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评价:(详解)

合集下载

郑樵和《通志》

郑樵和《通志》

郑樵和《通志》本文由leeguofei贡献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主通明变《通志》,南宋郑樵撰. 南宋郑樵撰. 通志》南宋郑樵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 的纪传体通史.是自史记》之后,现存的《史记》之后现存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性著作.自三皇五帝到著作. 隋.因为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突出,与方面的突出与《通文献通考》典》,《文献通考》并称"三通" 并称"三通".L/O/G/O主通明变——郑樵和《通志》郑樵和《郑樵和通志》主讲: 主讲:李果霏组员: 组员: 杨虎德吉左有萍杨倩兰卓嘎主通明变主通明变——郑樵和《通志》郑樵和《通志》主通明变郑樵和郑樵其人纪传体通史的发展郑樵的史学思想《通志》二十略的价值通志》《通志》版本通志》课件参考文献郑樵其人郑樵( 郑樵(1103, , 1161),字渔仲, ),字渔仲 ),字渔仲, 号夹漈,, ,,别号号夹漈,,别号溪西遗民, 溪西遗民,福建兴化军莆田人. 兴化军莆田人.郑樵其人臣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结茅之日,其心臣本山林之人,入山之初,结茅之日,苦矣,其志远矣.欲读古今之书, 苦矣,其志远矣.欲读古今之书,欲同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 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 ——《——《夹漈遗稿献皇帝书》献皇帝书》无遗恨樵性豁荡而慷慨有节尚,慕祖逖之为人.今沧海横樵性豁荡而慷慨有节尚,慕祖逖之为人.流处不安,故终夜振衣,达旦不寐,跋涉山川, 流处不安,故终夜振衣,达旦不寐,跋涉山川,蒙犯风雨,仗天下安危大计,以求见一时通人, 犯风雨,仗天下安危大计,以求见一时通人,为人望所归而论之. 望所归而论之. ——《夹漈遗稿又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又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一曰即类以求,二曰旁类以求,三曰因地一曰即类以求,二曰旁类以求,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 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曰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 求之私,七曰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 ——《通志校雠略求书之道有八论》求书之道有八论》《方册者,古人之言语;款识者.古人之面方册者,古人之言语;款识者. 方册所载,经数千万传;款识所勒, 貌.方册所载,经数千万传;款识所勒, 犹存其旧.盖金石之功,寒暑不变,以兹犹存其旧.盖金石之功,寒暑不变, 稽古,庶不失真. 稽古,庶不失真. ——《通志总序》总序》《郑樵其人念臣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念臣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 执笔不休,而诵记不绝.积日积月, 夜,执笔不休,而诵记不绝.积日积月, 一篑不亏. 一篑不亏. ——《夹漈遗稿》《夹漈遗稿》樵暮龄余齿,形单影只,铅椠之业甫就, 樵暮龄余齿,形单影只,铅椠之业甫就,汗简之功已成,既无子弟可传,又无名山石室可藏. 已成,既无子弟可传,又无名山石室可藏.每诵白乐天"恐君白岁后,灭泯人不闻.赖中藏秘术, 乐天"恐君白岁后,灭泯人不闻.赖中藏秘术,百代无湮沦"之句,未尝不呜咽流涕. 代无湮沦"之句,未尝不呜咽流涕.会兹天理不负夙心,仰荷钧慈果得就秘书省投纳.蓬山高迥, 夙心,仰荷钧慈果得就秘书省投纳.蓬山高迥,自隔尘埃,芸草芳香,永离蠹巧,百代之下复何忧焉. 隔尘埃,芸草芳香,永离蠹巧,百代之下复何忧焉.——《夹漈遗稿》《夹漈遗稿》郑樵其人郑樵一生"力学著郑樵一生" 不为文章" 书,不为文章", 先后成书80余种余种, 先后成书余种, 不下千余卷. 不下千余卷.因家境清寒, 境清寒,生前少有刊印. 刊印.后来逐渐散今仅存《通志》失,今仅存《通志》夹漈遗稿》和《夹漈遗稿》等数种. 数种.纪传体通史的发展郑樵所撰《通志》,与唐代杜佑的《通郑樵所撰《通志》,与唐代杜佑的《》,与唐代杜佑的典》,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齐名, 》,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齐名, 元代马端临的被后世誉为"三通三通". 被后世誉为三通 . 实际上, 通志》实际上,《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卷, 纪传体通史,全书二百卷五百多万字,全书分为: 五百多万字,全书分为: 帝纪18卷年谱4卷帝纪卷,年谱卷,略52 世家3卷列传115卷, 卷,世家卷,列传卷载记8卷载记卷.记上古至隋唐的制度(二十略记上古至唐, 制度(二十略记上古至唐, 纪传记三皇至隋). 纪传记三皇至隋).纪传体通史的发展郑樵认为"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故名郑樵认为"古者记事之史谓之志" 通志》;又以" 》;又以其《通志》;又以"古者纪年别系之书谓之谱" 故把历代正史之中的"表改之谱",故把历代正史之中的表"改为" 谱".书名既然称志",于是把历代纪传 .书名既然称"志 , 体史书之中的"志为略 , 体史书之中的志"为"略",其余世家继承史记》,载记源于《晋书》. 》,载记源于《史记》,载记源于《晋书》.《通志》是综合历代纪传体史书体例通志》而来,成为继司马迁《史记》而来,成为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纪传体通史著作发展的新成果. 传体通史著作发展的新成果.SO纪传体通史的发展《通志》的问世,是郑樵自觉通志》的问世, (一) 继承司马迁史学传统的结晶. 继承司马迁史学传统的结晶.(二)《通志》的问世,也是郑樵撰通志》的问世, 述纪传体通史方法论的体现. 述纪传体通史方法论的体现.因此,《通志》中记载典章制度的因此,《通志》 ,《通志二十略" 基本上都是自得之学. "二十略",基本上都是自得之学. 郑樵说: 臣之二十略, 郑樵说:"臣之二十略,皆臣自有所不用旧史之文. 得,不用旧史之文."这是郑樵对纪传体通史撰述作出的贡献, 传体通史撰述作出的贡献,体现了高度的方法论成就. 度的方法论成就.