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宜居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二稿)
“老年宜居社区”创建工作汇报材料
“老年宜居社区”创建工作汇报材料**街**社区是一个老城区型社区,共分4个方块,东起**路,南邻***街,西接***路,北连**街,辖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现有户籍人数***人。
目前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人,80岁以上老人***人,辖区独住、空巢老人较多。
今年来,社区以老年人需求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出了“智能化养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理念,打造出情系百姓、配套齐全、服务完善、生活便利的老年宜居社区。
一、领导重视,主动谋划在前。
创建宜居社区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和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举措。
社区两委班子高度重视创建工作,结合社区实际,从理清工作思路和搭建工作平台两个方面加强组织领导:一是理清工作思路。
提出了“政府搭台,机构参与,老百姓受益”的宜居养老工作理念,积极探索三是购买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和侨亚老年配餐中心运营**万余元;四是设计安装人性化安全辅助设施投入**万余元。
对社区所有高层楼栋在3层半安装老人休息座椅,单元门栋入口安装扶手,防滑坡面改造,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安装扶手,楼内通道和公共区域地面防滑改造,楼房入口建设轮椅坡道等;五是加强创老年宜居社区氛围宣传投入* *万余元。
四、引入机构,延伸服务功能。
1、完善老年人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按“六室一场一厨”的设置,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服务中心功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助餐服务等专业化、个性化服务。
2、打造“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
整合社区内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信誉良好的单位、社会组织、个体商户,针对老年人实际生活需求,建立老年人为主体、以社区为平台、以辖区单位和专业社会组织为依托、以个体商户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的助老生活服务圈。
3、探索构建个性化服务,开展“银铃结对互助”。
(1)在20户高龄、孤寡、独居老人家中安装报警铃、定位系统。
一旦出现意外等,能迅速报警,在同一门栋的帮扶志愿者能够在1分钟内迅速赶到老人家中,解决应急问题。
《2024年面向原居安老的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规划策略研究》范文
《面向原居安老的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规划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的增加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数量更是日益增长。
如何为城市中的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面向原居安老的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规划策略,以实现社区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规划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以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为依据,构建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这种规划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老年友好社区规划策略的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规划方案,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老年友好社区规划策略(一)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在老年友好社区规划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
在规划过程中,应注重老年人的活动空间、交通出行、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等方面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
(二)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为了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应完善社区基础设施。
包括建设适合老年人的住宅、公共设施和医疗设施等。
同时,应注重设施的无障碍设计,方便老年人出行和使用。
(三)优化社区环境优美的社区环境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注重社区环境的优化。
包括绿化、景观设计、空气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四)加强社区服务社区服务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应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提供日常照料、健康保健、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同时,应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五)推进智能化建设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化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老年友好社区规划中,应推进智能化建设,包括智能安防、智能家居、健康监测等方面的应用,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生活环境。
城市社区宜居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城市社区宜居评价指标体系论文【摘要】指标体系要真正落实到社区建设中,就必须逐层分解,制定措施实现与实际工作的结合。
在指标分解过程中一方面要保证指标的每个关键要素落实到相应责任主体,可操作、可考核;另一方面要保证指标责任主体便于统计和监测每个指标的关键要素,实现对指标体系的还原评估与反馈修正。
使指标体系分解实施的结果动态化,保证指标的有效性。
一、社区功能与宜居建设要求(一)社区功能在城市规划学领域,社区拥有“居住”与“支持”两大功能。
“居住”功能强调私密性、内向性与静态空间,“支持”功能强调公共性、开放性与流动空间。
二者之间形成一种层次结构的过渡性[1]。
“居住”是社区的基本功能,“支持”则为其提供保障,二者紧密联系。
在社会学领域,社区功能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化”、“社会调控”、“社会福利保障”与“社会参与”五大功能。
经济功能是指社区工厂、商店、宾馆等为居民提供各类服务的功能;社会化功能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使自然人形成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功能;社会调控功能是指社区各类机构与团体维护社区秩序,保障社区安全的功能;社会福利保障是指社区福利部门、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开展的主要面向社区弱势者的照顾和关怀、社区居民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支援,社区医院、诊疗所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等功能;社会参与功能是社区为居民提供经济、政治、教育、康乐和福利等多方面活动的参与机会,增强社区凝聚力的功能[2]。
