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篆刻流派

合集下载

简述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

简述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

简述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1.引言1.1 概述徽派篆刻是中国传统篆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中国安徽省的徽州地区,兴盛于明清时期。

徽派篆刻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技法在中国篆刻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徽派篆刻注重形式的精炼和结构的严谨。

作品中的每一个笔画都经过精心地构思和雕琢,形成独特的造型美感。

其次,徽派篆刻追求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

作品既有高雅的艺术表现力,又贴近人们的生活,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再次,徽派篆刻风格独具特色,既有继承传统的元素,也有创新的个性表达。

最后,徽派篆刻注重技法的运用和创新。

艺术家们熟练掌握各种不同的刻法和刀法,通过不同的技巧手法来表现作品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与地域文化以及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徽派篆刻在徽州地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徽州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了徽派篆刻特有的艺术风格。

与此同时,徽派篆刻也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影响,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变和发展。

这种独特的地域和时代的交融使得徽派篆刻具有了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总之,徽派篆刻作为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瑰宝,其艺术特征体现了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无论是从形式上的精致,还是从审美效果上的雅俗共赏,徽派篆刻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对于我们来说,学习和了解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更可以激发我们对于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的追求。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本篇长文的组织结构和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徽派篆刻的艺术特征,并介绍了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徽派篆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风格。

在徽派篆刻的历史背景部分,可以介绍徽派篆刻的起源和发展,包括徽派篆刻在明清时期的兴盛和衰落,以及现代徽派篆刻的传承发展情况。

明清篆刻艺术简论

明清篆刻艺术简论
书籍 与 理 论也 纷 纷 出版 等 等 这 些都 促 进 了印 学 的发 展 。 而后 派 别繁 多 , 名 家辈 出 , 从 此 以后 , 秦 汉 印优 良传 统 才 空 前 发 展 起 来 , 中 国 印章 艺术 也发 展 到 了一 个 黄金 时代 。
关键词 : 明清 篆刻 ; 篆刻艺术 ; 形式美
于宋 元 的纤 弱 风格 。他 还 强 调 “ 小 心落笔 , 大胆落 刀” , 并 且提 出篆 印“ 神、 奇、 工、 巧” 四法 , 对印学理论做出了 自己的阐述。 ( 2 ) 浙派。浙派是清代篆刻艺术潮 流之一。浙 派的开创者 是西冷丁敬。由于乾 隆年间 以临摹代替创作 的“ 泥 古” 习气风 靡, 浙 江 杭 州 的丁 敬 异 军 突 起 , 称 雄 于 印坛 , 开创 了浙派。随之 而起 的有黄易 、 蒋仁 、 奚冈、 陈 豫钟 、 陈鹤 寿 、 赵 之垛 、 钱松 等诸 家, 号称 “ 西冷 八 大 家 ” 。丁敬 吸取 秦 印 、 汉 印之长 处 , 擅 长 以 “ 切刀法” 刻印 , 古拗 清新 , 苍劲 质朴 , 别具 面 目。他 的用 刀 , 强 调节奏起伏 , 锋颖明快 , 线条 呈现轻重疾 涩的变化。他还在《 论 印绝句》 中明确提出篆刻艺术应具有 自身 的美学特点 , 这表现 出 继承创新的精 神。其篆法既不墨守说文 , 又不拘泥于一体 , 他创 作 的“ 丁敬身印” , 笔意微妙 , 篆法古拗 , 分朱 布 白, 空灵 安详 , 刀 法苍劲 , 方折有锋 , 具有整齐 的直线美 , 他代表 了浙派 的朴 老刚 劲 为 美 的 审美 趣 味和 篆 印 风格 。 ( 3 ) 邓 派 。邓 派 是 由邓 石 如 开 创 的 , 与 浙 派 相 对 应 的 新 派 别, 也称 “ 新徽 派” 。在浙派崛 起之 时, 邓石 如继承 了徽派 的路 数 而 活跃 于 印坛 , 他 是 一 位 别 开 生 面 的杰 出巨 匠 , 从 其 印 章 中可 以欣赏到 中国书法 的美 。他 创造性 地把唐代 玉筋 篆印发 展成 “ 邓派铁线篆印” , 既可以作 印章来欣赏 , 也 可以作书法来欣 赏 ,

篆刻流派与篆刻名家,了解了解

篆刻流派与篆刻名家,了解了解

篆刻流派与篆刻名家,了解了解1.吴门派苏州篆刻艺术独树一帜,文徵明、文三桥父子创造的吴门派篆刻,是文人篆刻上的第一个流派,世称吴门派。

吴门派以文彭为鼻祖,重要的代表人物还有汪关、顾苓、林皋等人,吴门派的参与人数是所有篆刻流派中最多的,参与的印人多活动于苏州及附近地区,大都以文氏正宗自居,因此吴门派的群体性、领袖观、地域性都是比较明显的。

吴门派篆刻,白文远师汉私印,朱文传承元朱文,然而极富创造,无论是书意、章法、刀法均有突破。

文彭取法汉印,添加新意,篆刻造诣极深,并著有《印史》传世,被吴人誉为“印家之祖”。

明清两代,苏州以篆刻著名者有文嘉、王宠、周亮工、吴大澄、姚孟、石韫玉、叶桂等,均能远法秦汉,近师文彭,风格韵致潇洒,清雅妩媚,成为篆刻界一大派系。

如今,苏州擅长此道并继承发扬吴派篆刻传统者颇不乏人,且已成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有东吴印社等。