郑樵的史学思想"自书契以来, "自书契以来, 立言者虽多, 立言者虽多,惟仲尼以天纵之圣, 仲尼以天纵之圣, 百川异趋, "百川异趋,必故纵《故纵《诗》, 会于海, 会于海,然后郑樵撰《通志》, 郑樵撰《通志》, 》,《礼《书》,《礼》, 九州无浸淫之在于阐明其史学思《乐》而会于一万国殊途, 患;万国殊途, 手,然后能同天想.他在书中多次必通诸夏, 必通诸夏,然下之文;贯二帝, 下之文;贯二帝, 强调"会通之意" 强调"会通之意", 后八荒无壅滞三王而同为一家, 三王而同为一家, 之忧. 之忧.会通之会通之旨" "会通之旨", 然后能极古今之大矣哉! 义,大矣哉!" 会通之道" "会通之道",集变.是以其道光中反映出作者以——《通志总序》明百世之上 ,百总序》《会通" "会通"为主旨的世之下不能及. 世之下不能及." 撰述思想. 撰述思想. —《通志总序》总序》《郑樵的史学思想"同天下之文" 同天下之文" 郑樵史学思想从空间上强调历史内容的横向会通. 的横向会通.会通"及古今之变" 及古今之变"从时间上强调历史内容的纵向会通. 的纵向会通.因此,郑樵继承和发扬孔子,司马迁因此,郑樵继承和发扬孔子, 撰修通史的传统. 撰修通史的传统. 一方面,重视阐明古今社会的"相因一方面,重视阐明古今社会的" 之义" 强调贯通历史的前后联系; 之义",强调贯通历史的前后联系; 另一方面,重视揭示社会历史的"古另一方面,重视揭示社会历史的" 今之变" 今之变",强调弄清历代典章制度的损益. 损益.二十略的价值《通志》一书共有"二十略",分别为《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 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 》,《六书略》,《七音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 》,《地理略》,《都邑略《天文略》,《地理略》,《都邑略》, 礼略》,《谥略》,《器服略》, 》,《谥略》,《器服略《礼略》,《谥略》,《器服略》, 《乐略》,《职官略》,《选举略》,, 乐略》,《职官略》,《选举略》,, 》,《职官略》,《选举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 》,《食货略》,《艺文略《刑法略》,《食货略》,《艺文略》, 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 》,《图谱略》,《金石略《校雠略》,《图谱略》,《金石略》, 灾祥略》,《昆虫草木略》. 》,《昆虫草木略《灾祥略》,《昆虫草木略》."总天下之大学术,而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总天下之大学术,而其纲目,名之曰略. 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通志总序》总序》《二十略的价值(一)在历史编撰学上,《通志》"二十在历史编撰学上,《通志》 ,《通志经籍志》和杜佑《略"继《隋书经籍志》和杜佑《通之后, 典》之后,大大拓宽了关于典章制度史的研究和撰述范围, 度史的研究和撰述范围,对古代学术文化做出了总结性的贡献. 术文化做出了总结性的贡献.二十略的价值其一,《礼》,《职官》,《选举》,《刑法》, 其一,《礼》,《职官》,《选举》,《刑法》, ,《职官》,《选举》,《刑法食货》五略,基本上是沿袭历代正史《《食货》五略,基本上是沿袭历代正史《志》和杜佑通典》的名称和史文, 《通典》的名称和史文,所以郑樵认为这部分内容 "本前人之典","汉,唐诸儒所得而闻",沿袭和本前人之典" 唐诸儒所得而闻" 继承的成分居于主导方面. 继承的成分居于主导方面. 其二,《天文》,《地理》,《器服》,《乐》, 其二,《天文》,《地理》,《器服》,《乐 ,《天文》,《地理》,《器服》,《艺文》,《灾祥》六略,是参照前史目标, 》,《灾祥《艺文》,《灾祥》六略,是参照前史目标,而在内容上所有发展. 容上所有发展. 其三,《氏族》,《六书》,《七音》,《昆虫草其三,《氏族》,《六书》,《七音》,《昆虫草 ,《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谥》,《校雠》,《图谱都邑》,《校雠》,《图谱》, 木》,《都邑》,《谥》,《校雠》,《图谱》, 金石》九略,目标和内容均为郑樵首创. 《金石》九略,目标和内容均为郑樵首创.二十略的价值(二)在历史理论中, 在历史理论中,关于地理条件与政治兴废成败的关系, 治兴废成败的关系,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历代学者对于" 的方面就是历代学者对于"建邦设的认识和论述. 都"的认识和论述.因为都城不仅是历代朝廷政治统治的中心, 是历代朝廷政治统治的中心,而且关系到每个朝代政治统治的时间长短和利害得失, 短和利害得失,所以历来受到世人的重视. 的重视.二十略的价值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过去一向受人们重第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视的长安,洛阳,建业三大古都, 视的长安,洛阳,建业三大古都,已经失去了作为都城所具有具备的优势, 作为都城所具有具备的优势,并非理想的建都之地. 之地. 第二,北宋建都于汴京,南宋建都于临安, 第二,北宋建都于汴京,南宋建都于临安, 都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 都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无山河之险可以凭借,最终导致亡国偏安. 凭借,最终导致亡国偏安. 第三,郑樵从总的地理环境和历代"建邦设都" 第三,郑樵从总的地理环境和历代"建邦设都" 的经验教训中, 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理论认识. 理论认识.《通志》版本通志》《通志》版本较多.有元至治二年通志》版本较多. (1322)刊本,明刊本,清武英殿刊 )刊本,明刊本, 咸丰间崇仁谢氏仿武英殿版本, 本,咸丰间崇仁谢氏仿武英殿版本,广州重刻本,杭州局本,浙江书局刊本, 州重刻本,杭州局本,浙江书局刊本, 中华书局本,浙江书局本, 四库全书》中华书局本,浙江书局本,《四库全书》抄本及商务印刷馆影印《十通》抄本及商务印刷馆影印《十通》本,因史家一般较看重"二十略" 因此, 史家一般较看重"二十略",因此, 通志》二十略二十略" 《通志》"二十略"单独成书的版本则有明刻本,金坛于氏重刻本. 有明刻本,金坛于氏重刻本.课件主要参考文献罗炳良《南宋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罗炳良《南宋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0B.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北京:中华书局,1997 王树民《中国史学史纲要》北京:中华书局, C.