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0个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背景介绍:小同,男,12岁,比较自由散漫,父母工作比较忙,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但是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
该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与同学相处,别人稍微触犯他,他就会报以拳脚,而且,该生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
二、原因分析: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不太管教,回家时对该生所做的错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母亲对该生却很是溺爱,父亲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
另外,孩子的几位前任老师多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对孩子也感到无能为力。
家长的批评责骂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孩子得寸进尺。
三、辅导过程: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
第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使他摆脱心理困境。
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职责感,使他的父亲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每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我都要同他交流孩子在学校在家的表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不再那么倔强。
第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群众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同学不愿意与他玩耍,他对老师的询问也是一问三不答,故意装作不明白的样貌。
我明白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
他不愿意开口,我也不着急,而是主动与之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
慢慢地,他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了。
第三:协同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
课后,多给他补习。
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构成,其实归根到底是学习成绩的差导致的。
学习差,父亲责骂,学习差,老师责怪,学习差,自己自暴自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次为他带给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
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应用案例
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应用案例1. 引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个体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发展的教育方式。
本文档将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应用案例,以展示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效果。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案例2.1 案例一:中学心理辅导课某中学开展了心理辅导课程,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心理测试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2.2 案例二:校园心理角某高校设立了校园心理角,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
通过心理角的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
3. 企业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1 案例一:员工心理健康培训某企业为员工提供了心理健康培训,通过专业讲师授课、心理测评、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员工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素质。
培训后,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工作积极性提高。
3.2 案例二:企业心理工作室某企业设立了心理工作室,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
通过心理工作室的活动,员工能够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职业发展。
4. 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案例4.1 案例一:社区心理讲座某社区开展了心理健康讲座,邀请专业心理师为居民讲解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辅导。
讲座后,居民的心理健康意识得到提高,心理问题得到缓解。
4.2 案例二:社区心理服务中心某社区设立了心理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
通过心理服务中心的活动,居民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5. 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通过学校、企业、社区等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广泛关注和推广。
几种常见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一.案例介绍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
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
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
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优秀6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优秀6篇大学生心理问题案例报告篇一一、一般资料(一)、人口学资料柳某,男,15岁,汉族,系我校初三学生,个头不高,身体胖瘦适中。
父亲为乡下学区副校长,母亲为县医院护士。
(二)、个人成长史求助者系家中长子,母亲体健,足月顺产、孕育期间未服任何药物、也未有任何不良反应,婴儿时期,一切正常,一岁左右、父母离异,父亲忙于教育工作而疏于照料,求助者由爷爷奶奶抚养照顾,爷爷和奶奶对其娇惯溺爱,从小意志脆弱、性格内向,自尊心极强,3岁时,父亲把求助者接到所在单位念书,那时,父亲升任副校长,业务繁忙,并且染有赌博不良嗜好,对其要求甚为严格,但很少与其沟通交流,小学阶段学习优异,深得师生夸奖,但胆小怕事,与学生交往很少,10岁那年,父亲续弦,继母除生育一妹之外,又带来一妹,继母对其百般呵护,但求助者仍旧感觉不到温暖,两年前,求助者离开乡下父母考取县城这所初中寄宿制学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求助者喜欢上了这所环境怡人、书香浓郁的美丽校园,学习劲头有增无减,成绩处于班上中上游,性格比以前稍微开朗些,结交了一些要好。
但做事仍显自信心不足。
(三)、精神状态求助者穿着干净整洁,说话思维清晰、完整,说话过程中流露出紧张焦虑情绪。
(四)、身体状态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精神遗传史,家人身体健康,最近失眠多梦,委屈烦躁、焦虑,情绪低落。
(五)、社会功能惧怕数学老师批评、害怕与数学老师交流,数学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数学成绩有所下降。
(六)、心理测验结果SCL-90:总分为170,其中焦虑为3分、抑郁为2分、个人关系为2分。
其他因子均低于2分。
二、主诉及个人陈述主诉:最近一个月以来,求助者心神不宁、委屈郁闷、紧张焦虑睡眠不佳,数学课上,注意力无法集中、心情难以平静,学习效率下降。
个人陈述:一个月前,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正当求助者伏案疾书认真答卷时,“嗖”一声一个圆纸球不偏不倚落在求助者桌上,原来前桌想试图与求助者侧面的好友核对试卷答案。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最终五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最终五篇)第一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案例一】蒙蒙是一个非常娇小的女孩,她的性格也向她的人一样,遇事第一反应就是哭。