文彭-琴罢倚松玩鹤林皋-碧云馆汪关-善道2.徽派徽派是篆刻史上著名的流派之一,主要指安徽这一地域的印派,又称“皖派”。

明代何震首创,前期以何震为代表,主要有何震、苏宣、朱简、汪关等。

后期以程邃为代表,他和巴慰祖、胡唐、汪肇龙合称“歙中四子”或“歙四家”。

徽派篆刻家治印,主张以秦、汉为宗,以六书为准则,注重从习篆字入手,精研六书,钻透汉字构造,同时从金石、碑版、法帖、钟鼎、泉币、砖瓦等篆字造型上吸取营养,在篆法和布局上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刀法上亦追求篆势,多用冲刀,善于变化,运刀如笔。

作品风格苍古朴茂,化古为今,力矫印法乖谬浅陋之时弊。

何震-兰雪堂苏宣-醉月楼朱简-张长君3.扬州派清代合称篆刻家汪关、林皋、沈世和为“扬州派”。

汪关篆刻以汉印为法,善用冲刀,刀法工整稳实,布局匀称圆活,有时寓方于圆,灵秀婉畅,深得汉印的神髓。

其印章风格恬静华贵,有书卷气息。

他还能刻玉印和铜印,传世作品不多。

汪关因家居娄东,亦有娄东派的称号。

清初林皋、沈世和的篆刻深受他的影响。

清初林皋,福建莆田人,为当时著名篆刻家,风格曾受汪关影响,尤以工稳、遒劲著称。

中国古代的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

中国古代的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


印章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作为历史、文化、艺术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印章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作为电子签名、数字证书等现代科技的应用
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影响
国际交流: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在古代丝
影响:金石篆刻与印章文化对日本、韩国
绸之路上得以传播,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
等国家的印章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

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开始广泛使用,成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演变:秦汉时期,印章开始用于公文和契约,成为官方文书的重要凭证

影响:印章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与章金
意文石
义化篆
的刻
价与
值印
历史价值
历史见证:金石篆刻与印章文
化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报人:Fra bibliotek区的文化艺术
其印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 承 : 金 石篆刻与 印 章 文 化 在 现 代 国 际 文
创 新 : 金 石 篆 刻与 印 章文 化在 现代 国际
化交流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华文
文 化 交 流 中 不 断创 新 ,与 现代 艺术 相结
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合 , 形 成 了 新 的艺 术 形式 和表 现手 法
文石中
化篆国
刻古
与代
印的
章金















目录
C O N T E N T S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

清代篆书赏析清代篆书是中国篆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特点是线条刚劲有力,笔画疏密有致。

清代篆书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其风格和特色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下面将对清代篆书进行赏析,探究其特点和魅力所在。

清代篆书,源自唐代的篆刻艺术,在历经宋代、元代的发展演变后,到了清代达到了巅峰。

清代篆刻大家有许多,如书画家阮元、周凤石、蒋兆和等人都是当时的篆刻大家,他们的作品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来赏析一下清代篆书的艺术特点。

清代篆书作品在线条上非常简洁明快,刚劲有力,龙飞凤舞,给人一种豪放、雄浑的感觉。

清代篆刻家在创作中善于使用装饰性的线条和纹饰,但又不显得繁琐,整体呈现出一种简约而有力的效果。

清代篆书的笔画疏密有致,字体的空间利用非常巧妙,庄重厚重之中又不失轻灵活跃之感。

清代篆刻家在构图上也非常讲究,能够将字体与艺术的表现力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接着,我们来欣赏一些典型的清代篆书作品。

阮元的《圣贤图记卷》中的篆书作品《信》,字体方正挺拔,线条刚劲有力,给人一种庄重、威严之感。

周凤石的《天启青花诗碗》上的篆书作品《永靖》,字体端庄大气,笔划疏密得当,显示出清代篆刻家的书法功底和艺术修养。

在清代篆刻中,蒋兆和的《西湖诗碑》,尤为引人注目,这部作品不仅是篆刻的经典之作,也是清代篆刻艺术的杰作,展现了篆刻艺术的精髓和魅力。

清代篆书的发展离不开当时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书法家的努力。

清代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为篆刻艺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清代书法家继承和发展了历代书法的精华,不断探索创新,将篆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在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下,清代书法家们以古为鉴,大胆创新,形成了多种书法风格和流派,为篆刻艺术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清代篆书在当代依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品位。

清代篆书作品的珍贵性在于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

清代篆书作品不仅是书法艺术的杰作,更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邓石如与黄易交游新证——兼论清中期皖派与浙派的篆刻交流

邓石如与黄易交游新证——兼论清中期皖派与浙派的篆刻交流
有明而还 ,递相 祖述 ,途径益辟 ,门户聿分 ,遒劲宕逸 者 为 浙 派 , 浑 圆 茂 美 者 为 徽 派 … … 自我 朝 钱 塘 丁 龙 泓 、 怀 宁 邓 完白 两先 生 出,精 擘 苍雅 ,神 明规 矩 ,遂 为徽 、浙 两 大 宗 。 141
文 中所称 “徽派 ”,其实包含 了明代以来 的徽 州印人群 体 以 及 后来 邓石如 开创 的 “皖派 ”,也 包括在 艺术风格 上取 法他 们的其 他印人 如吴 让之等 。 自此 ,“徽派 ”与 “浙 派 ”两大 最 具影响 力的风格 流派被确立 ,分 属南北 ,但 皆为中国篆刻 史上的重镇 ,犹 如董其 昌提 出画分 南北二宗之论 ,对印 史影 响深远 。
然而必 须明确 ,无论 “徽派 (皖派 ).’还是 “浙派 ”,都 是后来学者根据 自身的论述需要 而进 行的一种 流派归结 。这 种 归纳在某种程 度上是合理 的 ,但又 具有时代 局限性。如清 人所述 “徽派 ”,与明代中叶至清初 的徽 州籍印人关涉不 大 , 但 由于赵之 谦 、胡澍 、魏锡 曾等人提出的 “徽浙 南北宗 ”之 论影响深远 ,使得印史研究者又 经常不得不使 用这一并不严 谨的名称 ,从 而造成某 种混乱。
新 见邓石 如 《致黄易信札 》考
由于缺 少两个流派之 间交流 的直接证据 ,因此后 人在艺 术观 念上往 往存在 一种误 会 ,即 “徽 (皖 )派” 与 “浙派 ” 分属不 同地域 ,两者之 间的关 系是 对峙且互相 角力的。尤其 是在赵之 谦 、魏锡曾等人将两派进 行对比之后 ,这种观念更 加深 入人心。然而事实却并非 如此 ,笔者 曾于数 年前见到 中 国 国家图 书馆藏 《古 欢 》册 中邓石 如 《致黄 易信 札 》,足 以 证 明在乾嘉 时期 ,两 派印人之 间 的交流往 还是十分 深入 的。 兹将 信札 全文照录 :

