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
读《逍遥游》心得学生个人感想

读《逍遥游》心得学生个人感想按照个人的理解重新梳理《逍遥游》的思路就是,认识具有局限性,因为这一局限性,我们看不到目的和工具的相对性,自然无法理解人一旦有所求就会对生命有所损。
理解了这一逻辑,我们要想颐养天年,保持生命的大自由,我们就要剔除所有的一切人生预设。
努力追求世俗的成功时,我必定要付出代价,可是我如果像庄子那样无所求,我这副皮囊又有何意义呢!我已被社会价值感教育成功洗脑。
可是,现在的我也,既没有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没有获得庄子的自由感,那么我的意义何在呢?如何看待《逍遥游》,境遇不同,理解自然不同。
不过,顺境逆境,得意失意,都不防读读《逍遥游》:顺境得意时,清醒一下;逆境失意时,清高一番:精神的自我救赎。
逍遥游与齐物论作为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庄子》一书具有观点上的统摄作用。
而且《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第一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准确地理解逍遥游对于把握庄子的哲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本次作业,我就对于我对于逍遥游的看法观点加以叙述。
什么是逍遥游,在我看来,逍遥就是优游自得的样子,游就是运动活动,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这里的逍遥游是与无为想通的,即逍遥游也是一种顺应自然的、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运动状态。
关于本篇的结构,一般有这样的观点: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但是我一直好奇于两点,第一点是文章至“圣人无名”已经基本写出了庄子的核心观点,甚至已有总结之意,而后面两部分有种添加、补充之意;第二点是在第一部分中文章两次提到鲲鹏的例子,感觉有种重复的嫌疑。
走进《逍遥游》:陶渊明精神的追寻

走进《逍遥游》:陶渊明精神的追寻介绍《逍遥游》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名篇。
它以诗意的文字展现了陶渊明对于自然、人生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思考与感悟。
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了解《逍遥游》,并探索其中蕴含的陶渊明精神。
1. 陶渊明的生平与时代背景在写作《逍遥游》之前,我们有必要对陶渊明本人有所了解。
陶渊明(365年-427年)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刘宋时期活跃的文学家,他经历了乱世动荡与政治腐败,却坚守着儒家思想中追求自然和诗意生活的信念。
2. 《逍遥游》的主题与意义2.1 自然与人生在这篇诗作中,陶渊明表达了他对自然景物与人生命运之间联系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山水、花鸟以及四季变化等元素,展示出大自然无限绚烂与生命的无常,鼓励人们在变幻不居的世界中保持平静而乐观的心态。
2.2 逍遥与心境《逍遥游》一诗以自己内心逍遥愉快的状态将自然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逍遥不仅代表陶渊明向往自由、超脱尘世的境界,也是一种对于政治腐败与社会不公现象深恶痛绝的抒发。
3. 《逍遥游》对后世的影响3.1 文学创作《逍遥游》以其清新诗意和独特思考方式启发了许多后来文学家、诗人。
他们受到陶渊明精神的感染,通过笔触表达对世态炎凉、追求真实自我等主题。
3.2 心灵寄托《逍遥游》所描述的逍遥境界成为了许多人追求内心宁静与舒畅的精神寄托。
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常常回想起这首诗,并试图通过欣赏大自然之美去平复内心。
4. 结语《逍遥游》是陶渊明的一部伟大作品,它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境界追求的独特思考。
这篇诗以其独到的诗意与思想触动了后世许多文人,同时也成为了人们追求内心平静与舒畅的精神支柱。
我们应当继续关注并传承陶渊明的精神,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走出属于自己的逍遥之路。
自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探索

自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探索邮编:510521摘要:从美学精神层面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具备一种超越性的、自由解放精神。
中国文化主脉—儒家文化追求人格自由,其“仁”的核心属于一种超脱个人私利的精神。
道家则追求精神层面的自由,经由忘却进行超越,从而实现逍遥、自然的目标。
而禅学则为佛教的老庄化,其所追求的是一种空灵自在的本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思想,决定了中国文化本身就蕴含美学精神。
本文从儒家、道教、禅宗三个层面着手,对自由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进行探索。
