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活血化瘀药(五)
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活血通络中药
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活血通络中药很多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它们能够疏通身体中的血脉、去除淤积血瘀,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的资料,仅供参考。
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第一:当归中医方面认为当归性温,服用之后具有很好的活血以及补血的作用,另外女性出现月经不调或者是痛经的情况服用当归也能够很好的缓解。
除此之外,当归还具有降低血脂以及血压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扩张周血管的大小,增加冠脉中的血流量,对于一些心律失常的情况有着很好的疗效。
第二:益母草益母草性寒味苦,具有很好的调节月经以及活血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具有祛瘀以及止痛、降低血压的效果,服用益母草之后能够很好的扩张身体中血管的大小,有效的调节肾上腺素的分泌,对于体内的微循环还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第三:赤芍赤芍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以及凉血止痛的作用,另外服用赤芍之后能很好的增强身体中的冠脉血流量以及输出量,对于体内的微循环调节作用也非常的非常不错。
如果出现了中毒、惊厥、疼痛等情况,服用赤芍能够很好的令身体恢复健康,一般情况下赤芍的使用量应该控制在3克到15克之前,千万不能够超量服用。
第四:丹皮丹皮也具有很好的活血祛瘀以及凉血等作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很好的降低毛细血管的黏稠性,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抑制体内血小板的淤积,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
另外,日常服用丹皮还具有降低血压的功效,另外抗菌、止血还有解热、镇痛的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第五:丹参丹参也具有很好高的养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很好的调整心率情况,并且增加冠脉血流量。
除此之外还能够抗变态反应,对于身体非常的有好处。
第六:红花红花具有很好的止痛祛瘀以及活血通经的功效,服用之后能够有效的减慢心率,同时增加血液流量,并且对于血小板的凝集情况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一般情况下使用量应该控制在3克到10克之间。
第七:山楂山楂不仅仅只有我们日常所熟知的消食作用,同时他活血化瘀的作用也是非常不错的。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常用药物(辅导精华)
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常用药物(辅导精华)中药药理学:活血化瘀常用药物(辅导精华) 丹参主要:脂溶性的二萜类成分、水溶性的酚酸成分。
主要是丹参酮、丹参素。
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
【药理作用】 1.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 (1)抗心肌缺血临床: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明显疗效。
动物实验:丹参素、丹参酮?A磺酸钠等rarr;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引起心肌梗死,明显缩小心肌梗死范围。
丹参抗心肌缺血作用环节主要包括: ?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氧供应;?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降低心肌耗氧量;?抗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
(2)抗脑缺血 ?丹参对缺血后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乙酰丹酚酸Ararr;预防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降低脑梗死范围,改善行为障碍。
机制: 降低脑组织TXA2的生成; 抑制缺血时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释放; 改善脑组织微循环等。
(3)抗血栓 ?丹参酮?A磺酸钠、丹参素rarr;抑制血栓形成。
?机制:抗凝血、抑制血小板聚集。
丹参注射液rarr;抑制磷酸二酯酶rarr;增加血小板中cAMPrarr;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丹参素rarr;抑制血小板TXA2的合成。
丹参素rarr;抑制凝血,促进纤维蛋白降解。
丹参素:抗血小板聚集作用gt;抗凝血作用。
?临床:治疗心绞痛、脑缺血。
(4)改善微循环丹参rarr;扩张收缩状态的微动脉,加快血流流速,消除血液瘀滞,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5)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丹参能促进肝、骨、皮肤等多种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促进肝组织的修复、再生作用显著。