这五大基本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二)宜居建设要求2000年,民政部下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城市社区的工作重点,在全国范围内推动了城市社区建设。
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将政府服务覆盖到社区,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
2011年,国务院下发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将合理配置社区服务设施、优化社区服务内容、壮大社区服务队伍、完善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作为发展目标。
宜居建筑与宜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
宜居建筑与宜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宜居建筑与宜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宜居建筑与宜居住区的需求日益凸显。
为了确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套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宜居建筑与宜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
一、环境品质指标:1. 空气质量:评估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包括PM2.5、PM10等指标。
2. 噪声控制:评估建筑内外噪声的控制效果,确保居民的休息和生活环境安静舒适。
3. 自然景观:评估住区周边自然景观的状况,如绿化覆盖率、水域面积等。
4. 璀璨夜景:评估住区夜间照明效果,包括照明亮度、灯光设计等。
二、社会服务指标:1. 教育资源:评估住区周边教育机构的数量、质量和覆盖范围。
2. 医疗服务:评估住区周边医疗机构的数量、质量和距离。
3. 文化娱乐设施:评估住区附近的公园、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娱乐设施的完善程度。
4. 商业设施:评估住区周边购物中心、超市、便利店等商业设施的数量和便利程度。
三、居住舒适指标:1. 室内布局:评估室内空间的合理布局,确保居住舒适度和使用效率。
2. 光照通风:评估建筑内部采光和通风状况,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和光线充足。
3. 采暖与制冷:评估建筑的采暖和制冷系统的效果,确保居民在冬暖夏凉的环境中生活。
4. 保温隔音:评估建筑的保温和隔音效果,确保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隐私保护。
四、交通便利指标:1. 公共交通:评估住区周边公交和地铁的覆盖范围、出行时间和便利程度。
2. 道路网络:评估住区周边道路网络的完善程度和交通流畅程度。
3. 步行和自行车道:评估住区内步行和自行车道的建设情况,鼓励绿色出行方式。
五、安全保障指标:1. 防火设施:评估住区内消防设施的覆盖范围和效力。
2. 防盗措施:评估住宅楼或小区的安全设施,如安全门、监控系统等。
3. 应急救援:评估住区内应急救援设施的完备程度,如医疗急救站、消防站等。
通过以上宜居建筑与宜居住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客观、全面地评估建筑和住区的质量,为相关部门提供指导和决策依据。
人口社会学论文老年人口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算
人口社会学论文老年人口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算人口社会学论文:老年人口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算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老年人口的幸福感,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口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测算方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幸福感的概念与测算方法1.1 幸福感的概念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的主观感受,包括对生活满意度、情绪状态、生活目标的实现程度等多个方面的评价。
老年人口的幸福感与健康、经济状况、社交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1.2 幸福感的测算方法幸福感的测算方法多样,常用的包括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生活满意度评估、正面心理学测量等。
其中,主观幸福感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询问被调查者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来获取数据。
二、老年人口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1 健康指标健康是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构建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时,可以考虑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慢性病发生率、生活自理能力等指标。
2.2 经济指标经济状况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可以考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退休金水平、财产状况等指标。
2.3 社交关系指标社交关系对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样至关重要。
可以考虑老年人的家庭关系、社区参与度、社交活动频率等指标。
2.4 心理健康指标心理健康是评价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维度之一。
可以考虑老年人的抑郁状况、积极情绪体验、生活满意度等指标。
三、老年人口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方法3.1 权重确定方法在测算老年人口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通过专家评估和数据分析来确定权重。
3.2 数据收集与处理为了测算老年人口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需要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方式获取数据,并运用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评估背景和目的•评估范围和方法•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服务能力评估指标解析•服务质量评估指标解析•服务满意度评估指标解析•评估实施与结果应用目录评估背景1. 人口老龄化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2. 家庭结构变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
3. 社会服务需求增长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需要更加完善和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通过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能力的评估,可以发现服务中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服务质量,提高老年人的满意度。
