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湖心亭看雪》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5、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四、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文字简练质朴,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题为一下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11、本文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2、【拏】撑(船)。

3、【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4、【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6、【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焉得,哪能。

更,还。

7、【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8、【客此】客居此地。

9、【舟子】船夫。

10、【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翻译: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翻译: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新教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新教材】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ppt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
12* 湖心亭看雪
12* 湖心亭看雪
12* 湖心亭看雪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
(1)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 后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
12* 湖心亭看雪
有关湖上影子的描写: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 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以上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 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等量词(有的本不 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 堤、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 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 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角度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 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 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 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12* 湖心亭看雪
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 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 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 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 脱俗的“闲人”雅趣。
12* 湖心亭看雪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教师课堂用语辑录(收藏打印版,此页右键可以删除)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一、启发类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

课文赏析
原文: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舟子说作者“痴”,虽有世俗之感,却是对作者痴
①及:等到。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②舟,子痴:迷船于夫世。俗之外的
③喃喃:小声嘟囔。
④莫:不要。
⑤相公:旧时闲对情士人雅的致尊的称高。度评价,⑥巧更妙:地还表。现出作者孤高冷寂
主旨探究
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 粒”,文章末尾还写到舟子,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①作者去湖心亭赏雪,旁若无人,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 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清高 的境界,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高洁。 ②作者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 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 的,“独”字表现了他的孤傲清高。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①喜曰:“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②!” “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了作者的“喜”。但作者并不
①大:很,非常。
②焉得更有此人:说哪自能己还喜有,这反样写的二人客呢“!见意余思大是想喜不”到,还“会湖有中这焉样得的更人。
焉得,哪能。更,有还此。人!”,这一惊叹虽发自于二客,实为作者的
译文:
心声。运用反客为主的手法,足见其用笔之独到。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炉
里的酒正在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
的人呢!”
课文赏析
原文: 拉余同饮。余强①饮三大白②而③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④此。
湖 心 亭 看 雪
张 岱
文题解读 “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事件。文 题简洁、明了,表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12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精品教学ppt课件(含教材习题答案)

12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精品教学ppt课件(含教材习题答案)
那么他又说“独往”,是不是矛盾?这个问题,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要去 其形式,存其精神。这里不能单纯理解为作者目中无人。实际上,这表 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只 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如舟子, 确实不会有这个雅兴和追求。
疑难探究
3.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第三单元 游目骋怀
12* 湖心亭看雪
课后作业---《少年班》
课后作业
D
课后作业
D
课后作业
B
课后作业
C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B
课后作业
上下一白
雾凇沆砀
湖中人鸟声俱绝
天与云与山与水 大雪三日
第三单元 游目骋怀
12* 湖心亭看雪
课后作业---《少年班》
课后作业
D
课后作业
D
课后作业
B
课后作业
举像目一皆抹白印痕的天湖地堤苍茫 浩大气象
墨点一般大小的亭 如草“芥一和”米字粒把一夜样晚的里小天舟空和、舟中人
云雾、湖水之间浑然莫辩 缩的小壮式阔的、夸朦张胧和而比又喻凝,静和的阔大的雪 景美形景成展对现比出。来写。出了人和物在大自 然中的渺小。
精读细研
独往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第三单元 寄情山水名胜
12* 湖心亭看雪
目 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3 字词梳理 5 精读细研 7 主旨归纳 97 疑拓难展探延究伸
2 走近作者 4 整体感知 6 疑难探究 8 写作特色 180 课主后旨作归业纳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代表作,选自《陶庵梦忆》卷三。

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全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在杭州西湖。

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树挂晶莹,白气弥漫,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此地作客。

我走上自己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注释】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本文主题】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整理汇总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汇总《湖心亭看雪》一文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到底作者想要通过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什么呢?这短短的159个字,到底该如何解读呢?纵览各位名家名师们的见解,其争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更定”到底为何时?事实上,连人教版教材都三易其稿,其争议程度可想而知了。

仔细阅读各类资料,就会发现,争论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一点上——到底是“晚上八点”还是“凌晨”,即“更”解释为“初更”还是“五更”,或者“定”解释为“开始”还是“结束”。

其实,无论哪一种理解,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而张岱到底是什么时间去的,已经无从得知。

不过按照后文的发展来看,凌晨四五点钟去更能符合当时的情况。

因为,作者去的时候,“两人”早已“铺毡对坐”。

所以,张岱如果是晚上八点去的话,那么他们可能是下午就已经过去了。

而下午去湖心亭,似乎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而如果是凌晨去的话,显然太早,舟子睡意朦胧中被叫去划船,心中当然觉得张岱太“痴”了。

