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
舒伯生涯阶段论的内涵
舒伯生涯阶段论的内涵舒伯生涯阶段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rik H. Erikson提出的心理发展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一生中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心理任务和危机有关,对个体的心理成长和身份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舒伯生涯阶段论包括以下八个阶段:1. 基本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出生至1岁):这个阶段主要关注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或不信任感。
2. 自主性与羞耻感阶段(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探索自我独立性,学习控制排泄和运动等基本技能。
成功地培养自主性会带来积极的羞耻感。
3. 初级学龄前期的倡导(3岁至5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和社交技能,他们开始在游戏和学习中寻求成就感。
4. 勤劳与疏离阶段(6岁至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学校和同伴关系来建立安全感和自尊心。
成功地发展劳动价值观会带来积极的归属感和社交能力。
5. 青春期的身份认同与角色困惑阶段(青春期):这个阶段是个体探索自我身份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他们开始思考未来职业、性别角色等问题。
6. 爱与孤独阶段(早成年期):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建立亲密关系和承担责任,成功地培养爱与亲密关系可以带来满足感和安全感。
7. 技术与停滞阶段(中年):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关注工作、家庭和社会责任,并寻求对后代的影响。
成功地发展技术能力和贡献可以带来成就感,而停滞则可能导致失落感和无所寄托感。
8. 完整性与绝望阶段(老年):在这个阶段,个体回顾一生的经历,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评估。
成功地接受自己的生活并找到生命的意义可以带来满足感和智慧,而否则可能导致绝望感。
总之,舒伯生涯阶段论强调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和危机,成功地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有助于个体的健康心理成长和成熟。
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
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1】婴儿期(从出生到一岁半):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
此外还通过双眼、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
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埃里克森说,如果婴儿发展的信任感居多,就达到了他的第一项社会成就。
这是他不会因母亲离开而焦虑和哭闹,因为婴儿内心已发展出即使母亲离开了视线,如果自己需要母亲,她自会到场。
这种恒定的、连续的、一致的体验使婴儿有了自我统一性(或自我统合ego identity)的最初感觉。
在这一阶段,婴儿产生信任感也产生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时,就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但是信任感应当超过不信任感。
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发展阶段。
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
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而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2】幼儿期(一岁半至三岁左右):主要任务是自主独立这一时期的儿童反复用‘我’、‘我的’和‘不’等词来表示自己的自主性。
但父母则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为所欲为,而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训练他们,控制他们的行为。
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的危机说为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冲突。
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能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virtue of will)。
羞怯和疑虑则来自社会的期盼和压力。
如果父母训练过严和不公正的提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怯和疑虑。
如果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在儿童的人格中就形成意志品质。
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怀疑(self-doubt)。
【3】儿童期(三岁到六岁):主动性 vs. 愧疚(喜欢探索、好奇心强、富创造力、外性游戏)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制订计划,订立目标,并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
他们对性别有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为主动性对罪疚感(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
心理成长的阶段与特点
心理成长的阶段与特点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不同的心理阶段,这些阶段通常具有一定的特点和变化。
了解这些阶段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一、婴儿期(出生到2岁)婴儿期是人的心理成长的第一阶段。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并逐渐形成自我意识和情感。
这个阶段的婴儿通常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好奇,同时也表现出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
这个阶段的婴儿需要得到足够的营养、关爱和安全感,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二、儿童期(2-12岁)儿童期是人的心理成长的第二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语言、思考和社交技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这个阶段的儿童通常表现出好奇心、探索欲和创造力,同时也需要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自尊心。
三、青春期(12-18岁)青春期是人的心理成长的第三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尝试与他人建立更紧密的关系。
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通常表现出自我意识、反抗心理和焦虑情绪,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度过这个充满挑战的时期。
四、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早期是人的心理成长的第四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逐渐从家庭和学校生活中独立出来,开始进入社会和工作领域。