1. 提高服务质量通过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标准,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2. 规范服务标准通过评估结果的应用,可以向政府提供投入养老服务的依据,引导政府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
3. 引导政府投入通过评估体系的实施,可以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养老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4. 推动行业发展评估目的评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标准,如房间大小、无障碍设施、应急设备等。
服务硬件评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体系、服务流程、信息化水平等。
服务软件评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资质、专业能力、服务态度等。
服务人员评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老人满意度、服务效果等。
服务效果评估范围通过实地考察了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设施和管理情况。
现场考察问卷调查访谈调研综合评估通过向服务对象和工作人员发放问卷,了解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等情况。
通过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服务流程和管理体系等情况。
将以上各项指标综合评估,得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总体评价结果。
老年人幸福指数指标体系
老年人幸福指数指标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关注。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老年人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对于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制定相关政策以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健康状况健康是老年人幸福的基石。
在指标体系中,健康状况应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生理健康方面,可通过体检数据来评估,如常见疾病的患病率(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身体机能指标(如视力、听力、活动能力等)以及医疗保障的覆盖程度。
良好的医疗保障能让老年人及时获得治疗,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可以通过评估老年人的情绪状态(是否经常感到焦虑、抑郁等)、社交活跃度(是否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亲友保持良好联系)以及对生活的满意度来衡量。
二、经济状况经济稳定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重要保障。
首先,养老金和退休金的水平是关键指标。
足够的养老金能确保老年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维持一定的生活品质。
其次,个人储蓄和资产状况也应纳入考量。
拥有一定的储蓄可以应对突发情况,增强经济安全感。
此外,还要关注老年人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
是否能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合理的支出,以及是否有能力参与文化、娱乐等消费活动。
三、居住环境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对老年人的幸福至关重要。
住房条件包括房屋的面积、设施是否便利(如有无无障碍通道、适老化设施等)、居住的稳定性(是否长期拥有稳定的住所)。
社区环境也很重要,周边是否有公园、医院、超市等便利设施,社区的治安状况、环境卫生以及邻里关系是否和谐。
四、社交关系良好的社交关系能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升幸福感。
家庭关系方面,与子女、配偶的关系是否亲密融洽,子女是否关心照顾老人,家庭是否和睦。
朋友关系上,是否有经常往来的朋友,参与朋友聚会的频率。
同时,参与社会团体和志愿活动的情况也能反映老年人的社交活跃度和社会融入度。
五、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宜居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二稿)
“老年宜居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此项调查服务于黄浦区建设“老年人宜居社区”的工作。
2008年,黄浦区进行了深化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项目,并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制定了在全区推行“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的计划。
2009年,区老龄办与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合作,制定了“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的规划。
“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项目的总目标,是通过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以安全保障、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和社区照料为支柱的为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创设适宜的居家养老环境,使黄浦区的老年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安居乐业。
作为此项计划的一个实施环节,“老年宜居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旨在为我们改善社区为老服务的种种干预工作提供评估方案,同时引导各项具体工作获得我们所预期的绩效。
一、研究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在世界各国的快速进程,老年人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人们更看重长寿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寿命已经大为延长,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在老年阶段依然能够得到有质量的生活。
这里就包含了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如何才是有质量的老年生活;二是有质量的老年生活需要怎样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实现。
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两个口号为标志,最近二十年里人们关于老年人问题的普遍共识发生了两次重要更新。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对老人个体而言,“健康老龄化”不仅指老年人寿命的延长,而且着重于生命质量的提高;健康也不单指身体的健康,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
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并在2002年4月召开的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正式写进大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计划》中。
