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物体移动的秘密
大班科学课教案《物体的移动》
大班科学课教案《物体的移动》前言在幼儿园阶段,物体的移动是孩子们感知和探索自然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次教案以大班(四岁)幼儿为对象,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孩子们深入体验物体的移动过程,理解其原因和规律,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帮助孩子们理解物体的“走”是因为有推力或拉力作用;2.培养孩子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孩子们的合作学习意识,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节课:观察物体运动的过程教学过程:1.老师放置不同材质和形状的物体在教室中,并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它们;2.老师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话描述物体(如重量、大小、形状等),并尝试推动或拉动它们;3.老师引导孩子们关注物体运动的过程,观察它们是如何“走”的。
教学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物体的走动是因为有推力或拉力的作用。
教学方法:观察、讲解、探究。
第二节课:探究物体的移动原因教学过程:1.老师放置两个大小和重量相似的物体在桌子上,并让孩子们比较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2.老师会给孩子们几个问题,如:“为什么A物体能够动?”、“你是否可以仅仅依靠自己将B物体移动到桌子的边缘?”等;3.老师鼓励孩子们合作尝试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理解物体获得运动的原因。
教学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物体的移动原因是由推力或拉力引起的。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讨论。
第三节课:积极尝试探索物体的移动规律教学过程:1.老师放置一个小的木制玩具车在地面上,让孩子们在推动它的同时,观察它是如何运动的;2.老师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和想法,如:“为什么玩具车可以在地面上滑动?”、“如果车子沿着斜面滑动,速度是否会有所不同?”等问题;3.老师鼓励孩子们合作实践,尝试发现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帮助孩子们理解运动的规律,并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教学方法:实践、探究、小组讨论。
总结物体的移动是幼儿园科学活动重要的内容之一,通过对“物体的移动”进行系列探究、实验活动,能够帮助幼儿逐步理解物体的移动过程、原因、规律,提高他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5个生活现象的科学解释转给孩子看看吧
1.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啤酒瓶出“汗”: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瓶子上。
2.冬天窗户上结冰花:水蒸气凝华。
3.早上睡醒觉看见大雾: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现象。
4.冬天被冻住的衣服会变干:冰的升华。
5.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水的沸点不同:大气压不同。
6.水只能把饺子煮成白色的,而油能把饺子炸成黄色的: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7.海市蜃楼现象:光由于遇到不均匀大气而发生了偏折。
8.小孔成倒立的像:光的直线传播。
9.平面镜能成像:光的反射。
10.伸入水的筷子弯曲了:光斜射入另一介质而发生了折射现象。
11.太阳光被三棱镜折射后成为七种颜色:光的色散。
12.日食现象:光的直线传播。
13.月球上没有声音:声音传播是需要介质的。
14.凸透镜能成像:光的折射。
15.先看到闪电,后看到雷:光在地球上比声音在地球上的传播速度快的多。
16.我们能用普通杆秤测量物体重量:杠杆原理。
17.用吸管“喝”汽水:大气压的挤压。
18.将菜放在锅里炒能熟:热传导现象。
19.人和车能在地面行走: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20.人体肌肉运动:杠杆原理。
21.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
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23.对着电视画面拍照,应关闭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照出的照片画面更清晰。
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会干扰电视画面的透射光。
2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
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
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
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25.锅内盛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附着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才能被烧干,且直到烧干也不沸腾,这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保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沸腾,水滴也不会沸腾,水滴在火焰上靠蒸发而渐渐地被烧干。
大班科学《物体怎样移动》说课稿
大班科学《物体怎样移动》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的是大班科学活动《物体怎样移动》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物体怎样移动》是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的内容要求设计的一节教学活动。
