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临床体会
“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由于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长时间处于不良的姿势下,导致颈椎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
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临床上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症状。
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理疗、针灸等,但疗效不一。
近年来,“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得到了一定的临床应用,本文旨在观察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
二、材料与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女性40例,年龄介于35-65岁之间。
所有患者在入组前均接受过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理疗等,疗效不甚理想。
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患者接受“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患者继续接受常规治疗。
观察组治疗方法为每日进行“项四针”穴位注射,并配合热敏灸治疗,疗程为4周。
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12周,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评分,包括头晕、头痛、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症状的评分。
三、结果1.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头晕、头痛等症状得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得分变化不显著。
2.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症状得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得分变化不显著。
3.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患者为4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缓解头晕、头痛、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症状方面具有明显疗效。
这说明该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其机制可能与“项四针”注射可以改善颈椎病的局部微循环和热敏灸可以活血化瘀、舒筋止痛有关,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针刺与热敏灸配合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颈椎病的发生率呈逐渐增高的趋势,而且发病人群趋于年轻化。
颈椎病患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导致颈椎间盘及椎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引起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进而诱发头昏、眩晕、颈肩痛、视觉障碍及耳鸣等症状的疾病。
在颈椎病患者治疗中,中西医均有独特的疗法,中医常用非手术治疗方案,如针刺、康复、热敏灸等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对2018年2-12月收治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针刺与热敏灸在颈椎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式以及疗效进行详细探究。
资料与方法2018年2-12月收治颈椎病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6~63岁,平均病程(24.2±5.7)个月。
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8~61岁,平均病程(23.5±6.2)个月。
方法:①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
主穴选择曲池、天柱、阿是穴、颈椎夹脊穴、风池以及外关。
配穴选择,对于气滞血瘀型患者,配阴郄、膈俞;对于风寒湿型患者,配列缺、风府、合谷。
要求患者取俯卧位,严格执行无菌消毒处理,采用双手进针法进针。
对于颈夹脊穴、天柱穴,直刺0.5寸;对于列缺穴肘部,斜刺0.2寸;对于风池穴应向鼻尖方向,斜刺0.5寸。
另外,选择外关、曲池、以及夹脊穴,采用导线与治疗仪连接,治疗仪设置为连续波模式,工作频率2Hz,留针30min,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强度进行调整[1]。
②观察组联合应用针刺与热敏灸疗法。
其中,针刺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
在对患者采用热敏灸治疗方案时,要求患者取俯卧位,选择风池、大椎,采用T 形艾条悬灸,首先回旋灸2min,然后再雀啄灸2min,最后再对患者应用温和灸。
以患者产生灸感为宜,灸感即患者感觉在风池向大椎方向会产生一股热流,随着针灸的持续进行,热流会逐渐上传至肩颈部和手部。
随着患者灸感的逐渐消失,即可结束本次治疗[2]。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汪胤【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电针穴位注射组用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电针组单用电针治疗.结果:电针穴位注射组治愈率68.33%、总有效率95%,电针组治愈率35%、总有效率7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注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电针.【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32)003【总页数】2页(P211-212)【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电针;穴位注射【作者】汪胤【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康复科,广东清远 511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958.155笔者用电针颈夹脊穴加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共120例,均为我院住院和门诊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60例。
电针穴位注射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29~60岁,平均52岁;病程最短20天,最长2年,平均63天。
电针组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28-60岁,平均年龄53岁;病程最短15天,最长1年7个月,平均64天。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突发性头晕、视物旋转、恶心。
②视物模糊、成双,眼球活动受限。
③病灶侧颜面及对侧肢体麻木乏力、或四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
④口角麻木、舌头僵硬,构音障碍,吞咽困难。
⑤猝倒发作,短暂性健忘或遗忘发作,一过性意识丧失或昏迷状态。
⑥双侧椎动脉血管超声(TCD)检查可显示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血流速度减低等。
电针穴位注射组。
①电针:患者端坐于桌前,前臂屈曲相向平放于桌上,双手相叠,手心向下,额枕于手臂,伏于桌面,暴露颈部,取风池及C3~C7夹脊穴,常规消毒后,用30号1.5寸针进行针刺,针尖朝向颈椎两棘突之间,进针后采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向肩背及手臂,并加用8606Ⅲ型电针机选用密波电疗30min,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