对于老年个体而言,“积极老龄化”包含了比“健康老龄化”更为广泛的意涵。
“积极”一词不仅仅指身心健康,而且指不断有能力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的事务。
同时,人们也已经认识到,要实现“积极老龄化”,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指南
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指南第一篇: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指南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指南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要以社区为基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逐步落实各项老龄法规政策,使硬件建设持续改善,服务水平有效提高,老年人能明显感受到社区的宜居特征。
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要统筹实现以下六个方面:一、社区环境优美老年宜居社区要整洁卫生,绿化美观,环境优美,适宜老年人居住和生活。
(一)卫生清洁。
社区内垃圾实行集中收管,分类回收,清运定点及时,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污水流淌或乱扔废弃物现象。
社区内住户、企业、餐馆、驻社区单位等油烟、污水排放要符合地方有关规定标准。
(二)安静环保。
社区内施工及装修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工作时间,不在居民休息时间使用噪音过大的机械设备,并采取积极环保措施降低噪音和各种环境污染。
(三)绿化达标。
绿化(绿地)面积要大道城镇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要求,区域环境适宜安排居民休憩和组织活动。
社区内花草树木修剪整齐,绿地无毁坏,无侵占现象。
社区内无违章搭建,无严重破、损、残建筑物,无乱设摊点,庭院内外物品放置整齐有序。
二、社区居住舒适老年宜居社区的住宅建筑要符合国家建筑标准,设施设备要安全可靠,无障碍出行安全便捷,使老年人居住舒适,生活方便,幸福安逸。
(一)住宅建筑符合标准。
社区住房的建设要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老年住宅建设标准》。
建筑格局、朝向、楼层、材料和装修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方便和特殊需求以及家庭成员的构成。
户型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健康、舒适,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做到通风良好,日照充足。
电梯要安全正常运转,并能够满足急救需求。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住房内走廊、过道和厕所、起居室内要安装安全辅助设施。
(二)无障碍出行安全。
社区楼宇内通道和公共区域要达到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坡道、弯路、台阶灯要具备防滑功能。
楼房门口要设轮椅通道,满足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和便捷,保证行动的可达性。
(三)设施设备性能可靠。
确保社区内设施设备安全,特别是安全电源,提倡安装使用节能环保的设备或有关科技节能环保设施。
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研讨(doc 7页)
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研讨(doc 7页)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一、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与原理1、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三个原则(1)科学性原则本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在国内外成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强的理论支持;通过对具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走访调查了解机构的运作和为老服务现状,同时从对老年人的抽样问卷调查中掌握了老年人的实际需要,最后运用现代统计学成果对数据的进行处理,并根据层次分析理论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2)实用性原则即可操作性原则。
各级指标与评估指标体系设置的粗细、简繁、深浅要适度。
并不是说指标越多、体系涉及的面越广就越好,而是要对那些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做出相应的评价即可。
因为具体的评估过程牵涉到指标获得的难易程度,成本与效益的利益对比。
操作过程的经济性也是实用性的一个方面,即在满足评估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评估的成本最小。
(3)可持续性原则设计评估指标体系必须考虑到指标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要根据各地的基本情况、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来构建,由于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是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我们构建的是一个起点比较低的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然而随着“银色浪潮”的冲击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养老服务的水平必将随之逐渐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也会不断发展。
而为了与此未来趋势相适应,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在构建时就要充分考虑到指标的可持续性,既不能过于超前也不能太滞后,这样的指标才具有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2、构建居家养老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分析原理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
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 教授于70 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
此后AHP在决策问题的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同时AHP的理论也得到不断深入和发展。
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
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评价指标体系原地养老或居家养老无形中将对老年人所在社区的公共空间及环境提出相对较高要求,以保证老年人生活的整体质量提升。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更加凸显出老旧社区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规划不合理、绿化面积小、配套设施不完善等,为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居住环境要求,且避免对社会稳定性造成较大影响,必须对其进行改造。
