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语法(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
02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2.省略谓语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侯)狱门外。
2.省略谓语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一狼仍从(之)。”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01
宾语前置
03
例:“时人莫之许也。” “忌不自信。”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
02
如:不自信、不吾知、不自胜、莫之许、莫己若、未之闻、未之知。
04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用否定副词“非”、“莫”表示否定的判断。
常用判断句式
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5、直接判断
常用判断句式
直接判断
用否定副词“非”、“莫”表示否定的判断。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被动句/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②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④皆以美于徐公。 ⑤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⑥秦,虎狼之国。 ⑦大王来何操? ⑧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⑨将军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⑩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用“者”或“也”表判断。
判断句

【精编范文】文言文中表示很短时间的词语word版本 (1页)

【精编范文】文言文中表示很短时间的词语word版本 (1页)

【精编范文】文言文中表示很短时间的词语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文言文中表示很短时间的词语
TAG:文言文语法文字
遽:立刻、马上。

《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

《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

《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

《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

《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

《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

《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
无何:没有多久。

《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未几:没多久。

《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

《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

《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适:刚才。

《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即日:当天。

《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今者:现在。

《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

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Word最新版)

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Word最新版)

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通过整理的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同学们好,恭喜你荣升为一名初中生,开启新的学问旅程。

进入初中后,我们学习的学问会更加深化、广博,今日要跟大家共享的就是古文的语言表达形式之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如今我们学习过程中的听、说、读、写大都运用现代汉语,其实现代汉语的语法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代汉语,但是语法和其他语言要素一样是处在发展变更中的,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我们称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文言文非一般句式为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致有五种类型:分别是: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推断句、固定句式。

我们先从最简洁理解的推断句式讲起吧。

推断句用以断定主语、谓语两者是否属于同一事物,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或类别。

简洁讲,推断句就是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

分为确定推断和否定推断。

判定确定推断句的第一种标记就是在句子中出现运用“……也”、“……者,……也”、“……者也”,用“……也”标记的推断句如:《咏雪》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夫战,志气也”,后面两句主语和谓语并非是同一个事物,但是从语意表达的角度分析,构成了推断的语义。

用……者,……也”标识的如:《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唐雎不辱使命》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用“……者也”标识的如:《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是用推断句的形式表示象征的内容,不仅仅是简洁的推断句。

其次种是以“皆”“乃”为标记,例如《出师表》中,“此皆良实”一句,意思是说这些都是和善诚恳、心志忠贞纯净的人。

以”乃“为标记的在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是我们最熟知的《三国演义》中经常会出现,比如:吾乃常山赵子龙。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1)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2)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3)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二、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例1: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例2: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1)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例1: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例2: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2)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例1: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例2: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例3:吾妻之美我者。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完整版)文言文常见语法

文言文常见语法一、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其本身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使之活*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宾语与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无区别,只在意义上有区别。

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不是指“子路见其二子”,而是指“使其二子见子路”,用作使动要读“现”的音。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江南岸绿博我以文。

——博有多义,此为形容词“广博”,故是使我广博。

3、名词的使动用法,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使我称王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一用法。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形容词的意动,以之为奇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认为国君是国君,第一个君是名词的意动,第二个仍是名词之意。

三、名词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例: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以目示意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论语·子张》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范雎之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在庭院,表处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向西,表方位。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用箕畚,表工具。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依法当斩,表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即把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初中文言文语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可编辑修改word版)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

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语法词性:根据语法功能和意义,把汉语的词分成两大类:一、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二、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实词:(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1、人事名词:如,人学生鲁迅《离骚》政治文化2、时间名词:如,春天上午星期天母亲节刚才3、处所名词:如,上海中国远处周围里屋郊区4、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里外旁内东西判断方法:1、能受数量词修饰。