本节课主要探索和研究物体移动的原理与方式,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的方式理解力的作用、摩擦力的存在以及不同方式使物体移动的现象,既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又能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二、说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并能说出常见的几种物体移动方式,如推、拉、滑动、滚动等。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提升幼儿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意识。
3.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说重难点重点:识别并理解物体移动的各种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践,理解力的作用和摩擦力的概念。
四、说教法与学法教法:采用直观演示法、实验探究法、游戏互动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倡导“做中学”,幼儿在动手操作、实际体验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五、说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各种大小形状的物体(如积木、球、小车等)、斜坡、平滑板、毛巾等实验材料。
2. 环境准备:创设开放、安全的科学探索环境。
3. 心理准备:提前向幼儿介绍活动主题,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兴趣。
六、说活动过程1. 引入环节:通过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入物体移动的话题,激发幼儿兴趣。
2. 探究环节:组织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尝试用不同的方式使物体移动,并记录观察结果。
3. 讨论环节:引导幼儿分享实验结果,共同探讨物体移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4. 总结环节:教师归纳总结物体移动的原理,强化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七、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和观察物体移动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例如:观察轮子如何帮助物体更好地滚动,或者尝试改变接触面材质看是否会影响物体移动的速度等。
大班科学课教案《物体的移动》
大班科学课教案《物体的移动》【教案名称】大班科学课教案《物体的移动》【教学时长】3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物体的移动是怎样产生的。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帮助幼儿认识物体的移动与力的关系。
【教学内容】1. 物体的移动与力的关系。
2. 观察不同物体的移动方式。
3. 发现物体移动的原因。
【教学准备】1. 显示屏或投影仪。
2. 物体移动的实物示例(如小球、车子等)。
3. 音乐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幼儿回顾上一堂课讨论的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物体的移动。
”3. 提问:“你们知道物体为什么会移动吗?请思考一下。
”二、展示物体的移动方式(10分钟)1. 准备几个不同的物体,如小球、车子等,并在教室内设置一个移动的空间。
2. 让幼儿一起玩物体,观察不同物体的移动方式。
3. 引导幼儿讨论:不同物体的移动方式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力使物体移动的?三、讨论物体移动的原因(10分钟)1. 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物体会移动?2. 引导幼儿观察示例物体移动的过程,并提问:是什么力使物体移动的?3. 引导幼儿得出结论:物体移动的原因是力的作用。
四、总结与延伸(5分钟)1.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物体的移动与力的关系,物体移动的原因是力的作用。
”2. 引导幼儿思考:还有哪些物体是通过力的作用来移动的?3. 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物体,并让他们说出是通过什么力来移动的。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讨论,帮助幼儿了解了物体的移动与力的关系,并引导幼儿思考物体移动的原因。
通过实物示例和互动活动,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引导方式,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青岛版四下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一课:运动与力1.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运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3. 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举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小球击倒矿泉水瓶,用锤子砸核桃,用石子击穿纸,用橡皮把沙堆砸出个坑4.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常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或参照物而言的。
由于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做机械运动的情况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
5.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6.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二课:小球的运动1.按照运动路线来分,物体的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运动轨迹形式主要有直线和曲线两种。
直线是物体特定的一点在一段时间的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始终保持不变,曲线运动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第三课:运动的形式1.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摆动、滚动等。
2.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往往包含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运动形式。