关键词:自由;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精神前言:说起“自由”,很多人都以为它是从西洋引进的外来物,但事实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自由”的观念。
“自由”一语在汉代文献中首次使用,如“请见不请退”(《礼记·少仪》),东汉郑玄注曰:“去止不敢自由”。
赵岐在《孟子章句》中亦有“进退自由”之说等。
虽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自由”一词与当今社会中所言的“自由”存在一定差异,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自由也含有自由精神、思维的意义,此为不争的事实。
笔者从儒家、道教、禅宗三个层面着手,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由与美学精神。
一、儒家:人格自由儒家强调以礼仪对个体行动加以约束,正如《论语·颜渊》中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所阐述的自由是一种存在限制的自由。
《论语·为政》曾提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人在七十岁的时候,可从心所欲,固然已臻至自在之境,但仍需“不逾矩”,亦就是要恪守伦理规范与社会法则。
宋明理学亦被称之为新儒学,其核心理念即对儒学伦理观展开本体化。
心性论在宋明理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备受程、陆王心学的重视,然而与孔孟学说相比,宋明心性论与其有很大不同,蒙培元先生认为宋心性说不同于原儒学的人性说,它不是一个单纯的伦理问题,而是一种超越了“以人为本”的学说。
它的主要特征是:用“宇宙论”解释人的本质,用“宇宙”解释人的存在,把人提升到“宇宙”的高度,确定人的地位和价值。
_逍遥游_生存自由高于精神自由

中国文化报/2008年/2月/6日/第003版文史“逍遥游”:生存自由高于精神自由李耀南《庄子》把自由理解为生命的最高价值,解决人生自由问题既是庄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游”和“逍遥游”分别表达了《庄子》自由思想的两个彼此相关的层面:生存的自由和绝对的精神自由。
学界多视《逍遥游》为《庄子》的自由论。
所谓“逍遥游”即是“无待”的境界。
从水击三千、扶摇九万的鲲鹏,到决起而飞、毕志榆枋的学鸠,从朝菌、蟪蛄到冥灵、大椿,皆为“有待”,也就是受限于外物,都没有达到逍遥之境。
惟有超越偏执之自我,破除自我中心,跳脱功名利禄等世俗的价值观念,从而浑化于道,与天地精神相往还,方是《庄子》认定的“无待”的“逍遥游”。
逍遥游实质上是无限的精神遨游。
后来的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整个《庄子》的自由论限制于精神境域之中,只是精神自由,它与现实生活是隔绝的,不具备实践品格,这种看法几成定论。
然而,一旦回到文本,倾听《庄子》的言说,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由论具有更大的诠解空间。
除“逍遥游”一语而外,《庄子》的自由观念更多用“游”来表达,钟泰先生甚至以为,“《庄子》一书,一‘游’字足以尽之。
”庄书中的“游”字含义较为驳杂,诸如巡游、游学、游处、交游等等,与自由基本没有关系。
与自由相涉的义项有“游心”和初民之“游”以及至人之“游”。
“乘物以游心”,“游心于德之和”,“游心于无穷”,“游无何有之乡”,此中之游是经过“心斋”、“坐忘”的修养功夫,消解我执,是非利害齐同于道,心灵与道冥一,从而达到绝对精神自由,这一义基本上可以包括于“逍遥游”之中。
相反,“游”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却被忽略,至德之世的初民“含哺而熙,鼓腹而游”,“云将东游……鸿蒙方将拊髀雀跃而游”,此中之“游”象征着无拘无束、自在自得的状态。
作为生命的自由嬉戏,“游”是初民以及《庄子》理想人格的生存方式,或者说是自由在人的生存层面的显现形态。
在《庄子》看来,宇宙和生命的本原是道,道的本质属性是自然,人在至德之世纯任自然的生存方式冥合于道,因而人的生存是自由的。
《逍遥游》的艺术特色_逍遥游艺术特色

《逍遥游》的艺术特色_逍遥游艺术特色《逍遥游》的艺术特色:1、《庄子》善于把抽象的议论和比喻、寓言结合起来,使得深邃的哲理显得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逍遥游》一文的主旨,是说明庄子超越物我界限的逍遥游思想.这样一种抽象深奥的思想,在文中全是以生动的比喻、寓言来阐明的.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水负舟、杯水芥舟、行路聚粮、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彭祖、众人等等.如此众多的寓言比喻层出不穷,就将一个抽象的哲理说得非常具体形象.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逍遥游》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太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想象又离不开夸张,大到不知其几千里的鲲鱼,其翼若垂天之云的鹏鸟,小到野马、尘埃、杯水芥舟,长寿到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短寿到不知晦朔的朝菌.