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04aa115fbfc77da369b1c4.png)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读课文。
1、读准字音:(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
(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
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
(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
3、读懂课文(1)讨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
(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
(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桃花源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eb3a775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2.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基本情节。这篇文章通过渔人的经历,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它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渔人发现桃花源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陶渊明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构建出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2)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课文中所学的修辞手法,以提高写作水平。
(3)文章主题的深入理解: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的象征,学生需要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
(4)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举例:课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中的“具言”和“叹惋”,学生需要理解其分别代表详细说明和感叹的意思,从而把握作者对桃花源的赞美之情。
(4)体会作者情感:感悟作者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举例:如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运用了排比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桃花源的美好景象。
2.教学难点
(1)古代词汇理解:课文中有许多古汉语词汇,如“俨然”、“属”等,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三是锻炼思维品质,分析课文结构和主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四是增强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古诗文的过程中,培养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五是培养人文情怀,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关注社会与人生。通过以上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9《桃花源记》 课件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9《桃花源记》 课件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570988a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b.png)
一个是岁月静好; 一个是负重前行。
三次寻觅
➢ 桃花是美好的象征,桃花源也是浪漫所在。渔人世界的人们对桃花源 开始了一次次地寻觅。朗读最后两段,关注字数变化、用词炼字。
浔阳柴既桑出(,今得江其西船省,九便江扶市向)路人,,处别处著志名之诗。人及、郡辞下赋,家诣、太散守文,家。 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以“迷路”始,以“迷路”终
双重世界
➢ 文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渔人生活的“世内”,一个 是“世外”桃源。请用一个字概括你对桃花源的印象,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别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结合文本,阐释理由。
世外桃源——绝( )之境?
双重世界
➢ 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要与世隔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陶渊明
桃花源记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别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趟出行
➢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请画出表明 其行踪的词句,然后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浔阳柴桑(缘今溪江行西—省—九复江前市行)—人—,从别口著入名—诗—人复、行辞数赋十家步、—散—文家。 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及郡 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三次寻觅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渔人偶遇桃花源,而后来者多次刻意 找寻却无果。再读下面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浔阳柴桑遂(迷今,江不西复省得九路江。市未)果人,,寻别病著终名,诗后人遂、无辞问赋津家者、。散文家。
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 (余秋雨)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53e2eca960590c69ec3768e.png)
[第1段评析]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 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语言准确精炼, 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 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 图’,富有诗的意境。
[第2段评析]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 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 况。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 精神面貌,——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他 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作者细致 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 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
第9课 桃花源记
1.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意,结 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 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花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
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4. 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异)
(1)
土地
↓
层
桃
自然风光 屋舍
(疑) 层
花 源
进入桃花源
柳暗花明又
桑竹 一村
↓
设 疑
记 (2——3)
劳作 (由远及近) (惊) 寄
社会风情 衣着
托
民风
↓
理
再寻桃花源 (4——5)
遣人随往—— 遂迷
子骥规往—— 未果
(迷) 想
神秘而可望不 可即
板书设计
发现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幽静美丽
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 (随即、不久,副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876a4b3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fb.png)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姓名教学课题八年级下第三单元《桃花源记》课时 2 课型新授阅读课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第一篇教读课文,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的自然景象以及富足和谐的桃源民风,进而展示了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该单元要求学生能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悟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优美的语言,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文章,陶渊明用优美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桃源内外的景象和风俗,同时用高超的叙事技巧讲述了渔人寻找桃花源的故事。