到了湖心亭一看,居然还有比他们更早的,所以才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故而,“更”解释为“五更”较合适。

二、景物到底是何意?“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李白笔下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还是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其中蕴含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要探究的“真意”。

本文中的景物共有两处,一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二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值得我们分析和玩味的,当然是后者。

1.“痕、点、芥、粒”是否为量词?很多教师认为:这四个“量词”用得巧妙,还有人甚至把它们分别替换成“条、座、艘、个”,煞有介事地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其实是非常可笑的,我们知道,在文言文的习惯里,根本没有“量词”的概念,这一点,随便举一隅便可得知,如同样是清朝作者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文言文专题:(九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复习课件——中考语文系统复习

文言文专题:(九年级上册)12《湖心亭看雪》复习课件——中考语文系统复习
“痴”。 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 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惟如此,才能化解心中对故国思念的愁绪。
找出文章的景物描写,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描写方法。
写景方法:白描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公元 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 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 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 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疏通文意

下大雪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 事件——看雪 作者行踪:“独往” “到亭上” “及下船”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气充满的样子
雾凇
沆砀,
全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周围充满着白气,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

小草,形容船小
罢了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 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都 消失
崇祯五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上行人、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9张PPT)

二、品奇景,再悟痴心
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
雪后西湖全景
突出
“大、白”
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
特写西湖近景
突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
本句写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既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又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
手法:白描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 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 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 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 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
白描用于写人,只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 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背影》
用几个凝练的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父亲攀 爬月台时的努力,没有过多形容、修饰的语 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乍读很平淡,细 细品味,却情真意浓。
渲染手法写景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 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白描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身临其境。
例如: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 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 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
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
冬之痴



张 岱
看 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件

欣赏“痴景”
6、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 是白描呢?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 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 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 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 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 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 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 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 现,生动形象。
疏通文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 哪能。 更: 还。 此: 这样。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 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 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 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 高兴地说:“在湖中怎 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 闲情雅趣)的人呢!”
欣赏“痴景”
3、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 点,试做具体分析。
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 “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粒” 等量词(有的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 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堤、湖心亭、作者身 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人用白描的手法按 照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 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评述:朱自清仅用“攀”、“缩”、“微倾”这三 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 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 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父亲攀爬月台 的背影将永远定格在读者心中。没有一处过多的形 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只是白描,只是写实, 乍读很平淡,甚至有些拙讷,细细品味,却情真意 浓,蕴藏着一股深情。这就是白描的力量。

《湖心亭看雪》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余.住西湖。

:②是.日更定矣。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大雪..三日。

:⑤是金陵人,客.此。

:⑥拥毳衣炉火..:⑦与余舟一芥.:2、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②是金陵人:一:①一白:②长堤一痕:更:①是日更定矣:②更有痴似相公者: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白:①一白:②强饮三大白而别: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以为妙绝:③来此绝境:与:①天与云与山与水: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雕栏相望焉: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①见余大喜: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判断文言句式:①更有痴似相公者: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③拉余同饮:④是金陵人:三、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四、课外文言文阅读: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②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盍(hé)去诸:盍,何不。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阅读习题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阅读习题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2、【拏】撑(船)。

3、【拥毳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4、【雾凇沆砀】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5、【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6、【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焉得,哪能。

更,还。

7、【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8、【客此】客居此地。

9、【舟子】船夫。

10、【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翻译:(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翻译: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翻译: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三、课外文言文阅读: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②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盍(hé)去诸:盍,何不。

12《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2《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2《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文是人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三个角度:(1)未写西湖时,概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游西湖时)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ーXXX。

”(3)(游西湖时)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

这些景物与人,在大雪的笼罩下全都变得虚无縹缈、模糊微小,变成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具有了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然而最微不足道的“两三粒”人却是这空旷寂寥的雪世界的主人,他们是赏雪的主体。

作者的描写,宛如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结尾XXX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相互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僚”,找到了可以原谅的“理由”。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鸣,也与“客”“和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的感染。

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序笙歌,另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XXX亭立湖心,XXX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XXX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在工钱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XXX点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2.湖心亭看雪 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2.湖心亭看雪 PPT课件