元、明、清篆刻流派的全面介绍

元、明、清篆刻流派的全面介绍

元、明、清篆刻流派的全面介绍一篇约稿开篇的话:篆刻走到元明以后,才真正成为篆刻,之前都是实用印章,这一点,为现代印人公认,但是初学者一旦学到元、明、清的篆刻,就首先迷乱于纷杂的流派,这些流派技法和想法各有特点,人物又非常众多,初学者最易头大,本文的目的旨在介绍,并不论证,可以当作资料性留查,因此引用了一些其他老师著作里的资料,开篇先表示感谢。

因为此文要涉及的知识点多,又都是名人和人名。

如上所说,这只是一个介绍性质的文章,不是啥论文,布丁说的话,也大都是聊大天的性质,很多话可能没有经过考究,万一说错了,你别来打我,要是哪位大神的先师在这里没有介绍到,是布丁的学识浅薄,并不是贵先师的名望不重。

另外,如果在文中引用了哪位大神的观点的话,因为引用相对较多,如果一一注明势必行文混乱,只好暂不注明,也请看在旨在弘扬篆刻文化的份上,不致深究。

自赵孟頫、吾衍以下,元明清三代文人篆刻大兴,其间流派的师生相传,各个流派之间的互相促进对整个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前面的文章发出来后,有朋友就留言说,要想把篆刻学好,拜个好师傅很重要,一旦拜师,自然就有师承,师承所系,往往就是某个流派的篆刻文化的沿袭,这是篆刻这种艺术形式特有的文化现象。

再有,因为篆刻流派众多,自然涉及的人名也比较多,看下来就会显得枯燥,但愿朋友们不要发火,本系列以后这样的章节一定不会太多。

好了,以上废话说完,以下大致算是全面介绍,本来想做个图表出来,发现前人做得有很好的图表,引用就可以了,不致再费精神。

一是李刚田老师的《篆刻学》里面的图表,如下:另还还有邓散木老人的《篆刻学》里的图表,如下:首先要说的就是文彭、何震。

这两个人的事情,我在前以的文字里有专节讨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看。

(据说是文彭刻的“琴罢倚松玩鹤”)(何震刻“笑谈间气吐霓虹”)接下来是苏宜、程朴、朱简第一批印人,他们专学秦汉,风格苍古朴茂。

再到后来明未,汪关父子又一变何震之法,专攻汉铸印,以工整流利为其特点,算独成一家。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 篆刻艺术发展简史 历代篆刻名家 图

中国文韵之篆刻艺术发展简史历代篆刻名家图篆刻解读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

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

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

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

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

篆刻的「篆」字,古时写作「瑑」,从玉字旁。

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都叫做“瑑”。

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于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为“竹”。

其实在古代凡属于雕玉、刻石、镂竹、铭铜的范围,都可称为“篆刻”,印章的刻制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到了秦始皇时,将全国书体作综合整理,书分八体,印面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书时,称为“缪篆”,从此便明定篆书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体。

唐宋之际,由于文人、墨客的喜好,虽然改变了印章的体制,但仍以篆书作印,直到明清两代,印人辈出,篆刻便成为以篆书为基础,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面中表现疏密、离合的艺术型态,篆刻也由广义的雕镂铭刻,转为狭义的治印之学。

而此治印之学也有人直接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篆刻历史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历经了十余个朝代。

在这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篆刻艺术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

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

篆刻发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这种形势到了元末出现了转机,画家王冕发现了花乳石可以入印,从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

剑气箫声两销魂_皖派与浙派篆刻艺术简述_杨章舜

剑气箫声两销魂_皖派与浙派篆刻艺术简述_杨章舜

剑气箫声两销魂——皖派与浙派篆刻艺术简述J I A N Q I X I A O S H E N G L I A N G X I A O H U N文/杨章舜 篆刻是我国民族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是用刀将文字刻在石碑或印章上。

一般用大篆或小篆,所以叫篆刻。

篆刻者必须精通篆刻法则,才能得心应手。

这种以篆书为基础的艺术要求篆刻家在治印用刀的时候,要和书法家、画家用笔一样,讲究结构、章法、笔法、刀法。

书画家讲究“意在笔先”,篆刻家讲究“意在刀先”。

因此,篆刻虽为刀刻,但它仍具有书意与画意。

一颗印章,不过方寸,然而名家高手却能以铁笔纵横挥洒,印章的风格或秀丽多姿,或雄浑古朴,分朱布白,俱臻精妙。

关于印章篆刻艺术的起源,现在从大量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来看,印章是一种信物,其使用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战国时代达到全面发展的程度。

历史发展到唐朝,至宋朝以后,印章使用才扩大到绘画鉴赏和书画题跋上来。

到元朝末年,由于书画家王冕创造性地用花乳石(青田石一类的石头)来刻印章,才打破了沿袭千余年的用铜、金、玉、牙、角刻印的习惯,使印章篆刻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明清两代印人很多,派别递新,名家云起,先后有皖派、徽派、浙派、莆田派(闽派)等流派,文彭、何震、邓石如、赵三谦、黄牧甫,以及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继起,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各创新意,使篆刻艺术更为丰富多彩。