两个城市一些学生一点儿水2、不受副词“不”修饰。

名词的语法功能:经常作主语、宾语练习:请把在这段文字中的名词找出来。

当国歌国旗一起升起来的时候,我从一个山村孩子纯朴的敬礼里,我从一个老华侨湿润的凝视里,看到,看到中国深远处的伟力和韧性(二)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存现、变化、消失、判断、心理活动等的词。

1、动作动词:表动作、行为。

如,走看说进行开始2、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3、使令动词:表指使、命令或请求。

如,使叫让派请求禁止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会可以愿肯敢要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

如,能够解决)5、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6、判断动词: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为”等。

动词的判断方法:1、不能受“很”修饰(除能愿和心理活动动词外)2、标志:“着”“了”“过”3、用带趋向动词或重叠的方式来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趋向等。

动词的语法功能:1、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2、大部分能带宾语名与动、形的区别:A.名词不能重叠。

(少数除外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

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

国家不国家?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和语法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们不仅影响到文章的表达和理解,还反映了当时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文言文。

一、句式1. 并列句:指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分句构成,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例句:夫以不听父母之命,无信于人者,治也(出自《论语》)。

2. 等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分句构成,并列分句的数量相等。

例句:天命多病,年命飘忽,惟人心至诚,由吾穷苦之日,亦有不穷之时(出自《荀子·劝学》)。

3. 偏正句:由主句和偏正词、短语或分句构成,用来修饰主句的名词或动词。

例句:其温温恭人之容,陶陶尔于采薇乃忘食(出自《孟子·尽心》)。

4.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

5. 主谓宾结构:句子的基本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例句:夫人者,人之本也,而动言于民(出自《论语》)。

二、语法知识点1. 量词:古代文言文中,名词前常用量词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出自《明媒正娶·后座魄魅闹世运》)。

2. 代词:古代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较为丰富,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作用。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满江红·和郑天挺塞北海袍夜行独坐有怀》)。

3. 句末助词:古代文言文中,为了增加语气或表达情感,在句末加上助词。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哉!使我不得开心颜耶!(出自《满江红》)4.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

例句:甚矣吾衰也,乃今始知非古人之过而无可改者矣(出自《荀子·劝学》)。

5. 倒装结构:在句子中,将谓语动词的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用来强调动词或表达特定的语气。

例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左传·怀公十四年》)。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文言文常见18语气词用法和分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文言文常见18 语气词用法和分析一、两个语气词连用。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

例如:(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力壮的时候,尚且赶不上人;现在我年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例句中的“也已”是限止语气兼论断语气。

语气重点在“已”,它同“矣”,可译为“了”。

两个陈述语气词连用不算常见,其中较多的是“也已”、“已也”等。

2.陈述语气词和疑问语气词连用。

例如:①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孟子·公孙丑上》)【译句:那么您已经是圣人了吗?】②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译句: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③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韩愈:(《祭十二郎文》)【译句: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例①是疑问语气兼报道语气,语气重点在“乎”,可译作“吗”。

例②是委婉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表肯定的反问语气,语气重点在“与”,它同“欤”,可译为“吗”。

例③是较舒缓的疑问语气兼判断语气,语气重点在“邪”,它同“耶”,可译为“呢”。

三例语气的重心在疑问。

3.陈述或疑问语气词和感叹语气词连用,重心在感叹语气。

例如:①子曰:“莫我知也夫!”(《论语·宪问》)【译句:孔子说:“没有谁了解我啊!”】②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译句:难道不是为了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呀?】③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译句:(这个道理)难道只是限于伶人吗?】④呜呼,亦盛矣哉!(张溥:《五人墓碑记》)【译句:啊!也够盛大隆重了啊!】⑤(齐宣王)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译句:(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凭借德行使人民生活安定吗?”】例①~④均为感叹语气兼陈述语气,语气重点在“夫”或“哉”上,“夫”可译为“啊”,“哉”分别可译为“呀”、“吗”、“啊”。