1、用“去字法”品精美语言: ①古人讲“惜墨如金”,“天与云与山与水”拖沓, “与”字啰嗦,不如“天、云、山、水”简洁,你们 说呢? ②如果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2、用“寻句法”、“补白法”品孤傲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中往往蕴含着作
抓关键词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 事,可是未曾想到在湖心亭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 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 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自然要写。
⑤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 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 不详。也可能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君 子之交淡如水,注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其它次 要。)
1、教师伴竹笛曲《别样的乡愁》范读,学生听读,尽可 能随着行踪的变化、景物的呈现,想像并进入所营造的 情境之中。 2、学生自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知,注意语音(正确、流畅); 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 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 抒情性)。 3、疏通文意:
介绍相关书籍:张岱《西湖寻梦》、 张京元《湖心亭小记》、余秋雨《西湖梦》 及网站 ,对疑读部分 未解决的问题,课外延伸解答。
作业:用白描的手法写自已的同桌。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叙事 写景
抒情
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
①自读:参照脚注、利用工具书、回顾旧知、结合语 境、自我揣摩。
①为什么作者在初更时分驾舟游西湖? ②湖上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笔下为何是 “一痕”、“一点”又“一芥”? ③开头说“独往湖心亭”,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 三粒”,是不是矛盾? ④本文题目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 湖心亭的奇遇? ⑤“问其姓氏”,“客”却末答姓氏,仅写其籍贯 及来由,这是为什么?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5篇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5篇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5篇★《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5篇《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分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然后,作者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为游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1、是日更定是:这。

定:完了,结束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拿:撑,划。

毳:鸟的细毛3、雾淞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9年级上册第12课《湖心亭看雪》精品课件
第一段:独往湖心亭看雪
第二段:湖心亭偶遇佳客
3.作者夜晚去看雪,他看到了怎样 的雪景,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雪 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
这是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 ”是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气混濛不分,茫宕一 片之态。 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 云雾的上下混沌融和为一体,做到动静结合 ;然后,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 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 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 (全景——大)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景区位于白堤西端,孤山南麓,濒临外西湖。
曲院风荷
“曲院”原是南宋朝廷开设的酿酒作坊,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 濒临当时的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 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亦醉。
三潭映月
三塔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分布,每边长六十二米。每逢仲秋时,皓月 当空,水天相映,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赏月游湖者摇 浆前来,搅动满湖银辉,天月,水月,塔月,心中之月,融为无限 的悠思和寄托,怡然忘归。
雷峰夕照
雷峰,位于净慈寺前,为南屏山向北伸展的余脉,濒湖勃然隆重起,林 木葱郁。其册虽小巧玲珑,名气在湖上却是数一数二,因为山巅曾有吴 越时建造的雷峰塔,是西湖众多古塔中最为风光也最为风流的一塔,可 惜七十余年前倒掉了,塔倒山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公园,地处西湖东南隅湖岸 ,占地约二十一公顷。她的 前身,是南宋御花园聚景园,其范围南起杭州旧城清波门外,北至 涌金门下,东倚城垣,西临西湖水面,而且还包括了接近湖岸的若 干洲渚如柳洲,水心寺基(小瀛洲前身)等。

九年级语文上册 12 湖心亭看雪【考点精讲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2 湖心亭看雪【考点精讲版】

既更刮目相待
副词,另、另外
《孙权劝学》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副词,更加
《河中石兽》
大 见余大喜曰
副词,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形容词,大,跟“小”相对
新整理文档,下载后可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删除此排文字: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文本框 即可
◆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 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客此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赏赐百千强
形容词,有余
《木兰诗》
上下一白
一 惟长堤一痕
副词,全 数词,一
一怒而诸侯惧
副词,一旦
《富贵不能淫》 新整理文档,下载后可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删除此排文字: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文本框
即可
是日更定矣 量词,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副词,还
我觉得他们会成为知己。从以文会友的角度来看, 他们的一诗一文,无论是氛围的“绝”,还是心境的 “独”都是不谋而合的,其背景广阔与人物渺小的对比, 情与景交融手法的运用都是异曲同工的。从这点来看, 他们肯定会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我觉得他们不会成为知己。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 柳宗元的这首诗是被贬时所作,是失意于政治才寄情于 山水,而张岱则是无意于政治而痴情于山水。我觉得他 们骨子里的志趣和追求是不同的。
12 湖心亭看雪
新整理文档,下载后可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删除此排文字: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文本框 即可
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文 言实词、虚词, 把握文章的主要 内容,熟读并背 诵课文。
整体感悟, 细心品读,赏析 本文白描的写法, 体会本文的审美 意境。
(重点)
新整理文档,下载后可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删除此排文字:点击视图幻灯片母版文本框 即可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2 《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2 《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9年级上册语文12 《湖心亭看雪》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三个角度:(1)未游西湖时,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游西湖时)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游西湖时)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运用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写出了“湖上”雪后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

