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提要 (10)

合集下载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doc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一、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理论1、子弹理论(BulbtTheoiy)又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等,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其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2、有限效果理论(Limited Effects Theory) 1960年,约瑟夫.克拉珀提出“最弱效果观点”, 即有限效果理论认为,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产生受众效果必要的和充足的原因,媒介仅拥有极小或有限的效果,因为那些效果被某种中介或插入变量减弱了,媒介最为常见的作用实际上是加强人们已有的态度和倾向。

因此,媒介对社会现状起到强化而不是威胁的作用。

3、教养理论(Cultivation Theory)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传播学家乔治.格伯纳主持。

通过分析暴力片与社会犯罪之间的关系以及暴力内容对人们认识社会现实的影响,来探讨大众传播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的作用。

教养理论论述关于媒介在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宏观问题,是对大众传播与文化Z间关系的研究的代表理论,揭示了大众传播在文化变化方面所起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4、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指出这样的现象:和媒介中主流观点持相反意见的人由于害怕被排斥而保持沉默。

由徳社会学家纽曼1973年提出,基本思想是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口己观点之前要对周圉的意见坏境进行观察。

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时,倾向于积极大胆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会由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多数人的优势意见。

5、第三者效果(The Third-person Effect)菲利普斯.戴维森1983年提11!,他认为,人们倾向于夸大大众媒介消息对其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第三者效果的基本思想是,特定的消息对你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一般读者很可能受到很大影响。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选择简答)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选择简答)

1. 米德的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认为自我是主我和客我的统一。

什么是主我?客我?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得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2. 地球村的概念是哪个传媒理论家提出的?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

3. 传播学把社会传播分为哪五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 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撰写了《论出版自由》小册子中提出出版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5. 美国传播学者把传播媒介分为哪3类?③示现的媒介系统。

O 2再现的媒介系统。

O 3机器媒介系统6. 动物的信息传播行为和人的互动有何本质不同?7. 集合行为中主要的信息传播形式是什么?流言8. 什么是组织?从广义上说,组织是指由诸多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系统。

从狭义上说,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

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9. 传播流言三部曲是指哪三本书?《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大众传播效果》和《创新的扩散》10. 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讲行的一种直观简洁的图示化描述。

11.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舆论的形成受哪3个因素的影响?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

12. 根据信息领域的不同可把信息分为哪3类?物理、生物、社会13.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拥有对媒体的哪些权利?表达权,知情权,接近权,监督、批评14. 什么是信息侵略?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

15. 在传播的整体模式图中,构成外围边际的四个要素?信源,传者,受众,把关人16. 报刊的四种理论中,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是哪一种?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理论17. 拉扎斯菲尔德,卡兹罗杰斯的理论中,意见领袖是什么样的人?18. 18.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认为人类社会已经经过2次浪潮,人类正经历的第三次浪潮是什么?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佃.沉默的螺旋的提出者是谁?诺埃勒-诺依曼20. 按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有多种现实存在,大众传播有选择的提供信息给我们提出一种什么现实?(拟态环境)21. ------提出了镜中我的观念?查尔斯霍顿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邵培仁《传播学概论》修订版)[绪论]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宗旨、学科特点、传播学与新闻学的关系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第⼀章]传播学的五位创始⼈拉斯韦尔的“⼀句话、三功能”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李普曼、施拉姆的主要贡献及代表著作传播学的本⼟化趋势[第⼆章]传播:⼈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出现相应变化的活动传播的分类:内向传播⼈际传播组织传播⼤众传播跨国传播传播模式优秀传播模式的标准五个W模式(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两级传播模式辐合模式传播的功能社会雷达功能传播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制定传播原则的客观依据必须遵循的传播原则[第三章]传播者⾓⾊丛传播者的权利专业保密权传播者的赢效因素媒介组织媒介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媒介⽂化媒介组织与信源的三种关系传播者与受众的四种关系(⽀配、疏离、圈层、服务)守门⼈守门⼈的功能施拉姆在《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提出的四种传播体制⾃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阿特休尔的媒介三体系理论[第四章]信息信息学构成世界的三要素:物质、信息、能量⼤众媒介信息特征:新闻性、娱悦性、知识性、价值性、真实性、实效性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产和⾼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的容纳⽽产⽣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

