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犹传统家庭观念之比较研究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有哪些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有哪些犹太民族是一个古老而又苦难深重的民族,这个民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有两千多年没有家园,流离失所。
这个在在夹缝中求生的民族,在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教育、服务等多个领域中都作出巨大的贡献。
犹太人对家庭教育的高度重视,或许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犹太人的家庭教育观有哪些?1、陪孩子学习新事物鼓励孩子尝试和接触不同的新事物。
犹太人会在安全范围内,允许孩子去接触和了解更多新鲜的事物,而其他家庭的父母,因为担心客观的影响,所以直接拒绝了孩子;犹太家庭的父母给孩子充足的信任。
父母应该学会信任孩子,把孩子当做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信任是相互的,你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孩子也会更加相信父母。
2、父母的陪伴在其他家庭里父母用更多的时间去看手机,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对孩子的进步总是敷衍了事。
犹太家庭中,犹太人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陪孩子,观察孩子成长的一点一滴。
犹太人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孩子的教育上。
犹太人的教育观简单又深刻,万事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从家长的角度去思考。
除了父母的引导,对于知识的积累,犹太人也是毫不含糊。
3、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让孩子喜欢上学习,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热爱书籍,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犹太人把阅读当做一件很神圣的事物,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犹太人会在圣经上面点涂上蜂蜜,让孩子舔一口,然后告诉孩子书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传达“知识甜蜜”的观念。
甚至在读书之前是要洗手的,书本是纤尘不染的,而这些传统的东西被一代一代的传承,是文化,也是一种信仰。
4、教会孩子劳动拉比犹大在走进学习的房间时总要在肩膀上顶着一个水罐,并说:劳动使人伟大,因为它使人光荣,也使人智慧。
孩子两岁开始,就有一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迫切需要。
好好利用这种欲望让他成长、学习,就是培养出优秀孩子的秘诀。
犹太人非常重视这个秘决。
5、惩罚是必要的犹太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塔木德》中说:溺爱孩子的人对孩子无微不至。
不经管教的马难以驾驭,未经约束的孩子十分任性。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研究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研究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承载着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传承。
中西方家庭在家庭核心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许多方面都能够反映出来。
本文将从家庭结构、家庭成员角色、教育方式等方面对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进行研究和探讨。
从家庭结构来看,中西方家庭在核心化方面存在着不同。
在西方国家,家庭结构更加注重小家庭的核心化,一般以夫妻和子女为核心,核心家庭成员的关系更加密切和独立。
而在中国,家庭结构更加注重大家庭的核心化,家庭成员之间通常存在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相依赖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长辈往往担负着更多的责任和权威,家庭成员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家长的影响。
而在西方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平等,子女的意见和选择更受到重视和尊重。
从家庭成员的角色来看,中西方家庭在核心化方面的异同也十分明显。
在西方国家,父母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选择,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造力。
而在中国,父母往往会为子女规定更加严格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规范。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中家庭成员的关系模式和家庭核心化程度的不同。
中西方家庭在家庭核心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异同。
中西方家庭的核心化模式反映了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行为,以及家庭教育的方式和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家庭之间的差异也在逐渐减小,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挑战。
在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也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核心化模式,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家庭的和谐发展创造更加健康的氛围。
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
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犹太人与中国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比较犹太人:据犹太人的说法,犹太人一生有三大义务,第一便是教育子女。
在教育方面,犹太民族有一套他们自己独特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犹太民族自古就以尊重知识、注重教育而闻名于世。
他们认为“整个世界的存在只是为了孩童的教育。
”甚至直言:“当孩童肯在学校殷勤学习时,以色列的敌人就不能得胜。
”自然地,培养下一代的宗教素质和道德情操,责任就落到父母的肩膀上。
他们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替我们老师做了好多的事,的确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
因此,在犹太人的家庭中较为注重对儿童的早期教育。
家是教养孩童的中心。
每一个父母对儿童早期教育的高度重视,是犹太人重视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犹太作家艾斯顿说:家必须是培养犹太美德的场所。
世界上没有别的宗教及民族像犹太人般,如此强调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
每晚都给孩子讲(故事)书。
犹太人父母总是为床上的孩子讲(故事)书。
为躺在床上的孩子用温柔的声音悄悄地讲故事,期间孩子就会睡着。