“皖派”是明清篆刻艺术流派之一,开创者是何震。

何震师学文彭,因此皖派又称“文何派”。

文彭师法印,追求雅正秀润的风格,突破宋元以来治印弯曲盘回的积习,是近代印章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

何震将文彭的“秀润”渗入“猛利”,风格生辣劲悍,认为篆刻应当“下笔如下营、审字如审敌、对篆如对垒、临刻如临阵”,“以风骨为坚守、以锋芒为攻伐”。

他的印章以刚健著称,章法之整质直、刀法方圆并施,呈现一种阳刚美,不同于宋元纤弱风格。

何震的后继者另有徽州籍篆刻家程邃、巴慰祖、胡唐、汪关,合称“皖四家”。

鲁美版高中美术选修篆刻:浙派和皖派

鲁美版高中美术选修篆刻:浙派和皖派
法家,邓派创始人。初 名琰,字石如。
皖派篆刻
于意古会
皖派篆刻
缪城一日长
THANKS
浙派和皖派
浙派
浙派篆刻又称“浙江印派”,历史上著名 篆刻流派之一。清代乾隆年间由丁敬在钱塘(今 杭州)开创。
“丁敬远承何震,近接程邃,博采众长, 不主一家,治印宗秦汉,常参以隶意;讲究刀法, 善用切刀表达笔意,方中有圆,苍劲质朴,古拙 浑厚,别具面目。”
“其後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 鸿寿、赵之琛、钱松等继之而起。他们均系杭州 人故又派“西泠八家”。後凡篆刻艺术上宗此风 格者均称之为“浙派”。浙派在篆刻史上绵延二 百多年,影响深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浙派大家
蒋仁
陈豫钟
奚冈
陈鸿寿
赵之琛
浙派篆刻
玉几翁
浙派篆刻
千顷颇鱼亭长
浙派篆刻
汪鱼亭藏阅书
皖派
邓石如性情孤傲, 真草隶篆四体皆精通, 他提倡“书从印入,印 从书出”,把篆刻和书 法紧密结合起来,以刀 为笔,在他的刻刀下, 婀娜的阴柔美和刚建的 阳刚美有机统一。
邓石如(1743— 1805)清代篆刻家、书
丁敬(1695— 1765)清代书画、 篆刻家,清代浙派 篆刻的开山鼻祖。 字敬身,号钝丁、 砚林,别号龙泓山 人、孤云、石叟、 胜怠老人等。
知识拓展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 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 家丁敬、王禔、吴隐、叶铭等 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 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 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 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 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 之盛誉。

黔山派篆刻名词解释

黔山派篆刻名词解释

黔山派篆刻名词解释摘要:一、黔山派概述二、黔山派篆刻的特点三、黔山派篆刻的创作方法四、黔山派篆刻的鉴赏与收藏五、总结正文:一、黔山派概述黔山派,作为中国篆刻史上的一方流派,起源于清朝末年,发源地在我国贵州省。

它是在当时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伴随着地方文化的发展而崛起的。

黔山派的篆刻家们致力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篆刻风格。

二、黔山派篆刻的特点1.取材广泛:黔山派篆刻的创作素材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寿山石、青田石等,也有贵州当地的特色石材。

2.刀法独特:黔山派篆刻讲究刀法运用,主张随心所欲、刀随意动,强调线条的流畅与力感。

3.布局巧妙:黔山派篆刻注重布局的合理性与美观性,既讲究对称平衡,又注重创新突破。

4.寓意深远:黔山派篆刻作品常富含丰富的人文内涵,反映时代特征,寓意生活哲理。

三、黔山派篆刻的创作方法1.选材:根据创作需求,选择合适的石材。

2.设计:在石材上构思图案,确定布局、题材等。

3.篆刻:按照设计稿,运用独特的刀法进行篆刻。

4.打磨:完成篆刻后,对作品进行打磨、抛光,使其更加光滑、亮丽。

5.鉴赏:从审美、技艺、寓意等多方面品鉴作品,不断总结提高。

四、黔山派篆刻的鉴赏与收藏1.鉴赏:关注作品的艺术风格、刀法、布局、寓意等方面,以评判其审美价值。

2.收藏:选择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寓意美好、材质优良的黔山派篆刻作品进行收藏。

3.保养:收藏过程中,注意保持作品清洁、避免磨损、防止褪色等。

五、总结黔山派篆刻作为中国篆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涵深受人们喜爱。

了解黔山派篆刻的特点、创作方法和鉴赏收藏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

简析清代篆刻浙派之艺术特点

简析清代篆刻浙派之艺术特点

简析清代篆刻浙派之艺术特点中国的篆刻起源于春秋时期,兴起于战国时期。

秦汉篆刻极盛。

从魏晋南北朝至宋元,是篆刻的发展期。

其中隋唐大大拓展了印章的功能,宋元则有文人书画家参与印章创作,促使印章功用由凭信为主向艺术欣赏为主过渡。

明以后,篆刻艺术进入高潮期。

清代篆刻艺术大为兴盛。

若要将我国篆刻艺术发展分期的话,那么第一个时期就是从明代的中叶到清初,这个时期篆刻表现多为实用性;第二个时期是从清初到清代中叶,此时篆刻家一方面想摆脱前期印人的风气,一方面则企图在印章中表现出个性及自觉意识。

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篆刻两大重要流派:皖派和浙派。

其中浙派以切刀碎石刻再表现秦汉印风韵,师承有绪,苍劲质朴,古拙浑厚,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 浙派篆刻简介明末清初,篆刻领域正处在一番萧条景象中:吴门派苏宣、汪关、徽派朱简、程邃等篆刻大家都已去世,正处于篆刻史上的一段空挡期。

