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古建筑

合集下载

智慧树《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智慧树《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教学大纲第一章匠心独具——中国古建筑特征中国古建筑因其具有鲜明的特征而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建筑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建筑为人们提供劳动、工作、生活、娱乐等的活动空间,这是它的物质功能;同时建筑又是一种构筑物、实体。

因此产生了形象好看与否的问题,所以建筑与绘画雕塑一样同属造型艺术的一个种类,只是表现方式不同,建筑不能表现出人物形象和具体的场景。

中国古代建筑如果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所用材料不同,中国古代用木材,而西方古代用石材建造房屋,因而使建筑有了不同的外部形象。

例如同为陵墓,古埃及完全用石料筑造的金字塔和中国皇陵用木料建造的陵寝建筑具有完全不同的形象。

二是表现在对建筑形象的追求上,西方古代讲求建筑个体形象之高大、宏伟;而中国则讲求建筑群体形象之恢宏。

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文化上的原因。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木结构体系,它的优点在于木材在采集、运输、加工、建造上都比石材方便、省工、省时。

同时由于木结构采用的是榫卯接口即属韧性连接,它能够承受突然性的冲击,所以木结构的防地震性能好,而石结构属钢性连接,遇地震很多易毁坏。

但木结构也有缺点即怕火、怕潮湿、怕小虫的侵蚀,历史上多少古建筑被火烧毁,所以中国早期建筑保留至今的很少,不如石结构建筑那样坚固耐久。

中国古代工匠选择了木结构,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出木结构的完整体系,并且对房屋从屋顶、梁架到门窗、台基都进行了美的加工,可以说将木材的应用发挥到了极致。

建筑艺术的特征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在造型上不同,画家、雕刻家可以做任意创作出不同的人物与场景,而建筑师不能任意创作出房屋形象,建筑形象首先决定于它的实用功能、所用材料和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比较中国与西方古代建筑在用木材与石材不同选择上也有文化上的原因。

在西方神权大于皇权,对神庙、教堂要求宏伟、永久,代代相传;在中国皇权大于神权,皇权朝代更替,毁旧立新,对建筑不求永久。

建筑初步 建筑基本知识

建筑初步 建筑基本知识

01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原始社会建筑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 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01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原始社会建筑
新石器时代——(真正建筑的诞生)
半穴居—下部挖土型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唐代的砖石建筑
隋.唐 (581~618年)
西安的大雁塔砖石建造
赵州桥原名安济桥,俗 称大石桥,建于隋炀帝大 业年间(605-618年),至 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是 今天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 桥。石拱桥是用石块拼砌 成弯曲的拱作为桥身。
01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唐 (581~618年)
历了五代十国的高度发展后,不再继承唐代的雄健深沉, 而是创造出来更为婉约秀美,造型多样的建筑;后历经辽 代、西夏、金代的交融贯通,使得后来的元代建筑具有一 种潦草豪放的建筑风格。
1.加强总体规划——纵轴收放:“三朝五门”; 2.唐长安——严整、有序; 3.建筑风格——雄健深沉,材料充分发挥,形式、结构完美结合; 4.高足家具引入,建筑体量加高、空间抬高; 5.砖木混合结构; 6.建筑理论:李诫《营造法式》
01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宋(960~1279年)
《营造法式》——北 宋于1103年颁发了由 李诫编修的我国第一 部有关建筑设计及技 术经验总结的完整巨 著。
《营造法式》是代表我国古 代建设科学与艺术巅峰状态的典 籍,记载着宋代建筑的制度、做 法、用工、图样等珍贵资料,对 研究中国建筑、理解其理念和精 神有着深远的意义。
北宋的东京汴梁 城,有皇城、内城、 外郭三重城墙,各有 护城河,城内没有封 闭的里坊,大街小巷 遍布店铺和勾栏,商 业活动极为发达。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 中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 丽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它的最大特点:城依水存,水随城在。城内无中规中 矩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就水,路随地势,不求方正。丽 江古城内的玉龙河和狮子山将城市清晰地一分为二。
城墙全长6km,高约10m, 底宽8-12m,顶部宽2.56m。城墙的各个城门都建有重门瓮城,设内、外门。 环城有护城河,宽和深均为3m,城门上设吊桥,以作 通行和防御用。城门内外地面皆由条石铺成,内墙还筑 有马道斜坡,将官们可以骑马直接登达城墙顶上。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内至今保存有近4000处传统的四合院民居。 这些古民居具有典型的中国汉民族北方地区的特点,也是 三晋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是地上窑洞与四合院的完美结合; ⑵ 有狭长的平面布局和封闭的但极为丰富的院落空间; ⑶ 屋顶多为单坡和平顶相结合; ⑷ 民居院落整体形态为外雄内秀; ⑸ 民居中体现了丰富的中国传统风水和其它民俗内容。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北京天安门及前面华表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
皇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城内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是
皇 帝祭祀的场所,祀天地日月,而中国是农业立国,加 上先农坛。
(2)水系,南海,中海,北海,一直通到玉泉山(颐和 园一带),连通京杭大运河,把水路连起来直接可以运 到皇城)

