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doc
物理教师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物理教师教案模板范文初中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点),能够运用(具体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
能力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物理概念)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
2. 难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题/现象/故事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使学生理
解和掌握。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讨论等),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过程中
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等方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以上是一个物理教师教案的模板,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初中物理教案格式
初中物理教案格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
2. 难点:折射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2. 利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折射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1 复习光的传播知识,提问: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现象?1.2 引导学生思考: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变化?2. 探究光的折射现象2.1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2.2 引导学生分析折射现象的原因,解释折射定律。
3. 讲解折射定律3.1 讲解折射定律的定义及表达式。
3.2 举例说明折射定律的应用。
4. 应用练习4.1 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角。
4.2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指导。
5. 课堂小结5.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5.2 强调折射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折射定律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实验操作等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学生单元测试成绩:评估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掌握程度。
九、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凸透镜、玻璃板等。
2. 教学课件: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相关图片和动画。
3. 教学参考书: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和习题。
初中物理教案 功
初中物理教案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深入探究功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
2. 难点:功的应用,尤其是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功的概念。
3.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人提着物体上楼、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的关系。
2. 探究功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功?谁能举例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学习功的计算公式:提问:如何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功的定义,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解释:F 表示力的大小,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cosθ 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
4. 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如:一个力为10N 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 5m,求这个力所做的功。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功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物理教师的教案模板
教案标题:初中物理《力的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性质,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 力的作用效果3. 力的示意图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2.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力的本质。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趣味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力的现象。
1.2 学生分享生活中力的例子,感受力的存在。
2. 探究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1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力?力有哪些基本性质?”2.2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3 教师讲解并板书力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3. 学习力的作用效果3.1 教师提出问题:“力有哪些作用效果?”3.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3 教师讲解并示范力的作用效果。
4. 力的示意图的绘制4.1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4.2 学生学习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4.3 教师展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实例。
5. 课堂练习5.1 学生独立完成力的示意图的绘制。
5.2 学生解答与力的作用相关的问题。
6. 总结与拓展6.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6.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6.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知识。
七、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考试成绩4. 学生反馈意见九、教学资源1. 教材2. 实验器材3. 多媒体课件4. 网络资源十、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传授初中物理《力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子版初中物理教案(精品7篇)
电子版初中物理教案(精品7篇)电子版初中物理教案篇1新课教学: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多媒体投影)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
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1、学生实验: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2、(多媒体投影)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不同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案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课程内容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介绍不同教学方法在教案设计中的应用,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最传统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述,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接受知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讲授法仍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讲述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清晰和准确性,确保学生理解正确。
(3)避免长时间单一的讲述,应适时放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
二、探究法探究法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知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法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
在探究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先导知识的教授。
让学生预备知识,为实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
让学生有一个合理的推测,用实验进行验证,并总结经验和结论。
(3)辅助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工具、材料和设备,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思考和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探究。
三、思维导图法思维导图法是一种用图形表示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方法。
它擅长于将复杂的知识进行分解、分类、关联,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思维导图法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在思维导图法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思维导图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点堆砌在一起,教师应该针对课程的重难点,科学规划结构。
(2)语言简练、通俗易懂,让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很容易理解课程内容。
(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将所学的知识点按照自己的总结分类进行思维导图的建立。
四、研究性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是在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它以学生为主体,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发现和运用知识。
人教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人教初中物理优秀教案人教初中物理优秀教案篇1课前准备:一、教学设计:升华和凝华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之间直接转变的过程,但我们的同学们,对这种转变的过程和转变过程中的吸放热情况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难直接观察到,因此要掌握好这一节内容,我们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
二、具体步骤:(1)布置同学们课前复习归纳。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三态是固态、液态、气态,固体和液体之间的转化、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化都已学过,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体会和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布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收集有关人工降雨的资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
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观察生活中的现象。
