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人教版
高二政治第五课 第二节、第三节深化认识 发展认识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政治第五课第二节、第三节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五课第二节三、深化认识发展认识第三节一、分析与综合相结合二、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二. 知识重难点:1. 重点:认识为什么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认识事物要把分析与综合结合起来2. 难点: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分析与综合为什么必须相结合三. 主干内容讲解:5.2.3 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一)导入新课:在实践中,我们同客观事物相接触,事物的现象反映到我们的头脑中,形成感性认识;感性材料积累多了,经过我们头脑的思考加工,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那么,认识的任务完成了没有?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完成了,是指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完成了;为什么又没完成呢?认识不能就此止步,还需要不断地发展。
为什么认识要不断发展?怎样发展?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三、深化认识发展认识1. 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这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已经有了质的不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中的质变,因而称之为“飞跃”。
但是,一来我们费了很大气力得到的这个认识是否正确还不知道,还需要接受检验,二来认识的目的在于用来指导实践,否则,再好的认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理性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
当一个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反复,经过不断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则还没有结束。
8.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练习-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1课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里填T,错误的填F)1.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体现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3.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4.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5.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二、选择题6.《列子·说符》中说:“理无常是,事无常非。
”对该观点的评价正确的是()A.错误,因为新事物一定会代替旧事物B.正确,因为新事物不会代替旧事物C.错误,因为真理是客观的、无条件的D.正确,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7.我国对GDP增速的认识发生了“主动改变”,强调不简单以GDP论英雄,要努力实现质量、效益提高而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增长。
从哲学上看,这表明()A.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发展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C.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人的认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8.“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与这句话反映的哲理相同的诗句是()A.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曾经我们的草原是如此葱郁茂盛;而今,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
这表明()A.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物质是运动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C.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D.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些观点告诉我们()A.物质决定意识B.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D.静止是不存在的1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国淘汰一些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的产业。
淘汰落后产能产业,发展新型战略产业,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A.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要按客观规律办事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D.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12.下面漫画《时光》(漫画中的文字为“时光不识你和我,物是人非乃自然”)表明()A.事物是不可认识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自然是宇宙的主宰D.事物运动是无规律可循的13.从引进时速200千米的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研发时速350千米、380千米的“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铁路、京广高铁、京沪高铁的运营,到哈大高铁的开通,我国正跨入引领世界的“高铁时代”。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对知识的记忆需要常常复习巩固,才能记得更扎实。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考总复习知识讲解唯物辩证法专题(一)——联系、发展观
高考总复习:唯物辩证法专题(一)——联系、发展观一、考纲解读(一)考点提示1.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方法。
4.发展的概念;5.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6.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二)复习建议考查重点:1.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关注热点: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2.