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仓修良《史家史籍史学》济南: 史籍史学仓修良《史家史籍史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L/O/G/O主通明变谢谢! 谢谢!二十略的价值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 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经界. 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经界. 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 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使梁州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是故《可迁,而华阳黑水之梁不能迁.是故《禹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史家, 贡》为万世不易之书.后之史家,主于州州县移易,其书随废.今之地理, 县,州县移易,其书随废.今之地理,以水为主.水者,地之脉络也,郡县碁布, 水为主.水者,地之脉络也,郡县碁布, 州道瓜分,皆由水以别焉.中国之水, 州道瓜分,皆由水以别焉.中国之水,则济为四渎,诸水所归. 江,河,淮,济为四渎,诸水所归.苟明乎此,则天下可运于掌. 乎此,则天下可运于掌.二十略的价值仲尼既没,先儒驾以妖妄之说,而欺后世.后世相承, 仲尼既没,先儒驾以妖妄之说,而欺后世.后世相承, 罔敢先坠者,有两种学:一种妄学,务以欺人; 罔敢先坠者,有两种学:一种妄学,务以欺人;一种妖学,务以欺天.凡说《春秋》妖学,务以欺天.凡说《春秋》者,皆谓孔子寓褒贬于一字之间,以阴中时人,使人不可晓解.三传唱之于一字之间,以阴中时人,使人不可晓解. 于前,诸儒从之于后,尽推己意,而诬以圣人之意, 于前,诸儒从之于后,尽推己意,而诬以圣人之意, 此人谓欺人之学. 洪范》皆谓箕子本河图, 此人谓欺人之学.说《洪范》者,皆谓箕子本河图, 洛书,以明五行之旨.刘向创释其传于前, 洛书,以明五行之旨.刘向创释其传于前,诸史因之而为《于后,析天下灾祥之变,而推之于金, 而为《志》于后,析天下灾祥之变,而推之于金,木, 土之域,乃时事之吉凶,而曲为之配, 水,火,土之域,乃时事之吉凶,而曲为之配,此之谓欺人之学. 春秋》成周之典也;《洪范》 ;《洪范谓欺人之学.夫《春秋》者,成周之典也;《洪范》皇极之书也.臣旧作《春秋传》,专以明王道, 》,专以明王道者,皇极之书也.臣旧作《春秋传》,专以明王道, 削去三家褒贬之说,所以杜其妄.今作《灾祥略》, 削去三家褒贬之说,所以杜其妄.今作《灾祥略》, 专以记实迹,削去五行相应之说,所以绝其妖. 专以记实迹,削去五行相应之说,所以绝其妖.二十略的价值学者操穷理尽性之说,以虚无为宗,实学学者操穷理尽性之说,以虚无为宗, 置而不同……大抵儒生家多不识田野之物, 大抵儒生家多不识田野之物, 置而不同大抵儒生家多不识田野之物农圃人又不识《》,《书之旨, 农圃人又不识《诗》,《书》之旨,二者无由参合,遂使鸟兽草木之学不传……臣少无由参合,遂使鸟兽草木之学不传臣少好读书,无涉世意,又好泉石, 好读书,无涉世意,又好泉石,有慕弘景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 心.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 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其性今作《》,为之会同情……今作《昆虫草木略》,为之会同,庶今作昆虫草木略》,为之会同, 几衰晚少备遗忘,岂敢论实学也! 几衰晚少备遗忘,岂敢论实学也!二十略的价值自开辟以来,皆河南建都.虽黄帝之都, 自开辟以来,皆河南建都.虽黄帝之都, 禹之都,于今皆为河北, 尧,舜,禹之都,于今皆为河北,在昔皆为河大河故道,自碣石入海.碣石,今平州也. 南.大河故道,自碣石入海.碣石,今平州也. 所以幽,蓟之邦,冀都之壤,皆为河南地. 所以幽,蓟之邦,冀都之壤,皆为河南地.周定王五年以后,河道堙塞,渐移南流. 定王五年以后,河道堙塞,渐移南流.至汉元光三年,徙从顿邱入渤海,今滨,沧间也. 光三年,徙从顿邱入渤海,今滨,沧间也.自成周以来,河南之都为长安与洛阳, 成周以来,河南之都为长安与洛阳,或逾河而居邺者,非长久之计. 居邺者,非长久之计.二十略的价值是故定都之君,惟此三都是定;议都之臣, 是故定都之君,惟此三都是定;议都之臣, 亦惟此三都是议.此三都者, 亦惟此三都是议.此三都者,虽曰金汤之屡为车毂之场,或历数百载, 业,屡为车毂之场,或历数百载,或禅数十君,高城深池,壍山堙谷,斤土既多, 十君,高城深池,壍山堙谷,斤土既多, 地绝其脉,积污复久, 地绝其脉,积污复久,水化其味此惰人所谓不甚宜人者也.而况冲车所攻, 谓不甚宜人者也.而况冲车所攻,矢石所积骸洒血,莽为荆榛,断垣坏壁, 集,积骸洒血,莽为荆榛,断垣坏壁,鬼燐灭没,由兹鸠集,能必其蕃育乎! 燐灭没,由兹鸠集,能必其蕃育乎!二十略的价值臣窃观自昔帝王之都,未有建宸极于汴者. 臣窃观自昔帝王之都,未有建宸极于汴者. 虽晋之十六国遍处中州,亦未闻有据夷门着. 虽晋之十六国遍处中州,亦未闻有据夷门着. 何哉?盖其地当四战之冲,无设险之山,则何哉?盖其地当四战之冲,无设险之山, 国失依凭;无流恶之水,则民多疾疠. 国失依凭;无流恶之水,则民多疾疠.七国之魏,本都安邑,为秦侵蚀, 之魏,本都安邑,为秦侵蚀,不得已东徙大梁,秦人卒决河流以灌其城,王假就掳,一秦人卒决河流以灌其城,王假就掳, 国为鱼焉.自是旷千三四年,无由居者. 国为鱼焉.自是旷千三四年,无由居者.朱全忠藉宣武资力以篡唐,因而居汴, 全忠藉宣武资力以篡唐,因而居汴,未为都不及五六年,枭獍殒命;昏庸继位, 也,不及五六年,枭獍殒命;昏庸继位,或献迁都之谋,君臣皆谓夷门国家根本, 献迁都之谋,君臣皆谓夷门国家根本,不可遽易,遂为京室.唐兵之来,梁室之祸, 遽易,遂为京室.唐兵之来,梁室之祸,甚至王假.晋遵覆辙,邪律长驱, 至王假.晋遵覆辙,邪律长驱,取少帝如拾视朱氏又酷烈焉. 芥,视朱氏又酷烈焉.晋遵覆辙,邪律长驱,取少帝如拾芥,视晋遵覆辙,邪律长驱,取少帝如拾芥, 朱氏又酷烈焉.宋祖开基, 朱氏又酷烈焉.宋祖开基,大臣无周公宅络谋,小臣无娄敬入关之请,因循前人, 络谋,小臣无娄敬入关之请,因循前人, 不易其故,逮至九朝,遂有靖康之难. 不易其故,逮至九朝,遂有靖康之难.岂其德之不建哉?由地势然尔.六飞南巡, 其德之不建哉?由地势然尔.六飞南巡, 驻跸吴越,朝日行阙,陵曰缵寝,此岂绝驻跸吴越,朝日行阙,陵曰缵寝, 念于卜宅哉?咸阳郏鄏,我陵我阿, 念于卜宅哉?咸阳郏鄏,我陵我阿,汤汤秦淮,一苇可至. 秦淮,一苇可至.而臣邻未闻以定鼎之谋启陈者,毋亦以残都废邑,土脉绝水, 启陈者,毋亦以残都废邑,土脉绝水,泉卤不足复兴,而夷门之痛,况未定也. 卤不足复兴,而夷门之痛,况未定也.呜江沱不足宴安也,毋已则采唐人之议, 呼,江沱不足宴安也,毋已则采唐人之议, 取南阳为中原新宅,且以系人望云. 取南阳为中原新宅,且以系人望云.本TXT由“文库宝”下载:。