老旧社区的改造研究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城市规划或单纯物质环境的改造,而是从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生态、能源利用等多角度对社区的空间环境进行的改造;老旧社区改造的意义除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性,更切实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老旧社区的现状以提升社会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适老性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目前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适老性并未形成建立系统性的标准性成果,缺乏针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中适老性标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因此,本文旨在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指标,结合相关方法构建出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适老性评价体系,推进适老事业及老旧社区改造的发展。
一、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适老性研究的关键步骤,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完善将影响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是否有意义。
各评价指标之间可能存在有一定联系、包含或者重叠性的关系,因此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合理的筛选处理,为了构建出科学性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下述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只有对适老性有客观的认识、进行有效的评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出发、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需求分析,分析总结现有改造适老性的程度,最终进行客观且实际的评价。
(二)指导性原则城市或地区做出的决策都要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适老性评价也不例外。
对此进行的评价最终是为此类改造建设类工程服务,因此必须要利于整体发展,并不断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2024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报告
2024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报告一、引言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老年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和养老服务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国在推进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报告旨在总结2024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措施。
二、总体工作进展2024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各地积极响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服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1. 着力构建友好环境。
在社区内加强环境整治和提升,修建了老年人休闲健身广场、亲子活动中心等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锻炼身体和社交互动的机会。
加大对老旧物业的改造力度,创建更加宜居、安全的社区环境。
2. 优化服务体系。
建立了老年人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医疗、养老、文化娱乐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加强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照护服务,组织定期的健康体检和健康讲座,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和养老自理能力。
3. 提升社区管理水平。
加强社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
推行“互助共建、居民自治”的理念,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管理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4. 加强社会参与和支持。
通过引入社会力量、企事业单位和志愿者等,加强对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支持和参与,形成政府、社区和社会的合力,推动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在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1.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由于资金有限和规划不足,部分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2. 服务体系不完善。
一些地方对老年人服务的开展仍存在不足,服务范围和内容有限,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不匹配。
3. 社区参与程度不高。
尽管加强了居民的参与和自治,但仍有一部分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意识和能力,社区参与的整体程度有待提高。
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研究现状
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研究现状一、前言老年人生活质量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其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改善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其研究现状。
二、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1.定义老年人生活质量指的是老年人在物质、文化、精神等各方面得到满足和提高的程度。
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健康、经济状况、社会参与、家庭支持等多个方面。
2.构成要素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包括以下方面:(1)健康: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等。
(2)经济:收入水平、退休金等经济保障措施。
(3)社会参与:社交网络、志愿服务等社会参与方式。
(4)家庭支持:家庭关系和家庭支持网络等。
3.评价方法评价老年人生活质量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信息,而定量方法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等方式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
三、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现状1.国内研究现状(1)指标体系的构建国内学者已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构建,如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提出的“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中国老年福利基金会发布的“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报告”等。
