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
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国学大师季羡林
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国学大师季羡林时光过隙,往事沉沙。
我们不能忘记季羡林,不能忘记他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党性。
季羡林是北大人的代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他曾说,“平生爱国,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爱国!”这样的话语,令人肃敬。
1946年,先生从德国学成辗转回国后,一踏上祖国的土地,第一件事是跪下捧起一把泥土亲吻,颤抖着声音说:我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在此之前,英国剑桥大学已经为他安排了诱人的职位,但他不为所动,学成直扑祖国怀抱。
1949年,蒋介石派飞机来接他,他说什么也不走。
因为他认为,这里是他的祖国,是他的根。
建国之后,百废待举,群情激昂。
此时季羡林40岁出头,已由德国留学归来,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中科院委员。
1956年,此时中国已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他怀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归属感,做出了庄严而理性的选择:请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要以一名光荣的党员身份参与祖国的建设。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季羡林不但恪守党性,还始终恪守着做人的准则,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季羡林一直是宠辱不惊,淡泊名利,始终以一颗平常而豁达的心对待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
季羡林出身贫苦,历经磨难,“二战”前后滞留德国达10年之久,饱尝思乡之苦。
回国后,他与家人长期分居,独自一人在北京从事学术研究。
“文革”期间,季羡林遭到打击,但他仍能泰然处之,并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坚持做自己的学问。
他说:“活下来,也许还是有点好处的。
我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
原因并不神秘:我获得了余裕和时间……没有人敢来找我,很少人有勇气同我谈上几句话。
一两年内,没有收到一封信……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
我不甘心成为行尸走肉,我必须干点事情。
”由于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和重大贡献,季羡林赢得了很多名誉和头衔,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授。
2002年10月,季羡林在住院期间专门写文章提出请辞“三顶桂冠”。
季羡林事例素材
季羡林事例素材素材名人——季羡林1.季羡林评价语:“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是“感动中国”送给一位九旬老人的颁奖词,这位老人家是“国学大师”。
2.季羡林成就:现年98岁的季羡林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诣,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3.季羡林具体事迹:(1)朴实“提包者”:某年秋季,北大开学,燕园一片繁忙。
一名新生守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站在道旁发愁,他应该去系里报到,但找不到地方。
再说,带着这么多行李,也不方便寻找。
正在这时,他看到迎面走来一位清清瘦瘦的老人,光着脑袋,上身穿一件半旧的中山装,领口露出洗得泛黄的白衬衣,足蹬一双黑布鞋,显得比他家乡的人还要乡气,眉目却很舒朗、清亮,老远就笑眯眯地望着他,似乎在问:你有什么事儿要我帮忙吗?新生暗想:老人瞧着熟悉亲切,仿佛自家人一样,这年头儿谁有这份好脾气?莫不是——老校工?他壮着胆问了一句:“老师傅,您能帮我提点行李吗?我一人拿不动。
”老人愉快地答应了。
他先帮新生找到报到处,又帮他把行李送到宿舍,这才挥手作别。
数天后,在全校迎新大会上,这名新生却傻了眼。
他发现那天帮自己提行李的老人,此刻正坐在主席台上,原来他不是什么工友,正是北大副校长季羡林。
(2)谢绝剑桥大学聘约:二战前,古斯塔夫•哈隆教授向剑桥大学推荐季羡林任教,剑桥大学接受了他的推荐,向季羡林发出聘约。
季羡林接到剑桥大学聘约时,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
他所从事的研究工作需要的资料,全世界只有欧洲最全,剑桥大学的藏书则更丰富,是做研究的理想地方。
可是,一想到祖国正处在灾难中,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前途,置家国于不顾,那简直就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
但是,如果回国,自己的学术前途将付诸东流。
最后,他想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先回国看看。
季羡林故事
季羡林故事他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他同时考上了清华和北大,为了能够出国选择了清华;他在哥廷根大学有过一段苦涩的异国之恋;他谢绝剑桥邀请,毅然回国;在受过“文革”的炼狱之后,走出“牛棚”,他笑容依旧;耄耋之年,他依然笔耕不辍,这就是一代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几个片断。
20多年前就谈“和谐”本月6日,是季羡林先生的95岁生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向这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表示祝贺和敬意,两人还一起探讨了“和谐”话题。
其实,早在20多年前,季先生就大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和谐”,人与人要和谐相处,人与大自然也要和谐相处。
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同大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在这个基础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
“天人合一”这个命题,就是这种态度在哲学上凝练的表述。
他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布衣情怀在解放军总医院一住就是4年,这是入院时谁也没想到的。
