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六章
评估指导效果
反思指导策略的有效性,以便 改进。
鼓励儿童表达
鼓励儿童分享游戏感受,培养 其表达和交流能力。
05
学前儿童游戏评价
游戏评价的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评估其发展 水平、兴趣和社交技能。
作品分析法
对儿童在游戏中创作的作品进行分析,了解 其创造力、想象力和技能水平。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家长或教师对儿童游戏 的评价和意见。
情绪表达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表达情感的机 会,有助于培养其情绪管理能力
。
情感认知
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扮演和情境模 拟,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
情感和情绪。
自我意识
游戏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有助于 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合作与竞争
游戏中的合作与竞争情境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 适应能力。
同伴关系
游戏评价的实践应用
了解儿童发展水平
调整游戏设计
通过游戏评价,了解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发 展水平,为进一步的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根据评价结果,对游戏设计进行调整,使 其更符合儿童的兴趣和能力。
促进个性化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游戏评价,发现儿童的特长和需求, 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建议和资源。
定期进行游戏评价,不断优化教育方案, 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04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策略
游戏前的准备
确定游戏目标
明确游戏的教育目的, 以便在游戏过程中有针
对性地进行指导。
选择合适的游戏
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和 兴趣选择适合的游戏。
准备游戏材料
确保游戏材料的安全性 、丰富性和适宜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第三节 思维
用同样的方法帮助认识了“狗”,“猫”。
2、通过语言获得概念(成人讲解、科学概念) (1)什么是小鸟?
身上长着羽毛,在天中飞的动物。
(2)什么是人? 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三、学前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
1、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 念的发展。
概念的结构
上级概念(内涵):反映事物的本 质特征
如何培养幼儿的数概念?
1、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 数数的方式来比较物体的多少。
鼓励幼儿通过数数比较两样东西的多少。如数数 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梨,判断苹果和梨哪个多。
2. 利用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 概念。
结合游戏,为幼儿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 如从球框里拿出几个球和小朋友一起玩等。
推理是人在头脑中根据已有的判断推导出新判断 的过程。是判断和判断之间的联系
讲卫生的小朋友不随地吐痰 小华比小贝高,小东比小贝矮
随地吐痰的小朋友不讲卫生 小华最高,小东最矮
2、学前儿童推理的特点
(1)抽象概括性差
年龄小的幼儿看到红积木、黄木球、火柴棍漂浮在 水上,不会概括出木头做的东西会浮的结论,而只会 说:“红的”、“小的”东西浮在水上。
2、幼儿认识数的序列的发展
数序指的是每一个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位置以 及与相邻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3 ~ 4 岁:幼儿多数能按物点数 5 以内数量的物体, 但问起“ 4 个”和“ 5 个”哪个多时,相当多的幼儿 并不知道。
4 ~ 5 岁:幼儿大约有一半能比较 10 以内数的大小
5 ~ 6 岁:幼儿一般都能顺利地比较 10 以内数的大 小
这个父亲的做法如何?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活动的组织
第六章-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皮亚杰儿童游戏发展阶段(考点)
• 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感知运动阶段) • 儿童通过身体动作、摆弄和操作具体的物体来进行游戏,游戏的功能就是对 动作的积极重复和巩固,从而获得机体上的快乐,产生有力量的感觉。游戏 的驱动力源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 • 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前运算阶段) • 象征性游戏源于儿童现实生活经验,但脱离了现实生活中所实际运用的具体 事物和环境,以表象代替实物进行想象,并有语言符号进行思维,象征性游 戏中替代物的变化,体现了幼儿游戏中抽象性与概括性的发展 • 第三阶段:规则性游戏(7-12岁)(具体运算阶段) • 规则游戏是有组织的集体游戏,具有竞争性,需要对抽象规则的理解以及成
第二节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发展特点