电子灸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a n .2024,V o l .32N o .2җ基金项目:泉州市第1批青年中医骨干人才研修项目(2021)通信作者:庄垂加,E -m a i l :z c j6977@21c n .c o m 第一作者:刘兰英,E -m a i l :598865622@q q .c o m 电子灸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җ刘兰英,庄垂加(福建省泉州市中医院,福建泉州362000)ʌ摘要ɔ 目的:探讨电子灸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 S A )的临床疗效㊂方法:将60例C S A 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㊂对照组采用传统艾灸联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采用电子灸联合常规针刺治疗㊂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㊂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 C D )检查结果及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 S C V )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 s )㊁平均血流速度(V m )均较治疗前降低(P <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P I )㊁阻力指数(R I )同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程度㊁眩晕频率㊁眩晕持续时间㊁颈肩痛程度㊁头痛程度㊁工作与生活㊁心理与社会适应力评分及E S C V 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 <0.05),但上述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电子灸联合常规针刺治疗C S A 能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高流速状态,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社会功能,疗效与传统艾灸联合常规针刺治疗相当㊂ʌ关键词ɔ 椎动脉型颈椎病;痹证;电子灸;针刺;经颅多普勒超声;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中图分类号:R 246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210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电脑㊁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性逐年增加,相应的颈肩疼痛㊁头晕㊁头痛等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升高,其中以眩晕㊁颈肩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椎动脉型颈椎病(c e r v i c a l s p o n d yl o s i s o f v e r t e -b r a l a r t e r y t y p e ,C S A )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㊁工作㊁学习及生活,甚则引发一过性晕厥㊁缺血性脑卒中等㊂因此,对于C S A 治疗方法的研究尤其重要㊂目前,西医手术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手术风险大,患者不易接受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疗法的认识加深,针灸疗法得到广泛应用,而针灸治疗C S A 也取得较好的疗效㊂本研究在 以通为用 思想的指导下,选择电子灸联合常规针刺治疗C S A ,以经颅多普勒超声(T C D )㊁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 S C V )等评估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泉州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60例C S A 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㊂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32.72ʃ4.26)岁,平均病程(9.02ʃ1.13)周㊂治疗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3.32ʃ4.51)岁,平均病程(8.41ʃ1.26)周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的伦理要求[1]㊂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中C S A 的诊断标准制定:眩晕,且头颈部不适,可有交感神经亢进㊁五官及脑缺血症状;查体可见颈椎屈伸㊁旋转受限,局部压痛,旋颈试验(+);X 线片可见阳性影像,如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变尖,节段不稳,横突间距㊁椎间隙变小,生理弧度变浅消失甚则反弓等;T C D 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痉挛㊁供血不足等;排除耳源性㊁眼源性㊁代谢性等引起本病的原因[2]㊂(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眩晕的诊断标准制定:发作性头晕㊁目眩,发作时常伴有汗出㊁恶心㊁呕吐㊁视物不清㊁耳鸣等临床症状,体位改变会加重症状[3]㊂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20~40岁;病程1~12周;T C D 检查结果显示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 s )>65c m /s 或基底动脉V s >75c m /s ;患者对本研究方案知情且自愿参加本研究㊂1.4 排除标准 参与研究前1周口服药物或使用其03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a n .2024,V o l .32N o .2他干预措施治疗本病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如凝血机制异常者;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对针具㊁艾草过敏者㊂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艾灸联合常规针刺治疗㊂艾灸取双侧风池,针刺取双侧天柱㊁C 3~5颈夹脊㊁后溪㊁百会㊂操作方法:嘱患者取俯伏坐位,术者用75%酒精棉球消毒上述穴位皮肤,并消毒双手手指,刺手持一次性毫针(粗0.25m m ㊁长25~40m m )快速刺入穴位皮下,然后缓慢进针至相应深度,于C 3~5颈夹脊向脊柱方向斜刺15~25m m ,于天柱直刺或斜刺15~20m m ,于百会平刺15~25mm ,针刺后溪时嘱患者微握拳,向掌心方向直刺15~25mm ,均行平补平泻手法至得气,留针30m i n 后出针,用无菌棉签轻压针孔㊂针毕,嘱患者休息约5m i n ,继续取俯伏坐位,术者点燃2根艾条,双手各执1根,将艾火对准双侧风池,距离皮肤2~3c m ,每次灸疗以局部皮肤见发红但无灼痛感为宜,艾灸约30m i n㊂2.2 治疗组 采用电子灸联合常规针刺治疗㊂常规针刺取穴及操作手法同对照组㊂针毕,嘱患者休息约5m i n ,继续取俯伏坐位,术者接通灸疗仪电源,将安装艾片的灸头放置于双侧风池并固定,调节温度为42~45ħ,以患者的耐受阈为准,时间设置为30m i n,打开工作键即可进行电子灸治疗㊂两组患者均于周一至周六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㊂3 疗效观察3.1 观察指标 ①T C D 检查指标㊂于治疗前后检测椎-基底动脉V s ㊁平均血流速度(V m )㊁搏动指数(P I)和阻力指数(R I )㊂②E S C V 评分㊂于治疗前后对眩晕程度㊁眩晕频率㊁眩晕持续时间㊁颈肩痛程度㊁头痛程度㊁工作与生活㊁心理与社会适应力等项目进行评估,总分为30分,评分越低表明症状越严重[4]㊂3.2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E S C V 评分升高ȡ90%;显效:E S C V 评分升高70%~89%;有效:E S C V 评分升高30%~69%;无效:E S C V 评分升高<30%㊂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ˑ100%㊂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㊂计量资料以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3.4 结果(1)椎-基底动脉V s ㊁V m 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V s ㊁V m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V s ㊁V m 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椎-基底动脉V s ㊁V m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1㊂(2)椎-基底动脉P I ㊁R I 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P I ㊁R 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P I ㊁R I 与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3)E S C V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程度㊁眩晕频率㊁眩晕持续时间㊁颈肩痛程度㊁头痛程度㊁工作与生活㊁心理与社会适应力评分及E S C V 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及E S C V 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组间各项评分及E S C V 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3㊂表1 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㊁平均血流速度比较(c m /s ,x ʃs )组别例数时间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治疗组30治疗前75.36ʃ3.2774.67ʃ3.4176.28ʃ3.2445.87ʃ2.2746.30ʃ2.2449.33ʃ2.94治疗后63.25ʃ2.22ә62.54ʃ3.01ә66.38ʃ3.7lә34.01ʃ2.61ә32.66ʃ2.31ә37.38ʃ2.42ә对照组30治疗前76.34ʃ3.2676.24ʃ3.7175.98ʃ3.0446.02ʃ2.3845.95ʃ2.5450.26ʃ3.04治疗后64.12ʃ2.21ә63.55ʃ3.27ә65.75ʃ3.24ә34.72ʃ2.65ә33.56ʃ3.01ә36.77ʃ2.82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 <0.05㊂13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a n.2024,V o l.32N