肝:丹参rarr;保肝、促进肝细胞再生。
骨:丹参rarr;促进骨折愈合。
作用环节: 促进骨折组织中钙沉积,骨痂形成,骨生成细胞增加; 成纤维细胞功能增强; 破骨细胞增多促进骨的改建。
皮肤:丹参rarr;促进皮肤切口愈合的作用。
肺:丹参注射液rarr;抑制肺纤维化病变。
常见疾病与用药-活血化瘀药
C
B
D
A
E
止痛作用优良,又能行气,无论何种疼痛均可配伍应用。对气滞血瘀型疼痛尤其效佳。 乳香 消肿生肌,多用治 长于行气伸筋 没药 破久不收口。 长于散血化瘀
其含刺激性挥发油,此油对胃有刺激性,故宜炒去油后使用。 入煎剂成坨,沾粘药材,故宜炒后研末,装入胶囊吞服。 胃弱者不宜。因其气浊味苦,易致恶心呕吐;内服亦不宜多服。
活血疗伤药
类药物除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外,尚兼有续筋接骨,止血生肌作用,能消除瘀血肿痛,促进骨折愈合和筋伤复原,制止外伤出血和促进创口愈合,故多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骨折筋损和创伤出血等。常配补益肝肾药同用。
马钱子
苏木
马钱子--苏木--血竭 共性: ——疗伤消肿止痛 ——用治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和痈肿疮毒 个性: 马钱子: 苦泄寒清,故有良好的散结作用,常用治痈疽和喉痹作痛。 苦泄而开通经络,透达关节,故常用治痿证、风湿痹痛、面瘫。
个性: 姜黄: 活血行气止痛作用应用广泛,凡血瘀气滞所致胸、心、胁、腹痛和产后腹痛及跌打损伤诸痛皆可应用。 长于行肢臂而善活血利痹,故常用治上肢风寒湿痹。 三棱: 苦泄,入肝,善破血通经,故常用治血结经闭腹痛。 莪术: 苦泄,入肝,善破气消积,故常用治食积脘腹胀痛而见有癥积者。
水蛭
斑蝥
水蛭--虻虫--斑蝥
活血化瘀药
应用: 根据血行不畅、瘀血阻滞的病因病情而选药配伍,以达标本兼顾之目的。 寒凝——配温经散寒药 热郁——配清热凉血药 风湿——配祛风除湿药 均需配行气药 癥积——配软坚散结药 因瘀致虚或因虚致瘀—配补益药 2. 根据部位选取药: 头面——川芎 胸中——丹参 膈下——延胡 少腹—五灵脂 四肢—姜黄、牛膝 腰背——泽兰
五灵脂: 苦咸疏泄温通,专入肝经血分,故长于活血化瘀止痛,炒用又能化瘀止血,为血滞诸痛之要药。 应用: 瘀血阻滞诸痛:心胸脘腹胁肋各部刺痛及痛经、闭经、产后瘀滞腹痛均可配用。 瘀血阻滞,血不循经的月经过多、崩漏而见有色紫多块,少腹刺痛者。
活血化瘀的药是什么
活血化瘀的药是什么在中医的理念中,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药物来调理身体上的疾患的。
很多时候要是人体的气血不通的话,我们就会采用中医上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来治疗的。
但是由于我们在医学上知识的浅薄,导致我们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不是很了解的。
为了更好的处理身体上的异状,活血化瘀的药是需要我们认识的。
活血化瘀药是指能疏通血脉,祛除血瘀的药物,临床用于治疗血瘀证。
按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可分为养血活血药,如丹参、当归、赤芍等;活血祛瘀药,如川芎、红花、蒲黄等;祛瘀止痛药,如乳香、没药、延胡索等;破血散结药,如三棱、莪术、桃仁等。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可归纳如下:(1)改善血流动力学:活血化瘀药一般都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
22种活血化瘀药对狗股动脉血流量和血管阻力的影响,可见它们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股动脉血流量和降低血管阻力,除苏木外,同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别。
各个活血化瘀药,扩血管作用的主要部位不同,如22种活血化瘀药对股动脉的扩张作用,以穿山甲、水蛭、益母草、莪术、桃仁的作用较突出,其中除益母草外,其他均属破血散结药,说明在活血化瘀药中,对于股动脉,以破血散结药的扩血管作用最强。
但研究也说明,延胡索、丹参、川芎等则对冠状动脉的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具有典型的血瘀症状,大致包含在“真心痛”、“胸痹”、“厥心痛”等范畴中。
活血化瘀药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疗效。
已证明许多活血化瘀药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供氧的作用,如川芎、丹参、毛冬青、红花、益母草、当归、赤芍、延胡索等;由活血化瘀药为主组成的复方如赤芍、丹参、川芎、红花、降香组成的冠心2号方,由鸡血藤、丹参组成的鸡血藤丹参方,由丹参、郁金、鸡血藤、乳香、没药、血竭组成的通脉灵,由蒲黄配伍五灵脂组成的失笑散等,都具有类似或更强的作用。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往往具有血瘀的见证,如肝区刺痛,痛处固定、皮肤黝黑、腹内痞块以及蜘蛛痣、肝掌等。
肝区高频阻抗图证明,这类血瘀患者肝区搏动性血流量常低于健康人,流出阻力则高于健康人。
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是指能疏通血脉,祛除血瘀的药物,临床用于治疗血瘀证。
按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可分为养血活血药,如丹参、当归、赤芍等;活血祛瘀药,如川芎、红花、蒲黄等;祛瘀止痛药,如乳香、没药、延胡索等;破血散结药,如三棱、莪术、桃仁等。
近年来,对于血瘀的实质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血瘀证是一个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病理过程,它与血液循环障碍有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血液流变学异常。