在儿童游戏活动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最基本的心理结构成分。 游戏的发展与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随着游戏活动的逐渐丰富,儿童的心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游戏中的认知特点 二、游戏中的情感特点
一、游戏中的认知特点
皮亚杰把游戏看做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
向同伴游戏转化)
•
• • •
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轻松、自由的语言情境,幼儿的言语在游戏中得到快速发展
(1)言语的交际功能进一步增强 (2)内部言语产生并发展 (3)独白言语开始出现
二、游戏中的情感特点(考点)
1、游戏中幼儿情感内容日益丰富 由婴儿期游戏带来的单纯生理上的愉悦兴奋感到幼儿期开始产生高级的道德感理智 感等高级的社会情感 2、游戏中幼儿情感的可控性逐渐提高 角色扮演中对不喜欢角色的扮演,规则游戏中坚持恪守游戏规则都是情感可控性提 高的表现 3、游戏中的幼儿情感社会化的发展 情感社会化包括情感内容社会化(道德感的产生)和情感对象的社会化(亲子游戏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小班观察要点: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角色游戏内容是否重复操作,是否只是在 摆弄玩具,游戏的主题是否单一,情节是否简单。 ➢观察目的:注意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会独立。 ➢中班观察要点:教师要注意观察角色游戏主题是否稳定,有没有与别人交往的 愿望,是否具备交往的技能。 ➢观察目的: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能及时指导儿重学会并掌握交往技能和规范, 促进儿童与同伴的交往,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引导幼儿分享游戏经验。 ➢大班观察要点:教师要注意观察游戏主题能否主动反映生活经验和人际关系, 是否合理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游戏,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目的:教师观察的目的在于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独立性,鼓励儿童在游戏 中的创造性。通过讲评让儿童相互学习,拓展思路,不断提高角色游戏水平。
2.游戏是学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源泉
➢首先,游戏为幼儿提供了一种放松的心理氛围,而这种氛围有利于创造性思想 的萌发。 ➢其次,游戏催发了学前儿童的探究行为。 ➢最后,游戏促进了学前儿童发散性思维发展。 4.游戏是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途径 ➢游戏能够为促进幼儿加强语言交往实践、丰富语言交往内涵提供足够的时间与 空间。
第一节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四、游戏的功能
(三)游戏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
1.游戏是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通道
➢首先,游戏丰富了学前儿童的知识,游戏是幼儿学习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幼儿 在游戏中通过使用材料和器械,从中习得了许多关于周围世界的基本知识和主要 概念。 ➢其次,学前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发展各种认知能力、思维能力。
2.促进学前儿童感知运动技能的发展
➢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特别是活动性游戏中会中分运用他们的身体、感官和四肢以 力求内部与外部二者的统一。游戏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而且能 够不仅幼儿动作技能以及各组织器官的发展。
学前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押题项目6 游戏
项目6 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A )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
A.游戏B.学习C.劳动D.交往2.游戏的心理结构包括哪两种成分? ( A )A.认知与情感B.认知与行为C.情感与意志D.意志与行为3.根据游戏规则的内隐或外显,可把游戏分为哪两大类? ( A )A.创造性游戏与规则性游戏B.智力游戏与非智力游戏C.无意游戏与有意游戏D.角色游戏与音乐游戏4.游戏准备包括哪四个方面? ( D )A.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与经验准备B.教师、小朋友、游戏材料与游戏场所C.游戏主题、游戏材料、游戏场所与心理准备D.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时间与游戏地点5.哪个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 B )? A.涂鸦期??B.象征期??C.联想期??D.定形期?6.下列哪类游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 B )A.独自游戏? ?B.平行游戏? ?C.联合游戏?? D.合作游戏7.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是( C )A.1岁???B.2-3岁? ?C.4岁??D.7岁?8.角色游戏的出现主要在( C )?A.1岁??B.2-3岁??C.3-6岁??D.7岁9.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是( B )?A.?学习???B.?游戏???C.?劳动???D.?手工二、不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游戏的觉醒一寻求理论,以探讨游戏发生的生理机制与环境的影响为特色,主要代表人物有( )。
