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共6课时)
第一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课件
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煤块燃烧后,变成质量小的多得煤灰,说明煤 燃烧的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比参 加反应的碳的质量大。
(1)不正确,一切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煤燃烧也不例外。生成的CO2跑到空气中去了,剩 下的主要是不能燃烧的杂质,因此煤灰的质量要比
进行新课
活动天地 5-1
推测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分解了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与生成的水和氧气的质量 具有什么关系呢?
1.你同意下图两位同学中哪一位的观点?
过氧化氢分解了, 分子变了,质量当 然也就变了!
质量怎么会变呢?在化学反应 中,分子虽然变了,但是原子没 有改变,质量应该不变吧?
1.确定一个化学反应作为研究对象 下列反应可供选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也可以选择其它的反应。
方案一:盐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反应生成二氧化 碳、水和氯化钙。 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 淀和硫酸钠。 方案三: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 确定实验操作步骤并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及 数据。
l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将金属汞放在密闭 容器里煅烧,然后打开容器盖称量,发现固体物质 的质量增加了。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金属锡 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生成白色的氧化锡,容 器里的物质的总质量在煅烧前后并没有发生变 化。经过反复实验,都得到相同结果。但这一 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界的注意。
燃烧前煤的质量小得多。
(2)正确,参加反应的物质不仅有碳,还有氧气。
2.化学反应前后:①物质的化学性质 ②原子的种类 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变化——质量守恒.pptx
家庭实验报告
实验原理 实验药品
实验装置 选择材料 与成图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所得与所 思
空白演示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符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 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等于生成固
体质和量氧减气轻的,质量总和。 证明生成了0.8g氧气。
有道者云: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归一。你能用 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其中的道 理吗?
家庭小实验:
利用家居用品,设计并完成家庭小实验,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自己设计安装实验装置、填写实验报告, 与实验装置一起交上来。
波义尔 物质的总质量改变
拉瓦锡 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1.称量 —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 2.发生反应 3.称量 —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装置设计思路
细节点拨: 1、反应装置放在左托盘正中央的位置 2、用镊子夹取砝码、移动游码 3、第一次称量后,砝码游码不必归位。 4、反应发生时,装置要放在实验台上 5、实验完毕后,仪器、药品要摆放整
的质量
的质量
的质量
的质量
3.稀盐酸+碳酸钠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 = + + 参加反应
稀盐酸
参加反应
碳酸钠
生成
生成
氯化钠 水的ຫໍສະໝຸດ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的质量
的质量
质量
的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
的物质参的加反化应学后反的应各物各质的
质量总和 等于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课件(鲁教版化学)
• 3.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 恒
• 例如:对于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的反应来说,参加反 应的各种气体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种气体质量之 和,但其总体积却不一定相等
• 4.质量总和:很多化学反应有中有气体和沉淀生成,因此 “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包括了固态、液态和蔼态三种状 态的物质,如果不把生成特别是逸散到空气中的气态物质 计算在总质量之内,就会误认为化学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 定律
质量增加
1777年,法国 化学家拉瓦锡在密 闭容器中研究氧化 汞的分解和合成时, 却发现化学反应前 后各物质的
质量相等
估计一下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物质的质量关 系
从微观角度来说,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 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在此过程中过氧化氢 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两个氢原子和 一个氧原子结合成水分子,两个氧原子结合 成氧分子,原子的种类、个数和质量不会产 生变化,因此水和氧气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 的过氧化氢的质量
• 从宏观角度看,H2O2是由H、O两种元素组 成,分解生成H2O和O2 ,H2O和O2 中也只 有H、O两种元素,反应前后元素种类没有 产生变化。
• 在上述活动中,我们对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 质量是否改变做出了估计。那么,如何设计 实验来检验这一估计是否准确?