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各异,涉及病种很多,但一般均有血液“浓、粘、凝、聚”的倾向。
浓,指血液的浓度增高,表现为血球压积增加,血浆蛋白、血脂等浓度增高等。
粘,指血液粘稠,表现为全血和血浆比粘度增加。
凝,指血液的凝固性增加,表现为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加,凝血速度加快。
聚,指血细胞聚集性增加,表现为红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浆中电泳缓慢,血小板对各种因素(如二磷酸腺苷等)诱导的凝集性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等。
由于上述种种变化,故血瘀患者血液运行不畅,易致血栓形成、血管栓塞。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一般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
祖国医学早有“久病入络为血瘀”的理论,现代研究表明,血瘀患者一般均有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如微血流缓慢和瘀滞,甚至血管内凝血,微血管变形(管襻扭曲、畸形、顶端扩张等):微血管周围渗血和出血;微血管缩窄或闭塞等。
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瘀患者大多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表现为某个器官或部位的循环障碍,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流量降低,如冠心病患者冠脉循环障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血瘀患者肢体循环障碍;缺血性中风的血瘀患者脑循环障碍;慢性肝炎的血瘀患者肝循环障碍。
有些血瘀患者还表现心功能异常,如冠心病、红斑狼疮、视网膜中央动静脉栓塞等的血瘀患者都有心脏功能下降,心搏出量减少等异常。
除上述三种基本的病理生理变化外,血瘀证同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纤维组织代谢障碍等可能也有一定关系。
活血化瘀药的药理可归纳如下:(1)改善血流动力学:活血化瘀药一般都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器官血流量的作用。
活血化瘀药
郁
金
【来源】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温郁金、姜黄、 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块根。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效】 1.活血行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疼痛。 2.化痰解郁开窍:用于神昏,癫痫。 3.利胆退黄:用于肝胆湿热证。 4、清热凉血:血热妄行出血证。 【使用注意】 畏丁香。
郁金:辛,苦,寒。活血行气止痛,化痰解郁 开窍,利胆退黄,清热凉血。
丹参
【来源】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参的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 【功效】 1.活血祛瘀调经:月经不调,痛经,经闭,产后腹 痛 ,胸痹,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 2.凉血消痈:用于疮疡痈肿。 3.养血安神:用于心悸失眠。 【现代应用】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 善心缺血,调整心律,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 成,临床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绞 痛、缺血性中风(脑血栓)等。
水蛭:咸、苦,平。有小毒。破血逐瘀消癥。
川芎:辛,温。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延胡索
【来源】 【功效】 本品为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茎。
【性味归经】
辛、苦,温。归心、肝、脾经。
活血行气止痛:用于气血瘀滞所致诸痛,
本品止痛作用优良,专治一身上下的诸痛。 【现代研究】 且无成瘾性。 【用法】醋制止痛力强。 延胡索乙素为镇痛有效成分,
延胡索:辛、苦,温。活血 行气止痛。
益母草:辛、微苦,微寒。活血调经,利水消肿
牛
膝
【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怀牛膝)和川牛膝的根。 【性味归经】苦、酸,平。归肝、肾经。 【功效】 1.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腹 痛等及跌打伤痛。 2.补肝肾,强筋骨:用于腰膝酸痛乏力。 3.利水通淋: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等。 4.引火(血)下行:用于头痛、眩晕、吐血、衄血等。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忌用。 【炮制品】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下行宜生用(川 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怀牛膝)。
活血化瘀特效药都有哪些?
