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城畸人》的一种女性解读
个体生存的状态:爱的缺失与人性的隔离——《小镇畸人》与《林中之死》的女性形象解读

做, 并常盗邻居家 的马换钱 赌博 , 是个 不务正业的家伙 , 而且 儿子 完全秉 承 了父 亲的德行 。她真是逃 出狼 窝又跳入 了火
坑 , 这 个徒具外壳 的家里 , 有夫妻之 爱 、 子之情 , 享 在 没 母 她 受 不 到 婚 姻 的 幸 福 和 天 伦 之 乐 , 载 的 只 是 沉 重 的生 活 压 负
给杰 克 ・ 雷 姆 斯 后 才 这 样 称 呼 她 ) 生 后 就 被 父 母 抛 弃 , 格 出 从 小 就 在 德 国农 场 主 家 干 活 , 尽 了欺 压 。她 在被 男 主 人 调 戏 受
、
荒 原 中爱 的 失 落
安 德 森 的 小 说 呈 现 来 的 气 氛 是 一 种 荒 凉 。 面 对 机 械
至扭 曲。
《 中 之 死 》 主 人 公 是 小 镇 的一 个 局 外 人 , 在 镇 外 偏 林 的 住
重 的。作为美 国现代小说 的开创者之一 , 1 1 年 出版 的小 他 99
僻 的小河边 , 没有左邻 右舍。而她又是这个孤独世界 的孤 独 者, 像是 木刻 的一般 , 悲和喜从 来没在 她的脸上呈 现过 。在
功 地 实 现 了他 “ 了解 生 活 真 实 面 目” 愿 望 。 安 德 森 深 刻 展 的 “ 示 了那 种 窒 息 人 , 个 人 和 社 会 都 无 法 真 正 实 现 其 理 想 的环 使 境 。 … 个 环 境 所 蕴 涵 的 巨大 压 迫 力 是 主 人 公 们 所 无 力 抗 拒 ”这
( ' 工业 学院 郑9轻 1 1
摘
外语 系, 南 郑 州 河
400 ) 5 0 2
要: 安德 森是 美 国现 代 小说 的先 驱 , 的作 品表 达 了对女 性 生存 状 态的 关怀 。倍 感孤 独 、 他 压抑 的女
对《小城畸人》的女性阅读

对《小城畸人》的女性阅读
何征
【期刊名称】《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7)003
【摘要】把对舍伍德·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一书中塑造的妇女形象的解读放到西方父权文化历史的大背景中,用女性主义和女性主义语言学研究所提供的批评视角和成果来加以审视,旨在揭示这些女性一生追求的受挫、失落、沦为“看不见”的牺牲品,直至“失语”的根源——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贬斥及男权独白的霸权,并探讨新女性形象及两性关系。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何征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重庆 40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74.712
【相关文献】
1.谈《小城畸人》中的“畸人”女性形象 [J], 许晶;李晓岚
2.迷茫与坚定——《小城畸人》和《啊,拓荒者!》中两个“畸人”的对比 [J], 肖西西
3.机器时代的一段哀歌--论《小城畸人》中的畸人形象 [J], 易平
4.从《小城畸人》看清教——谈清教观在《小城畸人》中的体现 [J], 付明端
5."畸人"的出路在何方?——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群像解读 [J], 江玉娥;林国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双性气质探索《小城畸人》中舍伍德·安德森的女性观

从双性气质探索《小城畸人》中舍伍德安德森的女性观
程怡云
【期刊名称】《中外企业家》
【年(卷),期】2016(000)018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在其代表作《小城畸人》中塑造了一系列内心压抑的畸人形象。
究其根源,畸形人物是当时美国工业化大背景下新旧文化冲突的产物。
而作为他者的女性深受男权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双重压迫,其痛苦境况更是引起了作者的极大关注。
舍伍德·安德森对这些女性形象倾注了爱和同情;同时,在这些人物上也表达了他对双性气质的追求,构建了“坦迪”的理想形象,揭示了双性气质共生的可能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追求的双性气质和女性作家笔下的雌雄同体的气质存在细微差别。
【总页数】2页(P258-259)
【作者】程怡云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论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的艺术特色 [J], 杨丹菊
2.论舍伍德·安德森小说《小城畸人》语言的不可靠性 [J], 王倩
3."畸人"的出路在何方?——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群像解读 [J], 江玉娥;
林国兵
4.舍伍德·安德森《小城畸人》中飞翼比德尔鲍姆的“双手” [J], 王学鹏;文晓华
5.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与沈从文的《边城》之现代主义主题的对比 [J], 杨秀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追寻双性气质——对《小城畸人》的一种女性解读

作为《 小城畸人》 的开篇故事 ,畸人志” “ 代起 了序言
的作用 。其 中年 迈的 作家 这 一人 物 与 安德 森 似 乎颇 有 共
鸣。在作家身上 , 安德森看到 了双性气质 的和谐统一 , 展
现 了双性 气质共 生这 一理想状 态下 , 术家 的创 造 力 的提 艺 升与人格 的升华 。
性 气质 的推 崇与追 求。他 不仅提 出了双性 气质 共生 的理 想状 态, 露 了传统 的性 别 现 对 于人 物 , 其是 女 揭 尤 性人 物的戕 害 , 更构 建 了“ 坦迪 ” 的理 想形 象 , 示双性 气质共 生 的可 能性 。 揭
【 关键词】 双性气质 ; 性别角色; 男权社会 ; 平等
合在一起和谐地生活、 精神合作的时候……只有在这种时
候, 脑子 才能 变得非 常肥 沃而 能充 分 运用 所 有 的官 能 , 也
许一个纯男性的脑子和一个纯女性的脑子都一样不能创 作 。 纯粹男性的思维很难在作品中真实而生动地表述 ”
这位自胡须的老人“ 像是一个孕妇, 只不过在他身体
・
20 09年 c 月 r 7 J l. 0 9 uy 2 0
追寻双性气质
对《 小城畸人》 的一种女性解读
周 樱
( 苏州工业职 业技术 学院 管理 工程 系, 苏 苏州 253 ) 江 10 1
【 摘 要】 安德森在其代表作《 小城畸人》 中不仅塑造 了一个个生动的畸人形象, 更体现 出了他对于双
女人 , 年纪轻轻的, 了铠 甲像一个武士” [ 在这一描述 穿 oJ z 中老人的意象被双重化了, 他像一个“ 孕妇 ” 男与女在他 , 身上似乎融为一体。而在这一双性气质的统一 中, 又包含 着另一双性气质的综合: 在老人身体内的不是婴儿不是青 年, 而是“ 一个女人” 一个年纪轻轻穿着铠甲像武士那样 ,
谈《小城畸人》中的“畸人”女性形象

谈《小城畸人》中的“畸人”女性形象
许晶;李晓岚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2(000)005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在其代表作小城畸人中呈现了一系列的畸人形象,其中对女人有很多细腻深刻的描写,让读者深深的感受到转型社会中的女人命运的颠沛,揭示了传统女性遭受的伤害与压抑和伤害形成的社会根源.
