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097bc6e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c.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学习古诗的阅读和理解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勤奋、坚韧、乐观等。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并理解《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的内容、意境和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正确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生活实际联系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情境。
2. 朗读古诗:学生自读、齐读、个别读,注意读音、停顿、语气、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意:逐句解读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点评、引导、总结。
5. 背诵古诗:学生自由背诵、齐背,巩固记忆,加深理解。
6. 拓展延伸:介绍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苏轼、叶绍翁3. 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4. 重点词语:寒山、石径、白云、深处、霜叶、停车、坐爱、枫林、晚霞、橙黄、橘绿、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渔灯、思客、故园、篱落、一灯明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aa4d4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07.png)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2、认识并会写诗中的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理解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感受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我们的中华文化宝库中,古诗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三首古诗,领略古诗的魅力。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三首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指名朗读,正音。
4、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节奏,教师可以通过划分节奏线的方式帮助学生。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字形,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2、教师重点指导难写的字,如“陵”“辞”等,学生进行书写练习。
(四)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进行补充和讲解。
(五)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学生结合诗句和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
3、教师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六)朗读背诵1、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
2、尝试背诵三首古诗。
(七)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字、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2、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
2、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出来。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较好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但在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古诗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古诗词三首》精选教案(第一课时)
![《古诗词三首》精选教案(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7f4c1fa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7.png)
《古诗词三首》名师教案(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突出对学习方法的引导,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4.感情朗读,指导背诵,升华情感。
(二)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初读古诗,正确朗读。
2.借助注释,了解诗意。
3.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出示课后第3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补充学习小贴士:
①选择其中一句诗,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在这句诗中你最欣赏的字或词是什么?请你圈一圈。
(3)根据小贴士的提示进行描述。
(4)出示相应的图片及视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5)感受诗中的色彩美、动态美和静态美。
【设计意图】借助自学提示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感,从而感受古诗中的意境。
4.感情朗读,指导背诵,升华情感。
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5b71c2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57.png)
《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三首古诗词;理解三首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完成《泊船瓜洲》的学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泊船瓜洲》;理解诗词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领悟诗词中的意境美,学会欣赏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教师简要介绍古诗词的历史地位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师板书课题《泊船瓜洲》,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教师提问。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彼此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欣赏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学会欣赏古诗词的美。
(2)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情感。
(2)学生跟着音频文件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泊船瓜洲》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七、作业设计1. 抄写《泊船瓜洲》全文,注意字迹工整、美观。
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c2b7a6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b.png)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包括《寻隐者不遇》、《池上》、《小儿垂钓》三首古诗。
这三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人的风采,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简单的解释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诗阅读技巧,如注重韵律、理解意境、品味词句等,培养对古诗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三首古诗,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美妙之处,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生活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来培养。
2. 古诗的意境和词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词句理解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需要通过讲解和引导来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古诗朗读录音、黑板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三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朗读:播放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并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3. 讲解:逐句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词句。
