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
《贸易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贸易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059英文名:Trading Economics课程类别:必修课前置课: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后置课:批发管理学、零售管理学等学分:2学分总课时:49课时网络面授课时:38课时主讲教师:选定教材:---课程概述:本教学大纲专为全日制贸易经济本科专业及相关经济管理类(如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等)本科专业的学生设立。
本课程为贸易经济专业的主干课,可以成为上述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也适用于从事有关从事贸易经济管理实际工作人员的理论培训等。
本教学大纲可以成为贸易经济专业教师的教学参考。
贸易经济学研究商品交易活动中的流通组织过程和利益实现过程,通过运用经济学方法,揭示其规律性。
本课程以社会分工深化为主线,研究贸易产生与发展、贸易组织、贸易行为与方式,研究贸易体制下的政策与规制。
其中,第一模块(第一章、第二章)为“贸易发生论”。
讲述分工深化下贸易产生与发展、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中介地位与桥梁和纽带作用;第二模块(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为“贸易存在形式论”。
讲述贸易的空间存在、贸易分类与贸易渠道的存在形式;第三模块(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为“贸易行为论”。
讲述贸易的企业组织、贸易方式及其运行效率;第四模块(第十一章、第十二章)为“贸易政策论”。
讲述贸易体制下的贸易政策制定,以及一定政策下的规制方式。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1、掌握有关贸易经济的前沿理论和知识;2、加强对贸易的整体认识,特别是对分工与贸易的关系、贸易产生与发展、贸易运行的空间与渠道、贸易组织、贸易类型及批发与零售贸易、贸易方式及其运行效率、贸易体制下的政策与规制方式等内容的理解;3、能结合我国贸易领域改革实际,认真分析贸易领域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我国贸易运作模式、增长方式及提高我国流通效率的途径。
教学方法:在资源共享的教学过,首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
(三)区域市场的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协作阶段——初级阶段
具有随机性、松散性、临时性和单一商品或要素交换等特征
区域经济渗透阶段——中级阶段
具有紧密性、相对稳定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区域经济一体化阶段——高级阶段
以高度发达的地区分工为基础,以区域内一切活动要素的自由流 动为内容,形成彼此依存、高度关联的区域市场结构
(二)统一市场特点
从市场体系看,统一市场是指完善的市场体系,不仅包括商品市场和服务 市场,也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各类要素市场。
从产品和要素的流动性看,统一市场上是指市场机制能够较充分的发挥作 用,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企业能够自由进入和退出,产品和服务自由流动。
从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地位看,统一市场是指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地进入各 类市场并平等地使用生产要素。
2.内在机制——劳动地域分工:区域市场是专业化地域之间相 互依赖关系的总和。专业化地域不仅要向区域市场供给单一化 的商品,而且也要从区域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商品,以获取社会 的供给。
(二程度
区域间开放、区域内开放
地方市场发育良好
地方市场是区域内某些或某一地域的交易关系与交 易场所的总称。
第四章 贸易空间结构
第一节 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 第二节 区际贸易 第三节 国际贸易
第一节 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
一、区域市场的内涵和特征 二、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三、统一市场
一、区域市场的内涵和特征
(一)区域市场的内涵
区域市场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分工基础上,以地理空间为依托, 以区域内中心城市为核心,以诸多城镇为节点,促进区域内资 源配置,发展区域间生产和流通协作,调节区域内商品、劳务、 金融、产权以及供求交易关系的市场空间组织形式。
全国统一大市场内涵
全国统一大市场内涵
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指在中国建立的一个国家范围内的统一市场,主要用于贸易和投资。
这个市场主要由国家和地方政府管理,旨在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流动,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包括:
1. 贸易自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贸易流通不受地方性限制,保证货物和
服务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
2. 投资自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投资流通不受地方性限制,保证资本在
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
3. 经济一体化: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各地区经济要相互协调,促进经济一体
化。
4. 市场竞争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各地区竞争力要加强,以促进经济发
展。
5. 政策统一:全国统一大市场要求国家和地方政策要统一,以保证市场秩序。
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建立的一个重要的市场体系,它为贸易和投资流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统一大市场是分区域的
统一大市场是分区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统一大市场已经成为社会购物最受欢迎的一种方式。
统一大市场出现以来,特别是在农村、小城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考虑到统一大市场不同地域的差异,采用了分区域的管理模式。
一般情况下,统一大市场的划分分区,是按照行政片区或区域之间的距离来划分的,距离近的一般划为一个区域,里面的商品更多,价格更低,质量更可靠。
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也会优先得到保障。
分区域的管理模式在统一大市场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一种更安全、更经济、更有利于购物的环境,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各种实际需求。
每个地区的版块也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而定的,舒适的环境让消费者更加放心。
统一大市场采用分区域的管理模式,使得消费者拥有更多的便利,避免距离远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消耗过多的时间和资金,协助各地消费者找到适合本地市场的商品。
它使消费者可以在这种分区域的大市场中购物,购物更放心,同时也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帮助消费者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特别是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
