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 发展史。剖析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越剧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越剧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促进文化交流
越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在国际文化交 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增进中外文化交流 和理解。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越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文化产业 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前景,有助于推动 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05
越剧的传播与影响
越剧在国内的传播与影响
起源与发展
越剧起源于浙江嵊州,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进入繁荣时 期,不仅在浙江地区广为流传, 还逐渐走向全国和海外。
越剧的代表作品
《红楼梦》
越剧版本的《红楼梦》是越剧的经典 之作,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代表作之 一。Fra bibliotek《西厢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剧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 剧的另一经典之作,讲述了梁山伯与 祝英台的爱情故事。
越剧版本的《西厢记》也是经典之作 ,讲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服饰特色
01
服饰华丽
越剧的服饰非常华丽,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演员的服饰多采用丝绸、
锦缎等高档面料,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02
服饰与人物性格相符合
越剧的服饰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能够展现出角色的身份和地位。例如,
贵族角色的服饰通常华丽、高贵;平民角色的服饰则简朴、自然。
03
服饰与剧情相呼应
越剧的服饰与剧情相呼应,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的视觉享受。例如,在
地域特色
越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唱为主,融合了说、念、做、打、舞 等多种表演形式。
经典剧目
越剧拥有众多经典剧目,如《红楼梦》、《西厢记》等,深受观众 喜爱。
越剧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1 2
国际化进程
越剧在20世纪初开始走出国门,逐渐在国际舞台 上崭露头角。

百年越剧发展史

百年越剧发展史

戚派
由戚雅仙创立,工花旦。 戚派艺术朴实无华,感情深沉含蓄,以情动人。其 特点是缠绵委婉,吐字清晰、朴素真挚同,韵味醇 厚。素有“悲旦王”之誉。 戚派代表作有《血手印》中的王千金、《玉堂春》 中的苏三、《白蛇传》中的白素贞、《王老虎抢亲》 中的王秀英等。 戚派优秀传人有周雅琴、朱祝芬、金静、徐洁和、 周美姣、王杭娟、朱蔺等。
吕派
由吕瑞英创立,工花旦,是越剧 流派中最年轻的流派。 吕瑞英的唱腔在质朴细腻、委婉 深沉的袁派基础上,增加了其绚 丽多彩、雍容花俏的唱腔。她的 唱腔乐感强,有越剧界“抒情女 高音”的美誉。 代表作:《三看御妹》中的刘金 定、《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金山战鼓》中的梁红玉、《九 斤姑娘》中的张九斤等 。 流派传人:孙智君、陈辉玲、吴 素英、黄依群、赵海英、张咏梅、 周柳萍等。
东王村——越剧诞生地
1906年3月27日(农历三月初 三),嵊州甘霖镇东王村的唱书 艺人李世泉、李茂正兄弟在乡亲 的热情鼓励下,邀请了高炳火、 钱景松、袁福生、金世根、俞柏 松、高金灿,还有把场师傅倪生 标、化妆指导李凤珠等十余人,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在香火堂前 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搭起 草台,登上了越剧作为戏曲形式 发展的第一个舞台,进行了具有 划时代意义的演出。
范派
由范瑞娟创立。工小生。 范瑞娟戏路较宽,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音域宽、 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范 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 质,阳刚之美。 范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梁山伯、《孔雀东南 飞》中的焦仲卿、《李娃传》中的郑元和、《打金枝》中的 郭嫒等 。 流派传人:丁赛君、陈琦、史济华、陈雪萍、章瑞虹、韩婷 婷、孟轲娟、方雪雯、吴凤花、章青青、王柔桑、徐铭等。

越剧 发展史。

越剧 发展史。

竺水招
姚水娟
越剧走迚新时代 1976——
八十年代以来越剧癿发展 1、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癿崛起。 “文革”以后,在党和政府癿重规下,越剧很快得到复苏。1981年全国越剧团 恢复到130多个。在这个时期,上海及其他省癿越剧相对来讲影响较小,而浙江癿 越剧丌仅有剧团数量上、人才资源上癿优势,而丏有质癿体现,那就是浙江小百花 越剧团,成为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癿代表。在越剧癿振兴声中,作为越剧发源地癿 浙江做了大量工作,特别重规对青年演员癿培养。1982年秋,丼行了全省戏曲小百 花汇演。演出癿数百个剧目中,三分之二以上是青年越剧演员演出癿剧目,涌现了 一批获“优秀小百花奖”和“小百花奖”癿青年演员。由此发现了越剧癿希望队, 展现了越剧癿新曙光,为组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打下了良好癿基础。 小百花汇演结束丌丽,浙江省抓住以组织浙江越剧赴香港演出癿契机,从全省 60多个越剧团几千名演员中选出了40名优秀小百花,成立浙江越剧小百花集讪班, 在省艺校迚行强化讪练。最后,竞选出26名优秀苗子组成了浙江省越剧小百花赴港 演出团,排演了著名剧作家顾锡东癿力作《五女拜寽》、《汉宫怨》等剧目,亍 1983年秋天赴香港演出,广受香港观众癿欢迎。“无名小卒,一鸣惊人”传为美谈。 1984年5月正式建立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在以后癿岁月中,“小百花”癿足迹遍及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大城市。还先后出访美国、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 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匙演出,所到之处都引起了轰劢。
嵊州位亍浙江东部四明山西麓,始建亍西汉时 期,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它领先癿 说法。秀美癿越剧便发源亍此。清朝末年,嵊 县(弼时只是为县)民闱就有丰富癿精神文化 生活,民闱俗曲、器乐、歌舞处处可闻可见。 在这诸多民闱文化里,有一种幵丌起眼癿样式, 叫 “唱书”,这就是越剧发展癿最早萌芽。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越剧的特点与发展越剧,是中国戏曲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