”A.伯莱恩B.贝特森C.哈特D.拜登代克E.埃利斯2.西方流行的游戏治疗就是( D )学派的游戏理论的应用,用于矫治儿童在精神上与行为中的问题。
A.复演说B.同化说C.元交际D.精神分析3.假装游戏的根本特征是( A )。
学前心理学之第六章--学前儿童表征的发展
(四)创造性特点
图象语言更象凝结创造能力的一 条纽带。它可以使学习的游戏不 会结束,让发现一个接着一个, 不断延续。
第三节
幼儿表征能力的培养
一、幼儿表征涉及的范围 (一)幼儿进行表征的技能,观察的灵 敏性和有意注意的质量。
(二)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
(三)幼儿的认知结构。
二、幼儿表征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环境互动策略 环境互策略是培养幼儿进行表征 的基本策略。 幼儿表征是图象和符号的语言, 而幼儿的图象是建立在与周围环 充分互动的基础之上。
(二)表征与回忆
有了表征,幼儿的回忆,主要靠 表象。
(三)表征与思维
表象不是原有感知形象的简单重 复,而是对感知过的东西加工和 概括的结果。
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 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 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 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 对象。
三、表征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 (一)内化作用: 内化是指外部动作向内部转化的 过程。
(二)注意强化策略
幼儿的观察不仅需要成人的指导, 而且还要强化幼儿有意注意,只 有当幼儿的注意的品质提高了, 才能促使幼儿对周围事物引起注 意,才能使幼儿在有意注意之中 发现问题,才能去探究,最后才 会有表现的愿望。
(三)鼓励支持策略
幼儿期的思维具体形象,他们用 自己所理解的图象和符号进行对 事物认识的记录是稚嫩的,而且 是成人有时无法理解和读懂的。
(四)技能提高策略
要求幼儿对事物认识后的记忆、 想法和感受用图象和符号等非语 言进行表现,然后转化成语言进 行交流。
第六章 幼儿心理发展
一 幼儿感知的发展
二 幼儿注意的发展
三 幼儿记忆的发展
四 幼儿思维的发展
五 幼儿想像的发展
--------------------------
一 幼儿感知的发展
幼儿感觉的发展
各种感觉更加完善:视敏度不断提高;视觉的随意性增长;辨色能力增强;听觉感受性进一步发展;触摸觉与运动觉的细致性和准确性也有所增强.
五 儿童游戏的发展
从游戏的内容看:
游戏主题逐渐扩大.
游戏情节逐渐复杂.
从游戏的形式看:
从不能分配角色到自行分配角色.
从模仿性游戏——角色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的游戏.
游戏的时间也逐渐增长.
从个人游戏逐渐发展到合作游戏.
---------------------------------
各种感觉在认识事物中的地位的变化:视觉和听觉在各种感觉的发展中越来越占主导地位.
幼儿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都进一步发展.
时间知觉的发展:幼儿具有初步的时间观念,但常常需要和具体生活活动相联系;对时序的概念明显地受时间循环周期长短的影响; 4、5岁幼儿还常常分不清事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幼儿期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较低.
发展心理学
第六章 幼儿心理发展
第一节 幼儿生理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第五节 幼儿情绪与意志的发展
第六节 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
第一节 幼儿生理的发展
第6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新)
22
(二)教学游戏 它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编制的游戏. 它是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编制的游戏 . 利用这 类游戏, 可以有计划地增长儿童的知识, 类游戏 , 可以有计划地增长儿童的知识 , 发展儿 童的言语能力, 提高儿童的观察 , 记忆 , 童的言语能力 , 提高儿童的观察, 记忆, 注意和 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 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 (三)活动性游戏 它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 它是发展儿童体力的一种游戏 . 这类游戏可使 儿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 如走 , 儿童掌握各种基本动作 , 如走, 跑 , 跳 , 拿 , 投 掷等, 从而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勇敢 , 掷等 , 从而提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并培养勇敢, 坚 毅,合作,关心集体等个性品质. 合作,关心集体等个性品质.
7
游戏的价值
(一) 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 形式. 形式. 在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运用 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言,借助于玩具或物 品,进行想象和创造,主动积极地反映周 围的生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促进了 认知的发展;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情感与 态度,认真地反映妈妈如何关心孩子,售 货员温和有礼的服务等.