在床边讲的枕边故事对语言发展特别有帮助,每天给学话的孩子讲(故事)书,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听着妈妈爸爸讲的故事,孩子们可养成丰富的情绪和想象力,对父母也会产生爱和信赖。
游戏和学习同步。
以色列的孩子们无论去哪里, 都组成4~5名幼儿进行活动。
就象这样,比起自己游戏,孩子们更熟练于多人游戏。
出生后3个月开始在家过共同生活。
以色列的孩子们从婴儿时起就和同龄们一起按照制定的规矩和根据时间表吃和睡, 很自然的获得和他人一起适应遵守的纪律。
游戏是社会的缩小版,孩子们在游戏中可学到遵守指定的规则,承认胜败和寻找其他解决方案方法,合力取胜法。
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一般犹太人的孩子从三岁起就必须接受文字的教育,而且不管这些文字的内容儿童是否能够了解,都必须不断反复加以背诵和学习。
此外,犹太人的父母不是每天经常跟婴儿说话,就是播放音乐给婴儿欣赏,或由父母轮流唱歌给婴儿听,他们时常在婴儿的摇篮或床边四周挂着许多图画,使婴儿能够经常观看,并且常常更换这些图画,以便刺激他们认知的能力。
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高中作文800字
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高中作文800字题目: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也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然而,中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却有着显著的差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家庭教育理念。
在中国,父母通常对孩子的期望值非常高,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学业优秀,未来能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
因此,他们会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教,并强调刻苦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严父慈母”的教育方式,虽然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但可能会对孩子产生过度的压力,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相比之下,西方的家庭教育则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自我表达。
父母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尝试和失败中学习和成长。
此外,西方父母也倾向于与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愿。
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接纳,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然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家庭教育,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中国的严格教育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韧的性格,而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则可以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和独立精神。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吸取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优点,摒弃其缺点,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结合中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
一方面,我们要像中国父母那样,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像西方父母那样,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和创新。
总的来说,家庭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
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爱,用智慧去引导,每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他们的梦想。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
外国学者对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中国家庭教育通常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考试成绩,强调学术优秀和
稳定发展。
而西方家庭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自主性,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激情,强调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2.教育方式:中国家庭教育通常采用权威和指导的方式,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和
决策进行严格控制。
而西方家庭教育则更倾向于采用引导和启发的方式,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和学习,尊重孩子的选择和决定。
3.教育内容:中国家庭教育的内容通常比较单一,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考试
技巧的训练。
而西方家庭教育的内容则更加多元化,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社交技能、情感管理、自我认知等方面。
4.教育期望:中国家庭对孩子的期望通常很高,希望孩子能够取得优秀的成绩
和稳定的工作。
而西方家庭则更注重孩子的兴趣和激情,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过分强调传统的成功标准。
总的来说,中西方家庭教育在理念、方式、内容和期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
通过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期望,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教育改革。
中西传统家庭生活对比研究
Vol.33No.10Oct.2012第33卷第10期2012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Soc.Sci)一、家庭的界定什么是家庭?很多学者都认为家庭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单元。
百度认为家庭是一个特殊结构:“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或共同经济为纽带结合成的亲属团体。
”维基百科把家庭描述为一个社会细胞:“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
”而牛津词典对家庭的定义则是:“Agroupconsistingoftwoparentsandtheirchildrenlivingtogetherasaunit”[1].也有学者认为,家庭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一定要提出一个终极的定义,应该从历史运动变化中去把握家庭的含义。