统一市场进程中加速区域市场整合的路径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我 国 区域 经济 发展 不均 衡 , 区 间差异 悬殊 , 地 短期 内形 成 全 国统 一 市场 困难 很 大 , 面 临 经济 全球 但
化的挑战, 加速统一市场建设 的任务迫切。现实可行的路径就是积极整合区域市场 , 在此基础上各个区 域市场层层扩张 , 相互渗透和辐射 , 尽快在 5~ O年内形成全国基本统一的大市场。首先在经济发展水 l 平相近的邻近区域 , 如一体化水平较高的由分别属于上海 、 江苏和浙江的 l 个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地区, 5 形成区域性统 一市场。区域市场是 由地方 市场发展 为全 国统一 市场 的推进 器 , 由点及面 的 中枢 是 “ ”, 线 目前 的核心 在于 “ 连点 成线 ”, 而“ 线成 面 ” 区域 市场 统 一 的过程 是 一个 不 断 的帕 累托 改 进 进 绘 。
的过 程 , 是一 个复 杂 的需要 多层 面协 调推进 的综 合工 程 , 文 旨在探 讨其进 展路 径及 对策 。 本
宏观层面 : 中央调控与大区域 规划
从宏观层面来说 , 需要 明确的是 , 中央政府是宏观调控的唯一主体 , 调控大权在中央, 地方政府只有 落实 、 执行调控政策的权力 。在加速区域市场整合方面 , 中央政府要强化法治化 、 市场化的宏观方略 , 促
进 国内区 际贸易 发展 , 科学 推进跨 省 大 区域 发 展规划 和 区域经 济协 调与 管理 。 1中央政 府 可 以考 虑适 时 以立法 的方式 为 区域市 场和 国内贸易 发展保 驾护 航 。这具 体表现 在三 个 .
方面 :
() 1 借鉴欧盟经验, 制定国内《 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法》 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加快一体化进程 , , 也为 全 国市 场统 一进 行前 期实 践并 积 累经验 。
区域合作与统一市场建设
区域合作与统一市场建设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和统一市场建设愈发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当今国际经济和贸易环境下,区域合作和统一市场建设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各个国家实现共赢的最佳途径。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角度来讨论区域合作和统一市场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经济角度区域合作和统一市场建设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
很多国家都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构建共同市场来推进经济一体化。
亚太地区的TPP协定、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都是区域合作和统一市场建设的案例。
在这些区域内,各国之间实行零关税、自由贸易、共同监管等政策,大幅度降低贸易壁垒和成本,有效推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区域合作和统一市场建设还可以提高跨国公司效率,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统一市场内,跨国公司面对的法律法规和税收等制度变得一致,公司可集中精力开展业务,降低管理和研发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政治角度区域合作和统一市场建设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政治意义。
随着区域合作和统一市场的发展,相关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
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大大提升各合作国家的政治影响力和议价能力。
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各参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日益紧密,从而相互依存,这种依存关系使得各方面政治利益也随之联动起来,从而使得各参与国在区域和国际关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区域合作和统一市场建设通过共同解决政策难题和制定共同的监管规则,从而增强区域内政治稳定和安全。
例如,欧洲联盟通过了一系列制度和监管规则,使得区域内的各种政治问题得到逐步解决,从而为欧盟政治稳定和社会安装立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文化角度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区域合作和统一市场建设不仅在经济和政治方面有所贡献,也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首先,区域合作和统一市场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区域市场一体化机制
区域市场一体化机制
区域市场一体化机制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采取协调统一的市场经营模式,辅以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支持,促进区域内企业间贸易、投资和合作的有序开展,以实现资源优化、互补合作、共同发展的目标。
区域市场一体化机制可以包括建立共同监管、统一标准、共享资源、联合营销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
在区域市场一体化机制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各相关方积极参与,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监管,推动市场开放和协调发展;企业可以借助机制的优势加强合作、共同创新;行业协会可以发挥自身组织和服务优势,协调行业内各企业间的关系,促进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繁荣。
通过共同努力,区域市场一体化机制可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和推动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市场与市场统一建设
1.2成立一个区域协调机构,协调地方政府 . 成立一个区域协调机构 成立一个区域协调机构, 在区域内公共管理问题上的行为, 在区域内公共管理问题上的行为,促合区域 市场。 市场
在现有的区域行政管理体制下, 在现有的区域行政管理体制下,各城市政府以自身利 益最大化而不是以整个区域的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来 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 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区域内没有统一协调的公共管 理组织。 理组织。 道格拉斯.诺思所说 诺思所说, 道格拉斯 诺思所说,“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成长 的关键, 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 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 必须建立规范的、 必须建立规范的、具有法律地位的区域合作组织来管 理跨区域的事务,而在这方面国外已有成功的经验。 理跨区域的事务,而在这方面国外已有成功的经验。 具有制度性的区域协调组织机构, 具有制度性的区域协调组织机构,要凌驾于地方政府 之上,具有某种政治权威,授权于中央政府, 之上,具有某种政治权威,授权于中央政府,从而真 正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协调功能。 正可能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协调功能。
