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瓶牛奶》 说课稿2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2篇How many bottles of milk
《有几瓶牛奶》说课稿2篇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
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
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
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2、篇章2:《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篇章1:《有几瓶牛奶》说课稿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
二)的第三课时。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
加法,初步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
加减法的基础。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笑笑有两盒牛奶,一盒九瓶,一盒五瓶情景。

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瓶?”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
维的空间。

而且情境很单一,缺乏趣味性,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
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情境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把整个
课堂设计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游园”这一情境中,让此情境贯穿课堂,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且在情境
中我把数学问题改为“一共有多少瓶”这一条件进行更改,让学
生自己去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
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
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上学前,大部分已经受过较好的学前教育,对于
20以内的加减法能很熟练的计算出得数,因此这节“9+5”
的课,多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旧”知识,并不能引起多大的兴趣。

2、学生虽然很熟练的计算出20以内加减法的得数,但是
具体是怎样得出来的,也就是计算方法却说不清楚或根本不知道,这是本课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学生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

1、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民主,和谐的小
组中探究新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展开探究的双翅,在数学天地里翱翔;变幻评价方式,有师评价,也有课件中的语言评价。

四、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
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
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鼓励
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情感目标: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能力目标:1、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
习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习态度。

2、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有初步
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9加几进位加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讨“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五、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
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
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游园”,使学生在愉悦的情
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
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
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

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二)、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在具体情景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

2、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进行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通过比较、批判“自我反思”,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学习方法。

3、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巩固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聊聊我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园嘛?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园好嘛?”“售票员阿姨看到我们来,特别欢迎,当她看到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这么聪明可爱就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嘛?”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这里设计了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游园情境,将学生喜欢的活动引入课堂,将老师的语言转换成售票员阿姨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的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讨论算法。

“快来看,我们来到了谁的家?”创设猴园情境,“你能根据这2个盘子里桃子的个数提出问题嘛?”同学们在前面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不同的问题,在对他们的表扬中导入到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你们可真聪明,今天我们就用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桃子这个问题?”生列式后,进入本课的重点环节,算法的研究。

(会算的孩子请他们仔细思考怎么算出来的)
本环节的教学,我安排了5个小环节:1、独立思考9加5的算法。

2、小组交流9加5的算法,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小组汇报,教师整理板书,鼓励学生有不同
的算法。

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在小组说说。

5、课件演示算法,加深印象。

为什么要安排5个小环节呢?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独
立思考的时间。

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对9加5
的理解也就不同,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去整理自己的思路
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再则,由于一
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组织能力差,只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好好的想一想应该怎样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在后一环节小组交
流中有东西好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
算法多样化”的要求。

不同的算法展示了学生不同的认知方式。

教学中,学生探讨算法,摆小棒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经历
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再创造的过程。

这种探究式思考的价
值远远大于遵循某种方法的思考价值。

教学中,学生的计算方法
各异,不急于评价某种方法的优劣,而是让学生介绍清楚各种方
法的特点,引导学生“取其精华”,使算法多样化的过程成为一
个探索与创新的过程。

因此,既要肯定他们逐个数的方法,又要
尽量让他们也学会凑十法,在集体反馈时,我这样问:“这种方
法你觉得对嘛? 这种方法你喜欢嘛?你能试着说一说嘛?”等问题,多创造一些机会让他们和其它同学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小组交流环节,
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提倡算法多样化,并非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多种计算方法。

“算
法多样化”应是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新课标中
所提及的算法多样化和优化,是指集体的多样化,个体的优化。

也就是说要求全体学生尽可能地多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而不是
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或掌握这些算法。

优化是学生个体的行为,教师不能把全班同学所有的算法都优化成一个算法,这有违新课
标的精神。

因此,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有意识的把学生汇报的
算法板书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在小
组里再说说,达到个性的优化。

最后我再用课件演示一遍算法,
加深印象,理清思路。

(三)、巩固算法,应用新知。

如何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如果单纯让学生
算9+3=□、7+9=□等算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就会受到影响。

再次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对熊猫和孔雀的请求,小朋友们都
很乐意帮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和运用多种算法。