在学习了前面关于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之后,观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没有固态与气态之间直接转化的过程,并做好记录、与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培养同学们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课本中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
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
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
2、知道升华是一个吸热过程,凝华是一个放热过程。
3、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
4、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归纳总结,收集材料和对日常现象实验的观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探求知识的欲望。
5、通过小组活动、课外和课堂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具、学具、实验仪器:1、学具:收集的文字资料、实物、图片。
初中物理技巧分享教案模板
教案标题:初中物理学习技巧分享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例分析、教师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初中物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初中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的分享。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物理学习效果。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实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2. 提问:同学们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大家都是如何解决这些困难的?二、新课内容(20分钟)1. 教师讲解初中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a.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b. 善于提问,主动解决问题c. 注重实验,提高动手能力d.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2.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
3. 小组讨论:同学们在学习物理时,认为哪些方法和技巧最有效?为什么?三、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技巧。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 教师给出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四、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出适合自己的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
2.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和实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初中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注重让学生联系实际,将所学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方法(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方法第一篇范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方法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教育领域,教师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文将详细阐述初中物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以期为教师们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案例教学方法的定义及特点1. 定义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实际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具体的物理现象、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探讨、分析,从而达到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
2. 特点(1)实践性:案例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2)互动性: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启发性: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境性:案例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知识。
案例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1. 选择合适的案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趣味性的案例。
这些案例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讲解摩擦力时,可以以自行车为例,分析自行车在不同路面上的摩擦力变化。
2. 设计案例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案例融入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讨。
(1)案例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案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互动交流能力。
(4)案例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使学生明确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3. 创设实践机会案例教学法强调实践性,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初中物理优秀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优秀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探究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
2.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问题驱动法等。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光纤通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引出光的折射现象。
2. 新课教学:1) 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 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并通过实验验证。
3) 折射现象的应用:展示生活中的一些折射现象,如眼镜、放大镜等,让学生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折射定律解决问题。
4.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有关光的折射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兴趣,提高合作意识。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初中物理的教案范文
初中物理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特点2.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3. 实验:手影游戏、日食和月食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传播特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2. 难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手影游戏,引导学生思考光是如何传播的。
2. 光的传播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光在空气、水、真空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总结光的传播特点。
3.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4. 应用实例:讨论日食和月食现象,让学生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在自然界中的具体应用。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的传播特点和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光的传播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思维的培养,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全面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1.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物理课程标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
2.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交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设立新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共同研究,促使课程改革。
本学期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是:⑴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⑴构建教学模式,重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和情境教学;⑴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⑴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2.加强教学常规调研,做好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的检查或抽查工作。
认真学习洋思经验,借鉴洋思中学三级备课做法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
3.组织每位教师上好一节示范课、教学研究课,魅力课、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本学期开始实施《初中物理课堂差异性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研究质量。
提高研究效益,并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推广研究成果。
四、加强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提高毕业班教学的质量初中毕业班物理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上,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和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积极进行复习教学研讨活动。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为依据,以“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质教学为追求,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围绕这题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
初中物理教案电子版
初中物理教案电子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2.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1. 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透明玻璃棒、水、铅笔、白纸、角度计。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传播图示,引导学生回顾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 提问: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5分钟)1. 分组实验:让学生用透明玻璃棒、水、铅笔进行实验,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折射定律:入射角i和折射角r之间满足sin i / sin r = n(n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三、讲解折射定律(10分钟)1. 教师讲解折射定律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折射现象的本质。
2. 举例说明折射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眼镜等。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
2. 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能解释光的折射现象吗?2. 引出本节课内容:光的折射定律。