这些都是大小、长短、高低的高度夸张.这就形成了一种汪洋恣肆、气象万千、开合自如的风格.在诸子散文中,《庄子》最富有浪漫主义特色.3、形散而神不散.从表面上看,《庄子》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把握;但实际上,在这种看似散漫幻变的表相中,却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以《逍遥游》为例,文章由奇大无比的鲲鹏之变落笔,接着又是万千大小物象的纷纭蒸腾;但无论怎样的蒸腾变幻,其行文都最终指向“逍遥游”这一论旨.文章先以鲲鹏之变开局,继而以极大的鹏鸟与微小的野马尘埃相比,再与蜩与学鸠相比,引出了一系列“小大之辨”的比喻铺陈,并推演出具有不同德行的人.他们虽有现象的不同,但都有待于客观条件,达不到逍遥之境.这样,文章在前三段先以第一段的“寓言”、第二段的“重言”(增益、重复之言)九曲回旋,层层申论,然后在第三段末尾突转直下,由开放而收合,由铺垫而点题.如果说第一段、第二段的层层铺垫是千枝万叶,那么第三段末尾逍遥游的点题则是这千枝万叶所烘托的哲理之花.而后几段则以曼衍之辞,继续对逍遥游这一主题作出形象性的阐发,并最后结束在至人游于无何有之乡的袅袅余音中.由此看来,《庄子》之文在结构上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之妙境.4、《庄子》的语言具有一种镂空蹈虚之美.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于是发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这样,就使《庄子》之文如天马行空,飘逸不定,极具一种镂空蹈虚之美。
从庄子《逍遥游》中析庄子修辞观

从庄子《逍遥游》中析庄子修辞观摘要:《庄子》中的修辞以其哲学、美学思想为基础在先秦独树一帜。
《庄子》的修辞观主要表现为其崇尚自然与追求大美。
《庄子》中深刻哲理的表达就在于修辞手段的运用。
本文以庄子《逍遥游》为例,探讨其辞格的选择与运用,从而阐释庄子逍遥游之人生境界。
关键词:《庄子》修辞逍遥游人生境界一、庄子修辞观“任性自然,逍遥无为”是庄子的人生写照,也是他毕生的精神追求。
庄子道主无为,任性自然,逍遥于宇宙之中,抛弃尘世间的烦恼,把浑沌的自然作为宇宙的起源,生命的归宿。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在庄子笔下被赋予灵性和生机。
而且庄子之“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
”庄子修辞观紧紧围绕他的哲学、美学思想,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具体说来,其修辞观主要表现在:(一)崇尚自然庄子道主“无为”,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知北游》)庄子的修辞观和哲学观是一致的,都崇尚自然无为,这是人生的理想境界,也是修辞的最高境界。
庄子对“无为”的崇尚,使其追求淡雅清新;对“大美”的渴望,使其文章洋洋洒洒,深远开阔。
(二)追求大美《庄子》文章汪洋态肆,《庄子》思想“弘大而辟,深宏而肆”。
庄子用一种浩大的气势,让人读后顿觉“兴叹”。
“汪洋态肆”构成了《庄子》散文基本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与庄子逍遥齐物的哲学思想也有着内在的契合。
三、庄子《逍遥游》中辞格的选择和运用庄子《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逍遥游》中辞格的选择与运用是其修辞观的具体体现。
庄子对“自然”的崇尚,使得他不刻意运用修辞手法,自然天成而又富于变化。
庄子对“大美”的追求,使得庄子辞格运用气势恢弘而又情感饱满。
具体而言,庄子《逍遥游》辞格的选择与运用如下:(一)夸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的逍遥游 名句-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的逍遥游名句1.逍遥游在庄子的哲学中是指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2.逍遥游最有名的一句名言是:“饮酒不醉人,人事全忘身。
”3.逍遥游中的名句常常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庄子的思想。
4.“并百川而不辞,乘云气而不畏。
”这句话形容了逍遥游中的自由无拘束。
5.“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强调了庄子的人本主义观点。
6.“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这句话形容了逍遥游者的修行境界。
7.“只见松柏之长,终南之行,云与天通。
云似乎与含气,含气如委。
风似乎有兮,丧胆丧心。
触物似吞呑,触气似濡渍。
”8.“山木自寇,然后可以为材。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生命之美的赞美。
9.“庄周与世俱朽,与物俱朽,故能乾乾然。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的坚持自我、守旧的态度。
10.“庄子言未亡而已矣,死亦未亡而已矣。
”这句话强调了逍遥游者超越生死的境界。
11.“庄子梦为蝴蝶,蝶之飞也,不知周也。
庄子之乐与蝶相似乎?”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虚幻与自由的思考。