第六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幼儿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了解儿童游戏的有关理论, 了解儿童游戏的有关理论,以及游戏对幼儿心理发 展的作用;了解幼儿言语发展的一般特点, 展的作用;了解幼儿言语发展的一般特点,着重掌 握幼儿语法掌握和口头语言语发展的特点;掌握幼 儿认知发展(特别是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 儿认知发展(特别是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并了 解其对学前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了解幼儿个性和 社会性形成,发展的特点, 社会性形成,发展的特点,并着重掌握幼儿道德认 知形成发展的规律. 知形成发展的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ppt课件
佛洛依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
超我。
意识
与外界接触
前意识 超我
自我
潜意识
本我
第一章绪论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
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五个渐次阶段
第一章绪论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及方法
(五)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1
❖ 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2
❖ 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3
❖ 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
1.口腔期(出生-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 5.两性期(12岁以后)
第一章绪论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理论及方法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也称生理发展,是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生理成熟依赖于种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作用是使心理活动的出现或
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第一章绪论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置好PP管及配件,用管件在管材垂直角切断管材,边剪边旋转,以保证切口面的圆度,保持熔接部位干净无污物
三、研究意义
(一)为辨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为一切从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者提供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六章-思维
在广阔的草地上,有一头牛在吃草。 这头牛一年才吃了草地上一半的草。问,它要把草地上的草全部吃光,需要几年?
牛永远也不会把草吃光, 因为草会 不断的生长。
人类至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是为什么可以知道地球已经存在了46亿年之久?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内部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
感觉 颜色鲜艳、芳香扑鼻 知觉 鲜花非常美丽 思维 根据记忆推断春天来了
间接性
(直接反映)
(间接反映)
◈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 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让我想一想”“请你考虑考虑”。这种“想”和“考虑”, 就是指人的思维活动。
◈ 思维的发生时儿童心理发展的重大质变。
六、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思维的发生标志着儿童的各种认识过程已经齐全
◈ 儿童的认识过程是在出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渐发生的。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较晚。它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基础上形成的。 思维的发生, 说明儿童已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不久, 在我国某研究单位和一些农民用发霉花生长期喂养鸡和猪等家畜, 也产生了上述结果。
1963年澳大利亚又有人用霉花生喂养大白鼠、鱼、雪貂等动物, 结果被喂养的动物也大都患癌症死了。
霉花生有毒
【例】从下面的事实中概括观点 (1)贝多芬弹钢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 (2)作家杰克·伦敦在房子里的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挂满写有词语、资料的长纸条,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3)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有时饿得竟晕倒了。 三人的共同点: 一是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二是都具有一种勤奋刻苦的精神。 于是可以概括出以下结论: 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人,大都具有勤奋刻苦的精神。
第六章 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3-6、7岁,学前期,也叫幼儿期)
(二)幼儿初期(小班)的心 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1)喜欢哪位老师就听那位老
师的话。 (2)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
什么也不听。 (3)看见别人哭自己也哭。 (4)变化快,一哄就笑。
思考:怎样接待新入园的幼儿?
1.态度亲切,要爱孩子 2.新鲜事物吸引。(玩具、
什么?” (2)喜欢拆东西研究。(闹钟、玩具)
为什么温水比冷水结冰快?
有经验的汽车驾驶员都知道,冬 天洗车最好用冷水而不用温水, 否则温水一沾到车厢便会马上结 冰。难道温水比冷水结冰快?这 是为什么呢?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1)会分类,知道区分水果和蔬菜 (2)知道事物简单的因果关系.
分别说出生活在陆地、天空、和 水中的动物? 说出他们的相同点。
3.个性初步形成
游戏在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中有 何作用?
游戏是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儿 童以游戏为生命。
英国谚语:整天用功不玩耍,聪明孩 子也变傻。
游戏的作用
1.能发展幼儿的智力。(智力游戏、结构游
戏)
2.能锻炼幼儿的身体。(竞赛游戏,跳绳、
神经元的构造
神经元像小树,分 枝状的树冠部分叫 树突,树干和树根 部分叫轴突。
接收信息靠树突,
传递和输出信息靠
轴突。
髓鞘
神经纤维
轴突
为什么5、6岁的孩子很少出现全 身乱动的现象?