• 实验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 氯化钙 CaCO3 HCl CaCl2 H2O CO2
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数学加和,如未完 全反应的物质或作为催化剂的物质等都不能计算在内。 2.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例如:冰融化成水、大块矿石打碎变成小矿石,这些变化前后 物质的质量总和虽然相等,但不能把物质的这种变化说符合质 量守恒定律
【初中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课件+九年级化学鲁教版(2024)上册
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反应前后原子和分子的种类均未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均不变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 ∶ 4 D.生成物都是化合物
10.
(教材P112T3改编)化学兴趣
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
律。
(1)实验一中红热的玻璃管及细沙的作用分
别是_引__燃__白__磷___、__防__止__白__磷__燃__烧__放__热__使__锥__形_
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2 质量守恒定律
(1)接通电路,电烙铁开始发热,可以观察到铜丝表面逐渐变黑,该反应
加热
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铜__+_氧__气__→__氧__化__铜______,加热过程中,玻璃管内空气的 质量 变__小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一段时间后,断开电路,待冷却后从电烙铁上解下铜丝,放在灵敏电 子台秤发现铜丝质量__变__大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 是绕在电烙铁上的铜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铜,质量大于原来的铜
(3)小红同学认为实验三也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对该实验进行如下改进: ①在反应装置不改变的前提下只更换药品,更换的药品应满足的条件是__能__发__生__化__ _学__反__应__且__有__明__显__现__象__,__同__时__没__有__气__体__参__加__或__生__成_。 ②在药品不改变的前提下,改进的实验装置如实验四所示,图中注射器除了用于滴 加稀盐酸外,还可用于_形__成__密__闭__环__境__(__或__平__衡__气__压__等__合__理__即__可__)___。
初中化学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教学设计
2.3. 1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共 6 课时)第 1 课时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熟记一些常有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并学会依据化学式计算元素化合价的方法。
(2)能依照物质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有物质的化学式。
(3)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1)指引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学习化学知识,逐渐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归纳和定量办理的能力。
(2)培育学生剖析问题、归纳整理、找寻规律的学习能力,并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感觉化学式等化学用语给人类沟通带来的利处,养成尊敬客观实质,认真、谨慎的科学态度。
二、要点和难点教课要点:用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
教课难点:对化学式涵义的理解。
三、教课用品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四、教课过程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引入学习[知识回首 ] :在前几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质的化学式,其主题中有单质,也有化合物,自然化合物的种类要比单质多得多。
本节课我们在关注单质的同时,要点是把不一样化合物的化学式放在一同,作些比较,看看还可以从中总结出点什么,学习一些新的知识。
揭露学习主题[设问 ] :为何水的化学式是H 2O,而不是HO 、 HO 2、 HO3?[解说 ] 大家议论的特别不错!科学家研究发现:每种化合物都有特定的构成,假如不是这个比率,化合物就不可以稳固存在。
而这个特定的比率是由元素的原子构造决定的。
请看以下表格。
物质HCl H2 O NaCl Fe2O3原子个数比1:12:11:12:3[发问 ] 经过此表格,你获得那些信息?[解说 ] :不一样元素互相化合的能力是不一样的,科学上把原子之间互相化合的数量称为“化合价” 。
[板书 ] 2. 3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一、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常见元素 [解说 ] :化合价的观点是在 19 世纪 50 年月到 60 年月,由世界上很多科学家经过和原子团频频商讨后渐渐形成成立起来的。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40
小结 小结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
内容
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质 量 守 恒 定 律
原因
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原子质量没有变化
进行有关的计算
应用
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41
活动与探究
1.取一支蜡烛粘在一小块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和 蜡烛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点燃蜡烛,天平 会发生什么变化?
