远游,_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5)《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震撼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旧书店与图书馆的意义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既是知识的海洋,蕴藏着精神财富,②更重要的是探寻文化的宝地,是人与书亲密接触的地方,③可以说,因为旧书店绝不是故纸堆里的旧时光,④恰恰相反,它是传承知识、传递书香的文化场所。

⑤让旧书店成为城市的有机部分,不仅能让更多人与好书相遇、被书香浸润,⑥更能塑造文化地标、装点城市风景、提升城市气质。

⑦在这个意义上,有其存在的文化价值。

⑧留住旧书店,不能只靠情怀。

⑨近年来,不少旧书店都寻找新的生长点,或是在开发文创产品上做文章,或是在书籍品质提高上下功夫,线上线下齐发力。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