o.2表2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比较(xʃs)组别例数时间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治疗组30治疗前0.77ʃ0.150.80ʃ0.130.77ʃ0.120.73ʃ0.090.75ʃ0.120.75ʃ0.08治疗后0.76ʃ0.220.79ʃ0.110.78ʃ0.170.74ʃ0.100.76ʃ0.090.74ʃ0.12对照组30治疗前0.79ʃ0.180.79ʃ0.170.76ʃ0.090.74ʃ0.110.75ʃ0.060.73ʃ0.09治疗后0.79ʃ0.160.79ʃ0.120.77ʃ0.120.73ʃ0.110.75ʃ0.080.74ʃ0.05表3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xʃs)组别例数时间眩晕程度评分眩晕频率评分眩晕持续时间评分颈肩痛程度评分头痛程度评分生活与工作评分心理与社会适应力评分总分治疗组30治疗前2.33ʃ0.611.32ʃ0.240.98ʃ0.160.72ʃ0.120.84ʃ0.171.22ʃ0.251.51ʃ0.7211.62ʃ1.36治疗后6.44ʃ1.24ә2.96ʃ0.57ә3.33ʃ0.52ә1.86ʃ0.43ә1.89ʃ0.22ә1.83ʃ0.36ә3.14ʃ0.27ә20.14ʃ1.67ә对照组30治疗前2.47ʃ0.251.36ʃ0.330.87ʃ0.220.89ʃ0.230.78ʃ0.141.24ʃ0.171.68ʃ0.1111.55ʃ1.27治疗后6.36ʃ1.42ә3.08ʃ0.54ә2.99ʃ0.92ә1.95ʃ0.37ә1.92ʃ0.41ә1.74ʃ0.55ә2.99ʃ0.74ә18.98ʃ1.65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0.05㊂(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4㊂表4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治愈(例)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治疗组3051211293.33对照组3041310390.00 4讨论C S A是由颈项部长期慢性劳损所致,主要表现为眩晕㊁头痛㊁颈肩背部酸胀疼痛,甚则伴有恶心㊁呕吐㊁视物模糊㊁猝倒等情况发生,常在颈部活动到一定部位时明显㊂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为颈椎骨质增生㊁退变,压迫椎动脉,或支配椎动脉的由星状神经节和颈中神经节形成的交感丛受到外界刺激而激惹椎动脉,或椎动脉血管弹性降低,致椎-基底动脉发生缺氧㊁供血不足所致[5-6]㊂研究发现,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与年龄有相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流速度减慢者增多,加快者减少[7]㊂这可能是由于老年C S A患者动脉硬化致血管弹性降低而影响椎-基底动脉血流,表现为血流速度变慢㊂而中青年患者常以头颈肩部肌肉紧张㊁颈椎骨质退变为主要病因,刺激椎动脉旁交感神经丛,致椎动脉痉挛㊁狭窄,血流速度加快,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脑缺血㊁缺氧[8]㊂本研究选择患者为20~40岁的中青年,T C D检查结果均显示血液高流速㊂C S A归属中医 痹证 范畴,多由思虑㊁劳损过度,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㊁寒㊁湿邪侵袭,阻遏头颈部循行经脉如足太阳经㊁手太阳经㊁督脉等的气血运行,使经脉不通,气血不能上达脑窍而发病㊂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属于高速型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治疗时应以缓解血管痉挛㊁狭窄为主,针灸治疗的重点在于 通 ㊂而针灸通经脉显效的关键在于针灸选穴,颈夹脊穴位于颈正中线旁开1.5寸,其内正中为督脉,外邻膀胱经,选择督脉百会㊁膀胱经天柱及颈夹脊穴属针灸局部取穴范畴㊂刘进成[9]以颈夹脊穴为主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眩晕症状明显缓解㊂盛 等[10]选择局部穴位 颈三针 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㊂根据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中的局部治疗作用原理,针刺局部腧穴可激发经气,起到舒筋通络㊁活血化瘀之效,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11]㊂督脉为阳脉之海,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㊁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具有振奋阳气,疏通局部经气之效,还可祛除风㊁寒㊁湿邪,是治疗眩晕之要穴㊂足少阳胆经分布于头项两侧,在抵御外邪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㊂风池是足少阳胆经的重要穴位,可通利少阳㊁阳维经气,祛除邪气㊂张狄等[12]采用温和灸风池治疗C S A,发现23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a n .2024,V o l .32N o .2该法可通过温热效应对椎动脉和枕神经进行刺激,扩张椎-基底动脉,改善痉挛㊁缺血状态和脑部血液供应,达到缓解眩晕的效果㊂白晔等[13]研究发现,电针刺激家兔 风池 能引起血管口径为(31.36ʃ4.89)μm 的动脉明显的血管舒缩运动,从而改善大脑皮质内微循环㊂袁晓军等[14]研究发现,针刺风池对高流速型或低流速型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均有改善,认为针刺风池能引起脑血管收缩与舒张,从而改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㊂传统艾灸是借助艾叶的功效及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热力作用于相应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㊂研究表明,艾灸可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影响全血黏度㊁红细胞聚集指数㊁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的变化[15-16]㊂艾叶中的多种化学成分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改善脑供血,增加脑组织营养[17]㊂针刺与艾灸结合治疗C S A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18]㊂若艾灸温度控制不当,则易烫伤患者,且吸入艾烟过量会引发咽燥㊁咽痒㊁目痛等不良反应㊂因此,笔者选择电子灸联合常规针刺进行治疗㊂电子灸疗仪是中医学理论与现代物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操作简单㊁省时省力(多穴同治)㊁安全便捷的优点㊂T C D 是了解脑底血管网血管信息的一种检查方法,包括检测血流速度及血流性质,是诊断C S A 和评估疗效的重要手段㊂E S C V 能准确反映C S A 患者的眩晕程度及生活㊁工作等社会功能,操作简便㊂因此,本研究选择这两项指标评估临床疗效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V s ㊁V m 均较治疗前降低,但组间比较无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的高流速状态,且改善效果相当;治疗后,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P I ㊁R I 均无改善,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对P I ㊁R I 均无影响;治疗后,两组患者E S C V 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但组间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无差异,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其社会功能㊂在疗效评定方面,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相当㊂由此可见,两组治疗方案均能缓解肌痉挛,改善血管狭窄程度,使血管高流速状态恢复正常,表现为椎-基底动脉V s ㊁V m 均下降㊂P I ㊁R I 反映血管的弹性和顺应性及椎-基底动脉的血管阻力,高龄㊁动脉硬化㊁血液黏性大者血管弹性及顺应性差㊂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P I ㊁R I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考虑与本研究纳入的患者为中青年相关㊂电子灸无火㊁无烟,操作方便,可控温定时,不会烫伤患者,且无艾烟危害,具备同一时间多穴同时艾灸㊁省时省力㊁疗效与传统艾灸相当的优点,值得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㊂本研究时间短㊁选取样本量少,未对不同中医证型C S A 患者的即时疗效及远期疗效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将完善研究方案,继续跟踪观察㊂参考文献[1]姚树森,范贞.‘赫尔辛基宣言“修订与受试者权益保障[J ].中国医院,2014,18(2):51-53.[2]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M ].北京:中国康复医学会,2010:4-9.[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5.[4]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6-8.[5]黄海燕,王希琳.温灸对气血不足型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2016,35(8):983-985.[6]黄凡,原筝,杨海涛,等.针刺星状神经节对后循环缺血的疗效研究及对血压的影响[J ].中国针灸,2014,34(8):741-745.[7]杨美兰,方方,张爱琴.131例头晕患者的T C D 及颈椎X 线改变[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2(4):265-267.[8]焦明德.实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72-114.[9]刘进成.