弹⽚⽂化信息爆炸的后果: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信息疾病信息匮乏:是指⼤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有⽤的”信息。

(真相、重要、知识)[第五章]符号与⼈类的特殊关系:⼈是符号动物,符号是⼈类的标征。

外延意义:是指语⾔符号体现中所固有的与客观事物有代表性关系的意义内蕴意义:是指⼈们在运⽤语⾔符号时所表达的与客观事物⽆直接联系的评价性的意义投合性译码:即接受者的理解与传播者想要传达的意义是⼀致的协调性译码:即接受者的译码部分符合传播者的本意、部分违背其本意,但并不过分背离性译码:即接受者所得意义与传播者的本意截然相反。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 答题篇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 答题篇

传播学概论考试要点一.填空1.符号的意义分为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2.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是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3.赖特关于大众传播的四大功能是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强调的大众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是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5.受众在大众传播中享有的基本权利有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

6.P.戈尔丁将传播效果分为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二、名词解释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这一概念最早在拉扎斯菲尔德等的《人民的选择》中提出。

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意见领袖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增强受众定位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和改良。

它主张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与义务。

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一书。

3.民主参与理论:民主参与理论也称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日本、欧洲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它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像一般民众开放,允许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虽然民主参与理论属于一种体制外的规范理论,但它对于公共性较强的媒介领域仍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4.有限效果理论:有限效果论是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以来的传播流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所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其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物理性和效果的有限性。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所谓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是人类关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能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4.传播的类型:(含义理解就行)A.内向传播,自我传播是指个人在人体内部对接受自外部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活动。

b.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人际传播则指的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c.组织传播(包括群体传播)d.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的定义: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性的拥有同现实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6.p59-(1.) 第一阶段(这点大家理解就行,重点里好像没有要求背,这也太多了)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拉斯韦尔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拉斯韦尔模式(5W)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示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缺点: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香农-韦弗模式是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传播学概论是传媒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考前复习对于顺利通过考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做好考前复习准备。

一、概念基础1. 传播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对传播学的整体把握。

2. 传播模式和传播过程:了解传播的基本模式,如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以及循环传播模式,并能够描述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

3. 传播媒介和技术:学习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新媒体传播等,并了解各类传播媒介的应用和发展。

二、传播学理论与模型1. 传播学的理论:了解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如媒介效应理论、认知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等,并能够分析理论的内涵和应用。

2. 传播模型:学习传播模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如拉斯韦尔模型、SMCR模型等,理解不同的传播模型对于不同传播场景的适用性。

3. 传播科学方法论:了解传播科学的方法论,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了解不同方法的应用范畴和步骤。

三、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学习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如客观真实原则、隐私保护原则等,了解传媒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

2. 传播法律:了解与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新闻法、版权法、侵权法等,了解传媒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益保护。

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方法:了解传播研究的常用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学习设计、实施和分析传播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2. 传播实践案例:学习传播实践的案例,如公关活动、广告策划、媒体报道等,了解传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相关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

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传播学概论》复习纲要第一章传播学论一、关于传播,我们首先可以把它看作世间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种自然万物、社会人文信息的生命流动,就是传播。

传播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是社会信息的流动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所谓社会传播,即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精神交往活动,又指信息在一定社会系统内的运行。

三、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和发展的产物。

信息也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物理载体与语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所谓信息,就是可以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的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四、、最早对信息社会作出理论解释的,是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post-industrial society)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1980年《第三次浪潮》(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五、传播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而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即传播)便是它的研究对象。

