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了解气象物候知识”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气象物候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候和气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描述气象物候变化的语言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调查、分析等方法,了解当地的气象物候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气象物候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当地的气象物候特点。
2. 教学难点:运用语言准确描述气象物候变化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气象物候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观察当地的气象物候现象,准备进行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现象。
2. 学习气象物候基本概念:讲解气象物候的定义、特点及其与气象的关系。
3. 分享观察成果: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气象物候现象,引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描述。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气象物候现象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观察当地的气象物候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描述。
2.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气象物候特点,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内容6. 学习气象物候的观测方法:介绍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调查等。
7. 分析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探讨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8. 研究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分析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农时安排、作物种植等。
9. 学习气象物候的预测技术:介绍气象物候预测的基本方法,如经验法、模型法等。
10. 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气象物候观测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6. 教学重点: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
7. 教学难点:分析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八、教学准备6.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气象物候观测方法、变化原因及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气象物候 专题 教案
气象物候专题教案教案标题:气象物候专题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气象物候的分类和特征;3. 学习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关系;4.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气象物候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和分类;2. 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学生对气象物候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的培养;2. 学生对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实物或图片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回忆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2. 引出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气象物候的定义和分类;2. 分别讲解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象物候特征,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3. 引导学生思考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关系。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当地某个季节的气象物候特征;2. 学生小组合作,分析该季节的气象物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影响;3. 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四、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小组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季节的气象物候进行观察和记录;2. 学生利用气象仪器(如温度计、湿度计等)和观测站数据,收集相关气象数据;3. 学生分析该季节的气象物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撰写观察报告。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学生展示观察报告,并分享归纳出的规律和结论;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重要性;3. 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提倡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
六、拓展延伸(5分钟)1. 鼓励学生关注气象预报和气象变化,培养科学观察和分析能力;2. 提供相关阅读资料,拓展学生对气象物候的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气象物候,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环境意识。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4专题:气象物候》word教案 (4)
气象物候课题气象物候课型新授课时 2 授课时间主备人交流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重点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难点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学生预习要点1.回忆说明文文体的相关知识。
2.收集一些有关气象物候的谚语、古诗词、成语。
3.学生自主翻译、学习后三首古诗。
第一课时一、说明文介绍:(一)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二)说明文的分类:1.按照说明对象: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按照语言风格: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结构模式有两种: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实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
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2.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3.逻辑顺序。
即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介绍说明。
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
(五)说明方法:1.举例子:这里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 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气象物候专题教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气象物候专题教案昆明市实验中学徐阳教学目标:1、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基本的科学意识。
2、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2、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1、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计划4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1、阅读《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摘抄写物候的句子。
2、抄写诗四首。
3、查相关景物的成语、谚语。
二、检查预习分享摘抄内容物候就是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物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我们通过月、露、风、云等的变化来感受物候变化,如候鸟南飞,柳树发芽等都是物候变化的过程。
三、品味古代诗词中的物候1、成语中的物候一叶知秋、繁花似锦、销声匿迹2、谚语蜻蜓低飞要下雨。
3、探究:物候与文学的关系——古诗中的物候,诵读四首诗,勾画反映物候现象的诗句。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探究结果:祁连山的高致使到了五月,天山也仍然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寒冷。
这个结果衬托将士们所处环境非常艰苦恶劣,在这寒冷的边地随时都有战争发生,就连打瞌睡都只能抱着马鞍,一旦战事发生,马上出发。
后两句希望用身挎的宝剑为国杀敌。
黄河远上白云间……春风不度玉门关。
探究结果:此句上句写出大漠荒凉、壮观的景象,说明风大刮起很过风沙,像汹涌澎湃的浪涛,黄河如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
(想象)用此句来衬托孤城之高,将士们在边塞却见不到内地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只能奏起《折杨柳枝》自慰。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一、教案主题: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二、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三、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3. 气象物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4. 气象物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观测与数据分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现象;2. 讲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3. 介绍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4. 布置课后作业:分组收集气象物候资料,准备第二课时的讨论。