由此可见,家庭虽然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单位,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包括血亲、婚姻和经济等纷繁复杂的关系。
因此,对家庭这个社会细胞进行深入剖析,必然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中西家庭生活对比研究的意义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家庭均以各种形式存在过。
无论在哪个国家,家庭在社会治理方面均程度不同地显示出其根本作用。
为了保证维持家庭发挥其作用,很多国家甚至运用法律来对其进行规范管理。
家庭,对于所有人来说,更是一个温馨的字眼。
中国人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只要有了家,就有了安全感,无论走到哪里心里都会比较踏实,西方人也认为“Eastorwest,homeisbest”。
可见,对于家庭幸福的追求是古今同一、中外一致的。
本文对中西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家庭职能等内容进行对比与分析,旨在探讨对人类家庭生活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导的进步思想,以更好地指导文化全球化与民族大融合背景下日益复杂的现代家庭生活。
三、中西家庭生活比较(一)家庭观念:家庭本位VS个人本位中国社会的重要特点是“家庭本位”,“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上,更加注重家庭,强调家庭利益及它的生存与发展,要求个人服从家庭”[2]。
《浅析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影响》论文提纲
浅析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和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素质和品行,更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
最近两年的“虎妈”、“狼爸”事件让传统的家庭教育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究竟传统的中国的家庭教育模式更好,还是西方的家庭教育模式更好,这个问题人们继续热议着。
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早已被人认知,我们知道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出现了不同。
在教育中,中西方也同样产生了差异性,也差生了不同的效果。
本文以下将介绍中西家庭教育的不同,了解中西方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取长补短。
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我们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进自身的现代家庭教育,提升孩子的素质和能力,对祖国的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一、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一)家庭教育观念的传承中国和西方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种族、宗教、信仰等差异,家庭教育观念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代代传承到今天仍然有很多的不一样。
简要概述有一下差异。
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主要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古人从一开始就受着正统思想的影响,从小家长就给予孩子成长的很高的期望和明确的目标。
甚至导致这种目标被不断放大,家长从小就灌输给孩子诸如“悬梁刺股”等这些看似有些极端的学习方式,鼓励孩子用苛刻的手段激励自己学习。
西方社会,教育曾一度受到教会的影响,“在当时。
法国教会统治着法国的教育”。
虽然后来教会的势力减弱,教育获得了独立的地位,但是西方人的宗教信仰跟中国人就有了很大的不同。
这也影响到家长进行家庭教育。
(二)情感教育与体罚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爱的教育。
比较中外家庭观念差异作文
比较中外家庭观念差异作文家庭观念,这个东西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人们心中最深处的情感之门。
不过,这把钥匙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却有着不同的形状和功能。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看看这些差异到底是好是坏,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我们来说说中国的家庭观念。
在中国,家庭观念非常重要,人们认为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
所以,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睦、亲情至上。
在家里,大人们总是关心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而我们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回报家人的关爱。
中国家庭观念也有一些缺点,比如过分强调家庭责任,有时候会让人感到压力很大。
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家庭观念还是很好的,它让我们懂得了珍惜亲情、感恩付出。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西方的家庭观念。
在西方国家,家庭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但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在西方家庭里,父母往往会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尝试。
这样一来,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还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西方家庭观念也有一些缺点,比如过分强调个人主义,有时候会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
但是,总的来说,西方家庭观念还是很好的,它让我们懂得了独立思考、勇敢追求。
那么,中西方家庭观念到底哪个更好呢?这个问题嘛,我觉得没有绝对的答案。
因为每个国家、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一个好一个坏,关键是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比如在中国家庭观念中,我们可以学到亲情至上、孝顺父母;而在西方家庭观念中,我们可以学到独立思考、勇敢追求。
只有将这两种观念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人。
我们在借鉴其他国家家庭观念的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文化传统。
毕竟,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
我们要学会在尊重他人的也要尊重自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中西方家庭观念各有优缺点,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精选合集)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精选合集)第一篇: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希望有所帮助!(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