用发展的观点分析:如何看待我国各项改革步入深水期二、知识清单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参考答案:① 制约 ②意志 ③条件 ④主导地位 ⑤决定 ⑥最优目标 ⑦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⑧有序性 ⑨综合 概念: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①____和相互作用 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②____为转移 多样性: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③____为转移特点 世界是 普遍 联系的 相互区别:整体居于④____,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 于整体 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影响整体,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⑤____作用;整体的功能 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坚持整体 与部分的 统一 树立全局观念,实现 整体的⑥______; 重视部分的作用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⑦____系统优化方法的内容: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⑧____;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用⑨____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掌握系 统优化 的方法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参考答案:①人的认识 ②新事物 ③旧事物 ④生命力⑤性质 ⑥必要准备 ⑦量的积累 ⑧质变三、考点聚焦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大全五篇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大全五篇学习就需要认真、踏实,认真去学,踏实地去理解,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以下是本文库为您推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1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原理: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原理: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作用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新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第八课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导学案(附答案)
第八课 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使用说明】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第八课第一框的内容,在课本上勾划导学案涉及的重点内容,独立完成探究案。
2.突出落实的重点知识有:唯物辩证法: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发展的实质。
【学习目标】1.识记发展的普遍性,理解发展的实质,明确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唯物辨证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预 习 案】一、教材助读(具体要求:先通读一遍课本,再研究预习案,在课本上规范的勾划并标注以下知识)(一)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
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引起的。
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表明,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一个人的认识都会经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的过程。
注:整个世界包括三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综上可见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二)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唯物辩证法从事物的前进性和方向性出发理解发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2.发展的意义有了发展才有了缤纷秀丽的自然界,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社会,才有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
注: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三)原理总结: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高二必修四同步练习: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选择题1.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侯(一侯为5天):“一侯雷始收声;二侯蛰虫坯户;三侯水始涸。
”这意味着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由于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三侯”现象表明()A.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B.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C.认识事物应基于人的主观需要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声音商标是指由能够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声音构成的商标。
通常情况下,只有消费者在某种声音与商品或服务提供者之间建立起特定联系时,声音才可能获得核准注册为商标。
为顺应商标注册的国际发展趋势和企业自主创新要求,新修改的商标法将声音商标纳入可申请注册范围。
这说明()①事物具有内在异质性,这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根据②要在联系中把握事物,事物属性只有在一定联系中才能表现出来③尊重规律,推进创新,促进了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④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才能维护经济基础的巩固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3.一棵树如果孤零零地生长于荒郊,即使成活也多半是枯矮畸形;如果生长于森林丛中,则枝枝争抢水露,棵棵竞取阳光,以致参天耸立,郁郁葱葱。
管理专家们将此现象称为“森林效应”。
这表明()①与周围事物的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②统筹全局,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③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④联系是多样的,要善于建立事物的新联系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4.《吕氏春秋》中说:“有道之士,贵以近求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
”“有道之士”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主要原因在于他()A.借鉴了别人的经验B.看到了事物的内在联系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D.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100-1=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因1%的错误导致100%的失败。
浙江地区高二政治哲学第四课第一节事物发展的原因课件 人教版
内因是事物变化 发展的根据(源 泉)
内因决定着事物
发展的性质和
方向。
冬青树上挂凌宵
(唐) 顾况
冬青树上挂凌宵, 岁晏花凋树不凋。
凡物各自有根本,
种禾终不生豆苗。
过崖记
看了此则 漫画,你 有何感想
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如果遇到 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并且具 备良好的医疗设备和必要的药物,病 人就可能得救,起死回生;相反,如 果遇到不负责任或者医术不高的庸医, 或者缺少必要的医疗条件,病人可能 死亡。 这说明了说明道理? 结论: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不仅
从个人成长发展的角度看,内因主要是指个人 具备的内在的主观因素、精神力量,或者是指个 人的素质、潜能。 个人的精神、心理状态。 个人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技能。 个人的知识水平、知识构成。
中国古代的儒家十分注重个人的修身,其 实质就是完善个人的素质,培养个人的能 力,调整个人的心态,是有积极意义的
唯 物
辩 证 法
联系 发展 矛盾
含义 永恒性
运动、变化和发展
实质
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内外和因 量变和质变
发 展
原因 状态
趋势
前进性和曲 折性相统一
长人 恨间 春四 归月 无芳 觅菲 处尽 ,, 不山 知寺 转桃 入花 此始 中盛 来开 。。
大 林 寺 桃 花
白 居 易
不一 知树 近寒 水梅 花白 先玉 发条 ,, 疑迥 是临 经村 冬路 雪傍 未溪 消桥 。。
“常在河边走, 怎能不湿鞋?”