古代汉语语法大全

古代汉语语法大全

(三)介词介词引进动作有关内容。

介词是虚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与宾语(含隐性宾语)结合才能成为句子成分,主要充当状语、补语,偶或定语。

以德报怨——以德,状语始于足下——于足下,补语王因收吏玺自三百石以上。

(韩·外储说右下)——自三百石以上,定语,后置介词、动词都能带宾语,区别在于:“介+宾”作修饰语,“动+宾”主要作谓语。

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论·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

(论·卫灵公)介词引进的动作有关内容有: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目的、对象、行为主体等,据此进行介词分类。

1、时地介词时地介词是“时间介词”和“处所介词”的合称,作用是引进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和地点,包括起点、终点、所在、经历、方向等。

第一,引进动作起点。

有“于、於、乎、从、自、由/繇、以、道、起”等。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六十四章)(纣)囚文王昌。

投之石室,将以昔至明,阴兢活之,与之俱亡。

(史·龟策)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西南夷)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

(韩·十过)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

(史·冯唐)自古以来自关而西从今往后从壁上观由赵入秦由今以降第二,引进动作终点。

主要有“于、於、乎、及、至、到、抵/底、迟、犁、迄/ 讫、逮/迨、投、薄”等。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大雅·生民)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孟·梁惠王上)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左·隐元)楚侵及阳桥。

(左·成二)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穗于故畦,并歌并进。

(列·天瑞)又作“抵”。

逮夜至于齐。

(左·哀六)逮丕继业,年已长大。

(吴志·诸葛瑾)又作“迨”。

迟帝还,赵王死。

(汉书·外戚上)《史·吕太后本纪》作“犁”,今有“黎明”。

(原)涉单车驱上茂陵,投暮,入其里宅,因自匿不见人。

文言文常用语法总结

文言文常用语法总结

文言文常用语法总结一、文言实词的几种活用文言文以实词为主,实词中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很大障碍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这一现象的基本情况并学习相关内容,掌握解决它的基本方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可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要准确阅读文言文,就必须善于辨析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掌握文言文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一)、名词用作动词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这个动词的意义与名词表示的意义有关。

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②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狼》)③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①“蹄”用作动词,译为“用脚踢”。

②“洞”用作动词,译为“打洞”。

③“籍”用作动词,是登记的意思。

这个意思与“籍”的名词义“户口册子”有关,户口册子的功用就是登记户籍。

(二)、名词作状语1、普通名词作状语⑴表示比喻,译为“像...一样”。

如:①天下云集响应。

(《过秦论》)“云”、“响”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响应一样”。

⑵表示使用的工具或方式,译为“用...”。

如: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活板》)①“木格”是名词做状语,译为“用木格”。

⑶表示处所、趋向,译为“在...”“从...”。

如:①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赤壁之战》)①“水陆”是名词作状语,译为“从水面上和陆地上”。

⑷表示对待人的态度,译为“像对待...那样”“把...当作...”。

如:①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①“兄”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哥哥那样”。

2、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趋向,译为“在...”、“向...”。

如:①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①“西”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向西”。

②“外”在句中是状语,译为“在外”。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

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与词汇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常用词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一、基本语法1. 主谓宾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主谓宾结构,即主语用于表示动作的执行者,谓语表示动作的动作,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吾爱汝”,意为“我爱你”。

2. 定状补结构古代文言文的句子中常出现定状补结构,即通过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主谓宾结构。

定语用于修饰名词,状语用于修饰动词,补语用于补充动作的结果或状态。

例如:“丹心报国”,意为“以红色的心报答国家”。

3. 并列与从属古代文言文的句子常采用并列和从属的句子结构来表达不同的语义关系。

并列结构表示同等重要的概念或动作关系,从属结构表示主次、因果或条件关系。

4. 结构短小精炼古代文言文注重言简意赅,追求结构短小精炼的表达方式。

句子中通常删除主语、谓语和宾语等成分,重点突出动作和事件。

二、常用词汇1. 人称代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人称代词包括“吾”、“尔”、“之”等。