针刺颈夹脊穴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2,28(7):19-20.[10]盛 ,黄传健,陈晓谦,等.针刺 颈三针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 ].湖北中医杂志,2009,31(5):21-23.[11]王明明,蔡圣朝,黄雪珍,等.针刺结合通脉温阳灸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39(6):54-58,65.[12]张狄,黄振,宋双临,等.温和灸风池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7,36(10):1239-1242.[13]白晔,庄明华,黄集前,等.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活体观察针刺家兔双侧风池穴对大脑皮质内微循环的影响[J ].微循环学杂志,2000,10(2):31-33,59.[14]袁晓军,郝喜书,赖仲平,等.针刺风池穴对脑血流的影响[J ].中医杂志,1996,37(5):285-286,260.[15]史恒军,赵宁侠,郭瑞林,等.温和灸对健康人甲皱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42-43.33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a n .2024,V o l .32N o .2[16]陈盼碧,杨孝芳,王兴桂,等.艾灸对原发性痛经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子宫组织P G F 2α含量的影响[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11):826-829.[17]韦丽丽,曹军勇,陈南萍,等.针刺结合艾灸脑空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17,24(25):133-135.[18]吴永平.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J ].四川中医,2017,35(1):195-198.(收稿日期:2022-09-16)[编辑:郝利珍]җ基金项目:2022年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 2022 78号)通信作者:陈玲,E -m a i l :584981201@q q.c o m 第一作者:时乐,E -m a i l :s h i -l e 2003@163.c o m五籽散热奄包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观察җ时乐1李梅霞1,陈玲1,郑银修1,平凡2(1.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附属仪征市中医院,江苏扬州211400;2.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1800)ʌ摘要ɔ 目的:观察五籽散热奄包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㊂方法:将65例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3例)㊂对照组采用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五籽散热奄包外敷治疗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脘痛症状㊁中医证候积分和胃镜下疗效㊂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胃脘痛症状改善率为100.00%(33/33),高于对照组的75.00%(24/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胃镜下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97%(32/33),高于对照组的90.63%(29/32),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运用五籽散热奄包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㊂ʌ关键词ɔ 十二指肠溃疡;脾胃虚寒;中药热奄包;五籽散;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中医外治法中图分类号:R 289;R 259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24.0211十二指肠溃疡为消化性溃疡的一种,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可为钝痛㊁胀痛或灼痛,也可表现为饥饿痛,为轻㊁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患者可通过药物或食物缓解症状,易并发消化道出血㊁穿孔㊁梗阻等,此病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常易复发[1]㊂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临床应用广泛,以简单易行㊁便于操作㊁安全性好的优势,深得医护人员和患者欢迎㊂本研究探讨五籽散热奄包治疗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的疗效,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仪征市中医院诊断的脾胃虚寒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65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明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3例)㊂对照组男27例,女5例;年龄23~70岁,平均(45.9ʃ10.6)岁㊂治疗组男23例,女10例;年龄22~68岁,平均(43.2ʃ8.9)岁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可比性㊂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审查日期:2019-6-30)㊂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制定诊断标准[1]㊂胃镜下显示溃疡呈圆形㊁椭圆形或线形,边缘锐利,基底平整,上覆灰白/黄苔,周边黏膜充血水肿,轻度隆起㊂根据溃疡发展过程分为活动期(A 1㊁A 2期)㊁愈合期(H 1㊁H 2期)和瘢痕期(S 1㊁S 2期)㊂(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消化性溃疡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脾胃虚寒证的辨证标准[2]㊂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㊂次症:劳累或受凉后加重或发作;反吐清水;神疲乏力;肢倦不温;腹泻或完谷不化㊂舌脉:舌体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滑,脉沉细弱㊂至少具备两项主症及两项次症,参考舌脉象,即可明确㊂1.3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停止使用其他治疗,并同意使用中药热奄包治疗;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4 排除标准 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及肝㊁肾系统疾病者;局部皮肤过敏或有皮肤病损者;发病前有明显诱因,属应激性溃疡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或合并消化道大出血㊁幽门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不能继续用此法治疗者;因个人原因不愿继续治疗者㊂43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1月第32卷第2期。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6例临床观察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6例临床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颈椎退变、颈椎间盘突出或动脉硬化等病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引起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及颈部不适为主的一类病症,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
近2年来,笔者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该病36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36例均系门诊确诊患者,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25岁~82岁,平均45岁;病程1个月~12年。
诊断标准参照第2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1]。
以颈部不适,头晕、恶心、呕吐、视物旋转等为主要主要症状,经X线及TCD等相关检查确诊。
同时排除耳源性眩晕、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引起的眩晕。
2 治疗方法2.1针刺加电针取穴风池、风府、天柱、颈夹脊穴、肩井、天宗、百会等,用1.5寸毫针进针1~1.2寸,有酸胀等得气感,予平补平泻手法,然后接上电针治疗仪低频脉冲刺激,两组导线分别左右连接,强度以肌肉跳动且患者能耐受为宜。
1次/d,30min/次,10次为1疗程。
2.2穴位注射取复方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B12 1ml、生理盐水1ml,分别注射于风池,天柱穴。
隔日1次,5次為1疗程。
3 治疗效果3.1疗效标准痊愈主症和伴随症状完全消失,随访1月无复发。
显效主症消失,可正常工作生活,伴随症状未完全消除,随访1月未加重。
无效主症和伴随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经1个疗程治疗后,36例患者中,痊愈26例(72.2%),显效9例(25%),无效1例(2.8%)。