3.一个复杂的运动形式可能包含多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4. 自然界中,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平动、转动、振动是机械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
5. 同一个物体的不同部分的运动形式可能不同。
第四课:车来了1.站台上要设置安全线是为了乘客的安全。
2.越过安全线会有什么危险?会被气流卷入站台下,被人群挤下站台。
3.车辆快速经过时,路边的行人会感觉有一股风吹向车辆,路上的树叶会被卷入车底。
4.做车来了模拟实验时,纸相当于站台上的乘客,吹风相当于快速经过的车辆,吹风时两张纸向中间靠拢。
5.为了行人安全,道路上设置了哪些标线?人行横道(斑马线)、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公交车站台、安全岛等。
大班科学小胶囊翻跟头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小胶囊翻跟头教案反思1、大班科学小胶囊翻跟头教案反思活动目标:1.感知物体因重心移动而产生的翻滚现象。
2、鼓励幼儿大胆实验,个性记录,充分表述。
3.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孩子探索引力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空胶囊、小钢珠、鹅卵石、绿豆、透明管、记录单、多媒体课件。
2.知识准备:明白圆形物体(如小球、钢球)会滚动。
活动过程:一、设疑导入,激情引趣。
1、教师变魔术:小胶囊翻跟头,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粒小胶囊,这个小胶囊它可不一般,它今天还要给小朋友表演一个节目,想不想看?师:小胶囊在干什么?你们想试一试吗?2、幼儿动手试一试。
3、幼儿讨论:为什么我们的小胶囊不会翻跟头,而老师的能翻呢?二、猜想互动,集体统计。
1、幼儿猜想:师:老师带来了你们说到的绿豆、小钢珠、小石子(看实物照片),小朋友们请你们猜一猜:在空胶囊中放哪种物体能使它翻跟头?(出示绿豆、小钢珠、小石子)幼儿一:绿豆。
幼儿二:小石子。
幼儿三:小钢珠。
2、介绍记录表,幼儿猜想教师记录。
师:请小朋友大胆猜想,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你的猜想结果。
3.老师统计孩子的猜测结果。
师:你觉得绿豆能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请举手;你觉得小石子能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请举手;你觉得小钢珠能让小胶囊翻跟头的请举手。
三、动手操作,个性记录。
1.解释实验操作要求。
(鼓励幼儿大胆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
)老师:请把这三种材料一次一个地放在一个小胶囊里,试一试,看看他们发现了什么,然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你的实验表上。
(操作时请注意安全。
)2.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孩子记录实验结果。
3.用孩子做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四、共同交流,共享经验。
1.生生互动交流的记录形式。
老师:请做过实验的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分享你的新发现。
2.展示记录表,让许多孩子分享他们的发现。
3.展示一个大统计表,验证猜想。
老师:猜测只是一种想法,只有通过猜测,我们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教案,杠杆
篇一:《物体移动的秘密》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移动的秘密》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作者:李忠活动目标1.通过幼儿的操作活动感知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什么的具体经验。
2.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1.各种形状不同的纸盒,积木;球、折纸、纸板。
2.铁哑铃二对,大矿泉水二瓶(圆形),大木箱一只。
3.粗细绳子若干,棒或木棍若干。
4.滑轮。
教学过程一、激发幼儿积极参与的兴趣1.介绍物品教师:桌子上摆着许多东西,大家一起来看看认识这些东西吗?(重点介绍:滑轮)2.布置任务教师:这些都是物体,仔细看看,现在这些物体有没有动?(没有)今天老师就请你来想办法,使这些物体移动位置,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但有个要求,玩时不要拥挤,要相互谦让,并要把玩的方法记住,待会儿告诉大家。
二、幼儿动手操作,探索不同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幼儿操作,教师个别指导,注意发现与众不同的方法。
2.提问:(1)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这些物体的?(幼儿回答,也可上来边操作边讲。
)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用自己的手推、拉、拍、有的用嘴吹,还有的小朋友用脚踢使物体移动,这说明要使物体移动必须要用力。
(2)同样一件物体(出示皮球),你们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幼边操作边表达)小结:对同样一件物体,用力大物体动的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动的慢,滚的也不远。
(3)移动重的和轻的东西用的力一样吗?小结:重的东西要用大大的力,轻的东西只用小小的力。
3.出示大矿泉水瓶(圆形)提问:这瓶矿泉水比较重,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移动它,用哪种方法移动它最省力呢,请幼儿上来操作。
最后,得出结论,圆形的东西用滚的方法最省力。
小结:移动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省力方法,以后我们还可以试着玩。
4.出示大箱子提问:这儿有个大箱子很重,用什么方法移动它最省力、方便。
(幼儿上来操作)(启发幼儿用绳子把木箱绑起来,两人用扁担抬,用绳子拉,借助于滑坡滚球等等。
幼儿园大班《物体移动的秘密》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大班《物体移动的秘密》科学活动教案活动目标•让幼儿了解物体的移动原理•提升幼儿动手能力和观察力•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活动准备•玩具小车、轮子、木块等物体•铺满纸张的地板或桌子•计时器•笔记本和笔活动步骤1.导入环节(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今天的主题:“物体移动的秘密”,引起幼儿兴趣。
2.展示物体(10分钟)–老师展示玩具小车、轮子和木块等不同物体,引导幼儿讨论物体之间的区别。
3.观察实验(15分钟)–将纸张铺在地板上,让幼儿用玩具小车、轮子和木块等物体在纸张上移动,观察移动过程中的不同现象。