为了搞清她哭的原因,笔者对她进行了跟踪调查。
第一次哭,问起原因是凡凡带糖来吃,没分给她,她就哭了。
凡凡呢,见老师来了,就立刻拿了一块糖给她,她就停住了哭声。
第二次哭,发生在厕所里,经询问,原来是他要上厕所,有人跟她抢第一,她不肯,然后就哭起来,别人见她哭,就让给了她。
第三次哭,在绘画活动中,凡凡因没带画笔,就向她借一支用,她不肯,就哭起来,嘴中还念道:“妈妈不让。
”【分析】该案例中的蒙蒙,第一次哭后,她得到了一块糖;第二次哭后,她争得第一个上厕所的机会;第三次哭后,别人不敢拿她的东西。
渐渐地,哭变成了她达到自己目的的武器。
也因为如此,让她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爱哭。
据了解,蒙蒙在家也是如此,只要不合她意,她就哭,父母怕烦,就总是一味儿地满足她。
【对策】1、冷处理在活动中,每当发现她与小朋友发生冲突而哭时,老师不是立刻去解决她哭的问题,而是在一旁静观事态的发展,适当地将与她冲突的小朋友拉开解决问题,渐渐地,她发现,她哭时,没人站在她那一边,也就不傻哭了。
2、创改设情境,进行友爱教育蒙蒙的自私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克服她的缺点也需要一个过程。
于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幼儿相互帮助,相互谦让,共同分享等良好的品德。
如过新年时,我们让幼儿各自带来食品,一起品尝,共同分享快乐。
游戏区里,请小朋友从自家带了来玩具,大家一起玩。
在这样的活动里,我们尤其关注像蒙蒙这样自私的孩子的表现,及时给以帮助教育。
3、家长配合蒙蒙爱哭,与家庭的宠爱是分不开的。
我们请家长配合,在家不要因为怕她哭得心烦,而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
要让她懂得,是你需要的东西,不哭,妈妈也会买给你的;不需要的东西,你就是再哭,也是不行。
【案例二】朵朵是个性情孤僻、不大合群的小女孩。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
第一,小明的学习压力过大。
小明所在的学校对成绩有很高的要求,课业繁重,考试频繁,导致他感到压力山大。
他认为自己必须取得好成绩才能获得父母的认可和赞扬,否则会被他人看不起。
第二,小明在学校中遭遇了一些负面事情。
他曾被同学当众嘲笑和羞辱,这让他感到非常难过和自卑。
他开始害怕和他人交流,生怕再次受到伤害。
1.支持和接纳小明的情绪。
让小明知道他的感受是被理解和尊重的,让他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案例二:
第一,小红对学习的目标模糊。
她不清楚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完成作业。
第二,小红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些困难。
她没有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并且拖延做作业,加重了学习的压力。
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引言:心理健康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他们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分析一个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个案,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个案分析:小明是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在班级中表现得较为内向和孤僻。
他很少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也不常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
许多同学和老师都对他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与他打交道。
经过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小明在家中经常被父母争吵的气氛所困扰,他也经常目睹父母之间的争执。
据小明的班主任反馈,他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也不愿意向老师求助。
问题分析:小明在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产生了内向和孤僻的特点,丧失了与他人交流、合作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他很可能因为家庭气氛的影响而感到无助和沮丧,在学校中更加难以适应社交环境。
解决方案:1.创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合作学习和团队建设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增强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班级气氛的塑造需要时间和耐心,及时表扬和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助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提供安全、支持的环境:小明可以参加一些心理健康俱乐部或课外活动,与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小朋友交流,并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
学校可以安排专人与小明进行沟通,了解他的困惑和需求,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结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小明这样的个案,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班级环境、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以及加强家庭教育来帮助他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这将为他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心里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心里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心里健康教育典型案例分析》
在当今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心里健康教育成为许多学校和机构关注的热点。
本文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来分析心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
小明,一个初中生,自小就比较内向和胆怯,对学习和社交不太感兴趣。
渐渐地,他变得越来越消极,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他的家人和老师都感到很担忧,经过一番探讨后,决定让他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心里健康课程中,小明开始接触到一些正面的心里健康知识,学会了自我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
同时,他也通过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来建立了更多的友谊和信任。
慢慢地,小明开始变得开朗和积极,对学习也有了更大的投入。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心里健康教育对于孩子们的重要性。
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自己的情绪,还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面的人际关系和增强抗压能力。
同时,也能够让家长和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给予更有效的支持。
因此,心里健康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一部分,帮助更多的孩子在心灵上健康成长。
同时,家长和社会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
(一年级学生)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一、案例描述2019年9月。
我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开学第一天,我和刚升一年级的几位学生一起打扫校园卫生的时候,听到了一个小男孩——小赛(化名)的哭声。
小赛家就在学校的对面,在教学楼下面,透过学校围栏可以看到他的家。
这天早上,外婆送他到学校门口,他哭闹着不肯进学校,校长拉他进来关上校门之后,他就跑到围栏这里,抓着栏杆,看着外婆家,跳着脚,哭喊着外婆,直到他外婆关上大门也没有停止。
第一天的印象太深刻了,我记住了他。
接下来的时间,上学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会哭闹。
从他的行为中,我感受到了他的焦虑——分离性焦虑。
二、成因分析焦虑是一种强烈的消极情绪和紧张的躯体症状为特征的情绪状态。
在这种情绪状态下,人们会对未来的危险或不幸感到不安。
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