5、6岁的幼儿神经 纤维基本髓鞘化, 使幼儿神经传导更 加准确、迅速,不 再出现全身乱动的 现象。
大脑的功能分区
②中班,开始能适当的把劳动和游戏区 别开来。
③大班,儿童能明确地把劳动和游戏分 开,劳动的目的性更加明确。
《学前心理学》(第六章)
第六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1、记忆发生的指标: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记忆
2、习惯化: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对它注意时间的逐渐减少的现象,称为习惯化
3、重学记忆:儿童学习一种知识和技能后,经过一段记忆消逝的时间,重新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次比前一次用的时间减少。
4、记忆发生的时间:习惯化不学而会,新生儿期已经出现记忆
5、“幼年健忘”“幼儿期遗忘”。
与幼儿大脑皮质的发育有关。
3岁前的儿童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第二节3岁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1、新生儿记忆主要是短时记忆
2、1-3个月开始发生长时记忆
3、1-2岁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回忆(再现)的发展。
4、记忆的分类:有意记忆、无意记忆;
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运动记忆、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
再现、再认
第三节3-6岁儿童记忆的发展
1、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有意记忆逐步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小学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的一个最重大变化就是开始了正规的学校生活,这为他们心理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客观条件。
在这段时间里,儿童通过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充分地吸收着各方面的知识,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发展着各种社会技能,使他们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一般问题一、年龄阶段小学是指儿童从6、7岁到12、13岁这一时期,这时儿童进人学校,学习活动逐步取代游戏活动而成为主要活动,所以,这个时期又称为学龄初期或小学期。
二、基本特征小学是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征:(一)学习成为主导活动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开始了正规的、系统的学习,学习成为了儿童的主导活动。
学习活动与游戏活动有很大不同,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是一种社会义务。
儿童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但又是必须学习的。
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强制性。
(二)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幼儿阶段时,口头言语和具体形象思维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儿童进人小学后,书面言语成为儿童学习的专门对象。
由于书面言语的掌握,扩大了儿童的知识范围,发展了儿童各种心理过程,促进了儿童掌握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开始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进入小学后,儿童的活动都是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
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逐渐发展起集体意识,掌握了各种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和发展了良好的品德。
第二节小学儿童的学习一、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与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紧密联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习动机儿童的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
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与具体的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如为了得到好分数,为了得到表扬和奖励,为了个人前途学习等。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第六章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第六章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19年下半年)菲儿把一颗小石头放进小鱼缸里,小石头很快就沉到了缸底,非要说小石头不想游泳了,想休息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菲儿思维的特点是()。
A. 直觉性B. 自我中心C. 表面性D. 泛灵论2.(2019年上半年)小红知道9颗花生吃掉5颗,还剩4颗,却算不出“9-5”等于多少?说明小红的思维具有()。