【总页数】1页(P260)
【作者】许晶;李晓岚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城畸人》中的女性形象及作者的女性观 [J], 陈莉
2.迷茫与坚定——《小城畸人》和《啊,拓荒者!》中两个“畸人”的对比 [J], 肖西西
3.机器时代的一段哀歌--论《小城畸人》中的畸人形象 [J], 易平
4.从《小城畸人》看清教——谈清教观在《小城畸人》中的体现 [J], 付明端
5.固守"真理"的背后--《小城畸人》中的"畸人"与周星驰电影中的"小人物"形象比较 [J], 马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小镇畸人》中的女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小镇畸人》中的女性形象作者:樊倩倩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37期摘 ;要:《小鎮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由25个小故事组成,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者所处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女性主义雏形开始出现。
因此本论文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从传统女性、新女性和理想女性来解读小说中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以期对现代女性的精神情感方面会有所启示,鼓励现代女性成为新时代的独立女性。
关键词:《小镇畸人》;女性主义;女性形象Winesburg,Ohio was the product of the industrial times. The content of this novel reflected a series of social phenomena like countryside urbanization,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modernization,which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society reality. This novel was a series of short stories set in the small Ohio town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novel was composed of 25 short stories,in which mainly described the life of the residents who were constricted by tradition and not able t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new times. Anderson vividly presented a picture of an American town. Those people who lived in Winesburg were grotesques suffering spiritual illness and mental loneliness so that they were grotesques. All people in this text were too delicate to be able to express their inner thought to others. Those stories and leading roles are all connected by George Willard.1.The Tragedy of Traditional WomenAt Anderson’s times,men were the center of the society and women should serve for men. Women were inferior to men. Most women did not have jobs and they devoted their life to the men. In Winesburg,people were conventional,and among eight female roles,Alice was the most dependent one,even though she has the thought of being equal and independent. In this novel,Alice was a typical victim of the patriarchal society.In the story Adventure,Alice Hindman was a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woman. When Alice was sixteen years old,she fell in love with the young man named Ned Currie who worked at a newspaper office. She had sexual relationship with him. Ned was older than Alice,they had planned their future life. But Ned wanted to create a better life for them,he decided to leave Winesburg for Cleveland to earn more money. Alice would like to accompany him with a strong determination.Although Ned was touched by her words but still refused her and said to her that he would come back as soon as he got a great job. But after a long time,Ned forgot his promise and began to be attracted by the life of the city. However,Alice still strongly believed that Ned would come back one day after several years. She saved her money in order to look for Ned to try to reunite with him. She thought she belonged to Ned so that she could not marry anyone else.Above all,Alice was a tragic traditional woman and she was imprisoned in her love. It was obvious that Alice was the tragedy of traditional women. Ned abandoned her,but she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o that she could not love others. Therefore,as a modern female,we should have an independent spiritual quality. Our inner mental world should be strong.2.The Struggle of New WomenFrom a man’s point of view,a woman should stay at home and be dedicated to looking after the family,which was the traditional responsibility of women set by the society. If someone straightly and openly disobeyed