导入 主页
内外
内因 外因 通过
堡垒容易从内部攻破
小结
练习
结束
16
辨析题
名师出高徒。
在事物发展中 相当于什么? 怎样才能出高徒吗? 一定吗?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第7课第1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联系观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评价能力。
例如,在课程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反思日记,让学生回顾自己在学习联系观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和提高。
2.学生小结:让学生在作业中总结自己对联系观的理解和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批改与反馈:教师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联系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的运用:本案例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如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经济全球化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联系观的实际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第7课第1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教授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第7课第1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堂旨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联系观的教学案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并能够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案例中感受和理解联系观。
2.采用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运用联系观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探讨如何通过改善环境来保护人类健康,或者分析科技创新如何推动产业发展等。
4.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本案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既关注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也关注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应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在评价中不断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高二政治上册知识总结
高二政治上册知识总结高二政治上册知识总结高二政治上册知识总结(人教版)发布时间:202*-12-0316:01来源:中学生学习库作者:佚名唯物论原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内容: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正确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内容: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辩证法原理:原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的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改变条件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原理:因果联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内容: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联系。
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_第八课_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有答案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八课⎪⎪目题(一) 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普遍性体现在哪些方面?(1)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辨析: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
2.人的认识可以跨越式发展。
(×)辨析: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联系和发展的关系(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世界既是普遍联系的,又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不可分割。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统一的。
(2)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3)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事物的变化发展表现出来。
[典例应用](福建高考)下列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诗句有( )①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 解答漫画类选择题首先要明确漫画的寓意。
该漫画的大概意思是满树叶子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剩下一片叶子,人们才知道珍惜,这启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成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答案为B。
[答案] B目题(二) 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什么?(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高中政治坚持发展的观点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课件旧人教版高二上
D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其哲学寓意在于 A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反复无常的 B 世间的理论没有真正可靠的 C 没有发展就没有新陈之别 D 事物的变化发展首先从量变开始
C
下列选项中属于发展的是
A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B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 C 力量强大的事物战胜力量弱 小的事物 D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旨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 物。
旧事物——丧失了存在必然性,是趋灭亡的事物。
符合客观规律
(2)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强大生命力
远大发展前途
出现时间的先后
“返祖现象” “1927年,国共两党”
(3)注意几种错误 的判断方法
力量的强弱 速度的快慢 成熟和完善程度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B
据统计,电子计算机芯片技术每18
个月就要更新一次。这一事实表明 A 事物的运动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 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 C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 的特殊状态 D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
当我们翻开一张新的日历的时候,不
能不为时光流逝而感到紧迫,不能不 为崇高使命感到自豪。这段话体现的 观点是 A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D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运动 变化 发展
概念 运动 变化
侧重点
一般的变化
状态、性质的改变 上升、向前、进步的变化
发展
一、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的上升的趋势。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
高中政治:哲学专题三唯物辩证法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
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必然与偶然、本质与现象等。
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对牛弹琴”的哲学寓意是 ①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③要进行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④必须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②B、 ①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2、联系的含义: 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不能说相互决定)
3、联系的普遍性: 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
相互之间 人类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
相互之间 思维内部各要素之间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相互作用
结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4、联系的客观性: (1)内涵: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联系与实践的关系看: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3)反对否认联系、主观臆造联系和机械论(宿命论) 诡辩论的表现: A、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B、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 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
①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③外因引起量变,内因引起质变
D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名句符合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D桀之 C、牵牛要牵牛鼻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考点1、了解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考点2、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考点3、理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考点4、理解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 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考点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和哲学专题复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专题复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知识总结】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联系的普遍性1.原理: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注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二、联系的分类1.自在事物的联系(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2.人为事物的联系:通过人类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活动建立起来的种种联系;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形成就独立于意识之外(客观性)。
三、联系的客观性1.原理: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注意:①改变事物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条件与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固有的联系。
②当人们试图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时,只有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内容(包括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才能成功。
否则,任何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尝试,都会失败。
四、联系的多样性1.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原理: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居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部分;②部分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方法论: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新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共 8 个一级考点)第7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2个一级考点)►考点一、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内容】①含义: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②表现: A.事物之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B.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C.整个世界: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具有普遍性,但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内容】①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体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二者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要求】:A.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高考提能】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们所建立新的具体联系的关系(1)对于联系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
