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科学疑难问题解决策略专集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疑难问题解决策略专集五

小学科学疑难问题解决策略专集

前言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会遇到一些难教的课例、学生会遇到一些难学的内容。为了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的教学实际问题,德清县教育研训中心组织开展了“难教难学”疑难问题的研究活动。

小学科学学科先是在全县小学征集了新课程疑难问题,对征集来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分类、对比、分析,对一些反映相对集中的具有共性的疑难问题进行了重点整理汇编;其次是对疑难问题进行研究,组织德清县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周宏亮、孙伟明、陈洪良、沈华敏、宋莲英、顾忠伟、周伟良、沈建锋、沈春娣、朱照华、吴小建等进行专题研讨、集智攻关;并根据疑难问题的具体内容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的是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解决策略,有的是提供教学的片段设计,有的是补充相关科学知识,有的是提供相关信息等。

在新春来临之际,我将《小学科学疑难问题解决策略专辑》整理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一稚嫩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帮助一线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并期待着教师们能从中获得启迪,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落实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本专辑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欢迎德清县小学科学教师针对疑难问题不断地实践反思再提出更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得发展。

徐敏

于2011年元月

小学科学五年级疑难问题

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第1-3课

一、问题描述

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研究的是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研究的是幼苗生长需要什么条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与“幼苗生长需要的条件”容易混淆。

二、原因分析

教学之后,学生表述中出现的错误问题:种子发芽需要阳光。阳光对种子发芽有影响,有阳光的种子长得粗壮健康,没有阳光的种子长得又细又长。

正确表述,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阳光对幼苗生长有影响,有阳光的幼苗长得粗壮健康,没有阳光的幼苗长得又细又长。

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针对问题,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经验大胆地进行推测,并初步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的前概念是:认为种子发芽可能与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种子等这些因素都有关。学生对幼苗生长是否一定需要阳光的前概念是比较模糊的。这里有一个知识点,植物靠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供自身健康成长,大部分学生不具备这个知识点。

哪个过程是种子发芽,哪个过程算幼苗生长,学生混淆在一起。学生实验时,把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混在一起。因为,学生做了种子发芽实验后,让发

芽的幼苗继续留在原来有水的杯子里长大,有的放在抽屉里,有的放在窗台上,学生观察到种子发芽后,紧跟着是幼苗生长的过程,但是这时的幼苗生长环境是不健康的。种子吸水后膨胀,然后破皮,长出根,再长出芽,这是发芽的过程。种子发芽后,应该把发芽的豆苗移栽,种到土壤里,然后让它们在阳光下健康地生长。再用两盆健康的幼苗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阳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以“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为例,组织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在做对比实验时,两个组不同的条件只能有一个,其它的条件都要相同。如研究种子发芽需要水的问题,不同的条件是水,一个杯子放入适量的水,另一个杯子中不放水,其它条件都相同,有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可以都有光照,还要一样的种子等。

在众多的假设中,如果改变的是阳光、改变的是温度、改变的是土壤又该怎样控制条件,怎样做呢?教学关键点是“怎样控制变量”,要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方案,对每一个量都要设计实验落实开展研究。布置课外分组完成,下节课集中汇报并分析实验信息。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种子发芽必须的条件是:要有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和土壤。

2.用两盆种植在土壤里的健康幼苗进行对比实验,研究阳光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幼苗生长具有向光性,阳光对幼苗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有阳光的幼苗长得粗壮健康,没有阳光的幼苗长得又细又长,很不健康,得出幼苗生长需要阳光。

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第4课

一、问题描述

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第4课《蚯蚓的选择》中的蚯蚓喜欢明亮还是黑暗的对比实验条件难以控制。

二、原因分析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但是学生在做实验中,往往会比较吵闹,并且常常打开盖子观察蚯蚓,所以会影响实验结果。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组织学生设计对比实验,明确要改变的条件:明暗;不变的条件:盒子里的温度、湿度。

2.怎样控制光的条件改变呢?

(1)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的底部铺上吸水纸。

(2)将5条蚯蚓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过5分钟后才能打开盒盖观察,作好记录,。

(3)为了使实验的控制不变的条件相同,要求学生不能吵闹,

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

一、问题描述

五年级上册科学《生物与环境》单元,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科学概念学生混淆。

二、原因分析

生态系统与生物群落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

1.两个科学概念的区别

生态系统强调的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像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强调的是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群落是指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

2.两个科学概念的联系

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是有联系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第2课

一、问题描述

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第2课《太阳钟》,学生不容易理解日晷测量时间的原理。

二、原因分析

日晷是一种利用太阳投影指示时间的工具,太阳东升西落,它所照射的物体的影子也会随着移动。在古代人们通过对这个自然现象的观察,学会了计算时间,发明了日晷。学生在学习时的难题是无法仔细观察日晷,而且日晷上面的时辰也不太熟悉。

三、针对性教学策略与相关知识

1.工具箱中有日晷的模型。组织学生在太阳下用日晷的模型实际观察,更有利于理解日晷的计时原理。

2.日晷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