their traditional role,it would arouse others’ surprises and evoke man’s strong opposition. Elizabeth w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women. Because of the society environment,there were a lot of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their aims,and women still made sacrifice with their great qualities. It was not easy for them to keep their quality in the men-dominated society.3.The Construction of Ideal Female Image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man’s liberation movement,some new women won more and more supports to fight for themselves. Gradually,they were dying to have a place in the man-dominant society. At the latter period,women began to realize that there were more aspirations beyond these rights. Women recognized that it was high time to change their destiny. Women knew that they should get rid of the tie of traditional thought. Anderson also described some female images to show his attention and sympathy to women.Anderson’s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men-women relationship revealed his advanced view on women. His expectation made a breakthrough in the traditional view and produced significant meaning. Helen White was the symbol of Anderson’s thought of building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nd building new female image. She stood for a kind of balance between women and men. She had the ideal personality for men and women. Anderson expressed his hope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al female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Tandy and Helen White.4.ConclusionThis novel expressed Anderson’s sympathy and concern for women. For tradition al women,their destiny were tragic.For new women,the process of their struggle was hard. For Elizabeth,she had been driving for her self-identity.For our modern women,we should stick to our dreams and work hard to realize them. On one hand,women do have their jobs to become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On the other hand,women are supposed to expand their circles of friends and broaden their horizon. For marriage,women must be careful and think twice. The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 and connotation. In order to manage marriage well,people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Otherwise,their marriage would be difficult to keep on.參考文献:[1]Anderson,Sherwood. Winesburg,Ohio[M]. Shanghai:World Book Inc,2016.[2]Crowley,John W. New Essay on Winesburg,Ohio[M]. 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7.[3]Menken,L. H. The Achievement of Sherwood Anderson:Essays in Criticism[M]. 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6.[4]常耀信. 美国文学简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5]李佳蔚. 《小镇畸人》中畸形人物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2.[6]舍伍德·安德森. 小城畸人[M]. 吴岩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钱青. 美国文学名著精选[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8]祝平燕. 性别社会学[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小镇畸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小镇畸 人 》 中的女 性形 象解 读
孟 佳
( 渤海大 学 外语教研 部 , 宁 锦 州 110 ) 辽 200
摘要 : 《小镇 畸人》 是美国著名作 家舍伍德 ・ 安德森 的代表作 。小说 中出现 了很 多不 同的女性 形象。《( 小镇 畸人) 中的
女性形 象解读》 这篇论文总结 了书中 出现 的众 多女性形象, 对她们的不 同特征加 以分析 , 通过分析也揭 示 出作 家对于女性 生
・
心, 而女性 则 被 看 作 “ 者 ” 成 为 附属 于 男 性 的边 他 , 缘人。在父权制 的压迫下 , 她们没有思想, 没有语 言, 禁锢在 家庭 中 , 为男人 的 附属 品 。 成 父权 制下 的基督 教清教 宣 扬 “ 欲 ” 禁 思想 , 张 主 女 性要 忠诚 , 从 , 一 , 有牺 牲精 神 。舍伍 德 笔 顺 专 富 下 十九世 纪末 的小 镇 , 尚未完 全 经受 工 业化 进 程 的 洗礼, 农业 文 明 占统 治地位 , 而清教 文化也 还为大 多 数人所信奉 。 小镇畸人》 在《 一书中, 爱丽丝 ・ 欣德
2O O 9年第 3期 第2 6卷 ( 2 3期) 总 4
吉林 省教 育 学 院学 报
J OURNAL EDUCATI L NS TUTE OF ONA I TI OF H ̄ J I PROVI N NCE
No 3, 0 9 . 20 VD 6 L2
To a r lNo 2 3 .4
存 的 关 心 以及 他 独特 的女 性 观 。
关键词 : 畸人 ; 父权制 ; 失语 ; 女性生存