4.小组讨论(10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为什么不同物体移动的方式和距离不同,记录下结论。
5.实际测量(15分钟)–让幼儿选择一个物体,在规定的距离内尽可能多次移动,用计时器记录时间,并比较不同物体的移动速度。
6.总结讨论(10分钟)–教师带领幼儿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移动的秘密和规律。
7.活动结束(5分钟)–老师鼓励幼儿分享实验收获,勉励幼儿继续探索科学之美。
活动延伸•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观看活动,与幼儿一起分享科学乐趣。
•扩展活动内容,让幼儿思考其他物体移动的规律,如风筝、风车等。
注意事项•确保活动场地安全,避免幼儿受伤。
•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幼儿文明参与,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鼓励幼儿勇于提出问题和独立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通过这个科学活动,幼儿将在探索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为他们未来的科学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愿他们在《物体移动的秘密》中发现更多科学的奥秘!。
平衡移动原理
平衡移动原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平衡移动原理的基本概念。
在物理学中,平衡状态是指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的状态。
这意味着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不会发生加速度,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而平衡移动原理则是指在平衡状态下的物体,如果受到一个外力,将会产生一个与该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从而保持物体的平衡状态。
这一原理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具体应用,也是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基本运动规律。
其次,平衡移动原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工程师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稳定性,遵循平衡移动原理来设计建筑物的结构,使其能够承受各种外力而不会发生倾斜或倒塌。
另外,在机械装置的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平衡移动原理,确保机械装置在工作时能够保持平衡状态,不会发生不稳定的情况。
平衡移动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工具、船舶、飞机等各种运输工具的设计和制造中,以确保它们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保持平衡状态,安全稳定地运行。
此外,平衡移动原理还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一些实际的应用。
比如当我们骑自行车或者开车时,需要保持车辆的平衡状态,这就涉及到平衡移动原理。
又如在运动中,人体也需要遵循平衡移动原理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这对于体育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
总之,平衡移动原理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移动规律。
在实际生活中,平衡移动原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机械装置的设计、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的制造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等方方面面。
了解和掌握平衡移动原理对于我们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设计各种工程和装置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使大家对平衡移动原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新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大象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准备单元水滑梯的秘密1、物体在地面的滑行距离与(物体的重量)无关,与(下滑点高度)有关。
物体的下滑点高度(越高),在地面滑行的距离(越远)。
2、使用(统计图)可以让结果更直观。
3、我们可以通过(多次实验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让数据更可靠。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植物、动物和人都是(生物)。
2、植物体是由很多(细胞)构成的,植物不同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也不同。
3、动物和人体也是由很多各式各样的(细胞)构成的。
不同的细胞,(形状)、(大小)也不同。
4、(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5、(酵母菌)能够将生面团中的葡萄糖代谢生成(二氧化碳)和(酒精)。
(二氧化碳)在面团中形成气泡,从而使面团中产生很多蜂窝状的(小孔)。
这就是酵母菌发面的原理。
6、(真菌界)是真核生物中与植物界、动物界等相并列的一大生物类群,包括(酵母菌)、(霉菌)之类的微生物。
7、真菌不能像植物那样自己制造养分,必须像动物那样从其他生物或环境中吸收(有机养分)。
8、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9、(蘑菇)和(木耳)都是大型、高等的多细胞真菌,是肉眼可见的“微生物”。
10、使食物发霉的是另一类真菌——(霉菌)。
霉菌主要由两部分构成:(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
1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12、霉菌不仅能使食品、物品发霉变质,还能在食品中产生毒素,即霉菌毒素。
发霉食品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极大,不仅能使人慢性中毒,甚至有致畸作用。
第二单元循环的水1.地球上的水在太阳光照射下,不断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蒸腾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凝结成许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们聚集在一起,漂浮在空气中就形成了雾。
