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环境工程学导论课程论文
能源与环境论文: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

能源与环境论文: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论文摘要:本文研究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领域的相关问题,探讨了能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
首先,回顾了能源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能源产生和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其次,介绍了系统工程方法在能源与环境系统优化中的应用,包括系统建模、优化设计和决策分析。
最后,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系统工程在能源与环境问题解决中的效果。
关键词: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优化设计、决策分析1. 引言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能源供应紧张问题日益突出。
然而,传统能源的开采和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引起了全球变暖、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因此,探索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了当今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焦点。
2. 能源与环境关系解析能源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能源的生产和消耗过程对环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例如,化石能源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变暖。
因此,有效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需要在发展能源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系统工程在能源与环境优化中的应用系统工程是一种综合应用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方法,可以用于解决复杂的能源与环境问题。
系统工程方法主要包括系统建模、优化设计和决策分析等步骤。
4. 系统工程案例研究分析通过对某地区的能源与环境系统进行案例研究,分析了系统工程在能源与环境问题解决中的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工程方法可以有效地优化能源与环境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论本文研究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的相关问题,探讨了能源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系统工程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
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系统工程方法可以有效地优化能源与环境系统的设计和管理,为能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
能源与动力工程导论论文

能源与动力工程导论论文引言能源与动力工程是一个以机械设备、电气系统和控制系统为主体,应用物理学、数学和工程学原理,研究和应用各种能源转换和传输技术对物质和能量进行控制的学科。
它是一门应用较广、交叉较多的科学,其发展与能源结构、环境保护、经济建设等有着密切联系。
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能源与动力工程导论的主要内容。
1. 能源与动力工程导论的定义和背景能源与动力工程导论,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源和动力工程理论知识而设立的。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能源的分类和使用、动力系统的结构和性能以及热力学基本原理等,为后续器件、系统和工艺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能源与动力工程导论包括热学基础、燃烧学、传热学、动力学和环境保护,是能源工程和动力工程的基础。
2. 能源的分类和使用能源是指可供人类直接或间接使用的自然资源,包括化石燃料、核能、水能、风能、地热、太阳能等。
在能源的使用领域中,燃烧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热力学中的定律适用于石油、天然气、煤以及其他燃料的燃烧过程中。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需要越来越多的能源,而对资源的需求却日益加剧,人类需要探索新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浪费和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动力系统的结构和性能动力系统是实现能源转换的关键系统,其主要包括发动机、传动和控制系统。
发动机是动力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它能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为汽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提供动力。
传动系统主要由离合器、变速器和传动轴等组成,他们共同实现机械能的转换。
控制系统是动力系统中最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其作用是对动力系统进行监控和调节,确保它能够正常工作。
动力系统的性能是通过动力系统技术指标来实现的,例如燃油消耗、噪声、排放和动力输出等。
4. 热力学基本原理热力学是能源与动力工程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对热学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研究。
热力学基本原理包括能量守恒原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环境与能源论文

环境与能源论文能源是指能够直接或经过转换而获取某种能量的自然资源。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能源的注解是“能产生能量的物质,如燃料、水力、风力等”。
然而所有能源在其生产,运输,交换,消费过程中,或者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阶段对生态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
如今环境问题也是全球的一大热点问题,各国都作出相应不同程度的措施来保护环境,环境的破坏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能源有很多种分类,一般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常规能源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生物能等。
新能源是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和核能等。
目前,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能源。
石油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
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已占世界能源总消费的70%。
然而众多的常规能源对环境危害不可小鉴,以下就是一些燃料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目前全球的几大环境问题主要有: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大气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水质与水体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地球沙漠化以及与日俱增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等。
此外,人们大量的开采和使用矿物燃料的燃烧,造成了全球二氧化碳气体的浓度急剧上升,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由此造成了地球普遍温升。
酸雨:石油和天然气,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的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在太阳光、水汽的作用下生成硫酸硝酸等,随雨、雪落到地面形成酸雨等有害物质,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
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
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
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能源与动力工程导论课论文