这个阶段的个体通常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压力,需要学会如何平衡职业、家庭、社交和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
这个阶段的个体需要得到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职业和生活规划。
五、成熟期(25岁及以上)成熟期是人的心理成长的第五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已经经历了多年的生活和工作,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个阶段的个体通常更加自信和从容,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然而,这个阶段的个体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如家庭问题、职业变动、健康问题等。
这些挑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帮助个体保持心理健康和积极的心态。
弗洛伊德的八个阶段
弗洛伊德的八个阶段1.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聊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眼中人的成长历程。
他把人的心理发展分成了八个阶段,就像爬楼梯一样,一步一步往上走,每一步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
2. 口腔期0-1岁:小宝宝刚来到这个世界,整天就知道含啊咬啊的,像个小吸尘器似的,什么都想往嘴里塞。
这时候的快乐就是吃吃喝喝,妈妈的怀抱就是整个世界。
3. 肛门期1-3岁:这时候的宝宝开始学着自己上厕所啦!虽然听起来有点不好意思,但这可是人生的一大进步。
小朋友开始明白自己能控制一些事情,就像当上了自己身体的小老板。
4. 性器期3-6岁:小朋友变得特别爱问问题,对什么都充满好奇。
"为什么男孩和女孩不一样呀?""我是从哪里来的呀?"问题多得像倒豆子一样。
这时候也特别黏爸爸妈妈,总想独占他们的注意力。
5. 潜伏期6-12岁:这段时间像是小火车进了隧道,性的问题暂时躲到一边去啦。
小朋友开始热衷于学习、交朋友、玩游戏,就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到处采蜜。
6. 生殖期12岁以后:哇!青春期来啦!荷尔蒙像过山车一样上上下下,男孩女孩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脸红心跳什么的都来啦。
这个阶段就像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7. 成年早期18-35岁:长大啦!开始找工作、谈恋爱、组建家庭。
这时候的人就像一棵小树,要努力把根扎得深深的,在社会这片大森林里站稳脚跟。
8. 成年中期35-60岁:人生的黄金时期到啦!工作上可能当上了领导,家里可能有了孩子。
这时候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要照顾好一大家子人。
9. 成年后期60岁以后:人生的夕阳时分,像是一本厚厚的书,慢慢翻到了后面的章节。
这时候开始回顾人生,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
10. 每个阶段都像一个小考场,要完成不同的"考试题"。
要是哪个阶段没考好,可能会影响到后面的发展,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后面就容易出问题。
11. 不过大家别担心,每个人的发展速度都不一样,就像有的花儿开得早,有的开得晚,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埃里克森人生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精简版
青春期(11、12岁-17、18岁)
• 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父母,与同伴们建立亲 密的友谊,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他人 在外表、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 在与未来的关系,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 系。
• 同一性的混乱,如:怀疑自我对自己的认识与 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不同;做事情马虎,看不 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对领导与 被领导之间的关系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 要么盲目顺从;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 异等。
• 但是,信任感占优势的儿童具有敢于冒险的勇 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所压垮。
婴儿期(0-18个月)
• 一旦某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那这个人的 人格中就形成一种美德。
• 美德是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内心)增添力量的东 西。
• 婴儿期,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 就形成希望的美德。
• 埃里克森把希望解释为“对热烈愿望的实现怀有持 久的信念。”
• 顺应能力:上一个阶段的良好解决,有利于下 一阶段的解决。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婴儿期(0-18个月)
• 第一阶段 基本信任VS基本不信任 • 获得基本信任感阶段。 • 这一阶段儿童最为孤弱,对成人依赖最大。如果护
理人以慈爱、惯常(规律性)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 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
• 婴儿对母亲或其他护理人表示信任,感到所处的环 境是安全的,周围人是可以信任的,由此扩展为对 一般人的信任。
学龄期(6、7岁-11、12岁)
• 第四阶段 勤奋感VS自卑感
• 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 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 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 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 学校以外的社会。
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人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旅程,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爱尔兰心理学家埃里克·艾里森提出了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用于描述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经历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这个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工具,同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1. 婴儿期(出生至1岁)婴儿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完全依赖于父母或抚养者的关怀和照顾。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培养信任感。
父母的爱和高质量的照料对于婴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并可以对其未来的自信心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幼儿期(1岁至3岁)幼儿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儿童开始探索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学会走路、说话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父母和照顾者的支持和鼓励对于幼儿的正向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期也是创造性想象和游戏的重要时期,这对于他们的社交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学龄前期(3岁至6岁)学龄前期是培养基本技能和社交能力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时期,儿童进入学校,开始学习基本的阅读、写作和数学技能。