4. 背诵:让学生分组背诵三首古诗,培养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2. 内容:三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基本内容、意境和词句理解等。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和背诵:回家后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第3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3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0e16c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1.png)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诗句谈话导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1.出示传统节日诗句: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大家先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所说的古诗或者词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的场景。
(课件出示):(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学生自由回答。
清明节中秋节3.追问:那你知道清明节的前一两天是什么节日吗?(寒食节)4.课件出示《寒食》和《十五夜望月》的插图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两首诗,感受两位诗人的浓浓思绪。
学习任务二:学习《寒食》(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学习古诗“四步法”,即:“理解诗题,走近作者;读准字音,读准诗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情。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点拨,通过补充资料等形式辅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情。
)1.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交流资料,了解寒食节。
(2)指名学生说。
【预设】寒食节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禁火习俗、取新火习俗、“改火”习俗)(3)小结: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
过去在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4)了解作者韩翃(课件出示)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
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2.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课件出示)[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指名读。
(2)教师适时强调:“侯”字读“hóu”,书写时要与“候”区别开来,中间没有短竖。
第3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3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63b6cb53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9.png)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联结经验导入新课一、单元回顾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
本课选编了三首古诗词,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三首诗词都写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寄情,是引领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的诗词佳作。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阅读学习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因此本课教学主要通过创设情境,想象画面,有感情诵读的方法来指导学生读懂诗词,感受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审美的情趣、享受审美的乐趣。
2.上节课通过学习《丁香结》,阅读了许多古诗词中的诸多意象,如,丁香结、明月、梅花、折柳等,提到这些事物,大家能联想到哪些诗句?出示: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三首古诗词中《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由所读内容想开去。
自主阅读诗句,你能想到什么样的画面,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习任务二:自主阅读,汇报成果1.自主阅读:①能读准字音,能读出节奏。
②能借助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③能结合资料,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宿建德江》自学成果展示。
①解诗题,读诗题。
(事件:宿;地点:建德江。
朗读节奏:宿/建德江。
)德dé(美德、德行、品德)多音字:宿sù(宿舍) xiǔ(一宿) xiù(星宿)②有感情地范读古诗,划分节奏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③关注“移舟泊烟渚”中多音字“泊”读bō,和“渚”的读音zhǔ,意思是: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3.自由朗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理解课题。
“西江月”是词牌名。
“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出塞》教学设计
![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出塞》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f69db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87.png)
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背诵《出塞》这首古诗。
2.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绪。
二、教学重点1.背诵《出塞》这首古诗。
2.领会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王之涣的《出塞》原文以及课文注释。
2.备课好板书内容和PPT讲义。
3.准备好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源以辅助教学。
4.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学生座位整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出塞”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逐渐进入课文。
2. 学习课文(10分钟)1.教师朗读《出塞》,鼓励学生跟读。
2.解释生词和诗句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全文。
3. 分组学习(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出塞》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朗读和解析。
4. 背诵训练(15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分段背诵《出塞》,注重语调和抑扬顿挫。
2.让学生互相帮助,巩固背诵内容。
5. 情感表达(10分钟)1.让学生就古诗中的情感进行自由表达,可以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
2.欣赏学生作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古诗。
6.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简单总结,强调古诗的意义以及学习收获。
2.布置《出塞》的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并背诵整首古诗。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出塞》,拓展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2.配合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和朗诵新的“出塞”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背诵古诗《出塞》来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多地体验和理解古诗文,发现其中的美和哲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审美和表达能力。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三首》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b9092e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7b.png)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洛”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背诵两首古诗。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第七单元篇章页上罗曼·罗兰的名言,引导:请你读读第七单元篇章页上的这句名言,你从中明白了什么?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法国]罗曼·罗兰预设1:一个人的品格是多么重要!预设2: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2.过渡: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诗歌中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