(2)评价方法的应用国内学者也开始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如基于问卷调查的定性评价、基于统计分析的定量评价等。
2.国际研究现状(1)指标体系的构建国际上也有很多学者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和构建,如美国养老院协会提出的“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测评工具”、英国政府发布的“英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报告”等。
(2)评价方法的应用国际上也有很多学者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老年人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如基于问卷调查的定性评价、基于统计分析的定量评价等。
四、结论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改善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和构建,并且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对其进行了评价。
老年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精灵论文
0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依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是,这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条件逐步得到改善,生育率和死亡率下降趋势显著,2000年时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超过10%,进入老龄化社会[1]。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同加深,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以及机构养老模式已不能充分满足新形势下的养老需求。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受到重视,且发展较快。社区作为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载体,应该具备更多的内涵,近年来宜居城市、宜居社区逐渐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本文从“宜居”的概念出发探讨老年宜居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4)社区数字化社区数字化指标包括管理手段的数字化和社区服务的数字化。管理手段数字化主要包括
社区居民基础信息库的建立情况,社区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是否齐全,是否实现网络管理,出入小区数字化管理情况等。社区服务数字化主要包括社区有线(数字)电视网覆盖率,宽带以及安防、家政服务的数字化实现情况。针对老年人,应该在房间内设置应急求救按钮等。
老年宜居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葛小波1,刘晓丽2
(1.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
2.河海大学能源与电气学院,南京,210098)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结构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升,而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养老需求,社区养老近年来发展迅速,而社区作为社区养老模式中的载体,应该具有更多的内涵。文章从“宜居”的概念出发,构建老年宜居社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指标体系的运行思路。
护理论文养老机构老人入住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
护理论文养老机构老人入住评估指标体系的研制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机构作为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的重要机构,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养老需求。
然而,由于养老机构的入住老人具有各种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何对老人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成为了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的关键。
本文旨在研究和制定适用于养老机构老人入住评估的指标体系,以提供科学有效的评估工具。
一、研究目的及背景随着养老机构老人入住人数的增加,为了满足老人的需求,保证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该体系需要全面评估老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环境适应等方面,并指导养老机构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现如今,尚未有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因此本研究旨在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的养老机构老人入住评估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针对养老机构老人的入住评估问题,本研究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针对已有的相关文献,对入住评估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和分析,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
2. 专家访谈:邀请养老机构管理者、医护人员和老人们参与访谈,了解其对入住评估的需求和建议,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指标体系。
3. 实地观察:深入养老机构实地观察老人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护理情况,对现有的评估指标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改进建议。
4.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出重要指标,并根据其重要程度和可行性进行排序和筛选。
5. 专家评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制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评审和修订,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经过多次的研究和讨论,本研究最终确定了适用于养老机构老人入住评估的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身体状况评估:包括老人的生理指标、慢性疾病情况、疼痛评估等内容,以全面评估老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2. 心理状况评估:通过老人的心理测试和问卷调查,评估老人的心理状态、自尊心、孤独感等,以了解老人的心理需求。
3. 社交互动评估:评估老人的社交活动情况、社交网络和社会支持系统,以判断老人是否适应养老机构的社会环境。
社区居家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社区居家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和养老需求,社区居家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逐渐兴起。
