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身权法研究专题

题目: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姓名:陈彬

学号:2012031177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摘要:对个人信息进行法律保护,就必须首先明确个人信息的概念,确定个人信息的定义,并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权做出比较,区别二者,制定统一的对个人信息进行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关键字:个人信息隐私权个人信息保护法

一、概念的辨析:个人信息、个人资料、个人隐私的取舍

在法律上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首先要必须明了其概念,这样可以更好的明确个人信息的法律地位和保护范围,可以更好的在法律范畴内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从世界各国的立法例子来看,各国学界和立法对个人信息的认识并不一致,最直接的表现是个人信息在各国立法上被分别冠以不同的称谓,或采用个人信息,或采用个人资料,或采用个人隐私。

1、采用个人信息的立法例。在世界各国的立法例中,采用个人信息称谓的立法例主要有:1978年奥地利的《信息保护法》、1984年英国的《自动化处理个人信息的利用与将其提供于公务规范法》等。

2、采用个人资料的立法例。被冠以个人资料的称谓的立法例主要有:1978年法国的《资料保护法》、1981年冰岛的《有关个人资料处理法》、1978年挪威的《资料登录法》、1987年芬兰的《资料保护法》、1988年日本的《有关行政机关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等。

3、采用个人隐私的立法例。采用个人隐私称谓的立法例主要有:1974年美国的《隐私权法》、1981年以色列的《隐私保护法》、1987年加拿大的《隐私权法》、1988年澳大利亚的《隐私权法》、1992年比利时的《个人信息处理时保护隐私法》等。

个人信息、个人资料和个人隐私的区别不仅是在称谓上,而且三者的分别有其独立的外延和内涵。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相比较,其二者的主要区别体现于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的范畴上的差异,个人信息的范畴要大于个人隐私,个人信息包含着个人隐私,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是包含与被包含的逻辑结构,个人隐私是个人信息中的一部分,而采用个人隐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涉及到个人的隐私的个人信息。对于个人信息与个人资料相比较而言,资料是指有意义

的、可以识别的符号,对客观事物加以表示得到的符号的序列,是代表人、事、时、地的一种符号序列(不以文字为限)[1]。而信息是指资料经过处理后可以提供为人所用的内容,它的功能是使事物的不确定性减少[2]。由此可见,资料侧重于客观的形式,信息则着眼于资料反映的内容与人的互动关系,表现于人的大脑形成的认识,“无数客观事物的信息,正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传递’给人们,经过人们的大脑进行‘去粗取精、以伪存真’的加工,人们方才认识了世界,又转过来改造世界。”[3]通过资料与信息的内在关系可以认识到,资料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资料表现的内容,即信息是资料的内容,资料是信息的物化形式。所以,从个人信息与个人资料的关系上看,个人信息是个人资料所反映的内容,个人资料是个人信息的表现形式,而对个人信息进行法律保护的目的在于保护个人资料所表现的个人信息,而不应该只仅仅停留在个人资料本身,即对个人资料进行法律保护的目的在于在法律上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所以,个人信息与个人资料相比较而言,使用个人信息更能体现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立法目的。由此可见,在个人信息、个人隐私和个人资料三者中,只有个人信息的称谓较为合适。

二、个人信息的定义:三种定义的取舍

综合各国立法和学界关于个人信息的定义的立法例和学说,个人信息的定义方法目前在理论界通常有三种,分别是:

1、个人信息关联型定义。这种定义方法认为个人信息是指不仅包括人的内心、身体身份、地位以及其它关于个人情况的事实、客观的评价等信息在内。个人信息并不局限于与个人的人格或私生活、每个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参与其它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全部包括在内。[4]

2、隐私权型定义。个人信息在这种定义方法中被认为是指社会中多数所不愿意向他人透露者(除对家人、朋友之外)或个人极其敏感而不愿为他人知道的(如多数人不在意他人知道自己的身高,但有人则对其身高极其敏感,不欲为外人知道)。[5]

[1]齐爱民《论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载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同注1引文同

[3]郑成思《信息、信息产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3-24页

[4]范江真微《政府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保护》载于《法令月刊》第5期

[5]陈起行《信息隐私权法理探讨—以美国法为中心》载于《政大法学评论》2000年第64期

3、识别型定义。通过这种定义方法,个人信息被认为是指个人的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医疗记录、人事记录、照片等单独或与其它信息比照,可以识别特定的个人的信息。[6]

对于上面三个对个人信息进行定义的类型,个人信息关联型定义,把个人的全部信息纳入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的范畴,使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范围过于宽泛,法律保护上会力不从心,从而导致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流于形式。对于隐私权型定义,这种定义方法把个人信息与个人隐私相混淆,而个人信息与隐私权的区别后面会做详细论述。识别型定义,指出了个人信息的本质,是可取的。因此,个人信息是指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码、户籍、遗传特征、指纹、婚姻、家庭、教育、职业、健康、病历、财务情况、社会活动及其他可以识别该个人的信息。

三、个人信息与隐私权的辨析

关于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之间的关系,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二者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例如“隐私权的客体包括私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7]“隐私有三种基本形态:个人私事、个人信息、个人领域。”[8]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并把个人信息认为是一种无形的隐私。

辨析个人信息与隐私权,首先要必须对其定义进行一个合理明确的分析,结合前面对个人信息概念定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这里只需要明确隐私权的概念就可以了。关于隐私权的概念,现在学界的观点不尽相同,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认为“隐私权是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关于人的私生活不受侵犯或不得将人的私生活非法公开的权利要求。”[9]《法学大辞典》指出:“隐私权为公民以自己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10]我国学者佟柔认为“隐私权也称为私生活的秘密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11]学者张新宝则认为“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住居不受他人侵扰以及保有内心世界、财产状

[6]周汉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7]杨立新《人身权法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672页

[8]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2页

[9]《牛津法律大辞典》中文版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19页

[10]邹瑜顾明《法学大辞典》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00页

[11]佟柔《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48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