(板书:古诗三首)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体现精神品质这一特点,借助篇章页的名言激趣促思,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好感情基础。
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芙(fú)”“蓉(rón g)”“洛(luò)”“卢(lú)”“纶(lún)”“单(chán)”“遁(dùn)”“冕(miǎn)”“砚(yàn)”“乾(qián)”“坤(kūn)”。
人教部编版《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六年级(上)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六年级(上)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ce9262bceb19e8b8f6baf8.png)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自学《竹石》一课。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理解托物言志写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石灰吟》(板书课题)。
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这首古诗作者是(于谦)。
课前,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项预习任务,了解一下于谦。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通过什么途径获得了哪些关于于谦的知识?预设找两到三个同学来回答。
(二)感知理解1.初读那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将古诗朗读三遍,注意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理解诗的意义。
学生自由朗读找三名同学示范读教师和学生合作朗读2.理解通过以上多次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所吟咏的对象是(石灰)。
那课前,老师还有一个小任务是搜集石灰的相关知识。
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搜集成果?预设:说出古代和现代石灰的炼制方法。
石灰的组成成分。
石灰的特点。
那结合同学们搜集的资料,谁能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于谦吟咏的事物就是石灰的呢?预设:千锤万凿、烈火、粉骨碎身、清白。
是呀,就是这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吟咏的就是石灰。
那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同桌两个人说说诗的大意。
同桌自由交流。
那谁愿意尝试着来说一下:采自深山的石灰石经过一次次锤打,经过烈火无情的焚烧,但他把这都看成是平常的事。
(同学集体读前两句)哪怕是让他粉骨碎身也不怕,因为它要把清白留在人间。
(同学集体读后两句)3.感知这首诗句意比较容易理解,但有一点我比较疑惑,诗中很多地方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石灰是有人的思想和感情。
你在读读诗中哪些词句让你也有这样的感受。
自己默读一下,找一找画一画。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c0c4efb0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c4.png)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以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的《古诗三首》为教学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欣赏三首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授并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抽象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2.板书:古诗三首的诗句以及关键词3.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古诗音频或视频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播放《静夜思》古诗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2. 学习《静夜思》1.老师带领学生认读并分析《静夜思》的内容和情感。
2.学生跟读诗歌,品味其中的意境。
3. 学习《春晓》1.老师介绍《春晓》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分组朗读《春晓》,展示诗歌的活泼与清新。
4. 学习《将进酒》1.老师介绍《将进酒》的诗句,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豪迈和豪情。
2.学生模仿诗歌中的节奏和情感进行朗读。
六、活动设计通过诗歌朗读比赛、分组讨论、诗歌填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七、拓展延伸以《古诗三首》为起点,拓展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和欣赏,引导他们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
八、课堂小结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文的重要性和美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活动和阅读。
九、作业布置让学生背诵并理解《古诗三首》,并写下对这三首诗的感想和理解。
十、反思与展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希望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更多地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优秀的文学作品。
以上是第一课时的《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e592a1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2.png)
1《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为学生认识古诗的韵律形式,诗歌的构思和艺术技巧,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2)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作者和意义。
2.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教学和学习,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语言艺术鉴赏能力;(2)提高学生的思辨和判读能力,发展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2)通过课堂学习,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底蕴和历史的厚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准备1.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2.教学材料:《古诗三首》以及相关课件和教学PPT等3.教学环境:根据课程需求调整教室环境,保证课堂效果。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一些古诗相关的图片和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同时导入本课学习内容,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基本的认知。
2.整体阅读《江雪》(1)先让学生自己默读一遍《江雪》,再带领学生一起读过一遍,让学生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介绍古诗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让学生知道柳宗元是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代表作品有《五经正义》和《永州司马懿传》等,他的文学作品风格清新隽永,语言简练深刻。
(3)深度解读《江雪》,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古诗的细节(如雪花、江流等),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如忧郁、孤独、寂静等)。
(4)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情感和内涵。
3.分组阅读《登鹳雀楼》(1)课前教师把《登鹳雀楼》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中提取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分配给不同的小组进行阅读和分析。