二、实验验证折射定律(15分钟)1. 分组实验:让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实验,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记录数据。
2.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验证折射定律。
三、讲解折射定律的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折射定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眼镜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光的折射定律及其应用。
有关初中物理的教案
有关初中物理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折射定律,能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
2.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折射现象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折射定律。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传播图示,引导学生回顾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原理。
1.2 提问: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什么现象?2. 光的折射现象2.1 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根筷子插入玻璃杯中,观察筷子在玻璃杯中的弯折现象。
2.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光的折射现象。
3. 折射定律3.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光会发生折射?引导学生探究折射定律。
3.2 学生分组讨论,推导折射定律。
3.3 教师讲解折射定律,并用公式表示。
4. 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4.1 教师展示案例:放大镜、眼镜、光纤等,让学生了解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4.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折射现象。
5. 课堂小结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及应用。
5.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6. 布置作业6.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6.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掌握了折射定律,并知道了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初中物理教育教案5篇
初中物理教育教案5篇初中物理教育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
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一、引入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二、新授第一节温度学生实验一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
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
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初中物理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8篇初中物理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2、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 ℃时的声速。
3、解回声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及速度。
教学方法谈话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教学准备音叉2只、小重锤1只、小乒乓球1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1只,磁带1盒。
教学过程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又是怎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引出课题。
教师设疑: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
(板书)学生实验:1 、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 morning","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2 、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
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
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板书)。
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又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中的呢?(板书)二、声音的传播演示课本P48图3-3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1、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又有什么变化?2、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不能传声。
初中物理教师教案用书
初中物理教师教案用书(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掌握摩擦力的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应用。
(2)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和实验操作。
三、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自行车骑行、鞋子防滑等,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摩擦力。
环节二:新课讲解1.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 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
3. 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F=μN计算,其中μ为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
环节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1)实验器材:木块、玻璃板、弹簧测力计。
(2)实验步骤:① 将木块放在玻璃板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记录测力计的示数F1。
② 分别在木块下面放置不同粗糙程度的物体,如砂纸、毛巾等,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测力计的示数F2。
③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2. 实验二:探究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1)实验器材:木块、弹簧测力计、重物。
(2)实验步骤:① 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记录测力计的示数F1。
② 在木块上放置不同重量的重物,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记录测力计的示数F2。
③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环节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探究了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的关系。
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各章节教案
初中物理各章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的各种测量工具及使用方法,能够进行准确的长度测量。
2. 让学生掌握时间的基本概念,能够进行时间的准确测量。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4.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等。
2. 时间测量工具:停表、秒表、钟表等。
3.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4. 实验:测量物体的长度和时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 难点:长度和时间的精确测量,实验操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总结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巧,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等。
讲解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停表、秒表、钟表等。
介绍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3. 实验:分组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实验,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技巧,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学生能够进行准确的长度和时间测量。
3. 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4. 学生实验操作规范,团队协作能力强。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中的长度和时间测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对于学生的学习反馈,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
最新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初中物理教案【优秀5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知道摩擦力;2、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改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4、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少摩擦的具体问题。
物理老师 教案怎么写初中
物理老师教案怎么写初中1. 课题名称:初中物理《光的传播》2. 课时安排:2课时3. 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4.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特点,掌握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的原理。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特点2.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原理3. 光的折射现象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太阳光、灯光等,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可以穿越哪些物质?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探讨光的传播特点。
2. 汇报交流: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3. 教师总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可以穿越透明物质。
三、实验演示光的传播(20分钟)1. 教师演示:用激光笔演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 学生实验:让学生用激光笔在教室内观察光线的传播。
3. 实验总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确实沿直线传播。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光的传播特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光的现象呢?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特点,那么光是如何在介质中传播的呢?2.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15分钟)1. 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探讨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变化。
2. 汇报交流: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3. 教师总结:光在传播过程中,当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三、实验演示光的折射(20分钟)1. 教师演示:用实验仪器演示光的折射现象。