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必须以坚持事物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它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凭空创立或从根本上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
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具体联系都不可能建立。
(3)从性质上看,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它一旦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的知识版喊了大量的原理知识和方法论,这些知识都需要学生一一去理解明白。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篇1价值观、人生观部分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的含义、本质、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哲理内容: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3、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
方法论要求: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原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发展制约个人活动。
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推动社会发展。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内容及方法论要求)哲理内容:人生价值的含义(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归纳篇21.实践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及其基本特点①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②特点:⑴具有客观物质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哲学的产生哲学智慧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而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举例:物理学、经济学、心理学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本质上是正确的。
然而,它存在着局限性,即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但同样存在着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忽视了物质的发展和变化,具有形而上学性的局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引导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学会运用辩证法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1.联系的普遍性2.发展的实质教学难点1.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关系。
2.原因和结果的互相转化特别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选择最优方案,以求实现最优目标。
教学方法:例举法讲解法教学过程一、事物是相互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性质: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多样性全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联系——联系的“四性”(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一定存在着联系)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凭空创造联系,也不能任意消灭联系,更不能把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
(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因此,我们要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联系的条件性——任何事物地与周围其它事物有条件的联系着,并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
脱离具体条件孤立地考察事物,一切都无法理解。
因此,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的联系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不同的联系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因此,对各种不同的联系要作具体的分析。
3.联系的意义:联系是事物存在的条件,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4.基本要求:坚持联系的观点(1)坚持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2)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既全面又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3)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做到既着眼于整体,又重视局部二、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1.事物的因果联系及其特点。
(1)因果联系的含义:在两种现象中,具有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才叫因果联系。
(2)原因和结果的含义: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
(3)因果联系的特点:具有先行后续的关系;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4)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区别:一是含义不同。
二是时间顺序不同。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总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形成先行后续的顺序。
三是地位作用不同。
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总是处于“主动”的地位,是引起者,具有“动因”的作用;结果总是处于“被动”地位,是被引起者,具有“结果”的作用。
正是因为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所以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
联系:首先,二者互相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其次,二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
转化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在这一关系中是原因,在另一关系中则是结果;反之亦然;另一种情形是,在同一关系中,两种现象互为因果(注意,并非任何一种因果关系都能成为互为因果的关系,只有一部分事物的因果关系才构成互为因果的关系)。
2.认识和掌握因果联系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其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三、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1.整体和部分的含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部分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含义不同;二是有严格的界限。
在同一事物中,整体就是整体而不是部分,部分就是部分而不是整体,二者不能混淆。
二是地位和功能不同联系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二者互相依赖,各以对方存在为前提。
整体由部分构成,它只在对于组成它的部分而言,才是一个确定的整体。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二是二者相互影响。
整体的变化影响部分,部分的优劣变化也影响整体。
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3.方法论意义:(1)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顾全大局,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整体或系统的最优目标。
——由整体的地位、功能决定。
(2)要搞好局部,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
——由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和作用引申的。
四、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含义:运动就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2.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3.特殊形式:相对静止4.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
课堂思考1:为什么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因为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从运动和物质的其它属性的关系看,物质除了运看,物质除了运动这一属性以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无限性等许多属性,在物质所具有的一切属性当中,运动属性是关于物质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运动,物质都不存在了,那还谈什么其它属性呢?所以,运动这个属性是物质其他属性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运动是物质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课堂思考2:物质的“根本特性”和“根本属性”有何不同?物质“根本属性”或“唯一特性”的提法,是就世界上物质和意识这两大类现象的区别而言。
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的唯一区别在于,物质现象具有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这里所说的“特性”是指独有的性质,即,客观实在性是物质唯一区别于意识而为物质所特有的属性;而“根本属性”是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角度,说明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是从事物多种运动形式中抽象出来的一般性质和规定。
因为世界上的物质形态千差万别,物质的属性也多种多样。
每一种物质形态都有许多属性,如质量、能量、导电性等。
随着物质形态的变化,物质的具体属性也会发生变化。
而物质的“运动”这种属性,同物质的其他具体属性相比,有一个根本的区别,它是世界上一切物质形态共同具有的最普遍、最一般的属性。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正确理解“相对静止”(1)含义: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情形: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3)意义: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
五、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基本观点(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2)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4)发展是有规律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2.新事物和旧事物(1)含义: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2)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正确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错误标准:①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
②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③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
(3)新旧事物的关系:①区别:性质不同、前途不同、区分标准不同②联系:旧事物是新事物的基础、新事物代替旧事物3.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因为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都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
因此,我们要看到一个事物发展的昨天和现在,预测他的明天。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由于事物在每个发展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不同,所以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就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
要重新审视昨天所走过的道路,为明天的发展记取教训;其次还要看到,今天的发展一定要寻求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以不断地持续的发展的道路。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4)要尊重和按客观规律办事。
课堂思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哲学概念的关系如何?三个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是:它们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的和僵化的。
它们的区别是: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变化则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但是,运动和变化又都没有表达、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也没有直接表达和规定事物的总体性质;而发展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