仿古建基础知识(二)【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

仿古建基础知识(二)【古建筑专家精心整理】
(1)、磉墩:柱下接柱顶石的独立基础砌体。
(2)、拦土:磉墩之间的基础墙。
3. 绞脚石:砌于叠石之上、沿整个建筑的台基四 周布置的基石;按选料的不同分别称为塘石(规则 条石)、乱纹绞脚石(毛石)和糙砖绞脚(砖)。
2021/5/27
3
4. 土衬石:位于绞脚石面上的规则条石,一般呈 厚板形,以大面向上,以承放上层石料;土衬石 已露出地面。
2021/5/27
15
(3)、山墙:位于房屋开间方向的两端,沿进深 方向包住山柱的墙,称为山墙。山墙一般可按屋 面形式的不同分为硬山山墙、悬山山墙和歇山 (庑殿)山墙三类。
1)、硬山山墙:硬山的山墙(图2-2-2)是指山墙 屋面瓦以下的部分,它包括:砖线脚、博风板等。 硬山的山墙由台基上皮直达山尖顶上。若出檐则 前后山墙要出到台基边上,这部分在檐柱以外的 山墙就叫做垛头。如果山墙超出屋面、依着柁梁 和瓜柱的位置砌成为阶梯形、每级顶上设有墙肩, 墙肩与各梁的下皮平,墙顶盖瓦的叫做屏风墙, 屏风墙有三山屏风墙和五山屏风墙两种,俗称三 花山墙和五花山墙。五山屏风墙详见图2-2-3 所示。
2021/5/27
24
1、常用砖料
我国古建筑所用砖料,规格较多,浙江省古建筑 砖细工程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方砖、望砖、黄 道砖等。
方砖是用优质粘性泥经脱胚,放入窑内烧制而成, 色泽青白,常用的规格有300×300×40mm、 400×400×50 mm、500×500×70 mm、 630×630×80 mm等。
2021/5/27
2
(一)埋头和台明
古建筑的台基从地下到地上一般分成八个部分,下 面,我们按自下而上的顺序分述如下:
1. 领夯石:位于柱脚最下层的基础石。
2. 叠石:领夯石以上第一皮基础石,如建筑物较大 或基础条件较差时,可以设置2~3皮,按皮数之多 寡称之为一领一叠石、一领二叠石和一领三叠石。

中国古建筑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国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建筑的定义与功能1. 建筑的定义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通过空间和实体的组合,满足人类居住、工作、休闲、文化等多元化需求。

建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成,它还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技术等多重价值。

2. 建筑的功能(1)实用性:建筑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满足人们的日常活动需求,如居住、教育、医疗、商业、交通等。

(2)审美性:建筑通过其形式、色彩、材料、比例、尺度等元素,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提升人们的审美体验。

(3)象征性:建筑常常被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权力、财富、信仰、身份等,成为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标志。

(4)技术性:建筑是技术进步的产物,它体现了人类对材料、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

(5)环境适应性:建筑需要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1)建筑实体:包括古代宫殿、民居、寺庙、园林、城市、墓葬等各类建筑。

(2)建筑技术:如木构架、砖石结构、穹顶技术、装饰工艺等。

(3)建筑制度:包括建筑规范、城市规划、工程管理等。

(4)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的关系。

(5)建筑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师、工匠、理论家等。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系统搜集和分析古代文献、典籍、地方志、建筑专著等,提炼建筑历史信息。

(2)实地考察法:对现存建筑进行详细的现场记录、测量和分析,了解建筑的实际状况。

(3)比较研究法: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进行比较,探讨其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