但季老先生自谓早已达到“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境界,不仅处之泰然,并且,很快在医院建立起了新的大家庭。
这个家庭的成员,从医生、护士、护工,到清洁工,再到其他病友及其家属,热热闹闹,亲密无间。
季先生被称为“爷爷”或“老爷子”,三天,护士们给他买来个毛绒猫咪;两日,小保安又送来几个柿子;再几天不见,传达室的老门卫就带话来问安了。
半夜有了尿,老爷子总是把两次三次憋成一次,宁愿自己睡不好也不叫醒护工,因为“他们白天也很疲劳了,晚上不忍再让他们起来”。
一个细小的习惯,就能勾起往事。
给季先生做了几十年秘书工作的李玉洁说,她注意到季老吃馒头炒菜时总是速度很快,吃饺子、面条时速度相对慢一些。
那是因为他幼年时就离开父母,寄居在同样贫困的亲戚家,每逢上桌吃饭都是小季羡林最尴尬难熬的时候,他不愿意往自己的碗里搛菜,所以吃得很快,盼着吃完赶快离开。
季羡林先进事迹(共7篇)
季羡林先进事迹(共7篇)季羡林先进事迹(共7篇)第1篇季羡林季羡林1911.8.7), 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山东临清县人。
1930年毕业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时年19岁。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任__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
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逍遥到挨批斗,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礼,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与痛苦,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
他感到“被开除了人籍”,“自我感觉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
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
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
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
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自杀了”,“还是活下去吧”。
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
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
季羡林事迹50字简介季羡林,现代中国著名文化学者、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中国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1912年,逝于2008年,享年96岁。
他在文化研究、语言学和教育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季羡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脱颖而出,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极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
他的学问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等多个领域,尤其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家学说方面有独到的研究。
他的大部分著作和论文都以清晰明快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风格闻名。
季羡林坚持推崇古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思想。
他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当代中国的身份认同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他通过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学术知识。
他的教课方式风趣幽默,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季羡林还是出色的翻译家,主要从事古代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和翻译工作。
他将中国古代文学带入了国际舞台,为世界各国读者提供了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的机会。
他的翻译作品通俗易懂,极大地拓宽了中国文学的传播范围。
除了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季羡林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教育改革。
他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外教育合作的发展。
他还担任多个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位,推动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季羡林一生兢兢业业,不负韶华。
他通过自己的学术成就和为人师表的风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
他的事迹和学识将继续激励和启迪后人,成为一座永恒的学术灯塔。
总结起来,季羡林是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界的巨擘,他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继承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事迹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
季羡林的生平故事
季羡林的生平故事季羡林的生平故事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下面为大家带来季羡林的生平故事,快来看看吧。
恩师朋友幼时随马景恭识字,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产生兴趣,1929年,入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其国文老师董秋芳是鲁迅的朋友,还是著名翻译家。
季羡林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耄耋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季羡林毕生难忘”。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
