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奇病案连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顽固性手足出汗

陈某某,女,22岁,1978年6月27日初诊。

患者手足掌心汗出,以手心为甚,其状淋漓,病已十余载。不分四季昼夜,寐则汗收,寤则汗出,烦惊更甚。长期治疗均敛汗为法,未能获效。今伴有头晕心慌,失眠神疲,面色不华,舌淡,脉细而弱等症。依其脉证当属阳虚自汗无疑,法当补气固卫。汗为心液,随汗泄必耗其营血,故佐敛阴调营。

党参15g,黄芪12g,麦冬20g,五味子15g,炙甘草6g,牡蛎30g,茯神12g,白芍12g。

服上方三剂,疗效不显。按原方加熟地12g,桂枝10g,远志12g,柏子仁12g,继服三剂后,见断续汗出,汗量减少。守方再治,前后共服三十余剂,汗出止,诸症退,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 本例自汗当为内伤阳虚,况患者病程长达十余年,汗出较多,必致元气和津液的耗伤。伤阴则阳无所附,伤阳则津无续生,阴阳不济,互为因果,故采用一般收涩之法不易获效,治则上应为调和阴阳。“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则应重在益气温阳。初诊三剂尚未见效,后加桂枝通阳入心力专,远志定志宁神,加熟地阴中求阳。黄芪助生脉散益气敛阴,贵在夏月重用附片,以配上药补阳而寓益阴之意,诸药合用,相得益彰,营卫协和,汗止而诸症随减,病告痊愈。



顽固消渴症

郑某,女,43岁。患者患消渴症多年经中西药物久治无效,服金匮肾气丸后虽消渴昼日见缓,然入暮尤甚。刻见形瘦面红,头痛目赤,汗多,烦燥少眠,小便频数,大便秘结,小腹急结拒按,舌红苔黄,脉沉实有力。询其月经已三月未行。查血糖13.4mmol/L,尿糖[++++]。

治以逐瘀泻热,处方:桃仁12克,大黄9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桂枝3克。

服1剂后大便速下,头痛止,渴饮大减。按原方续服3剂,小腹舒适,二便如调,渴饮已缓解,夜寐已安。乃易桃红四物汤合生脉饮续进:桃仁12克,红花9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地黄12克,党参15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川芎9克。服药14剂后,经水来潮,色量尚可,5日净,体力好,诸症若失。复查血糖6.7mmol/L,尿糖[-]。随访年余,一切均好。

消渴一症,属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中医治疗多以养生津或清热养阴为法。本案为阴津亏虚致血行瘀滞,瘀热互结下焦,用桃仁承气汤逐瘀泻热;后用桃红四物汤合生脉饮养阴清热,活血调节。



临经规律性头痛

作者:朱小南


陈某某,女,34岁,已婚。

结婚十年未生育,经期尚属正常,但色淡量少。每逢临经,头部如锥钻刺,并呈规律性发作已数年,深感痛苦。于1960年6月2日来沪医治,来诊时适值临经,头痛如裂,用布紧束头部。询其

病象,除头痛外,尚有乳部作胀,腰酸肢楚,咽干口燥等症,切脉虚细而数,舌质红,苔薄黄。脉症合参,证属肾亏肝旺,水不涵木。治疗分以下三个步骤:

6月2-6日:经期以头痛为主症,治以天麻钩藤饮加减。

钩藤 天麻 川芎 生石决 白芍 川牛膝 枸杞子 菊花 合欢皮 省头草

7月18-22日:因上次经期服平肝潜阳药,此次经期推迟十余日,但经期头痛已缓解,但尚有乳胀、腰酸、神疲等现象,经量少,色淡红,脉象细弦,苔薄黄。治宜疏肝理气、潜阳清热法。

钩藤 石决明 青蒿 香附 郁金 橘叶核 白蒺藜 合欢皮 夏枯草

10月8-12日:头痛已愈,乳部作胀也日渐痊愈。此次经来,仅感头眩腰酸,精力疲惫,经量仍少,色较淡,脉细、苔薄白。治宜滋补肾阴、养血扶土法。

当归 熟地 山萸肉 女贞子 白芍 茯苓 焦白术 川芎 巴戟天 钩藤

经这次调理后,诸症基本消失。

按语: 本患者肾阴亏损,水不涵木,以致肝阳偏亢,临经期阴血更耗,于是肝阳上扰,头痛剧烈,每月如此成为规律,所以治疗宜急则治标,以缓解头痛为要,应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第二月肝阳上亢情况好转,但抑郁不舒,乳胀症状仍然显著,所以采用疏肝化郁法,并酌加平肝潜阳药。经调治后诸症日渐减轻,但肾阴虚亏现象未曾好转,若不继续治其本,则头痛等症可能复发,因此用萸肉、子贞、地黄滋补肾阴,当归、川芎等调经补血,白芍、钩藤等柔肝潜阳,遂获痊愈。