源于中国浙江省的绍兴市,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越剧自诞生以来,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探讨越剧的特点与发展。

一、越剧的特点1.优美的旋律和唱腔越剧以腔调婉转动听、正音清朗而著称。

它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婉转,常常被人们形容为“欢快、抑扬顿挫”。

越剧的唱腔有特定的韵律节奏和方言语调,表现出独特的音乐美感。

2.精湛的表演技艺越剧是一种注重形体和表演的戏曲剧种,它有着精湛的表演技艺。

在表演中,演员们需要根据剧情和角色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手势、眼神、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达到角色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3.追求真实性的表演方式越剧表演时注重真实感和细腻的表演,演员在表演中尽可能地去表现角色的真实情感,使得角色具有更加真实鲜活的人性。

同时,越剧的服化和舞台设计也都力求真实和精致。

4.故事情节感人动人越剧的故事情节通常以女性为主角,表现女性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性况味。

它的故事情节生动而感人,常常让人流连忘返,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越剧的发展越剧自诞生以来,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推崇,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剧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1.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近年来,不少新生代越剧演员的涌现,为越剧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这些演员身体素质优秀,表演技艺高超,对于越剧的传承和创新都做出了贡献。

2.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越剧舞台的现代化改造也为越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现代化的舞台设计,让越剧的表演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而越剧舞台的多媒体技术应用,则让越剧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3.新颖的创新元素的运用为了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越剧还在不断地尝试创新。

演出内容不仅有传统的经典曲目,也多了一些新颖的元素,比如现代音乐的运用、现代文化元素的融入等,让观众在欣赏越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变迁对越剧的影响。

4.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越剧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还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成功的走红。

越剧

越剧
2006年5月20日,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越剧特点】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 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 动听,表演真切动人, 极具江南灵秀之气;越 剧服装为轻柔、淡雅、 清丽的独特风格。 多以 “才子佳人”题材的戏 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 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 女班。
傅 派 创 始 人 傅 全 香 ——
傅派
由傅全香创立。其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有 表现力,表演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以形、动之以情的魅力。 傅派是越剧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流派传人:何英、颜佳、 陈飞、陈颖、陈艺、陈岚、洪芬飞、张腊娇、薛莺、胡佩娣、 张金月、裘丹莉,董鉴鸿等。
戚 派 创 始 人 戚 雅 仙 ——
《陆唐》剧照
所获奖项: 1984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86年荣获全国越剧演员广播大奖赛十 佳之一; 1993年荣获第十一届梅花奖“二度梅”、 第三届文华奖和上海白玉兰奖主角奖; 1994年荣获第四届文华奖和中国小百花 越剧节金奖; 1999年荣获第九届文华奖、第十届上海 白玉兰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
范 派 ,她的嗓音实、声宏亮、中气足、 音域宽、演唱追求刚劲的男性美。她是“弦下腔”的创始人之一。 范派的特点是朴素大方,咬字坚实,旋律起伏多变,带男性气质, 阳刚之美。流派传人:吴凤花、章瑞虹、孟科娟、方雪雯、徐铭、 陈琦、江瑶、邵文娟、史济华、韩婷婷、陈雪萍、丁赛君,王柔桑。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 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 誉: 1955年夏,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 和国和苏联演出; 1959年、1961年上海越剧院分别赴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1983年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东渡日本演出《红楼梦》; 1986年又去法国巴黎参加巴黎秋季艺术节演出; 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一批艺术家到美国进行访问演出,都受 到各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越剧的发展史及流派

越剧的发展史及流派

越剧的发展史及流派
越剧是中国南方地区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形式,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市。

越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但是直到清朝中期才开始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越剧的流派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上海越剧。

上海越剧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上海市,是越剧的一种分支。

它吸收了歌舞和音乐的元素,融合了上海地方文化和外来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除了上海越剧外,还有苏州、嘉兴、绍兴、金华等地的越剧流派。

这些流派在音乐、唱腔、表演、服装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

越剧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越剧曾一度处于低谷。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剧得到了重新发展,成为了中国南方地区最受欢迎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

在当今社会,越剧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

一方面,许多年轻人对越剧不太了解,甚至不感兴趣;另一方面,越剧的表演形式和创新发展也受到了重视,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在未来的发展中,越剧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传承,才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