总有效率97.2%。
3.3病例介绍患者张某,女,40岁,职员,2013年8月12日就诊。
主诉,颈部不适伴头晕3年加重1月。
曾在外院治疗,效果不佳。
体检,颈部肌肉紧张,有明显压痛。
旋颈试验阳性。
X线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5~7轻度骨质增生。
TCD检查为右侧椎动脉轻至中度痉挛,左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轻度痉挛。
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按照上述方法治疗1次,已感症状减轻,头晕明显好转。
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3例
上海针灸杂志2011年7月第30卷第7期 ·483·文章编号:1005-0957(2011)07-0483-01 ·临床报道· 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3例高峰,罗开涛,范迪慧,陆海娟,沈志方(嘉兴市中医院针推康复科,上海 314001)【关键词】 灸法;颈椎病;热敏灸【中图分类号】 R246.2 【文献标志码】 B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1.07.483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多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椎体内外失衡影响椎动脉而出现的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其症状主要有头痛、眩晕、耳鸣、恶心呕吐、视力障碍、猝倒等。
笔者根据“腧穴热敏化”理论,采用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3例颈椎病患者均为本院针推康复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5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0.5个月,最长6年,平均2.2年。
1.2 诊断标准①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②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症状;③X线摄片多有颈椎节段不稳或钩椎关节增生等颈椎退变表现;④应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除外椎动脉Ⅰ和Ⅱ段供血不全、颅内病变、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1.3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各诊断标准;②年龄25~65岁;③能积极配合,完成临床观察者。
1.4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者;②有明显的心、脑、肾及消化系统等疾病;③3个月内用药或接受其他疗法治疗;④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
2 治疗方法在头颈肩部热敏化高发区寻找热敏穴实施灸疗,粗定位主要选取颈夹脊穴、大椎、百会、风池等穴位附近。
在上述穴区分别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操作,先行回旋 2 min温通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 min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 min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
电针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滨州医学院学报 ,2 0 0 1 ,2 4( 4 ):3 3 2 . [ 5 ]王 志伟 ,吴 印爱 ,刘献 棠,等. 远 红外线 治疗仪
[ 摘 要]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手 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 8 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 4 例 。治疗组用电针配合手法治疗 ,对照组用颈椎牵引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9 4 . 1 2 %,对照组7 6 . 4 7 %,两组比 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治疗组治疗后两侧椎 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 P <0 . 0 5 )。结
量 为3 k g ,以患者 能 耐受 为 准 ,每 次 3 0 m i n ,每 日1 次 ,6 天为一疗程 ,休息1 天后再进行下一疗程 ,共治疗3 个疗
程。
排除标准 :①有针灸禁忌症 ;②眼源性 、心源性 、 脑源性及耳源性眩晕 ;③合并有严重心 、脑 、肾、高血 压 、贫血 、精神病及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 ;④颈椎 有骨折、脱位、颈椎肿瘤 、结核等疾病 ;⑤妊娠或 哺乳
头晕 以后枕部为主,头痛或颈枕痛 ,颈项酸痛伴活动困 难 ;②位 置性眩晕 、猝倒 、视物模糊、恶心、欲吐 ;③ 颈椎摄片或C T 检查示颈椎生理曲度变小 、变直 ,椎间隙 变窄,颈椎部分节段有不同程度 的骨质增生 ;④经颅多 普勒超声 ( T C D) 检查示椎一 基底动脉供血紊乱。 纳入标准 :①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确 ; ②年龄3 0 ~ 6 5 岁 ;③无针灸禁忌症 ;④观察期内未采取 其他治疗方 法 ;⑤ 自愿加入本试 验 ,并签定知情 同意
电针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郭学泉 ,王宏志 ( 1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 0 1 1 级硕士研究生,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4 0 ;
针灸药物推拿并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
痰浊 内阻、 瘀血 阻络、 肝肾阴虚 , 风 寒 湿 邪 乘 虚 而 入 形 成 的 一
2 . 1 针 灸 治疗 : 取 颈 部华 佗 夹 穴 ( 颈 3 — 6 ) 、 风池 、 天柱 、 大椎 、 肝 种 疾病 。
本组 3 0例病例符合 青岛第 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拟 3 . 2 治疗 结果 : 本组 3 0例 , 临床 治愈 l 3例 , 占4 3 . 3 %, 显效 8 定 的诊 断 标 准Ⅲ; ( 1 ) 有 持续 性 头 痛 、 头昏、 耳 鸣 等 症状 , 颈 部 旋转 例 , 占2 6 . 7 %, 好转 7 例, 占2 3 . 3 %, 无 效 2例 , 占6 . 7 %, 总有 效 率
2 0 1 4年 第 2 4期
络腧穴用 , 以达 到治 病 、 防病 的一 种 方法 , 具 有 温 经通 络 、 行 气 活 骨 性关 节炎 的较好 方 法 。
5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血、 祛寒除湿、 消肿散结 的作用。 选用患膝犊鼻、 内膝眼 、 鹤顶、 阿 是穴温针灸, 是 就近 取 穴 , 直 接作 用 于膝 关 节 。 周 楣生 【 蜘 认 为就 近 取 穴 施 灸 是有 多 种 功效 , 可 改善 患处 血 管 和淋 巴功 能 , 使机 能 障 碍 的血 液 循环 和淋 巴 流重新 再建 ,恢 复 维 持细 胞 生命 的物 质 供 应, 增 强 局 部 营养 , 加速 新 陈代 谢 , 促 进 渗 出物 吸 收 , 有 助于 减 轻 水 肿 和 消退 炎 症 。犊 鼻 、 内膝 眼 、 鹤顶 穴 居 膝部 , 具有祛风湿、 利 关节 、 止痹痛之功, 刺入关节腔, 借助艾灸之药力有穿经透骨、 气 至 病 所 之功 效 。 阿 是 穴温 针 灸具 有 祛风 散 寒 、 活 血通 络 止痛 之 功 效, 结合刺络拔罐加强活血通络止痛功效 。通过两组临床观察 , 两 组 均 能减 轻 膝 关 节 的疼 痛 , 改 善膝 关 节 的活 动度 , 膝关 节 的病 情 程 度得 到改 善 ,但 温 针灸 结 合刺 络 拔 罐疗 效 明 显优 于 普 通 针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1 . 3 治疗方 法
1 . 3 . 1 治疗 组
( 1 ) 电针 治 疗 : 根 据 x线 片结 果选
取相 应病 变节段 的颈 夹脊 穴 , 风池 穴 、 后溪穴 。患 者 取 坐位 , 针刺部 位消 毒 。取 一次性 无 菌针灸 针 , 常规 针刺 , 平 补平泻 , 得气 后 , 接 通 G一 6 8 0 5电针 仪 , 留针 3 0 m i n 。针 刺治疗 每周 治疗 5次 , 休息 2 d , 2周 为一 疗 程 。( 2 ) 穴 位注 射 : 取 针后 1 0 mi n , 用规格为 5 ml 的一次 性 注 射 器 配 7号 针 头 , 抽 取 天 麻 素 注 射 液 ( 4 0 0m g , 4 m 1 ) , 局部消毒后进行穴位注射 , 选 取 风 池( 风 池穴 近延 髓 , 故 应 严 格 掌 握 针 刺 角 度 和 深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 般资 料 7 0例椎 动 脉 型 颈椎 病 患 者 均 为 恩 施 州 中心 医 院 ( 武 汉 大学 恩 施 临床 学 院 ) 康 复 科 的 门诊 患者 , 随机分 为治 疗组 和对 照组 , 治 疗组 3 5例 , 男 1 6例 , 女 1 9例 , 年龄 3 0 —7 3岁 , 平均 4 1 . 5岁 , 病 程最 长者 6年 , 最 短 者 5个 月 ; 对 照组 3 5例 , 男 2 0 例, 女1 5例 , 年龄 2 6~ 7 0岁 , 平均 3 7岁 , 病 程 最 长
第3 0卷第 2期 ( 第6 4页)
2 01 3正
湖 北 民族 学 院学 报 ・ 医学 版
J o u r n a l o f H 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Me d i c a l E d i t i o n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
◎
利用手法刺激乳房 血液循 环及垂体分 泌乳素 ,从 而促进 观察组 的乳汁始动 时间平