A. 具体形象性B. 抽象逻辑性C. 直观动作性D. 不可逆性4.(2017年上半年)午餐时餐盘掉到地上了,看到这一幕的亮亮对老师说:“盘子受伤了,它难过得哭了。
”这说明亮亮的思维特点是()。
A. 自我中心B. 泛灵论C. 不可逆D. 不守恒5.(2015年下半年)小班幼儿玩橡皮泥时,往往没有计划性。
橡皮泥搓成团就说是包子,搓成条就说是面条,长条橡皮泥卷起来就说是麻花。
这反映了小班幼儿()。
A. 具体形象思维特点B. 直接行动思维特点C. 象征性思维特点D. 抽象逻辑思维特点6. (2011年下半年)幼儿典型的思维方式是()。
A.直观动作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C.直观感知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7.(2019·山东烟台)每次看到“朝霞”就知道要“下雨”,看到“晚霞”就知道要“天晴”。
由此古代劳动人民得出了“朝下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结论。
这体现了思维的()特点。
A. 间接性B. 直接性C. 发散性D. 概括性8.(2019·安徽合肥)()使幼儿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体仍将继续存在。
A. 自我中心化B. 客体永久性C. 开始使用逻辑原则D. 可逆思维9.(2019·福建)禾禾说:“小兰的妈妈是陈老师。
”爸爸问:“陈老师的女儿是谁?”禾禾摇头说:“不知道。
”这反映禾禾思维特点的()。
A. 经验性B. 片面性C. 表面性D. 不可逆性10. (2018·安徽合肥)对幼儿来说,“家具”这个词比“桌子”“椅子”等更难掌握。
第六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木偶戏:木偶戏是指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
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偶 、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不同形式。
(3)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指儿童利用各种结构材料,通过手的创作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游 戏。
结构游戏的材料包括:积木、积塑、胶粒、花片等专门的结构材料,沙、石 、水、土、雪等自然的结构材料,以及瓶子、挂历、纸盒等废旧物品和半成品的 结构材料。
②创作表演游戏是指幼儿创造性地运用材料进行表演的游戏。具体包括:
桌面表演:是指幼儿以桌面为舞台,用小型玩具来代替作品中的角色,通
过幼儿的口头对白或独白,借助玩具的操作来表现作品的内容。
影子戏:生活中见到的手影、投影和皮影戏等都属于影子戏。手影戏不需
要复杂的设备,只要一烛或一灯,甚至一轮明月,就可以展开巧思,通过手势的 变化,创造出种种物象。幼儿喜爱动物,于是兔子、狗、猫等就成了手影的主要 表现对象。
【情境导入】
福禄贝尔在其幼儿教育生涯中,非常重视游戏和活动。他认为游戏和活动对 于发展幼儿的认识、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有益的。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幸福的源泉, 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所以特意为幼儿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这一套玩 具对于幼儿的智力、情感、身体等发展都有好处。他认为游戏是幼儿最好的活动 方式,因此,强调成年人要支持和关心儿童的游戏,因此他说:“母亲啊,培养 儿童游戏的能力吧!父亲啊,保卫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吧!”
游戏是幼儿自由选择的获得愉快体验的手段。对儿童来说,游戏不仅是一种 消遣,还是儿童主要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游戏还是幼儿发展自己的大脑和肌 肉,发现自我能力的方法。
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现实生活,通过游戏体验生活和学习中的道德感、理智感 与美感,获得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也是 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
(学前教育原理)第六章学前儿童的全面的发展教育
智力发展教育
培养阅读兴趣
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培 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锻炼逻辑思维
在游戏和绘画中培养孩子的空间 想象力和逻辑思维。
创意思维培养
培养孩子的创意思维,让孩子动 手制作物品或者画出他们的想象。
情感发展教育
1
建立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情感发展中的重要一步。
情感教育
2
家长应尽力让孩子感受到爱。
有意识的教育孩子如何表达情感,包括
积极表达和正确表达消极情感。
3
自我管理
教育孩子自我管理,了解自己的情感和 心情,并找到适合的发泄方式。
社交发展教育
1 培养友谊
让孩子多结交朋友,学习朋友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2 学习沟通
鼓励孩子多说话,学习如何与人交流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3 体验社会
带孩子去公共场合,从中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和帮助孩子适应真实社会环境。
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它涉及身体、智力、情 感、社交和艺术等多个方面,为儿童之后的生命奠定基础。
身体发展教育
锻炼身体
多做户外运动,促进孩子的身体素质发展。例如:爬山、游泳、跑步。
养成良好习惯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和保健习惯,提高孩子的健康意识。