- 1 -。

传统越剧PPT讲解

传统越剧PPT讲解
越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53
1983 1990
兰等
的指一
、节
『示部
比目年年共中大年
利,,,产国型摄
时随吕上党代彩制
、中瑞海不表色的
卢国英越要团戏《
森民与剧文新曲梁
堡族范院化闻电山
等艺瑞青』处影伯
国术娟年论放被与
家代、演。映周祝
演表张员
,恩英
出团桂东
扭来台
。赴凤渡
转总》
联等日
了理的
邦,本
当在新
德携演
时日中
国带出
西内国
、《《
方瓦成
法打红
世会立
国金楼
界议后
、枝梦
盛期的
荷》》
行间第

《成
爱立
越于


》年
和 爱





1960 1949 1984 5
属成 集立 体于 所 有 制年 的秋 民 间 职 业 剧 团
属成 冶立 金于 部 文 工年 团 。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于1984年5月,目前设有企划营 销部、艺术生产部和行政部,正式演职员为81人,其中专业 人员中三分之二拥有国家正高级、副高级职称。剧团拥有自 己的团刊《爱越世界》和爱越俱乐部。
1939年 樊迪民受《越女词》启发, 遂给《戏剧报》写稿,刊出
“越剧”的文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正式将“女子文戏”统一称
为“越剧”








1906年3月27日 (小歌班)
落地唱书艺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 火等借用四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小 戏《十件头》和大戏《双金花》,这是越剧 诞生日。

越剧调研报告范文

越剧调研报告范文

越剧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起源于浙江温州一带。

因其深受江苏沪剧、昆剧等戏曲的影响,因而具有独特的音乐、舞蹈和表演风格。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越剧的特点、发展历程以及现状,以便进一步推动越剧的传承与发展。

二、发展历程1. 温州越剧温州越剧起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在当地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温州越剧以其细腻、柔和的唱腔、舞姿和形象,深受观众喜爱。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目有《柳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2. 上海越剧20世纪初,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温州越剧逐渐传入上海。

在上海,越剧融合了当地的戏曲元素,发展出了独具一格的上海越剧。

上海越剧以其精巧、流畅的表演风格和现代剧目的创新,吸引了大批观众。

代表性的剧目有《红楼梦》、《西施》等。

三、越剧的特点1. 唱腔和音乐越剧的唱腔柔和婉转,音调高亢,旋律华丽。

唱腔注重情感的表达,通过音乐的变化来传达人物内心世界。

此外,越剧还注重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舞姿优美、独特。

2. 表演越剧的表演风格细腻、婉约,融合了舞蹈、武术以及皮影戏等元素。

演员通过身段的舒展、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

越剧特有的独仔(扇子)功也是其表演艺术的一大特色。

3. 剧目越剧的剧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经典剧目,如《柳永》、《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有现代创作剧目,如《红楼梦》、《西施》等。

这些剧目通过对历史故事、古代传说以及现实生活的创新演绎,吸引了广大观众。

四、现状与发展越剧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观众对越剧的需求不断减少。

其次,越剧传承人才的培养面临困境,年轻人对于传统戏曲的兴趣逐渐减少。

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越剧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加强对越剧的宣传推广,提高越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加大对越剧传承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年轻人参与到越剧的学习和表演中来。

同时,可以通过创新剧目和演出形式,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越剧的简单介绍

越剧的简单介绍

赵志刚 男,一级演员。上海市嘉定人,1962年12月出 生。1974年考入上海越剧院学馆,初习老生,后工小生。 唱腔上,徐(玉兰)、范(瑞娟)、尹(桂芳)、陆(锦花)各 个流派都学,皆有所成,为各派宗师所赞许,尤以尹派 见长。1980年从学馆毕业后,成为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 主要演员。1982年正式拜尹桂芳为师.




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 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 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 被称为“四功”。 “唱”,指的是唱功。 “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 “念”指的是念白。 “打”则指的是武功,是传统武 术的舞蹈化。
流派
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 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 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 和“弦下腔”。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 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从70年代末开始 ,一些50~60年代 已成名的演员如徐玉兰、王文娟、张云 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逐渐被 观众承认已形成不同的流派。
徐派
范派 尹派
小生
陆派
竺派
毕派
王派
傅派
袁派
吕派 张派
花旦
金派
戚派
一、袁派:
袁派由袁雪芬创立。
袁派唱腔旋律淳朴而委婉,深沉而流畅,既 善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更以真情实感取胜,重 视以情动人,唱腔的节奏变化多端,唱法上重 视润腔、气口运用、力度对比,因而从容自如, 韵味很浓。 袁派代表作有《祥林嫂》中的祥林嫂、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梁祝哀史》中的祝 英台、《香妃》中的香妃等。
一级演员.1983年5月进绍兴县戏曲艺术职业学校学艺,曾 学老生、花旦,后改学小生,师承表演艺术家范瑞娟。 1986年毕业后为绍兴小百花越剧团当家小生。扮相俊美、 文武皆备、唱做俱佳。1998年4月15日在武汉演出《断桥》 中,因掼“飞吊毛”造成第6第12节胸骨压缩性骨折,但 她不负众望,坚持带伤继续演完下一个折子戏,使观众大 为感动,纷纷前往医院慰问,赞誉为“德艺双馨”。 方雪雯 女,一级演员。浙江临海人,1966年2月25日出 生。1979年进浙江台州地区越剧团学戏,工小生,师承 范(瑞娟)派,为范派优秀传人之一。 1982年春,选送浙 江艺术学校进修,先后主演了《五女拜寿》中的三女婿、 《汉宫怨》中的刘询、《梁祝》中的梁山伯、《相思曲》 中的唐璧、《红丝错》中的张秋人等。被誉为该团“五 朵金花”之一。现退出越剧舞台. 章瑞虹 女,一级演员。浙江绍兴人, 1963年11月出生。1979年入浙江临海越 剧团学艺,工小生,宗范(瑞娟)派。 1984年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越剧班学习, 1987年毕业,转入上海越剧院青年剧团 任主要演员,1990年并入红楼剧团。