泌乳 。
2 结 果
2 . 1 两组泌乳始 动时间比较
均为 ( 3 8 . 6 ±1 0 . 5 )h ,对照组 为 ( 5 4 . 7 ±1 2 . 6 )h ,观察 组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 P<0 . 0 5 ) 。观察组产后 2 4 h内乳 汁始动率 为 8 1 . 0 % ( 9 8 / 1 2 1 ) ,2 4  ̄4 8 h为 1 4 . 9 % ( 1 8 / 1 2 1 ) ,4 8  ̄7 2 h为 3 . 3 % ( 4 / 1 2 1 ) ;对照组依 次为 6 6 . 1 %
得椎 广
关键词 :电针 ;推拿 ;颈椎痛
d o i : 1 0 . 3 9 6 9 / ] . i s s n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叭. 0 4 2 文章编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一 0 1 — 0 0 6 7 — 0 2
2 0 1 1 , 9 ( 1 1 ) : 4 6 1 — 4 6 2 .
[ 2 3  ̄雅霞 , I 周静 , 王娜娜 , 等. 手法点穴按摩治疗产后 缺 ̄ L E J ] . 健康必读 ( 中旬刊) ,
2 0 1 2 , 1 1 ( 1 1 ) : 6 7 .
[ 3 ] 王赞 , 赵郸 华. 手法催乳 1 2 6例疗效观 察[ J ] . 中华 实用诊 断与治疗 杂志 , 2 0 1 0 ,
摘 要 :目的 观察 电针 配合推拿 治疗与传 统针 刺对椎 动脉型颈椎 病的治 疗效果 方 法 选取椎 动脉 型颈椎 病 患者 6 0 例 ,随机 分 为 实验组与 对照组各 3 O例 。对 照组给与 常规 针刺 ,每 日一次 ,留针 3 O 分钟 ,主要 穴位为风 池、夹脊 穴、天柱 、肩 井等 ;实验组给
电针加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
电针加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
陈贤军;彭敏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年(卷),期】2011(33)5
【摘要】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症状随年龄增加而加重。
临床上有单纯椎动脉型,也有与其他型混合发作。
近年来,笔者采用电针加推拿治疗椎动脉型为主颈椎病,疗效尚佳,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59-59)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电针疗法;推拿疗法
【作者】陈贤军;彭敏
【作者单位】湖北省蕲春县人民医院康复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97
【相关文献】
1.电针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J], 张作军
2.督脉电针加平衡推拿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J], 彭支莲;黄剑;丁盼
3.电针推拿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8例 [J], 陈兵
4.电针配合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J], 熊峻;黄石龙;陈壮娜
5.手法推拿联合电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的临床观察 [J], 翟小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
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颈椎病类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颈部僵硬等症状。
目前,在临床上治疗颈椎病的方法有很多种,其
中热敏灸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本文旨在观察“项四针”配
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首先,我们首先对120例患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进行了筛选,并
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组。
然后,我们采用“项
四针”配合热敏灸的治疗方案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每周治疗3次,共治
疗4周。
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估,并记录治疗前后的症状变
化情况。
经过治疗后,我们观察到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具体疗效如下:
1.轻度患者中,90%的患者的头痛和眩晕症状得到了缓解,颈部僵硬
感明显减轻。
2.中度患者中,80%的患者的头痛和眩晕症状明显减轻,颈部活动度
明显提高。
3.重度患者中,70%的患者的头痛和眩晕症状明显缓解,颈部活动度
也有所改善。
总体来看,经过“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
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此外,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
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该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将继续观察和总结“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服务。
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的医院和医生关注颈椎病的治疗,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识,为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
电针配合牵引等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电针配合牵引等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牵引等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笔者所在科就诊的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电针配合牵引等综合治疗组54例,男32例,女22例,针灸或推拿单一治疗组46例,男28例,女18例。
治疗前后用颅多普勒(TCD)检查评定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单一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电针配合牵引等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程短、疗效显著、生活质量好,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椎动脉型颈椎病;电针;牵引;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arterial rype,CSA)为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以眩晕和头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组综合征。
此疾病患者多表现为眩晕,进行颈部活动之后症状更加显著,且反复发作,患者痛苦不堪,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现将笔者治疗此疾病的经验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0例患者,女40例,男60例,年龄22~62岁,中位年龄41岁,病程1周~4年。
将患者随机分为单一治疗组46例和综合治疗组54例。
单一治疗组,女18例,男28例;综合治疗组,男32例,女22例。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应用全国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的标准及分型标准[1]。
临床表现以眩晕为主,还有视觉、头痛等表现。
颅脑多普勒彩超检查椎-基底动脉流速异常;所有病例颈椎经X线检查均存在钩椎关节增生,部分经CT、MRI检查发现存在椎间盘突出或椎动脉变细。
1.2病例排除标准根据病史结合临床症状、体征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排除有眩晕症状但X线等检查无异常者;眩晕发作次数2次以内者;眩晕伴严重高血压者;内耳、前庭神经病变等者;颈椎骨折、骨质疏松等不宜行牵引治疗者。
热敏灸联合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1例
9 0 ;显效 :临床 症状 和 体 征 明显 改善 ,颈部 无 明显
不 适 ,不影 响工作 ,并 且积 分值增 加 8 0 ~8 9 ;有
效 :临床症 状 和体 征 有所改 善 ,并且积 分 值增 加 3 0
~
1 0 2例 C S A患者 均来 自本 院针 灸科 门诊 ,其 中女 5 7例 ,男 4 5例 ;年 龄 1 8 ~6 5岁 ,平 均 4 9岁 ;病 程 最短 1月 ~ 3年 ,平均 2 5 . 1月 。1 0 2例 患 者 随机分 为 治疗组 和对 照 组 各 5 1例 。两 组 一 般 情 况 比较 ,差 异 无 统计 学 意义 ( P> O . 0 5 ) ,具 有可 比性 。
注 :与对 照 组 比较 , *P<O . 0 5 。
3 . 4 两 组 治 疗 前 后 症 状 与 功 能 评 分 比较 :见 表 2 。
表2 两组 治 疗 前 后 症 状 与 功 能评 分 比较 ( ± s ,4 y)
敏灸 :在 颈 夹 脊 、肩 胛 部 热 敏 化 高 发 区寻 找 热 敏 点 ,
4 体 会
根 据其症 状表 现 ,本病 当属 中医学 “ 眩晕 ” 、“ 头
痛 ”范 畴 ,其 病变 多 因经脉 气血 瘀 阻 ,气 血 不 能 上 充
感等 ( 如酸 、胀 、压 、重 等 )感 传 时 ,此 即是 热 敏 化
穴 ,探查 出所 有 的热 敏 穴 后 ,选 择 1 ~ 3个 最 敏 感 穴