严重齿衄

董某某,男,22岁。1975年11月27日初诊。

患者一年多来牙龈时常出血,每次发病都需经口腔科医生处理才能缓解。因此,已经一年半未能上班工作。本次发病后,虽经口腔科医生处理,血未得止而收住于急诊室观察。经药物治疗无效,即于11月19日拔除右上门齿两个,将其出血处的血管用丝线结扎、缝合,但术后牙龈仍出血,经用多种大量止血剂注射口服,局部使用止血粉以及云南白药等,亦未能止血。于11月27日,邀会诊,中西结合治疗。

现右上门处牙龈出血,血色鲜红,满口牙龈有肿胀感,觉心跳,左后头部有随心跳而上冲跳动的感觉,口渴能饮,大便秘结,舌苔老黄,脉象数,左脉弦滑有力,右脉弦细略滑。辨证:齿衄,属阳明经。患者年轻体壮,口渴能饮,牙龈肿胀,是为胃经实热;大便秘结,是大肠热结之象;牙龈出血,血色鲜红,是血热忘行;心跳上冲及后头跳动,是热炽化火,血随气升,气随血上而致。综观脉症,诊为阳明经火热炽盛,血热忘行之证,病名齿衄。治以清泻阳明,凉血止血。

生石膏45g,生大黄6g,知母10g,黄芩12g,

生地24g,玄参30g,麦冬10g,白茅根30g,大小蓟各15g,生藕节30g。四剂。

服完后,原方加茜草炭、血余炭各10g,又继服三剂。

二诊:服上方第一剂后,当晚出血明显减少,无需特殊处理[过去每日都经口腔处理才能休息]即可安睡。次日大便通畅,头已不晕。自昨天开始,觉得脑子比以前清楚,饮食、二便均正常,出血已基本止住,尚有少许上冲和心慌感。舌苔中部有黄腻,脉象数,左手弦滑有力,右手略弦。前法已合病机,但火性上炎之余邪,尚未全清,再守前法,适加降气镇逆之品。

生石膏45g,知母12g,生地24g,麦冬10g,玄参30g,生代赭石30g,旋覆花10g,黄芩12g,生甘草5g,白茅根30g,大小蓟各15g,生藕节30g,生大黄2g,白芨10g。六剂。

三诊:齿龈已不出血,肿胀感已消失,已于12月9日痊愈出院。为巩固疗效,仍守前方加减,续服半月,即可上班工作。1977年1月25日随访,未再发生齿衄。

按语:本病在处方用药方面,根据《内经》经脉篇“胃足阳明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大肠手阳明之脉---贯颊,入下齿中”的理论,采用清阳明经气分热之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方中生石膏、生大黄治阳明经府热结为主药;配以知母、黄芩以助清热泻火之力为辅,又由于本症出血为血热妄行,故在处方中选入生地、玄参以凉血降火;又以其大便秘结,不但有大肠热结的一面,且有出血伤津的一面,故再入麦冬以甘凉生津;又以其昼夜出汗不止,故采用“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加白茅根、大小蓟、生藕节以凉血止血。同时生藕节兼有活血的作用,使血止而瘀不生。



外凉内热——灯笼病

[病案] 张某,男,56岁。1984年9月8日就诊。患者心中灼热,懊惋而烦,白天内热身凉,夜间内外皆热,手足心热,神疲乏力,唇干乏津,面色晦暗,皮肤粗糙。病已半年。测体温正常,其它检查未见异常。舌红少苔,脉细数。曾服知柏地黄汤等治疗无效,相反内热加重。

[治则] 活血化瘀清热。

[方药] 桃仁10g,红花6g,赤芍12g,牛膝12g,当归12g,川芎6g,生地12g,柴胡6g,枳壳10g,丹皮6g,大黄6g,栀子6g,豆豉9g。

服3剂后心热大减,续服3剂病愈。

[评析] 本病以外凉内热为主症,古称灯笼病。《医林改错》日:“灯笼病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血瘀。”患者皮肤粗糙,口干乏津,此均为瘀血之征,选方血府逐瘀汤合栀子豆豉汤加减,活血化瘀,使气血不郁遏,故病愈。