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苦涩童年季羡林,字希逋,曾用名齐奘,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
该县在山东西部几乎是最穷的县,官庄村在穷县中的穷村,季羡林的家在全村中几乎是最穷。
季羡林出生后,家境仍然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
一年到头,就吃这种咸菜。
好在季羡林在故乡只待了6年。
在6岁那一年,他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叔父把他接到济南上私塾。
季羡林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
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对小说情有独钟。
书桌上摆着《四书》,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这个时候也开始学英文,当时英文对他来说,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那些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
综观季羡林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济南求学季羡林在十三四岁时上了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谊中学。
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关于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关于季羡林的八个故事季羡林的故事1、一字不改的真性情“妈的,这些混蛋教授,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看了这几句话,大家会想,这又是哪个不成器的顽皮学生被考试所逼发出的愤怒呼声吧。
错了,事实上,这段话来自己故国学大师季羡林。
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日记中的一部分。
2003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决定把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的日记出版,当时,针对这段话,编辑曾向季羡林提出“做适当删减”,季羡蕴林坚决不同意,他的意见是:一字不改。
“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
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
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就因为这样,我们大家才有幸目睹了季羡林在清华园学习时的“原生态”的青春记录。
点评:只要是大学毕业的人,在漫长的十几年求学生涯中,谁又没有过对某一学科老师或者学校类似的抱怨和苦脑呢,我们只能说这是“人之常情”。
在季羡林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后,他也丝毫没有脱离“人味”,去刻意把自己的青春粉饰得多么高大脱俗,多么完美无瑕,而是毫不遮掩地把自己的“低级”本色主动暴露在众人面前,可谓真性情也。
不得不说,季羡林在学术上的造诣,必定和他做人的境界大有关系。
也许季羡林的学问我们难以企及,可是季羡林的“真性情”是否会让我们愧对自己呢?季羡林的故事2、用最便宜饭菜充饥这一年,德国的冬天格外的冷。
柏林一所大学食堂的厨师们却发现最近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每到吃饭的时候都迫不及待地赶到食堂的窗口打饭,以免来晚了吃不到热菜热饭,可是有一个瘦弱的中国男孩却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然后买最便宜的饭菜,独自坐读、一边咀嚼。
时间一长,热心的厨师们就和这个名叫季羡林的年轻人成了好朋友。
这时,大家才知道季羡林生活窘迫,所以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得不避开用餐的高峰,选择在没人的时候用最便宜的饭菜充饥。
季羡林简介和生平事迹
工作经历
1946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系主任职任至1983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除 外)。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结束,季羡林就辗转取道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怀抱。同年秋,经陈寅恪推荐,季羡林被聘 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羡林回国后,着重研究佛教史和中印文化关系史,发表了一系列富有 学术创见的论文。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 字希逋,又字齐奘。民盟盟员、中共党员 [37]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 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 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
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 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 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
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 《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
国宝。 2 0 0 9 年 7 月 11 日 11 时 1 0 分 , 季 羡 林 逝 世 , 享 年 9 8 岁 。
人物生平 学习经历 1 9 11 年 8 月 6 日 , 季 羡 林 出 生 于 山 东 省 清 平 县 ( 现 临 清 市 ) 康 庄 镇 官 庄 一 个 农 民 家 庭 , 六 岁 以 前 在 清 平 随 马 景 恭 老 师 识 字 。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18年、1920年,分别于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设小学、济南新育小学就读。课余开始学习英语。 1923年小学毕业后,考取正谊中学。课后参加一个古文学习班,读《左传》《战国策》《史记》等,晚上在尚实英文学社继续学习英文。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1929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辍学一年。创作了《文明人的公理》《医学士》《观剧》等短篇小说,署笔名希道,在天津《益 世报》上发表。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 突周刊和天津《益世向是德文。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 师从瓦尔德史米(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41年,哥廷根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几年,继续用德文撰写数篇论文,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