活血化瘀特效药都有哪些?关于《活血化瘀特效药都有哪些?》,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日常生活之中,有的情况下我们的人体会碰到一些出现意外状况,結果便会造成自身的人体出現伤疤。
在中医学上而言,假如要想处理这一问题,一定要采用活血化淤的方式来开展医治。
一切正常状况下,活血化淤立即吃一些药品就可以了,那麼问题来啦,活血化淤专用药都包含什么呢?1、三七片活血化淤的药:三七片三七片,中药方剂名。
为止血剂,具备散瘀活血,消肿定痛作用。
主冶创伤流血,跌扑肿疼。
本产品为土黄色至黄棕色的片;或为塑料薄膜糖衣片,去除薄膜包衣后显土黄色至黄棕色;味道微苦而甜甜的。
活血化淤的药:三七片药效剖析:聚瑞用三七一味药,本品位甘微苦性温,入肝月经分,善活血,又能化瘀生新,有活血没留瘀,化淤不伤正的特性,对身体身体外各种各样流血,不管有没有瘀滞,均可运用,更是以有瘀滞者为宜。
服食方式:内服。
片状一次2—6片,一日3次。
孕妇禁服,肝肾功能异常者禁止使用。
2、舒筋活血片舒筋活血片具备舒筋活血,活血化瘀散瘀。
用以骨筋疼痛,身体拘挛,腰部酸痛,跌打。
主要成分是:玫瑰花、狗脊(制)、槲寄生、泽兰叶、鸡血藤手镯、络石藤、伸筋草、香附(制)、香加皮、自然铜(煅)。
本产品为棕褐色的片;味道微苦。
服食方式:内服,一次5片,一日3次。
孕妇禁服。
3、正红花油正红花油具备行气活血,活血止痛的功效,它一般适用风湿关节痛,骨筋酸疼,扭到瘀肿,跌打,蚊虫叮咬这些。
正红花油具备活血化淤、快速消肿之功,用以扭到、跌打、风湿病疼痛等症,因此并不是全部病症都可用。
成分:人工合成桂油、白樟油、桂叶油、香蕉水、桂醛、水杨酸甲酯、龙血竭、液体石蜡。
服食方式:外敷,用以跌打、创伤诸痛,擦伤处。
烫火刀伤、血液不止,用沙布棉球浸油敷伤处。
常见的活血中药有哪些
常见的活血中药有哪些活血中药主要是用于活血化瘀。
用消散作用,化解体内淤血的药物,治疗淤血病症。
有通畅血脉,消散瘀滞,调经止痛的作用,它的适用范围很广,如瘀阻于心所倒致的胸闷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部所倒致的胸痛咳嗽;瘀阻在子宫所导致的小腹疼,月经不调,痛经等;瘀阻于胳膊腿所导致的局部的肿痛青紫;瘀阻于经络所导致的半身不遂等。
活血化瘀,经常同补气,养血,温经散寒,清热,行气,攻下等治疗方法,配合使用。
1、常见的活血中药有以下几种1.1三七(1)三七别称田七、人参三七、参三七。
(2)三七味苦,味甘,性温,有止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3)三七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和支根痕,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
体重,质坚实,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木部微呈放射状排列。
筋条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剪口成不规则的皱缩块状或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绿色或白色,边缘深绿色或灰色。
(4)三七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血压,减少机耗氧量,提高动物缺氧的耐受能力,因而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
适用于跌扑淤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等。
三七熟品尚有补血活血之功,用于失血和贫血。
(5)孕妇用要谨慎,注意按医生嘱咐使用。
1.2川芎(1)别称山鞠穷、芎䓖、香果、台芎、西芎等。
(2)其性温,味辛,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头痛,风湿身痛,关节痛,淤血所致的各种病症,如冠心病脉管炎,高血压。
(3)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含挥发油,生物碱,酚性物质,内酯类,有机酸等。
有抗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能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抗血栓形成,并对已经形成的凝聚块有解聚作用。
(4)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和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5)还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6)有镇痛,镇静和降压作用,有抗维生素E缺无的作用,对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
(7)妇女月经过多及无瘀之出血疾病不宜应用。
活血化瘀药品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活血化瘀药品适应症及使用说明活血化瘀药品是中医药中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流通,消散瘀血,以及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其适应症广泛,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阶段的辅助治疗。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品的适应症及使用说明。
一、适应症1. 血液循环不畅:活血化瘀药品可用于改善血液循环,例如对于经常感觉手脚冰冷、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症状的人群,可以选择适当的活血化瘀药品进行调理。
2. 瘀血症状:瘀血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常表现为瘀血瘀阻、血液凝滞等情况。