这一时期的印风总的来说是卑靡守旧、缺少创新。

丁敬与浙派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

广义的浙派,是以“西泠八家”为代表,生活在浙江区域,有着共同印风与师承关系的篆刻群体。

狭义的“浙派”指由清乾隆时丁敬创立的篆刻流派,后来有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人称“西泠八家”,因时期不同,又可分为“西泠四家”和“西泠后四家“。

浙派在中国篆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篆刻由“工人之印”到“文人之印”的转变真正形成是在浙派。

浙派创世人丁敬把“士气”做为其印学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浙派的所奉献的核心。

有资料将浙派的“士气”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妙语。

其二,优雅。

其三,逸气。

其四,心的艺术,而不是形的艺术。

基于如此的篆刻风格,浙派在整个印学史上有着重大的贡献。

(二) 浙派篆刻代表人物及艺术风格浙派篆刻属于文人篆刻,其篆刻作品表现出一个文人特有的审美和意蕴。

对于浙派人物的社会阶层业界尚有争论,本文暂且不论,而就浙派艺术而言其体现出的人文印的风格特质则可以肯定。

渊博的金石书画功底加之独特的篆刻表现手法和不断深入的篆刻文化表现使得浙派“西泠八家”在篆刻史上独树一帜,成为后人效仿和膜拜的对象。

篆刻的辈分排名。

篆刻的辈分排名。

篆刻的辈分排名。

明清以来,文人篆刻之风大盛,文徵明之子文彭一改宋元旧习,金石刻画、流布海内,从此皖、歙、浙、邓、各派,后先迭兴、艺术家云起。

文彭之后,篆刻艺术逐渐形成各种流派,其后继者都以汉印为宗,成为一时风尚。

何震与文彭谊同师友,一时并称“文何”,他的作品,初期受文彭影响,后广泛取法借鉴秦汉印章,表现为沉雄猛利的格调,并开创了“皖派”。

后有程邃开“歙派”,丁敬开“浙派”,邓琰开“邓派”等。

然篆刻艺术的派系始终并非历史中的实际门派,流传至今,外界说法不一。

现今越多越多的藏家加入到篆刻板块的收藏行列中来,为了与广大爱好者更好的交流篆刻艺术,特地对明清篆刻艺术家的资料进行整理,大致梳理出篆刻艺术家们的派系和传承关系。

明清篆刻派系及传承各派创始人及作品欣赏一、文彭(明清篆刻鼻祖)文彭(1498—1573)是大书画家文征明的长子,字寿承,别字三桥,江苏苏州人。

文彭喜欢刻牙印,力戒元人屈曲乖谬的毛病,篆法介于方圆之间,文彭的石印刻就之后,总要用火煅烧成铁色,石头经过煅烧之后,质地顽裂,没有办法再刻,以免别人磨平重刻。

他的篆刻具有“开朝华而启夕秀”的承上启下的意义,作品以安逸典雅、沉静清丽为基调,白文刻意追溯汉法,朱文则取宋元遗风而自出新意。

二、皖派(创始人何震)皖派的创始人是文彭的高足何震(1530—1604),字主臣,号雪渔,一号长卿,安徽新安(今江西婺源)人。

何震的篆刻浑穆不及文彭,但苍劲过之。

何震曾说:“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

”何震的传人有梁千秋、苏宣、朱简、汪镐京、江皓臣、程林、金光先、文及先、程原、程朴、汪关、汪泓等人。

三、歙派(创始人程邃)歙派的创始人程邃(1605—1691),字穆倩,一字朽民,号垢区、垢道人、江东布衣,安徽歙县人。

程邃开始学习文彭、何震,后来自立门户,喜欢以大小篆钟鼎款识入印,尤其得力于秦代朱文,只可惜对六书不够精通,篆法时有谬误。

程邃的传人有巴慰祖、胡唐、汪肇龙、黄吕、黄宗缉、唐燠、程奂轮、程锦波、江恂、江德量。

8清代流派篆刻汇总

8清代流派篆刻汇总

黄易(1744--1802) 字大易,号小松、秋盦, 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 人。浙江仁和(今杭州) 人。工诗,善书画,曾 亲受丁敬指导篆刻,作 品风格雄健浑朴。喜金 石碑版,爱用汉魏六朝 碑版文字入印。
黄易(1744--1802) 字大易,号小松、秋盦, 又号秋影庵主、散花滩 人。浙江仁和(今杭州) 人。工诗,善书画,曾 亲受丁敬指导篆刻,作 品风格雄健浑朴。喜金 石碑版,爱用汉魏六朝 碑版文字入印。
蒋仁工书法,绝不趋俗韵, 彭绍升推为当代第一。其书由 米上窥二王,参学孙过庭、颜 真卿、杨凝式诸家,兴到时, 如以墨沈倾纸,几难辨字,而 见者莫不倾倒。画擅山水,有 幽逸趣。
篆刻师法丁敬,参以己意, 于流利中见朴茂。善书法, 以“颜体”行楷刻侧款。
认为 “ 文与可画竹,浓淡疏密,随手写去,自 尔成局,其神理自足也。作印亦然,一印到手,意 兴俱至,下笔立就,神韵皆妙,可入高人之目,方 为能手。不然,直俗工耳。”故他的作品强调 “神 韵”,别具天趣。
刻印有时注重培养感情,有“小 心落墨,大胆奏刀”一语,故篆刻工 稳遒劲,时出新意。
著有《小蓬 莱 阁 金 石 文 字》、《小蓬 莱 阁 集 》 、 《秋景庵印谱》 等。
平阳
奚 冈 ( 1746—1803 ) 原名钢,字铁生、纯 章,号萝龛、蝶野子, 别号鹤渚生、蒙泉外 史、蒙道士、奚道士、 散木居士、冬花庵主, 原籍歙县(今属安 徽),一作黟县(今 属安徽),寓浙江杭 州西湖。
邓 石 如 ( 1743—1805 ) 原名琰,字石如,因避 嘉庆帝讳,遂以字行, 后更字顽伯,号完白山 人。完白、故浣子、游 笈道人、凤水渔长、龙 山樵长,清代集书法家、 篆刻家、画家、文字学 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 学者,安徽怀宁(今安 徽安庆)人。