嘿,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季羡林这位大师。
您知道吗?季羡林小时候那可是个特别好学的孩子。
家里条件虽说不富裕,可他对知识的渴望简直像小火苗一样燃烧着。
在学校里,他总是最勤奋的那一个,成绩也是顶呱呱。
后来呀,他去了国外深造,在异国他乡,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他可没退缩过。
那股子钻研的劲儿,让他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
再说说他对语言的热爱吧,他精通好多门语言,什么梵文、巴利文,那都是信手拈来。
就为了能更深入地研究各国的文化和历史,他付出的努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
还有啊,季羡林写的那些文章,那叫一个精彩!文字朴实却饱含深情,让人读了就忍不住叫好。
他把自己的经历、感悟,都融入到作品里,让咱们读者仿佛能走进他的世界。
他对待朋友和学生也是超级好。
总是耐心地倾听,热心地帮助。
在大家眼里,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
季羡林还特别爱国,不管在外面取得了多大的成就,心心念念的还是祖国。
一有机会,就赶紧回来,把自己的所学都奉献给国家。
而且他这人特别谦虚,从不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
哪怕别人把他捧得高高的,他也总是笑笑说,自己就是个普通的学者。
怎么样,朋友,听我讲了这么多季羡林的故事和事迹,是不是对这位大师更加敬佩啦?。
季羡林故事
季羡林故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
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季羡林被奉为中国大陆的“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对于当代人来说,季羡林这个名字是太熟悉了。
从地方报刊、中央媒体到普通读物、学术杂志,对他的报道、介绍和研究比比皆是。
他的形象出现在银屏中,他的学术业绩登载在报刊上。
人们这样评价他:融会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中国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经常接触季羡林的人,会在他身上发现一种奇特的吸引力。
他既有学术的吸引力,也有人格的吸引力。
胡适对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李亦园说:“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香港学界泰斗饶宗颐说:“季羡林是一位笃实敦厚的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
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季老领导下的多种重要学术工作,既博综,又缜密,放出异彩,完全是‘海涵地负’的具体表现,为中华学术的奠基工程做出人人称赏的不可磨灭的劳绩”。
刚刚过世的国学大师张中行也曾说过:“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学者。
知名,这‘名’确是实之宾,与有些人,舍正路而不由,也就真像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不同。
可是这‘实’,我不想说,也不能说。
因为他会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墙外,自然就不能瞥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他“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像他这样的难于找到第二位”。
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说:“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释,一切多余的雕饰的东西都成为不必要的了。
”他“是集中了朴实的美德并展现了朴实的力量的典范”,他的“朴实带有豪华落尽的真淳,好像元好问所称颂的陶诗,这就更加令人尊敬”。
著名学者谢冕说:“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
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
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季羡林被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今天就来分享一下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对于当代人来说,季羡林这个名字是太熟悉了。
从地方报刊、中央媒体到普通读物、学术杂志,对他的报道、介绍和研究比比皆是。
他的形象出现在银屏中,他的学术业绩登载在报刊上。
人们这样评价他:融会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中国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经常接触季羡林的人,会在他身上发现一种奇特的吸引力。
他既有学术的吸引力,也有人格的吸引力。
胡适对台湾中央研究院李亦园说: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
香港学界泰斗饶宗颐说:季羡林是一位笃实敦厚的人们乐于亲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
他具有褒衣博带从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季老领导下的多种重要学术工作,既博综,又缜密,放出异彩,完全是海涵地负的具体表现,为中华学术的奠基工程做出人人称赏的不可磨灭的劳绩。
刚刚过世的国学大师张中行也曾说过: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学者。
知名,这名确是实之宾,与有些人,舍正路而不由,也就真像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不同。
可是这实,我不想说,也不能说。