本文将构建该服务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在构建社区居家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系统性:评价指标应全面覆盖社区居家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 科学性:评价指标应科学、准确地反映社区居家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的特征和实际效果。
3. 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际测量和数据收集。
4. 针对性:评价指标应针对社区居家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的特殊性,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根据上述原则,本文从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效果三个方面出发,构建社区居家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评价指标如下:1. 服务模式(1) 服务定位:包括服务对象、服务范围、服务方式等。
(2) 服务提供者:包括服务提供者的资质、服务队伍的稳定性等。
(3) 服务资源:包括物资保障、经费保障等。
2. 服务内容(1) 医疗服务:包括医疗服务的种类、服务质量等。
(2) 养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
(3) 智慧化服务:包括信息化平台建设、智能化设备应用等。
3. 服务效果(1) 服务满意度:包括老年人对服务的满意度、家属对服务的满意度等。
(2) 服务质量:包括医疗和养老服务的专业性、安全性等。
(3) 社会效益:包括对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等。
三、评价方法与权重确定在确定评价指标后,采用综合评价法对社区居家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进行评价。
具体步骤如下:1. 数据采集: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收集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 权重确定:根据各项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宜居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此项调查服务于黄浦区建设“老年人宜居社区”的工作。
2008年,黄浦区进行了深化居家养老服务试点项目,并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制定了在全区推行“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的计划。
2009年,区老龄办与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合作,制定了“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的规划。
“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项目的总目标,是通过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以安全保障、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和社区照料为支柱的为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创设适宜的居家养老环境,使黄浦区的老年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安居乐业。
作为此项计划的一个实施环节,“老年宜居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旨在为我们改善社区为老服务的种种干预工作提供评估方案,同时引导各项具体工作获得我们所预期的绩效。
一、研究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在世界各国的快速进程,老年人正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人们更看重长寿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寿命已经大为延长,人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让在老年阶段依然能够得到有质量的生活。
这里就包含了两个重要问题。
一是如何才是有质量的老年生活;二是有质量的老年生活需要怎样的社会支持体系才能实现。
以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两个口号为标志,最近二十年里人们关于老年人问题的普遍共识发生了两次重要更新。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对老人个体而言,“健康老龄化”不仅指老年人寿命的延长,而且着重于生命质量的提高;健康也不单指身体的健康,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
在“健康老龄化”基础上,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概念,并在2002年4月召开的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上正式写进大会的《政治宣言》和《行动计划》中。
对于老年个体而言,“积极老龄化”包含了比“健康老龄化”更为广泛的意涵。
“积极”一词不仅仅指身心健康,而且指不断有能力有机会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的事务。
同时,人们也已经认识到,要实现“积极老龄化”,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在前现代国家,养老主要依靠的力量是家庭支持系统;现代国家则建立了政府支持系统,尤其在西方国家,正式机构在养老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我们国家,无论是传统的家庭养老还是机构养老,都无法真正地和充分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由此,第三种模式即居家养老正在成为最主要的养老福利模式。
这意味着,社区将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社区能否建立起全面而高效的支持体系,直接关系到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的重要性因此不言而喻。
“老年宜居社区”指标体系正是在对积极老龄化和社区重要性的认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在这里,我们把“老年宜居社区”理解为“能够满足老年人群体的积极老龄化的需求的可持续的社区支持系统”。
二、设计原则1,以老年人视角为出发点“老年宜居社区”的核心在于满足老年人的各方面的需求。
然而老年人有哪些需求,常常是由服务提供者或机构管理者从自己的工作经验方面加以确定的。
特别是在实际工作部门,从管理者视角出发来调查老年人的需求并制定工作计划是十分常见的。
虽然,这类调查也是有价值的,但管理者由于承担着现有体制所赋予的职责,通常更关心那些业经上级确定了要求满足的社会需求,或者是那些在现有工作体制下有可能加以满足的需求。
由此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也往往更接近于政府部门内部的工作考核。
我们的研究试图改变这种传统的视角。
我们认识到,社区的“老年宜居性”或“老年友好性”的判断依据最终来自于老年人自身。
只有当我们耐心而认真地倾听老年人自己的声音,我们才能确切地知道一项老年服务工作是否具有“老年友好性”。
虽然这一点并不容易做到的,但却是我们工作的起点。
正如积极老龄化要求老年人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之中,我们相信,只有老年人的共同参与,我们才有可能得到真切地了解人到老年时的需求,从而建构出真正具有评价意义的指标体系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老年人视角出发编制“老年宜居社区指标体系”,其实是贯彻积极老龄化理念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旦选择以老年人视角为出发点作为设计原则,意味着我们所要建构的指标体系无需以现有工作框架为框架,而是要求通过和社区中老年人的对话和交流来获得老年人自己的体验,并以此作为老年宜居社区指标体系的现实基础。