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篆刻:流派篆刻及风格特征(二)

人教版高中美术选修篆刻:流派篆刻及风格特征(二)

齐白石的篆刻作品章法强调疏密,空间分割大 起大落,单刀切石,大刀阔斧,横冲斜插,极富猛 利狂悍、痛快淋漓,创造出一种“写意篆刻”的独 特风格。
谢谢观赏Βιβλιοθήκη 程邃程邃,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 歙 县(今属安徽)人,生于松江华亭(今上 海松江)。程邃早年是一位品学兼优的才 俊。曾拜华亭名士陈继儒门下程邃从眉公 学,不惟学画,实亦学其品格和学问。同 时,也从眉公处结识了黄道周。 程邃为人, 诚实正直,品质端悫,崇尚气节,不与阮 大铖、马士英等奸党同流合污,而和清初 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李渔、大学者朱彝尊交 谊甚契,为此招来不少横祸。
二、近代篆刻流派
民国时期,篆刻艺术继续保持着丰富的繁荣局面,明清 主要的流派风格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延续和发展。
近代印坛一个新的现象是此前比较沉寂的工整风格忽然 兴盛,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赵叔孺(1874-1945)、 王福庵(1880-1960)等为代表的一批浙江籍印人,在记成 前人的基础上把细朱文印这一形式推到了极致。这一类作品 布局整齐均匀,刀法洁净,具有文雅安详的共同特点。
流派篆刻及风格特征(二)
一、清代篆刻名家与流派
清代是文人篆刻艺术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字学和金 石学的复兴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为篆刻艺术提供了大量新的 借鉴资料。篆刻家们在师法秦汉玺印传统的基础上,拓展借 鉴范围,对篆法、刀法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先后形成了皖、 浙、邓(石如)、吴(昌硕)等众多流派,将文人篆刻艺术 拖到了繁荣的高峰。
林皋
林皋(1657一?)清初篆刻家, 字鹤田,寉田,一字鹤颠,更字学憩, 福建莆田人。久居江苏常熟。他的印 风继承汪关而有所发展,更显工整秀 丽,篆法的刀法都机位稳妥精细,在 当时很受欢迎。
邓石如
邓石如(1743—1805),安徽 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 篆刻创始人。

清代学术与篆书发展

清代学术与篆书发展

清代学术与篆书发展清代学术与篆书发展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活动相对较为活跃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清朝的学术领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时,篆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清代学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清朝时期,儒学仍然是学术研究的核心。

尽管清朝的统治者来自满洲族,但他们以儒学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思想,因此儒学在清代学术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在清代儒学中,主要传承的是朱熹的思想,尤其是当时通行的“复古”思潮,倡导恢复先秦时期儒家学说的纯粹性。

这一思潮对后世的学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清代学术注重经学的研究与发扬。

经学在明代曾遭受到一些批评和冲击,但在清代重新得到重视。

清代的经学家们致力于整理和研究古代经书,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

例如,顾嗣立提出了“经辅志”、“性理和兼”等理论,完善了经学的体系结构。

这些努力为后来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独特的学术流派。

例如,明代之后,陈维崧、王夫之等人创办了“古文运动”,提倡写作古文来传承古代文化。

这一运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文人们更加重视古代文学和文化的研究。

此外,清朝还出现了一些以地方为特色的学派,如湖湘学派、浙江学派等,他们着重研究本地史籍、方志等,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清代,篆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些变革。

尽管篆书在当时已经不再是主流书体,但仍然受到了一些文人的青睐和研究。

清代篆书家主要分为两个流派。

一是被称为“印萃”派的派别,以清高宗爱好篆刻而闻名。

他们承袭了明代的刻印传统,努力在篆刻艺术上创新。

另一个流派是江南派,这个流派不仅注重印章的创作,还经常以篆书的形式书写文学作品,包括诗歌、题跋等。

他们对文学与篆刻的结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清代学术与篆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背景的影响。

清代社会相对和平稳定,国力强盛,这为学术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时,康乾盛世的繁荣也为学术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清代著名篆刻家简介

清代著名篆刻家简介

清代著名篆刻家简介清代著名篆刻家简介汪启淑(1728一1800)清代篆刻鉴别家.字慎仪,号秀峰,,安徽歙县人.官兵部职方可郎中.酷爱印章,自称印癖先生.侨寓杭州,家有「开万楼上藏善本书数千种, 搜有周秦至元明印章数万钮.与同里丁敬,黄易,金农等极为友善.辑有《飞鸿堂印谱》五集,《汉铜印丛》十二卷等多至二十馀台.另有《续印人传》八卷,《水曹清暇录》,《小粉场日记》等.潘西凤清代篆刻家.字桐冈,号老桐,别号天姥山樵,浙江新昌人,侨居扬州. 约创作活动於乾隆(1736一1795)的.为王良常弟子.与郑燮,等友善.精篆刻, 古拙有致.并擅刻竹制印章,分贻戚友.子封,字小桐,亦善刻竹印.。

桂馥(1736-1805) 清代篆刻家,文字训诂学家.字末谷,号冬卉,别署渎井复民,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登进士,宫云南永平县知县.藏书甚富,好考订文学源流.篆刻宗秦汉玺印,刀法挺拔,不求时尚,非至好不能得其所刻,作品流传至少.研究语言文字之学,取《说文解字》与古代诸经典文义相参校.著有《缪篆分韵》五卷,《续三十五举》,《说文义证》等。