越剧简介:越剧介绍越剧简介

越剧简介:越剧介绍越剧简介

越剧简介:越剧介绍越剧简介话题:越剧简介物质文化遗产越剧越剧介绍越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全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江南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

建国后,越剧多次随周恩来总理出访各国,在海外亦有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在周恩来的指示下,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用来招待外宾,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是影响最广的地方剧种。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发展历史:流行于浙江省嵊州市一带的地方剧种,距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

越剧的前身,是二十世纪初流传于浙江嵊县一带的小型演唱班子,它以山歌小调为基础,人称“小歌班”。

在这一阶段全由男演员扮演。

后来,“小歌班”吸收了余姚滩簧、绍剧等剧种的剧目、曲调和表演艺术,逐渐得到发展,并增加了男女合演;至三十年代,它又演变为全是女子演出。

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

(2)行当:小生、花旦、老旦、丑角。

(3)艺术特色: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

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

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

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越剧发展史观后感

越剧发展史观后感

越剧发展史观后感
看了越剧的发展史,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江南梦境。

以前我只知道越剧咿咿呀呀地唱着特别好听,可没想到它背后有这么多故事。

这越剧啊,就像是从江南水乡的潺潺流水中孕育出来的一朵娇艳花朵。

最开始知道它是从一些老唱片里,那时候觉得这声音怎么这么婉转,像水一样柔。

原来它从早期的说唱艺术慢慢发展成现在这样精致的剧种。

那些早期的越剧艺人可真是不容易,就像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开垦的农夫。

他们一点点摸索,从简单的表演形式到后来有了各种华丽的服装、复杂的妆容和超有深度的剧本。

看着越剧的成长,就像是看着一个小娃娃慢慢长成了一个风姿绰约的大美人。

在发展过程中,越剧还不断地吸收新东西。

它就像一个超级有包容心的大容器,把各种新鲜的表演元素、音乐元素都装进来,然后把自己变得更丰富、更有魅力。

它从小小的地方戏,一步一步走向了大舞台,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它、喜爱它。

现在越剧虽然面临着很多新娱乐形式的挑战,但我觉得它就像一颗有着顽强生命力的种子。

它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只要有喜欢它的人不断地浇水施肥,它就会一直灿烂地盛开下去。

看完越剧的发展史,我都想找个机会去现场看一场越剧表演,实实在在地感受一下这百年越剧的独特魅力呢。

课件《走进越剧》

课件《走进越剧》

第五十四页,共61页。
第五十五页,共61页。
《红楼梦 》
第五十六页,共61页。
老艺术家合影
第五十七页,共61页。
第五十八页,共61页。
红楼梦
第五十九页,共61页。
第六十页,共61页。
谢谢大家
30.10.2022
生产计划部
第六十一页,共61页。
第四十页,共61页。
赵志刚 是尹派创
始人尹桂芳的第三 代弟子,他嗓音圆 润,唱腔抒情、飘 逸潇洒、声音饱满 而富有厚度,音色 甜润。在越剧复兴 的上世纪80年代初 ,他就凭借《何文 秀》、《沙漠王子 》、《浪荡子》等 确立了越剧第一小 生的地位。
第四十一页,共61页。
第四十二页,共61页。
第四十三页,共61页。
第五页,共61页。
继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 、徐玉兰、戚雅仙之后,形成新的流 派唱腔。80年代中期起,越剧界陆续 试行了体制方面的改革。上海、浙江 和江苏大力培养新一代青年演员。赵 志刚、钱惠丽、方亚芬、陈颖、韩婷 婷、单仰萍、章瑞虹、王志萍、茅威 涛、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陶琪等
新秀,已蜚声海内外。
课件《走进越剧》
2022/10/30
生产计划部
第一页,共61页。
越剧走到今天已有一百多个年头了,在这一百多年
里她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现在越剧已成为风靡全国,
驰誉海内外的全国性剧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她的历 史,领略她的风采!
第二页,共61页。
第三页,共61页。
越剧的起源及发展
越剧诞生于1906年,时称“小歌班”。其 前身是浙江嵊县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落地 唱书。艺人基本上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曲 调沿用唱书时的〔呤哦调〕,以人声帮腔,无 丝弦伴奏,剧目多民间小戏,在浙东乡镇演出 。