1宏观层面:中央调控与区域规划 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
1.1中央政府可以考虑适时以立法的方式为 . 中央政府可以考虑适时以立法的方式为 区域市场和国内贸易发展保驾护航,这主要反 区域市场和国内贸易发展保驾护航 这主要反 映在三个方面: 映在三个方面:
1)借鉴欧盟经验,制定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与协 )借鉴欧盟经验,制定国内《 调法》,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加快一体化进程, 》,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加快一体化进程 调法》,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加快一体化进程,也 为全国市场统一进行前期实践并积累经验。 为全国市场统一进行前期实践并积累经验。
2.3统一市场要求区域内不同 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共享。 地区之间的合作和共享
商品流通经济学考点
一.名称解释1.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的发达形式,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
2.社会分工:每个个人或经济体仅仅从事一种或少数几种经济活动而不是从事其生存或存在所需的全部经济活动。
3.交易:是经济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经济体与经济体之间交互影响的活动的总称。
4.商品交换:即买卖的交易.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5.贸易:是平等互愿的前提下进行的货品或服务交易。
6.产销矛盾:生产和销售之间的供需关系不对称时,产量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7.产销分离:是以专门媒介商品交换的独立化的商人为纽带,联结生产与消费的商品运动形式,即生产者把商品卖给各种类型的商人,再由商人转卖给消费者。
8.市场: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是实现商品相互让渡的交换关系及其供求关系的总和。
9.市场机制也就是商品流通机制:市场有机体内部在市场交换活动中所建立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内在有机联系形式。
10.商品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投入市场的商品可供量。
11.商品需求:是指全社会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零售市场上购买商品的一定量的货币支付能力。
12.供给弹性、需求弹性:是供给量(Q)、需求量(Q)对于市场价格(P)的变动作用反应的灵敏程度。
13.批发:将产品卖给零售商和其他商人或者行业机构、商业机构,但不向最终消费者出售商品的人或企业的相关活动。
14.批发商业:批发商业就是指向再销售者,产业和事业用户销售商品和服务的商业。
15.零售:指针对最终消费者的销售活动。
16.零售商业:是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环节,即将商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的商业形式。
17.商业价格:是指商业在媒介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发生的价格18.市场价格体系: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及各种商品的价格在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中所形成的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有机整体。
19.商流:商品通过买卖活动而发生的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所有权的转移,即商品价值形式的流通20.物流:商品实体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和在一定时间内处于流通领域的停滞,即商品实物形式的流通21.信息流: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信息的传递、收集、处理、反馈过程,即商品信息的流通22.分销渠道:指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过程中所经过的流转路线和经济组织。
区域经济一体化_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纪云东
一、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必然性 首先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正如林毅夫等 所总结的,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改革微观经营机制开始, 通过 建立经济激励机制诱发劳动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 具体的做法 是: 在农村, 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城市, 以扩大企业 自主权为中心, 改革企业经营机制。 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 一方 面使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 在此基础上新生出计划外的资源配 置体系, 另一方面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对初具活力的 微观经营机制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 为了解决它们之间的冲 突, 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改革深化到资源配置制度方面。 这一 阶段主要在物资、 外汇、 金融等各个领域实行了全面的改革并取 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但是, 以利率、 汇率、 紧缺物资和产品价格人 为压低为主要内容的宏观政策环境依然如故, 尽管放松微观经 营机制和资源配置制度给企业带来了活力, 却也造成宏观经济 运行的极大混乱。 为了解决微观经营机制、 资源配置制度和宏观 政策环境的冲突, 改革又深化到宏观政策环境方面。 宏观政策环 境的改革就是要打破地区壁垒, 打破行业垄断, 建立完善的市场 体系。 因此,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 结果。 其次是我国入世及对外开放的必然结果。 从知识和制度引 进角度来看, 国外完善的市场制度安排为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提供现成的模板, 这加速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从制 ( 外资企业 ) 度创新主体 的引入来看, 新的制度创新主体将推动 我国向市场体制的变迁。 从入世的冲击来看, 入世之后, 我国必 须兑现 !"# 所要求的非歧视原则、 透明度原则和市场准入等承 ( 如审批制度、 诺, 我国必须对目前的许多制度 关税制度以及行 政管理体制等 ) 进行必要的改革, 这些改革将为我国建立全国统 一大市场扫清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深层次障碍。 再次是分工深化、 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分工在不 断深化, 产业链不断拉长, 一个企业必须整合所有可能的资源才 能应对激烈 的竞争, 跨国公司就 是典型的例 子。 我 国原来那种 “大而全 ” “小而全 ” 、 的市场分割格局已经很难生存, 各地区只有 依据自身的比较优势找到整个产业链上适合自己的环节进行专 业化分工、 顺应市场化趋势才是惟一出路。 二、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制约因素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 地区差异悬殊、 体制刚性等, 统一大市 场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体 制刚性。 我国分权化改革之后, 各个地区相对独立经济利益格局 还没有改变,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所要求的利益调整还需要一 个过程。 其次是空间因素。 我国地域广阔, 即使地区之间的贸易