2.云其实就是高空中不接触地面的雾。
和雾的成因一样,也是由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的。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移动的秘密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移动的秘密教学目标:1. 帮助幼儿了解物体移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引导他们探索物体移动的秘密。
2.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和速度,培养其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激发幼儿对科学实验和探索的兴趣,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和思维发展。
教学准备:1. 材料准备:不同形状和质地的物体(如球体、长方体、塑料、木头等),斜坡或滑梯等实验工具。
2. 实物展示:展示不同物体的模型或图片,用于讲解和比较。
3. 安全准备:确保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如避免尖锐物品伤到幼儿。
活动过程:1. 引入活动(10分钟):- 展示不同形状和质地的物体,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它们的外观特征。
- 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一些物体容易滚动,而另一些则不能?2. 实验观察(20分钟):- 安排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不同物体在斜坡上滑动,并观察物体的滑动方式和速度。
- 引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比较不同物体的滑动性能,探索物体滑动的秘密。
3. 整理讨论(15分钟):- 组织幼儿整理实验材料,清理实验场地,展开讨论实验结果和体会。
- 鼓励幼儿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感受,讨论物体移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4. 进一步探究(10分钟):- 根据幼儿的实验观察和讨论反馈,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提出问题。
- 引导幼儿通过调整不同因素,如斜度、表面摩擦力等,探究物体移动的影响。
5. 总结反思(5分钟):- 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实验内容和结果,回顾实验过程和探究过程,强调物体移动的原因和秘密。
- 鼓励幼儿分享对科学探索的乐趣和收获,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反思:通过大班科学教案《物体移动的秘密》,可以帮助幼儿认识物体移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整理讨论、进一步探究以及总结反思等活动环节,可以让幼儿亲身体验和观察物体移动的现象和规律,培养其观察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幼儿思考和提出问题,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索能力,激发对科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和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移动的秘密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物体移动的秘密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物体移动的原因和过程。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物体移动的相关实验器材。
2.准备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移动的实例。
3.准备幼儿可参与的实验活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物体是如何移动的。
例如:车子的轮子、风筝的风力等。
2.教师与幼儿共同回顾并总结观察到的物体移动的原因。
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
实验活动:1.教师带领幼儿进行一系列实验活动,让幼儿亲自参与并观察物体移动的过程。
a.实验1:滑轮实验-教师准备一根绳子和一个滑轮,并将滑轮固定在教室的一些固定地方。
-教师将绳子固定在滑轮上,并把另一端系在教室的门把手上。
-教师让幼儿轮流拉动绳子,观察门的移动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为什么拉绳子可以让门移动?b.实验2:风扇实验-教师准备一台风扇,并将风扇放在空地上。
-教师打开风扇,并让幼儿观察风扇吹动空气的过程。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为什么风扇吹动可以让物体移动?c.实验3:斜面实验-教师准备一个斜面,将一些小物体放在斜面的上方。
-教师在斜面下方放置一个容器,用来接住从斜面上方滑下来的物体。
-教师让幼儿观察物体滑下斜面的过程,并引导幼儿思考并讨论,为什么物体滑下斜面?讨论和总结:1.教师引导幼儿回顾实验的结果,并总结物体移动的原因。
例如:拉绳子、吹风、斜面等。
2.教师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幼儿一起总结物体移动的秘密。
拓展活动:1.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思考物体移动的原因。
2.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设计一些小游戏或实验,进一步探索物体移动的原理。
评估方式:1.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评估他们对物体移动原理的理解程度。
2.教师可以提问幼儿关于物体移动的问题,评估他们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1.科学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幼儿亲自参与探索和发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五年级科学《测量摆的快慢》的教学实录
〔32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
每个实验桌上有挂摆的支架。
一个红线绳的摇,一个黄线绳的摆。
实验报告单。
有4个小组另有一块球状橡皮泥。
〕师:每天我们都能见到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物体。