因为他会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墙外,自然就不能瞥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他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像他这样的难于找到第二位。
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说:和他在一起,矜可平躁可释,一切多余的雕饰的东西都成为不必要的了。
他是集中了朴实的美德并展现了朴实的力量的典范,他的朴实带有豪华落尽的真淳,好像元好问所称颂的陶诗,这就更加令人尊敬。
著名学者谢冕说: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
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
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导语:季羡林先生,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故事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季羡林先生生平故事【人物介绍】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46年季先生回国受聘为北大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开拓我国东方学学术园地。
1956年他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
1978年后曾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季羡林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
除了学术研究,季先生还是国内外公认的散文大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关于季羡林的八个故事
季羡林的八个故事关于季羡林的八个故事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曾五次看望季羡林。
他称:“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样人物肯定有故事的,小编为大家整理几个关于季羡林的故事,欢迎浏览。
季羡林的故事1、一字不改的真性情“妈的,这些混蛋教授,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气,还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么东西?“看了这几句话,大家会想,这又是哪个不成器的顽皮学生被考试所逼发出的愤怒呼声吧。
错了,事实上,这段话来自己故国学大师季羡林。
1934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所写的日记中的一部分。
2003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决定把季羡林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写的日记出版,当时,针对这段话,编辑曾向季羡林提出“做适当删减”,季羡蕴林坚决不同意,他的意见是:一字不改。
“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
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
我不想到孔庙里去陪着吃冷猪肉。
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就因为这样,我们大家才有幸目睹了季羡林在清华园学习时的“原生态”的青春记录。
点评:只要是大学毕业的人,在漫长的十几年求学生涯中,谁又没有过对某一学科老师或者学校类似的抱怨和苦脑呢,我们只能说这是“人之常情”。
在季羡林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家后,他也丝毫没有脱离“人味”,去刻意把自己的青春粉饰得多么高大脱俗,多么完美无瑕,而是毫不遮掩地把自己的“低级”本色主动暴露在众人面前,可谓真性情也。
不得不说,季羡林在学术上的造诣,必定和他做人的境界大有关系。
也许季羡林的学问我们难以企及,可是季羡林的“真性情”是否会让我们愧对自己呢?季羡林的故事2、用最便宜饭菜充饥这一年,德国的冬天格外的冷。
柏林一所大学食堂的厨师们却发现最近出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绝大多数学生每到吃饭的时候都迫不及待地赶到食堂的窗口打饭,以免来晚了吃不到热菜热饭,可是有一个瘦弱的中国男孩却总是最后一个到食堂,然后买最便宜的饭菜,独自坐读、一边咀嚼。
季羡林事例作文素材
季羡林事例作文素材《季羡林爷爷的勤奋读书路》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很厉害的爷爷的故事,他叫季羡林。
季羡林爷爷小时候家里可没有那么多好玩的玩具和好看的动画片,但他有一个特别棒的爱好,那就是读书。
他特别勤奋,不管白天有多忙,晚上都会点着油灯认真看书。
有一次,家里穷得连油灯都买不起了,季爷爷就跑到外面,借着月光读书。
夏天的时候,蚊子特别多,咬得他浑身是包,可他还是一动不动地专心读书。
冬天呢,天气冷得手都快冻僵了,他就搓搓手,继续读。
就这样,季爷爷读了好多好多的书,变得特别有学问。
我们也要像季爷爷一样勤奋读书,将来成为有知识的人,好不好?《季羡林爷爷的诚信故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诚信吗?今天我给你们讲讲季羡林爷爷的诚信故事。
有一天,季爷爷和一个朋友约好了要见面。
可是,那天下了特别大的雨,路上全是水,走起来特别难。
家里人都说:“这么大的雨,别去了,对方也不会去的。
”但是季爷爷却说:“约好了就要做到,不能不讲信用。
”于是,季爷爷冒着大雨去赴约。
等他到了地方,发现朋友也在那里等着呢。
朋友特别感动,说:“这么大的雨,我以为你不会来了。
”季爷爷笑着说:“答应的事就要做到呀。
”从那以后,季爷爷的朋友更信任他了,他们的友谊也更深了。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季爷爷一样,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哟!《季羡林爷爷的爱国情怀》小朋友们,你们爱我们的国家吗?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讲季羡林爷爷的爱国故事。
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去了国外读书,在那里他学到了很多知识。
但是,他心里一直想着自己的祖国。
当他学业有成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祖国。
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我要为祖国做贡献。
”回国后,季爷爷努力工作,写了好多好多的书,把他的知识都分享给了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国家和文化。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季爷爷一样爱我们的祖国,长大后为祖国争光!《季羡林爷爷的坚持精神》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季羡林爷爷的坚持精神。