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
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论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与文化交际
试论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与文化交际摘要:本文从跨文化角度从家庭结构、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家庭教育等方面对中西家庭观念的文化差异及其根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古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任何国家、家庭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对人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中西方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
差异的表现: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它是家庭中的代际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同一组合形式。
中西家庭结构的差异体现了中系家庭观念的不同。
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中国血缘代际关系具有亲和力强、传递力强和持续力强的三大特征。
但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和推动,我国的家庭结构呈现出巨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特征:(1)家庭规模小型化(2)主干家庭(3)家庭类型多样化:以核心家庭为主,丁克家族、空巢家庭、单身家庭等也正在构成我国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内容。
相对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样重视。
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主干家庭微乎其微,此外,还有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等多种形式。
2、个人与家庭的关系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极强。
在个人、家庭、团体三者中,家庭占有异常突出的地位。
在处理个人和家庭的关系上,家永远是神圣的,第一位的,个人利益从属于家庭利益,往往两者合二为一。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和团体占有比家庭重要得多的地位。
家庭是社会的单位,但是它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个人。
对于西方人来说,人不仅是知识的主体、自然的主宰,更是社会和家庭的主人,在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中,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而家庭则是次要的。
3、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1)家庭角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庭对两性制造不同的角色分配,男性因其有力在家庭中是主导者,是经济的顶梁柱;而女性天生柔弱只可以是依赖者。
而且,“父权制”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一般来说,一家之主是家庭里德男主人,女性处于协助、服从的地位。
中国与犹太家庭政治教育的启示
中国与犹太家庭政治教育的启示一、家庭教育的内涵探讨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对家庭教育的研究。
当前,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界说。
但多数人认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自觉的、有意识的对未成年子女或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在这,我们从三方面对家庭教育的内涵实行分析。
首先,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的。
我们知道,学校是一种社会的教育组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仅仅是单纯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一种社会关系。
而家庭教育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但仅是单纯的社会关系,还表现为一种血缘上的自然关系。
其次,家庭教育有两种教育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使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实行的影响,比如对孩子实行表扬或批评,这是一种有形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它对子女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形成良好的家庭气氛等。
这是一种无形教育。
第三,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家长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文化修养的影响教育孩子。
其目的就是使孩子具有“生动的、活泼的、和谐发展的”生存权利、自主创造的水平和待人处事的水平,发掘他们独特的生命力,成为自己的主人。
二、中国与犹太家庭教育的差异性因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情况,中国与犹太家庭教育在各自的土壤和历史时期中都有了不同的衍生。
我们能够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区别。
(一)两个中心的不同:教师中心与父母中心。
纵观中国的家庭教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仅仅是入学前的一些潜移默化的教育,更多的是父母将教育的中心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忽略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
而家庭一直是犹太教育的主要场所。
犹太人非常强调父亲对子女的教育。
在他们看来,父亲是上帝委派的第一位教师。
父亲的职责不但仅是要把子女抚养长大,而且要第一个把神圣的契约与律法传授给他们,教会他们如何做一个犹太人。
(二)两个重点的不同:知识与创新。
中犹传统家庭观念之比较研究
中犹传统家庭观念之比较研究刘湘于 2011年04月25日,10:58 (60)点击上图:开封犹太人(来源:/tours/china9.html)中犹传统家庭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也有不少差异。
两民族传统家庭都由几代人组成,具有高度的亲密关系和凝聚力。
此外,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伦理也是中犹传统家庭的一个显著特点。
但中犹家庭的差异也比较明显,最为突出的是两种家庭在等级和对待两性观念上的差异。
中犹传统家庭观念之比较研究随着改革推进和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中国的家庭形态和家庭观念正在更新。
传统的犹太家庭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它有许多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的内容。