中 图 分 类 号 : 4 12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 18 (O O O — o 4— 0 17 — 5O 2 l )3 o 8 2
小城畸人母亲读后感

小城畸人母亲读后感先说这故事里的母亲啊,真的是个复杂又有点让人捉摸不透的角色。
她就像我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那种有点固执己见的长辈。
她对自己儿子的那种爱啊,是很浓烈的,可浓烈得有点让人喘不过气来。
她总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儿子,就像她自己认定的道路是唯一正确的,儿子必须得沿着这条道儿走。
这让我一下子就想起我家亲戚里的某些长辈,总是觉得自己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米还多,所以他们的经验就是金科玉律。
这个母亲的孤独感也特别明显。
在那个小城里,她的生活似乎就围着儿子转,当儿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想要挣脱她的掌控时,她的那种无助和孤独就像潮水一样涌出来了。
我感觉她就像一只紧紧抓住树枝的鸟,树枝就是她儿子,她害怕一松手就啥都没有了。
这种感觉又有点让人心疼,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人在拼命守护着自己唯一的宝贝,可这个宝贝却在慢慢长大,想要飞走。
从这个故事里,我还看到了小城生活的那种压抑。
感觉在小城里,大家的生活就像是被框在了一个小盒子里,每个人都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去生活。
这位母亲也是这种模式的受害者,她没什么别的盼头,儿子就是她的全部希望。
不像在大城市里,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和可能性,在小城,大家的眼光似乎就只能聚焦在身边那点人和事上。
而且这个故事的描写特别细腻。
作者就像是拿着一个放大镜,把母亲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唠叨都展现得清清楚楚。
我读的时候就感觉自己像个隐形人,站在他们母子俩旁边,看着这出家庭剧在我眼前上演。
读完这个故事,我就想啊,我们在生活中可不能像这个母亲一样,把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别人,哪怕是出于爱。
同时呢,也得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不能只盯着一个人或者一件事,不然等那个人或者那件事要离开的时候,就只剩下自己在那儿茫然失措了。
这篇故事虽然讲的是一个小城的母亲,可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很多人性中的问题和生活里需要注意的地方。
《小镇畸人》的女性主义解析

《小镇畸人》的女性主义解析作者:陈压美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8期摘要:《小镇畸人》以十九世纪末为背景,展示了美国社会转型时期,处于美国中西部偏远小镇上的男女无法适应这一变化,许多原来以手工劳动谋生的农夫因此失业、陷入危机,最终成为“畸人”。
本文是对舍伍德·安德森《小镇畸人》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尽管《小镇畸人》并不是宣扬女性主义思想的小说,但是女性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下受到压抑,并因此变成畸人的事实却不容忽视。
安德森个人也支持女性在这一过渡阶段寻找自己新的正确的身份定位。
过渡时期,以男性为主导的旧社会体制受到重击,女性因而借此机会追求一个较以往更为独立自主的地位。
本文通过对女性角色在抗争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进行研究,以此更深入地挖掘小说主题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关键词:《小镇畸人》;女性意识;女性角色一、引言舍伍德-安德森是20世纪早期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在美国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福克纳曾说:“他是我们这一代所有美国作家的父辈”(常耀信,2008:243);海明威曾说:“他是我们所有人的老师”;马尔科姆-考利指出,安德森是“作家的作家,是他那一代讲故事者对后一代的风格和视野都造成影响的惟一一位。
”虽然安德森的名气不及他的后继文学家,但他对美国文学史的贡献不可估量。
安德森时代的评论家大多数将目光集中于其“黄金田园诗时代的悲失”,以及在社会转型时代的手工业者难以为继的生存状况。
然而,他们却忽略了作品中所萌生的女性意识,这体现于女主人翁们为了争取一个女性更加被重视的时代而做出的不懈努力和挣扎。
国内的评论家对《小镇畸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由于受之前国外对该作品分析视角的影响,几乎没有学者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给予关注。
“安德森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女性,这对于文中他对艺术家的想法极为重要,因为他有意识地反对在他年轻时自己所表现出来的男性形象模型(John W.Crowley,2007:11)。
尽管安德森希望塑造一个正面的男性形象而在其小说中强调女性地位,但读者仍然可以从他对女性绝望的描述中看出,与男性相对的女性为了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而不停地挣扎。
对《小镇畸人》的女性主义解读

对《小镇畸人》的女性主义解读摘要:《小镇畸人》是美国作家对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它在书中生动的描绘了一群心灵扭曲、生活压抑的女性“畸人”,揭示了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中西部由手工业向资本主义工业转化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男女关系的变化。
本文将结合女性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小镇畸人》反映的女性的社会生活、赋予的女性的社会角色系统分析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剖析出作者男权本位的女性观。
关键词:《小镇畸人》女性女性主义1919 年发表的《小镇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的代表作。
这本由25 篇有着内在联系的故事组成的书围绕着乔治威拉德的成长经历,描绘了俄亥俄州瓦恩斯堡的小镇上“畸人”们的生活。
其中直接以女性人物为故事主角的就达8篇之多,而其余篇幅中的人物主角也总是或多或少地与故事背景中的女性人物息息相关。
作者对书中女性人物浓墨重彩的描写贯穿始终,塑造了一个个令人心疼、难以忘怀的女性“畸人”形象。
作者对书中女性人物充满同情的描写贯穿始终, 表现了处在美国资本主义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中西部乡镇背景下的女性所遭受的难以言说的心灵上的痛苦和挫折。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革命浪潮几乎席卷了美国的大部分地区。
位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此时也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渐渐苏醒。
原本过着田园牧歌般悠闲生活的小镇居民们有的看到了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欣喜地期待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迎接新的挑战,顺应时代的潮流,到大城市去一展身手;有的人则对工业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破坏了原本淳朴自在的乡村生活。