是在信息与信息传播背景日渐凸显的背景下产生的。

具体说来,传播学的研究分属三个层面:一是从自然科学的层面,研究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技术性问题;二是从社会科学的层面,揭示信息社会及其传播的规律性问题;三是从人文科学的层面,思考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价值性问题。

一句话,社会信息系统的技术、规律和意义均属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六、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从社会历史方面看,传播学的兴起与现代文明或现代化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尤以20世纪以来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兴起为首屈一指的动因。

七、传播学研究的演化:三大来源1).以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行为科学所谓行为主义,就是把人的外在行为而不是内在思想作为研究的客观依据,加强了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复习提纲(共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传播学概论》复习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概念的出现对“传播”概念的界定有何影响有了信息的概念,传播概念的阐述就更为简洁和确切了。

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学诞生以后,许多传播学家在界定传播概念之际都突出强调传播的信息属性。

例如:“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2、“传播”的定义及其理解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

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

3、传播有那些特点(1)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同时,从广义上讲,它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传播学的回顾与展望4、传播学四大先驱现代意义上的传播研究于20世纪30、40年代在美国脱颖而出。

传播学概论辅导(每章的归纳和总结)

传播学概论辅导(每章的归纳和总结)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 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 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 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答: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传播学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传播学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传播学概论复习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69题,每题1分,共69分)1.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相互交流信息的各种途径、方式、手段称为( )A、媒体B、传媒C、媒介D、渠道正确答案:D2.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 )A、社会合意B、大众话题C、媒介议题D、公众意见正确答案:A3.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 )A、唯意志论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技术决定论观点D、本能论观点正确答案:A4.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A、社会关系论B、社会结构论C、个人差异论D、社会分类论正确答案:A5.传播学逐渐形成一门具有多科性、集纳型特征的边缘学科,并逐步得到整理和系统化,是在20世纪( )A、20年代B、30年代C、50年代D、40年代正确答案:D6.决定受众是众多的而不是寥寥无几的大众传播的特性是( )A、混杂性B、广泛性C、分散性D、隐匿性正确答案:B7.德福勒模式对此前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人了( )A、噪音B、信息C、反馈D、循环正确答案:C8.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的基本观点是( )A、媒介是不独立的B、媒介是第四权力C、观点的自由市场D、提出社会责任理论正确答案:A9.传播学诞生于( )A、中国B、英国C、日本D、美国正确答案:D10.英国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 )A、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B、短期的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效果C、积极效果、消极效果、逆反效果、长期效果D、短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积极效果、消极效果正确答案:A11.赖利夫妇模式中的次属群体指( )A、基本群体B、社会结构C、社会总系统D、初级群体正确答案:B12.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的过程中,作用尤其强大的是( )A、电视B、图书C、广播D、报纸正确答案:A13.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著名的拉斯韦尔模式是在( )A、1948年B、1940年C、1943年D、1983年正确答案:A14.在客观信息和主观信息之间的信息是( )A、实得信息B、潜在信息C、人工信息D、先验信息正确答案:C15.传播单位这个概念出现于( )A、申农—韦弗模式B、德福勒模式C、拉斯韦尔模式D、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正确答案:D16.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媒介是人体的延伸B、全球一村C、媒介即讯息D、冷、热媒介之分正确答案:C17.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工作量小,但得到的信息却较多的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B、等距随机抽样C、整体随机抽样D、分层随机抽样正确答案:B18.控制分析的研究是针对( )A、社会B、受众C、传播者D、政府正确答案:C19.从哲学角度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的论断的学者是( )A、康德B、申农C、维纳D、施拉姆正确答案:C20.受众选择报刊信息的调查被用于( )A、调查受众读报的动机B、调查受众从读报中得到的满足C、试图找出调查中“非读者”不读报的原因D、测定哪些读者阅读报刊中哪些内容正确答案:D21.下列说法与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结论不符的是( )A、人际传播的频度对媒介的议程设置效果有抑制和强化两种作用B、传媒的议程设置对知识水准高、政治关心程度高的人影响较大C、受众对议题的经验越是间接,受媒介影响越大D、受众对媒介信息接触量越大,受影响越大正确答案:B22.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具备不同的特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三)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1、社会研究方法三个层次: 方法论、研究方式、技术 2、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哲学思辩、历史求证、法律判别 定量分析———实地调查、控制试验、内容分析
二、传播的主要类型 传播 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 非社会传播 内向传播 社会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国际传播) (网络传播)
2、传播者 施控——把关理论研究、潜网理论等 受控—— 制度上的各种控制:政治、经济、 受众、自律
(二)传播者概念
信息的发出者。
不仅指单个的人,还指一切从事传播的组织和机构。
(三)传播者任务、权利 任务: 搜集信息 选择信息 加工、制作信息 控制传播内容和过程 收集、处理反馈信息 权利: 采访权 报道权 批评权 保密权 安全权
1、研究人类传播的历史 口头---文字---印刷---电子---互联网络
2、研究人类传播的形态
内向交流---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研究人类传播的过程 (1)宏观层面: 研究传播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等的关系 (2)微观层面 研究人类传播活动过程的自身轨迹
二、从电视对社会的影响来看研究传播的意义 (一)传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 共性 (二)传媒和政治紧密相联 1 电 “非语言”的传递方式 “电视明星” “颠覆性传媒”(托夫勒 美国未来学家)
有 高度文 化修养的人
美国社会的外部社会和文化条件 媒介的制作者和分布者
财政支持者、广告机构、市场研 究及商店信用评价机构
中等文化 素养的人
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第三讲
传播者:角色、制度与控制
一、控制研究
二、 传播制度 三、传播控制
一、控制研究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一.传播研究方法:用内容分析和抽样调查法起草研究方案。