你们发现了吗,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的方式又是各种各样的。
如:足球在草坪上滚动,乒乓球在桌面上跳动;树叶在风中摇动;星星在天空移动,……我请同学们翻开网页看看视频中的物体在做怎样的运动?〔看网页动画〕略师:我们在动画中看到了钟摆、秋千、电灯等许多物体,它们在做怎样的运动?生:它们在慢慢摆动。
生:它们在做摆的运动。
师:你能用手做出动作表示出来吗?生:〔手左右摆动〕就是这样子。
师:〔手演示〕这种像钟摆,秋千似的摆来摆去的运动,我们叫它摆动。
〔板书:摆动〕摆动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动。
你们注意过各种物体的摆动有什么规律吗?大约在400多年前,意大利有一位科学家,名叫伽利略。
有一天,他在一个大厅里看见一盏吊灯在风的吹动下不停地摆动。
这件事引起了他的兴趣,于是他用右手按住自己左手的脉膊,计算吊灯摆动一个来回的时间,观察吊灯的摆动有什么规律。
结果他发现了其中的秘密,而且是一个与当时的书上写的结论不同的秘密。
那么吊灯的摆动有什么规律?伽利略到底发现了什么秘密?好,就让我们也像伽利略那样,一起来研究摆的秘密。
〔板书:摆的秘密〕我们在一根细线下面挂一个重物,把细线上端的小套挂在支架上的小钩上,这就构成了一个摆。
〔边讲边操作〕我们把重物叫做摆锤,〔板书:摆锤〕这根细线叫做摆线,〔板书:摆线〕摆在摆动的时候,有时摆的幅度大,有时摆的幅度小,我们把摆动的幅度大小叫摆幅。
〔板书:摆幅〕做实验时要正对着摆,拿起摆锤,摆线要直,摆幅不要太大;听到开始实验时,手轻轻一松,不要用力推。
摆出去,再回来,往返一次,叫摆动一次,我们数l,……没摆回来,不计数。
我们练习一下数摆动的次数。
生:〔齐〕1、2、3、4。
师:谁能照样做一次,大家一起数。
生:〔齐〕1、2、3、4。
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新青岛版《科学》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可打印)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1课《运动和力》1.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快慢发生改变等现象,都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2.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使物体启动或停止,需要给物体施加力。
3.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举例:小球击倒矿泉水瓶,用锤子砸核桃,用石子击穿纸,用橡皮把沙堆砸出坑等。
4.依据运动的球能把瓶子击倒、运动的锤子能把核桃砸开等事实,推出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的结论,就是在推理。
第2课《小球的运动》1.我们怎样让小球以不同的方式运动起来?对抛、平抛、自由下落等2.小球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3.怎样描述小球的运动?从小球运动的快慢、方向、轨迹等方面描述小球的运动。
4.给运动轨迹分类,可以分为两类: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5.生活中,运动的物体随处可见,你能举个例子,像我们刚才描述小球的运动那样,说一说物体的运动吗?答:滑道运动:运动轨迹为曲线,是曲线运动;箱式电梯:电梯向上或向下运动,运动轨迹为直线,是直线运动;滑冰运动:运动轨迹有时为直线有时为曲线。
5.按照运动路线,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第3课《运动的形式》1.物体的运动形式有平动、振动、转动等(滚动、摆动)2.通过观察木块上标记点的连线,可以判断出木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否保持平行,如果连线始终平行,可以得出木块的运动形式为平动。
3.人用一只手将钢尺的一端用力压在桌面上,用另一只手拨动钢尺伸出桌面的部分,可以发现钢尺上红色的标记按一定的运动轨迹作往复运动,这说明伸出桌面一端钢尺的运动形式是振动。
4.用嘴吹动纸风车,纸风车转动时扇叶上的两个标记点始终围绕风车的轴心作圆周运动,得出风车的运动形式是转动。
5.手推车运动时,各部位的运动形式是不同的,车身在平动、轮子在转动。
落地扇运动时,各部位的运动形式不同,扇叶在转动,整个扇头在摆动。
摆钟运动时,各个部位的运动形式也不同,时针、分针和秒针在转动,摆锤则在摆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第一课使用工具1、我们平时使用的工具有开瓶器、钳子、剪刀、羊角锤、镊子等。
2、要起下钉在木板上的螺丝钉,需选用螺丝刀,要起下铁钉,需选用羊角锤,要打开啤酒瓶盖,需选用开瓶器……,所以说,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3、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像螺丝刀、剪子、钉锤、镊子、开瓶器等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省力费力规律是:①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是省力杠杆;②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是费力杠杆;③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3、在用杠杆尺做实验时,我们能够发现:左右两边在挂钩码时,两边只要“重物的重量×重物到支点的距离”相等,杠杆尺就平衡。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不同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的位置不同,同一个杠杆,因为使用方法的不同,它的三个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2、杠杆能够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3、生活中的省力杠杆工具有:撬棍、钢丝钳、剥线钳、果树剪、剪子、开瓶器、核桃夹、等;费力杠杆有:镊子、夹子、煤球夹、筷子、钓鱼竿等;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跷跷板、订书机等。
4、为什么说“秤砣虽小,能压千斤”?答:因为根据杠杆原理,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越远越省力,提绳(支点)距秤钩的重力点的距离很短,秤砣(用力点)距提绳的距离很远,所以能够称量很大的重量。
简解:因为它利用了杠杆省力的原理。
5、为什么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呢?答:我们使用工具的目的是完成一些用手工不易做的事情,省力仅仅工具的一个方面,工具还有带来方便的作用,像筷子(延长了我们的手臂)、镊子(镊住较小的、不方便用手拿的物体)、火炉钳子、煤球夹(夹燃烧的碳球)等,所以,使用工具不一定全是省力的。
1-11拉线小车手工制作完美版
拉 线 小 车
(少儿一级)
请看这是什么车?