活血化瘀药品可用于消散瘀血,改善瘀阻症状,治疗和缓解瘀血引起的相关疾病如瘀血性疼痛、瘀血性皮肤病等。
3. 创伤恢复期:活血化瘀药品对于伤口愈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加速组织修复和恢复,对于各种创伤恢复期的患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效果。
4. 妇科疾病:在妇科领域,活血化瘀药品常常应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的治疗,通过活血化瘀,调节血液循环,缓解相关症状。
5. 皮肤问题:活血化瘀药品对于皮肤问题也有一定的疗效,如瘀斑、瘢痕、痤疮等问题,通过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可以帮助皮肤康复和修复,提升皮肤健康。
二、使用说明1. 用药方法:根据医生建议和药品说明,正确使用活血化瘀药品。
一般来说,活血化瘀药品可以分为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两种类型。
口服药物可根据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外用药物要先清洗患处,然后用适量药物涂抹于患处,注意避免药物进入眼睛、口腔等敏感部位。
2. 注意事项:在使用活血化瘀药品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遵医嘱使用,切勿自行增减用药剂量。
(2)避免过敏反应,对于存在过敏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如出现过敏症状,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3)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患者使用时需谨慎,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4)药物在保存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防潮防潮,注意药品的保质期。
(5)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应告知医生,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
常用活血化瘀药PPT课件
药
生止痛、调经、破血消瘀,活血消痈等作
理
用。
学
活血化淤
分类
重点
按其功效特点特点和主治之不同来分:
⑴ 活血止痛药
⑵ 活血调经药
中
⑶ 活血疗伤药
药
⑷ 破血散结药
药
理
学
活血化淤
分类
根据其作用强弱的不同来分
养血活血药:丹参、赤勺、当归、鸡血藤
活血去淤药:川芎、红花、益母草、乳香、
中
没药、元胡、五灵脂
药
使微循环血流加快 血管网开放 解除血细胞聚集现象。
活血化淤
药理作用
抗脑缺血
对缺血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抗脑缺血机理
TXA2
降 氨抑
改
中 药 药
低
的 生 成
脑 组 织
基制 酸兴 释奋 放性
微善 循脑 环组
织
理
学
活血化淤
药理作用 5. 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促进肝、骨、皮肤部位等修复与再生. 抗肝损伤(作用显著), 抗肝纤维化
中
放射线照射、盐酸局部刺激
药
药
理
学
活血化淤
中
药
药
理
学
微循环测定仪
活血化淤
三、血液流变性:
1.浓:红细胞压积、血浆蛋白浓度、血脂浓度
2.粘:全血及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
3.凝 A. 凝血时间缩短(凝血速度)
B. 凝血因子活力及含量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白陶土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复钙时间
C. 纤维蛋白溶解试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药
药
理
学
活血化淤
`
药理作用
常用中药活血化瘀药
活血化瘀药一、含义凡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瘀血证得药物,称活血化瘀药,或活血祛瘀药。
简称活血药或化瘀药。
其作用较峻烈者又称破血药。
有得书说它通利血脉,消散瘀滞为主要功效,就是把活血化瘀进一步细化,瘀血可以就是血管方面得原因,可以使血液方面得原因,瘀血即可在血管、血脉内部,也可在血管、血脉外部。
现在认为活血就是作用,化瘀就是效果,实质不一定。
又分活血止痛药、活血调经药、活血疗伤药、活血消癥药。
这个分节就是不成熟得,困难得,就是相对人为得,多数活血化瘀药,尤其就是常用得典型得作用强得,放在哪一类都可以,疼痛得、外伤得、妇科病得瘀血证或腹内得癥瘕结块都可用,如丹参、郁金、川芎、红花、桃仁都就是常用得,前面得大黄、牡丹皮、赤芍药这些也一样,通经、调经、消癥、疗伤都可以、只能在某一节就1—2味,如自然铜,只就是活血疗伤,跌打损伤,续接筋骨、瘀血就是一个广泛得概念,要细化。
要清楚某一各药放在某一节,其它得瘀血也可用、二、功效与主治活血化瘀药均能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主治各种瘀血证。
活血化瘀,变化得情况有三种,一就是简化活血化瘀、消瘀血;二就是变化动词,活可改形、化可改消、形、散,作用强得叫破血逐瘀;三就是在活血化瘀得方面联系主要效果;长于止痛得叫活血止痛或化瘀止痛;长于治疗妇科月经失调得叫活血通经或活血调经;长于治疗跌打损伤得叫活血疗伤;长于治疗瘀血引起得癥积叫活血消癥、活血化积,有得用于疼痛,用于活血消痈、活血消肿、活血通痹等等。