为什么”通志”在《史记》中被赋予如此重要的地位?

为什么”通志”在《史记》中被赋予如此重要的地位?

为什么”通志”在《史记》中被赋予如此重要的地位?一、记录丰富而详实的历史资料《通志》篇目繁多,包含了各个领域的内容,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等。

其中的详实记载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无论是政治制度的演变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能在《通志》中找到详细的记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全面系统地整理历史《通志》是按照地理区域划分的,分为《本纪》、《表》、《志》三大部分,其中又以《纪》和《志》最为重要。

通过分地域进行整理,使得历史资料更为有序,条理清晰。

而《本纪》则集中记录了各类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形成了完整的历史叙述。

三、独特的文风和修辞手法《通志》的作者司马迁以鲜明独特的文风和修辞手法,为读者呈现了生动的历史画卷。

具有浓厚的叙事色彩和辞章华丽的语言,令人读来如同置身历史之中,感同身受。

司马迁以他独特的艺术才华,使得《通志》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佳作。

四、影响深远的史学价值《通志》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史学的典范。

通过《通志》的写作,司马迁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史学方法论,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对历史事实的真实性追求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理性,成为了后世历史学家的学习对象和借鉴的范本。

总结起来,《通志》在《史记》中被赋予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丰富而详实的历史资料,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二是以全面有序的方式整理历史,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三是司马迁独特的文风和修辞手法,使《通志》成为了一部优秀的史学典范,并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因此,《通志》在《史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书中的经典之作。

通 志(1)

通 志(1)
• 2 学习生活环境优美恬静,利于治学。 • “堂后青松百尺长, 堂前流水日汤汤, 西窗尽是农岐城, 北脑无非花葛
乡。”(《 夹涤遗稿》卷一《夾漈草堂》诗) • “萝林苍翠甚, 极目可吟诗, 梅子风前落, 杏花雨夜移。(《 夹涤遗
稿》卷一《梦林间居》诗) • 3 当时福建的刻书印书和私人藏书极为兴盛, 麻沙刻书刊行数量之多,
• 生活于十二世纪的郑樵,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的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他毕生从事学术研究, 乡居数十年,经历坎坷,拼接自己惊人的毅力和 不懈追求,经历了十年访求图书,三十年艰苦的 艰苦历程,四十年如一日,发愤攻读,笔耕不止, 取得了丰硕成果,著述可考者达九类五十七种, 但多数已失传,至今能见到的有《通志》、《夹ji 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 以及一些零散文章。其中《通志》是众多著作中 工程最浩大的著作
通志
_张艳飞(组长) 许广良 吕佳淑 李春燕 葛乙舟 黄水珍 史海英 王玲玲 王慧
• 作者生平 • 成书背景 • 体例思想 • 评价 • 小组总结

黄水珍 葛乙舟 史海英 王玲玲 李春燕 吕佳淑 张艳飞 许广良
王慧(ppt)
体例思想
• 《通志》南宋郑樵撰,共二百卷,五百多万字。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为一部较有系统的 史学巨著。全书分为六部分,依次为:“本纪” 十八卷,“世谱”、“年谱”共四卷,“二十略” 五十二卷,“世家”三卷,“列传”(四夷传) 共一百一十五卷,“载纪”八卷。
言、注意实学的基点上, 对《通志》进行详而实的编著, 并 且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中主要的一点还在于对当时社 会的刻画。
• 第三, 善于“ 创新” , 成一家之言。郑樵修《通志》独出 心裁, 有志求是, 受到‘’ 言史意” 而‘’ 议一家著述” 的章学诚极端推崇。他说. “ 古人著书, 即彼陈编, 就我创 制, 所以成专门之业。. . 专门之业, 别出心裁。” 今郑樵 “ 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 运以别识心裁, 盖承通史家风, 而自为经纬, 成一家之言者也” 。

《史记》中的”通志”是什么内容?

《史记》中的”通志”是什么内容?

《史记》中的”通志”是什么内容?一、《史记》中的"通志"概述《史记》是中国历史文献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共有130篇。

其中,"通志"是《史记》的第七篇,也是其中之一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章节。

二、"通志"的主要内容1. 编纂目的和意义"通志"的主要编纂目的是为了记载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重要事件和发展动态,以及人物的事迹和成就。

通过系统性的编纂和整理,旨在为后世留下一部权威的历史参考资料,以便后人可以从中获得历史的真实面貌和教训。

2. 内容涵盖范围"通志"中的内容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首先是政治方面,包括各个朝代的帝王世系、政治制度及相关制度的发展变化,以及重要政治事件的记录。

其次是经济方面,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情况,以及税收制度、货币制度等的演变。

第三是军事方面,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军队组织、战争经过以及军事制度的变化。

第四是文化方面,包括各个朝代的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动态。

此外,还包括地理、天文、医药等其他领域的内容。

3. 编纂特点和价值"通志"作为《史记》中的重要篇章,具有明确的编纂特点和学术价值。

首先,它以时序编年为主线,全面记录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其次,它注重对事实的详实记述,力求做到真实客观。

再次,它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分析概述,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演变规律。

最后,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书。

三、结语作为《史记》的重要篇章,《通志》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方面的发展,还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通过对《通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变迁。

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和教训,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志》看郑樵的史学思想

《通志》看郑樵的史学思想

《通志》看郑樵的史学思想郑樵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曾感叹:“史界之有樵,若光芒之一彗星焉。

”他倾注毕生心血所著的《通志》与唐代杜佑的《通典》、元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合称“三通”,古代学者认为“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

”由此可见,郑樵在我国史学领域的特殊地位。

唐宋时期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空前繁荣,经、史、子、集各种文化成果灿若星河、数不胜数,在史学界在体现有刘知几的《史通》、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等,正是在这种优良的文化环境下,郑樵矢志撰写一部“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史巨著。

郑樵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读书,勤于向学,立志报国,在风云激荡的国难之时曾投书高官,谋求入仕,无奈石沉大海,报国无门。

从此之后,他就专心致志于治学,“欲读古人之书,欲通百家之学,欲讨六艺之文,而为羽翼,如此一生,则无遗恨。

” 十六岁时,郑樵在家乡夹漈山(今福建莆田市)结庐隐居,治学近四十年,呕心沥血,最终完成《通志》,书成不久,疾病缠身的郑樵就因病逝世。

《通志》是一部综合历史史料而成的通史兼专史,它分为两部分,一是通史,上起三皇,下迄唐宋;二是略(志),共二百卷,在体例上,既沿用了司马迁所创的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种体例,同时也有所创新。

计有本纪18卷,世家3卷,列传108卷,载记8卷,四夷传7卷,年谱4卷,二十略52卷。

其中,纪、传、世家、年谱,仿《史记》而作,只是将《史记》之表易为年谱。

至于《史记》的“书”,《汉书》己改名为志,后世多所仿效,而郑樵反对编纂断代史,故而改“志”为“略”,共计二十略,这二十略也是《通志》全书的精华,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梁启超曾评价:“仅《二十略》,固自足以不朽。