他们也开始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培养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父母和老师的支持和激励对于儿童在学龄前期建立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至关重要。
4. 儿童期(6岁至12岁)儿童期是认知和社交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儿童开始发展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他们也开始结交新朋友,建立独立的社交圈子。
学业上的成就和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在这个阶段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5. 青少年期(12岁至18岁)青少年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探索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开始发展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念,并试图独立于父母。
他们面临许多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需适应不同的社交压力和学术要求。
家庭支持、教育环境和社交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6. 青年期(18岁至29岁)青年期是追寻自己的激情和目标的阶段。
人生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
人生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
(1)婴儿前期(0-2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安全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质是爱的品质。
(7)成年中期(25-50岁)。
这一时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关心、助人的品质。
(8)成年后期(50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良好的人格特质是智慧、贤明的品质。
人生八个阶段的心理特点
人生八个阶段的心理特点人的一生可以被划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了解这些心理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在不同阶段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以下是人生八个阶段的心理特点的概述。
1.婴儿期(出生至2岁)在婴儿期,个体通常表现出对母亲或照顾者的依赖,依赖是生存所必需的。
他们的情感需要得到关注和满足,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反应性的。
此外,婴儿的情绪表达也主要通过哭泣和表情来传达。
2.幼儿期(2岁至6岁)在幼儿期,孩子们开始探索自己的环境,并开发自己的个性。
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行动开始感到自豪,并表现出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他们开始学习社交规则和与他人交往。
3.儿童期(6岁至12岁)在儿童期,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他们开始理解道德和伦理问题,并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
此外,他们还开始培养友谊,并在此阶段建立一些持久的友谊关系。
4.青春期(12岁至18岁)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具挑战性的阶段之一。
青少年开始经历身体和情感上的变化,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形象和社交地位。
他们面临着对自我身份的探索和独立性的渴望,同时也面临社会和家庭压力。
5.早期成年期(18岁至29岁)早期成年期是一个自我发展和建立未来的重要阶段。
人们开始追求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并建立自己的家庭和人际关系。
他们也经历了对于自己的责任和独立性的探索。
6.中年期(30岁至50岁)中年期是一个转变和重新评估生活的阶段。
人们可能会面临工作压力、家庭责任和与年龄相关的身体问题。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成就和生活意义,并可能经历一些情感和身份上的波动。
7.中晚年期(50岁至65岁)中晚年期是退休前的最后一段时期。
人们可能会面临与健康和老龄化相关的问题,并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遗产和对家人的支持。
他们也可能经历将重心从事业转向家庭和个人兴趣的调整。
8.老年期(65岁及以上)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阶段。
人们可能会面临身体的衰老和健康问题,以及对于自身角色和身份的思考。
人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及其注意事项
人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及其注意事项迟雅心理学家艾里克森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个体心理发展阶段。
他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心理特征,发展任务,以及家庭教育方面和养育赡养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
结合心理学知识和家庭教育知识及其实践经验,具体分述如下: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半)这个阶段的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儿童获得的积极成果是身体舒适和安全感。
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得到充分的母爱,那么孩子一生就会有较高的安全感。
否则,他们会对周围的一切都存有戒心。
在未来的生活中很难完全与人交心,直接影响人际关系。
心理学家把安全感称为人的心理免疫系统,良好的安全感是发展完整人格的基础。
人格状态平稳、性情温和、自信乐观的人,无一例外都是安全感良好的,而从容、自信、乐观也是一个人快乐的源泉;相反,安全感差的人,对周围的人和事常常充满戒备,不能正确评估自身的价值,敏感多疑,一生的精力好像都在寻求外在的认同,因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也无法投入地发展自身能力。
在发展孩子的安全感方面,家长需要注意什么呢?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妈妈给予孩子的母爱。
自己的孩子自己带,不仅是因为隔代教育的不足,而且是为人父母者必须要给孩子的建立安全感保证。
在一个家庭角色健全和正常的环境成长,是每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权利,能够跟爸妈一起生活,远比我们认为的其他物质方面的东西对孩子更重要。
这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的基础。
很多从小把孩子扔给老人,等孩子大了却责怪孩子如何不听话的家长,其实是不值得同情的,该被同情的反而是孩子。
怎样帮助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呢?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主要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寄人篱下的孩子容易没缺乏有安全感。