区域市场一体化衡量指标
区域市场一体化衡量指标1.引言概述部分应该对文章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让读者了解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以下为1.1 概述的内容:概述: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市场一体化正逐渐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
区域市场一体化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通过扩大市场规模、降低贸易壁垒、推动资本和人员流动等手段,促进该区域内各个经济体的深度融合和互联互通,实现资源配置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
区域市场一体化对于参与国家和地区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效益。
通过打破国界限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市场一体化可以为各个经济体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合作空间,推动各国互利共赢,实现经济繁荣。
同时,区域市场一体化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对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要全面评估和衡量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程度和效果,需要设计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应该既能反映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整体情况,又能细分各个方面的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和研究工具。
因此,本文将重点讨论区域市场一体化衡量指标的选择和构建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通过对区域市场一体化衡量指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机遇,为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提供科学支撑。
同时,也可以为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提供参考,促进区域市场的互联互通和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将深入探讨区域市场一体化的衡量指标,旨在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下面将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介绍一些重要的衡量指标,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的思考。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介绍和说明。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应从整体上对文章的结构进行描述,向读者概述本篇文章的组织架构。
浅析我国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路径与挑战
浅析我国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路径与挑战【摘要】我国建设统一大市场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从历史演变、政策措施、地区发展差异、监管体系建设和外部环境影响等方面对这一议题进行了浅析。
在历史演变中,我们看到了我国经济发展走向一体化的趋势。
政策措施的制定将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基础,而地区发展差异和监管体系建设则是其中的重要挑战。
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将对建设大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在我们指出了建设大市场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面临的挑战和对应的应对策略。
最后展望未来,我们相信通过各方共同努力,我国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目标将会实现,并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建设统一大市场、路径、挑战、引言、背景介绍、问题提出、正文、历史演变、政策措施、地区发展差异、监管体系建设、外部环境影响、结论、建设大市场的必要性、挑战与应对策略、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我国正在着力构建统一大市场。
这一目标旨在打破地区间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经济活力和效率的最大化。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现状入手,探讨建设统一大市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日益密切,产业布局日趋多元化。
随之而来的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和产业布局不均衡的问题。
一些地区资源富集,经济活力强劲,而另一些地区却面临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缓慢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统一大市场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我国正在推动跨地区的发展战略,加大统一市场建设的力度。
这既是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要求的顺应,也是对构建更加公平、包容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设统一大市场将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部分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期待通过对我国建设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介绍,为后续正文部分的讨论奠定基础。
试论市场与统一市场经济
一
早 在 2 纪 8 代 .我 国 的 学 术 界 曾 针对 改 革计 划 经 济 体 制 , O世 O年
构建 市 场 经 济体 制 , 出 过 建 立 国 内 统 一 的社 会 主义 市 场 问题 。这 主 提 要 包 含 两 个 方 面 的 问 题 :一 是 统 一 的 市 场 必 须 是 一 个 完备 的 市 场 体 系 , 不 仅 包 括 商 品市 场 , 且 还 包 括 劳 动 力 、 本 、 地 、 术 、 息 它 而 资 土 技 信
解 决 的 重 大 理 论 与 实践 问题 。
1 .市 场 经 济发 展 的历 史 阶段 性要 求 我 国观 阶 段 必 须建 立
国 内统 一 市 场
从 市场 经 济 发 展 的 历 史性 阶 段 可 以 看 到 , 场 经 济 从 初 始 状 态 发 市 展 到现 代 状 态需 要 很 长 的时 间 , 实 现 这 一 过程 从 本质 上 说 就 是 市 场 而
【 关键词】 市场经济 统一 建设 发展
维 系 市场 活动 的秩 序 , 证 资 源 、 品 流 动 和公 平 竞 争 。 保 商
一 .
