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汉语言文学

论《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

白丽

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中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庄子》开篇即以《逍遥游》为首,可见其对逍遥、自在的人生向往之极。在《逍遥游》所蕴含的众多美学思想中,以“自由之美”尤为突出。笔者认为,在庄子美学中“自由之美”是塑造理想人格的根本要求,其实质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本文通过分析《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展现庄子审美的人生态度,进而丰富人们的审美观。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自由之美

一、前言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极富超越性的审美眼光,透视了人的生命历程,不难看出,自由自在的人生即审美的人生和独立的人格是他永恒的追求。这在《逍遥游》里体现得尤为突出。

二、“逍遥”的含义

要想真正理解自由之美,首先必须从《逍遥游》开始。因此,弄清“逍遥”一词的含义尤为必要。从古至今,历代文人贤士对“逍遥”一词都有解释:

《庄子注疏》中,郭象注:“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1]

唐释湛然《止观辅行传》记载弘决引王瞀夜说:“逍遥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说:“《逍遥游》主旨是说一个人当看破功、名、利、

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3]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说:“纯以精神言逍遥,是庄子所谓逍遥的独特之处,庄子之逍遥实有今日精神自由之含义。”[4]

《辞源》在总结传统的基础上,把“逍遥”解释为“安闲自得貌”。[5] 《辞海》也说:“逍遥:亦作‘消摇’。优游自得。无所烦心貌。”[6]

《现代汉语词典》说:“逍遥:没有什么约束,自由自在。”[7]

以上论述中,对“逍遥”一词的理解较为一致且都有各自的道理,都表达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悠游自得”的含义。笔者认为,除了单纯的字面意义之外,要充分理解“逍遥”的含义就必须综合考虑庄子的整体思想。庄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战国中期,诸侯混战,生灵涂炭,“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庄子·盗跖》)。这就注定了庄子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自己想要的自由,在身心备受压迫和拘役的时候,只能通过强大的意识能力让自己获得精神的超脱与自由。所以,庄子所谓的“逍遥”绝不是能在现实空间中实现的身体自由,而是一种超脱物我与宇宙虚空融为一体自由精神状态和空灵闲适的心境。

三、《逍遥游》中的“自由之美”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和美学的总纲领,展示了庄子对自由人生和独立人格孜孜不倦的追求。“自由之美”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追求形体的自由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几千里大的鲲,几千里大的鹏,单从形体的描述就可以感受到庄子所展现的大美。形体大到夸张,超乎想象,然而正是这种大才足以承载庄子无比广阔的审美境界。

与现实生活的压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大足以将天地覆盖,那些现世的束缚又能奈我何。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庄子·逍遥游》)乘风破浪,水击三千,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自由;气吞山河、游乎无穷,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快乐。这是庄子审美心态最畅快的袒露:以无比自由自在的心灵驾驭着鲲鹏这一巨大意象,在宇宙之气中快乐驰骋;以无比轻松无系的心灵,领悟着神秘深邃的宇宙,尽情享受其中的自在之美。

(二)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的形体自由本意是回到原始状态,无知无识,浑浑噩噩,“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生而不知其所以生”的状态。然而,事实上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生存的,人是社会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个体。生于当时,他无法改变倍受剥削和压迫的命运,要想获得形体的自由,其难度不亚于登天。更何况,在自然属性上个体的人总是要死的,保身不过是暂时的,谁也无法永生。

庄子自然知道,他所描绘的巨大的鲲和鹏在现实之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么如何超脱苦难世界,超越生死呢?正因为在物质世界中不能实现,所以最终就落脚在对精神——人格理想的追求上。

庄子把自由与美充分融合在一起,“自由之美”就是塑造理想人格基础。在《逍遥游》中,庄子明确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崇拜:“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邈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里的“至

人”“圣人”“神人”能够冲破一切阻碍,使真我达到毫无挂碍、无系无累、游乎无穷的至高境界。在精神实质上他们也是一致的,即庄子所追求的精神自由解放及理想人格。在这逍遥游的审美活动中,精神自由就是感受那种物我两忘、超越尘俗、无有挂碍的心灵自由,那种融入自然与万物浑然一体的和美、永恒之境。

四、“自由之美”的实现途径

庄子对至乐至美之精神自由境界的追求,是通过“心斋”“坐忘”来实现的。在孔子阻止颜回救世的寓言当中,庄子明确地阐释了“心斋”的含义: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一志”就是一心一意集中心思,清心寡欲摒除杂念。“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是说在“心斋”的状态下,人可以摆脱眼耳鼻舌身的束缚,用极为空灵的心境安静的倾听“道”真诚的感悟“道”。此时,心已经彻底挣脱了主观的意志、目的和感受,而与天地自然合二为一。有必要指出,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虚”“静”,不被一时的见闻、符号所左右,让心灵在宇宙虚空中自由地翱翔,这样一来,精神的自由便达到了,人也可以逍遥于宇宙之中,与天地并生,合万物一体。

当然,要达到“心斋”还必须通过“坐忘”。那么何谓“坐忘”呢?《庄子·大宗师》中记载: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