介绍越剧的作文

介绍越剧的作文

介绍越剧的作文一、背景介绍越剧,又称绍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江南地区非常流行。

它起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

越剧以其优美的旋律、精湛的表演和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故事情节而在戏曲艺术界享有盛誉。

二、历史发展越剧起源于明代,起初是作为绍剧而开始发展。

明代绍兴地区民间的山歌民谣演唱形式,与京剧等传统剧种相比,越剧显得更加婉转柔美。

在清代,越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戏曲剧种,并且在19世纪晚期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

在20世纪初,越剧逐渐走上了舞台,并通过改编传统剧目、创作新剧目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

尤其是20世纪30年代,越剧经历了一次革新运动,一批优秀的剧目和演员涌现出来,使得越剧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三、表演形式越剧在表演形式上有其独特之处。

首先是越剧的音乐风格独特,主要以婉转柔美的唱腔和悠扬的音乐为特点。

其次是越剧的表演语言流畅,具有韵律感,更加符合江南地区的方言特点。

再次是越剧的化妆和服装,以精美的妆容和华丽的服饰为特色,使得演员在舞台上更加美丽动人。

越剧的表演形式也包括唱、念、做三种。

唱指的是演员利用独特的唱腔形式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感受。

念指的是演员通过读白的方式表演对话和情节。

做指的是演员利用肢体动作、舞蹈等形式来表现角色的形象和动作。

这三种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得越剧在整体上更加生动有趣。

四、经典剧目越剧有很多经典的剧目,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红楼梦》、《窦娥冤》、《雷雨》等。

这些剧目通过对中国优秀文化经典的改编和演绎,使得越剧在国内外都备受瞩目。

《红楼梦》是越剧中最著名的剧目之一,该剧通过精彩的唱腔、动人的故事情节,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完美地呈现出来,深受观众喜爱。

《窦娥冤》是越剧中一部感人至深的悲剧,通过对真爱和正义的追求,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雷雨》则是一部现代题材的越剧,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表达了对人性的探索和无垠的爱情。

越剧艺术的起源及发展演变

越剧艺术的起源及发展演变

越剧艺术的起源及发展演变一、越剧的起源越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浙江省杭州市周边地区。

它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逐渐形成,并在20世纪中叶开始流行于全国范围。

越剧最早的表演形式可以追溯到清代。

它融合了当地民间音乐、舞蹈和戏曲元素,产生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二、越剧的发展演变过程1.初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越剧以小型户外演出为主,多以神话故事为题材,歌唱和舞蹈占据重要地位。

2.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40年代):越剧逐渐进入室内舞台,并开始改编现实题材的作品。

这个时期的越剧继承了昆曲、京剧等传统戏曲元素,并加入了更多自身特色。

3.全盛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越剧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中国戏曲界的主要流派之一,出现了众多著名的越剧演员和经典作品。

剧目和演出形式更加丰富多样,表演技巧也更加精湛。

4.革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越剧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出现了一些创新尝试,注重与时俱进、吸引年轻观众。

舞台装置、服饰设计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三、越剧的艺术特点1.歌唱优美动人:越剧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旋律风格而闻名,歌唱是越剧表演的核心。

其婉转悠扬、柔媚动听的唱腔常能让人陶醉其中。

2.精湛的表演技巧:越剧演员运用独特的身段动作、眼神和声线等技巧进行表演,以传神地诠释角色情感,塑造立体而生动的艺术形象。

3.精美细致的服装和妆容:越剧行当特有的服饰和妆容是其独特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演员通过绚丽多彩的服饰和精心设计的妆容,增加了戏剧舞台上的视觉冲击力。

4.寓教于乐的艺术意义:越剧多以历史传说、文学名著等为题材,通过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同时也具有启迪思想、传承文化之功效。

四、越剧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越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自20世纪80年代起,越剧开始走向世界,并在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进行演出。

其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外国观众,并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文化。