《桃花源诗》也是陶渊明所作,其内容与《桃花源记》大致相同,但因为文体不同,所表现的侧面也有所区别。
可利用二者区别进行比较阅读,将加深学生对“记”这种文体的理解。
在主题方面,陶渊明不仅勾勒他心中的理想世界,更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表达。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陶渊明的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将文章中的“桃花源”与现实生活、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追求心目中的美好理想。
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梳理和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积累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如“妻子”、“绝境”等,能够复述文章大意。
2.借助《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体会“记”与“诗”的不同,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
3.搜集资料,通过了解陶渊明及其写作背景,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重点、难点重点: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把握文章的叙事技巧;难点:解读“桃花源”的深刻内涵,表达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认识。
教学方法1.比较阅读法: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进行比较阅读,比较二者在内容、结构、语言上的不同,体会“记”和“诗”文体的不同,把握陶渊明的环境描写、设置悬念、留白等叙事技巧。
2.诵读法:反复诵读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优美句子,在咀嚼语言的过程中,感受陶渊明带给我们的“桃花源”的美好景色和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3.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享课前预习的资料,组内交流陶渊明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探讨“桃花源”的内涵。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51bab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4.png)
《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作品简介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
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了幻想,希望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二十九岁起,曾先后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职。
几度出仕,使他逐渐看清了官场的黑暗污浊。
四十一岁最后一次出任彭泽(今属江西)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仅八十多天就辞官回家。
从此寄身田园,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疾病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生。
他一生不慕荣华,热爱自然,归隐后写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意境平和、静穆、深远,语言朴实自然、亲切有味。
具有独特的风格。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桃花愿记》原是《桃花源诗》的序,后来独立成篇。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他拒绝同当时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文,足见人们对它的喜爱。
二、字音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间隔(jiàn) 垂髫(tiáo)语云(yù) 平旷(kuàng) 诣(yì) 遣(qiǎn)要(yāo) 刘子骥(jì) 郡下(jùn)三、节奏划分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02b291b680203d8cf2f245b.png)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学提示及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1.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感情。
3.虚实相间,详略得当。
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略写了由于渔人“忘路之远近”而发现桃花林。然后详写渔人进入桃花源见到了一个和谐的理想世界。渔人“处处志之”,后人却“不复得路”,又表现出了桃花源的不真实性,文末的刘子骥又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虚实相间的写法赋予了桃花源无限的神秘感。
六、多元智能——拓展延伸
第 三 单 元
第9课桃 花 源 记
【教学目标】
1.掌握“俨然、交通、无论、皆、咸、具、之”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的记叙方法。
3.了解陶渊明的志趣、品质和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1.发现桃花林
2.进入桃花源
3.出而复寻桃花源
三、研讨释疑——重点探究
1.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明确:作者虚构这样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也表达了对人人平等、人人劳动、没有战乱、没有剥削、生活安定、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尽管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但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根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想一想自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到渔人进入桃花源期间,桃花源外的世间又发生了哪些战争?请至少写出三个来。(写出战争的名称即可)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6d237a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d.png)
环节二:悟读课文,剖析作者意图。 1.结合背景,了解社会。
世外桃源的生活十分美好,那里有良田美池, 人们生活富足且怡然自乐。是不是桃花源外的世界 也如此?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合社会背景,联 系课文作答。
3.自由诵读,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以渔人进 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奇异的“世外桃 源”。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诵读,进一步理解桃 花源奇异之处,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 个美好的地方。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源 — 进入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渔人的行踪 为线索
见渔人,乃大惊( 连词,于是,就 )
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居然 )
(3)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省略句: ①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 水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新鲜 落花。一说, 美好 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异,惊异,诧异。这 想要走到那片林子
里是对……感到诧异。 的尽头。穷,尽。 ①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 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 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 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 子的尽头。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c95fb1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c4.png)
段落层次
01 STEP ONE 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02 STEP TWO 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03 STEP THREE 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 的情形。
合作探究
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什么?