统 一市 场 的 内涵及 其 特 征
统 一 市 场 , 意识 是 一 个 与 市 场 分 割 相 对 应得 空 间 上 的 概念 。从 下
二. 建设 国 内统 一 市 场 的 必要 性 与 紧迫 性
建 设 国 内 统 一 市 场 , 我 国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体 制 的 建 立 , 现 对 实
广 义 上说 , 指 一 个 高级 的市 场 经 济 形 态 , 括 三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是 包 一是
聊聊全国统一大市场
聊聊全国统一大市场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愈发恶劣,关税壁垒、制裁与反制裁等让诸多行业发展不确定性大增。
疫情爆发后,欧美国家的躺平、不作为与甩锅,进一步加深了裂痕。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国家出台国际国内双循环、全国统一大市场等政策文件时,民族情绪高涨的国人很容易将其理解为:中国有14亿人口做后盾,就算闭关锁国也能够支撑经济发展,国家出台这些政策,代表着不受老外那鸟气,我们关上门来自己发展自己的。
这些情绪导致很多人将这些政策理解为闭关锁国。
与这种情绪化的理解截然不同,国家政策非常理性,政策的目的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进一步开放。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分工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大意是,一个制针工人如果独自完成制针工作,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
但通过分工,将一枚针的制作分为18道工序,由18个工人协作完成,则一天可以生产48000枚针。
亚当斯密以此案例说明了社会分工对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在这一段论述之外,还有一段关于市场规模的论述。
在苏格兰高地这样的穷乡僻壤,制针人这样的职业都不会出现,原因在于生产效率虽然高,但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市场,卖不出去,因此没有必要提高生产效率。
苏格兰高地的农民都是独户居住或生活中一个极小的村庄里,彼此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几乎没有人愿意走上20英里去买别人生产的商品,所以每个人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分工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没法出现。
这一论述告诉我们,扩大市场规模有助于分工的细化、生产效率的提升。
这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文件中提到的“发挥市场促进竞争、深化分工等优势”是一致的。
贸易战、制裁、无中生有的人权指责等,漂亮国通过舆论宣传,大肆宣扬两国之间的裂痕,通过民族情绪的煽动,希望逼迫国家做出闭关自守的决策(参考以前与某国之间因为某岛的纠纷)。
这种时刻,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反过来做。
所以,我们坚定的认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的本意是促进进一步开放。
当今时代,全球市场才是最大的市场,从全球化中退出,闭关锁国,只会让市场规模缩小,短期或许不会发生大问题,长期来看,技术、生产效率等都会停滞不前,而这些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意味着企业长期发展将停滞不前,劳动者收入将停滞不前,整个社会都将停滞不前。
试论市场与统一市场经济
试论市场与统一市场经济作者:侯志平来源:《财经界》2010年第05期[摘要]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对外开放度显著提高,但离真正完善的市场经济还有很大的距离,市场统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欧美发达国家建设统一市场的经验告诉我们。
整合与加速国家市场统一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之策。
[关键词]市场经济统一建设发展一、统一市场的内涵及其特征统一市场,下意识是一个与市场分割相对应得空间上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是指一个高级的市场经济形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市场主体平等活跃,市场客体融通发达,市场介体成熟健全;二是地区与行业部门间贸易流通壁垒,商品要素自由流动,信息透明完全,竞争公正有序,市场充分发挥基础性资源配置的功能;三是中央宏观管理与调控政策统一实施,较少干预与管制,市场规则与制度完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衔接。
市场的统一性是现代化市场体系的核心与灵魂。
表现为市场规则的一致性、市场的自由流动性、统一市场价格的均衡性、不同市场价格之间的关联性等。
中国市场化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走向市场统一的过程,就是要实现即内部市场统一又对外开放并与外部市场有机衔接的现代市场经济形态,即努力建设成为开放性经济。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学术界曾针对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构建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过建立国内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问题。
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统一的市场必须是一个完备的市场体系,它不仅包括商品市场,而且还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二是要统一的市场必须在区域合理分工和消除地区、部门障碍的基础上,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生产者之间的平等竞争。
前一项的内容是针对计划经济单一的商品市场格局提出要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框架。
因此,本质上是在原有的尽管不完善的商品市场基础上,扩大市场类型,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问题。
而后一项的内容是针对计划体制中的各种制度规则,在经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的过程中,要转变资源配置的方式,特别是要由双重资源配置的方式并存的格局转向统一市场资源配置的格局。