(2)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分析结果,教师在旁边引导学生,提醒学生注意全文结构,理解作者的情感构思和谋篇布局。
(3)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方案讨论和交流,一起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4.交流学生的思考和阅读成果通过小组讨论和个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6aed7a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b2.png)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明目标
1.明确本单元的单元导读和语文要素。
2.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能力增长的首位,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通过谈话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之时,做到教学有的放矢。
】
二、找法解内容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预习
通过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的方式来学习生字词。
3.指导书写“寒、霜”。
4.了解主要内容。
通过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也可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读课文,读通读顺句子,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三、品读养人文
(一)品读诗句
1.齐读古诗。
2.学习“远山寒山石径斜”。
(1)通过借助注释、借助图片,联系生活、联系生活来理解难懂的词语。
(2)学会难懂的词语的方法
(3)理解诗句的意思。
3.学习“白云生处有人家”。
(1)用上面学到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2)理解诗句。
(3)老师引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e7ea7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c.png)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渲染等方式,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究诗歌的意境。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朗读与背诵:学生集体朗读、个人展示朗读,并尝试背诵古诗。
6.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古诗。
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杜牧、张继、王安石3. 古诗:《山行》、《枫桥夜泊》、《泊船瓜洲》4. 诗意:描绘山水美景,表达诗人情感5. 背景资料:介绍诗人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诗歌鉴赏,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搜集更多关于杜牧、张继、王安石的诗作,进行拓展阅读。
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案九:《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案九:《古诗三首》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8696f689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3.png)
教案九:《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境。
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一起感受古诗的魅力。
介绍三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
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
(暮、瑟、缘、降、骚、逊、输)
指名分别朗读三首古诗,纠正读音。
理解诗意
逐句讲解三首古诗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暮江吟》描写了傍晚时分江面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题西林壁》通过描写庐山的不同景象,告诉人们要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雪梅》通过对雪和梅的比较,阐述了事物各有所长的道理。
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体会三首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情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人的情感。
指导书写
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如“暮、吟、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重点指导“暮、吟、庐”等字的书写。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95eda1d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6.png)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学会古诗书写格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学会古诗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猜古诗,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一个看图猜古诗的小游戏,看准猜得又对又快,准备好了吗?(出示图片,指名背诵)评价。
同学们,古诗是我传统文化长廓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而像图片上这种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更是数不胜数。
这书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三首》中的《望天门山》和《望洞庭》,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和刘禹锡,去领略别样的山水之美。
二、检查预习,读出节奏。
1.师:同学们课前都预习过两首古诗了,那老师要考考你,看你会渎了吗?(出示两首古诗)指名读,评价读得正确、流利。
2.师:古诗不只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样就有韵味了。
(出示古诗一)你们觉得怎样读比较好呢?(指名说)3.加上停顿符号,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出示《望洞庭》)这首诗跟前面的诗是一样的,谁来试着读一读?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
三、赏析诗文,品读悟法。
1.师:同学们读得真是越来越有韵味了。
(出示图片)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图片再来读一读《望天门山》,看看这是什么样的天门山。
(指名说,师概括“雄伟”)洞庭湖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概括“宁静”)2.让我们先走进《望天门山》,感受天门山的雄伟。
3.师:老师想问同学们,天门山在哪里?(学生回答)从哪里知道的?(注释)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4.学生小声读古诗,找一找从哪些词语里面感受到天门山的雄伟。
(学生回答)滚滚的长江水,浩浩荡荡地来到天门山,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这是多么大的力量啊!清你带着这股力量读。
(学生读前两句)你还从哪个词语感受到了天门山的雄伟?(至此回)波涛汹涌的长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备雄伟的天门山阻挡,也只能由此回旋,激起了滔天巨浪。
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2015c3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2b.png)
3.明确单元的学习主题,梳理阅读古诗的方法,完成观察档案。
教学重点:梳理阅读古诗的方法,完成观察档案。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准确生动的表达。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分钟
一 、
回顾旧知, 明确学习主题。
一、回顾三年级“细致地观察”单元的语文要素。
1. 强调读完三首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 交流观察档案。
二、初读第一首《暮江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
1. 针对注释交流想法。
2.明确古诗大意。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歌。
1.学习前两句:品读“铺”字和“瑟瑟”。
2.学习后两句:通过比喻手法,想象“露似真珠月似弓”。
1分钟
三、梳理阅读方法。
本节课,按照正确朗读,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连续细致观察的方法,尝试对照注释、借助资料展开想象。
2分钟
四、讲解生字,布置作业。
一、讲解“暮”和“吟”。
二、作业:
1.朗读这首古诗,整理一下听课笔记,完成咱们的观察档案。
2.用梳理的学习方法来预习《题西林壁》和《雪梅》。
附件4
