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及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和中学生心理辅导的心得体会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形成的重要阶段。,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在学习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失败和挫折,如不及时引导,这一时间的学生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据调查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出现许多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如自杀事件、终日沉迷于网络、终日无所事事、患有忧虑症、强迫症等,给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
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质的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归纳起来不外乎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一)内因:是指来自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是一种内在的、主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心理断乳期的来临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们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过度的关键时期,心理上有一种强烈的成人感,但从生理来讲又没有发育成熟,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心理学上把这种想象叫做心理断乳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在一些行为活动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成人”的特征,在心理上渴望别人把他们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他们不愿接受父母和老师过多的照顾或干预,有强烈地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事情往往会提出过激的言词。但由于年龄不够以及社会经验的局限性,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和幼稚性。这就使他们常犯一些错误,心理往往出现挫败感,这样就会导致情绪低落,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时间长了,很可能造成心理问题。
2.来自情感方面的困惑和逆反情绪的出现
中学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会慢慢成熟,这时的中学生往往表现为情绪比较敏感,易于冲动,注重其他同学尤其是女同学的评价,并且对异性渐渐产生好奇和向往,有可能对某个异性产生强烈的倾慕心理,这就是老师们谈虎色变的“早恋”,其实这些都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另外,由于其生理激素发生的变化使得他们对待事物总是表现为对抗、不服从父母长辈或教师的说服和命令,有时还会对一些事熟视无睹,漠不关心。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跟父母老师无话可说,或者说话就表现为不服父母老师管教,轻者,对父母老师的话不理不睬,重者会顶嘴,大吵大闹,再严重的会离家出走或轻生心理。他们觉得父母老师管的太多,跟他们无话可说,宁肯相信虚无的网络世界。这就导致父母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使他们越来越走极端。
3.人格因素。人格因素包括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因素。人格因素是心理活动因素的核心,它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巨大。例如,同样一种生活挫折,对不同个性的人,其影响程度完全不同。有的人可能无法承受,或消极应付,从此自暴自弃,一撅不振;有的人则可能接受现实,正视挫折或积极对待,
加倍努力,奋发图强。中学生由于人格方面的原因,很有可能出现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特殊人格特征往往是导致相应精神疾病基础。例如,易受暗示、耽于幻想、情绪多变、容易激惹、自我中心、自我表现等特殊人格特征,很容易导致癔病症等。
(二)外因:是指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对中学生的影响。包括几个方面
1.家庭环境因素。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父母完善的性格、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教育指导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性格暴躁、缺乏耐心、文化水平的局限性,使家长与子女疏于沟通,对子女的心理缺乏正确的引导,缺少沟通与理解,孩子的心理矛盾不能及时排除,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发展。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行为异常。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心理阴影,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之外的最为重要的生活场所,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现在的中学生在学校压力过大,每天经受着上课、考试、作业、老师家长的时时监督,使他们身心受到束缚。灌输式教育又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多数学生并未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是在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枷锁下挣扎,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有的教师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教育内容回避现实和热点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没有把理论联系实际,把认识转变为行为,自然会出现高分低能。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进而使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3.社会人文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由于中学生还没真正步入社会,对社会上一些现象还不能很好地区分其良莠,特别在当前,高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不良信息、不健康读物、歌厅舞厅充斥学生的视听,它们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再加上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中一些暴力、凶杀等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所有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影响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中学生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也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这就要求家庭、学校、社会群策群力,共同关心孩子,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为此,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优化家庭育人环境,提高家长心理素质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向家长宣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家长心理素质,优化家庭育人环境,目的在于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家庭气氛宁静愉快,孩子便在家里感到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易于形成良好的性格。相反,如果家庭气氛紧张、长期不和谐,这种家庭的孩子则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长期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易发生情绪行为问题。因此,父母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子女的心理品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班主任应该及时把学生在校情况和价值沟通,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