季爷爷年轻的时候,想学一种很难的语言。
关于季羡林的十个故事
三一文库()〔关于季羡林的十个故事〕导语:季羡林季老说过: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以下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季羡林的十个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谢谢!▲季羡林的故事一、爱国好学,堪称师表。
季羡林是一个坚定的忠诚的爱国者。
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川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他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
”求学清华时,他加入赴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的请愿行列,还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赴德留学,“是为了爱国”。
就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虽然忍饥挨饿,仍然发奋学习希腊文、拉丁文、梵文、吐火鲁文、巴利文,研读梵语佛教经典。
当他的博士考试门门得优,毕业论文胜利通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给中国人丢脸,可以告慰亲爱的祖国。
”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就把爱国精神化成报效祖国的教学与研究的实践。
他不断地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忘我地献身学术研究以实践爱国报国的志愿。
他为归国3年里写了40多篇文章,有13篇学术论文而自觉满意;他又为上世纪50年代前5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竟是一个零”而自责,感到愧疚。
正是基于学术报国的意志,他在“文革”后期偷偷地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历经5个寒暑,终于把长达8万行的《罗摩衍那》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建造了一座丰碑。
迎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后,季老心舒气爽,激情焕发,大展才华,辛勤著述,在学术上接连丰收,硕果累累,“在量和质两方面都远远超过这以前的四五十年”。
他的晚年出版了11部学术著作,撰写了200多篇学术论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文化交流、梵语与佛教史研究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面上取得辉煌成就,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
著名学者钱文忠说:“作为一名学者,老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
””在他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庆祝大会上,人们通过一段录像又听到了季老那熟悉的声音。
他坚定地说:“我们这个大国能够和谐、团结,会影响世界和全人类。
季羡林大师的故事六则
季羡林大师的故事六则相信很多人对季羡林一定不陌生,季羡林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不知道大家对季羡林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大师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一、高考数学4分:季羡林先生小时候很顽皮,打架很厉害,而且上课还偷看书。
他的桌子上放着课本,桌底下偷看各种书。
他什么书都偷看。
在中学时代他把《金瓶梅》看了。
此外,他小时候文理偏科严重,高考数学百分制的考卷只考了4分,而且他的第一志愿居然是数学系。
二、布衣教授: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2日,山东临清人,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
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
他23岁科去留洋在德国十年,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儿洋味呢?这大概是他身上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
小时穷得吃不饱饭,给一个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
老先生一生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个外地来的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
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走来,年轻学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而自己则轻装去办理手续。
老人爽快地答应了。
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新生才回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
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人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对同学说:“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三、糟糠之妻:季羡林先生是农民的儿子,从小家里没有一本书;他的叔父决定送他上学,令其命运有了转折,但也给他一个包办婚姻,在离家求学十余年后,他依然跟妻子相濡以沫。
1946年,季羡林先生回国后经陈寅恪先生推荐赴北京大学任教,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
为了专心研究,独自过了16年,他才把家属接来。
他的`妻子叫彭德华,济南人,比季羡林先生大四岁,只念过小学。
现代诗人季羡林生平简介