小学生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为: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
1.个人因素遗传因素:患焦虑症父母的子女,焦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父母的子女。
经过了解,知道小赛的爸爸曾经也有过焦虑,小赛读二年级的表哥在一年级上学期也有相同的情况。
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会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会分神,同别人交流时,与人的眼神交流少。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分离焦虑源于某些需要的严重失衡与突然缺失。
如生理需要及安全感缺失引起的归宿感与自尊心缺失。
分离焦虑让他对日常生活中可能的危险和失败过分担心。
比如,他经常对他外婆说:“外婆你要好好的”和“外婆,你一个人在家把门关好”。
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自卑的心理使得他缺乏勇气,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
这种分离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排解,就会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在与外婆交谈时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得远,两人不常在一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境案例3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境案例3篇案例一:自我认知与情绪管理情境描述小明是一名初中生,最近在研究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感到很沮丧。
他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无法应对研究压力。
这种情绪开始影响他的研究和生活。
解决方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找到小明,与他进行了一次心理咨询。
通过与小明的对话,老师发现小明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缺乏正确认知。
老师通过积极引导,帮助小明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老师还教给小明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和积极思考。
小明开始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并逐渐找到了解决研究困难的方法。
案例二:社交困扰与人际关系建立情境描述小红是一个内向的初中生,她很难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她常常感到孤独和被排斥,这对她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组织了一次班级合作活动,旨在帮助学生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小红主动参与了这个活动,并与同学们一起完成了一项任务。
在活动中,小红渐渐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并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通过这次活动,小红认识到自己可以与他人合作,获得友谊和支持。
她开始主动参与班级的集体活动,积极与同学们交流,逐渐克服了社交困扰。
案例三:学业压力与情绪调节情境描述小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研究上非常努力,但经常感到压力很大。
他担心自己无法达到家长和老师的期望,这导致他情绪低落,失去了对研究的兴趣。
解决方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顾问与小李进行了一次个别谈话。
顾问了解到小李的研究压力主要来自于对他人期望的过高承载。
顾问向小李解释了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发展和成长,而不仅仅是满足他人的期望。
顾问还鼓励小李制定合理的研究目标,并学会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
小李通过与顾问的交流,逐渐树立了正确的研究态度,学会了更好地管理学业压力,并重新找回了对研究的热情。
以上是三个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境案例,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情况分析和解决方案的介绍,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帮助。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案例3篇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案例3篇案例一:自尊心教育小明是一个初二的学生,成绩一直不错,但自尊心特别强,对于自己犯错误很难接受。
一次数学考试,他因为粗心大意而丢了几分,结果很是苦恼,甚至有逃避现实的想法。
对此,班主任老师选择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来帮助他。
老师先通过谈话了解小明的具体情况,然后告诉他,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和处理错误。
老师引导小明去思考,是不是可以从错误中研究,从而提高自己。
最后,老师再适当地进行了一些自尊心的培养,让小明明白,自尊并不意味着不能接受错误,而是要有勇气面对错误,有信心纠正错误。
桂例二:情绪管理教育小华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初一学生,面对人多的场合和突发的情况,他常常会感到紧张和害怕,甚至有时会产生逃避的情绪,这对他的研究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帮助小华,学校心理老师对他进行了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老师通过交谈了解到小华的情况,然后教给小华一些简单实用的情绪管理技巧,比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等。
同时,老师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小华找到情绪的来源,并教给他如何从源头上调整情绪。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指导,小华的情绪管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案例三:压力处理教育小玲是一个初三的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她感到压力山大。
她既害怕考试,又害怕自己的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甚至有时候会失眠。
学校心理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开始对小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老师首先和小玲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了解她的具体压力来源和面对压力的态度。
然后,老师教给小玲调整压力的技巧,比如合理规划时间、调整研究方法、进行放松训练等。
同时,老师还帮助小玲正确理解考试,降低对考试的恐惧感。
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玲的压力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她的研究状态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案例分析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
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案例介绍小明,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学习成绩优异,但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中存在困难。
小明性格内向,不善于主动与人交流,课堂上很少发言,课下也不愿意参加同学们的游戏活动。
案例分析心理问题诊断根据小明的情况,可以初步判断他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不安,害怕被他人评价和拒绝。
原因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小明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
2. 学校因素:小明在学校的自尊心可能受到伤害,导致他对人际交往产生恐惧。
3. 个人因素:小明可能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害怕在同学面前出错,从而回避社交活动。
解决策略家庭干预1. 增加亲子互动:父母应尽量抽出时间与小明进行情感交流,增强他的安全感。