30
随堂练习: 3、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10g水受热变成10g水蒸气 B、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C、铁在空气中灼烧后,质量增加 D、蜡烛受热熔化,冷却后质量不变
BC )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推知,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 物的质量( C ) A、一定等于铁丝的质量 B、—定小于铁丝的质量 C、—定大于铁丝的质量 D、无法确定质量大小 5、A+B=C+D, 已知12gA和1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gC, C 则生成的D的质量是( ) A、30g B、58g C、2g D、无法确定
则生成氧化镁 的质量为 40 ____克
2. 6克碳与一定量的氧气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二氧化碳22克,有______克氧气 16 参加了反应。
35
课堂发散题
1,加热10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后 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总和为9.52克,则生成氧气的质 量为_____。 0.48 2,在化学反应A+B=C中,5克A的足量的B反应生 成8克C,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______。 C A 8克 B 5克, C 3克 D 2克
11
演示实验5小结 观察到的现象: 产生无色气泡。 •加气球(密闭容器内)
沪教版 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34摩尔质量
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共6课时)第4课时摩尔质量一、设计思想摩尔质量的教学是物质的量教学的延伸,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学生已经对物质的量有所认识,将这种认识方法迁移过来是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思想,这样可避免对摩尔质量概念形成过程中繁琐的讲解。
教学中延续学生认识物质的量及微粒个数关系的方法,通过设计恰当的练习,帮助学生认识摩尔质量是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之间的通道,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的物质质量与微观的微粒个数桥梁的观念,加深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等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粒个数和物质质量之间的桥梁。
2. 过程与方法(1)学会比较、学会归纳,培养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转化能力。
(2)培养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和物质质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用品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1. 流程图[1]学习主题的引入[3]练习[2]复习物质的量[4]摩尔数相等,微粒是否相等[6]摩尔质量[7]练习[5]摩尔数相等质量如何[9]练习[11]巩固练习[8]摩尔质量、物质的量、式量的联系与区别[10]物质的量是联结宏观的量与微观的量的桥梁[12]小结和作业布置2. 流程说明[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3][4]在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迁移上节课的学习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发现物质的摩尔数相等则微粒数也相等。
[5][6][7]当学生形成“相等”的定势思维时,转换练习视角,使学生发现物质的摩尔数相等物质的质量却不相等,从而自觉寻找不相等的原因,水到渠成出现摩尔质量概念。
[8][9] [10][11]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的“量”的概念,有必要借此机会集中梳理一下,理清之后,通过练习,让学生感受“物质的量是联结宏观的物质质量与微观的微粒个数的桥梁”的具体含义。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课件(共20张 内嵌视频)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跟踪练习
(多选)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BC ) A. 100mL水中加入100mL酒精,成为体积小于200mL的溶液 B.纸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纸的质量小 C.镁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加 D.蜡烛受热融化,冷却后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子 分解 原子 重组 新分子
实验
质量 守恒 定律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 质量不变
跟踪练习
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小华设计如图所示 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时,先将装有药品的装置放在天平上, 添加砝码,移动游码至天平平衡(如图所示), 然后取下装置,用针筒向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稀盐酸,反应 后再将装置放置于天平上,视察到__天__平__平__衡___,从而验证 了质量守恒定律.若将锥形瓶改为烧杯,则不能验证质量守 恒定律,原因是__装__置__没___有__密__闭__,__气___体__逸__出_____.
质量守恒的本质: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变。
归纳总结
五不变 两改变
元素种类、元素养量 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 分子数目
宏观 微观 宏观 微观
跟踪练习
1.某化学反应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M+氧气,根据以
上信息,下列关于M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木炭烧为灰烬
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是如何变化的呢?
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共6课时)
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共6课时〕第5课时质量守恒定律一、设计思想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响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透过定律折射出的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定律内容不复杂,如果要学生记忆也不会有太多困难。
问题是不通过实验,让事实来说话,学生无法透彻理解定律的含义。
因为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外表看来并不是这么回事。
所以,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来获得定律的结论上。
为了让事实更具说服力,设想让学生进行二次实验探究,以涵盖固体、液体、气体各种物质状态,认识定律确实具有普遍意义。
关于定律产生的原因,借助认识化学反响实质时的学习方法。
有了对化学反响实质的认识,学生不难理解,定律产生的必然性。
对于定律的运用,应贯穿学生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本节课的关注点是定律与生活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从化学反响中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角度来理解产生的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并在化学计算方面进行初步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通过比拟、研讨获得知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难点:实验方案设计及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品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镁带、铁丝、白磷、大理石、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澄清石灰水。
仪器:锥形瓶、胶头滴管、橡皮塞〔双孔、单孔或无孔〕、酒精灯、火柴、托盘天平、橡皮泡、玻璃导管、镊子、分液漏斗、坩埚钳、石棉网。
辅助材料:黄沙。
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1. 流程图2. 流程说明[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3][4][5]通过媒体,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响前后量的变化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猜测,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求证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
沪教版(上海)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2.3 化学变化中的守恒—质量守恒定律 课件
电解水微观示意图
分解
结合
氢原子 氧原子 氢分子 氧分子
根据你拥有的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尽可能多的水分子.