第二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3.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4.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观测与数据分析;第三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收集数据;第四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分析,讨论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五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分析,收集数据;六、教案主题:专题气象物候教案(续)七、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已完成前5课时)八、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气象物候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3. 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4. 实践操作:气象物候数据的整理与分析;5. 案例研究:气象物候变化对特定地区的影响。
九、教学过程:第六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数据的整理与分析;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七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策略;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讨论;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八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讲解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及其方法;3.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变化对特定地区影响的案例研究;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第九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实践操作;4.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变化预测与应对的实践操作;第十课时:1. 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作业;2. 学生进行气象物候变化案例研究的实践操作;4. 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十、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气象物候观测报告、气象物候数据整理与分析报告、气象物候变化预测与应对报告、气象物候变化案例研究报告等;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讨论发言等;3. 学生对气象物候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后作业、课堂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估。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气象物候(专题)教学目的:1.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讨论释疑法学法指导:朗读—释疑--赏析—积累媒体设计:播放诗词朗读录音,用投影方式介绍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
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我们古代诗歌中记载了许多物候现象,今天我们通过《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的学习来了解一下古代诗人是如何记载物候现象的。
二.诵读感知具体操作如下:1,听朗读录音。
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反复诵读诗词,要求初步了解诗词的内容(幻灯片投影:相关配诗画)2,理解诗词内容。
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指导学生质疑,释疑,进而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分小组进行口头训练,描述每首诗的景物画面(由于这几首诗均是以前接触过的,因而不难理解)三.品析鉴赏:1.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精确的语言(幻灯片投影:讨论题)(1)《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中“杨柳”的含义如何理解?讨论明确:“折柳”,语意双关,从字面上看是讲将士们长年驻守在祁连山上,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杨柳的景致;更深层的含意是表达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2)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所表达的意象。
讨论明确:一“晓”一“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令人赞叹。
(3)《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谈谈。
讨论明确:“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4)《塞下曲》一诗如何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讨论明确: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引人联想。
1气象物候
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
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
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 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 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 解冻等)
自主探究
看云 看动物 风筝 气球 火箭 气象飞机 气象卫星
气象物候
目标展示
1.学会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能从平常的 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 疑析难的意识。 2.了解气象候物的基本知识,学习劳动人 民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 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 发现并研讨问题。
2. 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 哪种说法?为什么? 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 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 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 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 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 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 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 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 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 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 藏了起来”
气象物候专题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气象物候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掌握气象物候的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培养学生对气象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气象物候的形成原因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学法1.教学内容:A.气象物候的定义与概念。
B.气象物候的分类:春季物候、夏季物候、秋季物候、冬季物候。
C.气象物候的形成原因:气候、地理位置、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D.气象物候的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学法:A.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传授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概念。
B.实践探究法: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气象变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C.讨论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成果和分析结果。
四、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春季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气象物候的思考和讨论。
2.知识讲解与学习:A.概念和分类:向学生介绍气象物候的概念,并讲解其分类。
B.形成原因:讲解气象物候的形成原因,提醒学生留意气候、地理位置和植被等因素对气象物候的影响。
C.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实践探究:A.观察气象变化: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不同气象物候的特征和变化。
B.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或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气象物候的变化过程。
4.学习总结与归纳: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形成原因。
B.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归纳气象物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观察记录: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表现。
2. 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实验结果。
3. 讨论与交流:学生的讨论和陈述能力。
4.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反思,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六、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学习气象现象的观测和记录,进一步加深对气象物候的理解。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第1教时课题专题气象物候课型新授课
年级初三学科语文主备梁晓红审核高建兰备课时间819
目的要求1、知识与能力: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看云识天气》和《大自然的语言》,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的天气特征
教学突破:1、体会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教学。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气象物候》教学设计 苏教版