(4)类型学研究法:对建筑进行分类研究,总结各类建筑的共性和特性。

(5)考古发掘法:通过对建筑遗址的发掘,揭示建筑的历史层次和结构特点。

(6)建筑复原法: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成果,对已不存在的建筑进行科学复原。

三、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意义1. 文化传承:中国建筑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建筑史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仿古建基础知识

仿古建基础知识

图2-1-4 栏杆组成
图2-1-5
垂带上栏板柱子


(四)台阶(踏跺、副阶沿石) 因台明与室外地面有高差,因此,台明必须设置 台阶、以便上下。江南古建筑的台阶称为“副阶 沿石”,而北方清官式叫法称为“踏跺”。副阶 沿石有三种布置方法,一种是每级阶长均一致, 在台阶的两侧安放两块三角形的菱角石,以封闭 两侧的端头;有些做法是将菱角石加工成低于台 阶棱边一块石板厚度的形状,再在菱角石上面复 以斜置的条状石板,石板面与台阶棱边齐平,下 口插入与第一档台阶接壤的地坪石板(称锁口 石),称垂带,该台阶称为垂带式台阶(垂带踏 跺);

(28)、将板砖:砖细门楼中套住荷花柱之顶, 与斗盘枋紧密相连接的构件。(P117 9-122 )

(29)、褂芽砖:也称“插穿”, 砖细门楼中附
在荷花柱旁边的装饰物。(P117 9-123 详见砖细
门楼图)
图2-1-2 石须弥座的基本构成
图2-1-3
带栏板望柱的须弥座

(三)台基石栏杆

古建筑的石栏杆称栏板望柱或栏板柱子,由地袱、
栏板和望柱组成(图2-1-4)。台阶上的栏板柱子由地
袱、栏板、望柱和抱鼓组成(图2-1-5)。台阶上的栏
板、柱子等因在垂带之上,故称为“垂带上栏板 柱子”,分别有“垂带上柱子”、“垂带上栏 板’’和“垂带上地袱”。
具体详见图2-1-1a、b所示。
图2-1-1 台基的构造 1
a 磉墩和拦土
图2-1-1 台基的构造2
b 埋头和台明

此外,在台基内部柱与柱之间还设有分隔墙体, 称为拦土,主要目的为在地坪回填土时减轻土体 对台基外围结构的压力,同时承受上部隔墙的荷 载。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第一章:中国古建筑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

3.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木结构体系、砖石结构体系、土木结构体系。

2. 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宫廷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

3. 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社会。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和风格。

2. 通过图片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与工艺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木结构、砖石结构、土木结构。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工艺:榫卯结构、砖雕工艺、木雕工艺。

3.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要素:斗拱、檐口、屋顶、墙体。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木结构体系、砖石结构体系、土木结构体系。

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工艺:榫卯结构、砖雕工艺、木雕工艺。

3.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要素:斗拱、檐口、屋顶、墙体。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和构造要素。

2. 通过图片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工艺。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与工艺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中国古代建筑的实例分析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著名实例:故宫、颐和园、天坛、悬空寺。

2. 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特点和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建筑的著名实例:故宫、颐和园、天坛、悬空寺。

2. 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特点和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著名实例。

2. 通过实地考察或图片展示,让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古建筑的魅力

中国古建筑的魅力

中国古建筑的魅力
中国古建筑的魅力
第一章:历史背景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建筑在不同的朝代中不断发展和演变。

从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到后来的砖石结构建筑,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第二章:建筑风格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风格有很多种,如古代宫殿式建筑、园林式建筑、寺庙式建筑等。

每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例如宫殿式建筑的建筑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园林式建筑则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布局,寺庙式建筑则注重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

第三章:建筑构造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构造非常精湛,尤其是在木结构建筑方面,中国古代建筑师运用了许多独特的构造技术,如“斗拱”、“梁架”、“斗栱”等。

这些构造技术不仅使建筑更加稳固,还赋予了建筑更加美观的形态。

第四章:建筑装饰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装饰也非常精美,装饰形式多样,如雕刻、彩绘、壁画、瓷砖等。

这些装饰不仅可以美化建筑,还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水平。

第五章:文化价值
中国古建筑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中国古建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总结:
中国古建筑的魅力在于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建筑构造、建筑装饰以及文化价值等方面。

中国古建筑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通过研究和保护中国古建筑,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第二章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第二章答案

1.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三种结构形式有哪些?其特点是什么?中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三种。