将结论以微观示意图的形式填写在表格中。
H2
O2
分子个数比例 水分子
剩余分子
2:1
A
2:2
B
4:2
C
D
5:2
镁带燃烧质量增加了
蜡烛燃烧质量减少了
氢氧化钠 + 硫酸铜 → 氢氧化铜 + 硫酸钠
NaOH
CuSO4
Cu(OH)2
Na2SO4
= 反应前质量总和
反应后质量总和
锥形瓶
锥形瓶
小试管
NaOH CuSO4 H2O
(参加反应部分) (剩余部分)
小试管
Cu(OH)2 Na2SO4 H2O NaOH(剩余部分)
讨论:
错,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
▪ 下列说法都是错误的,请你找出错误的学理变由化 或原因。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56 7.20 0.50
▪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 ▪ A.参加反应的A的质量为3.84g ▪ B.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 C.反应中B、C质量比为2:1 ▪ D.D是催化剂
简单计算
在一密闭容器内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一 种未知物质M,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 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出大量的热量,有关反应方程式为
X+H2O2 →N2+2H2O,根据此判断肼
的化学式是( )
A.N2 B.NH2 C.NH3 D.N2H2
简单计算
▪ 将一定质量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课件
点燃 MgO 显然,依据质量
守恒定律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应等于反应
物镁条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氧化镁
的质量要比镁条的质量大。
第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课堂 发散题 (kètáng)
• 1,加热10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 混合物,反应后称得残留物的质 量总和为9.52克,则生成氧气(yǎngqì) 的质量为_____。
化学反应 中的质量守恒 (huàxué fǎnyìng)
第一页,共二十四页。
学习 目标 (xuéxí)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用原子、分子(fēnzǐ)的观点理解质
量 守恒定律的意义。
3.培养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推理、判断的能力。
4. 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 变化中发生的一些现象。
第二页,共二十四页。
B.化学反应前后(qiánhòu)各物质的质量不变 C.化学反应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D.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第九页,共二十四页。
例2
C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 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 ]。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后元素(yuán sù)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第十七页,共二十四页。
5.将A、B、C各10 g的混合物加热后, A全部参加反应,C增加(zēngjiā)了8 g,同 时生成了4 g D,则在反应中A与B的 质量比是( )A A. 5:1 B. 1:5 C. 1:4 D. 4:1
6. 镁在空气中点燃,反应(fǎnyìng)前后镁元素 没变的是(A ) A.原子质子数 B.化合价 C.原子电子层数 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PPT教学课件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
众多科学家的 探究
波义耳 罗蒙诺索夫 ……
拉瓦锡
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 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 后质量之差小于一千万分之 一。这个差别在实验误差范 围之内,因此科学家一致承
认了这一定律。
曼莱
1777年,法国拉瓦锡利 用当时比较精确的称量
仪器证明了此定律.
质量守 恒定律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理论依据
质量是___4_4___g。 剩余氧气的质量是 8 g。
【学以致用】
2.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D) A.物质的种类没有改变 B.分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C.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D.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改变
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学以致用】 3.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 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C____ 元素和___H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O____元素。
实验 药品
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烧杯、小试管、电子秤
1.你需要测量哪些数据?
2.你的实验步骤是怎样的?