从小就被父母寄养在亲属家的孩子,或者父母出去打工,把孩子扔在家里的孩子,都会产生不安全感。
这样的孩子,往往是仰人鼻息,察言观色,长大后会表现出不敢违逆别人的意志。
一旦与对方发生矛盾冲突时,就会采取妥协或者逃避退缩的态度。
心理发展规律
心理发展规律
1. 儿童期:儿童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会走路、
说话和完成简单的任务。
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也在逐渐发展。
2. 青少年期:青少年期是一个独立思考和自我认同的阶段。
在此阶段,青少年开始
对未来做出决策,同时也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问题。
他们开始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并逐
渐体验爱情和性的方面。
3. 成年期:成年期是个人的成熟和独立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承担家庭、
职业和社会责任。
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也逐渐形成。
4. 中年期:中年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个阶段,人们经历生活和职业上的转变,如结婚、生子、职业晋升等。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反思人生,寻找更有意义的事
物。
5. 老年期:老年期是一个人生的终点,也是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面临身体衰老、健康问题和死亡的挑战。
在心理上,他们可能面临自我认同和意义的
探索。
心理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都是独特的,受到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影响。
在理解和研究心理发展规律时,需
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
学龄期(7~12岁)
学龄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 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 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唯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唯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 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 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成熟期(50岁以上)
成熟期(5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 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 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 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 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 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 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人的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的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一、婴儿期这个时期一般从出生到六岁之间,全面的神经、体情、精神发展受到持续的督促,受到家庭环境、教育影响,使整个发展进程有规律性,从而建立起婴儿形象,及其心理形态。
婴儿期以面部表情及语音表达得到满足及获得认可。
婴儿期主要特征就是在消除对家庭、室内周围环境紧张状态以及替代他们的出现,婴儿由最终形成自己的个体,并学习自主生活。
二、幼儿期这个时期一般是从3岁到7岁,全面的心理发展步入到剧烈的改变期,情绪表现在他们进行和他人交往中表现出来,偶尔感到挫折和紧张,增强了自己的判断能力。
幼儿期孩子体验到什么是爱,明白了世界的运作和欣赏了丰富的社会内容。
幼儿期的目标是形成自我意识,特征为注重自我的群体参与活动,开始形成独立的思想结构和思考,体验自己的情绪,以及更加熟练的传达自我的意志。
三、学龄期一般从6岁开始,一直到12岁,幼儿期的主要成就可以被学龄期的发展所接续,这时候孩子受到学校、家庭和朋友的影响,并开始受到他人的影响而确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具有思考、判断和理解他人世界的能力,认识到家庭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区别,也会受到社会压力,开始体验一种被压抑的感觉。
形成性格,记住经历,思考明确未来,而且社会性的交流也开始形成。
四、青春期这个时期是十三到十八岁,此时孩子的性格、价值观、社交行为和生活习惯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心理的反应也要求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行为的规范,伴随着生理的变化而产生内心的深刻变化。
此时的孩子社会参与和审美的观念会慢慢的变明确,社会行为和自我反省会变得更加明确,同时也会做出更为积极的尝试。
五、成人期从18岁到30岁是成人期,此时长大成人后,孩子可以学习面对艰苦的实际生活,建立一套行为规范,从而完成社会的装置,形成起自己的社会和个人责任感,也开始为自己的未来作准备而增强自信心。
这个阶段,心理发展有大量的价值观以及职业规划,孩子懂得独特的个体特性可以影响周围,理解到对于他人的善意,认可自己在社会中有价值,从而实现与自我价值观和外部价值观的平衡。
埃里克森--八阶段
• 心理社会危机:
• 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 应乃至失调所致。
• 克服心理社会危机,须依赖心理社会经验。是社 会环境决定着心理危机能否得到积极地解决。
(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生八段”(心理社会源自)理论期别/ 年龄/ 心理危机 / 发展顺利 /发展障碍
8 老年期 无憾-悲观 安享天年 悔恨往事
1 0-1岁 信任-不信任 有安全感 交往焦虑
2 1-3岁 自主-不自主 自控自信 胆小多疑
3 3-6岁 自信-不自信 勇于表现 畏惧退缩
4 6-青春期 进取-不进取 有能力
失败无能
5 青年期 统合-不统合 方向明确 角色混乱
6 成年期 友爱-疏离 感情生活好 常孤独
7 中年期 有活力-颓废 爱家庭 自我放纵
人的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的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基本依赖对基本不依赖(婴儿前期0-2岁)主要影响者:母亲在这阶段,人的无助感最强烈,最需要依赖成人。
父母如给婴儿爱抚和有规律的照料,他将产生基本的依赖感,即对父母的依赖和对整个世界的依赖。
反之,如果父母的照料一天三变,他们就产生不依赖的情感。
如果人的基本依赖感居多,就达到了他的第一个社会成就,他不会由于父母离开视野就担心和哭闹,他懂得父母在必要时肯定出现。
这种恒定的、一致的连续性经历,使婴儿有了自我同一性的感觉,即内部心理的记忆、预感和想象与外部的人和事相协调。
依赖与不依赖是一起产生的,如果一个人感到的依赖强于不依赖,这一阶段的危机就解决了,他的人格中就具有了希望的品质,这个人就感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不会为必需品的满足而发愁,不局限在眼前的事物上。
第二阶段:自主对害羞与怀疑(婴儿后期2-4岁)主要影响者:父亲这一时期人学会了走、爬、推、拉、谈话等,也学会了用手抓东西,然后再放开。
他们开始重复这些刚刚产生的行为,并从中得到快感。
但是,在这种自我中心的意愿开展的同时,父母坚持要按社会的要求训练儿童,控制行为。
这就产生了很危险的矛盾,父母要在保证不伤害孩子的自我同一感和自律自治性的原则下改变儿童,这是很难掌握的尺度。
训练过严或惩罚不公正,会使儿童产生怀疑和羞愧。
这一阶段的矛盾如果解决,儿童就发展出更多的自治,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指出,虽然儿童不可避免地要体验到害羞和怀疑,但儿童表现出的自我控制和进行自由选择的不可动摇的决心,反映出他的意志。
意志坚强的人才能生存下去,我们可以从英雄人物、有成就的人物身上看到意志的表现,他们生活得充实。