规 消毒 后 ,用 5 ml 注射 器抽 取 丹参 注 射液 4 ml ,快 速 针 刺 ,无疼 痛及触 电感 后 回抽无 血 ,即可 缓 慢 注入 药 液 ,每 穴 1 ml ,出针 后用 干 棉 球 轻 压针 眼片 刻 。每 日 1 次 ,两 组 交 替 注射 。每 周 治 疗 5天 ,休 息 2天 。2 周 为 1疗程 ,共 治疗 2个疗 程 。
电针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电针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艾炳蔚1,尹庆岩2,陈登科3(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 210029;2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摘要:目的 探讨电针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
方法 将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
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推拿治疗,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
结果 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及旋项试验相比P< 0.05及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 电针结合推拿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能解除颈椎周围软组织的淤血、炎症,从而缓解颈部痉挛、疼痛及其压迫症状,促进血液循环,使症状改善或消失。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电针;推拿中图号:R274.9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05(2006)05-0299-03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压迫了椎动脉,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血流量减少、流速减慢等。
症状多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甚则耳鸣、呕吐等。
40岁以上的中年人或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长期伏案工作者多见。
我们采用电针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有病例均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及新疆伊犁州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共40例。
一般资料见表1、表2、表3。
表1 2组患者临床分度情况(例)组别n轻度中度重度治疗组204106对照组20578表2 2组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例)组别n性别男女年龄/岁18~3031~5051以上治疗组20911299对照组201281109表3 治疗前2组患者症状体征的情况(例)组别n眩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耳聋颈项疼痛颈项强直治疗组20201316122014对照组20201315102016 由表1~3可以看出,2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主要症状及证型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热敏点灸合电针灸治疗椎动脉痉挛32例
统计 , 均数 比较采用 t 检验 , 比较采用 检验 , 0 0 率 P< .5为
有显著差异。
组3 , 1 , l , O例 男 3例 女 7例 平均年龄 ( 80 6 7 ) ,C 2 结 果 3 .7± .0 岁 T D
分 为 两纽 , 照 组 (O例 ) 予常 规 扩血 管 药物 治 疗 , 对 3 给 治疗 纽 (2组 ) 用 热敏 点 灸舍 电针 治 疗 , 平 均 治 疗 (2± 17 ) 后 , 3 采 在 3 4 .7 天
观察头颅 多普勒 T D值 评价 治疗效果 。结果 : C 对照组痊愈 率 3 . % , 3 3 显效率 3 . % ,C 0 0 T D值在 治疗前后未见显 著差异 ( P> 0 0 ) 治疗组痊愈 率 8 . % , .5 ; 7 5 显效率 1 .% , 25 痊愈 率明显 高于对照组( 0O ) 治疗后 T D值明显低 于治疗前( 0 O ) P< . 1 , C P< . 1 。 结论 : 热敏点灸合 电针 治疗椎动脉痉挛具有明显疗效, 值得在 临床上推广应用。
JA XIJ R ING OU NAL0F R DI I NALCHI T A TO NES ME C NE E DI I
热敏点灸合 电针 灸治疗椎动脉痉挛 3 例 2
★ 喻淑珍 ( 西省九 江学 院附属 医院针灸科 江 九 江 320 ) 300
摘要 : 目的: 通过 热敏点 灸合 电针治疗椎 动脉痉挛 , 索治疗椎动脉痉李所致供血 不足 的新方法。方法 :2例椎动脉痉 挛患者 探 6
的纯艾条 以椎 动脉 附近 的压痛 点 , 条索 硬节 等反 应点 为 中
“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一、研究目的二、研究对象和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80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
病程1-5年不等,症状包括颈部疼痛、头晕、头痛、肩臂疼痛等。
2. 分组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
3. 实验方法实验组患者采用“项四针”针刺治疗,同时配合热敏灸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理疗等。
4.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颈部疼痛、头晕、头痛、肩臂疼痛等症状的变化,以及颈椎MRI等影像学指标的改变。
三、结果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颈部疼痛、头晕、头痛、肩臂疼痛等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到85%,且MRI检查结果显示颈椎退变程度有所减轻。
而对照组患者虽然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总有效率仅为60%,且颈椎MRI检查结果改变不明显。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这可能是由于针刺治疗和灸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同时调整脊柱的生物力学特性,从而减轻椎动脉受压的情况。
而且,热敏灸本身还具有温经散寒、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有效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僵硬等症状,有助于恢复颈部的正常功能。
五、结论“项四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良好,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随访时间较短,还需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果。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帮助。
热敏点灸合电针灸治疗椎动脉痉挛32例
热敏点灸合电针灸治疗椎动脉痉挛32例
喻淑珍
【期刊名称】《江西中医药》
【年(卷),期】2008(039)010
【摘要】目的:通过热敏点灸合电针治疗推动脉痉挛,探索治疗椎动脉痉挛所致供血不足的新方法.方法:62例椎动脉痉挛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扩血管药物治疗,治疗组(32组)采用热敏点灸合电针治疗,在平均治疗(32±41.77)天后,观察头颅多普勒TCD值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痊愈率33.3%,显效率30.0%,TCD值在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痊愈率87.5%,显效率12.5%,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TCD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热敏点灸合电针治疗椎动脉痉挛具有明显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总页数】2页(P68-69)
【作者】喻淑珍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九江,3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3.9
【相关文献】
1.热敏灸、隔姜灸、温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J], 宣逸尘;黄辉;邓威;付勇;熊俊;章海凤
2.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灸感与灸效关系的临床观察 [J], 陈日新;陈明人;黄建
华;付勇;张波
3.热敏点灸合清盆汤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J], 陈莉;钟琳;黄杏芬;丁文;周晓爱
4.热敏点温灸盒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 [J], 陈二海;郑有林;余安胜
5.热敏灸加铺药隔姜灸联合温针灸治疗脾肾阳虚泄泻27例 [J], 陈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椎动脉型颈椎病应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的临床分析