”郑樵也极为看重:总天下之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综观《二十略》,天地万象,社科自然,皆包括其中,实在是称得上一部分类式的百科全书。

它扩大了史志目录记载的范围,将史志目录记载的对象扩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极大丰富了史志文献的内容。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摘要:
一、班固的生平简介
二、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三、班固的学术成就
四、班固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五、总结
正文:
班固,字孟坚,是中国东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他出身于儒学世家,家族世代研究历史。

班固从小就对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成年后致力于史学研究。

他的代表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极高。

他认为班固具备严谨的史学态度,他在撰写《汉书》时,对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十分严谨。

班固在书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既体现了他的历史观,也彰显了他的人文关怀。

此外,班固的文笔优美,书中许多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班固的学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汉书》的撰写上,他还对诸多古籍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在他的努力下,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流传后世。

班固对史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史学体系,还对后世学者产生了激励作用。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班固的地位举足轻重。

他的《汉书》被誉为“史学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班固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精神,成为后世学者的
楷模。

此外,班固还推动了汉代文化的繁荣,他的文学成就与史学地位相得益彰。

总之,班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史学家、文学家。

他的学术贡献和影响力跨越千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4《通志·总序》

4《通志·总序》

往往(处处,全部)出固胸中者,《古今人表》
耳,他人无此谬也。后世众手修书,道旁筑 室(“筑室道旁,三年不成‛,讥讽众手修书 意见不一);掠人之文,窃钟掩耳(讥讽班固 蹈袭),此固始作佣者(制造陪葬用的偶像。 喻恶事的开始。《孟子· 梁惠王上》: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 也。‛ )
4、《通志》的编纂思想 就书论书,《通志》未免令人失望: 它虽卷帙浩繁,除‚二十略‛外,在编纂形 式上无所创新。 《通志》反映的历史内容,空间广阔,时间 长远,因此为刘知几所批评的纪传体通史 ‚每论家国一政,而胡越相悬;叙君臣一时, 而参商是隔‛的缺点,也就显得越发突出。 加以急欲呈请皇帝批准传布,仓促写定,在 史料上没下功夫考核发掘,遂使它的价值远 低于郑樵自己的估计。
【按】叔孙通,薛县人(今山东省滕州市),被
秦二世封为博士。 刘邦在定陶为皇帝,下令废除秦仪法,代以 简易的规范。叔孙通自荐为汉王制定朝仪, 采用古礼并参照秦仪法而制礼,召儒生与其 共订朝仪。 汉高祖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王大臣都依朝 仪行礼,次序井然。叔孙通因功拜奉常。 高祖九年,为太子太傅。十二年,刘邦欲废 太子刘盈,通以不合礼仪劝阻。刘盈即位后, 用他制定了宗庙仪法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 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通志· 总序》
一、【解题】《通志》:
《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受到后 人特别的重视。 1、作者及卷数 《通志》,宋郑樵撰。共二百卷。 2、体例及起讫年代 典章制度和纪传体通史。 全书由‚本纪‛十八卷,‚世家‛三卷,‚列传‛ 一○八卷,‚载记‛八卷,‚四夷传‛七卷,‚世 谱‛、‚年谱‛(‚表‛)四卷,‚二十略‛五 十二卷组成。 所叙时间断限,各部分稍有参差,大抵本纪从三皇 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

第十章 郑憔的《通志》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ppt课件

第十章  郑憔的《通志》与马端临的《文献通考》ppt课件

28.04.2020
.
12
在“会通”思想的指导下,郑樵主张编 写通史,反对断代为书。
他认为历史是一个整体,如同长江大河, 后代之事与前代存在着“相因依”的关 系,不能截断。而断代史违背了“会通” 的原则,割断了历史。
所以在《通志·总序》中,他不遗余力地 攻击班固及《汉书》,并连及范晔、陈 寿。
绍兴三十一年(1161)抄送《通志》呈 献高宗,高宗诏除(授)枢密院编修。 次年病逝,年五十九。 他一生著作有84种,1000多卷。留传下 来的只有《通志》、《夹漈遗稿》、 《尔雅注》、《诗辨妄》等。
28.04.2020
.
5
二、《通志》的内容及其评价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仿《史记》而 作。
全书共200卷,500多万字,包括本纪、世家、 列传、载记(《晋书》首创)、年谱、略六门。 (郑憔改“书”为“略”,改表称“谱”)其 中“二十略”(氏族、六书、七音、天文、地 理、都邑、礼、乐、谥、器服、职官、选举、 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 草木昆虫等)是全书的精华。
28.04.2020
六书、七音则本于小学,是文字学的内容。
28.04.2020
.
8
礼、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诸略, 本于杜佑《通典》,其它则大都是前史 所有。
《宋史·郑樵传》言:“初为经旨,礼乐、 文字、天文、地理、虫鱼、草木、方书 之学,皆有论辨,绍兴十六年上之。” 并评论道:“樵好为考证伦类之学,成 书虽多,大抵博学而寡要”。
关于“焚书”,他认为“萧何入咸阳,收秦律 令图书,则秦亦未尝无书籍也。其所焚者,一 时间事耳”。(《秦不绝儒学论》)
人们所看重者还是他的《二十略》。略即门类。
28.04.2020

《通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通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通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通志》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纪传体通史。

试论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历史作用

试论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历史作用

试论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历史作用郑樵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和地理学家,他的《通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探讨郑樵《通志》的史学思想及其历史作用。

首先,郑樵在《通志》中展现了严谨求实的史学思想。

他在著作中致力于整理收集古代历史资料和地理信息,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述非常详尽,力求事实准确。

郑樵强调考证的重要性,他反对只凭个人主观臆测或传闻来撰写史书,主张依靠实地考察和史料搜集来确立史实。

他的独特之处在于注重搜集地方志,对于地理、民俗及经济状况都进行详细的调查,使得《通志》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也是一部地理志。

这种严谨的史学思想以及详尽准确的著作方法,为后来史学家的研究提供了范本。

此外,郑樵在《通志》中展现了强烈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他深知历史记录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研究治乱法则的唯一途径”,并呼吁后人应当继承前人的智慧与经验,以总结历史规律,指导治国理政。

他的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史研究的发展以及国家治理的实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郑樵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也体现在著作中,在对外介绍中国历史和地理的同时,他也强调中国文化的卓越和独特之处,为中国的荣辱兴衰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理论依据。

郑樵的《通志》在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一方面,他的著作填补了南宋时期史学水平的空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郑樵精于整理古籍文献,他收集了大量的古代方志以及其他历史文献,其中许多是后来失传的,为后来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另一方面,郑樵的思想为后来的史学研究和地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志》中关于地理和民俗的详细记载,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

他的史学思想对于后来史学发展,特别是考证方法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郑樵的《通志》以其严谨求实的史学思想和详尽准确的记述手法,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一座丰碑。

他的意识形态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自信,为后来的历史研究和国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通志》的涉及面广泛,收录了大量宝贵的历史资料,填补了当时史学的空白,并为后世史学研究和地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郑樵编著《通志》