2.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父母可以教授小明一些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深呼吸、情绪宣泄等。
学校干预1. 心理咨询:学校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小明解决社交焦虑问题。
2. 小组活动:组织小明参加兴趣小组或课外活动,鼓励他与同龄人交流。
个人干预1. 自我认知:小明需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寻求帮助。
2. 建立自信:通过培养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提高自信心。
结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小明克服社交焦虑,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心理健康实践成果案例
心理健康实践成果案例
案例一: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抑郁症患者
背景:一名30岁的女性,因为工作压力和个人生活问题,出现了持续的低落情绪、失眠、食欲减退等抑郁症状。
实践过程:经过评估,心理治疗师为患者制定了一套认知行为疗法(CBT)的计划。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教授应对压力的技巧,并鼓励患者参加有益的活动。
成果:经过12周的CBT治疗,患者的抑郁症状明显减轻,情绪得到改善,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案例二:心理干预帮助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
背景:一名退伍军人,因为在战场上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创伤事件,导致他长期受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困扰,表现为闪回、噩梦、易怒等症状。
实践过程: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名为“暴露疗法”的心理干预方法。
通过让患者在安全的环境中回忆和面对创伤经历,帮助他们逐渐减轻对创伤的恐惧和回避。
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暴露疗法,患者的PTSD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他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和处理创伤经历,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案例三:心理干预帮助焦虑症患者
背景:一名大学生,因为面临毕业和就业的压力,出现了持续的紧张、担忧、恐慌等焦虑症状。
实践过程:心理治疗师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名为“放松训练”的心理干预方法。
通过教授患者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技巧,帮助他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冷静和放松。
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放松训练,患者的焦虑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学习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1. 案例一:学业压力导致心理健康问题背景该案例涉及大学生小明,一位高年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他在每个学期都要应对大量的课程和项目,并且为了保持良好的成绩而努力奋斗。
这种持续的压力导致了小明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问题小明开始出现焦虑症状,经常感到紧张、不安和失眠。
他的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专注于研究,并且情绪波动较大。
这种状态对他的学业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大学为了帮助小明,提供了以下心理健康教育措施:1. 心理咨询:大学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小明可以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寻求帮助和支持。
2. 管理学业压力:大学组织了学业规划和时间管理培训,帮助学生学会合理规划研究时间和任务。
此外,学校还建立了课程和项目的研究指导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研究支持。
3. 心理健康宣传: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提倡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并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技巧。
效果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帮助,小明逐渐缓解了焦虑症状。
他学会了管理学业压力,更好地安排时间和任务。
小明的研究成绩稳步提高,同时他的心理健康也逐渐恢复。
2. 案例二:社交障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背景该案例涉及大学生小芳,一位内向的学生,面临着社交障碍的问题。
她对于人际交往感到紧张,不善于与人沟通,并且缺乏自信。
问题由于社交障碍,小芳在大学生活中感到孤立和焦虑。
她担心被他人拒绝和嘲笑,很少主动参加社交活动,这限制了她的交友和人脉拓展。
解决方案大学为了帮助小芳,提供了以下心理健康教育措施:1. 社交技巧培训:大学组织了社交技巧培训课程,帮助学生研究如何主动与他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社团活动推广:学校积极推广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通过参加和组织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社交圈子,提高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3. 心理支持小组:学校成立了心理支持小组,为有社交障碍的学生提供相互理解和支持的平台。
效果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小芳逐渐克服了社交障碍,并与更多的同学建立了深入的友谊。
(完整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完整版)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背景介绍:
本文将分析一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案例分析:
该大学生是一名20岁的女生,就读于某大学电子工程专业。
她在学业上表现出色,但是她的朋友和家人注意到她近期的情绪波动和行为改变。
她经常感到失落和沮丧,经常消极思考,并且逐渐与朋友和社交活动疏远。
她还出现了睡眠问题和食欲改变的迹象。
这些问题开始影响她的研究和日常生活。
原因分析:
通过与大学生交流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学术压力可能是导致她情绪波动和消极思考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学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特别是在关键考试和作
业截止日期临近时。
此外,她可能也面临着人际关系问题,可能是因为她感到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不畅或社交圈子的变化。
解决方案:
针对这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提供情感支持和倾听是非常重要的。
与她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她有机会倾诉并分享她的感受。
其次,鼓励她积极参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运动、冥想或艺术表达。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她释放压力,并改善情绪状态。
此外,建议她寻求专业的心理辅导或咨询服务,以获得更深入的了解和支持。
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参与身心健康活动以及寻求专业咨询,我们可以帮助这位大学生克服她的困境,提高她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她能够更好地应对大学生活的挑战。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
心理案例分析范文患者简况:患者小明,男性,25岁,大学生。
患者在家庭中排行老大,父母对他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小明性格内向,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人际关系较为敏感,有时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感到焦虑和沮丧。
最近,小明的父母发现他整天闷闷不乐,不愿意与人交流,开始担心他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步诊断:小明被送到心理咨询师处进行咨询。