如果把中犹家庭进行一番比较,取长补短,对于中国现代家庭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之需要无疑是有帮助的。
一中犹传统家庭都属扩大式家庭。
其特点是:家庭由几代人组成,家庭成员拥有统一的财产,共同的祖先崇拜;父子关系是整个家庭延续和分化的轴心;长辈受人尊重,家庭成员通力合作,具有高度的亲密关系。
当然,这只是中犹传统家庭最根本的共同点。
如具体研究两种家庭的内涵,它们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教育,这是中犹传统家庭的一个重要共同点。
对任何民族来说,家庭教育固然有其显著的意义,但对中犹民族而言,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犹太人看来,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责无旁贷,尤其是父亲,他对孩子的教育是犹太文化与种族延续的重要保证。
《圣经·箴言》指出:“父亲要给子女的教训,就是智慧之言”。
[1]这种重教观念,几千年来一直为犹太家庭所奉行。
中国重家教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
孔子就是一位突出代表,有关他的一些家教名言,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传统的中国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十分强烈,因而,即使是穷苦人家,也尽其所能为子女创造读书的条件。
此外,中犹传统家教中也有许多共同内涵。
首先,两民族都很重视德育。
犹太人历来把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
《旧约·弥迦书》指出:“世人哪,耶和华正指示你们为善,他向你要的是什么呢,只要秉公行义,好怜悯,存谦卑之心,与你的神同行”。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从历史上来讲,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很强的,家族意识也较强烈,例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先是姓,再是名,名中往往还有一个同一辈分的人统一采用的用来标志辈分的字,姓作为家庭乃至家族的标志,中国人把他放在最前面,代表自己的名放在后面,在一个侧面也证明了在中国人眼里,家庭是远远高于自己的,先有家庭,后有了自己。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并不是为了评判出谁好谁不好,而是要了解差异,正视不同,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任何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都有值得别的民族学习的地方。中西方之间家庭观念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传统上的不同,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好或绝对坏的。文化也是一样,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应当承认、尊重和学习不同的文化。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认真。西方的社会的根基在个人,西方文化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赞扬人的价值,提倡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发展。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平等。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这么多依赖性,子女中学毕业后就不在家里住,年轻人以独立自主为荣。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为依赖,子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双方没有这么多义务与责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平等。
社会和家庭对待老人仍然可以反映出这种独立和个人主义。他们的财政支持通常由社会福利和健康系统提供以减少家庭依靠。总的来说,老人会寻找他们自己的朋友而不是从情感上依靠他们的孩子。美国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住。在西方多数国家,老人老年后实在养老院等福利机构度过,美国社会总的来说是属于年轻人的。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中外幼儿家庭氛围比较与分析 ——中国与犹太国家的家庭氛围对比研究
中外幼儿家庭氛围比较与分析——中国与犹太国家的家千寻刚满一岁的时候,我遵循儿科医生的建议,“让孩子成为小话唠,大人先变成大话唠”。
那段时间,每天带她出门,我就会一直跟她说个不停:千寻,快看,汽车,汽车跑得好快呀;好大一棵树呀,这棵树好高,下边还有小花;千寻,抬头,树枝上有一只小鸟。
……就这样神经病似地天天说,她终于在两岁左右迎来了语言爆发期。
不过,那时和千寻的聊天,大部分时候是我的“独角戏”。
我说很多,她哼哼唧唧,吐出含混不清的词语和七零八碎的短句。
内容以“认识物品”为主,没什么内涵(她也听不懂),属于“无意识聊天”。
但千寻三岁后,我发现,她掌握的词汇量增加速度很快,说话明显溜了,再加上智力也有增长,以前理解不了的话,现在可以去琢磨、消化。
我们之间的聊天就开始变得有趣,多了斗智斗勇的成分。
比如,在高的滑梯上,她有点胆怯,一定要牵着我的手一起滑下去。
我逗她:“你是不是害怕呀?”她却说:“我才不害怕呢,我们是好朋友,所以要牵手一起滑!”虽是顾全面子的借口,竟让我无言反驳。
类似这样的对话还有很多。
但当时,我只是单纯地乐在其中,并没有有意识地让话题“再深入点儿”。
后来,我有了一个机会,去学习犹太精英家庭的教育方式“海沃塔”。
海沃塔(Havruta),是犹太家庭培养了无数杰出人士的教养秘诀,也是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的源头,除了扎克伯格,还有很多牛人,如Google创始人佩奇&布林、英特尔创始人格鲁夫、甲骨文创始人埃里森、爱因斯坦、佛洛依德、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乔治·索罗斯,都是“海沃塔”教养出来的孩子。
Havruta的意思接近英文单词fellowship,即伙伴关系。
表示两人一组,通过提问、回答、对话、讨论来研究、学习某个问题。
用在家庭教育中,就是把父母与孩子的简单聊天变成提问讨论,让聊天富有含金量。
你可以把“海沃塔”理解为犹太精英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聊天模式,他们的聊天不是闲话家常,而是有意识的,每天固定时间的头脑风暴。
中、犹传统婚姻观之比较
作者: 王彦敏
作者机构: 德州学院历史社会学系,山东德州253023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136-138页
主题词: 先秦儒家;犹太教;婚姻观;生育观
摘要: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是两个十分重视婚姻的民族。
两个民族在传统婚姻观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婚姻被看成是君臣、父子等级人伦之根本,家族兴衰之关键;犹太婚姻被赋予“天人合一”的宗教神圣气质,被纳入了浓厚的宗教神学架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绝对真理;犹太妇女则在婚姻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
在生育观上,优生原则在古代犹太社会已得到高度重视。
中国传统的婚姻原则是一夫一妻多妾制;犹太传统认可但不鼓励一夫多妻制。
在婚姻程序上,犹太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内涵得到了较多的体现。
中、犹传统婚姻观之比较-2019年文档
中、犹传统婚姻观之比较一、婚姻的社会地位中国传统的婚姻被看成是君臣、父子等级人伦之根本,家族兴衰之关键。
