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已经成为下一个创业“风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子材料已成为下一个创业“风口”

作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新材料行业——高分子材料,已经成为下一个创业“风口”。

站在国家战略高度,新材料作为国家在制造业工业工程方面的重要发展类别,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也已成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标志。

“十五”计划以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明显向以新材料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这对高分子新材料行业将会产生重要推动力量。

根据中央办法《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内容来看,国家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已经从路径上发生了转变,该纲要列出今后五年国家将着重发展百个重大工程,其中涉及多个高分子材料项目,这意味着此后随着下游应用进一步发展,行业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预计未来该行业将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其中孕育着巨大商业潜力和市场机会。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国家号召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才和资金涌向了高分子新材料行业,势必会由此掀起了一股巨大的创业浪潮。

行业“拦路虎”

虽然高分子材料作为新材料技术革命的重要战场,在汽车家电、电子电气、医药等基础产业取得了广泛应用,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

3D打印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新材料也都成为资本“新贵”。可是,在该行业前景光明之际,也存在制约着行业快速发展的“拦路虎”。

我们以行业“代表”——塑料改性行业为例,该行业以石油化工为产业链源头,下游可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家电等领域。从产业链上看,该行业处于化工和终端应用的“中间端”,上游供应充足、下游需求广泛,为从业者提供有力产业链保障,并形成中国3000多家企业的竞争格局,以及千亿级的市场规模。

即便如此,很多高分子新材料行业的创业者们的创业之路却“暗礁无数”,很多企业中途要么突然夭折,要么由于规模无法扩大而存在发展“天花板”。

此前,曾有无数该行业的创业者们前仆后继,始终没有几个人能杀出重围,攻城略地,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根据对该行业创业者的仔细调研和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门槛太高——竞争难题

该行业企业与下游客户建立稳定供应链关系前,需要经过大量认定过程和长期的考察,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售后服务保障、信息化管理水平、行业经验和品牌声誉均有严格要求。对于初创的中小企业来说,供应商资格认证成了创业之路的第一道墙。

其次,由于下游客户更换供应商的转化成本较高且周期较长,在供应商能为下游客户提供周到服务,产品能持续达到其技术、质量、交货期要求的情况下,下游客户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来破坏自己的供

应链。竞争壁垒的存在让技术基础薄弱、资金实力不强的企业无法进一步做大,在低端同质化的恶性竞争中越陷越深,而对于虽有充足资金实力但缺乏客户基础企业而言,破解竞争壁垒也非一朝一夕。

如汽车行业,汽车生产企业对供应商体系有一套严格标准,在产品设计初期会选择有实力的材料供应商进行配套设计,并向汽车配件厂提供材料供应商的参考名单。为了保证产品合格性,汽车制件企业往往从参考名单中直接进行选择,因而对其他企业(即使企业在供应商体系中)形成了竞争壁垒。国外的帝斯曼、塞尼拉斯等企业凭借着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强大的研发能力,一直以来处于该领域的领导者地位,中国个别企业由于进入汽车领域较早,凭借积极售后服务和持续不断改进,也开始在汽车领域建立起竞争壁垒,但整体竞争力与国外企业相差甚远。随着供应商体系的逐渐完善,对于后续希望在汽车行业拥有一席之地的企业而言,突破竞争壁垒的难度进一步提高。

第二,水太深——成本之困

通过国内上市的改性企业财务报表可以发现,原料的成本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0-70%,而国外的竞争企业如杜邦、帝斯曼、帝人等多是集原料生产、改性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因此该类企业在改性塑料领域具有先天的成本控制优势。国内改性塑料企业由于尚未发展到前后一体化阶段,因而对原材料的质量和成本控制力较弱。国内产能规模较大的企业通过与上游石化厂商直接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控制成本左右。但对于初创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没有稳定的采购需求且购买量小,往往只能通过中间商购买原料,面对大型

石化企业的议价能力明显偏弱,无形中增加了自己的生产成本。即使是大型的塑料改性企业,由于原料价格会因油价、国际政治、自然灾害等因素出现大幅涨跌,面对错综复杂的原料价格走势时,原料成本的控制力有时也显得捉襟见肘。可能一次采购环节的失误,就会拖累企业全年的经营效应。对于采购控制能力差、没有经验的中小企业,成本环节的黑洞难以判断。

在“互联网+”的趋势下,中国出现了例如大易有塑、找塑料网等大宗塑料化工交易平台,虽然这类平台通过O2O模式可以使供应商和企业在线上交易过程中降低价格乱报、规避虚假信息的风险,但中小企业的议价对象还是以原料代理商为主,成本控制环节仍处于劣势。

目前高分子材料行业的企业盈利水平大多较低,而原料采购成本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对于风险承受能力差、资金量小的中小企业来说,成本控制环节的水实在太深了。

第三,刺太多——整合难题

由于高分子新材料行业及其下游行业的快速发展,改性塑料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今天产品种类和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材料使用性能的差异性也日益明显,对产品技术应用、创新和优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客户产品差异较大、对材料性能要求千差万别,即使相同客户也存在订单相同材料性能要求不同现象,对企业灵活应变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一方面需要改性塑料企业积累大量独特配方,拥有大批

经验丰富技术人才随时为客户提供及时的解决方案。同时,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高标准的生产车间、购买先进的设备,以应对客户提出的不同生产和检测需求。

另一方面,差异化、零散化的产品需求导致企业的原料数量种类多,只能以一单一产的方式进行,企业库存较少。碎片化的需求无法让企业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对企业各环节的整合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第四、选择难——模式窘境

创业者选择传统发展模式主要有专业化模式和多元化模式两种。专业化模式是针对某一特定下游领域开展服务,多元化模式则是以丰富产品组合为目标进行经营。专业化模式强调产品聚焦,采用以特定产品打开市场的策略,具有资金投入小、见效快的优势。但对于高分子材料行业来说,下游客户需求没有统一标准,根据客户需求研发出的产品对其他客户没有适用性。采用专业化模式的企业很容易陷入被一家客户掌握生死的窘境。同时,下游各应用领域虽然对材料性能要求千差万别,但有时只是微小差距,更像处于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似是而非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专业化模式的企业也很容易与其他企业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加之专业化模式的企业天然具有对环境和竞争变化高度敏感的属性,一旦风吹草动就会带来很大风险。

多元化模式虽然能克服上述缺陷,但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去配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