经过初步的观察和交谈,心理咨询师发现小明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过度的紧张和恐惧,害怕被他人评价和否定,因此会避免与他人交流,甚至出现明显的回避行为。
症状分析:小明在咨询中表现出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他对于与陌生人交流感到非常紧张,甚至在一些正常的社交场合中也会感到不安。
他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的焦虑和紧张,因此会选择回避社交,避免与他人交流。
在家庭中,他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对父母的期望感到压力很大。
这些症状表明小明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潜在原因分析:小明的社交焦虑症可能与他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有关。
作为家中的长子,父母对他的期望很高,希望他能够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这种期望给小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感到自己需要完美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否则会让父母失望。
这种压力导致小明在社交场合中感到紧张和焦虑,害怕被别人看出自己的不安和脆弱。
此外,小明的内向性格也使他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症。
治疗方案:针对小明的社交焦虑症,心理咨询师制定了一系列的治疗方案。
首先,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小明改变他对社交的负面认知,减少对于他人评价的过分在意。
其次,通过暴露疗法,让小明逐渐接触社交场合,减少对社交的回避行为。
同时,心理咨询师也建议小明与家人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减轻家庭压力对他的影响。
疗效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明的社交焦虑症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交场合,与他人交流的紧张感明显减轻。
在家庭中,他也开始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心理健康四包一案例
心理健康四包一案例
心理健康的四个方面包括:情绪健康、认知健康、社交健康和行为健康。
下面是一个案例:
小明是一个高中生,最近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
他的成绩开始下降,感到很沮丧和焦虑。
同时,他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感觉自己被孤立和排除在外。
1. 情绪健康:小明的情绪健康受到了影响。
他感到沮丧和焦虑,可能有抑郁的倾向。
他需要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找到适当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如与家人或朋友倾诉,或者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2. 认知健康:小明的学业下降可能与他的认知健康有关。
他可能缺乏学习技巧,或者对学习内容感到困惑。
他需要改善学习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如制定学习计划、寻求辅导或参加学习小组。
3. 社交健康:小明与朋友之间的关系紧张,他感到被孤立和排斥。
他可以主动与朋友沟通,解决可能存在的误解或冲突。
他还可以参加学校的社交活动,结识新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4. 行为健康:小明的行为健康可能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他可能出现了一些消极行为,如放弃学习、退缩、与人疏远等。
他需要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如制定目标、保持积极的思维、参与有益的活动等,以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这个案例涉及一名中学生在学业和人际关系方面遇到困难,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师的帮助。
案例分析
问题识别
学生在研究上感到压力很大,成绩下降,同时也面临人际关系问题,导致情绪低落和自信心下降。
解决方案
1. 建立信任关系: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以便学生能够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问题。
2. 提供情绪管理技巧:辅导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有效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放松技巧和积极思考方法,以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消除负面情绪。
3. 研究技巧指导:辅导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并教授
一些高效的研究技巧,如时间管理、记笔记和归纳总结,以提升学
生的研究效果。
4. 培养积极人际关系:辅导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提供一些解决冲突和沟通技巧,以帮助
学生改善人际关系问题。
5. 鼓励寻求支持:辅导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寻求支持,包括向老师、家长或其他专业人士寻求帮助,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支
持和指导。
结论
通过以上的辅导方案,中学生在学业和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可
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师在实施辅导过程中应密切
关注学生的反应和进展,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策略调整。
同时,辅导师也应保持对学生的保密性和尊重,确保学生在安
全和信任的环境中接受辅导。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范文分享与讨论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范文分享与讨论心理咨询案例一:抑郁症患者李某的个案分析背景介绍:李某,男性,28岁,大学教师,因长期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导致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
1. 症状描述:李某自述,近半年来,他感到无法忍受的压力。
他经常感到疲惫且没有精力,对以往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
他睡眠困扰且饭量明显下降,所以体重也在下降。
李某自责且对自己的自尊感受到严重的冲击,经常体验到无望和绝望的情绪。
注重细节和注意力也明显下降,与他人的交往变得困难和紧张。
2. 分析与解读:2.1 生活事件的影响:在李某的生活中,一系列的事件影响着他的心理健康。
工作压力、人际关系问题以及自我期待感过高等因素都加剧了他的负面情绪。
这些心理压力激发了他的自责与无望情绪。
2.2 抑郁症症状的特征:李某表现出了典型的抑郁症状。
他的情感低落且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
精神和身体的疲倦在他的自我感觉和功能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3 自我贬低和自责:李某倾向于过度批评自己,总是将错误和失败归咎于自己。
这样的自我评价使他的自尊心受到重创,进一步加重了抑郁症状的加重。
3. 心理咨询策略:3.1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对李某的消极思维模式进行干预和改变。
引导他进行自我价值和积极认可的建设性思考,增强他的自尊感和自信心。
3.2 解剖人际关系:帮助李某提高人际沟通和解决冲突的技巧,以减轻他在人际关系中的压力。
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帮助他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3.3 放松练习:教导李某一系列的放松练习以减轻身心的紧张感和焦虑。
心理咨询案例二:焦虑症患者王某的个案分析背景介绍:王某,女性,32岁,销售经理,因经常感到紧张和焦虑,影响了她的工作表现和生活质量。
1. 症状描述:王某自述,她经常感到心跳加快,无法控制的恐惧感,特别是在面对大众演讲、社交活动以及被他人评判时。
这些情绪和身体的反应增加了她的疲劳感,导致她对这些场景的回避和逃避。
她感到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和情绪,甚至无法入睡。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是班级里的一个较为内向的孩子。
最近一段时间,他的表现有些异常。
他不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也不愿意
参加班级的各种活动。
他在课堂上总是缺乏注意力,经常打瞌睡,成绩也
有所下降。