第三阶段:创新对罪恶(幼儿期4-7岁)主要影响者:家庭这一阶段儿童在生理上达到了第一个成熟期,他们开始利用自己的生理能力干许多具有侵犯性的事情,如打人、讲话中冒犯别人。
好奇地探索也是一种侵犯性。
他们开始有了不少幻想,有了一些目标,并为目标实现而努力。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
心智成长的八个阶段社会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一个人从生到死,共经历八个心智成长的阶段。
如果在某个阶段里因为某些原因而没有充分地成长,这个人在生活上便会出现一些乏力和困扰的现象。
最初的五个阶段应该在21岁之前形成,在21岁之前五个阶段的主题成长需要分别是:第一个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第二个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第三个阶段:4-5岁——主动性与内疚;第四个阶段:6-11岁——勤勉与自卑;第五个阶段:12-21岁——身份角色的困惑。
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有他深远的意义。
第一个阶段:0-1岁——信任与不信任孩子的需要或行为:1、肚饿——被喂食物2、受惊——被拥抱3、哭泣——被拥抱4、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性及家长多么的需要他。
如果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安全的地方,长大后,会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的人。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不安全的地方。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1、表现得异乎寻常地害怕被遗弃;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的对象;3、需要别人照顾;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竭力维持毁灭性的感情关系,而且展示偏执症的倾向,如:暴饮暴食或过分地需要别人的夸奖。
第二个阶段:2-3岁——自主与羞愧孩子的需要或行为: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和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如在这一个阶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受到家长支持及尊重,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的感觉,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如果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在这一个成长阶段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嘲笑,尤其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惭愧的感觉。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的个性(特征):1、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3、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倚靠别人的人;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5、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经验,害怕面对别人的愤怒。
心理成长历程
心理成长历程心理成长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人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经历,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以心理成长历程为主题,探讨个体在不同阶段中所经历的心理变化和成长。
一、童年期的心理成长童年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也是心理成长的起点。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与家人和同伴的互动,建立起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他们开始学习基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二、青春期的心理成长青春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着身体的成熟和性格的塑造。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进行思考,对社会和自己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挑战,需要找到适应社交环境和自我实现的平衡点。
三、成年期的心理成长成年期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并承担社会责任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逐渐独立并做出自己的决策。
他们开始思考关于事业、家庭和人生目标等方面的问题,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
同时,他们也需要应对工作压力、家庭责任和人际关系等各种挑战,逐渐成熟和成长。
四、中年期的心理成长中年期是一个人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和发展后所面临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逐渐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有限,开始进行人生的反思和重新定位。
他们可能会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压力的增加。
他们逐渐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并寻找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五、老年期的心理成长老年期是一个人进入晚年阶段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个体经历了生命的丰富和沉淀,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们逐渐放下对外界评价的追求,更加关注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他们可能会面临身体的衰老和健康的挑战,但也能够通过家庭和社交活动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乐趣。
总结起来,心理成长是一个人从童年到老年经历的连续性过程。
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中,个体会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需求。
人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
人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人的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个体有不同的需求和目标。
这些阶段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满足其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人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中个体的需求。
第一阶段:婴儿期婴儿期是人生心理发展的起点,从出生到大约两岁。
在这一阶段,婴儿的需求主要是生理需求,例如食物、安全和保护。
婴儿还需要获得父母的关爱和照顾,以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否则他们可能会长大时出现安全感和信任问题。