现代诗人季羡林生平简介季羡林是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那么季羡林的生平有哪些事迹?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季羡林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季羡林生平简介季羡林是中国乃至国际上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生有许多的职业,但是比较著名的就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还有作家,在清华大学毕业,出国深造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季羡林一直被称作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还有国宝,但他自己说过自己不是圣人,也就是这样的季羡林让我们觉得大师很可爱。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国语言,比如英语、德语、梵语、巴利文、还能阅读俄文、法文,还有最神奇的是他精通吐火罗文,这是世界上很少有学者会的语言。
季羡林字希逋、齐奘,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民家庭,长到6岁开始读书写字,1923年在山东小学毕业后,在中学期间,季羡林参加了古文学习班,晚上又学习英语。
1926年初中毕业进了山东大学的附属高中,开始学习德语。
1928年,日本侵华占领济南,季羡林以希道的笔名创作了多篇小说在天津发表,此后进入济南高中,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封散文,均在山东和天津发表,高中毕业考进了清华专修德文,1934年毕业被母校邀请担任教员。
1935年清华与德国交换研究所,季羡林被录取去德国主修印度学,后来又学习了多种文字,在学校的汉学系做讲师,直到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在1946年回国,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经常以学者身份访问出国,直到退休。
季羡林的妻子季羡林妻子名叫彭德华,她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思想淳朴,勤劳肯干。
季羡林妻子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和季羡林有一定的差距,但她在生活上对季羡林及家人的照顾真的是很细心。
虽然她和季羡林在结婚前没有进行过多的感情交流,彼此也不是很了解对方,结婚后还是有些冷淡,但彭德华凭借自己的踏实善良,让季羡林逐渐对她有了好感。
彭德华成为季羡林妻子后,将季羡林的生活打理的很到位,正是这种无形的支持,让季羡林可以踏实的研究文学。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名人故事
季羡林先生生平_沉痛悼念国学大师,名人故事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着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1.2.3.4.5.6.7.8.9.11.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12.德国及西方文学13.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14.散文及杂文创作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及所获奖项获得的主要奖项有:1986年论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获北京大学首届科学研究成果奖。
1987年论文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优秀成果荣誉奖。
1989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授予“从事语言文字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
“着。
季羡季羡林先生的品格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高三励志,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详细]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林:。
季羡林事例作文素材
季羡林事例作文素材《季羡林爷爷的勤奋读书之路》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非常厉害的爷爷的故事,他叫季羡林。
季羡林爷爷小时候家里可穷啦,但是他特别喜欢读书。
那时候,书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可这一点儿也难不倒他。
他到处去找书看,借别人的书,有时候甚至去书摊儿上站着看。
有一次,他为了借一本自己想看的书,跑了好远的路,还帮人家干了好多活儿。
拿到书以后,他高兴得不得了,赶紧回家认真读起来。
白天没时间读,他就晚上在油灯下看,眼睛都累得不行了,可还是舍不得放下书。
就这样,季羡林爷爷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读了好多好多的书,成为了一位特别有学问的人。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季羡林爷爷一样,爱读书,不怕困难,这样才能学到好多知识哟!《季羡林爷爷的诚信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季羡林爷爷的诚信事儿。
有一回呀,季羡林爷爷和一个朋友约好了时间见面。
可是那天突然下起了大雨,路上全是积水,走起来特别不方便。
家里人都劝季羡林爷爷别去了,说这么大的雨,朋友可能也不会去的。
但是季羡林爷爷摇摇头说:“不行,我答应了朋友,就一定要去。
”于是,他打着伞,深一脚浅一脚地往约定的地方走。
到了那儿一看,朋友还没来。
他就一直在那等着,雨一直下,他的衣服都湿透了,可他还是一动不动地等着。
朋友终于来了,看到季羡林爷爷在雨里等他,特别感动。
小朋友们,答应别人的事情就要做到,要像季羡林爷爷一样讲诚信哟!《季羡林爷爷的坚持精神》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季羡林爷爷吗?他可了不起啦!季羡林爷爷在学习和研究的时候,遇到了好多好多的困难。
比如说,有些知识特别难理解,有些问题研究了好久也没有结果。
但是,季羡林爷爷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他总是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成功了。
”有一次,他为了弄明白一个学术问题,查了好多好多的资料,写了好多好多的笔记,每天都忙到很晚很晚。
别人都觉得他太辛苦啦,劝他休息休息,可他还是坚持着。
终于,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他解决了那个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故事:普通而又杰出的季羡林
对于当代人来说,季羡林这个名字是太熟悉了。
从地方报刊、中央媒
体到普通读物、学术杂志,对他的报道、介绍和研究比比皆是。
他的
形象出现在银屏中,他的学术业绩登载在报刊上。
人们这样评价他:
融会百家、学贯中外的学界泰斗,中国最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经常接触季羡林的人,会在他身上发现一种奇特的吸引力。