从此,瓦恩斯堡这个小镇便如笼罩着一团阴云的囚牢一般,在这里,小镇的落后、闭塞、保守与工业化和种种商业习气的冲击交织在一起,小镇居民们被这种矛盾的心态折磨着,他们想要表达自己内心中的感受,却又无法与正常人交流,有时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在这样一种社会巨变的时期,小镇居民们经历着心灵的阵痛与断层。
《小城畸人》作品中的女性群像

第7 卷 第 2期
《 小城畸 人》 品中的女性群像 作
吴伟 萍
( 州师范学院 外 文系, 建 漳州 330 ) 漳 福 6 0 0
摘
要 : 人 性 中最 基 本 的 两 方 面 即 两性 关 系和 亲 子 关 系, 析舍 伍 德 ・ 德 森 笔 下 的众 多女 性 , 读 这 些 形 象 从 分 安 解
所 能 接触 的 皆是 形 形 色 色 的二 流 男 人 . 他们 来 来 往 往 . 踪 无 行 定 , 天跟 这 些 人 混 在 一 起 , 要 他 们 把 大 城 市 的 生 活讲 给她 整 硬
听 , 望能从这些人那儿了解小城镇外的世界, 希 渴求 生 活情 趣 的 火 苗 在 她 内 心 深处 燃 烧 着 ,她 盼望 死 水 一 潭 的生 活 能有 巨
一
、
引言
农 业 梦正 在 消 逝 , 随着 工 业 化 对 乡 村 的 不 断 侵 蚀 . 片 的农 田 大 被 喧 嚣 的 小城 镇 所 取 代 。美 国社 会 呈 现 出一 派 前 所 未有 的 富
舍 伍 德 ・ 德 森 创 作 的 《 城 畸 人 》 公 认 为 美 国 小 说 中 安 小 被
女 性 人物 息 息 相 关 。 作 者 对故 事 中女 性 人 物 浓 墨 重 彩 的 描 写
贯 穿 始 终 , 造 了 一个 个 令 人 难 以忘 怀 的 女 性 “ 人 ” 塑 畸 形象 。 对 她 们 的 塑造 。 现 了安 德 森 小 说 深 刻 的现 代 性 。当 2 表 0世 纪 早 期 的 作 家们 急于 捕 捉 社 会 变 化 、历 史 脚 步 和 一 个 新 时 代 的 幻 影 时 。 德 森 瞥 见 的是 它 的背 影 — — 时 代 和 社 会 的 阴 暗 面 。 安 它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看《小镇畸人》

【 作者简 介】昧敏 ,武漠理 工大擎外 因话擎 院2 0 级在葫硕 士研 究生 ;研 究方向 :英帮文擎翻译 。 08
6l
女性主羲 的视 角看 《 小镇畸人 》
遣些女性 中有需治的母貌伊鹿莎白,曾经年轻貌美的她一度满愫萝想 ,并届之追辱和探索 , 然而她追 求一生 ,现在 却人 老珠黄 ,一事 成 ,青 年睛 的萝想 已在乎庸 的小 城生 活 中消失殆 盍 。最後 ,巫抑 令她蘼 以自 ,死亡成了她徼底的解脱 。 “ 制 由于原因不明的疾病却已经鸯去了她髓内的生命之火。她没精打采地 在乱七 八糟 的隙蕾旅 馆裹 走东走 去 ” ( 拾伍 德 ・ 安德 森 ,1 9 9 3)。 而她的丈 夫 “ 想起 她 ,就 冈始咒 焉” 一 ( 拾伍 德 ・ 德森 ,19 安 93)。富伊莉 莎 白鹱现 丈夫 舆兄子 的谈 影 辔了 自己舆 兄子 的网系 睛 ,她恨 透 了丈 夫 ,她封 自己的猬生子 充满 了受 舆希望 。但是 她微 东不知 如何 表逵 自己的顾 望 。 “ 治 ・ 甭 威拉 德和他母 规 感情上的交流 ,表面上毫 意羲 ,祗是一棰形式” ( 拾伍德 ・ 安德森 ,19 )。 “ 9 3 缄默使他们雨人都感到 尴尬” ( 拾伍德 ・ 安德森 ,19 ) 9 3 。每次伊莉莎 白期待舆兄子合面或者有楼台谈 畴 , 她都合激勤得潭身 颤抖 ,但她 ,柬没 有表 连 出欣 喜或 悲伤 。在 《 》一文 中 ,兄子需 治将 冈温斯 堡 到大城市 阴始新 生活 , 憷 死
M a . 0 0 V l me , . S ra N .7 y 2 1 , ou No 7 5( e il o7 )
S n - n l hT a hn , S N 1 3 - 0 2 US io USE gi e c ig I S 9 8 7 , A s 5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看《小镇畸人》

从女性主义的视角看《小镇畸人》
陈敏
【期刊名称】《中美英语教学》
【年(卷),期】2010(007)005
【摘要】安德森在《小镇畸人》中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群孤独的人物,一群心灵扭曲、生活压抑,渴望爱与自由而又缺乏交流的“小镇畸人”。
这群畸人成为美国文学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对象。
对这群畸人中女性畸人的描写,揭示了19世纪未20世纪初美国中西部向资本主义工业转化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男女关系的变化。
本文结合女性主义的视角,从《小城畸人》反映女性的社会生活,赋予女性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几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并追一步探讨两性关系。
【总页数】4页(P61-64)
【作者】陈敏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下的《小镇畸人》
2.从文学地域主义的视角探究《小镇畸人》中地方感的缺失
3.从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看语言的缺憾
4.从《小镇
畸人》看舍伍德·安德森的表现主义艺术15.从《小镇畸人》看舍伍德·安德森的表现主义艺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孤寂的灵魂:《小镇畸人》中的女人

孤寂的灵魂:《小镇畸人》中的女人陈文玉【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4(000)012【摘要】舍伍德的《小镇畸人》塑造一群在美国农业、手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爱的缺失、压抑、孤独、被人误解和孤立的男男女女。
在工业化语境下,新旧观念碰撞、冲突,小镇的人们受到冲击,经历各种各样的心理体验,心灵、人性受到压抑和扭曲,自我趋向分裂。
心理、情爱世界被压抑过久,在某种特定环境中就会爆发出来,这群人做出在一般人眼里无法理解的行为举止而被小镇的人们称为“畸人”,实际上,这群“畸人”不畸,特别是女性人物,有梦想、有欲望,却无法实现,她们渴望爱和被爱、沟通、理解和自由。
然而,面对现实生活,虽然她们挣扎求存,为发出自己的声音而奋斗,寻找自我,但作为他者的她们感到压抑、孤独、困惑、疏于交流,最后绝望、束手无策,无法把握自身命运,屈服于同者,不再抗争。
%Sherwood Anderson’s Winesburg, Ohio characterizes a group of men and women who are repressed, lonely, absence of love, misunderstood and isolat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gricultural, craft economic to industrial economic in the United States. Under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ized society, new ideas and values conflict with traditional ones, people in the small town are attacked by them and they experience various psyche, and their mind and human nature are repressed and distorted and their selfhood are split. Their psyche,emotion, love and sexuality are repressed too long and under the