穿斗式木构架也称“串逗式”木构架。

其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连起来,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连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井干式木构架: 采用木头围成矩形木框,层层叠置,形成木头承重的墙体。

2.古代有哪五种重要的屋顶式样?其等级高低如何?后世的五种基本屋顶式样。

庑殿顶: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

歇山顶: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

正脊与两条垂脊间形成一个三角形垂直区域,称为“山花”。

攒尖式屋顶:屋顶没有正脊,而只有垂脊。

有三角、四角、六角、八角或圆形。

硬山式屋顶: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两面坡且两山墙与屋面齐。

悬山式屋顶:屋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两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墙之外。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补充:卷棚式屋顶:也称元宝脊,其屋顶“正脊”为弧形。

十字脊式屋顶:由两个歇山顶呈十字相交而成。

盝顶:屋顶上有四条与屋檐平行的屋脊,四条屋脊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平顶,其四角各有一条垂脊向下斜伸,形成四块坡檐。

这种顶式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中极为少见。

盔顶:屋顶和脊的上面大部分为凸出的弧形, 下面一小部分反向的往外翘起, 就像古代军队中战士所戴的头盔堦样. 3.清式彩画包含哪三种形式?其特点是什么?清式建筑彩画·①和玺彩画:在清代建筑彩画等级中最高,用在主要宫殿,以龙为主要题材。

如何维护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如何维护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如何维护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第一章: 中国古建筑的价值和意义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文化、历史、艺术、建筑、工程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保护和传承中国古建筑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传承。

1.1 文化意义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们记录着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变化发展,是中国文化显著的符号和载体。

1.2 历史意义中国古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

它们是人们了解古代中国的一扇窗口,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度和发展变迁,也证明了中国人民对生活环境和建筑文化的认识和追求。

1.3 艺术意义中国古建筑具有优美的艺术价值,它们在构造、图案、彩绘、雕刻、石刻等方面,展现了严谨、庄重、华美的艺术风格和技术水平。

第二章: 维护中国古建筑的措施中国古建筑保护既需要制度性、长效性的决策,也需要广泛深入、具体可行的实践措施。

维护中国古建筑的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加强政策保障中国古建筑需要政策保障,政策保障也是其保护和传承的基础。

政策保障可以从法律和财政两个层面入手,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性立法和资助,促进博物馆建设、文物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2.2 育人传承中国古建筑需要人才的培养。

目前许多古建筑的维护和保护工作已进入到了人员交替的时期。

特别是传统杰出的建筑匠人、工人需要传承,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工艺技能培训、技能比赛、纪录片方式等,向年轻人们传承。

2.3 维护古建筑的技艺中国古建筑的维护需要高水平的技艺,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辅助着传统的修复方法。

传统的修缮工艺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革新,继承老工匠的技艺,同时探索新的维修手段。

2.4 加强宣传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在社会影响力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有效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包括博物馆、出版物、文化节等,制作相关的中外文物鉴赏教学视频,为中外观众传扬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精髓。

《中国古建筑赏析》学习指导书(必修)

《中国古建筑赏析》学习指导书(必修)

《中国古建筑赏析》学习指导书一.关于本指导书在学习本课之前,请仔细阅读本指导书。

本书专门针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方法与学习进度建议,介绍作业、考试安排,有利于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课程简介《中国古建筑赏析》为本学院开设的通识课程,介绍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并带领学生欣赏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园林、楼阁、住宅民居、桥梁等九大类古建筑的经典之作。

本课采用师生对话体讲解中国古建筑知识,同时深度展现其人文内涵。

是一套凝结了学科指导老师、课程设计师和制作者的集体心血的精品课程。

本课形式生动、内容丰富,包括文字、图片、动画、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形式;视角独特、难度适中、逻辑严谨、语言准确,完全符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节奏;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插入大量交互式学习活动,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此外设有展厅、词典和本节小结,便于学生查阅知识点。

三.学习材料《中国古建筑赏析学习指导书》一册《中国古建筑赏析》光盘一张四.学习及考核方法1.本课程以多媒体课件教学为主,适合线上自学。

学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线下拓展学习,如有问题可随时通过网络提问;2.本课程设有随堂游戏练习,可以随时检验学习效果;3.本课程建议学习周期为一学期(10周)。