12.“夫莫能与阴阳相胜也,吾岂匹夫之佞也哉?”这句话表达了逍遥游者以宇宙为背景,超脱于人事的态度。
13.“巧者劳之智者乐之,情者忘之,圣人嗤之。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功利主义的嘲讽。
14.“彼且为之矣,百姓苍苍乎,吾何爱之有?”这句话表达了逍遥游者对功名利禄的漠视。
15.“人为道之子,而世亦父之。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16.“人于人何求?歌舞与酒。
”这句话表达了逍遥游者对简单快乐生活的追求。
17.“所谓人者,宋鸿流也。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性的看法。
18.“削若也,无所成名而归。
”这句话表达了逍遥游者对功名利禄的反叛。
19.“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万物同一性的观念。
20.“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这句话表达了逍遥游者对宇宙秘密的探索。
2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22.心似青天石,名如白玉虎。
2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2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5.乡愿往观沧海变,秋收暮雁背寒天。
逍遥游翻译及原文

逍遥游翻译及原文《逍遥游》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游记散文,文字精美,意境丰富,是他对逍遥自在生活态度的写照。
以下是《逍遥游》的翻译及原文。
翻译:我常常随性出游,放松心情,拜访各地,漫步在大自然之中,感受自然之美,放松心灵,身心愉悦。
我没有特定的目的地,也没有规划,只是凭着直觉,随意漫游。
时而静静地坐在山巅,欣赏远处的风景,时而踏上小径,享受脚下泥土的触感。
我不拘于物质的束缚,不被名利所困扰,只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快乐。
在我漫游的过程中,我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有些人追求权力与财富,不计较手段。
有些人奢华享乐,虚度光阴。
有些人追求名声与地位,牺牲了真正的自由与快乐。
我看着他们,触动内心,深感这样的生活并不值得追求。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闲适自由的生活,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我观赏着流水潺潺,听着鸟鸣声,呼吸着花香,感受着太阳的温暖。
我沉浸在和谐与自然的世界中,心灵得到了极大的平静与慰藉。
我曾在山间建造了一间简陋的茅屋,无论风雨寒暑,我都愿意守护着它,享受孤独与清静的时光。
我看着周围的花草树木,用笔写下我的所见所想,将心灵的感悟倾诉在纸上,感受到文字的魔力,引领我进入另一个世界。
在我逍遥游的道路上,我也时常遇到世俗的琐事,令我暂时迷失自己。
但我迎难而上,坚守我内心的原则。
我拒绝追求无意义的忙碌,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摇,以免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我宁愿放弃虚假的东西,追求真实与自由。
我爱逍遥游的生活,爱随心所欲的自由。
我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享受孤独与寂静。
我承认,我的人生没有太多的劳动,没有太多的成就,但我拥有的内心的宁静与快乐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
Original Text:归去来兮辞,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往事,秋风多少力?萧萧黄叶闭疏窗。
恐万事之长,终敌于我一身。
悔不当初,以躬行身。
素书中花寂寞,绿沉沉以厌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汉语言文学论《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白丽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中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庄子》开篇即以《逍遥游》为首,可见其对逍遥、自在的人生向往之极。
在《逍遥游》所蕴含的众多美学思想中,以“自由之美”尤为突出。
笔者认为,在庄子美学中“自由之美”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
本文通过分析《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展现庄子审美的人生态度,进而丰富人们的审美观。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自由之美一、前言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以极富超越性的审美眼光,透视了人的生命历程,不难看出,自由自在的人生即审美的人生和独立的人格是他永恒的追求。
这在《逍遥游》里体现得尤为突出。
二、“逍遥”的含义要想真正理解自由之美,首先必须从《逍遥游》开始。