主治就就是瘀血证,在内外妇儿科都有,月经失调(经期延长、经量减少、经色加深兼有疼痛,经行腹痛、痛经、闭经),产后瘀血腹痛;内科胸痹,瘀血阻滞心脉,现在主要就是冠心病;骨伤科跌打损伤;外科疮痈等,临床表现瘀血一就是疼痛,不通则痛,气无形不能结块,能结块者必有形得瘀与痰,癥瘕结块,很多都就是瘀血,有得出血,经久不愈,淋漓不尽,甚至有瘀血块,另外疮痈得红肿疼痛、痹证得疼痛、顽固得失眠、皮肤得粗糙、皮肤甲错、面色黧黑、头发枯脆等都可与瘀血有关、对活血祛瘀药,按其作用强度得不同常有不同得称谓。
活血化瘀药的名词解释
活血化瘀药的名词解释活血化瘀药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类药物,具有消除瘀血,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淤血形成的功效。
在中医药历史上,活血化瘀药已被用于治疗许多疾病,如痛经、瘀血等。
一、活血化瘀药的含义活血化瘀药的本质是指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瘀血,并达到化瘀的效果,从而预防和治疗疾病。
在中药界中,活血化瘀药被视为一种常用的药物类别。
二、常见的活血化瘀药1.桃花芍药汤:这是一种中药草药复方,由桃花、芍药和陈皮等多种药材组成。
它被认为具有解热,活血化瘀,消除瘀血的功效,通常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和痛经。
2.川芎茶:川芎茶是一种名为“丹参”的中草药,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防止血管阻塞,并消除瘀血。
3.红花油:红花油是一种草药制剂,包含在红花中,具有活血化瘀的效果。
它通常用于外用治疗创伤,瘀伤和淤血等疾病。
三、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活血化瘀药通常用于治疗与血液循环和血栓有关的病症。
例如,它可以用于治疗痛经,瘀伤,中风和心脏病等多种疾病。
这些药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使用活血化瘀药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首先要遵照医生的用药建议,包括药量的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的注意事项;2. 活血化瘀药不适合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因此应在药学专家的建议下使用;3. 存储中药的环境和条件也应遵循医师的建议;4. 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应症状,应及时就医。
活血化瘀药是中药中的重要药物类别,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但是,使用老中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药物的用法和注意事项等,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用药。
活血化瘀药的临床应用
• 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 是因气虚、气滞、血寒等原因,导致血行不畅而凝 滞于脉中; 二 是因外伤或其他原因造成内出血,离经之血不能及 时消散或排出,停留于体内所形成。 瘀血的病证特点,有刺痛、肿块,固定不移,出血色紫 暗或夹有瘀块,面、唇、爪甲紫绀,舌质紫暗等。
• 随瘀血瘀阻的部位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如:
血瘀症 ↑
红细胞压积 (%) 42±2.75 36±2.89 ↑
血浆粘度 1.65±0.02 ↑
红细胞电泳 血沉
(s) (mm/h)
23.5±1.73 9 ±4.9
14±4
↑慢
↑快
258例 脑血管意外(中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心肌梗塞
2.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一般指 微A 之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 微V
冠心Ⅱ号、宫外孕Ⅱ号方(赤芍、丹参、桃仁、三棱、莪
术)、红花、益母草
可增加纤溶酶活性,使纤维蛋白溶解 (5)抗凝血:丹参、川芎、 桃仁等有抗凝血作用;
(6)降低血液粘度:丹参、川芎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
2.改善微循环
临床:各种血瘀病患者存在微循环障碍,用了活血化瘀药之后, 微循环障碍得以改善。 特别是:养血活血药—当归、丹皮
1. 冠心病、心绞痛:复方丹参片能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痛、胸闷、 心悸、气短等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等指标。 2.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运用复方丹参片3片(每日3次)加氟桂嗪5mg,每 日2次治疗脑梗死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有效 率为83%。 3. 老年血管性痴呆:本病与肝肾亏虚,痰血阻滞.清窍蒙蔽有关, 治疗选 中成药金匾肾气丸以益肾补肝.服至宝丹化痰开窍,复方丹参片活血化 疲,三管齐下,总有效率77%。
(2)许多活血化瘀药可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 血、供氧。
活血化瘀药
散寒化瘀药
1
祛湿化瘀药
2
理气化瘀药
3
清热化瘀药
4
补血滋阴化瘀 药
5
平肝潜阳化瘀 药
即用燥湿或渗湿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祛除湿邪,促使血活淤化。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而 致脉络阻滞而血淤。湿邪有外侵或内生之分,病理过程中又有寒化和热化之别;且与脾之运化,肾之温煦有密切 的关系。从四肢血管性疾病的特性来看,外湿多从热化,所以具体应用祛湿活血化淤时,又要区分清热利湿,健 脾温肾利湿活血化淤。