其中前8周进行新课学习,每周2课时,共16课时;考前复习2周;4.本课程不设实习。

考核及考前答疑方式请关注教务统一安排。

《中国古建筑赏析》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包括以下两方面:1.言语信息和智慧技能目标•掌握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分类、功能以及简单的术语,能够看懂景点介绍的文字说明;•理解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以及和西方古建筑、现代建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中国古建筑中所涉及的简单的文学、历史、地理及科技知识;•积累中国古建筑中所涉及到的历史、文学、建筑学、宗教、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知识;•掌握至少三十座知名古建筑的名称、位置、建造背景、技术特点、历史地位及其他相关知识。

中国古建筑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古建筑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

中国古建筑保护与传统文化传承第一章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意义和保护的重要性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古建筑面临严峻的保护压力。

保护中国古建筑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第二章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和分类中国古建筑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分类。

其主要特点之一是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中国古建筑以中轴线对称布局为基础,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古建筑根据功能不同可以分为宫殿、寺庙、园林、民居等不同类型。

第三章古建筑保护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古建筑保护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古建筑存在着严重的自然损毁,如风化、雨淋和地震等导致的倒塌。

其次,一些古建筑正面临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侵蚀。

城市化建设带来的高楼大厦、机动车辆以及污染等都对古建筑的保护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人为因素也是导致古建筑损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如破坏、盗窃和乱涂乱画等。

第四章中国古建筑保护的措施与成果为了保护中国古建筑,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古建筑保护的政策和措施。

其次,加大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修复与维护了许多重要的古建筑。

例如,故宫、万里长城等都得到了全面的修缮和保护。

同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教育,增强社会的文化传承意识。

第五章传统文化传承的方法与作用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传承的方法包括口传、书写、教育和展览等多种形式。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可以增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有助于维护中国古建筑的存在,也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文化繁荣。

第六章古建筑保护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文化旅游是一种重要的古建筑保护与传承方式。

中国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将其与旅游结合,有助于提升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 第二节 建筑群

第二章 第二节 建筑群

(一)概况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 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 城。
鸟瞰丽江古城
(二)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
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 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 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 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 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 他历史文化名城。
(II)(VI)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
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 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座落在沟壑纵横、风 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 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这些 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台基有三层,每层的边缘都用汉白玉栏杆围绕着, 上面刻着龙凤流云。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 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 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梁枋间彩画绚丽, 有双龙戏珠、单龙翔雾,有行龙、升龙、降龙、多 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座角楼;三大殿规模不同, 用处不同,而从外观上看属同一组建筑;紫禁城前 后两大部分的建筑基本上相对称,如三大殿和后三 宫遥相呼应。
C(I)(I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

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 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 的侵略。在明代(公元 1368~1644年),又继续加 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 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 要性相媲美。