教育部资源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学科源自语文年级四年级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 语文(四年级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6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准确生动的表达。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29078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e.png)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缘”这个生字,会写“题、侧、峰、庐、缘”五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题西林壁》,能工整认真临写古诗。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等多种方法理解诗意,体会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连续细致的观察,感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1. 多种方法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对庐山连续细致的观察。
2. 能学有所悟,抓住核心“观察”,感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1.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学习古诗方法并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2. 联系生活,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感悟诗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板块一:知人论世解诗题1.单元导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古诗三首。
同学们,处处留心皆学问。
第三单元的人文要素是连续观察。
语文要素之一就是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和准确生动的表达。
在第三单元第九课,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三位大诗人,接下来欢迎同学们走进“诗人带我学观察”课堂。
2.课题导入:同学们,你们猜猜看这是谁的朋友圈?没错,是老师的。
我在学校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那些有趣的发现和感悟,会分享在我的朋友圈中。
可是,古时候人们没有手机,更没有微信,他们如何和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作品呢?预设:写信,写在书上等。
引导:还可以和苏轼一样,题写在墙壁上。
这样的形式在宋朝非常流行,叫作题壁诗。
古人的题壁诗就像咱们今天的朋友圈一样。
一起来齐读诗题:《题西林壁》。
3.解诗题(1)提问思考:同学们,你们能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小提示:按照“谁在哪儿干什么”的顺序来说,会让我们的表述更有条理。
(2)联系实际生活:教育学生遵纪守法,在景点随意涂画可是违法行为,我们绝不可为!4.走进苏轼,唤醒旧知。
出示学习任务一:(1)回忆旧知我们还学过苏轼的哪些作品?(2)我给苏轼设计名片板块二:初读古诗探诗意1.出示学习任务二: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圈画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六年级语文上第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
![六年级语文上第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6774c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6.png)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同学们还能背出来吗?(指名背诵。
)同学们背得真不错!这三首古诗词都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相当有画面感。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三首古诗也描绘了大自然的风光,我们先来听一听,想一想它们又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三首古诗,观赏插图,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
3.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学习任务二初读古诗三首,检测预习1.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要求:①借助拼音把诗歌读准确,读流利。
②借助课本注释或者工具书了解不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③想想这三首古诗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读三首古诗,教师相机指导读正确。
◆着重正音:九曲(qū) 浪淘风簸(bǒ) 南朝(cháo) 净无苔(tái) 畦(qí) 绕(rào) 闼(tà)◆着重辨形:“簸”要注意下部左边的“其”,最后一点要小。
“绕”中“尧”是声旁,有一首“尧字歌”可以用于辨字:尧字歌用水浇,用火烧;手儿挠,尾巴翘;日出东方天刚晓,左边绞丝弯弯绕。
骁勇善战骑上马,丰衣足食才富饶。
(3)同桌间互相读,互相正音。
(4)齐读,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学生再读三首古诗,边读边想,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
画出自己觉得好或难以理解的字词。
学习任务三初读《浪淘沙》,了解诗意1.播放视频资料,感受黄河的气势,引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对三首古诗有了大致的印象后,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资料体悟诗情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预案【教学分析】
《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四篇课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贯穿其中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表现的是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料,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时要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其中《示儿》和《题临安邸》的内容有一定得关联,表达的情感相近,所以我们选择这两首古诗作为第一课时进行教学。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这两首古诗能熟读、能背诵,对诗歌的节奏韵律基本掌握,由于时空的跨度大,对古诗创作背景、诗人一知半解。
能借助注释,但对有难度的字词理解起来较为表面,无法深入理解、体会诗人那股炽热的爱国情感。
此外,学生查找的资料过于宽泛,使用资料比较没有针对性,对有困惑的地方,还不懂得运用资料去解决。
【设计思路】本篇课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结合注释读懂诗题,初步理解诗歌大意,让学生知道读懂古诗的题目,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着重围绕“结合资料,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展开,深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题,结合资料,理解诗歌内容。
2.提取资料中的关键信息,揣摩诗句,融情想象,体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提取资料中的关键信息,揣摩诗句,融情想象,体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象山诗词大赛——诗词魔方
一、借助注释读懂诗题
1.诵读古诗找相同
师:思考为什么要把这三首诗放在一起学习呢?
2.再读诗题找不同
师:孩子们,谁来说说,从诗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3.质疑诗题促思考
师:对于诗题,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结合资料体悟诗情
1.速读资料析字词
A我会找:快速阅读资料单,用“——”画出能解释“北定”的关键词句。
B我会说:我从资料中,找到的关键词句是,我认为。
2.巧用地图明历史
3.提取信息懂诗人
你从资料中的哪些关键词句感受到陆游的家国情怀?
4.引用名句抓诗眼
A《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5.想象画面悟诗情
三、学法迁移入情共振
1.小组交流释疑难
温馨提示:在小组内交流“暖风”“游人”的含义
2.视频辅助知临安
【视频播放】师:大家觉得当时的临安是怎样的?
师:诗中的临安又是怎样?
3.都城对比明诗眼
师:被金人占领的汴州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4.入情共振齐诵古诗
师:此刻你的心情是——
齐背《题临安邸》。
四、点明主题引发哲思
师:爱国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爱国诗篇是永远激励我们的不灭之火!陆游先有国后有家的志向,林升对国家居安要思危的担忧,在今天和平年代又留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下节课我们一起在《己亥杂诗》中探讨。
板书:
古诗三首
示儿题临安邸读懂诗题
结合资料
悲醉想象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