二传播学基本理论1、使用与满足理论2、创新与扩散理论3、议程设置理论4、沉默的螺旋5、枪弹论6、有限效果论7、适度效果论8、强大效果论9、两级传播论 10、选择性因素理论 11、符号互动论 12、群体动力论14、实地调查法 15、内容分析法 16.抽样调查法 17 、传播模式 18、报刊的四种理论20、人际传播理论 21、 22、大众传播理论 23、把关人理论 25、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的关系 26、传播的负面功能与潜在功能 27、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29、知识沟理论 30、教养理论 31、32、电视暴力效果 33、培养理论 34、新媒介环境的特征 35、恐惧诉求理论 36、信源的可信度33、37、预防接种理论 38、说服理论及说服的四个技巧 39、宣传的七种策略及应用 41、一面之词与两面之词三.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集合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它涉及到信息的传递、接收、理解和反馈等多个方面,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整理。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书信往来等。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直接性、灵活性和反馈及时等特点。

群体传播则是在群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它能够形成群体共识和群体规范。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常见的有企业内部的通知、公关活动等。

大众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是对传播过程的简化和抽象描述。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明确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

香农韦弗模式则引入了“噪音”的概念,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突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表明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具有多种功能,如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和娱乐等。

环境监测功能让我们能够了解周围的世界,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社会协调功能有助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共识,协调社会行动。