缩阳症

王某某,男,30岁。1975年4月19日初诊。

患者于本月14日突然发生两少腹剧痛,伴呕吐,尿频数,排尿无力。自以为蛔虫痛而服驱虫

药未效。翌日转为阵痛。16日晚发现阴茎内缩,龟头触觉不灵,少腹阵痛,精神紧张。舌淡苔白而腻,脉弦而缓。脉症合参,拟为寒湿凝滞肝脉,而成缩阳症。法当温阳散寒,化湿止痛,方取暖肝煎合二阵汤加减。

当归10g 小茴3g 桂枝3g 台乌药6g 吴茱萸3g 陈皮3g 木香3g 茯苓10g 补骨脂10g 枸杞15g 炙甘草3g 二剂,水煎服,一日一剂。

复诊:药后腹痛大减,阴茎已能伸出,但感胸闷不适,肠鸣。苔厚浊,脉弦滑。寒邪已去,湿浊未化。拟芳香化湿法。

苍术10g 白术10g 川朴15g 陈皮6g 砂仁3g 茯苓10g 佩兰6g 冬瓜仁10g 藿香10g 忍冬藤24g 六一散18g 二剂。

三诊:腹痛已止,阴茎如常,阳事能兴。苔仍浊,纳食欠佳。继以芳香健脾以巩固疗效。照上方去冬瓜仁,加党参12g、木香3g,一剂。

按语:导致缩阳症的主要原因有二:肾阳虚而致阳缩,以“肾主二阴”;寒湿阻滞肝脉而阳缩,因“肝脉绕阴器入少腹”。寒主收引,故有阳缩、腰痛之患;苔白厚腻,脉弦滑亦为寒湿之征。该患者起病突然,年纪亦轻,根据临床症状分析,其病变主要在肝脉,病因为寒湿,故以暖肝散寒化湿之法,四剂而取效。

再按:治疗本症,抓住寒湿阻滞肝脉的主要病机,治以暖肝煎合二陈汤加减而取效。考暖肝煎为《景岳全书》方,由当归、枸杞、小茴、肉桂、乌药、沉香、茯苓、生姜组成。功能温补肝肾,行气逐寒。主治肝肾阴寒,少腹痛疼痛,疝气等症,但以病机相同,故以之治疗亦有效。

顽固盗汗

病案 陈某,男,27岁。1982年3月17日就诊。连续盗汗达十年之久,几经治疗未愈。每夜大汗淋漓,不仅衣衫被褥湿透,且棕棚因潮湿而霉烂坏掉,后改用铺板亦因潮湿久渍,而板也变形不平,可见其出汗之多,不分寒暑,从不间断,冬甚于夏,梦多纷扰,汗时衣被浸尽,汗后畏寒甚,纳便尚可,余无不适。1978年曾患过肝炎。

治则 活血化瘀,佐以固摄酸敛。

方药 当归10克,桃仁9克,赤芍10克,生地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五味子5克,乌梅6克,枣仁10克,玉屏风散10克(包煎)。

服14剂后症情有所改善,每日出汗次数减少,汗量亦少,只在前胸背后及二小腿处,原方又服14剂后,曾有三天无盗汗,其余数日虽有汗,但衣衫基本不湿,汗后由畏寒转怕热,夜梦亦少,出汗时间由凌晨1-2时转至4-5时,症似由阴转阳之兆。仍宗原方加丹皮9克。又服7剂后,汗出亦止,原方巩固之。

评析 本案乃属久汗瘀阻,营卫失调,气虚津耗,腠理不固所致。《医林改错》中有治“天亮汗出”的病例,故仿用血腑逐瘀汤意加味调治,活

血化瘀,调和营卫,酸敛止汗而得满意疗效。



经来抽搐

马某某,女,32岁。患者每次经来抽搐已三年余。经前3至5日开始心悸,烦躁易怒,经来则抽搐,牙关紧闭,两手握固,闭眼,头低向前胸,继则昏不知人。
用药:黄芪45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炙甘草15克,茯苓12克,菖蒲12克,远志12克,白芍10克,柴胡10克,升麻5克,山药30克。
经前4-5天开始服药5至8剂。连服4个月经周期未再抽搐。


摇头症

许某某,男,8岁。


患儿自生后即病摇头,日作不止,入睡方解。发作之前,从无先兆,发作之时,控制不已。流涎,日间精神怠倦,夜寐易惊,二便正常,胃纳常可。追述病史,其母孕时受惊,早产,无产伤及脑疾史。经多方服药治疗无效。见精神呆痴,面白唇淡,苔薄质淡,脉濡缓。证属肝风。治宜平肝熄风。