certain particular circumstance, they willburst out,thus they are viewed as the grotesques who do some unusual, intangible behavior which can not be under⁃stood by common people in the small town. In fact, they are not grotesque, especially the female characters, they have dreams and desires which can not be realized, they desire love and being loved,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s, being understood and free⁃dom. However, in the face of the reality, though they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nd search for selfhood, as“the other”, they feel re⁃pressed, lonely, confused and alienated communicating, in the end they are in despair and can not do nothing and master their own fate, and stop struggling.【总页数】3页(P3-5)【作者】陈文玉【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海口5711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相关文献】1.畸变的举止真诚的灵魂——解析《小镇畸人》中"不畸"的畸人 [J], 王春艳2.小镇情事——社会学角度解读《小镇畸人》中伊丽莎白的爱情 [J], 郭平3.绝望的爱情宣言,孤寂的高贵灵魂--女诗人荣荣的作品《一个疯女人突然爱上了一个死者》解读 [J], 刁丽英4.孤寂的灵魂:《小镇畸人》中的女人 [J], 陈文玉5.《小镇畸人》中的女性群像分析 [J], 张慧;王京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小镇畸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小镇畸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摘要]:《小镇畸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
小说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女性形象。
《〈小镇畸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这篇论文总结了书中出现的众多女性形象,对她们的不同特征加以分析,通过分析也揭示出作家对于女性生存的关心以及他独特的女性观。
[关键词]畸人父权制失语女性生存引言舍伍德·安德森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极大地影响了海明威,福克纳等作家,被称为是“作家的作家”。
《小镇畸人》是他的代表作。
全书包含二十五个篇章,每个篇章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塑造了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上一群为世人所不容的“畸人”形象。
这其中以女性形象为主角的篇章就有8篇之多,作家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心可见一斑。
而这些女性“畸人”们不同的遭遇和命运也折射出作家对于女性生存的态度。
一传统女性的悲剧纵观西方世界的发展史,父权制无疑是一切社会领域的中心,它渗透在所有的观念、制度和行为之中, 成为构成西方文明和知识大厦的一个基点。
在这一制度中,男性毫无疑问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女性则成为其附属品。
解构批评家乔纳森指出,在圣经里,女人是由男人的肋骨造成的,作为他的“配偶”或补充,英语中男人(man)和女人(woman)在语义上,词形以及词源上的联系显示男人/女人是一对无限生成的二元对立。
在这一对立中,男性位于中心,而女性则被看作“他者”,成为附属于男性的边缘人。
在父权制的压迫下,她们没有思想,没有语言,禁锢在家庭中,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父权制下的基督教清教宣扬“禁欲”思想,主张女性要忠诚,顺从,专一,富有牺牲精神。
舍伍德笔下十九世纪末的小镇,尚未完全经受工业化进程的洗礼,农业文明占统治地位,而清教文化也还为大多数人所信奉。
在《小镇畸人》一书中,爱丽丝·欣德曼便是深受清教文化影响的传统女性。
她十六岁时爱上了年轻人内德居里,决心要和他一块到外地生活。
《小城畸人》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试论《小城畸人》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摘要:《小城畸人》是安德森的代表作品,也是他最为人所称道的传世之作,围绕着小城记者乔治·维拉德的成长经历展开。
《小城畸人》中的人物众多,其中女性人物约有三十几个。
本文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小城畸人》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梳理,并对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展开讨论。
关键词:《小城畸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著名的传奇小说家,于1976年出生于美国的俄亥俄州坎登。
安德森在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贫寒的家境迫使他在读完高中后即辍学,曾做过油漆工、送报员,甚至给有钱人家做马童。
直到美西战争之后,回到俄亥俄州的他开始创业,开了一家油漆修缮公司。
就在一九一二年,事业有成的他,却放弃了一切,只身前往芝加哥追求写作理想。
他的第一部小说《温迪·麦克弗森的儿子》出版于一九一六年,这是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品,讲诉的是美国中西部的白丁男孩追求成功的经历。
《小城畸人》出版于一九一九年,是他的代表作品,也是他最为人所称道的传世之作,围绕着小城记者乔治·维拉德的成长经历展开,以细腻的笔触和奇异的表现形式,将小城中人们的寂寞心灵表现的淋漓尽致,揭示了俄亥俄州温斯堡小镇上的“畸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全书共由二十五篇联系紧密的故事组成,涉及的人物众多,其中女性人物约有三十几个,这些在大工业社会背景下艰难生存的女性,于深重的男权主义阴影笼罩之下,忍受着无法言传的痛苦,但安德森并不认为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庸,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
一、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整体特征在手工业时期,男性对世界有着极强的掌控力,有信心影响身边女性的命运,这时的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而到了十九世纪末期,情况已有所不同,此时的美国正处于大规模使用机器的工业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男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优势正逐渐丧失,男性希望女性能够伴随他们战胜挫折,但与此同时他们又对能力突出、独立自主的女性感到恐惧。