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题目(能源与动力工程导论)能源与动力工程导论课论文现在世界的能源消费仍以石油为主。
伴随现实环境的发展,能源与动力工程的重要性正在日渐突出。
目前全世界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节能、高效、降低或消除污染排放物、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在能源、交通运输、汽车、船舶、电力、航空宇航工程、农业工程和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能源、电力和环境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最重要的社会问题。
中国能源行业面临着来自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压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
煤炭占商品能源消耗的76%,已成为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已探明的常规能源剩余储量中优质能源十分稀缺。
在未来的能源发展中,应利用天然气、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清洁煤技术应用,逐步降低终端消费用煤比例,实现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健全的核科学、技术和工业体系是建立一个核大国的基本条件。
它既是国家战略威慑力量和国防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政治和国防安全、外交利益的重要保障,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核军工、核能、核燃料和核应用技术产业是中国核科技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有鉴于此,如何在21世纪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是我们每位动力学子,未来的动力工程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是能源动力学科专业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常规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
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仍在整个能源构成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估计在今后几十年地时间内这一局面还不会改变。
这些常规化石能源主要直接应用于火力发电,这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此,对能源动力生产过程中的这些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妥善处理和控制,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核能发电虽然没有上述火力发电那样的问题,但有其独特的问题,如辐射防护、核废料的处理等均与环境保护有关。
能源工程导论结课论文

学号能源工程导论结课论文核能的发展及影响学生姓名班级系别成绩2011 年6 月16 日核能的发展及影响摘要:面对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以及化石能源的利用产生的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等问题,世界各国都对能源的发展决策给予极大重视。
核能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的能源,开发利用核能成为能源危机下人类做出的理性选择。
本文阐述了核能的发展历程、开发利用现状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分析了核能相对传统能源的明显优势以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能源危机;核能发展;开发利用现状;核能;环境污染能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同时能源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
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自19世纪70年年代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保持增长,90%以上的世界经济活动所需的能源都依靠化石能源提供,由于大量消耗,这类资源正趋于枯竭;同时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利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了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日益紧迫,寻找新的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现代社会中,除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外,还有许多可利用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等,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和开发成本等因素,这些能源很难在近期内实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利用;而核能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清洁的能源,同各种化石能源相比起来,核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小,这些明显的优势使核能成为新世纪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安全和经济的工业能源。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前苏联、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建造了大量的核电站,由于核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广阔的利用前景,和平发展利用核能将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能源危机与发展核能的必然性由于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可供开采的化石能源日益衰竭,在世界一次能源供应中约占87.7%,其中石油占37.3%、煤炭占26.5%、天然气占23.9%。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领域是在现代工业和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在提供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对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能源生产、转换、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1. 能源生产与转换技术的研究进展1.1 传统能源的开发利用论述传统能源(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加工和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探讨其对环境的影响。
1.2 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应用介绍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的开发利用技术,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
2. 能源利用与能效提升的技术研究2.1 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探讨能源利用效率与系统优化的关系,并介绍各种能源利用技术(如热电联供、余热回收等)的研究进展。
2.2 能源转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分析能源转换技术的创新方法,如燃气轮机、燃料电池等,以及这些技术在能源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3. 环境保护与减排技术的研究进展3.1 污染物排放与控制讨论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产生、排放与控制技术,并分析各种污染物控制技术的可行性。
3.2 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探索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的创新方法,如垃圾焚烧、废水处理等,以及这些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4.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可持续发展4.1 能源政策与管理评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政策与管理措施,并探讨其对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发展的影响。
4.2 能源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提出能源与环境系统综合评价的方法,辅以实例分析,为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涵盖了能源生产、转换、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各项技术的综述和分析,可为进一步探索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作为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广泛而全面的知识背景,以支持他们对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领域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方案的制定。
《能源科学导论》课程论文