未婚男女的终身大事,受到朝廷、官府、父母、媒妁以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婚姻的庄严、神圣和中国人对婚姻谨慎而不草率的郑重态度。
婚姻不仅是男女之私,是男女双方感情上的结合,而且是一种社会行为,有着它特定的社会目的。
《礼记?婚义》载:“婚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男女婚姻是为了繁衍后代,承继香火,这是婚姻的根本主题。
而“合二姓之好”则主要是通过婚姻建立异姓政治联盟,以达建立巩固政权、维护政治集团利益的重要目的。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婚姻不仅超越了其作为动物的最基本的自然属性,而且赋予了其特定的社会属性和宗族属性。
犹太婚姻被赋予“天人合一”的宗教神圣气质,被纳入了浓厚的宗教神学架构。
按照希伯来《圣经》,婚姻的目的有三:“一是男女互助……。
二是性亲近……。
三是延续和繁衍人种。
”基于此,婚姻的神圣和权威在犹太人跟中是不可动摇的,履行婚姻就是遵循上帝的诫命。
《塔木德》中强调:“不结婚的人生活中没有快乐,没有幸福,没有好事”;“未婚的男人并不是完全意义的人”。
《圣经》中上帝与以色列之间的关系多次被描述为夫妻问的婚姻关系,这有两层蕴意;第一,婚姻是一种神启,通过这种神圣的“联盟”,男人和女人得以融入神性宇宙秩序中;第二,上帝与犹太人之问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至为密切的关系,犹太人是上帝的“特选子民”。
拥有这种优越感的犹太人更是有责任有义务通过慎重的婚姻繁衍后代,以使这支选民纯而又纯、优而又优、多而又多地延存下去。
对于古代以色列而言,婚姻最初只是男女双方及其家庭间的一种民事契约,但作为一种神圣“盟约”,它也是一种圣事,是一种宗教认可的具有神性宇宙重要性的人类社会基本组织形式。
《塔木德》时代,犹太婚姻行为及观念从世俗事务向神性事务彻底转化。
二、婚姻关系上的男尊女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被看作是“天经地义”的绝对真理,并在传统道德价值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研究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研究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家庭的核心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也导致了家庭核心化的异同。
本文将就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进行研究,以期对不同文化下的家庭核心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为跨文化交流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家庭结构中西方家庭在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社会,家庭核心化主要体现在小家庭结构上,即核心家庭主要由夫妻和子女组成。
而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家庭结构更加复杂,包括夫妻、子女、父母和祖父母等多代人居住在一起。
这导致了中西方在家庭核心化上的明显差异,西方家庭更注重核心家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中国家庭更强调整个家族的凝聚力和亲情。
二、家庭角色在家庭核心化中,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家庭中,夫妻双方通常会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照顾子女的任务,注重平等和合作。
而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男性通常承担更多的经济责任和外出工作,而女性则更多地承担家庭照顾和教育子女的责任。
这种角色分工的不同也导致了中西方在家庭核心化上的差异,西方家庭更强调平等和合作,而中国家庭更注重家长的权威和责任。
三、教育观念中西方在教育观念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家庭中,父母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性,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
而在中国家庭中,父母更注重孩子的成绩和行为规范,强调孝顺和家庭观念,更多地要求孩子听从父母的安排和要求。
这种教育观念的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在家庭核心化上的异同,西方家庭更注重个性和自主,而中国家庭更注重孝顺和家庭观念。
中西方在家庭核心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点,也丰富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
面对不同文化下的家庭核心化,我们需要更加包容和理解,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也可以借鉴不同文化下的家庭核心化特点,为我们构建更加和谐和美好的家庭关系提供启示和借鉴。
希望本文对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进行了一定的解析,能够为对不同文化下的家庭关系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中西家庭观念的差异
——看《十分钟看懂中国》有感最近看了《十分钟看懂中国》,感触良多。
就内容而言,是很有针对性的,也道出了当今中国的部分现状。
在此,仅发表一下由影片所引发的笔者对中西方家庭观念的看法。
在视频中提到“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吃年夜饭;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也发生于春节期间,亿到两亿农民工会带回一年的收入,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吃饭时菜放到中间,大家一起分享”,这些都是中国家庭观念强的标志。
尤其是春运问题,外国人对中国的“春运”很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固定时间回家?为什么必须回家?为什么在火车站等上几天只为求上一张回家的车票?我想那是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看,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从小学习的《弟子规》;中国《二十四孝》;无不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
这种家庭观念是在传统的农耕经济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和以父系传统的血亲系统下形成的世代相续的家族集团影响下形成的。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中,游子归家给长辈拜年,向亲友问好,正是对“孝悌”的最好阐释。
这就如同西方人对教堂做礼拜的执着。
春节归家、圆桌分享式用餐、子女赡养老人、几代人同住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家的重视。
而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和我们却截然不同。
在西方重视个人,个人主义决定了他们不依附于家庭、也不依附于他人,是倾向于一种自我依赖。
家庭与个人只存在暂时性的纽带,是不稳定的。
十八岁后独立生活、喜爱吃自助、不鼓励奉养老人都体现了他们的个人主义。
这也同他们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西方大都有完善的福利制度,基础教育、养老都由国家出钱,孩子不必担心上学问题,老人不必担心赡养问题。
在西方,18岁搬出去住,是父母提倡也是子女所认同的,因此他们认为中国父母长期与已婚子女共住一个屋檐下匪夷所思。
不仅如此,外出就餐、购物,一般西方人会分开付账,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干涉,而中国却是子女付账。