郑樵编著《通志》
郑樵为了广泛地占有材料,四处求访藏书,遇到有藏书的人家,便留下来仔细阅读,直到读完才离去。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寻访,获得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尽览典籍,却不迷信前人成说,他研究《书经》是从校对今古文《尚书》入手;研究《诗经》,则认真辨别鲁、齐、韩三家诗的差别;研究《春秋》也是从三家所传的异同入手,从文字歧异发现问题,经过考订,择善而从。
他把整个身心全投入到著述中。就是这样,他终于著成了长达二百卷的《通志》。《通志》是继司马迁《史记》以后又一部贯通古今的纪传体通史。在体例上,除纪、传和以前纪传体史书相同外,“谱”即相当于各史的“表”,“略”相当于各史的“志”,“世家”仿《史记》,“载记”仿《晋书》,文字大多袭用旧史。
其中的“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向为史家看重。这二十略包括:氏族、六族、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和昆虫草木,以此把历代典章制度、学术文化分门别类地加以记载,逐一阐述其源流演变,且提出了一些新见解。真可谓“网罗宏富,体大思情”。若是没有广博的知识和独到的学识,何以至此?
他还主张写“通史”,因为只有通古今变化,才能资鉴现今。郑樵除了关注书本外,还注重实地考察。他在夹漈山研读时,便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同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性情。”正是他有如此严谨的治学方法,正因他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强毅力,才造就了他的博大学识,在历史学和文献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对宦途并不热心,父亲亡故后,便和弟弟到城北郊的夹漈山,因陋就简,修筑三间草堂,一起切磋学问,过着怡然自得的山林生活。常常是“寒月一窗,残灯一席”。
他白天整理简册,晚来观察星象,爱惜每一寸光阴,不敢虚度岁月。他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读书,随着知识的积累,他发现前人的著述有许多错舛和疏漏。

通志、资治通鉴

通志、资治通鉴
纪传史举要
一、《宋史》介绍



1、作者及成书经过 《宋史》是元朝末年的一部官修史书,元脱脱等撰。元初因对正统问题的看 法不一致,故未成书。元顺帝时,脱脱为相,主持修史,决定三国各为正统, 各系年号,设局修三史。脱脱任都总裁。另有史官二十三人,专门负责纂修 《宋史》,其中出力最多的是欧阳玄。 2、体例与内容 《宋史》记事起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赵匡胤称帝,终于南宋赵昺(bing) 祥兴二年(1279),共计320年历史。 全书共496卷,其中本纪47卷; 志162卷,共十五种,卷数之多,为中国史书所仅见。其中地理、河渠、职官、 兵、刑法、艺文等志尤为重要。 表32卷,有两种,一为《宰辅表》,二为《宗室世袭表》。 有列传255卷,记载了两千八百余人的事迹。《道学传》为《宋史》所独创, 为前史所无。 3、成就 体例完备,纪、传、表、志俱全。总结了元以前各种纪传体史书编纂的经验, 对各种体例上的问题都处理比较好。 材料可靠而丰富。宋代史料最为详备。 缺点:繁芜杂乱。



五、《通志》介绍 2、体例与内容 《通志》200卷,分帝纪18卷,后妃传2卷,年谱4卷,略52卷,世家3卷, 宗室传8卷,列传98卷,载记8卷,四夷传7卷,其中后妃、宗室、四夷, 均属列传。实际分六体,即纪、传、年谱、略、世家、载记。 二十略是通志的精华,即《氏族略》5卷、《六书略》5卷、《七音略》2 卷、《天文略》2卷、《地理略》1卷、《都邑略》1卷、《礼略》4卷、 《谥略》1卷、《器服略》2卷、《乐略》2卷、《职官略》7卷、《选举 略》2卷、《刑法略》1卷、《食货略》2卷、《艺文略》8卷、《校雠略》 1卷、《图谱略》1 卷、《金石略》1卷、《灾祥略》1卷、《昆虫草木略》 2 卷。二十略起自上古,下引至唐,有的至北宋。《氏族》、《六书》、 《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是以前正史中所没有的。但真 正属于郑樵独创的是《六书》、《七音》、《校雠》、《图谱》、《金 石》等五略,属于学术文化史领域。 《通志》纪传部分,包括世家、载记在内,是自上古至隋的人物传记。 《通志》的年谱起于三皇,迄唐高祖武德元年。 郑樵还特别强调图表的作用。(包括图谱和年谱)

郑樵《通志》读书笔记

郑樵《通志》读书笔记

郑樵《通志》读书笔记【实用版】目录1.郑樵《通志》概述2.《通志》的学术价值3.《通志》的读书笔记内容4.对《通志》的思考与启示正文一、郑樵《通志》概述《通志》是我国南宋著名学者郑樵所著的一部知识性、资料性、学术性兼具的著作。

全书共二十卷,分为天文、地理、人事、礼制、制度、兵法、食货、刑法、选举、文章、学术、工艺、农业、医学、四大发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二十个门类,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记载和阐述,堪称一部“宋代百科全书”。

二、《通志》的学术价值《通志》在学术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的知识体系:《通志》将当时的各个领域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后世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详实的史料记载:《通志》对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制度沿革等进行了详实的记载,为后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3.深入的学术探讨:《通志》对各个领域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后世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通志》的读书笔记内容在阅读《通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总结:1.对各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各门类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人物传记、制度沿革等有了更加全面的掌握。

3.对《通志》中的学术观点、论述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对相关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四、对《通志》的思考与启示阅读《通志》,我们不仅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有更加全面的了解,还可以从中获得许多启示:1.学术研究应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对于各个领域的知识应该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

2.学术研究应具有时代性、历史感,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历史发展脉络。

3.学术研究应具有创新性、独立性,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勇于突破前人的束缚。

通志的史学价值

通志的史学价值

《通志》的史学价值《通志》全书共200卷,其中本纪18卷,年谱4卷,略52卷,世家3卷,列传115卷,载记8卷。

体例仿《史记》,但改表为谱,易志为略,成“纪”,“传”, “谱”, “略”, “载记”五体史书。

记事上自三皇,下至隋,但二十略中典章制至唐,是宋代继《资治通鉴》后又一重要成果。

这部书继承了司马迁所创的纪传体通史体例,编纂上起三皇,下迄隋唐,包容了天文地理,虫鱼草木,礼乐刑政,氏族都邑,文字音韵,金石图谱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

《通志》成书后,虽得到皇家收藏,但由于大部分内容是以往史书的重述,被不少史家认为史料价值不大。

随着时间推移和人们视野的开阔,《通志》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清代学者章学诚称郑樵是“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

因而他给予《通志》高度评价: “郑氏《通志》,卓识名理,独见别裁,古人不能任其先声,后代不能出其规范;虽事实无殊旧录,而辨名正物,诸子之意寓于史载,终为不朽之业矣!”《通志》的价值,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史学思想和编纂学特点。