《小镇畸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小镇畸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小镇畸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摘要]:《小镇畸人》是美国著名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
小说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女性形象。
《〈小镇畸人〉中的女性形象解读》这篇论文总结了书中出现的众多女性形象,对她们的不同特征加以分析,通过分析也揭示出作家对于女性生存的关心以及他独特的女性观。
[关键词]畸人父权制失语女性生存引言舍伍德·安德森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极大地影响了海明威,福克纳等作家,被称为是“作家的作家”。
《小镇畸人》是他的代表作。
全书包含二十五个篇章,每个篇章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塑造了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上一群为世人所不容的“畸人”形象。
这其中以女性形象为主角的篇章就有8篇之多,作家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关心可见一斑。
而这些女性“畸人”们不同的遭遇和命运也折射出作家对于女性生存的态度。
一传统女性的悲剧纵观西方世界的发展史,父权制无疑是一切社会领域的中心,它渗透在所有的观念、制度和行为之中, 成为构成西方文明和知识大厦的一个基点。
在这一制度中,男性毫无疑问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女性则成为其附属品。
解构批评家乔纳森指出,在圣经里,女人是由男人的肋骨造成的,作为他的“配偶”或补充,英语中男人(man)和女人(woman)在语义上,词形以及词源上的联系显示男人/女人是一对无限生成的二元对立。
在这一对立中,男性位于中心,而女性则被看作“他者”,成为附属于男性的边缘人。
在父权制的压迫下,她们没有思想,没有语言,禁锢在家庭中,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父权制下的基督教清教宣扬“禁欲”思想,主张女性要忠诚,顺从,专一,富有牺牲精神。
舍伍德笔下十九世纪末的小镇,尚未完全经受工业化进程的洗礼,农业文明占统治地位,而清教文化也还为大多数人所信奉。
在《小镇畸人》一书中,爱丽丝·欣德曼便是深受清教文化影响的传统女性。
她十六岁时爱上了年轻人内德居里,决心要和他一块到外地生活。
小城畸人母亲读后感

小城畸人母亲读后感这篇故事里的母亲,真的是个复杂又让人有点揪心的角色。
她就像我们生活中会遇到的那种,心里有好多想法和情感,但都不知道该怎么好好表达的人。
你看啊,她对儿子那种爱,是那种深沉得都有点沉重的爱。
她满心盼着儿子好,可她的做法呢,又总是有点怪。
就好比说她老是担心儿子离开自己,想把儿子紧紧抓在手里,结果反倒让儿子有点喘不过气来。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抓沙子,越用力,沙子流得越快,是一个道理。
我觉得这个母亲啊,她自己也是个被困住的人。
她被困在自己的想法里,被困在这个小城的那种小格局里。
她的生活可能就是日复一日地围着儿子转,她没有自己的什么别的事儿,所以儿子就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这种情况其实挺可怜的,但是又让人忍不住想,她为啥就不能放开一点呢?而且从她身上,我也看到了那种家庭关系里微妙的东西。
她和儿子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因为谁是个坏人,就是两个人的想法和需求不一样,可又不会好好沟通。
这就好比两个人都在黑暗里摸索,互相撞来撞去的。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的家庭,有时候也是这样,大家心里都是为对方好,可话说出来就变味了。
再说说这个小城的背景,感觉这个小城就像是一个大笼子,把这些人都关在里面,让他们变得有点畸形。
这个母亲也是小城的一个产物,她的观念和做法可能也受到小城那种封闭、传统的风气影响。
比如说在小城里,大家可能都觉得儿子就该守着妈妈,妈妈也有权利把儿子拴在身边,这种观念其实是有点不健康的。
总的来说,读完这个故事,我心里有点五味杂陈。
既同情这个母亲的遭遇,又觉得她有些做法实在是不太明智。
同时呢,也让我对家庭关系和那种小地方的传统观念有了更深的思考。
就好像这个故事在我脑袋里敲了一下,提醒我在自己的生活里,可别也犯这样的错,要多理解别人,也要学会好好表达自己的情感,可别让爱变成一种负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安德森在其代表作小城畸人中不仅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畸人形象, 更体现出了他对于双性气质的推崇与追求。
他不仅提出了双性气质共生的理想状态, 揭露了传统的性别观对于人物, 尤其是女性人物的戕害, 更构建了/ 坦迪的理想形象, 揭示双性气质共生的可能性。
关键词双性气质; 性别角色; 男权社会; 平等在二十世纪的美国文坛, 舍伍德# 安德森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 简洁的语言风格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
1919年出版的5小城畸人6不仅是为安德森赢得崇高荣誉的代表作, 而且也是/ 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
[ 1] 这部作品形式独特, 主题统一, 融现实主义与意识流写法于一体, 体现了作家对于人生的思考, 对于人物灵魂的探究, 以及对于人类的完美人格双性气质的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安德森的这种统一双性气质的理想是他建构全书, 贯彻各篇故事的统一原则与思想。
在序言式的第一篇故事/ 畸人志中, 安德森不仅阐明了统摄全书各篇的主题, 同时也提出了双性气质共生的理想状态。
而其后各个故事中的人物, 尤其是女性人物都或多或少是父权社会中单一僵化的性别观的受害人。
在这些人物身上看不到两性气质的有机统一, 由于世俗与传统的影响, 或是女性的男性气质被压抑, 或是男性的女性气质被束缚。
两性的关系, 两性气质的关系似乎很难协调。
为此在/坦迪一篇中安德森借一个醉汉之口表达了他对未来理想的两性关系、女性形象的看法, 揭示了双性气质统一共生的可能性。
作为5小城畸人6的开篇故事, / 畸人志代起了序言的作用。
其中年迈的作家这一人物与安德森似乎颇有共鸣。
在作家身上, 安德森看到了双性气质的和谐统一, 展现了双性气质共生这一理想状态下, 艺术家的创造力的提升与人格的升华。
这位白胡须的老人/像是一个孕妇, 只不过在他身体内的不是婴儿而是青年罢了。
不, 不是一个青年, 是一个女人, 年纪轻轻的, 穿了铠甲像一个武士。
[ 2] 在这一描述中老人的意象被双重化了, 他像一个/ 孕妇, 男与女在他身上似乎融为一体。
而在这一双性气质的统一中, 又包含着另一双性气质的综合: 在老人身体内的不是婴儿不是青年, 而是/一个女人, 一个年纪轻轻穿着铠甲像武士那样的女人。
这个女人开始时是以青年的形象出现, 然后被认出是女人, 到最后她又穿上盔甲, 成了一位武士。
传统概念上认为只有男性才具有的阳刚、果决、勇敢的气质在作家体内的这位女性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意象的转化丝丝相扣, 从老人到孕妇到婴儿到青年到女人再到武士,所有的一切都暗示着一个个体兼具双性气质的可能性。
作家体内这种/全然年轻的东西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赋予他创作的无穷灵感: /他想象他身体内年轻而难以描摹的事物正驱策着长长一列人物来到他的眼前。
(第2页)而所谓的/ 全然年轻的东西正是指双性气质在作家身上的统一体。
惟有双性气质的共生共存才使得作家的艺术灵感如此源源不绝, 推陈出新。