感谢观看
适应症:清热凉血活血化淤运用于血热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可见皮肤发红,灼热,淤斑色红 或紫,舌红绛,脉数等,常见于急性血栓性静脉炎,浅静脉炎,复发性丹毒,红斑性肢痛症等。清热解毒活血化 淤运用于热毒淤滞症,主要表现如上述(除舌脉外),还可伴溃疡,苔黄厚,脉弦滑而数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 塞性疾病坏疽早期或合并感染时。养阴清热活血化淤法适用于阴虚血淤症,主要表现除有血淤证象外,且病程较 长,局部发热恶凉恶热,或伴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后期, 从周围血管疾病的临床来看,清热活血之法常因病情中实热与虚热难分,热邪与热毒没有明显的界线而三法常相 合而用,但又必须辨清主次轻重,相应而用。
适应症:血虚血淤症,主要表现为除有血淤证象外,多为久病体弱、头晕、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爪色淡、心 悸、舌淡、脉细等。常见于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早期或后期。
即用平肝潜阳药物配合活血化淤药物,以使阳潜血和,络通血活,而得到淤化之目的。肝阳升发太过血随气 逆,并走于上,脉络壅塞,可致血淤。故应平肝潜阳,解除壅阻,以化血淤。
常用药物:钩藤、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鳖甲、刺蒺藜、天麻、石决明等。活血化淤如性偏凉润之丹参、 牡丹皮、玄参、赤芍、牛膝、郁金、凌霄花等。方剂举例:镇肝熄风汤加减。
活血化瘀药
治妇女(fùnǚ)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恶露不
尽,配当归、川芎、蒲黄、红花等。
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配穿山甲、当归、大黄等。
治瘀血凝滞,癥瘕痞块,配桂枝、赤芍、丹皮等,
如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牡丹、桃仁、芍药
⒉润肠通便
治阴虚津亏肠燥便秘(biàn mì),配杏仁、郁李仁、柏子 仁等同用,如五仁丸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陈皮
•治心脉瘀阻,胸痹绞痛(jiǎo tònɡ),配川芎、丹参、 红花等化瘀止痛药。 •治瘀血阻滞,胃脘刺痛,配丹参、降香、砂仁等。 •治肝经气滞血瘀引起的胸胁胀痛,妇女月经不调,配 柴胡、香附、当归、川芎等。
第九页,共43页。
郁金(yù jīn)Curcum
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能活血行 气,兼或止痛,适于气滞血瘀所致胸腹 (xiōnɡ fù)诸痛;入心经可清心凉血,解 郁除烦,治血热出血、热病神昏;入于胆 经又善利胆退黄,治湿热黄疸。
第二十四页,共43页。
益母草与泽兰
功效主治(zhǔ zhì)相同
益母草多用于妇科(fùkē)经产诸证, 微寒,以血热有瘀用之为佳;且 消肿之力较胜。
泽兰(zé lán)微温平和不峻,治跌 打损伤较优,配疏肝理气药,能舒 肝和脾,为妇科调经常用之品。
第二十五页,共43页。
川牛膝
牛膝(niú xī)Achyranthes R
⒊安神
•治温病热入营血,高热心烦谵语,配犀角、麦冬、黄
连等。
•治阴血不足,心神失养,失眠多梦,配生地、当归、酸
枣仁等养心安神。
第十七页,共43页。
红花(hónɡ huā)Safflow
辛散温通,主入血分,功专 行散,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凡血分瘀滞引起的头痛 (tóutòng)、胸痛、腹痛、痛 经及疮痈肿痛,外伤瘀痛均 为适宜,为活血调经要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主任医师杜金行图片提供/小超三七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
秋季花开前采挖,研末或切片晒干。
性味与归经味甘、微苦,性温。
归肝、胃经。
功用与主治化瘀止血、消肿定痛,用于治疗体内外各种出血。
本品止血作用广泛,又能化瘀,故出血兼瘀血者尤为适宜。
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
可单用本品内服或外敷,即有良效;亦可配花蕊石、血余炭等同用,如化血丹。
用于治疗跌仆瘀肿疼痛,是中医伤科止痛要药:亦可配伍当归、红花、土鳖虫等同用,以活血疗伤。
本品还广泛用于胸痹心痛、癥瘕,血瘀经闭、痛经及产后瘀血腹痛诸证。
现代临床应用三七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慢性心力衰竭,高脂血症,脑梗塞,消化道出血,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妇科、骨科疾病等的治疗。
现代基础研究三七主要含有三七总皂苷,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微循环、明显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甩能使大鼠全脑或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水肿明显减轻,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流量显著增加,还具有钙通道阻滞作用;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表现为镇静、安定与改善睡眠等功用;具有止血和活血化瘀双向调节功效;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对血糖有双向调节作用,降低血脂水平作用;尚有抗炎、抗氧化、抗应激、抗衰老和抗肿瘤等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研末吞服,每次1.5~3.0克: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出血急性期、有出血倾向者慎用,过敏者禁用。