2. 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折射实验。
3. 实验总结:光在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折射现象。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光的折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方法中学物理不需要那么深入的理解,可至少要让学生对物理的知识点有个清晰的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了。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希望对您有用。
一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
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
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
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
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我通过实践,我有几点体会:一、启发性教学,奖励式授课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5分钟,使这45分钟高质量高效率:1、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新章节。
预习是学习好物理的起点,首先通读全文找出重点,用红笔将重点画出来,并将这些重点记在预习本上。
其次,寻找疑点也是预习的精华,是经过反复思考,依然寻找不到解答的知识点,将这些疑点都写在疑点本上,并用红笔勾画出,作为标记,上课要注意听。
再者,将预习到的知识和后面的小试验小制作联系起来,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锻炼自己的动手与动脑、逻辑思维、判断能力。
最后,做一下预习反馈,将本、书合上,分析这一章节讲了什么,头脑中要有一个知识网络,并和相应的习题做一下对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
用铅笔写2、授课过程以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为主线,以教与学为重点,贯穿整个课堂。
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动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辅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
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
教学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启发式、实物式、对比式,或是兼而有之。
讲述中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立场和角度考虑问题。
如在讲蒸发时,首先将一块湿布在黑板一侧抹一下,然后对同学们讲,一会儿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干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继而引出启发。
其次,注重和实际相结合。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都易接受,也易理解,关键是要分析清楚。
二想要克服一个困难,首先要明白问题所在。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学困生呢物理学困生什么表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困生的形成该如何才能改善这种情况呢一、初中物理学习中学困生的表现和分类学困生具体表现为:1、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2、对物理知识概念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
3、对课本知识找不到重、难点,不能理解。
4、对物理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积极思维,学习困难,持消极态度。
5、不能理解、掌握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不能迁移旧知识、旧技能,去解决新问题。
总体表现为缺乏自主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后是放弃。
将学困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学习暂时困难型;该类型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能力较好,学习中所遇问题,主要由非智力因素造成。
2、学习能力缺乏型;这类学生主要特点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题能力,都较低,但学习行为习惯较好,意志比较坚强。
3、学习动力缺乏型;这类学生的能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或偏上水平,但学习习惯、学习意志低于上述两类学生,主要由于自身学习动力不足而导致学习困难。
4、学习整体困难型;这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均较差,求知欲低,意志和好胜心不强,所以总体能力和个性发展水平均较低。
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还有社会因素造成,这里仅谈教学过程中的失误或缺点所致的三个原因。
1、教学思想有偏差导致教不得法,学生学习情感难于建立。
这个问题突出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忽略多数学生实际水平,违背教育客观规律,教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培养学优生上;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重点班级;注重统考学科而忽略常识科目,使学生的爱好特长得不到发展和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体育及美育,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也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愿望重视不够,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失去学科吸引力,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弃学心理,学习情感无法正确建立,最终成为学困生。
2、教学过程中缺乏适应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法和教学艺术,从而导致学生学困方面的最终形成。
1教学过程中,缺乏感性材料的铺垫,使学生未形成或形成不完整的理体抽象物理感念或规律的情景。
中学生抽象思维逻辑能力较弱,形象直观思维占有相当比例,恰当地给学生提供,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主要是利用教具、课件、录象、实物等感性材料,减缓知识坡度,逐步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知识同步。
例如:讲到“惯性”内容时,可以通过课件或录像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在高速行驶中刹车,车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人坐在汽车中,车启动人向后倒;拍打身上的灰尘等2新课教学过程中知识迁移和联系的忽视,使学生未形成良好知识体系,也是形成学困的主要原因新课教学前,对学生已掌握的已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但是如果即使抓不住新知识,生长点和支撑点,不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事例寻求联系点,会造成新旧知识脱节,不能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会造成新知识的学习和接收造成困难。
例如:讲“电流的形成”内容时,可以对比水流的形成,加强知识概念铺垫,迁移和形成。
欧姆定律公式的讲解时I=U/R 可以与速度公式V=S/t联系讲解。
3教学节奏过快或教学要求过高,使学生学习知识兴趣冲减,高质量的物理课是高效率、高密度的,这并不代表节奏快则效率高,如果片面追求教学进度,欲速则不达。
使学生思维无法与教学内容同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能真正发挥,学习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思维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丧失学习物理兴趣,学困生也会随之而生,同理,若忽略学生认识水平,凭借教师对知识掌握程度,拔高教学要求,增大知识容量,使多数学生无法达标,结果是个别优生表演,多数学生当观众,严重挫伤多数学生积极性,使其丧失学习兴趣,演变为学困生。
3、教学中缺乏正确了解学生个体发展了解忽略学生自身因素1忽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面对严峻的考试形势,高密度、高难度的题海战术;讲实验、背实验等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考试、为做题而学习、而教学,禁锢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考试的工具,缺乏开拓钻研精神。
这样既有悖于大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又造成学生思想僵化,观念淡泊,反应迟钝,因而成为学困生。
2学生未正确树立学生观、知识观,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对学生的不平等对待,反差强烈,偏爱学优生,歧视学困生,对学困生少提问少过问,指导缺乏耐心,使学生对教师产生逆反意识,并逐步对学习物理丧失信心。
缺乏克服困难勇气,丧失学习乐趣,最后放弃对物理的学习,成为学困生。
三、学困生如何进步在实际物理教学中立足教学实际,实现学困生转化。
1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抓住有利学习时机,积极开展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要深入学生学习实际,根据学生平时、听课、作业情况,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心理特征、智力水平等情况,结合测验考试成绩,分析找出学困生成绩差的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树立能够好的信心,努力搞好学习,从而走上正常学习轨道2锻炼学困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学困生学习过程中,情绪波动大,意志薄弱,缺乏毅力、畏惧困难与挫折,学习本身就充满了困难挫折与挑战,因而要引导学困生战胜困难,压倒挫折,在练习中克服重重阻力,在情景中循序渐进,不断磨练,逐步养成习惯,提高自我克服困难能力,逐步提高学好物理信心。
3教师要热情关怀,严格要求,对待学困生要有耐心和爱心,消除学生学习上心理阴影,使他们自尊、自信,让潜藏在内心的热情激发出来,兴趣才会产生,同时鼓励同学们亲近、信任、关心、热情帮助,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突出人文关怀特点,形成教学相长的和谐发展氛围。
综上所述从教学角度分析,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过程的某些失误或不当而造成的,而预防学困生的产生是一个长期而又复杂的艰巨工作,要求物理教师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手段,注重教学小节,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学困生形成与发展,为教育学生素质整体提高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初中物理学科几乎所有的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大量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的方法,把一些事物本质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形成的。
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搞好实验教学,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
1、确保所做的实验成功,提高成功率。
课本要求的每一个实验,在课前我都要反复地做几遍,认真分析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
例如:在“摩擦起电”一节的实验中空气的湿度,器材的干燥程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
碰到阴天、雨天,早上的前两节或是下午的后面两节课此时的空气湿度较大,实验的现象很不明显甚至很可能失败。
排除了这些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实验的现象非常明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鲜明。
容易使学生信服,对于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利用身边的材料改进实验。
在“导体的电阻”一节中,我先是让学生思考设计一个电路来检测哪些物质是导体哪些物质是绝缘体,当检测到水、人体、铅笔芯较长的时,小灯泡不发光,于是先把它们归为绝缘体。
之后,我指着那堆导体问:这些物体一定都是导体吗?是又指着那堆绝缘体问:这里面一定都不能导电吗?马上就有学生说:不一定,有可能是电流太小了,小灯泡不会发光而已。
此时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我自己去买的发光二极管的特点,发光二极管被作为各种用电器的指示灯,学生很容易理解只要很小的电流就可以使它发光。
于是我又用发光二极管检测了一遍,学生自己得出了人体、水、石墨是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