其中,“吾”用于表示第一人称,“尔”用于表示第二人称,“之”用于表示第三人称。

2. 动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动词包括“行”、“作”、“爱”等。

其中,“行”表示行为的执行,“作”表示动作的进行,“爱”表示情感的表达。

3. 名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包括“人”、“国”、“心”等。

其中,“人”用于表示人的概念,“国”用于表示国家的概念,“心”用于表示内心的情感。

4. 形容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形容词包括“红”、“白”、“青”等。

其中,“红”表示颜色的概念,“白”表示颜色的概念,“青”用于表示颜色的概念。

5. 副词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副词包括“甚”、“必”、“宜”等。

其中,“甚”表示程度的概念,“必”表示必然的概念,“宜”表示适合的概念。

在学习古代文言文时,我们必须掌握基本的语法和词汇。

(完整版)文言文语法

(完整版)文言文语法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1、“……者……也”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者……”式。

“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也”式。

“也”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 “谓语+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触龙说赵太后》)2.“见+谓语”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司马迁《屈原列传》)“见+谓语+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在动词后加介词“于”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受+谓语”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如:(1)有罪受.贰。

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4. “为+动词”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 “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最新版)

文言语法知识全文(最新版)

文言语法纲要吉林省吉林市第十三中学校王正平中学文言语法知识纲要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二)古今词义的变化;(三)一词多义与词义的引申;(四)偏义词;三、通假第二节:文言虚词一、两个常用的助词:者、所;二、两个常见的语气副词:其、曾;三、兼词:诸、焉、盍;四、有待补充的内容;第三节:实词活用一、名词用作动词;二、形容词用作动词;三、名词作状语名词作补语四、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第四节: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一)主语省略(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二)谓语省略;(三)宾语省略(代词宾语“之”常被省略)(四)介词的省略(介词“以”、“于”常被省略)(五)介词的宾语省略(代词“之”做“以、与、为”宾语常省略)(六)定语或状语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四、倒装句(一)主谓倒装(二)动宾倒装(即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提前;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提前;3、强调性提宾(三)介宾倒装(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可提前)(四)定中倒装(即定语后置)(五)介宾词组的后置;文言语法知识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文言常用实词的积累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准确理解其词义,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逐渐积累,此外没有什么捷径。

二、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我们随便把一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就会发现译文比原文长了许多。

这主要是因为,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山野出产奇异黑色质地白色花纹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死亡没有抵御在这样一个短短的句子里,就有十个词在翻译时应变成双音节词,所以译文的字数要多于原文的字数。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文言固定句式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一、表陈述语气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2.“有所”“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如:君何以知燕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苏轼《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

(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

如:则谓非草木不得。

(《芙蕖》)二、表疑问语气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3.“何……为”“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见语法
1、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
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其本身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使之活
*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宾语与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无区别,只在意义上有区别。

如,“止
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不是指“子路见其二子”,而是指“使其二子
见子路”,用作使动要读“现”的音。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江南岸绿
博我以文。

——博有多义,此为形容词“广博”,故是使我广博。

3、名词的使动用法,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使我称王
2、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一用法。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形容词的意动,以之为奇
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认为国君是国君,第一个君是名词的意动,第二
个仍是名词之意。

3、名词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
例: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以目示意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论语·子张》
4、名词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范雎之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在庭院,表处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向西,表方位。

2、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用箕畚,表工具。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依法当斩,表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即把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4、表示比喻:
例:嫂蛇形匍伏。

《战国策》——像蛇一样爬行。

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其一像犬一样,而不是说“一条狗”。

5、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

谓语动词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

“为”读作第四声,可根据情况理解为“为了”、“因为”、“给(替)”、“对(向)”等意思。

例:
1、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像,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 这一动作行为的。

2、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

《三国志》——“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

“苦”,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为动用法。

“咳嗽”是“苦”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