反应前总质量 反应后总质量
实验装置 氢氧化钠溶液
硫酸铜溶液
实验装置 硫酸钠 氢氧化铜 未参与反应的物质
m前
m后
【实验一】(1)氢氧化钠 + 硫酸铜 → 硫酸钠 + 氢氧化铜(沉淀)
实验 药品
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烧杯、小试管、电子秤
生成的各物质 质量总和
未参加反应的物质 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参加反应的所有物质质量 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共6课时)
第5课时质量守恒定律
一、设计思想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唯一的定律,也是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概括,透过定律折射出的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定律内容不复杂,如果要学生记忆也不会有太多困难。
问题是不通过实验,让事实来说话,学生无法透彻理解定律的含义。
因为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表面看来并不是这么回事。
所以,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自己来获得定律的结论上。
为了让事实更具说服力,设想让学生进行二次实验探究,以涵盖固体、液体、气体各种物质状态,认识定律确实具有普遍意义。
关于定律产生的原因,借助认识化学反应实质时的学习方法。
有了对化学反应实质的认识,学生不难理解,定律产生的必然性。
对于定律的运用,应贯穿学生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
本节课的关注点是定律与生活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并能从化学反应中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角度来理解产生的原因。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生活中现象,并在化学计算方面进行初步应用。
2.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通过比较、研讨获得知识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科学精神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得出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设计及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品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镁带、铁丝、白磷、XX石、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澄清石灰水。
仪器:锥形瓶、胶头滴管、橡皮塞(双孔、单孔或无孔)、酒精灯、火柴、托盘天平、橡皮泡、玻璃导管、镊子、分液漏斗、坩埚钳、石棉网。
辅助材料:黄沙。
媒体: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PPT课件。
五、教学流程
1. 流程图
2. 流程说明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3][4][5]通过媒体,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前后量的变化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求证自己的假设正确与否。
[6]汇总学生的实验结论,初步形成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7][8][9]以“结论是否有普遍意义”为“导火线”,引导学生扩大实验视野,再次进行实验探究,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0][11]让学生运用定律,解释生活中一些看似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深化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12][13][14]通过媒体,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寻找出产生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并从微观角度加以运用。
[15]师生共同小结,结束本课。
六、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
2. 主要板书
3. 相关
➢质量守恒定律发现简史:
1756年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里煅烧,锡发生变化生成了氧化锡,但容器和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并没有改变。
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于是罗蒙诺索夫认为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
但他的这一发现并没有引起科学家们的注意,直到1777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论,这一结论才获得公认。
但要确切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都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而拉瓦锡时代的工具和技术都不能满足严格的要求。
直到1908年德国化学家郎道耳特及1912年英国化学家曼莱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科学家们才一致承认了这一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
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公式E=mc2(E表示能量;m表示质量;c表示光的速度,大小为3×108m/s)说明物质可以转化为辐射能,辐射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
这个结论与质量守恒
定律有何联系呢?实验结果证明1000g硝化甘油爆炸以后,放出的能量为8×106J。
根据质能公式计算,产生这些能量的质量是0.89×10-7g。
从实用角度讲,其中的误差是可以忽略的,即可以认为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是完全成立的。
20世纪以来,人们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新的认识,承认两个独立的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现在科学家将这两种定律合二为一,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与发展:
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实验的进展。
在化学实验室里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
在该过程中,拉瓦锡做出了重要贡献。
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
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
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
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
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X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随着爱因斯坦相对论和质能关系公式的提出,人们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现时科学家把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合二为一,称为质能守恒定律。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视频:
.rqsz./rqxxzy/cz0...57250/SPZY05.html
七、教学反思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对开展实验探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心得,这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无论猜想与结论是否一致,可发现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都是为证实自己的猜想服务的,具有一定逻辑性。
而且,最终实事求是地形成了各个小组的结论,这就实现了教学设计中培养合作意识和科学精神的设想。
初中学生所拥有的化学知识毕竟还十分有限,因而在理论层面不必作过高的要求。
重要的是感受实验探究这一过程。
在学习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潜力是巨大的。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实验探究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有一日,学生确能证实“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不一定相等”,教师也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