郑樵的史学思想从《通志》做书风格、内容剪裁以及序言说明中,可以看出他的治学精神和历史观点,这就是:主张实学。

这与反对空言密切相关。

当时的社会思潮,理学已达登峰造极,同时,空发议论,任情褒贬的风气也渐渐流行。

不少思想家、史学家对此多有不满。

郑樵的实学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反对空言著述。

郑樵研读各类书籍,认为《史记》会通古今,为人们提供了治国安邦的事实参考,是一部使“百代之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的重要著作;《论语》则是一部“空言著书”的著作,对后世学风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而,他非常重视史著,把历史记载看成是“国之大典”,强调治史必须重视典章制度,做到“详文该事”,而不可“相尚于言语”。

因此他讥讽这种学风“正犹当家之妇,不事饔飱,专鼓唇舌,纵然得胜,岂能肥家”。

可以看出,他的实学主张首先是与空言义理相对立的。

从实学角度谈郑樵《通志》的创作

从实学角度谈郑樵《通志》的创作

从实学角度谈郑樵《通志》的创作作者:彭乾刚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7期内容摘要:南宋郑樵治学重视实学,这在《通志》的创作中有所体现。

郑樵一方面对传统观点和错误思潮提出批评和质疑,即求实;另一方面批判不务实学,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主张实践。

在程朱理学主导的社会思潮之下,郑樵的实学思想是其创新精神的体现,但由于时代所限,郑樵的实学思想也存在局限性。

关健词:郑樵《通志》实学实学,即探求真理、经世致用的学问。

简单来说,就是真实的、实践的学问,实事求是乃其根本之所在。

南宋郑樵在治学上注重实学,他认为,实学知识必不可少,如果缺少实学知识就会带来弊病,这一治学思想在《通志》中有所体现。

一.求实郑樵主张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求得真实可靠的学问,因此他对一些传统观点和错误思潮提出严厉的批评和质疑。

从16岁开始,郑樵便“居夹漈山,谢绝人事”,“好著书,不为文章,自负不下刘向、杨雄”。

纵然满腹经纶,但他不参加科举考试,认为科举文章不是“实学”。

郑樵对待科举文章的态度已流露出他的求实思想。

郑樵的求实态度在于对妖妄欺天之学进行批判,他敢于批判历代学者的学术见解,敢于批判传统观点和当时的错误思想,大胆提出自己的理论。

在封建时代,谶纬迷信对史家著书立说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郑樵所见前代的《五行志》、《符瑞志》、《灵征志》等关于天文、五行的记述,充斥着天人感应、神学迷信内容,把自然现象牵强附会地同人类社会的吉祥灾祸联系起来。

郑樵对这些灾祥怪异之说持反对态度,将其视为“妖学”、“欺天之学”,并在《通志·灾祥略》中论证了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吉祥灾祸没有必然关系,突破了谶纬迷信对传统史学的禁锢。

对于一些历史传说的记述,郑樵采用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不全信,也不全不信。

正如《通志·三皇纪》按云:“臣之所志在于传信,其有传疑者,则降而书之,以备记载云。

”郑樵著书的目的在于“传信”,即记载真实的学问。

《通志》评价:(详解)

《通志》评价:(详解)

《通志》评价:(详解)《通志》评价:(详解)《四库全书总目》说,郑樵在《通志》中十分重视二十略。

这二十略有些是郑樵独创的,像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等略。

郑樵自己也说过:"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通志?总序》)据《四库全书著作提要》有载:“通史之例,肇于司马迁。

故刘知几《史通》述二体,则以《史记》、《汉书》共为一体。

述六家,则以《史记》、《汉书》别为两家。

以一述一代之事、一总历代之事也。

其例综括千古、归一家言。

非学问足以该通,文章足以容铸,则难以成书。

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卷,不久即已散佚。

故后有作者,率莫敢措意于斯。

樵负其淹博,乃纲罗旧籍,参以新意,撰为是编。

凡帝纪十八卷、皇后列传二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一卷、列传一百二十五卷。

其纪传删录诸史,稍有移掇。

”又有载:“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著华,惟在二十略而已。

一曰氏族、二曰六书、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礼、八曰谥、九曰器服、十曰乐、十一曰职官、十二曰选举、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货、十五曰艺文、十六曰校雠、十七曰图谱、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灾祥、二十曰草木昆虫。

其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为旧史之所无。

”又有盖宋人以义理相高,于考证之学,罕能留意。

樵恃其该洽,睥睨一世,谅无人起而难之。

故高视阔步,不复详检。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评有:“郑樵生千载后,慨然有见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旨,不以词采为文,考据为学也。

……若郑氏《通志》,卓识名理,独见别裁,古人不能任其先声,后世不能出其规范,虽事实无殊旧录。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有云:“宋郑樵生左(丘明)、司(马迁)千岁之后,奋高掌,迈远蹠,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

”《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

清乾隆年间所修的《续通志》和《清朝通志》,就是根据《通志》的体例和方法修成的。

通志的史学价值

通志的史学价值

《通志》的史學價值《通志》全書共200卷,其中本紀18卷,年譜4卷,略52卷,世家3卷,列傳115卷,載記8卷。

體例仿《史記》,但改表為譜,易志為略,成“紀”,“傳”, “譜”, “略”, “載記”五體史書。

記事上自三皇,下至隋,但二十略中典章制至唐,是宋代繼《資治通鑒》後又一重要成果。

這部書繼承了司馬遷所創的紀傳體通史體例,編纂上起三皇,下迄隋唐,包容了天文地理,蟲魚草木,禮樂刑政,氏族都邑,文字音韻,金石圖譜等社會各個方面的內容。

《通志》成書後,雖得到皇家收藏,但由於大部分內容是以往史書的重述,被不少史家認為史料價值不大。

隨著時間推移和人們視野的開闊,《通志》的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清代學者章學誠稱鄭樵是“獨取三千年來遺文故冊,運以別識心裁,蓋承通史家風,而自為經緯,成一家言者也”。

因而他給予《通志》高度評價: “鄭氏《通志》,卓識名理,獨見別裁,古人不能任其先聲,後代不能出其規範;雖事實無殊舊錄,而辨名正物,諸子之意寓於史載,終為不朽之業矣!”《通志》的價值,可以從兩方面來看:史學思想和編纂學特點。

鄭樵的史學思想從《通志》做書風格、內容剪裁以及序言說明中,可以看出他的治學精神和歷史觀點,這就是:主張實學。

這與反對空言密切相關。

當時的社會思潮,理學已達登峰造極,同時,空發議論,任情褒貶的風氣也漸漸流行。

不少思想家、史學家對此多有不滿。

鄭樵的實學思想,大致包含以下內容:第一,反對空言著述。

鄭樵研讀各類書籍,認為《史記》會通古今,為人們提供了治國安邦的事實參考,是一部使“百代之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的重要著作;《論語》則是一部“空言著書”的著作,對後世學風產生了不良影響。