他既
有学术的吸引力,也有人格的吸引力。
胡适对台湾“中央研究院”李亦园说:“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
的季羡林那样。
”
香港学界泰斗饶宗颐说:“季羡林是一位笃实敦厚的人们乐于亲
近的博大长者,摇起笔来却娓娓动听,光华四射。
他具有褒衣博带从
容不迫的齐鲁风格和涵盖气象,从来不矜奇、不炫博,脚踏实地,做
起学问来,一定要‘竭泽而渔’”;“季老领导下的多种重要学术工作,既博综,又缜密,放出异彩,完全是‘海涵地负’的具体表现,为中
华学术的奠基工程做出人人称赏的不可磨灭的劳绩”。
刚刚过世的国学大师张中行也曾说过:“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
的学者。
知名,这‘名’确是实之宾,与有些人,舍正路而不由,也
就真像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不同。
不过这‘实’,我不想说,也
不能说。
因为他会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墙外,自然就
不能瞥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他“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
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
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
难能的还是朴厚……像他这样的难于找到第二位”。
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说:“和他在
一起,矜可平躁可释,一切多余的雕饰的东西都成为不必要的了。
”
他“是集中了朴实的美德并体现了朴实的力量的典范”,他的“朴实
带有豪华落尽的真淳,好像元好问所称颂的陶诗,这就更加令人尊敬”。
学者谢冕说:“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得无法和周围的人加以区分。
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
如同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
中。
”“伟大无须装饰,也不可形容,伟大只能是它自身。
”“他是
极为单纯的,单纯到不染毫纤的自然”,“从他那朴素、平淡和普通
中感受到那种崇高人格的震撼力”。
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说:“我在他身上发现的不但仅博学,而
且是睿智。
不但是睿智,而且还有非常的谦恭有礼和幽默。
他的博识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完全具备知识分子品格的人,
决心要做出的学术成果”,“他尊严的人格,他的对于物质利益的毫
不动心,他对于书的热爱,他的耐心,还有他的充分的真诚。
对我来说,他将永远是气节的象征”。
梁披云为季羡林题写了这样的条幅:“为天地立心,为万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题写的对联是:“德寿无量,日月
长明。
”
2005年8月6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北京举行季羡林研究所成立
暨揭牌仪式,汤一介教授、郝斌教授等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
们高度赞扬了季羡林对中国人文学术的伟大贡献。
郝斌教授深情地指出,季羡林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北京大学的“镇校之宝”。
诗人臧克
家不无深情地歌颂道:
满头白发,根根记录着你的寿长,标志着你的业绩受到众多的赞扬。
你兼有诸家的同能,你的独秀孤芳,有几个能够赶上?
季羡林自己说:“我向不敢以名人自居,我更没有什么名
作。
”“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澹,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还,万勿率意,切忌颟顸。
”对于自己一生的学识,季羡林一向都非
常谦虚谨慎,自我评价十分低调。
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不要提什么
‘国学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
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
”
初次和季羡林接触的人,从他身着的中山装往往会得出他又像一
个农民的印象。
季羡林自己也曾多次说过,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
一个“土包子”。
两种印象综合在一起,构成了“谜”一样的季羡林。
是什么力量,使一个农民的儿子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成为名闻
遐迩、卓尔不群的国学大师?又是什么力量,使一个留学德国十载的学者,没沾染上一点洋味而终生保持着一种朴厚的农民气象?有人说岁月
把季羡林塑造成北京大学的“元老”和“活字典”,塑造成高等院校
内硕果仅存的文科大儒,但他的成功并不是简单的岁月积累的结果,
而是他一生勤奋的结果,还有他那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的结果。
他在
《留德十年》一书中深情地写道:“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
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伟大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
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爱国情怀使他家事、校事、国事事事萦心,爱国情怀使他中学、东学、西学学学贯通。
成为学者是来自于这
个情怀的激发,终生保持农民气象也是来自于这个情怀的激发。
解开季羡林这个“谜”,对于卑微者来说,他们能从季羡林身上
看到自己未来的成才之路;对于成功者来说,他们能从季羡林身上发现
自己的不足。
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都是可圈可点的。
阅读季羡林,会给人以很多。
季羡林说自己的一生“没有大激荡,没有大震动,是一个平凡人
的平凡的经历”。
他认为自己的生活,包括治学经验,都是卑之无甚
高论的,比较有点价值的也许是一些近乎怪话的意见。
我们看季羡林
的经历,视点截然不同。
他丰富的人生,是平淡中有传奇,严肃中有
幽默,是一个“非凡人”的“非凡经历”。
他的一生,历清朝、中华
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代,正好是20世纪的一个缩影。
它给我们体现的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本来命中注定要当农民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