前些日子看了有关美国人生活的一则消息,在美国生儿育女是个人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孩子,也应按照社会上的劳务标准支付费用。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研究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研究家庭核心化是指家庭中的核心地位逐渐凸显出来,成为家庭中最核心的一部分。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异同,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在于家庭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一切的基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传统中国家庭通常以三代同堂为主,老人在家庭中拥有高度的权威地位,是家庭核心的象征。
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结构往往以小家庭为主,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在家庭中的表达更为突出。
家庭核心可能是夫妻的关系,或者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更多地依赖于个人选择和亲密关系。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体现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
在中国文化中,教育是家庭的核心任务之一,父母往往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发展非常关注,严格的教育方式常常被采用。
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培养独立性、自我表达和决策能力。
家庭核心也更多地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相关联。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还可以从家庭活动和交流方式上进行对比。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亲密关系非常重要,家庭活动往往以团圆、共同吃饭和庆祝节日为主。
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活动更加自由和多样化,个体的需求和兴趣更大程度上得到了尊重。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的异同也表现在家庭权威和决策方式上。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权威通常由年长者拥有,决策多由长辈或家庭核心成员做出。
而在西方文化中,决策更加平等,每个家庭成员都可以参与到决策过程中。
中西方家庭核心化存在许多异同。
中西方文化中的家庭结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家庭活动和交流方式以及权威和决策方式都有所差异。
了解和研究这些异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家庭价值观念,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犹传统家庭观念之比较研究刘湘于 2011年04月25日,10:58 (60)点击上图:开封犹太人(来源:/tours/china9.html)中犹传统家庭有许多相通之处,但也有不少差异。
两民族传统家庭都由几代人组成,具有高度的亲密关系和凝聚力。
此外,重视家庭教育和家庭伦理也是中犹传统家庭的一个显著特点。
但中犹家庭的差异也比较明显,最为突出的是两种家庭在等级和对待两性观念上的差异。
中犹传统家庭观念之比较研究随着改革推进和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中国的家庭形态和家庭观念正在更新。
传统的犹太家庭有很多可借鉴之处,它有许多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中国的内容。
如果把中犹家庭进行一番比较,取长补短,对于中国现代家庭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之需要无疑是有帮助的。
一中犹传统家庭都属扩大式家庭。
其特点是:家庭由几代人组成,家庭成员拥有统一的财产,共同的祖先崇拜;父子关系是整个家庭延续和分化的轴心;长辈受人尊重,家庭成员通力合作,具有高度的亲密关系。
当然,这只是中犹传统家庭最根本的共同点。
如具体研究两种家庭的内涵,它们还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教育,这是中犹传统家庭的一个重要共同点。
对任何民族来说,家庭教育固然有其显著的意义,但对中犹民族而言,这一点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犹太人看来,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责无旁贷,尤其是父亲,他对孩子的教育是犹太文化与种族延续的重要保证。
《圣经·箴言》指出:“父亲要给子女的教训,就是智慧之言”。
[1]这种重教观念,几千年来一直为犹太家庭所奉行。
中国重家教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
孔子就是一位突出代表,有关他的一些家教名言,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传统的中国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意识十分强烈,因而,即使是穷苦人家,也尽其所能为子女创造读书的条件。
此外,中犹传统家教中也有许多共同内涵。
首先,两民族都很重视德育。
犹太人历来把德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重要位置。
《旧约·弥迦书》指出:“世人哪,耶和华正指示你们为善,他向你要的是什么呢,只要秉公行义,好怜悯,存谦卑之心,与你的神同行”。
这种以善为本的观念,成为犹太人日常生活中的伦理规范。
犹太儿童从小就接受这种德育教育,起先接受来自父母亲的训诲,稍大后则学习宗教经典和祖先的训诫。
中国家庭重视德育的传统也由来已久。
孔丘可谓中国古时推行德育的一个典型代表。
他提出的德育内容,可以用“仁德”两字来概括。
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家庭德育。
其次,两民族都很重视知识教育。
犹太人有一句名言“知识是最可靠的财富”。
在犹太家庭中,为了使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父母可以不惜倾家荡产。
因此,不论古今,犹太家庭成员中的识字率都一直很高。
在中国知识一向被当作万能的法宝。
古人云“人有知学,则有力量”,“书乃随身之宝”,“家有万金,不如藏书万卷”,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对知识的重视程度。
重视家庭伦理,这是中犹传统家庭的一个共同特点。
犹太人自古就重视家庭伦理,历来有孝敬父母的传统。
孝敬父母作为一项教义在圣经和《塔木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摩西十诫》第五条规定:“当孝敬父母,使你在世的日子,能在耶和华——你的上帝所赐给的地上,活得长久。
”[2]《塔木德》称:“孝敬父母的律法举足轻重,因为神圣的上帝认为这比敬奉他自己还要重要”。
这种道德规范千百年来一直沿袭。
在中国,重视家庭伦理的观念早在奴隶社会后期就已萌生。
秦汉时期出现的《孝经》使这种道德规范更加系统化。
《孝经》开宗明义讲:“孝为百行之首”,把孝看成是一切德行之根本。
“三纲五常”中的“三纲” 表现在家庭关系上,就是强调“孝”和“顺”。
古代这种家庭伦理观念,至今在中国仍有很大影响。
解放后,中国颁布的婚姻法,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的义务,是对古人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此外,注重长子作用,也是中犹家庭伦理中一个重要的相似之处。