因此,弄清“逍遥”一词的含义尤为必要。
从古至今,历代文人贤士对“逍遥”一词都有解释:《庄子注疏》中,郭象注:“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1]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记载弘决引王瞀夜说:“逍遥者,调畅逸豫之意。
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
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说:“《逍遥游》主旨是说一个人当看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3]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说:“纯以精神言逍遥,是庄子所谓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实有今日精神自由之含义。
”[4]《辞源》在总结传统的基础上,把“逍遥”解释为“安闲自得貌”。
[5] 《辞海》也说:“逍遥:亦作‘消摇’。
优游自得。
无所烦心貌。
”[6]《现代汉语词典》说:“逍遥: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
”[7]以上论述中,对“逍遥”一词的理解较为一致且都有各自的道理,都表达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的含义。
笔者认为,除了单纯的字面意义之外,要充分理解“逍遥”的含义就必须综合考虑庄子的整体思想。
庄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庄子·盗跖》)。
这就注定了庄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自由,在身心备受压迫和拘役的时候,只能通过强大的意识能力让自己获得精神的超脱与自由。
所以,庄子所谓的“逍遥”绝不是能在现实空间中实现的身体自由,而是一种超脱物我与宇宙虚空融为一体自由精神状态和空灵闲适的心境。
三、《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逍遥游》是庄子哲学和美学的总纲领,展示了庄子对自由人生和独立人格孜孜不倦的追求。
“自由之美”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追求形体的自由“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几千里大的鲲,几千里大的鹏,单从形体的描述就可以感受到庄子所展现的大美。
形体大到夸张,超乎想象,然而正是这种大才足以承载庄子无比广阔的审美境界。
与现实生活的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大足以将天地覆盖,那些现世的束缚又能奈我何。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庄子·逍遥游》)乘风破浪,水击三千,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自由;气吞山河、游乎无穷,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快乐。
这是庄子审美心态最畅快的袒露:以无比自由自在的心灵驾驭着鲲鹏这一巨大意象,在宇宙之气中快乐驰骋;以无比轻松无系的心灵,领悟着神秘深邃的宇宙,尽情享受其中的自在之美。
(二)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形体自由本意是回到原始状态,无知无识,浑浑噩噩,“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生而不知其所以生”的状态。
然而,事实上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的,人是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个体。
生于当时,他无法改变倍受剥削和压迫的命运,要想获得形体的自由,其难度不亚于登天。
更何况,在自然属性上个体的人总是要死的,保身不过是暂时的,谁也无法永生。
庄子自然知道,他所描绘的巨大的鲲和鹏在现实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那么如何超脱苦难世界,超越生死呢?正因为在物质世界中不能实现,所以最终就落脚在对精神——人格理想的追求上。
庄子把自由与美充分融合在一起,“自由之美”就是塑造理想人格基础。
在《逍遥游》中,庄子明确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崇拜:“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邈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这里的“至人”“圣人”“神人”能够冲破一切阻碍,使真我达到毫无挂碍、无系无累、游乎无穷的至高境界。
在精神实质上他们也是一致的,即庄子所追求的精神自由解放及理想人格。
在这逍遥游的审美活动中,精神自由就是感受那种物我两忘、超越尘俗、无有挂碍的心灵自由,那种融入自然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和美、永恒之境。
四、“自由之美”的实现途径庄子对至乐至美之精神自由境界的追求,是通过“心斋”“坐忘”来实现的。