.乔林清代篆刻家.字翰园,号西墅,晚号墨庄江苏如皋人.善篆隶书.篆刻师法许容, 颇负时誉;善刻晶,玉,瓷何等北各臻其妙.侧款作行草,间亦刻隶.亦工画.子昱,字丹辉,号锦潭.篆刻承家学,兼长水墨兰竹.。

张燕昌(1738一1814)清代篆刻家.字芑堂,号文渔,一作文鱼,别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优贡生,举孝廉方正.篆刻拜丁敬为师.工篆,隶,能飞白,擅金石文字考证.昼兰得陈古白意.著有《金石契》,《飞白书隶》,《石鼓文存》及《芑堂刻印》。

.鞠履厚清代篆刻家.字坤皋,又字樵霞,别号一草主人.奉贤(今属上海市)人.篆刻工整秀丽,功力极深.与其表兄王玉如,均为云间(今上海市松江)篆刻名手著有《坤皋铁笔》二卷。

.董洵(1740-?)清代篆刻家.字企泉,号小也又号念巢.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曾官通判,弃官后,落拓京师,卖印为生.与同时人余集,黄钺,赵秉冲,罗聘等友善,为罗聘刻印独多.所作虽事法秦汉,但结构多变化,无妍媚之态,别有新意. 刻款亦潇洒自然.善书,工兰竹.嘉庆十七年(1812)尚在世.著有《小池诗钞》, 《多野斋印说》,《石寿轩印谱》.作品欣赏。

清代篆刻艺术

清代篆刻艺术

浅谈清代篆刻艺术摘要:篆刻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有悠久的历史,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金石味”、以刀代笔、在仅有的“方寸天地”之内抒发文人的情怀、表现天地万物是篆刻艺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文章以清代篆刻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清代篆刻艺术兴盛的原因和代表人物、作品及影响。

关键词:篆刻艺术;清代;代表人物篆刻艺术,就是在金属、象牙、犀角、玉、石等材质上雕刻篆体文字的艺术。

因以制作印章为主,故而又称印章艺术。

虽然历代有隶书入印、图形入印、楷书入印等,但在历史的选择中均没有成为制印的主流,因其印面多用篆书体,所以习称篆刻。

一、篆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国篆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自先秦古玺、秦汉印开始至今,出现了许多印人大家及风格流派。

然就其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如同社会发展,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繁荣、衰落、繁荣的循环往复的历史过程。

(一)印章艺术的发展自商代出现印章,在春秋战国时,因政治经济的发展,手工业逐渐发达,印章的用途也逐渐扩大。

到秦汉,印章艺术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

由于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组织的扩大,社会昌盛,官私印章的使用更为广泛,佩印成为普遍风气,从而促进印章工艺空前发展。

印章的文字、形制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印文书体上,由体势趋于平正端和的小篆、摹印篆代替了六国文字,布局均衡严谨和富有装饰,并形成了多样的因势布白手法和构图形式,线条挺劲浑厚,气势雄强,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

秦汉时期还奠定了完整的官印制度。

(二)篆刻艺术的出现魏晋时期的印章风格多受汉代影响,到了唐宋时,篆法开始衰微。

魏晋以后因真行草书盛行,篆书脱离了实用功能,印篆中掺进了隶楷笔法,这种现象越到后来越严重,以致随意改动笔画,篆法错写比比皆是,所以,篆印艺术的衰微似乎也是历史使然。