培养经验
丰富的身体活动体验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和独立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艺术发展教育
音乐
• 聆听各种音乐风格。 • 演唱歌曲,学习旋律和
节奏。 • 玩具乐器的简单演奏。
绘画
• 使用不同的纸张和颜料 或材料。
• 感知不同的材料和纹理。 • 尝试不同的画画工具。
舞蹈
• 模仿动物和经典舞步。 • 跳自由舞。 • 模拟传统舞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
知识目标
1、了解游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掌握学前儿童游戏中的认知发展特点
3、掌握学前儿童游戏中的情感发展特点。
技能目标
1、根据学前儿童游戏中认知发展特点以及情感发展特点组织教学
2、根据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特点有效指导他们进行游戏
第一节游戏的心理功能
明明特别喜欢玩水。
8个月时,妈妈给他洗澡,他高兴地用手拍打水花,发出咯咯的笑声。
洗完澡,还赖着不愿出来,喜欢在水里拍打玩具,非常兴奋。
2岁时,明明迷上了吃饭游戏,他在茶几上放上两个玩具茶杯,然后倒上一点水,模仿爷爷喝酒的样子,还啧啧嘴说:“真香!再来一杯!”3岁的明明更加好动,他喜欢和小伙伴妞妞玩“建大河”的游戏。
他们用小铲子在爷爷家的院子里挖弯弯曲曲的小沟,在沟里灌上水,当水从一端流向另一端时,明明欢快地拍着小手说:“噢,成功了!成功了!”明明玩水的水平不断提高,充分说明他越来越聪明,而且玩起来他都特别快乐,还能够体验到成就感,游戏对明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游戏提高幼儿认知水平,促进智力和言语的发展
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认识物体的功能用途及相互关系,形成初步的概念。
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和角色扮演发展了儿童注意力和记忆力,提高智力水平,优化了认知结构。
由于游戏具有虚拟性,游戏对想象力的发展作用尤其突出。
在象征性游戏中,幼儿需要以想象来代替真实物品;在表演性游戏中,幼儿要想象出游戏的情节,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建筑游戏中,幼儿要构想建筑物结构、外形等内容。
游戏提高了幼儿思维水平,促进了言语发展。
游戏是儿童对其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并不是现实生活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积极主动的再创造的过程。
无论游戏主题的确定,还是游戏材料的选取、角色的分配以及情节的展开,每一环节儿童都在积极思考。
二、游戏陶冶幼儿情感,发展移情能力
游戏能够给幼儿带来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满足内在的情感需要。
游戏中,幼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强迫,没有刻意要达到的目的,因此紧张和心理压力较少,
游戏过程中幼儿的情感是轻松、积极、愉快,且发自内心的。
游戏丰富和深化幼儿情感。
游戏内容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在扮演各种游戏角色的同时,情感内容进一步丰富。
游戏发展幼儿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在游戏中幼儿使用艺术语言,反映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汇总美好的事物,塑造艺术作品中的美好形象。
依据自己的意愿去装饰游戏的环境。
三、游戏的心理疏导和治疗功能
游戏使生活在成人主宰的社会中的幼儿找到了心理平衡点,成为幼儿宣泄紧张和负性情绪的一条有效途径。
在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兴趣尽情活动,弥补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宣泄现实生活带来的不良情绪,这对缓解幼儿内心的紧张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游戏对儿童心理疾病具有一定的诊断、治疗作用。
儿童游戏心理治疗,是运用游戏玩耍来产生治疗效果的过程,是一种适用于治疗儿童心理创伤和一般心理、行为问题的有效方法。
儿童游戏心理治疗把游戏看做与孩子沟通的语言,通过游戏表现他们内心的感受,疏导其内心的困惑、悲愤、抑郁等心理问题,满足儿童心理、情感、行为健康发展的需求。
游戏心理治疗的类型有音乐、戏剧、舞蹈、运动、沙盘、木偶剧等。
治疗适应范围有攻击行为、学习困难、恐惧、焦虑、抑郁、灾难、虐待等造成的心理创伤。
四、游戏的社会化功能
游戏促使儿童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克服自我中心。
游戏中儿童需要确定游戏主题、协商游戏规则、分配游戏角色等,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游戏活动。
游戏使儿童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促进理解人们之间的平等友好的关系,开始学会通过分享、协商、谦让和互助等行为方式,逐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消除自我中心。
游戏有助于儿童掌握行为规范,提高道德认识,内化社会规范。
第二节学前儿童游戏心理发展特点
一、游戏中的认知成分
(一) 皮亚杰游戏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游戏的实质
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幼儿在游戏中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于先前存在的结构。