合作探究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再去寻找桃源, 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暗示桃花源是虚构 的,现实社会中并 不存在。
合作探究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怎样认识?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作者写 作此文时已隐居民间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 静安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 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 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理想境界不过 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而且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重点字词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俨然 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 田间小路
悉 全,都
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
文章翻译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 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
合作探究
第三段主要写什么的内容?表现桃花源人的什么?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第一、二课时教案
![江苏省铜山区清华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第一、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0eb57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1.png)
最后,我会在课后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便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希望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反思,能让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感受文学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文章的主题思想。对于难点部分,如“豁然开朗”等词汇的含义和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桃花源记》相关的主题,如“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或“如何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它通过对一个理想化世界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它不仅展示了文言文的魅力,也体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
2.案例分析:我们将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了解陶渊明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构建出桃花源这一理想境界,以及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寓意。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遥看”、“豁然开朗”、“土地平旷”等词汇,以及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3.深入剖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作者借助桃花源寓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4.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讨论与分享,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5.学习课文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如陶渊明的生平事迹、东晋时期的背景等,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19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1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b8b7fea2f60ddccdb38a0a6.png)
全原 文文 注翻 释译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3)为业:把……作为职业, 以……为生。为,作为。(4)缘:顺着、沿着。(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7)忽逢:忽然遇 到。逢,遇见。(8)夹岸:两岸。(9)杂:别的,其他的。(10)鲜美:鲜艳美丽。(1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12)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 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14)复:又,再。(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16)欲:想 要。(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桃花源记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3)既:已经。(7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75)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 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7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77)诣(yì):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78)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79)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 前。志,名词,标记。(80)遂:终于。(81)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82)高尚:品德高尚。(83)士:人士。(84) 也:表判断。(85)欣然:高兴的样子。(86)规:计划。(87)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88)寻:随即,不久。(89)终:死亡。 (9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91)津:渡口。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6c621f9e53a580217fcfe51.png)
试一试:你能找 到几个出自本文
的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落英缤纷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 落。津:渡口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 开阔明亮。(总意):从狭隘幽暗一转而为开阔 明亮。今指一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 阔。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 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后遂无 问津者。
22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不用说、更不用说 无论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特殊句式:
a.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b.省略句: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村民)问(之)所从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社会。
世外桃源
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 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 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 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 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 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 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桃花在古文中的意象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 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 其家室。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3023e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f9.png)
在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刻意境。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以提问方式引入课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对于“世外桃源”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文言文的陌生感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本阅读与理解:《桃花源记》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特别是“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描绘,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文学象征意义:文章中的“桃花源”不仅是现实中的理想之地,也具有象征意义,学生需要理解其深层含义。
举例解释:
-针对句式结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对比,辅以图表、示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对于文化背景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引入相关历史故事、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理想之地,反映了作者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它是文言文中的一篇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98287e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7.png)
教案序号: 课题:9、桃花源记 备课日期: 年班:八年级教学目标:1.1.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积累文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2.2.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之美。
3.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1.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2.2.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诗人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一诗中曾发出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极言战争带给百姓的痛苦。
东晋末年,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赋税徭役繁重,人民民不聊生,百姓渴盼和平!而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外桃源!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这个成语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习这篇文章。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展示】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见课件)(见课件)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投影展示】下面请大家边看课文,边听范读。
注意生字词、朗读的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学生活动】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
由张养浩的诗歌入手,直切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铺陈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与热情。
对于年代久远的陶渊明及其背景知识的介绍,能迅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的情感很好地融入文本所描绘的氛围之中。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73797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32.png)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3.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5.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6.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7.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8.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9.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信。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三)一词多义1.出不复出焉(动词,出去)皆出酒食(动词,拿出)2.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3.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具答之(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处处志之(助词,不译)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4.舍便舍船(离开,动词)屋舍俨然(房屋,名词)5.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四)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2.省略句(1)省略主语①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
(分别省略主语“小口”“武陵人”)②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其中”后省略主语“人们”)③(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分别省略主语“村中人”“渔人”)(2)省略宾语①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问”“要”后省略宾语“渔人”)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后面省略宾语“之”)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后省略宾语“渔人”)(3)省略介词林尽水源。
(“尽”后面省略介词“于”)(六)成语积累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比喻对某一问题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3.怡然自乐:形容和悦而得意的样子。
4.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七)名句积累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五、课文结构第一部分(①):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③):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④、⑤):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六、课文翻译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芳草:香草。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以捕鱼为业的人。
(有一天)他划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数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这里的)香草鲜艳美丽,飘落的花瓣繁多。
渔人(对桃花林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
继续前行,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极:非常。
才: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向前走了数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屋舍都很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原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阡陌:田间小路。
相:互相,指双方。
悉:都。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孩子。
是借代手法。
并:都。
怡然:快乐的样子。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打扮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
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乃:竟然。
具:详细。
要:通“邀”,邀请。
咸:都。
译文:(桃花源人)见了渔人,竟十分惊讶,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中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原文: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云:说。
先世:先代,祖先。
妻子:妻子和儿女。
邑人:同乡。
复:再,又。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译文: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
桃花源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向外面的人说啊。
”原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既:已经。
扶:沿、顺着。
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及:到。
所志:所做的标记。
遂:终于。
译文:南阳的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
计划还未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七、问题归纳1.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作铺垫。
2.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
3.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
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
4.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5.“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不矛盾。
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
6.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这样写并不多余。
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描绘桃花源的美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首先,看PPT欣赏图片。
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分享交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陶渊明,东晋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
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