【专题】《气象物候》学习目标:1.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教学重重难点: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3分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
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
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
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二、整体感知(20分钟)读课文,思考: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像羽毛、像绫纱卷云最高最薄象征晴朗丝丝缕缕地飘浮着像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很高很薄无雨雪卷积云卷云像棉花团积云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上午出现傍晚消散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高积云扁球状排列匀称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像白绸幕蒙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高晴转阴住天空像毛玻璃遮低将下雨雪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着太阳暗灰色云块密布更低雨雪连绵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天空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日晕三更雨晕产生在高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层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雨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霞早、晚,太阳照着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晚霞行千里三、品读感悟:看云识天气(15分钟)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
关于《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关于《专题气象物候》教案关于《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专题气象物候》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分析教材:《专题气象物候》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个专题学习。
第一单元要求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之友。
人类装点自然,并从自然中得到感悟,发现自我,从而提升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本专题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务中找寻学习内容。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础知识,学习前人不懈追求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本专题是介绍气象物候的科普说明文,这些知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不是一门易懂的科学,但文中所用的专门术语很少,而用大众都能理解的词语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气象物候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
文章还大量运用优美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总之,这个专题是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都很强的科普佳作。
基于以上几点以及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专题的教学重点:1、生动地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准确、生动、简洁的说明语言。
二、分析教法: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的核心是“启发诱导”,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在于调动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参与意识,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
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发挥,能诱发学生产生学习需要,进一步形成学习动机。
通过诱导,能使学生心理上产生“认知冲突”,使主体的各种思维活动独立进行,学习能力得以发展。
初二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常识及名篇名著100
初二专项练习题及答案∶常识及名篇名著100一、初中语文常识及名篇名著1.九年级(1)班开展“气象物候”专题实践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看云测天气】云层现象:在夏天,积云迅速向上突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
请根据以上云层现象,向小明同学解释该云名称及天气将如何变化。
(2)【参观气象局】九(1)班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参观了泰兴市气象局,了解了风云2号气象卫星预测天气的原理,临分别时准备送一幅对联给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对他们工作的内容和意义表示赞扬。
下联已经拟好,请你对出上联。
上联是:________下联是:收玉棉金谷。
(3)【解气候现象】夏天,有些人往往喜欢到庐山去旅游避暑,请用所学的物候知识来解释原因。
【答案】(1)小明同学,你看那积云向上突起,形成高大的云山,这样的云叫积雨云,积雨云出现,将会有雷雨天气,有时甚至有冰雹或龙卷风。
(2)测晴雨天象;看风云变幻;察风云天气(3)这是因为气候与地势高下有关,庐山海拔较高,夏天温度比平原地区低。
【解析】【分析】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
根据题目的要求,首先要理解相关的“物候知识”,然后再解决问题。
第(1)小题考查学生根据云的变化判断天气的能力。
根据对云和天气的关系的了解和给出的天气特点可以知道,积云向上突起,形成高大的云山,这样的云叫“积雨云”,积雨云出现,将会有雷雨天气,甚至有冰雹或龙卷风的可能。
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能力。
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
②句式一致。
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③词性相对。
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④结构相应。
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
⑤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气象物候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气象物候第一章:气象与物候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气象与物候的基本概念。
让学生了解气象与物候之间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气象的定义与特点。
物候的定义与特点。
气象与物候的关系。
1.3 教学步骤:1.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与物候的现象。
1.3.2 讲解:讲解气象与物候的基本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1.3.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气象与物候的理解。
1.3.4 总结:教师总结气象与物候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方法。
培养学生进行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与工具。
气象物候记录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3 教学步骤:2.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重要性。
2.3.2 讲解: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与工具,以及气象物候记录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2.3.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实践活动。
2.3.4 总结:教师总结气象物候观测与记录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第三章: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原因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自然因素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影响。
3.3 教学步骤:3.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
3.3.2 讲解:讲解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影响。
3.3.3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
3.3.4 总结:教师总结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四章: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培养学生分析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气象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产中对气象物候的利用。
4.3 教学步骤:4.3.1 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一、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二、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4. 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1. 导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和动物,思考它们与气候的关系。
2. 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意义。
3. 举例说明气象物候在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课时: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1. 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方法,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和遥感观测。
2. 引导学生了解气象物候观测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
3. 示例:让学生参与气象物候观测实践,记录数据并整理分析。