第二阶段:幼儿期幼儿期大约从两岁到六岁,这是一个关键的心理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探索和了解自己的周围环境。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意愿和需求。
幼儿的需求包括探索、学习、戏剧性和交流。
他们需要开始与其他人建立联系并建立友谊。
第三阶段:童年和青少年期从六岁到十八岁是童年和青少年期,这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逐渐独立并开始建立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他们需要获得自主权和决策权,并寻找自我认同。
童年和青少年的需求包括尊重、认可和独立性。
他们还需要获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第四阶段:成年期成年期是一个相对较长的阶段,从十八岁开始并持续到中年。
在这个阶段,个体进一步巩固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开始实现自己的目标。
成年人的需求包括爱情、社交支持、自我实现和成就感。
他们还需要承担责任并建立稳定的家庭和职业生涯。
第五阶段:中年和老年期中年和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通常从四十岁开始。
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并思考自己的意义和目的。
他们的需求包括寻找生活的意义、建立精神支持系统,并获得尊重和尊严。
他们可能面临身体和认知能力的下降,需要适应这些变化。
总结:人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解个体需求的框架。
在每个阶段,个体都有不同的需求和目标。
满足这些需求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非常重要。
了解这些需求将有助于个人和社会创造支持和发展的环境。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人格发展八阶段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山姆泰勒威廉姆斯(SamuelTaylorWilliams)提出的一种心理发展模型,模型将人的心理发展定义为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着特定的心理发展经历和特定的成长要求。
第一阶段:取向阶段。
这是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的第一步,也是人们定义心理成熟开始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可以开始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并了解自己个人价值观。
他们会思考自己未来想要什么,并建立自己的目标和信念系统。
第二阶段:认知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知,并开始认识到他们自己的偏见和自身的不足。
他们开始学习把握自己的情绪,并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优势,有助于他们改变和优化自己的行为。
第三阶段:探索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以反抗性形式探索自己实际存在的社会规范,以确定自己是否赞同或拒绝。
这是他们认识自己、世界和他人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设立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的重要时刻。
第四阶段:建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从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出发,建立自己的个人意识和理解。
他们会思考如何适应和接受自己的情绪,建立自己的信念系统,并且认识到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之间的差异。
第五阶段: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将自己以前所学到的概念和做法进行整合和发展,形成自己的个性和人格特质。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慢慢发展出自己的人格特质。
第六阶段:调整阶段。
这是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们社会化过程的关键。
在这个阶段,人们需要学习如何与他人和谐共处,据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学习恰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以达到互助互利的目的。
第七阶段:成熟阶段。
这个阶段,人们开始体验到进入社会和社会中存在的关系的快乐,也开始探索复杂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他们也开始体验到信仰、价值观和人生方针的重要性,并学会适应当下社会环境,以达到自己的心理发展要求。
第八阶段:完成阶段。
到达这个阶段,人们理解到他们自己的位置与每个人的价值,他们会比以前更加清楚他们的职责和使命。
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
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艾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从出生到死亡经历了8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会经历一个重要转折,艾里克森用危机表示每一发展阶段的特征;对于发展转折或是危机,有积极或消极的解决,积极解决有助于正常人格发展,加强自我;消极解决则削弱自我,影响人格正常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和环境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下表是8个发展阶段:“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阶段 1: 年龄0~1岁, 发展危机:信赖-不信赖;品质:希望;阶段2:年龄1~3岁, 发展危机:自律-羞愧;品质:自我控制;阶段3:年龄4~5岁, 发展危机:创新-罪恶;品质:生活目的;阶段4:年龄6~11岁, 发展危机:勤奋-自卑;品质:能力;阶段5:年龄12~20岁,发展危机: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品质:忠诚;阶段6:年龄20~24岁,发展危机:亲密-孤独;品质:爱;阶段7:年龄25~65岁,发展危机:抚育后代-自我关注;品质:关心他人; 阶段8:年龄65~死亡,发展危机:自我整合-失望;品质:智慧;1.基本的信赖对基本的不信赖:从出生到1岁左右,这一阶段儿童最孤弱,对人依赖性最大;如果父母在此阶段给予抚爱和照料,婴儿就会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反之,婴儿得不到应有的关怀照顾,则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如果对婴儿的照料是有规律的,婴儿便会懂得不必担心失去可以信赖和照顾他的人,但若对婴儿的照料没有规律,态度反复无常,婴儿便会产生不安全感和焦虑;父母的心情和态度同时影响了婴儿,例如,若母亲焦虑不安,婴儿也会感到焦虑,信任和不信任都会发生,但当婴儿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赖对不信赖的危机便得以解决;随危机解决而产生的是某种人格特征,这一阶段危机解决导致人格中希望品质的形成;这样的儿童敢于冒险,忍受挫折和失败,不会过多地为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忧虑;2.自主对害羞与怀疑阶段:从1~3岁左右,这一阶段儿童形成许多技能,他们学会走和交谈,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控制大小便等;他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便发生了与父母意愿的冲突;父母一方面要按照社会要求训练儿童、控制儿童行为,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儿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控制感,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则容易发展不良行为或自制力差;但若对儿童过分严厉、节制过多、批评和惩罚过多,则会使儿童产生羞耻和对自己的怀疑;因此,一方面应允许和鼓励儿童学习和做一些力所能及、有益的活动,也要对儿童的行为有一定控制,不是为所欲为,学会适应社会要求,但要避免过多责备和惩罚;当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怀疑,便形成意志的特征;儿童表现出自我抑制和进行自我选择,不屈不挠的决心;3.