他的老师和家长都十分关注他,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询问,小明
都不愿意透露任何问题。
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小明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
他的社交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他不再与同学们一起玩耍,不愿意参加
班级活动,这表明他可能感到与他人的交往变得困难或者压力很大。
其次,他在课堂上缺乏注意力,打瞌睡,成绩下降,这提示他可能存在情绪问题
或者学业压力过大。
最后,他不愿意与他人沟通,不愿意透露问题,这可
能是因为他感到困惑、焦虑或者有些自卑。
除此之外,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一些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
组织一些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应对
压力的方法。
家长可以与小明一起进行一些放松的活动,如散步、运动等,以缓解他的心理压力。
总结起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重视和关注。
通过分析小明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典型表现,如社交困难、注
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等。
教师和家长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解决这
些问题,如鼓励交流、提供支持和爱、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
良好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1一.案例介绍白金洁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
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
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
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
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
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
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
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
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
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三.辅导策略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
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
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1、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白金洁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白金洁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白金洁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
渐渐的,白金洁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
“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
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
而且表现得还不错。
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
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
从此她变了好多。
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
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
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
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
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白金洁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
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
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
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
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
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
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
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
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
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
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
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
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心理健康案例分析2一、基本情况王雨,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
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
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
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
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
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
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
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分析与诊断(一)有关测试结果1. 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2. 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3. 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成长过程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
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
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
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雨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
那时候,王雨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雨的脖子,想牵着他走。
王雨想起妈妈说过:脖子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
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
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
基本上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
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
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
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综合分析与诊断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1.攻击性行为: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
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
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