消防车
火车
厢 式 货 车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告诉你们一个秘密
它 虽 然 没 有 轮 子
却 可 以 向 上 爬 呢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怪了!怪了!小车动起来了!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探究实验
一、摩擦力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探究实验
二、拉线小车的运动原理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总 结
一、了解摩擦力及分类
1、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2、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二、拉线小车的运动原理
当一端棉线受到向下的力时,另一端棉线会被梯形板折 弯,造成棉线跟梯形板的接触面积增大,摩擦力也增加。所 以被折弯的棉线所受的摩擦力大于未被折弯棉线的摩擦力, 未折弯一端的小车便会向上移动;而折弯一端的小车会有些 微下滑。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准备好了吗?开始实验啦!
加油哦!一定 要努力自己完 成!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拓 展 表达
一、生活中摩擦力的应用有哪些? 二、如何对我们的作品进行创新呢?
记得下节课 和小朋友们 一起分享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科学点亮智慧人生
实位移定理和复位移定理的表达式
实位移定理和复位移定理的表达式示例文章篇一:《实位移定理和复位移定理的表达式》哎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学习物理或者数学的一些知识的时候,会碰到实位移定理和复位移定理呢。
这就像是打开两个神秘的宝藏盒子,里面藏着超级有用的知识。
我先来说说实位移定理吧。
想象一下,我们在一个超级大的操场上,有一个小皮球。
这个小皮球就是我们要研究的物体。
实位移呢,就像是这个小皮球从操场的这一头滚到那一头的实际移动的距离和方向。
那实位移定理的表达式呀,就像是一个魔法公式,能告诉我们这个小皮球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是怎么动的。
比如说,有个大力士在推这个皮球,还有风在吹这个皮球,那这个表达式就能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算出皮球到底会怎么跑。
我来给大家举个例子哈。
假如我在这个皮球上系了一根绳子,我用力拉这个绳子,这个力的大小是F,皮球在水平方向移动的距离是x。
那根据实位移定理的表达式,就可以算出这个力做了多少功呢。
就好像是我们知道了自己走了多远的路,也知道自己花了多少力气,就能算出自己做了多少事情一样。
再来说说复位移定理。
这个可就有点像进入到一个梦幻的世界啦。
复位移嘛,就不是像小皮球在操场上那样简单的移动了。
它像是在一个充满魔法的空间里,既有实的部分,又有虚的部分。
就好比我们看的那些有魔法的电影,里面的人物可以在不同的空间穿梭,复位移就有点这个感觉。
复位移定理的表达式呢,就更加复杂一点,就像是一个超级复杂的魔法咒语。
它要考虑到很多的因素,比如说在一个电路里,电流的流动就有点像复位移的情况。
电流有实部和虚部,就像复位移有实际移动和那种很神秘的虚的移动部分。
如果我们把电路想象成一个大大的迷宫,那复位移定理的表达式就是告诉我们电流这个小探险家在这个迷宫里是怎么走来走去的。
我和我的小伙伴小明就经常讨论这些问题呢。
有一次,小明问我:“你说这个复位移定理这么复杂,我们为啥要学它呀?”我就跟他说:“哎呀,小明,你想啊,如果我们以后要成为很厉害的科学家或者工程师,就像那些能建造超级大楼或者制造超级厉害的机器人的人,那我们就得了解这些知识呀。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移动的秘密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移动的秘密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运动的三个必要条件2.能够运用三个必要条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3.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原理,并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教学准备1.白板、黑板、彩色粉笔2.课件、多媒体教学工具3.多个小球、直线轨道、斜面轨道、纸杯、水杯等实验装置4.实验记录表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导入问题:你会不会玩滑梯?为什么会往下滑而不上爬呢?2.提问方式:老师可记录学生的回答,若有学生提到了三个条件,则可以给予表扬或奖励。