湖南理工学院风能的开发利用姓名:曾杰序号:102 学号:24110400789单位:湖南理工学院体育学院N1101摘要:风能是一种清洁,安全,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利用风能对环境无污染,对生态无破坏,环保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今调整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环境污染、加强能源安全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
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特别是风能开发利用给予了高度重视。
关键字:可再生、无污染, 新型可再生能源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ind energyStudent Name: Zeng Jie S erial Number:102 Student Number:24110400789Unit: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ajor:Physical educationClass:N1101Abstracts:Wind energy is a clean, safe,renewable green energy, the use of wind energy on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free,no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Today to adjust the energy structure,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mi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enhance energy security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Countries the use of renewable energy,especially wind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given a high priority.Keywords: Renewable,no pollution,new renewable energy1.风能的定义和在世界上被开发利用的现状。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学科导论论文

华北理工大学题目:学科导论结课论文-----我眼中的建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年级:15级班级: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1班姓名:学号:摘要: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家对建筑节能、暖通空调以及楼宇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促使本专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特别是在整个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气候、建筑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关系到整个土木建筑行业的重大课题,促使建筑学、土木工程、建筑设备工程、建筑材料等专业形成一个新的交叉群体,互相交流、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完成学科群的发展。
大学生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应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发展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做一个真正有利于社会的大学生。
关键词:建环的认识大学认识创新人才一、对建环专业的认识1.什么是建环专业1952年,同济大学招收了第一届建筑设备专科,学制两年,是暖通专业的雏形。
1953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在我国首批设立暖通专业,招收四年制本科生,并且同济大学在50年代开始招收研究生。
1998年教育部将原来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和“供热空调与燃气工程”专业合并调整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2012年,在教育部最新的目录中,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合并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建环专业在文革前仅有八所院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北工学院(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继承)、天津大学、太原工学院(由太原理工大学继承)、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及湖南大学,暖通界俗称“老八校”。
健康、能源、环境已成为现在倍受人类关注的三大主题,建环专业与这三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本专业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应用前景,目前建环专业是整个建筑工程专业里就业率最高的专业。
2.建环专业做什么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涉及本专业领域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参与系统的规划、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管理等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导论》课程小论文
熊佩芦
03A11622
2011年12月20号
我国农村生活污染的治理与展望
熊佩芦 03A1162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然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农村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虽然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农村本身的地理特性,给农村环境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如果农村的环境问题不解决到最后必然会导致农村环境恶化,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染现状经济治理展望
一、农村污染的现状
(1)近年来,农村环境问题得到了较多关注,因为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染是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1]。
在农村,由于其分布是十分分散的,生活垃圾不能集中处理,即使在一个村庄也很少有垃圾集中堆放点,因为即使垃圾堆放在一起也没有专门的部门对垃圾进行回收处理。
所以现在村民的垃圾一般都是随地乱扔,在村庄的周围路上到处可见各种生活垃圾,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农村随处可见的动物粪便。
(2)而随着经济发展,各种家电、数码产品、生活小用品也已经走向农村,而前些年经济危机政府为刺激消费开展了家电下乡活动,这也加速了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但是,这些现代化的物品却是一个非常大的污染源。
像电器里都含有重金属、塑料以及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当这些废弃物被村民随意丢弃后,在自然条件下分解通过与水的冲刷流入土壤。
而农村一般靠近水源地,土壤中的有害物质便会转移到水体中去,从而造成更大的污染。
在现在的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是十分广泛的,几乎所有的农田生产都离不开它们,而它们的污染却是不能忽视的。
比如化肥大量流入水中会导致水华现象的发生,而农药是有一定毒性的等等。
2002年对16个省会城市蔬菜批发市场的监测表明, 农药总检出率为20%~60%,总超标率为20%~45%,远远超出发达国家的相应检出率( 苏杨, 2006)。
全国农膜年生产量达130 万吨,但农膜年残留量高达45 万吨( 国家环保局,2006)[2] 。
(2)
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焕升,王凯军,崔志峰,董娜(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7):《中国农村地区生活污染调查及控制模式探讨》,《中国给水排水》,2008,24(20)。
[2]周民良(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836):《我国农村环境的变化趋势成因与解决路径》,《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