中国建筑史

中国建筑史

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城市 遗址。它面积约1.1平方公里,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
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位于河南安阳一带的殷墟是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 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 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 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量 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繁华的大都市。商代较大的 建筑主体用木骨泥墙为承重墙,四周或前后檐另在夯土 基中栽植檐柱,建一圈只廊或前后檐廊。并且商代已出 现了夯土城墙,城市布局已初具雏型。
阿房宫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宫殿建筑群, 始建于公元前212年,毁于项羽一炬。1994年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实地考察后,确认其遗址建筑规 模和保存完整 程度在世界古 建筑中名列第 一,属世界奇 迹和著名遗址 之一。被誉为 “天下第一宫”。
阿房宫白描图
秦朝离宫
秦离宫为数众多,在始皇统一全国后达到 极盛。始皇嬴政多次出巡,车驾几遍于全国, 其建筑形式亦有多种多样。现知的秦代离宫, 建于咸阳渭水南岸的有兴乐宫(西汉长乐宫即 在其基础上建立)、信宫、章台宫、上林苑等。 潼关以内的有兰池宫、望夷宫、长杨宫等。关 外之宫多名不见经传,其远者至于渤海之碣石。 今日辽宁绥中县海滨即发现有秦汉时代的宫室 遗址。
商朝最早的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 百年中共迁都五次。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二十位国 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安阳 小屯),直至商朝灭亡。后人称这段历史为殷朝,此 地也称殷都。殷都被西周废弃之后,逐渐沦为废墟, 故称“殷墟”。商朝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暴君,他穷奢 极欲,创制“炮烙”之刑,严酷镇压人民,商朝的社 会矛盾空前尖锐起来。。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到东边的洛邑,称为东 周。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 周王室衰落。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用武力兼并小国, 大国之间也互相争夺土地,经常打仗。战胜的大国诸侯, 可以号令其他诸侯。这种人称做霸主。公元前403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剩下秦、齐、楚、燕、韩、赵、 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中国进入战国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辽代建,为我国 现存最古的木塔,高 66.6米,历900多年和 几次大地震,迄今仍 然巍然屹立,充分表 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达 到高度的技术水平。
建筑设计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建于北魏(公元523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砖塔。该 塔为15层,高39.5m,全部用灰黄色砖砌成。其平面为十二边形,底层直径 10.6m,内部空间直径5m,壁体厚2.5m。塔的造型挺拔秀丽,距今已成功经受 住近1500年考验。足见当时砖砌结构技术已相当成熟。
《营造法式》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北宋统治 者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建筑所使用的 方法,使我们能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 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了解,添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发 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建筑设计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建于北宋时期,是宋代建筑式样的典型。
建筑设计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砖石结构建筑
砖、瓦的出现很早,但砖自明朝开始, 才在民居中大量使用。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 国外传入建筑 朝时大盛,出现了以前未有过的建筑
类型------寺庙(Temple)和塔(Tower)。
塔由印度建筑形式演变而来,和 中国传统的建筑相结合形成新的形式。
建筑设计概论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建于元代,是保存元代建筑的典型。
隋朝工匠李春所 建,工程技术和建 筑艺术水平都很高, 是我国现存最古老 的石桥,迄今1300 多年还基本完好。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唐代
是我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 第一,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 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 第二,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 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 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传 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
云冈石窟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北魏时期建造,为15 层密檐砖塔,是现存最 古老的一座砖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河北赵县安济桥
第一部分 中国的木构架之一。它的 造型端庄浑厚,反映出唐代木构架的形象特征。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宋代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总结了隋唐以来的建筑成就,制定了设计模 数和工料定额制度。编著了《营造法式》,这是一 部当时世界上较为完整的建筑箸作。
中国古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发 展概况
巢穴居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河姆渡的干阑木 构已初具木构架建 筑的雏形,体现了 木构建筑之初的技 术水平,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与代表 意义。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浙江余姚河姆度村 的榫卯构件
建筑设计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木骨泥墙房屋 (在黄河流域地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 ,建于辽(与宋同时),是宋代楼阁式建筑的典型。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辽、金、元时期的建筑,基本上保持了唐代的传统。
为我国现存 最古的天文台, 测日影长短以 度天象,台为 砖筑,平面呈 正方形。
河南登封告成镇观象台
建筑设计概论
西安的半坡村氏族聚落遗址
5000年 前新石器 时代,位 于浐河东 岸高地上, 已发现密 集排列的 住房数十 座,多呈 圆形或方 形平面。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原始社会: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形成; 奴隶社会:我国传统的木构架形式初步形成。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整个汉代(前206—公元220年)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 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
现存秦汉时期文物中展示 的建筑及其构件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魏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 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 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 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 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 式居室;
甘肃、新疆维吾尔族居住 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 或土墙拱顶的房屋;
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 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 洞;
第第二一节部分中中国国古古代典建建筑筑概基述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民族风格
以土楼、围龙屋、殿堂式围屋为代表的客家传统民居。坚固性,安 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
合族聚居性:客家土楼,围屋,五 凤楼等,一般都规模庞大。永定“承 启楼”有300多个房间,面积5376平方 米。“遗经楼”有五层楼,面积10336 平方米,光是厅堂便有51个。
封闭性: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 围屋对外都是全封闭的。土楼一般只 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 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 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万一有盗匪 打劫,只要把门一关,便封闭得严严 实实的。
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民族风格
南方地区:墙较薄 屋面较轻,木材用料 也比较细,建筑外形 相应轻巧玲珑。
北方:墙较厚屋面 较重,用料比例相应 粗壮,建筑外形也就 显得浑厚稳重。
第第二一节部分中中国国古古代典建建筑筑概基述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民族风格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 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一 “干阑式”建筑;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明清时期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又一次形成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高潮。当时建造的故 宫、天坛等都是我国古代建筑师们的智慧和技巧的结晶。
故宫
建筑设计概论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最后一个高潮,同时也是 走向衰落的开始。
第第二一节部分中中国国古古代典建建筑筑概基述本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