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县域工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县域工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是振兴县域经济、建设西部强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陕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市、各部门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为促进县域工业化、壮大县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县域工业高点推进,骨干行业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83个县(市)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457%,提高到2010年的536%,年均增加1

58个百分点,其中2010年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2010年县域工业增加值达到281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9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县域工业主要行业中,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195475亿元,比上年增长3193%,成为县域工业的重要增长点;能源化工、机械加工制造、采掘、建材、金属冶炼、化学制造和水热电气生产等共8个行业年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以特色食品加工、民俗工艺品、日用品生产为主的家庭工业实现营业收入94764亿元。工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二)中小企业加速发展,成为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全省中小企业年均增加266万户,2010年达到13799万户;全省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12861亿元、增加值459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63和357倍,年均分别增长22%和19%;中小企业从业人员7005万人,占全省二、三产业企业从业人数的70%,比2005年增加107万人;支付劳动者报酬780亿元,年均增加90亿元。2010年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5个,过5亿元的乡(镇、街道办)和过1亿元的村分别达到290个和301个,比上年分别增加19个和98个。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地区,正在成为各地优势产业的密集区、城镇化建设的先进区和群众就业增收的带动区。

(三)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推进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4334%提高到2010年的495%,年均增加123个百分点。2010年,有32个县(市、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1个县(市、区)超过50%;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中三次产业占比分别为594%、5204%和4202%,其

中工业比重比2005年上升79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单位数量占全部非公有制经济单位的70%以上,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工业集中区初具规模,成长型企业加快做大做强。“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类县域园区由2005年的126个发展到2010年的183个,其中营业收入超过30亿元的县域园区发展到21个、10亿元以上的园区60个,分别比上年增加10个和14个。到2010年底,全省100个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入驻法人企业4500个、从业人数45万人、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600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累计250亿元。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聚集,一批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一批骨干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全省营业收入超过500万元的中小企业达到6000户,1亿元以上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集团)837户。工业集中区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十一五”期间,我省县域工业化较快发展,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但必须看到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仍然面临一些可以遇见和难以预测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底子薄,基础差。工业化进程总体缓慢,县域工业化程度明显滞后于全国水平。我省县均法人企业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6%,县域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发展不平衡,工业强县少。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交通便利、有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一些县,发展起来的大多是资源型、农产品加工型的县域工业。2010年,仅有27个县(市)的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1个县(市)比重达到50%以上;有37个县的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30%。三是产业层次低,产业前沿、高端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县域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新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少,粗加工企业多。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能力,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低于全国水平。四是产业关联度不高,分散独立发展的情况较为普遍,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和产业集群发展处于起步阶段,软硬环境有一定差距,入园企业数量偏少,集中区的总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8%。各级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发展。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推进县域工业化要立足当前实际,着眼发展,抢抓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我省县域工业化具备很多有利条件。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开始复苏,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突破,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

化,产业分工加快调整,产业呈现梯度转移趋势,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在全球范围内就资金技术、人才储备、区位交通、政策措施等适宜条件选择布局。随着我省交通条件逐步优化,内陆与沿海地区的禀赋条件差异逐步弱化,县域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国内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扩大内需政策支持,为县域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给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省委、省政府一直把推进县域工业化作为壮大县域经济、建设西部强省的战略措施,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全省上下重视县域工业化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十五”、“十一五”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县域工业发展思路逐步清晰,产业集聚发展的条件基本成熟,工业化、城镇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十二五”县域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推进县域工业化仍然面临着巨大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国际间和省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外部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劳动力、原材料、能矿资源和运输价格上升,企业成本压力增大;工业项目建设的节能减排和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增加,工业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县域工业发展人才和资金匮乏,科技创新资源不足、能力不强,严重制约了县域工业化进程。但从整体上看,只要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就一定能够将我省县域工业化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三、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陕西县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出发,以强产业、提效益为重点,坚持规模化扩张与结构优化并举;以富民强省为目标,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坚持走城乡统筹、工农互促、促进就业的人文工业化道路;以增进县域发展活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为重点,以培育企业、增加企业数量、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质量为核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走开放带动的工业化道路;以提升产业集中度,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工业集中区为抓手,积极培育支柱产业、新型产业、名牌产品,坚持走创新发展和内涵提升的县域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