正如《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WHO,2005)强调的,“在评估城市的优势和差距时,老年人的体验很重要”。
在实际编制过程中,我们正是采取了个案深入访谈的方法,与社区中不同类型的老人进行交流,获得了大量来自老年人亲口叙述的资料。
详尽的情况请参见《老年宜居社区之需求调研报告》。
2,以分析性的维度为框架建立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的常见方法是采用按主题区别维度,在老年人生活研究领域也是如此。
研究者通常把老年人的生活区分成不同的方面。
例如OARS(Older American Resourceand Services,美国老年人资源和服务评价体系)包括了社会支持、经济状况、躯体健康、精神健康和日常生活功能等5个主要方面;CARE(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Referral Evaluation,老年人综合评价体系)把老年人健康划分为精神、医疗、营养、经济和社会问题等方面。
此种编制方法比较适合于全面和系统地反映老年人的各方面状况,但缺点是由此编制的指标体系通常缺乏理论的穿透力。
由于我们所要构建的《老年宜居社区指标体系》是有明确的理念作为指引的,因此我们采用了另外的方式,即以分析性的维度为框架。
我们试图通过分析,找到在积极老龄化理念下,“老年宜居社区”的基本特征。
在这个理论分析的过程中,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编制的《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给了我们最多的启发,我们最终确定的七项原则性特征都可以在这份《指南》中找到依据。
同时,通过收集和老年人访谈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基本特征的理解,从而建立起“老年宜居社区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3,以老年人社区生活为焦点虽然相比较年轻人,老年人的活动范围总体上受到更多的限制,但如果仅仅地把老年人生活理解为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并不恰当。
但由于我们要构建的指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评价社区在居家养老体系中的“老年友好性”,因此指标体系放弃了在更大范围内对老年人生活的评估,而主要聚焦于社区。
也就是说,我们的指标体系针对的主要是老年人的社区生活,即主要关注老年人生活中和社区相关联的那一面,考察其在社区生活中的感受和行动。
不过,对于那些显然会影响老年人社区生活的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我们仍然会将之纳入到指标体系设计的范围之内。
4,以对产出的测量为主对“老年宜居社区”的工作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管理者在推动“老年宜居社区”过程中的工作投入,通常使用投入性指标来测量;二是从工作的结果方面去看,通常使用产出性指标来测量。
我们采取后一种路径。
我们主要考察老年宜居社区发展的输出部分,而非输入部分;也就是说,我们不以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社区老年工作上的投入作为评价标准,而是考察在社区中生活的老年人对各种资源的利用和评价。
我们认为把指标体系重点放在对产出的测量上,一方面能够方便我们事后评估“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我们事前评估老年人对“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需求。
5,以纵向比较为主要应用目的虽然指标体系的量化手段非常方便我们进行不同社区之间的横向比较,但是我们编制这份指标体系的目的却不在此。
正如《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指出的,不同地区有自己的不同问题和不同的资源条件,因而不是为了给不同地区进行排序,而是一种“自我评价和衡量工作进展的工具”。
在指标体系的应用上,我们持同样的观点。
我们构建的《老年宜居社区指标体系》主要是帮助我们了解过去工作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缺陷,以便寻找自己未来工作的拓展空间。
简单地把指标体系所得的数据拿来进行横向比较,将会模糊我们工作的真正方向。
6,简约型的指标体系从指标体系的规模上,我们的指标体系应是一个简约性的指标体系,即通过科学地选择,以较少的指标项目来反映社会状况的社会指标体系。
实际我们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了7个一级指标,45个具体指标。
数据可以通过问卷抽样调查采集。
每份问卷有关指标体系的调查项目在60个左右,可以在30分钟以内完成调查。
由于目前尚未进行调查,保留的具体指标还比较多。
如果实施抽样调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筛选指标。
我们希望最终的指标体系的规模控制在35个具体指标以内。
三、理论框架通过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我们认为建设“老年宜居社区”至少应该包括七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受尊重的原则无论是和人的一般交往中,还是在接受他人服务的过程中,甚至在和服务设施等的物的接触中,如果都能从中感受到作为老年人始终受到尊重,无疑对于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和保持尊严具有实质的意义。
而这一原则对于中国社会的老人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尊老历来是中国人最看重的品格修养,也是中国人步入老年后最期待的社会风尚。
这构成了中国社会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文化前提,也是理解中国老人的需求的最重要的维度。
相比较西方社会,中国的老年人对于尊老方面因此常常有更高的要求,对于社会的尊老氛围也更加的敏感因此,老年宜居社区的基本原则,就是要让老年人在社区中处处感受自己受到了人们的尊重。
2,社会包容的原则社会和经济排斥是老人容易面对的境遇。
无论是与其他社会人群的收入相比,还是和自己过去的收入相比,多数老年人都会感到自己收入低了。
由于经济收入低的原因,老年人也更容易感受到被社会所排斥。
老年人会感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他们的需求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得到满足。
同时许多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会阻碍他们的社会参与,比如志愿服务和参与公共事务。
因此,老年人宜居社区的基本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去除老年人的社会排斥感,或帮助他们重建积极地自我认同,或支持老年人更充分地肯定自我价值,建立起具有社会包容性的社区。
3,潜能的原则认识到老年人具有潜能是积极老龄化的基本理念之一,但也是最难被人们(包括老年人自己在内)理解和落实的原则。
和老年人概念相联系,总是能力的下降甚至丧失。
但积极老龄化理念强调老年人始终拥有能力提升的空间,不仅如此,能力提升也始终是其行动驱动力的源泉。
尽管很多时候因为身体功能下降、离开工作岗位、意见得不到重视、生活无法自理等等原因,老年人容易产生无力感(sense of powerless)和否定自己的所有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老人就真地不具备继续发挥余热的能力。
重要的是社区和各种社会组织必须帮助老年人从积极老龄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和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老年人能力的内容也是多层次的,包括文化修养的提升(如进入老年大学学习),也涉及就业和志愿行动;特别地,老年人可以在社区公共决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