拓展知识:1.通过对生活中的运动现象观察,学习物体运动的三个必要条件:力、方向、作用时间–以举重为例子,让学生分析需要哪三个条件才能将重物举起来。
2.了解物理力学的三种运动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加速运动实验环节:1.实验一:研究物体运动的原理–需要的装置:多个小球、直线轨道–实验步骤:1.让学生在直线轨道上同时放置一个小球和一本书。
2.观察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3.讨论两个物体为何有不同的运动情况,并引导学生发现摩擦力的作用。
2.实验二:探究斜面轨道上物体的滑落速度与倾角之间的关系–需要的装置:斜面轨道、多个小球–实验步骤:1.让学生以不同的倾角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情况。
2.引导学生对比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倾角与滑落速度的关系。
总结环节:1.通过实验,让学生总结运动状态、摩擦力、滑落速度与倾角的关系。
2.安排一次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了解物体运动的三个必要条件,并能够掌握运用三个条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运动的原理,并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最终,能够掌握斜面轨道上物体的滑落速度与倾角的关系。
整体上,学生的课堂表现良好,对本节课的内容展现出较高的兴趣和掌握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物体移动的秘密
学要求:
1、通过的操作活动感知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获取有关物体移动需要什么的具体经验。
2、鼓励大胆尝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积极探索的兴趣。
学准备:
1、各种形状不同的纸盒,积木;球、折纸、纸板。
2、铁哑铃二对,大矿泉水二瓶(圆形),大木箱一只。
3、粗细绳子若干,棒或木棍若干。
4、滑轮二付。
5、录像。
学过程:
(一)激发积极参与的兴趣
1、介绍物品。
师:桌子上摆着许多东西,不认识的东西大家一起来告诉你。
(重点介绍:滑轮)
2、布置任务。
师:这些都是物体,现在这些物体有没有动。
(没有)。
今天老师就请你来想办法,使这些物体移动位置,看谁想的办法最多。
但有个要求,玩时不要拥挤,要相互谦让,并要把玩的方法记住,待会告诉大家。
(二)动手操作,探索不同的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1、操作,师个别指导,注意发现与众不同的方法。
2、提问:(表达,也可上来边操作边讲)
(1)你是用什么方法移动这些物体的?(回答)
小结:刚才有的小朋友用自己的手推、拉、拍、有的用嘴吹,还有的小朋友用脚踢使物体移动,这说明要使物体移动必须要用力。
(2)样一件物体(出示皮球),你们用力大和用力小的时候,物体移动的一样吗?(边操作边表达)
小结:对同样一件物体,用力大物体动的又快又远,用力小,物体动的慢,滚的也不远。
(3)移动重的和轻的东西用的力一样吗?
小结:重的东西要用大大的力,轻的东西只用小小的力。
3、出示大矿泉水瓶(圆形),问:这瓶矿泉水比较重,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移动它,用哪种方法移动它最省力呢,请上来操作。
最后,得出结论,圆形的东西用滚的方法最省力。
小结:移动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省力方法,以后我们还可以试着玩。
4、出示大箱子,问:这有个大箱子很重,用什么方法移动它最省力、方便。
(上来操作)
(有的用绳子把木箱绑起来,两人用扁担抬,有的用绳子拉,还有的借助于滑坡滚球等等。
)
小结:我们人可真聪明,用其它东西来帮助我们移动物体更加省力方便。
小结:用棍子来帮忙移动大箱子最省力了(杠杆原理)。
这是为什么呢,等小朋友长大了,学了物理知识,就会懂的这个道理的。
(三)看录像,进一步了解使物体移动的省力工具。
(1)问:请小朋友想想,平时在街上看到的,人们是用什么工具让重的东西从这里运到那里从下面运到上面的?
自由讨论。
(2)小结:现在科学发达了,人们又发明了许多省力的、更加方便的工具使物体移动。
放录像起重机的搬运过程;新型铁路维护车搬运碎石的过程;自动吸尘机器人等。
(3)结束语:将来等你们长大了,要发明出更先进的工具使物体移动;老师等着你们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