如何认识“全国统一市场”
如何认识“全国统一市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家为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在这一背景下,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再次受到关注。
9月9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竞争政策作用”。
那么,什么是全国统一市场,为什么要构建全国统一市场,其中遇到的障碍又有哪些呢?什么是全国统一市场一般认为,构建全国统一市场的目的是要达到商品和要素在国内各地区间自由流动的理想市场状态,地区间统一的市场条件则是其基础。
如果与国际贸易相对照,那么全国统一市场可以看作是国家间贸易与投资充分开放的国内情形。
当然,国内市场的统一程度通常要比国际市场高得多。
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欧洲市场基本实现了货币的统一,这在一国之内则几乎是天然的条件。
在中国,各地之间在市场监管、税收征缴、社会治理等方面都遵循统一的法律制度,即便规则细节可能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相比国家间的情况也要小得多。
与统一市场相反的概念则是“市场分割”,表现为地区间市场各自为政、相对封闭,跨地区的经济往来等则受到阻碍。
具体来看,市场分割在商品和服务上的表现是不同的。
有形商品主要体现为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流通环节受阻。
这里讲的“流通”主要涉及批发、零售、物流等行业,包括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与快递配送。
服务则大多具有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特点,或者说需要提供该项服务的劳动者“现场”生产,因而拥有专门技能的劳动力要素流动受阻是主要原因。
另一种常见的要素是资金,跨地区投资活动就是资金流动的表现。
不难理解,企业开拓市场的过程并不一定是将商品由一个地区销往另一个地区,而是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地区投资建立生产设施。
换句话说,国际经济学经常讨论的贸易与投资间关系问题,在国内市场情境下同样也是存在的。
顺便提一下,与商品流通相比,劳动力和资金这些要素的地区间流动方式及妨碍因素有较大不同,因此不少时候讨论的统一市场实际是侧重商品流通的狭义范畴。
国内统一大市场
国内统一大市场
第一,它是全国层面的统一,不是地方、区域层面的。
说白了,就是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壁垒等。
第二,“大”比较好理解,我国是超大规模市场。
全国统一就更能发挥出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增强对全球企业、资源的吸引力。
第三,我们要加快建设的是“市场”,落脚点是市场经济,不会搞统购统销,目的是让资源、要素流动畅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对于消费者来说,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也会促进售后服务全国统一,进一步畅通商品异地、异店退换货通道等,提升用户体验,丰富大家的选择。
国内统一市场与统一的国内市场区别:
一、国内统一市场是经济的范畴,是指国内市场发育达到全国社会化大生产即全国各地经济在社会大分工基础上能融为一体的市场。
二、统一的国内市场是从政治的角度看待市场。
只要有统一的国家,由中央集权的政府,即能够保证全国之间进行必要的贸易,这就是统一的国内市场。
为什么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为什么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原因:
1、没有全国统一大市场,就难以建立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
和稳固的基本盘。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立足自身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有赖于尽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2、没有全国统一大市场,就难以克服各种市场壁垒。
全国统一
大市场的建立,可以有效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市场交易成本,而且能够真正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3、没有全国统一大市场,就难以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高
质量发展。
在现代化集成生产和集团创新的全新生产技术组织方式下,不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就不能破除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和单打独斗的局面,就不能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 anzhou U niv.(Social Sciences) 1996,24(3):3—9 V o l.24N o.31996P329 论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孙明贵内容摘要 本文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为基本课题,系统分析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逻辑线索,重点探讨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的关系,区域市场的作用及发育机制等学术争论问题。
文章认为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应当从培育区域市场入手,通过区域市场一体化,最终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关键词 区域市场 统一市场 市场经济体制 逻辑线索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今后中国经济改革的着眼点。
但是,针对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途径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理论界却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
很显然,不科学地论证区域市场与统一市场的关系,不阐述市场机制发育的内在机制就不足于展现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现实途径,也就不能澄清学术争论中的一些模糊认识。