越剧PPT课件

越剧PPT课件

.
16
• 越剧音乐的历史沿革
越剧音乐最早是在“落地唱书”时期的“四工唱书腔”和“呤哦唱书腔”在嵊县南 北两乡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分别称为“呤哦南调”和“呤哦北调”。“呤哦南调”演唱 时,嘴巴张得很大,因而叫“开口调”,又因唱得很高很响,故称“喊风调”,唱得 特别高的叫“高喊风调”,唱得平一些的叫“平喊风调”。
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新越剧”改革的兴起,越剧的舞台语言也逐 渐发生了变化。为了达到舞台语言大众化、通俗化的要求,演员在唱念 中舍弃一些嵊县方言中过于俚俗的土语土言,除大量运用书面语言外, 还吸收、融化了话剧、昆剧使用的国语和中州韵中的语言因素。建国以 后,有些字的读音向普通话靠拢,变成带有本方言特色的嵊县官话。
.
6
• “绍兴文戏”时期
1922年,越剧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即“绍兴文戏”时期。由于 “小歌班”诞生在嵊州,而嵊州隶属绍兴府,“小歌班”与同出于绍兴以武 戏、宫闱大戏为主的“绍兴大班”相比,内容更侧重于家庭伦理、儿女情 爱,由此被称为“绍兴文戏”。“绍兴文戏”时期是越剧发展的成熟期,分 前后两个时期,前期都是男演员,故称“绍兴文戏男班”,后期出现男女 混演,并向女演员过渡,称“绍兴文戏女班”。
尽管“新越剧”的改革促进了越剧的大发展,但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当时的改革是在老板雇佣的条件下进行的,为了适应观众的口味,剧目本身的思想内容和 表现手段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
11
• 解放后越剧的发展
1949年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戏曲艺术开始进入了有计 划、有部署、有重点的改革进程中,越剧也开始了适应新时代的深刻改 革。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场以“改戏、改人、改制”为内容的戏曲改 革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此期间,上海、浙江地区的专业戏剧团, 先后不同程度的进行了“三改”的工作,使越剧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革。

浅谈越剧唱腔的发展特点及种类

浅谈越剧唱腔的发展特点及种类

浅谈越剧唱腔的发展特点及种类一越剧唱腔的起源及发展特点越剧是浙江嵊县土生土长的剧种,它的声腔自成方圆,越剧的基本音域正是绍剧“阔口腔“的基本音域,一般以大嗓为基础。

绍剧“阔口腔”指老生、老旦、花脸等用真嗓演唱的唱腔,基本音域(C1-C2)。

越剧唱腔的低音要求声音厚实,气息保持雄厚、沉稳;到了中音区要求声音靠前明亮、轻松、流畅、圆润,气息保持平稳,不能出现刺声,这样才有可能往上发展;到了中音转向高音区时,也是最难练的换声区要求气息平稳、扎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中声区是换声区高音的基础。

越剧唱腔的起源和形式及其发展过程,吸收最多的是民间音乐和民歌。

越剧唱腔永不枯竭的源泉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和民歌资源。

民间音乐和民歌资源是越剧唱腔发展的夯实根基。

越剧唱腔的多次变革,是在艺术实践过程中创造形成的,在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唱腔特点。

三十年代,“四工调”出现,,自然的显现出中国人民遭受着极大的灾难,悲戚和心理抗争的情绪;四十年代又产生了“尺调”,反映出解放战争胜利的欢欣;五十年代,女子越剧的艺术形式显示出前所未有的蓬勃朝气。

另外,就我多年的实践来看,演唱方法和语言特点在越剧唱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越剧唱腔也是一种地方剧种,也摆脱补了地方语言的特点,越剧属于吴语系统,所以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发声器官是任何一个剧种最有利的武器,但我们不能永远将发声器官原封不动地当成演唱越剧的武器,更应该将发声器官通过科学发声的训练,使声音更美。

正因如此,越剧唱腔用科学发声与语言韵味相结合,既不失剧种的风格,更使越剧五光十色,从而加速了越剧唱腔的发展,使越剧唱腔在巩固和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二越剧流派唱腔的种类及特点越剧唱腔在近百年的历程中,有着许多不同的唱腔方法,逐渐也就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流派唱腔。

越剧流派唱腔形成于五十年代。

在当时,人民大众刚刚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三座大山”下解放出来,而越剧的风靡上演,大部分剧目是较贴近生活的反对封建制度、主张婚姻自由的家庭戏,尤其越剧的表演和唱腔,表现这类题材内容的戏(例如:梁祝、西厢等)正是扬其所长。

浅谈越剧发展历程.

浅谈越剧发展历程.

浅谈越剧发展历程越剧是中国五大戏曲种类之一,是目前中国第二大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

然而任何剧种都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越剧亦是如此,越剧表演艺术的发展轨迹及其表演风格的形成,大体可分三个重要阶段。

四十年代改革前是一个阶段。

有人曾把一阶段的剧种状况比作婴儿之嗷嗷待哺,说她“出生前先天不足,出生后奶水不足”。

这一概话括,颇为形象。

据老一辈们回忆、记述,虽然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以施银花、赵瑞花、王否花和姚水娟、筱丹桂为代表的第一代女子越剧演员,在艺术上已经作了不少探索、改良,从而使其较之男班的演出有明显的提高和发展。

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上海舞台上的女子越剧,基本还是演的没有剧本没有准词的“幕表戏”、“路头戏”。