在中犹家庭观念中,长子的作用十分重要。
中国有“长兄如父”之说法。
父与兄常被人们并称为尊长——“父兄”。
在儒家经典中,“孝”就是爱父母,“悌”就是爱兄长。
“孝悌”信条作为维系中华家族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定了人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名分”。
在犹太人看来,长子也具有一定的特权。
长子的权力在《圣经》中就被加以肯定。
希伯来法典规定:“死者的儿子们对死者的财产都有继承权,但长子有优先权,他可分得财产的一半,或是其弟的两倍。
”[3]不仅如此,长子还拥有承袭父亲权威的优先权。
如果某家族的父亲死了,继任的家长应当是他的长子。
犹太人认为,长子代表着父亲的威望和荣誉。
凝聚力强,这是中犹传统家庭的一个重要相同点。
如前所述,两种家庭都属扩大式家庭,拥有共同的血缘关系、统一的祖先崇拜、公共的家产和家谱等。
这些因素不但从生物学本能上联系着每一个家庭成员,而且还从心理、精神以及物质上加强了所有成员之间的联系,强化了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从而使家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中犹人民都对家庭怀有深厚的感情,把它视为自己的依托和归属。
传统的中国人和犹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故土,思念家乡是在外游子强烈的心理需求和内在的冲动之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反映了中国人思乡怀亲的普遍心理。
类似的诗句,在犹太人的文学作品中也比比皆是。
中犹人民的归根意识尤为强烈。
犹太人普遍认为,人死后,不能尸存异乡,魂离宗祖。
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终得“解甲归田”,或者是“落叶归根”。
此外,中国人和犹太人还有共同的祭祖传统。
每当祭日来临,双方都以隆重的纪念方式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
中犹家庭的每个成员都能尽力维持家庭和睦,家庭具有极大的内聚力。
对双方来说,家庭作为一个以血缘关系结成的独特单位,是他们籍以享受天伦之乐的小天地,因而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十分珍惜这种美好氛围,都能尽力来维持这种家庭的和睦。
无论是在中国人还是犹太人中间,三世同堂和四世同堂的情况都十分普遍。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家庭观念就比较淡薄。
二中犹传统家庭的共同点确实很多,但存在的差异也不少。
认识这种差异比认识相同点甚至更为重要。
首先,中国家庭特别重血缘,而犹太家庭相对要弱些。
这种区别首先反映在语言方面。
在汉语中,有关血缘的词汇非常丰富。
如表示共同祖先的“血亲”、“血脉”、“血统”等;表示亲族集团的“宗族”、“家族”等。
中国人在区分亲族集团成员的称谓上更是发达。
如中国父系血亲就可包括九代直系、五代旁系,亲眷总数多达二十一种。
而希伯来语中有关血缘的词汇就比较少,通常一词多义。
中国人称呼父系与母系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
如汉语中称父亲的兄弟为叔伯,称母亲的兄弟为舅舅。
而犹太人的称呼中却没有这方面的区别,对二者采用同一个词。
上述差异在实际生活中同样也很明显。
中国人比犹太人更关心的往往是与自己血缘关系最密切的人和事。
对于中国人来说,有血缘关系者最为重要、也最为可靠,因而给以深厚的感情和诚挚的关怀,至于外人则与他们关系不大。
中国人决不会将祖先遗留下的财产交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姓人来分享。
而犹太人所关心的面则要广泛得多。
除了直系亲属外,通常还包括那些长期生活在一起但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女婿,有时也可得到与儿子一样的财产继承权。
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通常比犹太人更注重对方的家世,中国人往往喜欢打听对方的家庭背景,总是习惯把对方的品行好坏与其父母和家庭情况联系起来进行评价,甚至在政治生活中也是如此。
各朝选拔官吏,都把家族是否清白看得非常重要。
这种重家世的思想基础就是血统观念。
相反,犹太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注重个人的品行,家世对个人并非构成绝对影响。
姓名本是一种记号,原本是为分清彼此而用的。
但由于中犹民族在血缘观念上存在差异,在命名的具体做法上有很大差别。
传统的中国命名带有明显的血缘标记。
中国人名中有所谓“族名”,它既是宗族结构秩序的形象体现,也是亲族集团内部的认同标志。
族名往往将辈份与名的形式联系起来,做出相应的规定,以此来体现血亲关系。
犹太人在给孩子取名时血缘意识却没这么重。
取名通常与父母亲当时的处境,或与婴儿出生时的状况有关。
其次,中国家庭中等级观念较强,犹太家庭中的这种观念相对要弱些。
两种家庭中,中国家长的特权比犹太家长的要大得多。
在中国,家长与家属是两个不同的等级,二者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权益、义务截然不同。
“家无二主,尊无二上”,家长权力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
在犹太家庭中,虽说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但家长的这种权力却没有那么绝对,家属成员也有表达意见的自由。
与此相联系,中国家庭的子女对家长的权威必须绝对服从,而犹太子女在这一点上相对要自由些。
在中国,家长要求子女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意志和命令,子女对父母要“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乎心”,[4]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不能背逆父母的旨意,都要顺着家长的心愿。
如果违背了家长的意志,就属不孝。
这在婚姻问题上反映尤为突出。
中国婚姻的一般原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所谓“父母之命”表现为父母对子女的婚姻具有决定权,而当事人则对自己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
中国甚至还有“指腹为婚”的习俗,即当两个胎儿还在母体中时,他们的婚姻就被父母决定了。
当子女有了意中人,与“父母之命”发生对立时,其结局大多为子女私情服从“父母之命”。
与此相反,犹太子女在家长面前,除了服从外,也有表露自己意见的机会。
年轻人在婚姻问题上,虽多由父母做主,但有时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
犹太人也有预订婚约的习俗,但子女成年后,对此有自主权。
假如不愿意,即可废除该婚约。
“未经两者同意之婚姻即无法律效力”[5]是犹太人普遍遵守的原则。
在传统中国,家长对于不孝子女是用严厉的家法加以惩罚,对于公开的叛逆者,甚至可以处死。
《晋律》规定:“违反教令,敬恭有方,父母欲杀,皆许之”。
在犹太家庭中,家长决不能随意以专横的方式行使统治权,他的权力必须受到风俗习惯及传统礼仪的约束,尤其受到宗教和法律的约束。
“这是上帝说的”这句话,有很大的约束力和指导意义。
两种家庭家长权力上的差异,同样还反映在这种权力持续的时间上。
中国家长的权力,可以说是来自他是“父亲”这一生物学意义上的事实。
因此,只要他还活着,就一直拥有这种权力。
尽管在一些情况下,他的权力实际上已由儿子代替,但在许多关键事情的处理上,他仍然拥有决定性的发言权,这种权威一直要持续到死。
因此说,中国的家长权是“终身制”的。
犹太家长的权力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
当最后把权力全部移交给儿子后,便开始安度晚年,不再插手家事。
有时犹太家长也会在去世之前,将家产全部分给子女。
这在传统的中国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家庭总是在家长死后,才将财产分给下辈。
两种家庭在等级制上的差异,还反映在婚姻离异标准上的不同。
在传统中国,男子可以随意休妻,女子却不允许提出离婚。
即使妻子受到百般虐待,只要丈夫不提出离婚,妻子就得维持这种痛苦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