一、正确认识统一市场的涵义及存在基础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中,几乎所有的学术争论都是围绕着统一市场和区域市场而展开的。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能由统一市场来表述,价值规律的有效作用只能发生在“整齐的、平等的和统一的”市场体制下。
他们认为区域市场是地区封锁的代名词,发展区域市场不仅无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反而会破坏市场体制建立的进程。
另一种观点认为,统一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化的标志,是一种高级形式,不能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途径混为一谈。
统一市场的形成需要具备特定条件,在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先培育区域市场是不可愈越的阶段。
正确地鉴别上述两种观点,必须重新认识统一市场的内涵和存在基础,必须对我国市场发育的进程进行历史剖析。
众所周知,建国以后,随着对私营资本主义的改造,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高度计划集中的经济运行体制,国民经济完全处于“大一统”的状况。
企业按照国家计划的要求从事生产活动,产品统购包销,生产资料由政府无偿供给,国内市场完全由国营商业唱主角,包括日用消费品在内的一切商品均由国家定价。
这种市场从表面上看是十分“完整的、统一的”,但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市场。
因为:①这种所谓的“统一”市场是行政安排的产物,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是剥夺经济利益主体的要求而胁迫形成的“市场”;②这种市场是极不充分的,在计划体制下的市场受到行政力量的极大限制,它不能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只是计划的延伸,在诸如生产资料等领域排斥市场的存在;③这种市场是毫无生机的,市场缺乏竞争,价值规律无法有效作用,国营商业一统天下,整个市场缺乏活力。
建立新型的统一市场,必须走出传统认识的误区,历史的经验为我们重新认识统一市场提供了诸多启示:①不能把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看成是统一市场形成的标志。
①长期以来我们把统一计划、统一分配、统一定价、统一配销看成是统一市场的标志,并把它理解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这种高度整齐划一的市场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统一市场;②不能把国营商业看成是统一市场形成的主要力量。
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国营商业一统天下,形成市场垄断,实际上是对市场的排斥。
现代市场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种市场主体参与竞争,市场是开放的。
统一市场不是指市场主体越“纯”越好,也不是指市场要素越少越好;③不能把地方利益看成是统一市场形成的障碍。
过去认为全国统一市场意味着地方利益已经丧失,地方利益过大往往导致地区主义、封闭主义,是对统一市场的破坏。
我们认为,商品经济的动力来自于经济主体的利益关系,当然包括地区利益关系。
否定地方利益会使统一市场的发育步履艰难,实际上,地方利益与地方封锁并无直接关系,地方封锁本质上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有关。
根据上述认识,统一市场的真正内涵应当是:①全国市场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不存在时空割裂。
全国市场在时间上是一致的,发育程度相同;在空间上是同质的,组织状况相同;②市场价格是供求关系的自然反映,不一定是一物一价,可以存在地区差价,但差价的原因仅取决于生产及流通成本;③统一市场是开放的,商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规律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同质性作用,供求关系是引导市场主体的唯一力量;④统一市场是充分竞争、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市场,不是独占市场。
很显然,在商品经济发展中形成一个开放的、有序的和富有激励功能的统一市场是极为重要的。
因此,从市场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上看建立统一市场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是刻不容缓的。
但是,统一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建立和运行必须具备许多条件,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中国从来都没有形成过真正的统一市场。
我们认为,我国当前形成统一市场的条件尚不成熟,有些条件还不具备,建立统一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
11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统一市场缺乏基础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很大,再加上长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很大,尤其是东西部差距日益拉大,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十分明显,市场发育程度参差不齐;全国经济的同质性较差,统一市场的形成缺乏客观基础。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越是地区经济同质性高,市场流通范围小的国家和地区,越容易形成统一市场。
这就是为什么国土面积小的国家比国土面积广的国家更有利于形成统一市场的原因所在。
21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商品经济总体水平不高,统一市场缺乏聚集能量统一市场是市场体系各要素系统发育的产物,它必然要求市场要素协调、平衡发展。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奉行计划体制,市场经济完全是一种新的尝试,不可能在探索初期马上能建立起程度较高的统一市场。
当前,完善市场体系遇到许多难题,现行的宏观体制框架在很多方面还不利于市场要素的全面发育。