演员根据幕表师傅的简单说戏,了解一个剧情大概,就可以舞台上随机应变、自由发挥。

“坐唱”时期的精陋习气仍很浓,舞台动作也极为简单,表演人物也较粗糙、概念化。

演哭时袖子离眼三寸,只拉哭腔,不动感情;一句哭腔起调后抑或一个唱段中间,演员均可从检场人员那里接过茶壶喝水润喉,吐痰清嗓,甚至窃窃私语、交头接耳。

表演中,或简单套用一些京剧程式,或自然主义、形式主义地照搬生活动作,图解唱词内容。

除了这些早期难以避免的简陋舞台表演外,在诸如《僵尸拜月》、《阴阳河挑水》等一类坏剧目中,则还有不少黄色、恐惧、不健康的表演。

身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孤岛”上海,面对越剧舞台上随处可见的陋习秽风,这个年轻剧种究竟如何立足生存,如何成长发展的问题,历史地摆到了严肃思考着的越剧工作者面前。

自1928年起,以袁雪芬为代表的越剧界姐妹,凭着她们对社会对事业的强烈责任感,决心冲出旧的艺术天地。

袁雪芬首先响亮地提出“要我演,除非改”法,,她主动削减自己的包银,以供改革新越剧表演之用;同防范老板流氓、反动统治的破坏迫害,;她们还尽最大努力,如饥似渴地向姐妹艺术和兄弟剧种刻苦学习。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精品文档54页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精品文档54页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
越剧的流派-傅派(2)
傅派代表作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祝英台,
《劈山救母》的华山圣母,《情探》的敫桂英, 《杜十娘》的杜十娘,《孔雀东南飞》的刘兰 芝,《李娃传》的李亚仙,《人比黄花瘦》的 李清照等。
傅派传人有:薛莺、徐涵英、陆梅英、张蓉华、 胡佩娣、洪芬飞、张腊娇、张金月、何英、陈 颖、颜恝、陈岚、陈飞等。其中何英、陈颖这 两位傅派新秀,在国内外已具有一定影响。
袁雪芬演过一百多出戏, 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 时代、不同性格特点的 妇女形象。例如,祝英 台、崔莺莺、祥林嫂、 花木兰、梁红玉、秋瑾 等等。
袁派形成后,学袁派戏, 唱袁派腔的人愈来愈多, 包括有成就的名演员如 戚雅仙、张云霞、 金采 凤、吕瑞英、筱月英、 朱东韵等。
2005.6.10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
2005.6.10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
越剧名剧-红楼梦(3)
该剧于1958年2月18日至3月31日首期公演于上海共舞 台及大舞台。1959年作为国庆10周年献礼剧目晋京演 出。1960年去香港演出时,角色做了适当的调整,金 采风饰王熙凤、吕瑞英饰薛宝钗。1962年,海燕电影 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将该剧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岑范导演。
2005.6.10
中国戏曲之越剧篇
尹桂芳
越剧名剧-何文秀
该剧唱腔富有特色,“桑园访妻”和“哭牌算 命”历为戏迷所衷爱。
1962年、1980年,福建芳华越剧团两次返沪演 出此剧。
20世纪80年代,上海越剧院曾复排,赵志刚饰 何文秀。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创作初期,由茅威涛饰何文 秀。
2005.6.10
其主要特点是:唱腔俏丽多变,跌宕婉转,富 有表现力;表演激情充沛,细腻有神,有感人 以形 、动力以情的魅力。傅全香的嗓音条件 很好,而且真假嗓结合,曲调波澜起伏,重视 收放开合与花腔的润色,唱腔美若呖呖莺声, 被誉为 “金嗓子”,“越剧花腔女高音”, 是越剧花旦唱腔中的重要流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6年夏天,南派唱书艺人在 临安县乐平外伍村唱书时,当地村 民提出要求艺人化起妆穿上服装, 上台把唱书内容表演出来。虽然当 时的表演毫无章法、漏洞百出,但 是却在整个地区引起了一阵热潮, 这是唱书继落地后又一次改革,它 登上了舞台。 1906年三月初三清明节,南派 艺人在嵊县东王村进行了的第一次 正式登台表演,虽然表演依旧稚嫩, 但却代表着越剧的诞生。 紧接着,许多职业戏班组成, 而根据“绍兴大班”起的“小歌文 书班”这个挺雅致的名字也成为了 越剧的第一个名字。
1916年出生于嵊县后山镇的姚水娟, 1930年14岁时即进入了人群英舞台科 班学艺,工花旦。1932年进入越新舞 台演戏。抗战后她进入上海演出,开越 剧舞台改革先河,有“越剧皇后”之称。
1938年抗战期间,姚水娟聘请了《大公报》 记者樊篱编 写出了一部宣传民族抗战一时的越剧古装戏《花木兰》,当花 木兰气宇轩昂、英姿飒爽地出现在 众人眼前时,满场的观众情 绪都被点燃了,这是一种对新越剧的欣喜,更是一种民族情绪 被激发出来。此剧连演27场,一时轰动上海,被媒体称为“振 聋发聩、促人猛省的时代好戏。”之后,姚水娟和樊篱又编排 出《卧薪尝胆》、《啼笑因缘》、《蒋老五殉情记》等一批突 破才子佳人老题材的时装新戏。
一批越剧代表性人物如当时成为 “三花一娟”的赵瑞花、施银花、王 杏花和姚文娟,以及筱丹桂等成为受 大家欢迎的明星,被成为“五大花 旦”。女演员对于舞台风情的演绎, 加上青春女性之美的天然力量,使得 原本男子科班独占市场的局面发生改 变,女子越剧成为了风尚,至抗日战 争前期,女子越剧班几乎在戏曲流行 的上海占领了半壁江山,其盛况是男 班艺人最辉煌时也不可比拟的。
目录
一、一群乡下男人玩出来的越剧
二、女子科班打下了“越剧江山” 三、建国后越剧艺术的发展
四、越剧走进新时代
一群乡下男人 出来的越剧 (1906 —1923)
清朝咸丰年间,经济衰退、灾害不断, 一些贫农为了生计,只好自发组织起 来到外地卖唱。他们用一根长烟管敲 打人家的门槛作为节拍,用佛曲、道 情、莲花落等民歌小调唱一些劝人为 善、祝福祝寿的吉利词句讨彩,沿门 而唱,沿门乞讨,从富足人家获得一 点年糕、粽子或者是银钱。“沿门唱 书”就这样自然产生了。
1917年4月,小歌班打着“绍 兴改良新戏”的旗号登上了上 海十六铺码头新花园舞台,演 出全本《蛟龙扇》。同年七月, “梅朵阿顺班”也进入上海, 但是后来因为内部发生变故, “小歌班”两闯上海滩都没能 在大上海站住脚跟。失利后的 小歌班进行反思,南北两派艺 人终于放下捐弃走到了一起。 他们改良了剧目、服装、音乐 和表演等,还将嵊县土话改为 嵊县官话。改良后的越剧受到 了上海观众的欢迎。山乡小歌 班轰动上海滩成为当时梨园一 大奇观。为了和乱弹班的“绍 兴大班”相区别,小歌班改名 为“绍兴文戏”,从此越剧有 了第二个响亮的名字,男班进 入鼎盛时期。
1918年4月,男班三进上海,演出历时六个月。1919年正月开始,男班四进上海 滩,受到观众的观迎。从此越剧在上海扎下了根。这时起,男班开始进入鼎盛时 期,首次以“绍兴文戏”的名称刊登广告,以区别于“绍兴大班”。艺人们不仅 在音乐上,在剧目上还进行了大胆改造,编排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 簪》、《孟丽君》等,以自己特有的风格为越剧向才子佳人戏方向奠定了基础。