郁金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干燥块根,生用或矾水炒用。
性味与归经味辛、苦,性寒。
归肝、心、肺经。
功用与主治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疏肝凉血。
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结块,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痫发狂,黄疸尿赤。
用于治疗胸腹胁肋胀痛、刺痛,常与香附、延胡索、丹参配伍,以活血行气止痛;治疗妇人乳胁胀痛、经行腹痛,与柴胡、栀子等配伍;用于治疗温病,湿浊蒙闭心窍者,与石菖蒲、竹沥、栀子配伍;治疗癫狂、癫痫痰火蒙心者,与白矾配伍:治疗湿热黄疸,常与茵陈蒿、栀子、大黄配伍;治疗胆石症,常与金钱草配伍。
现代临床应用郁金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急性黄疸性肝炎、慢性胃炎、心律失常、高脂血症、脑卒中后昏迷、泌尿系结石等的治疗。
现代基础研究郁金主要含有挥发油、姜黄素、姜黄酮等成分,具有降低全血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提高红细胞的变形指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抗心律失常,减慢心率,扩张冠脉,降低胆固醇:对特异性免疫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去脂和抑制肝纤维化、保护胃肠黏膜等作用,能明显延长各期睡眠,此外还有兴奋豚鼠离体子宫、抗旱孕、镇痛、抗蛇毒、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抗氧化、抗诱变、抗癌等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5—12克:研末服,2~5克。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不易与丁香同用。
五灵脂来源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或飞鼠科动物小飞鼠的干燥粪便。
全年可采,但在春、秋季为多,春季采者品质较佳。
性味与归经味苦、甘,性温。
归肝、脾经。
功用与主治活血消积、化瘀止痛、止血解毒,用于心腹瘀血作痛、痛经、经闭、产后瘀血腹痛。
炒炭治崩漏下血;外用治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治疗痛症,可单昧服用,也多与蒲黄同用,其效益彰,如失笑散。
若与功兼活血行气之延胡索、没药和香附同用,可以治疗血瘀气滞、脘痛如刺者。
五灵脂炒用有止血之效,且无留瘀之弊,出血夹瘀者用之,尤能化瘀止血,可单味内服。
五灵脂与砂仁、蔻仁、麦芽、使君子等同用,调理脾胃,消食杀虫,可治小儿脾疳。
五灵脂尚有解毒之功,可研末以酒调服,并与雄黄调敷患处。
现代临床应用五灵脂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冠心病,肾虚血瘀型先兆流产,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胃炎,瘢痕疙瘩,多种疼痛如慢性盆腔疼痛、痛经等的治疗。
现代基础研究五灵脂主要含有维生素a类物质,亦含多量树脂、尿素、尿酸等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血浆黏度,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血管内皮病变程度,抗脑缺血,抗炎,抗溃疡,提高免疫力,提高耐缺氧、耐寒和耐高温能力等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9克;外用适量,研粉酒调敷。
使用注意血虚无瘀及孕妇慎用。
“十九畏”认为人参畏五灵脂,一般不宜同用。
刘寄奴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
8月花开时,连根拔起,晒干切段生用。
性味与归经味辛、微苦,性温。
归心、肝、脾经。
功用与主治活血通经,消积、止痛。
用于治疗经闭、通经、产后恶露不尽、跌打损伤、烫伤、食积下痢、大小便血等症。
治疗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恶露不尽,常配桃仁、红花、当归尾、鬼箭羽等,具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温经止痛作用;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常与乳香、没药、骨碎补等相伍为用;治食积泻痢,多与乌梅、干姜等合用;治烧伤、大小便血,常单味药独用。
现代临床应用刘寄奴在临床上被广泛用于包括痛经、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崩漏等的妇科疾病,肝硬化腹水、肝纤维化等肝脏疾病,慢性肾炎,前列腺增生,老年膝关节痛,骨折以及胃柿石等的治疗。
现代基础研究有关刘寄奴的化学成分研究较少,文献报道的主要类型包括倍半萜内酯类、黄酮类和香豆素类等成分,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镇痛和抗缺氧作用,抗炎、保肝、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以及对生殖内分泌的作用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克;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气血虚、脾胃虚弱、易腹泻者慎用;孕妇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