特别是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商品经济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市场机制的作用还不充分,市场组织建设十分薄弱,价值规律尚处在有限作用阶段,在如此条件下,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不仅困难重重,既使能够建立,其本身也不会是完善的、有效的,出现扭曲的市场行为是不可避免的。
31我国目前大量存在的行政色彩和扭曲的地方利益格局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中国经济尚处在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变之中,大量的行政手段对市场力量仍有巨大的排斥作用,市场机制的全面作用尚需一定的时间过程。
此外,我国目前扭曲的区域经济关系也制约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由于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的权责利关系存在不少问题,地方利益冲突时有发生。
在国民经济区域结构格局没有重大调整和理顺之前,统一市场的形成将面临着大量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
二、培育区域市场的必要性及内在发育机制理论分析和现实条件表明,统一市场虽然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模式,它本身有许多优点,是一国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化的表现,但是,从我国当前条件出发,统一市场难以在近期形成。
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推进,当务之急是探索市场经济新的运行载体。
我们认为,这一载体的现实模式就是区域市场。
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基本途径,就是先培育区域市场,通过区域市场一体化,建立区际共同市场,逐步形成全国统一市场。
认识区域市场必须首先从区域这一概念上开始考虑。
从区域概念的产生来看,地理学的烙印极为明显。
近代地理学区域学派的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阿尔夫雷德・赫特纳早在19世纪中叶就指出,区域是在形态上内部性质相对一致而外部差异性最大的地表连续的地段或形态②。
很显然,赫特纳是以形态特征来认识区域。
本世纪30年代,理论地理学的创始人,德国地理学家W.克里斯塔纳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
他认为任何产品和劳务必定有一定的范围,这个范围称之为市场区。
很显然,克里斯塔纳强调经济纽带对区域的影响,他把区域看成是一种市场区,这一观点为后来区域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并成为最早一种对区域市场概念的探索。
1940年德国经济学家廖施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书,创立了以追求最大利润,研究市场的制约作用为特色的市场区位学派③。
廖施对“市场区”给予了更清晰的描绘,他认为市场区包括供应区和消费区,并认为市场区开始是圆形的,每一个企业都垄断一个圆形市场区,各市场区的边缘相互竞争,不断有人投资,最终把市场区挤压成六边形蜂巢状,这种形状是最富效能的市场区。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学术界对区域市场的讨论也不断深入。
近年来,关于区域市场的讨论经久不衰,但是,对区域市场的定义、利弊、发育机制等方面分歧也很大。
我们认为在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经济活动和市场交易受地域影响的情况下,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存在较密集和较突出的地理空间,在此空间上形成的交易关系称为区域市场。
区域市场的基本特征表现在:①区域市场是市场的空间组织层次,空间背景是经济区域,空间的大小表现为市场的自然辐射范围;②区域市场作为一种空间市场层次,存在着边界,但是边界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它取决于市场的自然调节力和渗透力,廖施的六边形只是一种理论假设。
另方面,市场边界作为一种经济边界又是不清晰的,商品流转范围和营销辐射半径是决定市场边界的主要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的区域化和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的趋向日益明显,区域市场的不断发育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
当今世界存在多种区域性经济组织,这些区域经济组织存在的客观基础,就是具备一个发育良好的区域市场,区域市场是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
欧洲经济共同体的一体化政策首先要重视欧洲大市场的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也要率先奠定市场体制。
90年代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为区域市场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必将受到这一普遍规律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实行非均衡化政策,中国经济的区域化方兴未艾,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这就直接推动了我国区域市场的迅速发育。
到1989年底,全国就已形成了100多个区域市场,许多区域市场正成为地区经济活力的源泉。
南京区域市场在1987年至1989年的3年间,区域内的商品交易额达40多亿元,串换、协调各类物资6亿多元。
以武汉经济协作区为基础的中南区域市场,4省22个地、市的1000多家企业,自1989年以来组织了120多家企业集团,到1992年共执行双边、多边协作项目3000多个。
珠江三角洲的8市24县自形成区域市场后,经济发展速度令人瞩目,目前该区域市场已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种市场主体的较为活跃的市场和较完善的市场体系④。
近年来,全国相继建成的区域粮食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证券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正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事实说明,哪个地区市场发育程度高,哪个地区经济发展就快。
近年来,区域经济开发是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区域经济开发的途径和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区域市场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