主动对罪恶阶段:此期在4~5岁间;这一时期儿童的言语更精练、思维活跃、活动丰富;他们的求知欲更强并开始了创造性思维,富于想象与幻想,对周围人和事满怀好奇心,他们开始探究他们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个阶段,儿童进行一些不同的尝试,对性有特别的兴趣;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行为和想像力,理解和引导,儿童便会发展较多的创新和进取精神,形成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即所谓"目的"的人格特点;反之,若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和想象力不能很好理解和引导,儿童被嘲笑、挖苦、甚至惩罚,则难以建立自信心,产生内疚甚至罪恶感,表现出被动和倾向于循规蹈矩的生活;4.勤奋对自卑阶段:此期从6~12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在学习;无论是在学校或是田野、工厂,儿童都会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胜任工作;艾里克森认为这一阶段儿童所学的重要课程是"体验通过集中注意和勤奋努力,完成工作时的愉快";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会产生一种勤奋感,为他在社会中满怀信心地寻求工作做好准备;儿童勤奋感的形成与父母和老师的态度有极大关系,如果儿童的努力得到赞赏强化,勤奋感便得以发展;反之若儿童的努力得不到关心,并受到责骂、嘲笑和反对,则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和丧失信心;勤奋感也有向极端发展的危险,即儿童过高估计工作的意义,过分重视他们在学习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认为工作就是生活,无视人类生活中其他重要方面;因而可能成为技术和工作的奴隶;所以,应该鼓励儿童学习掌握技能,但也不能忽视生活的其他内容;5.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阶段:这一阶段大约从12~20岁,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在前面的阶段里,儿童知道他们是什么,他们可能做什么,了解适合于他们的不同角色;而在这个阶段,儿童必须思考有关自己和社会的各种信息,确定自己的生活策略,努力方向;如果儿童做到了这一点,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发展为成人;艾里克森指出:"成长中的青少年面对自己内部生理发育的飞速变化以及摆在他们前面成年人的任务,此时他们主要关心的是把他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与他们对自我的感受进行比较,以及如何将早年培养起来的技能和角色与眼前的职业联系起来;"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然而,青少年期是一个多事的时期,青少年的身体迅速发育,对性的觉醒,对自我产生新的认识,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由此可产生"角色混乱",表现为不能很好地选择适应环境的角色,没有明确生活目标和生活的意义,不清楚自己将怎样生活成为什么样的人,形成"消极同一性",即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不予认可的角色;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相应的是忠诚的品质特点,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忠实于别人,忠实于社会;与消极自我同一性相应的品质则是不能承担正常社会角色,对社会的敌意或是对帮会的忠实;艾里克森也指出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另外一些因素;例如,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政治的迅速发展变化,使得青少年早年培养的技能和角色无从适应;还有不同时代人群之间的观念差异,有一些成年人自己也不清楚他们的角色,观念模糊,故不能对青少年进行恰当的指导;在考虑青少年人格发展问题时,这些因素是值得注意的;6.亲密对孤独阶段:此期大约在20~24岁,也称为成年早期;在这一阶段,发展了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会热烈寻求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敢于与人相爱;发展出爱的品质,与人交流思想,分享感情;而没有形成有效工作与亲密能力的人则离群索居,回避与别人亲密交往,因而形成孤独感;7.繁殖与停滞阶段:此期从25~65岁左右,即从成年到老年;这里繁殖不仅指生儿育女,更重要是指关心、培养下一代的成长,还有创造的含义,包括各种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创造;在对下一代、对别人的关心过程中,个人形成关心的品质,他们能理解别人的问题和需要,给人关心帮助而不求报答;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能关心下一代,进行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创造性活动,那他便是向"自我关注"方面发展,其特征是人际关系贫乏、自私;8.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此期从65岁持续到生命结束;一个人只有通过前面7个阶段,才会对社会有所贡献,有充实和幸福感,不畏惧死亡;一个充实的,有完成感的人会形成"智的品质,即以超脱的态度面对死亡";而发展不顺利,有挫折、失败的人,回首往事常感到失望,感到生活中许多重要目标没有达到,不愿匆匆离开人世;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人格特征的可变性,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发展变化,每一发展阶段的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生命之初未获得信任感的人,可以在以后的发展中获得,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危机或矛盾,危机的积极解决与否导致不同品质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心理成长的八个阶段
【1】婴儿期(从出生到一岁半):主要任务是建立信任
这一阶段的婴儿是用口部来接触社会的。
此外还通过双眼、触觉去接受外界的刺激。
如果母亲对婴儿给予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婴儿将产生信任感;反之,如果母亲的爱抚和照料有缺陷、反复无常,婴儿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埃里克森说,如果婴儿发展的信任感居多,就达到了他的第一项社会成就。
这是他不会因母亲离开而焦虑和哭闹,因为婴儿内心已发展出即使母亲离开了视线,如果自己需要母亲,她自会到场。
这种恒定的、连续的、一致的体验使婴儿有了自我统一性(或自我统合ego identity)的最初感觉。
在这一阶段,婴儿产生信任感也产生不信任感,如果信任感比率居多时,就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
埃里克森认为,一定比率的不信任感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但是信任感应当超过不信任感。
这一原则也适用于其他发展阶段。
成功地解决了发展危机,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
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而如果不成功地解决发展危机,则在人格中形成恐惧的特质。
【2】幼儿期(一岁半至三岁左右):主要任务是自主独立
这一时期的儿童反复用‘我’、‘我的’和‘不’等词来表示自己的自主性。
但父母则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为所欲为,而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来训练他们,控制他们的行为。