2、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游戏方式是由认知发展阶段决定的,根据认知发展的阶段的不同,他把儿童游戏分成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一2岁)
儿童的认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
练习性游戏是最初级的游戏形式。
游戏的驱动力源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使用过程中所获得的快感。
反复地敲打哗嘟棒、撕纸、拍手、随意图画等都属于练习性游戏。
从婴儿期开始,
练习性游戏贯串整个幼儿期。
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一7岁)
儿童的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
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
象征性游戏源于儿童现实生活经验,但脱离了现实生活中所实际运用的具体事物和环境,以表象代替实物进行想象,并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象征性游戏中“替代物”的变化,体现了幼儿游戏中抽象性与概括性的发展。
第三阶段:规则性游戏((7一12岁)
儿童的认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是象征性游戏发展的一个方向,即被规则游戏所代替。
它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就是逐渐转变为结构性游戏。
规则游戏是有组织的集体游戏,具有竞争性,需要对抽象规则的理解以及成员之问的协作。
幼儿期规则游戏相对简单。
学龄初期规则游戏进一步发展,学龄中期达到高峰。
(二)游戏中的认知发展特点
1、游戏中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在游戏中儿童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了解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认识物体的功能用途及相互关系。
2、想象的创造性明显发展
象征性游戏源于儿童现实生活经验,但脱离了现实生活中所实际运用的具体事物和环境,以表象代替实物进行想象,创造。
幼儿中期,儿童更热衷的建筑游戏、表演游戏,创造性想象进一步得到发展。
幼儿晚期的规则游戏的出现更加推动了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3、游戏中幼儿思维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发展。
象征性游戏中“替代物”的变化,体现了幼儿游戏中抽象性与概括性的发展。
4、游戏中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特点
(1)言语的交际功能进一步增强
(2)内部言语产生并发展
(3)独白言语开始出现
二、游戏中的情感特点
(一) 游戏中幼儿情感内容日益丰富
在婴儿阶段,练习性游戏通过感官刺激、机体的运动为儿童带来生理上的愉悦、兴奋感,有利于婴儿良好情绪的发展。
幼儿期,儿童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等高级的社会情感,游戏使幼儿高级情感日益丰富。
中班儿童的社会情感有了一定发展,常常能把一定的情感表现在行为之中。
大班儿童的美感、道德感进一步吩咐。
(二)游戏中幼儿情感的可控性逐渐提高
游戏过程是儿童自由自在展示内在需要的过程,最初儿童并不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对游戏的直接兴趣是游戏最根本的驱动力。
但随着游戏内容的丰富、游戏范围的扩大,尤其参与人群的增多,游戏对参与者有了更多的要求,儿童必须学会对自己行为以及情感的控制。
(三)游戏中的幼儿情感社会化的发展
情感社会化包括情感内容社会化和情感对象的社会化。
情感内容社会化重点表现为幼儿道德感的产生。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3岁前儿童只有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儿童逐渐掌握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逐渐发展。
游戏承担着道德教育任务,游戏主题和游戏规则都蕴涵着一定的道德教育内容和道德规范要求。
幼儿园小班的儿童己能分清角色游戏中哪些角色是“好的’,,哪些是“坏的”,他们常常依据成人的评价判断游戏中行为的对错;中班儿童对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会产生极大的不满,常常因此争吵、告状;大班儿童规则意识更强,如果遵守规则赢得游戏的胜利,就会产生自豪感、自信感,而违反规则被人指责,就会产生羞愧感。
情感对象的社会化表现为由亲子游戏为主向同伴游戏为主转化。
未入幼儿园之前,儿童主要的生活空间是家庭,游戏主要为成人监护下的亲子互动游戏。
入园后,幼儿人际关系进一步复杂化,同伴游戏使幼儿情感逐渐由封闭转向开放。
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使幼儿体验到不同角色的感情。
第一名的苦恼
案例描述:李老师发现5岁的明明虽然开朗活泼,但在小朋友中并不受欢迎。
她常常一人独自玩耍,显得很孤独。
课间活动时,李老师特意仔细观察了明明的活动,发现当明明走向正在拍球的莉莉和玲玲时,莉莉、玲玲抱球跑向别处;明明邀请身边的红红去跳蹦蹦床,红红却说:“不,我要去玩滑梯。
”小朋友为什么都躲着明明?李老师问明明:“为什么一人玩?”明明委屈地说:“老师,他们都不和我玩。
”李老师询问其他小朋友原因,得刻的回答是“她太霸道”“她总要第一”“她爱抢东西”。
案例分析:由于明明在游戏时总喜欢出风头,抢第一,所以常常破坏游戏规
则,不顾他人感受,引起小朋友的反感。
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喜欢玩合作游戏,游戏中儿童需要分享角色,学会与人配合,摆脱自我中心,提高情感水平,否则会影响儿童的交往。
并且,大班的儿童已经开始重视游戏的公平性,对破坏游戏规则的行为十分反感。
明明在游戏中处处要显示自己,霸道地争
“第一”的行为显然违背了游戏的公平性,破坏了游戏规则。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