用药:当归6克,龙骨10克,牡蛎10克,双钩10克,白芍6克,金蝉5个,僵蚕4条,甘草1.5克。


服上方3剂后,摇头发作次数显著减少,每日发作仅四、五次,欲发作时可控制,纳增,安寐。再投上药三剂后痊愈,随访二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主症摇头,属于风证。其病在肝,为胎惊所致,属痫症范畴。《内经》云:“诸风掉弦,皆属于肝”。肝主筋脉,筋脉失濡,内风易动;头为诸阳之首,邪气上扰巅顶,风动则摇,故病作矣。本例虽见于头,其本实在于肝。因此,取归、芍养柔肝,龙、牡平肝、安神潜阳;钩藤、蝉退、僵蚕解痉熄风;甘草合中。



冷水过敏症

[病案] 刘某,男,25岁。不能接触冷水已数年,无论冬夏,一遇冷水皮肤即起斑块,其面积随入冷水面积而定。色红块大,瘙痒难耐。某院诊为皮肤过敏症,多方治疗无效。诊见面色苍白,容易感冒,稍劳累即自汗、盗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缓。

[治则] 实卫固表。

[方药] 黄芪15,白术12,防风10。

1剂后肿消痒止,连服3剂痊愈。

[评析] 本例为卫阳不足,营血虚衰所致。故以玉屏风散实固卫表,皮肤不再发生过敏,仅服3剂痊愈。《中医治愈奇病集成》


杏林苑语:此种现象临床见之亦多,有遇冷风过敏者也不少,本人治此类也必用玉屏风散,但常合用桂枝汤调合营卫,其效更佳。



乳衄

患者,女,40岁,患者一年前患肝炎,现已好转,仍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胃纳不佳。在八天前因与爱人争吵,突然昏倒,醒后发现左乳头有鲜血流出,经某医院肌注仙鹤草素、维生素K和C等治疗无效,以后清中医治疗,用荆芥炭、荷叶炭等止血之剂治疗仍无效。患者形体瘦弱,面色白,两目无神,左乳头鲜血渗溢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
治则:疏肝解郁,凉血止血。
药用:柴胡10克,川楝子10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丹皮10克,茜草10克,茅根12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服二剂后出血大减,又二剂后乳衄止,食欲转佳,但感头晕倦怠,故去茜草、丹皮、生地、茅根,加何首乌20克,枸杞15克,党参20克,服五剂,诸恙均愈。随访未见复发。《广西中医药》1981。5

评析:乳衄多因肝脾两伤,肝炎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疡医大门-乳衄门主论》云:“乳衄乃属忧思过度,肝脾受伤,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肝炎亢盛,血失统藏,所以成衄也。”今患者患过肝炎,又因过度忿恨悲伤,造成肝脾两伤。因乳头属肝,肝脏受损,失血潜藏,旁走边逆从乳头而出。方中柴胡、川楝、白芍疏肝解郁;生地、丹皮、茅根、茜草凉血止血;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首乌、枸杞补血滋肝肾。全方共奏疏肝解郁,凉血止血、健脾养血之功,肝得疏泄,脾能统血,故乳衄得止。


坐骨神经痛

项某,男,42岁,于1975年2月就诊。近两年左侧股部疼痛,近几个月左腿和关节剧痛难忍,得热则舒,遇冷加剧,患者极为苦闷。环跳穴压痛明显,苔薄白微腻,脉濡缓。诊为坐骨神经痛。

治则:祛风通络,活血化瘀。

方药:马钱子60克(油炸),乳香30克,没药30克,桃仁30克,红花30克,川乌30克,威灵仙30克,牛膝60克,桂枝30克,千年健30克,当归30克,丹参30克,甘草30克,独活30克,海风藤30克,透骨草30克,苍术30克。

上药共研细末,组成马钱子散,每次服3克,每日服2~3次,以黄酒为引,共服四十二天,疼痛消失,左腿功能恢复。随访两年未发。(《新中医》1977年第6期)


按语:坐骨神经痛是常见病,但治疗困难,往往病情迁延数年。今特用马钱子,有舒筋活络、透达关节的功能,配以祛风胜湿,活血化瘀,收效甚捷。马钱子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药后患者肢体有虫行感或发热感是药物正常反应,有反应者往往效果又较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