嵊州位于浙江东部四明山西麓,始建于西汉时 期,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它领先的 说法。秀美的越剧便发源于此。清朝末年,嵊 县(当时只是为县)民间就有丰富的精神文化 生活,民间俗曲、器乐、歌舞处处可闻可见。 在这诸多民间文化里,有一种并不起眼的样式, 叫 “唱书”,这就是越剧发展的最早萌芽。
经过一个时期的丰富和发展,“沿门唱书”在悄悄发生 着变化。唱书的曲目增多了,从一些零碎的讨巧话和小段子 变成了专门的一些话本。艺人们开始用毛竹做成的尺板来代 替长烟管,表演的人数也开始增加,边沿因素也加入了。许 多受到欢迎的艺人开始进入大户厅堂和茶楼酒馆做集体演唱。 唱书艺术开始进入了“落地唱书”阶段。唱书艺人们走南闯 北,将唱书艺术带出了嵊县,在周边城市余杭、临安、富阳 等站住了脚跟,落地唱书还分成了南北两派,分为俗雅之分, 无曲艺演唱向舞台剧种的转化坐着事实上的积累。
臧月 广播电视新闻学 111503124
五 代 韦 庄
人 人 尽 说 江 南 好 ︐ 游 人 只 合 江 南 老
——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 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
“ 国 家 舞 台 艺 术 精 品 工 程 ” 十 大 剧 目 之 一 的 新 版 越 剧
越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中国第二大 剧种。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 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 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 艺术流派纷呈。
前言
中国的戏曲剧种很多,许多剧种的历史 悠长,越剧的发展却给了人一种“奇迹”的 感觉。越剧没有深厚的渊源,没有悠长的历 史,从浙东嵊州的农村,到达都市上海,再 走向全国和海外,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地方性 剧种,都是在20世纪的几十年间完成的。 从20世纪40年代袁雪芬的越剧改革《祥林 嫂》再到50年代上海越剧院的《梁山伯与 祝英台》、《红楼梦》,从20世纪80年代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五女拜寿》到90年 代浙版《西厢记》和新作《孔乙己》,再到 21世纪初被列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十大剧目之一的新版越剧《陆游和唐琬》, 人们看到,越剧每往前走一步,都背负着革 新、求美的精神。
女子科班打下了“

1923——1949
越剧史上第一个女子科班于1923 年7月9日成立,但是发展的却并不顺 利,并在维持了6年后宣告解散。吸 取了第一次的失败,“新新凤舞台” 作为第二个子弟班女子科班在嵊县成 立,两年后表演纯熟的女子科班进入 上海、宁波等地演出获得成功。随后, 各类越剧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