椎动脉型颈椎病应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电针+推拿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共选取8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使用数字随机表法将80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40例/组。
对照组单用电针治疗,观察组在电针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推拿治疗,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法获得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在治疗总有效率上显著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说明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优势更突出。
结论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临床上采用电针联合推拿的治疗手法可获得理想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缓解患者的痛苦,提升其生活质量,故可推广。
【关键词】电针;推拿;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随着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颈椎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
全球范围内约有9亿的颈椎病患者,其中我国的颈椎病发病率达到17.3%,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体检人群中颈椎病的检出率高达64.25%,并且,颈椎病的发病率依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发展态势,对广大患者的生活、工作和身体健康均造成了不良影响[1-2]。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上颇为常见的颈椎病类型,患者伴有头晕、头痛、视物不清等症状,患者常因颈部后伸、侧屈、旋转等动作诱发疾病或造成症状加重,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发生猝倒。
近年来,中医学理念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上有颇为广泛的应用,其中推拿作为一种常用的中医疗法备受推崇。
本研究将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电针+推拿的治疗效果予以研究,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选择80例在我院治疗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时间段是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
研究前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40例/组。
对照组:男女分别有22例、18例;年龄23~75岁,平均(48.52±2.33)岁;病程1~10年,平均(5.54±0.16)岁。
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4~76岁,平均(48.68±2.47)岁;病程1~10年,平均(5.58±0.12)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6-06-23T15:07:00.450Z 来源:《医药界》2016年4月第4期作者:秦中枢冯后桥[导读] 电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较理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重庆市石柱县中医院,重庆石柱 409100)
【中图分类号】R2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6)04摘要: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运用电针配合热敏灸进行治疗。
结果:30例患者中,治愈19例,好转8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0%。
结论:电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较理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电针;热敏灸;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的一种常见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并伴颈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
随着现代生活习惯的改变,电脑、手机的普及应用,长期伏案工作,其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趋势,并趋向年轻化。
笔者应用电针配合热敏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石柱县中医院针灸科病房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
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4~60岁;病程0.5~2年。
1.2诊断标准[1]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
X线示横突孔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
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
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
1.3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取颈夹脊穴(颈椎病变节段及相邻上下椎体两侧)、双侧风池、完骨、天柱,常规消毒后,颈夹脊穴取一次性毫针(规格为0.30mm×50mm)沿脊柱方向刺入(角度约75°)1~1.5寸,双侧风池、完骨、天柱穴取一次性毫针(规格为0.30mm×40mm)斜刺0.5~0.8寸,针下得气后将电针仪(英迪牌KWD808型)正负极交叉相连,选用连续波,电流量以局部肌肉节律跳动且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电针完毕后行热敏灸治疗,热敏灸参照《热敏灸实用读本》[2]: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神庭、风府、风池、大椎、颈夹脊穴、肺俞、肩井、至阳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首先对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区循经往返灸10~15分钟以温通局部气血,加强敏化,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然后对神庭、大椎穴双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向穴位深部或发生扩热、传热,灸至热敏灸感消失为止,具体施灸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从数分钟至1小时不等。
以上两法均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共治疗2个疗程。
1.4疗效标准[1]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30例患者中,治愈18例,好转9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0%。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目前还未完全明确,多数研究认为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重要关系。
颈部周围软组织痉挛、炎症刺激或颈椎增生形成的骨刺引起椎-基底动脉血管发生痉挛,或突出的颈椎间盘压迫椎动脉,使其供血受阻,导致脑内微循环障碍,从而表现出头晕、头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颈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风池、完骨、天柱三穴恰好处于椎动脉在枕后部入颅的节段,通过对颈夹脊穴、风池、完骨、天柱针刺后接电针治疗,既能解除局部肌肉的痉挛及降低其张力,减轻局部椎体增生物、椎间盘突出物对椎动脉、神经根及交感神经的直接或间接的压迫刺激,还能明显改善入颅处椎动脉的炎症、疼痛及痉挛,从而使受压、扭曲或痉挛的椎动脉得以改善或解除,进而改善脑供血情况。
热敏灸是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非热感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型艾灸疗法。
通过对本病热敏高发部位神庭、风府、风池、大椎、颈夹脊穴、肺俞、肩井、至阳穴区的热敏探查,发现热敏穴位多处于颈肩部膀胱经穴及督脉经穴附近,对其施灸能够增加局部血运,减轻颈椎对血管的刺激,并能扩张椎基底动脉,增加脑血流量。
《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针、灸配合之重要,本研究通过电针与热敏灸的配合,不仅能使受压、扭曲或痉挛的椎动脉得以改善或解除,而且能够增加局部血运,扩张椎基底动脉,从而明显改善本病所表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
该法效果较理想,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2]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12-114 作者简介:
秦中枢(1971-)女重庆市石柱县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针灸疼痛方向。
冯后桥(1987-)男重庆市石柱县中医院针灸科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