因而,他非常重視史著,把歷史記載看成是“國之大典”,強調治史必須重視典章制度,做到“詳文該事”,而不可“相尚於言語”。

因此他譏諷這種學風“正猶當家之婦,不事饔飱,專鼓唇舌,縱然得勝,豈能肥家”。

可以看出,他的實學主張首先是與空言義理相對立的。

郑樵《通志》评价汉代乐府诗

郑樵《通志》评价汉代乐府诗

郑樵《通志》评价汉代乐府诗
郑樵《通志·乐略》
也称“乐府诗”、“曲辞”、“歌辞”、“声诗”。

诗体之一。

原为汉代专掌音乐之官署名,借以指汉乐府官署采集、创作的乐歌。

后用以称魏、晋至唐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戏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在乐府学研究中之史料价值及其历史地位。

郑樵的乐府学理念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其在《通志·乐略》中的理论表述,二是其在《通志·乐略》中对乐府诗的分类及其标准的探讨;三是其乐府诗创作倾向。

本文即从这三个方面探讨郑樵的乐府学理念,进而在此基础上探讨郑樵乐府学理论的复与变。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论述郑樵乐府学的理论表述。

郑樵乐府学的理论表述主要体现在《通志·乐略》之中,集中表现为“声贵说”。

本章首先探究郑樵“声贵说”的内涵:一是《诗》主在乐章;二是“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三是“诗在于声,不在于义”。

其次探究郑樵“声贵说”产生的原因:一是义理之学的兴盛给声歌之学带来巨大影响;二是“声失”带来的诗体转关和断题取义等背弃诗歌音乐本质现象的产生。

最后揭示郑樵“贵声”之举的正乐本质。

第二章讨论郑樵在《通志·乐略》中对前代乐府的分类及相关问题。

他的分类采用三种标准,一是以声别曲;二是“义类相从”;三是风、雅、颂三分法。

三者之间有着内在从属关系。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通志(《汉书·艺文志》)是西汉时期文学家、历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一部著名志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珍宝之一。

通志以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的组织和精确的篇章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和了解西汉时期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

然而,在评价通志这一经典之作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志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班固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阅读,搜集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并将其系统地编排成册,呈现给读者。

这种全面性使得通志成为研究西汉时期社会风貌的重要参考资料。

然而,通志在一些内容上可能存在片面性和主观性的问题。

由于班固个人的知识和观点所限,通志的内容并不是完全客观和全面的,这就需要读者在阅读时保持批判的态度,结合其他史料进行参考和比较。

通志在篇章组织上具有一定的规律和逻辑性。

班固将通志分为经籍类、史书类、方技类、艺文类四大部分,并在每一部分中按照一定的主题和时间顺序进行编排。

这种组织方式使得读者能够较为方便地查找所需的知识和资料。

然而,通志的篇章组织有时显得过于呆板和僵硬,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变化。

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通志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班固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文辞和修辞手法,使得通志的语言显得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然而,通志的语言有时显得过于繁琐和晦涩,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难懂。

总的来说,通志作为一部经典之作,无疑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参考。

然而,在评价通志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这些问题和不足既是班固个人学识和观点的局限性所致,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水平有关。

因此,在阅读通志时,我们应保持批判的态度,结合其他史料进行参考和比较,以全面地了解西汉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

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通志的编纂和组织方式,在自己的研究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推动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

通志对班固的评价班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代表作之一便是《汉书》,这部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帝王传记体史书。

在通志中对班固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高的,他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在通志中对班固的评价要从他的文学成就入手。

班固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文学家,他的文笔清新流畅,富有文采,被誉为“东汉第一才子”。

他的文风简练明快,语言优美,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在《汉书》中,班固运用史料丰富,叙事生动,使得整部史书读起来非常有趣,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他的文学才华在通志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在通志中对班固的评价还要从他的历史贡献入手。

班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将纪传体史书发扬光大的文学家,他在《汉书》中不仅对汉代的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记载,还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为后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他的史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典范之一。

在通志中,班固的历史贡献也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在通志中对班固的评价还要从他的政治才能入手。

班固在东汉末年曾担任过宰相等重要职务,他在政治上表现出色,为当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以清廉正直著称,深受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在通志中,班固的政治才能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总的来说,在通志中对班固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他不仅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还在历史和政治领域展现出色的才能,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作品《汉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史书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播。

班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成就在通志中得到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志》评价:(详解)
《通志》评价:(详解)
《四库全书总目》说,郑樵在《通志》中十分重视二十略。

这二十略有些是郑樵独创的,像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等略。

郑樵自己也说过:"总天下之大学术,而条其纲目,名之曰略,凡二十略,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矣。

"(《通志?总序》)据《四库全书著作提要》有
载:“通史之例,肇于司马迁。

故刘知几《史通》述二体,则以《史记》、《汉书》共为一体。

述六家,则以《史记》、《汉书》别为两家。

以一述一代之事、一总历代之事也。

其例综括千古、归一家言。

非学问足以该通,文章足以容铸,则难以成书。

梁武帝作《通史》六百二十卷,不久即已散佚。

故后有作者,率莫敢措意于斯。

樵负其淹博,乃纲罗旧籍,参以新意,撰为是编。

凡帝纪十八卷、皇后列传二卷、年谱四卷、略五十一卷、列传一百二十五卷。

其纪传删录诸史,稍有移掇。

”又有载:“其平生之精力,全帙之著华,惟在二十略而已。

一曰氏族、二曰六书、三曰七音、四曰天文、五曰地理、六曰都邑、七曰礼、八曰谥、九曰器服、十曰乐、十一曰职官、十二曰选举、十三曰刑法、十四曰食货、十五曰艺文、十六曰校雠、十七曰图谱、十八曰金石、十九曰灾祥、二十曰草木昆虫。

其氏族、六书、七音、都邑、草木昆虫、五略,为旧史之所无。

”又有盖宋人以义理相高,于考证之学,罕能留意。

樵恃其该洽,睥睨一世,谅无人起而难之。

故高视阔步,不复详检。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评有:“郑樵生千载后,慨然有见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旨,不以词采为文,考据为学也。

……若郑氏《通志》,卓识名理,独见别裁,古人不能任其先声,后世不能出其规范,虽事实无殊旧录。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有云:“宋郑樵生左(丘明)、司(马迁)千岁之后,奋高掌,迈远蹠,以作《通志》,可谓豪杰之士也。


《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

清乾隆年间所修的《续通志》和《清朝通志》,就是根据《通志》的体例和方法修成的。

甚至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及《九通》中的其他著作,在体例上也吸取了《通志》的成果。

后人在研究目录学、校雠学等有关编纂方法时,也不能不研究《通志》。

当然,它的体例和编纂方法也有不少缺点。

例如,二十略的体例虽有所创新,但从《通志》的整体来说,它仍然没有突破正统的旧史的格式;在史料的考订方面,也难免有主观片面的臆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