文化传承功能使前人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得以传递给后代,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娱乐功能则为人们提供了消遣和放松的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一.名词解释1.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 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 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 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 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 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 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 “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 1948 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 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 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 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1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传播效果研究(上) 学习指导:本章的重点在于了解传播效果研究史中的一些结论和思路,比如魔弹论、有限效果论、传播流研究和说服效果研究。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 第一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课题 概念: 1.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①外部信息作用于们的知觉的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②作用于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③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3.常识理论、现场理论、社会科学理论: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 ①常识理论:即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这种“理论”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影响。 ②现场理论:在传媒内部工作的人所持的观点,包括他们对传播活动的目的与性质的理解、信息选择与加工的标准、采编业务技术规程、职业道德规范。这种理论直接支配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③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的三者关系出发,通过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它影响公众,传媒工作者,传播的立法、司法与行政。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问答:戈尔丁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哪四种类型(看图) 英国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和效果分为四种类型: ①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前者指特定信息在个人身上引起的认知、态度和行动的变化。后者指的是一家或多家媒介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开展的说服性宣传活动。 ②短期的非预期效果。有“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两类。前者指个人接触特定信息后所发生的、与传播者意图无直接关系的模仿或学习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有利于社会或反社会的。后者主要指社会上许多人在同一信息的刺激和影响下发生的集合现象。 ③长期的预期效果。指就某一主题或某项事业进行的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 ④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是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选择题: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①环境认知效果。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第二节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概念: 1.似态环境:李普曼在《舆论学》中分析了大众报刊对现代人的影响,提出传播媒介是“拟态环境”的观点宣传策略和手法及其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出版了《世界大战中宣传技巧》(1927)一书,并因此被后人称为“宣传研究之父”。 3.魔弱论(皮下注射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4.传播流:传播流程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代表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人际影响》,罗杰斯《创新及普及》等。 5.政治既有倾向:人们在接触传媒宣传之前已有的政治态度。IPP指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在人们就举或其他政治问题作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已有和迄今所持的政治态度。 6.选择性接触: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鸸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在强化他们的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改变。 7.意见领袖:在人们作出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8.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9.说服性效果研究:受传者的态度沿传播者说服意图的方向发生的变化,是一种“纯效果”。 10.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70年代后,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出现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沉默的螺旋假说、知识格差(知识沟)研究、培养分析、编码与释码研究等。他们有几个共同特点: ①它们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 ②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 ③它们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问答: 1.传播效果研究为什么能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出现? 一方面,在20世纪初的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印刷媒介已经走过政党报刊和黄色报刊阶段而进入了一个大众报刊时代。大众传媒深深渗透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学者瞩目,开始研究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问题。 另一方面,第一次的世界大战是一个历史因素。交战双方为了团结自己、瓦解敌人,使用了一切可以使用的宣传手段。学者开始注意宣传战和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的作用。 2.为什么早期人们会认为媒体有巨大的作用(早期的魔弹论产生的背景和它的谬误何在) ①大众传媒使人们产生一种敬畏心理 ②无论是国家、政党、团体还是社会活动家等对传播媒介的利用都达到空前的程度,一般个人无时无刻不处于各种形式的宣传或说服活动的包围之中,使人们处处感受到传播的“力量”。 ③一战后,极力夸大宣传战和心理战的作用,给魔弹论带上了强烈的唯意志论色彩。 背景: ①魔弹论观点的出现与当时西方流行本能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也有密切的关系。这种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本能的“刺激-反应”机制的主导,施以某种特定的“刺激”便能引起大致相同的“反应”。 ②另一重要背景是大众社会论。认为现代社会生活破坏了传统的社会联系,社会成员在任何有组织的说服或宣传活动面前都处于孤立无援、十分脆弱的状态。 魔弹论是错误的,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社会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它对传播过程作了过于简单的描述。 3.人民的选择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对调查数据分析后,得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说: ①“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②“选择性接触”假说 ③“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理论 ④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强化”效果:大众传播对受众既有态度的强化效果。 “结晶”效果:使原来意向未明、态度未定者的态度明确起来的效果。 “改变”效果:使受传者的立场和态度发生逆传性变化的效果。 4.请简述信息流的发现过程 传播流程是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代表成果有:拉扎斯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人际影响》,罗杰斯《创新及普及》等。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对调查数据分析后,得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得出了“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美籍以色列传播学家E·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验证这些假说在政治选举以外的领域是否适用,进行了多次调查。1955年出版《个人影响》一书,汇总了这些调查的结论。 1962年,美国农村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亲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创新与普及》。这项研究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中的许多观点,特别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