不过唐宋时期的书画艺术逐渐发展起来,开始把印章用于书画。

文人士大夫官场不得志,或不满社会,消极厌世,或寄情于山林,致力诗文书画。

印章因而也成了他们抒发闲情逸志、诉诸喜怒哀乐的“方寸天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松(印风:朴茂浑厚)
• 钱松字叔盖,号耐 青、铁庐,别号未道 士、晚号西郭(郭一 作郊)外史、云居山 人,室名未虚室
皖派篆刻(吴带当风)
• 邓石如(1743— 1805)清代篆刻 家、书法家,邓 派创始人。初名 琰,字石如,
意于古会
繆城一日长
铁砚山房主体建筑为穿 斗式砖木结构,共四进。第 一进为三开间的门厅,有邓 石如之子传密题写的“铁砚 山房”隶书门额。
中国清代篆刻流派
--浙派和皖派
浙派:丁敬· 蒋仁· 黄易· 奚冈·辰豫钟· 陈鸿
寿· 赵之琛· 钱松
皖派:邓石如· 吴熙载· 徐三庚·赵之谦等
主讲人:邵美玲 2012.6.01
大家好,今天咱们将要上的课是承接上节课的《圆朱文印》, 是谁把圆朱文印继承并发展。接下来咱们的新课即将开始, 那在开始之前,我想提问几个问题,回顾一下上节 的内容。
西泠印社简介
• 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创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浙派篆刻家丁敬、 王禔、吴隐、叶铭等发起创建,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 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 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盛誉。社址坐落于浙江省 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南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 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77平方米。社址内包 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 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胜”之誉。西泠印社还建有一座华严 经塔,这座玲珑精巧的石塔是西泠社友中的一位和尚于1924年筹 建的。塔平面为八角形,共十一级。第一级刻有华严经,二、三级 刻有金刚经,上面八级和塔顶部分雕有佛像,底座周围也有刻像, 精美生动。
• 乾隆初年举鸿博不就,卖酒街市。嗜好金 石文字,工诗善画,所画梅笔意苍秀。尤 精篆刻,擅长切刀法,为“浙派”开山祖, “西泠八家”之一。有《武林金石记》、 《砚林诗集》、《砚林印存》等。
玉几翁
丁敬曾为画家金 农刻过一方章, 并在边款上刻了 自己的一首诗, 说明了自己的志 向和取径: 古人篆刻思离群 舒卷浑同岭上云 看到六朝唐宋妙 何曾墨守汉家文
• 赵之谦(1829年- 1884年),中国清 代著名的书画家、 篆刻家。汉族,浙 江绍兴人。初字益 甫,号冷君;后改 字伪叔,号悲庵、 梅庵、无闷等。
赵之谦印
• 二金蝶堂 • 金石为萧山红,沉着古朴雅致
自然
• 赵之谦印文里
的“疏不可走 马,密不可透 针”
• 作业: 同学们谈谈对清代各篆刻流派之间的不同 风格并摹刻一至两方印章,并加款识。
示例:(谁的作品,什么风格,字体为哪种)
谢谢
小山居
• 他善于用短刀涩进 ,即以碎刀为主,一个笔画有 长短不等的数刀组成,从而造成刀痕历落的线条 美。款识轻盈遒劲,繁简有序。
• “道”字用了个简写, 左右疏密对比强烈。
蒋仁(印风:沉着古穆)
• 蒋仁(1743-1795), 以得蒋仁铜印,遂改名,别号吉 罗居士、女状山民,仁和(今杭 州)布衣 。性孤冷,寡言笑, 终身罕与世接。工书法,绝不趋 俗韵,彭绍升推为当代第一。其 书由米上窥二王,参学孙过庭、 颜真卿、杨凝式诸家,兴到时, 如以墨沈倾纸,几难辨字,而见 者莫不倾倒。画擅山水,有幽逸 趣。时亦清雅拔俗。篆刻以丁敬 为宗,苍劲中别饶逸致,得意之 作,直可抗衡。兼善刻竹,尝制 一竹制妇人像,以布帕裹首,跨 一鹿,衣褶极简古,鹿足趾刻蒋 仁二楷书,与平日墨迹相类。卒 年五十三。为“西泠八家”之一, 兼善书法。
他没有简单的一味 模仿某一家的旧习, 甚至连汉印也不墨 守。他兼取各个时 代的篆刻艺术的长 处,拟古而不泥于 古,变化万千气象 宏大。一扫明代篆 刻妩媚靡弱的习气, 形成了自己清刚高 古,奇崛劲健的印 风。
• 千顷陂鱼亭长
• 此方印纽金石使用 上乘的寿山石雕刻 而成,无论是从纽 和石体,印文和款 识都浑然一体,一 个“长”字独占印 石的三分之一,瘦 长而不失厚拙,清 刚高古。
赵之琛(印风:清劲秀逸)
• 赵之琛是浙派篆刻的代表人物,继“西 泠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 之后 入列“西泠后四家”(陈豫钟、陈 鸿寿、赵之琛、钱松),前后四家合称 “西泠八家”。为陈豫钟弟子,又取黄 易、奚刚、陈鸿寿三家之长,在篆刻技 法上可谓集浙派之大成。在嘉庆、道光 之后声名卓著,效之者甚夥 • 此印用短刀切刀法刻成, 笔画力求巧妙,章法整 稳而内含姿态,刀法滞 重而蕴藏轻峻 • 赵之琛像
陈鸿寿(印风:苍浑雄劲)
• 中国清代篆刻家。字子恭,号曼生、曼龚、 曼公、恭寿、翼盦、胥溪渔隐、种榆仙吏、 种榆仙客、夹谷亭长、老曼等。书法长于行、 草、篆、隶诸体。篆刻师法秦汉玺印,旁涉 丁敬、黄易等人,印文笔画方折, 用刀 大胆,自然随意,锋棱显露,古拙恣肆,苍 茫浑厚。为西泠八家之一。有《种榆仙馆摹 印》、《种榆仙馆印谱》行世,并著有《种 榆仙馆诗集》、《桑连理馆集》。嘉庆二十 一年为周春撰著的《佛尔雅》提写序跋。
陈豫钟(印风:圆润典丽)
• 陈豫钟,《瓯钵罗室书画 过目考》作钟豫。出身金石 世家,乾隆时廪生 。工篆刻, 早年师法文彭、何震,后学 丁敬,作品工整秀致,其边 款常作密行小字,颇为自负。 精于小篆籀文,兼及秦汉, 皆得古法,摹印尤精。阮元 任浙江督学时,曾铸文庙大 钟,钟上记铭文,请其摹仿 古文勾勒,端整壮丽,极受 赞赏。嗜好收集金石文字, 毡蜡椎拓,积卷数百本。见 名画、佳砚,虽重值必购之, 尤其爱好古铜印。
圆圆 转朱 流文 动印 遒 劲 古 朴 , 印 文 明 快 匀 净 ,

• 右 图 为 邓 石 如 的 巅 峰 之 作

邓石如性情孤 傲,真草隶篆四 体皆精通,他提 倡“书从印入, 印从书出”,把 篆刻和书法紧密 结合起来,以刀 为笔,在他的刻 刀下,婀娜的的 阴柔美和刚建的 阳刚美有机统一。
• 此为邓老的千字篆文局部和篆书ຫໍສະໝຸດ 条屏奚冈(印风:清淡冲和)
• 奚冈(1746—1803)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 原名钢,字铁生、纯章,号萝龛、蝶野子, 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 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安徽新安(今 歙县),一作安徽黟县人,寓浙江杭州西 湖。不应科举,寄情诗画,山水花石,逸 韵超隽。曾游日本,名噪海外。乾隆时, 征孝廉方正,辞不就。刻印宗秦、汉,与 丁敬、黄易、庄仁齐名,号西泠四大家。 并与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称 西泠八家。
• • • •
印文:白鹤轩。 • 江流有声 款识:乙丑夏六月上虞 • 断岸千尺 徐三庚制于沪上 特点:印面刀法精细,线 条流畅
• 半千阁
浙派篆刻(西泠八家之首)
• 丁敬(1695—1765) 清代书画、篆刻家, 清代浙派篆刻的开山 鼻祖。字敬身,号钝 丁、砚林,别号龙泓 山人、孤云、石叟、 胜怠老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