在孔子阻止颜回救世的寓言当中,庄子明确地阐释了“心斋”的含义: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庄子·人间世》)“一志”就是一心一意集中心思,清心寡欲摒除杂念。
“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是说在“心斋”的状态下,人可以摆脱眼耳鼻舌身的束缚,用极为空灵的心境安静的倾听“道”真诚的感悟“道”。
此时,心已经彻底挣脱了主观的意志、目的和感受,而与天地自然合二为一。
有必要指出,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虚”“静”,不被一时的见闻、符号所左右,让心灵在宇宙虚空中自由地翱翔,这样一来,精神的自由便达到了,人也可以逍遥于宇宙之中,与天地并生,合万物一体。
当然,要达到“心斋”还必须通过“坐忘”。
那么何谓“坐忘”呢?《庄子·大宗师》中记载:颜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
”曰:“可矣,犹未也。
”他日复见,曰:“回益矣。
”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此段中阐明了“坐忘”的含义,即摒弃世俗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影响,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状态,超脱一切人世间的欲望、利益、是非、好恶、美丑甚至各种知识、声色、形体……的规范和限制。
[8]通过“坐忘”忘却自身的自然存在,用大道之气充实心灵和精神,不为物役,不为物扰,无有羁绊,最终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和解放。
这种淡然超脱的生命、自由独立的人格正是庄子毕生追求的审美人生。
五、“自由之美”的启示庄子对自由之美的追求,对宇宙大道的向往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非常迅速,物质世界对人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尤其以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最为显著,各种数码产品如手机、电脑、播放器等,每年每月都有新款出现,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强大的功能引诱,使人们不自觉地就想拥有。
仔细想来,这其实也是一种人被物化、被物役的表现。
如果人类不对自己的物质欲望进行合理化的限制,那么人的一生都将是不自由的。
庄子对独立人格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正是从遏制人的物质欲望入手的,摒除外界和内心的一切欲求,享受生命的闲适和淡然,这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
另外,庄子对自由之美的追求还有助于调节现代人的心理压力。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希望和竞争,几乎所有的人都像是在战场上拼杀一样,踩着别人的“尸体”一步一步往上爬,严重的心理疾病也随之产生,焦虑、恐慌、抑郁等困扰着无数的现代人。
此时的现代人需要的正是庄子自由精神的开解。
学习庄子,不为物役,不为情伤,心无所累的达观心态,并以这种积极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各种不适,达到一种逍遥自在的境界,这样就不会被激烈的竞争压垮。
六、结语庄子在《逍遥游》中展现的自由之美其本质是对独立人格和绝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一种超脱的、豁达的、审美的人生态度。
这种对于自由的追求,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有一定的益处。
虽时隔千年,我们还是要正确的看待并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精髓,不断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不断追求自己的审美人生。
注释:[1]郭象:《庄子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页。
[2][唐]释湛然:《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上册,第2页。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页。
[4]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4页。
[5]《辞源》(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667页。
[6]《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72页。
[7]《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492页。
[8]李泽厚:《美学三书——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参考文献:[1]庄子著,王磊等译.庄子[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白丽山东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