著名的女性主义批评家弗吉尼亚# 伍尔夫曾说: /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 一个是男性的力量, 一个女性的力量。
在男人的脑子里男性胜过女性, 在女人的脑子里女性胜过男性。
最正常、最适宜的环境就是在这两个力量结合在一起和谐地生活、精神合作的时候,,只有在这种时候, 脑子才能变得非常肥沃而能充分运用所有的官能, 也许一个纯男性的脑子和一个纯女性的脑子都一样不能创作。
[ 3] 纯粹男性的思维很难在作品中真实而生动地表述在代序/ 畸人志中, 安德森通过对这位老年作家人格境界的描述, 表达了自己对于双性气质的理想追求; 借老人的所思所想, 驳斥了割裂看待男女气质的二元对立的思想。
这种对立与其说是生来就有的, 不如说是父权制社会人为强加的, 是因父权制文化而形成的, 其受害人首当其冲是女性。
可以说5小城畸人6中各篇故事的女性人物都是这种僵化的文化性别观的受害者。
安德森对于女性的生存与精神状态寄予了深切的关注, 在全书中以女性作为主角的故事就有八篇之多, 其对这些女性畸人的叙述充满同情而又不失客观, 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真实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往往具有双性气质的潜力, 但却因男权社会与世俗的不容, 最终走向失败。
这是她们在生活中的失败, 也是追求双性气质和谐共生的理想的失败。
安德森对这些失败了的女性形象的描绘, 其目的并不在于否定双性气质结合统一的可能性, 而在于揭露割裂男女气质的父权思想的戕害, 鼓励女性不要放弃对于该气质的理想追求。
在小城畸人6的女性群像中, / 母亲中的伊丽莎白威拉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位女性年轻的时候颇具壮志, /有好几年她一心想当演员, 离开封闭的小镇去漫游世界, 象男人那样体会冒险的精神。
她又黑又高,/有一回, 她穿上男装骑一辆自行车驶过大街, 使全城为之震惊。
(第2页)她思想自由、行为大胆, 在她身上可以觉察出双性气质的潜在力量: 女性也同样有对事业的向往, 有执着追求的勇气。
然而她对人生、事业的热切向往,她的双性兼具的品质带给她的只是人们的不理解, 是男权社会僵化的性别观念对于/ 女性的男性气质的无情嘲笑与压制。
当伊丽莎白向住在她父亲旅馆中的男演员们谈起她的理想时, /她却什么结果也得不到。
他们仿佛不懂她的意思, 即使她当真表达出了一些她的热烈向往之情,他们也只是哈哈大笑。
( 第21 页) 他们不允许坚强、勇敢、上进等品质在一位姑娘身上闪烁光芒, 因为这些品性已被打上所谓/男性气质的标签。
既然是/男性气质,那么又怎能、怎会体现在伊丽莎白身上呢? 这种认识上的偏见, 扼杀了她双性同体的可能性, 社会不允许/女性的男性气质的存在。
无望之中, 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放弃了她潜在的双性气质, 她求助于婚姻, /象大部分年轻女人一样, 以为结婚会改变生活的面目, / 开始想到结婚这件事可能充满了隐秘的深长意味。
她回归到社会为女性界定的传统性别角色, 成了位男性的妻子, 但这种回归带给她的不是幸福, 而是失望, 她只能从儿子乔治威拉德身上寻找安慰。
她和乔治之间有/ 一种深刻的、不可言喻的感情上的联系, 这是以一个早已消失了的、她那少女时期的梦幻为基础的。
伊丽莎白把自己的梦想托付给了儿子, 在儿子的身上她看到了他成为艺术家的潜质, 感觉到了他潜在的双性气质。
/她极想见到那快要被遗忘的、曾经是她的生命的一部分的东西, 在现在孩子的身上。
双性气质曾经是伊丽莎白生命的一部分, 现在却已丢失, 甚至快要被遗忘。
但事实上, 伊丽莎白从未遗忘, 正是因为没有遗忘, 才使得她想要竭尽所能地培育其子乔治的潜在的双性气质。
从这点上说, 伊丽莎白虽然在追求自身双性气质和谐共生的理想上失败了, 但她似乎从未彻底放弃这一梦想, 虽然寄希望于他人的做法未必可取。
除了伊丽莎白外, 小城畸人中的另一位女性人物,/屈服中的路易丝# 本特利的形象也同样被安德森塑造得异常鲜活。
学生时代的路易丝异常聪明, 课业优秀到让人嫉妒, 但她的智慧却并不为人看重。
她的父亲一直想要一个男孩, 对女儿极其漠视; 她寄住家庭的男主人在赞美她读书优秀的同时, 却又/ 富于哲理地咕哝: / 女孩子家总是女孩子家呀;而在小镇上, 一个小姑娘不是-漂亮的. , 便是-不漂亮的. 女子只有美丑之分, 至于是否具有智慧似乎从来不在人们考量的范围, 这是因为智慧已被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贴上了男性专属的标签, 成了所谓/ 男性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一个具有智慧的女孩, 一个隐隐具有双性气质的女孩, 在男权社会中得到的不是赞许而是孤立。
寂寞是她为自身女性的男性气质所付出的代价。
与伊丽莎白一样, 路易丝希望通过婚姻摆脱自己所处的困境, 期待这白马王子的拯救。
课业上的雄心转变成了消极等待, 双性气质逐渐流逝, 只剩下被束缚、被曲解的所谓/ 女性气质。
除了上述两位女性之外, 5小城畸人6中还塑造了其他众多为传统性别观所戕害的女性形象。
如/教师中的凯特# 斯威夫特, 她/ 缄默、冷淡而严峻, 却又以一种奇的方式和她的学生很亲密; (第12页)和/ 一觉中的蓓卡彭特, 她生得黑皮肤, 灰眼珠, 厚嘴唇。
她高大强壮。
愁闷兜上心头时, 她就生气, 但愿自己是个男人, 好用拳头打人。
可以看出, 与伊丽莎白和路易丝相同, 这两人也都具有女性的男性气质。
现代心理学大师荣格认为/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 / 要想使人格和谐平衡, 就必须允许男人性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性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
[ 3] 但现实是男权社会并不允许两性气质的和谐共生, 不仅/ 女性的男性气质被无情打压, 就连/ 男性的女性气质也同样不被允许。
/ 手中的飞翼比德尔鲍姆就因其传统观念中应属于女性的柔美之气而被驱离教职, 只能藏身于小镇。
这么多失败了的人物形象似乎告诉我们两性关系、两性气质的关系很难协调。
那么, 要探询和谐的两性关系,达到双性气质共生的理想, 其出路又在哪呢? 在/ 坦迪一篇中, 安德森借一个醉汉之口, 表达了他对该问题的看法, 让我们看到双性气质和谐共生的希望。
这个陌生人欣喜若狂地对他面前的七岁小女孩说道: /尽管坚强勇敢吧。
那才是路。
随便什么事都要敢作敢为。
要有大勇, 敢于被人所爱。
要胜于寻常男女。
要做坦迪。
( 第17 页) 显然, / 胜于寻常男女的坦迪就是双性气质和谐共生的代表。
这样的坦迪并不在醉汉的/那个年代出现, 但他希望小女孩能够成为/这个女子。
坦迪应是这样一位女性: 她超越了传统的男权文化女性决死的界定, 坚持把自己看作是完整的个体、完整的人,拥有自己的尊严和完整的人格, 与此同时她又并不凌驾于男性之上, 而是与之平等地相处。
其具备的双性气质为解决女性问题、处理两性关系指明了道路, /它使女性主义者从二元对立和中心/边缘之对抗的男性化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 而不是陷入以女性中心代替男性中心的困境。
[3] 因此, 坦迪可以说是人类理想的人格形象, 是男女两性人格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
正如伍尔夫所说: / 一个人, 如果是个纯粹的男人或是女人, 那将是天大的不幸。
无论任何人, 都应当是一个具有女人味的男人或是一个具有男人味的女人。
[ 4] 在此意义上, 坦迪作为双性气质和谐共生的理想人物, 不应只有女性, 还应有其男性分身。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双性化人格, 构建统一的双重性别角色。
在/坦迪这篇故事的结尾之处, 小女孩哭喊着说:/我要做坦迪。
我要做坦迪。
我要做坦迪# 哈德。
几乎相同的话语被重复了三次, 喊出了全世界女性对于未来男女平等共处的憧憬, 对于双性气质这一完美人格的憧憬, 同时也体现了安德森对于双性气质的追求与向往。
在小城畸人中安德森高度赞美了人类的/ 双性气质之美, 对两性传统的社会性别角色进行了鞭笞甚至是否定, 指出了未来实现双性气质和谐共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