(四)深化知识。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课堂学习形式。

让学生在游戏中、玩乐中轻轻松松学知识,这不正是我们的追求。

于是此环节我设
计了游戏。

我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的聪明表现已经在动
物园传开了,许多小动物都来欢迎你们,想和你交朋友,你们愿
意嘛?你喜欢谁,就用9和谁身上的数字相加,求出得数,算得
对小动物就会出来和你们交朋友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来玩这种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练习了9+几的进位加法,并在算
题的过程中练习了自己最熟练的有关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达到
了练习和强化的目的。

(五)乘车回家,总结知识。

1、我设计了一个乘车游戏,“同学们我们要回家了,能载
我们回去的车,有12路,13路__--16路,请同学们计算出自
己卡片上的题,来决定自己坐哪路车”,此环节不仅巩固了新知,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其中会有几个卡片上的题的得
数在这几路中没有,渗透孩子们遇到此情况不要慌,要耐心等待
自己要乘的车,或是给爸爸妈妈打电话。

在集体活动中遇此情况
应该马上向老师汇报。

2、我们即将告别这些可爱的小动物时,你能不能告诉它们,在今天的游园活动中你有哪些收获呢、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做了总结。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认识,请各位同仁、专家批评指
正篇章2:《有几瓶牛奶》说课稿【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
在座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各位老师一同研讨、一同学习。

我们本节课的教
研主题是:体会算法多样化,指导优化算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72页、73页的《有几瓶牛奶》。

经过我们几位教师的研讨,对本节课的教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有几瓶牛奶”的情境活动是学生第一次接触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也是建立位值概念的重要阶段。

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⑴根据生活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以供学生进行思考。

⑵呈现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的几种思考方法。

⑶直接对进位加法的算式进行计算,以作为巩固练习。

学好这部分知识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重大的影响。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20以内的数及其运算的经验,他们喜欢从身边的事例中学习数学。

通过前面的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十进制。

但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尽可能地安排摆一摆、数一数等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算理,优化算法。

根据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学生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方法的简便性。

2、在探索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对
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确立为: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将本节
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优化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着“让学生在生动具
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理念,教师将采用“引导——探究——发展”这一教学方式组织教与学的活动。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本课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态的、多元的评价方式,同时注重以多媒体课件和多种学
具为凭借,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基于以上理解,我们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
数学”。

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与学生生活
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给淘淘介绍有营养的食品”的学习
情境,课件适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两盒牛奶的数
量提出问题,从而巧妙地引出了9加几的数学问题。

这样既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第一步是指导列式。

首先让学生说一说画面
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列出算式。

指名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评价。

第二步是探索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
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先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棒或圆片代表两盒牛奶摆一摆,说
一说,或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把自己的方法说给
同桌听。

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活动
情况。

然后,学生自由汇报算法,全班交流算法。

这里先让学生
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与同伴的交流、比较中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算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
学生理解“凑十法”,使学生发现几种算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

这种算法多样化充
分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

第三步是优化算法。

学生比较几种算法,说出自己喜欢的算法,并说明为什么,然后课件演示笑笑喜欢的“凑十法”,最后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在这里,教师发挥了主导作用,引导学生
体验哪一种计算方法是最好的,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使大多数
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接着课件出示苹果图,引
导学生列出算式,并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用“凑十法”进行计
算,另一组用其他方法计算,比一比谁算得快。

再用课件出示算
式7+9,学生说说这个算式可以表示什么,并试着计算。

在这些计算练习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算理,做到熟练。

这样既尊重了学
生的能力差异,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环节:实践应用,深化认知。

本环节共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圈一圈,算一算。

创设
淘淘为答谢大家而寄铅笔的情境,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

这种
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将枯燥的练习情境化,从
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借此也向学生渗透知恩图报的思想
教育。

活动二:做妈妈的小帮手。

这是一道开放题。

学生可以依照
自己的意愿帮助妈妈设计购买方案,并列出9加几的算式。

这样
既巩固所学知识,又使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活动三:数学游戏——比比谁算得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数
学游戏,看看在相同的时间里哪个小组算得又对有多。

这个游戏
的设计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计算能力。

这三个活动的设计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照顾
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
同的发展,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四环节:畅谈收获,总结评价。

首先让学生畅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评价,提出希望,最后
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关于9加几的问题。

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
自我评价的能力,再一次向学生渗透生活中有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唤起学生对下一节数学课的企盼。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