埃里克森把这一阶段的危机说为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冲突。
自主性意味着一个人能按着自己的意愿行事的能力(virtue of will)。
羞怯和疑虑则来自社会的期盼和压力。
如果父母训练过严和不公正的提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怯和疑虑。
如果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在儿童的人格中就形成意志品质。
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自我怀疑(self-doubt)。
【3】儿童期(三岁到六岁):主动性vs. 愧疚(喜欢探索、好奇心强、富创造力、外性游戏)这一阶段的儿童表现出制订计划,订立目标,并积极保持以达到目标。
他们对性别有特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阶段的发展危机为主动性对罪疚感(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
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他们便会获得创新精神。
如果父母嘲笑或挖苦儿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儿童会丧失自信心。
当他们回想起自己被父母讥笑的行为时,就容易产生罪疚感,因而只能过着别人为其安排好的狭隘的生活圈子中。
如果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发展了较多的主动性或进取精神,就会在人格中形成目的的品质(virtue of purpose);反之,则在人格中形成无价值感(unworthiness)。
【4】学龄期(六岁至十二岁):勤奋vs. 自卑
在本阶段,儿童转向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和使自己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能。
在这一阶段儿童从所要学的课程中,产生了一种勤奋感,这种感情将使儿童满怀信心地在社会中寻
找自己的工作。
如果儿童不能发展出勤奋感,就可能产生自卑感。
勤奋感占优势的儿童,其人格中就形成了能力的品质(virtue of competence);相反,则在人格中形成无能感(incompetency)。
埃里克森认为,好的老师在这一阶段对儿童的影响很大。
他说:‘不止一次,我观察到在那些独具天赋和富有灵感的人们生活中,大多是教师燃起了一个未被发现的天才的内心火焰。
’
【5】青年期(12-18):自我认同vs. 角色混乱
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种新的自我同一性。
什么是自我同一性?他有不同的解说,例如:‘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自己将会怎样生活的感觉’;‘在说明被预期的事物时出现的一种内在的自信’。
自我同一性这个词含义非常广泛,包括社会与个人的统合、个人的主体方面与客体方面的统合、自己的历史任务的认识与个人愿望的统合,等等。
虽然,同一性的形成是个终生过程,但这个问题在青春期出现了危机。
其原因是:1)各种本能冲动的高涨助长了青年同一性危机。
青年人突然觉得仿佛他们的那些冲动已受自己意志的约束,不再为所欲为了。
2)青春期身体的急剧变化导致了青少年急切地要认识自己。
也许正是这个缘故,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总是花很多时间对镜左顾右盼,或者耗费不少时间整理自己的仪容。
3)承担社会义务压力的青年急切地想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是否符合他人的心意,并为自己在社会中占有什么地位而苦恼。
如果青年在这一阶段不能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淆和消极的同一性。
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 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或者只是口头上承担一定的角色,但很快有改变角色。
消极的同一性(反向认同)(negative identity) 就是获得为一定的社会文化所不予认可的、令人厌恶的角色。
青年往往痛苦地感到他们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
他们感到要做出的决断来得太多太快。
为了避免同一性的提前完结,避免过早接纳四分五裂的社会角色,他们有时就进入了一个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psychosocial moratorium)。
例如,有些青年人,在做出最后决断之前,暂时离开大学去旅行,或者去经历各种不同的工作。
这是青年寻求某种同一性的时期。
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青年就具备了忠诚的品质(virtue of fidelity)。
忠诚就是:‘尽管价值体系有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仍能效忠发自内心誓言的能力。
’如果不能成功地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就会在青年人格中留下不确定感(uncertainty)。
【6】成年早期(18-24):亲密vs. 孤独(男性的最高期。
男性主要是寻找性器官的快乐,女性主要是寻找感觉、被接纳。
)
艾里克森认为,只有建立起良好同一性的青年才能担当起成年早期的人物——与异性伴侣的亲密关系。
只有当一个人确保自己的同一性时,才能在与别人的真正共享中忘却自己。
例如,一个青年人只关注自己的男子气概,就不能成为一个最好的情人。
他会过分注意自己,不能毫无牵挂地无私而温柔地对待异性伴侣,因而难以与异性情侣达到真正的感情共鸣。
他所体验到的是孤独。
本阶段的发展危机是亲密对孤独(intimacy vs. isolation)。
为了有益于个人和社会,埃里克森认为应当发展下列的亲密关系:1)感情共鸣的情欲高潮;2)一个值得爱的伴侣;3)异性;4)能够并乐意与他分享相互的信任;5)能够并乐意与他严格遵守:a. 工作周期,b. 生殖周期,c. 娱乐周期;6)还应使后代在所有发展阶段安全满意地发展。
在埃里克森看来,真正的亲密感是两个人都愿意共享和互相调节他们生活中的一切重要方面。
如果一个人在此阶段形成的友爱亲密胜过孤僻疏离,那么他就形成爱的品质(virtue of love)。
艾里克森把爱定义为:‘永远抑制内在分裂机能的互相献身。
’如果不能成功地解决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就会导致青年乱婚(promiscuity)。
【7】成年后期(25-65):繁殖(爱、关怀)vs. 停滞(颓废)
这一阶段的男女成人已建立了家庭,他们的兴趣开始扩展到下一代,生儿育女,关怀下一代的健康发展。
他们进入到繁殖对停滞(或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 的阶段。
所谓‘繁殖’具有广泛的意义,不仅指对下一代的照料,而且指通过工作创造事物和思想。
有繁殖感的人是以‘停滞和人际贫乏’为特征的。
如果一个人的繁殖感高于停滞感,那么在其人格中就形成关心的品质(virtue of care)。
具有这一品质的人,能自觉自愿地关心他人的疾苦和需要,能给他人以温暖和爱。
反之,则形成自私的品质(selfishness)。
【8】老年期(65岁至死亡):自我整合(完美感、成就感)vs. 沮丧、失望
通常把老年看成是身心衰老时期。
他们丧失了体力和健康,失去了工作,减少了收入,随着时间的流逝,还丧失了配偶、亲戚和朋友。
艾里克森意识到老年人必须作出身体和社会的适应,但他侧重于内心的斗争——即保住潜能,用以维系生存甚至智慧的斗争。
他把这种斗争称之为自我整合对失望(integrity vs. despair)。
艾里克森认为,前面七个阶段都能够顺利度过的人,是有幸福生活和有所贡献的人,他们有完美感和充实感,而不怕死亡。
这种人在这一段回首往事时,自我是统合的,怀着充实的感情准备告别人间。
而回首以往的失败人生者则体验到失望感。
由于他们生活中的某一或某些主要目标尚未达到,因而不愿匆匆离开人间,没有面向死亡的准备。
在埃里克森看来,人生八个阶段以循环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在第八个阶段中,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会直接影响下一代婴儿期的信任感。
如果一个人的自我统合胜过了失望,他就有了智慧的品质(virtue of wisdom)。
所谓智慧也就是‘以超脱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反之,则导致无意义感(meaninglessness)和失望(desp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