第三课时: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 讲解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 分析气象物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等的影响。
3. 示例:让学生探讨当地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第四课时: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1. 讲解保护气象物候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了解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包括政策法规、科技手段等。
3. 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气象物候的具体建议。
第五课时: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巩固学生对气象物候的认识。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气象物候的相关知识。
3.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气象物候变化,参与气象物候观测实践。
六、专题气象物候教案七、课时安排:本专题共需5课时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使学生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培养学生对气象物候变化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九、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气象物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4. 保护气象物候的措施。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气象
一、引言气象,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现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气象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我们开展了一次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气象之旅。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参观气象局、户外观察、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气象知识,感受气象的魅力。
二、活动背景随着科技的进步,气象预报越来越准确,人们对气象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气象知识相对较为陌生。
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气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我们决定开展这次气象之旅。
三、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能力;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四、活动内容1. 参观气象局活动当天,我们组织学生们来到当地气象局。
在气象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学生们参观了气象观测场、气象预报室等场所。
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气象观测仪器、气象预报流程等内容,让学生们对气象有了初步的认识。
2. 户外观察参观结束后,学生们来到户外进行气象观察。
他们观察天空、地面、植物等,记录下天气变化情况。
通过实际观察,学生们学会了如何识别不同的天气现象。
3. 小组讨论观察结束后,学生们分成小组,就所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进行讨论。
他们互相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分析天气变化的原因。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 气象知识竞赛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们组织了一场气象知识竞赛。
学生们积极参与,抢答问题,展现了他们对气象知识的掌握程度。
5. 总结与反思活动结束后,学生们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收获,认识到气象知识的重要性,并表示今后要更加关注天气变化。
五、活动成果通过本次气象之旅,学生们取得了以下成果:1. 了解气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学会了观察天气变化的方法;3. 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六、活动反思1.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2. 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互动性强;3. 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专题气象物候教案
一、教案名称:专题气象物候教案气象与季节的变化二、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三、教学目标:1.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概念,理解气象物候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2. 掌握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2. 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3. 季节变化对气象物候的影响4. 气象物候记录和分析5. 气象物候的实际应用案例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意义和季节变化对气象物候的影响。
2. 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象物候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气象物候的概念,让学生对气象物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提问:什么是气象物候?气象物候与季节变化有什么关系?二、气象物候的讲解(20分钟)1. 讲解气象物候的概念和意义。
2. 讲解气象物候观测的基本方法。
三、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4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气象物候观测和记录。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二课时:四、气象物候的分析与讨论(25分钟)1. 学生汇报自己的气象物候观测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气象物候的分析与讨论。
五、气象物候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介绍气象物候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
2. 学生分析案例,思考气象物候的实际意义。
六、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气象物候观测记录和课堂参与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来进行评价。
六、教案名称:专题气象物候教案物候现象的周期性七、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八、教学目标:1. 理解物候现象的周期性特征,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气象物候教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气象物候》教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1. 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2. 通过阅读文本资料,来解释古代诗词中的物候现象,并进行气象物候知识的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精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别析难的意识,培养一种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的内容。
2. 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
(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
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
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3.本文结构顺序怎样的?据此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4.研讨主体部分,思考问题(1)云的形态、高度与天气的变化关系的特点是什么?(2)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5.《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
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三、精读深思,细心品味(1)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
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2)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
(3)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四、探究写作特点1.文章始终抓住云的特点加以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了解气象物候知识”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8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气象物候知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你也乐在其中。
【活动一:创意设计】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个有创意的名称:(2分)
【活动二: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前四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的规律,请你帮他分析一下。
第一,;第二,(2分)
【活动三:专题探究】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
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4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雁去衡阳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葛天民《迎燕》
雁:
燕:
参考答案:
9、(2分)活动一:无统一答案。
名称要紧扣“气象物候”,力求新颖。
例如:气象物候你我齐学;气象物候流行风等。
活动二:(2分,每点一分)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活动三(4分。
每问2分):“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
(2分)“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或答:“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2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