这些景物与人,在大雪的笼罩下变得虚无缥缈,模糊微小,变成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具有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然而最微不足道的“两三粒”人却是这空旷寂寥的雪世界的主人,他们是赏雪的主体。

作者的描写,宛如中国画的写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结尾舟子的喃喃自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相互映衬。

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之“痴”,为作者之“痴”找到“同伴”,找到了可以原谅的“理由”。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鸣,也通过他与“客”的“合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也受到了“痴”的精神感染,令人回味无穷。

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朝亭立湖心,伊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郑焊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参考答案:1.联中“浑无”即好像无有之意。

桑麻,代指农业生产。

“四季笙歌”“六桥花柳”,均指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与“穷民”无立锥之地的生活境遇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颇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辛辣讽刺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心亭看雪》师生共用导学案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 通过诵读, 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3、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学习重点】
1、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学习难点】
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知识链接】
1、白描。

白描原是一个绘画术语, 指在绘画中只用线条勾勒, 不著颜色的画法。

在写作上, 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用简练的文字朴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 字宗子, 又字石公, 号陶庵、蝶庵、天孙, 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 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定都于金陵), 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 )溪山中, 专心从事著述, 穷困以终。

他继公安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 以清淡天真之笔, 写国破家亡之痛,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 追忆前尘影事, 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 饶有情趣, 风格独特。

特别提示: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预习导学】 1、给画线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2、解释句中画线词:
(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
(4)余拏一小舟()
(5)拥毳衣炉火()
(6)上下一白()
(7)雾凇沆砀()
(8)焉得更有此人()(9)强饮三大白()()
10莫说相公痴()(11)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 客此()
3、解释多义词:
(1)白:上下一白()三大白()
(2)余: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
(3)大:大喜()三大白()
(4)是: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5)绝: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柏()
(6)更:时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更有痴似相公者()4、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在文中画出)
5、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痛饮。

【合作探究】
1、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怎样的天气环境中去看雪的?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
3、令“相公”和湖中人痴情不已的西湖雪景究竟如何?(画在书上)
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5、“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6、“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7、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8、文章结尾舟子的话有什么含义?
9、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中几个“一”, 结合文章内容, 怎样理解?
10、作者写作此文时, 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 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 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11、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提及姓名?
12、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
【拓展延伸】
关于西湖的诗你还知道哪些, 请写出至少一首。

【达标检测】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 余拿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解释句中画线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拥毳衣炉火()
(3)与余舟一芥()(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1)概括画线部分的内容。

这一部分采用了和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作者写雪景, 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3)量词“痕、点、芥、粒”的作用是:
3、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本文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清高孤傲
“痴景”----痴迷自然
“痴遇”----思恋故国
【教(学)后记】
《湖心亭看雪》参考答案
1、gēng nácuìsōng hàng dàng jiègèng nán dī
2、(1)消失(2)这(3)更, 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五更, 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 结束。

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4)撑, 划(5)毳, 鸟兽的细毛。

毳衣, 毛皮衣(6)全, 都(7)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8)焉得:哪能。

更:还(9)强饮:痛饮。

白:酒杯。

大白:大酒杯。

(10)痴迷(11)是:判断动词。

客:客居, 名词用作动词
3、(1)白色酒杯(2)我整数后的零数(3)表程度, 十分, 非常跟“小”相对(4)这, 代词表判断, 与今义相同(5)断绝非常, 极(6)古代夜间计时单位还还
4、(1)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1)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2)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合作探究】
1、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是“西湖”, 天气环境是“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是在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气中去赏雪的, 反映出作者此时的心态是孤独的、伤感的。

2、他在“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 在“更定”时分, 划一条小船, “独往湖心亭看雪”。

3、①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雾淞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③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而已。

.., 湖中人两三粒
.., 湖心亭一点
.., 与余舟一芥
4、在作者看来, 芸芸众生不可为伍, 比如舟子, 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 反映出他作为文
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5、这里作者是从听觉和心理感受来写雪景的。

“绝”字写进了天寒地冻、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衬托了作者的孤寂, 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6、路无行人, 天无飞鸟, 天寒地冻, 万籁俱寂的意境。

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7、好。

开头用“独”字, 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一面, 更是在有意铺垫, 为下文湖心亭遇知音蓄势, 使文章波澜顿现。

8、借舟子的话, 来点明自己看雪的痴态。

一个“痴”字, 似贬实褒, 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 不仅如此, 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且用另一个更痴的人来做陪衬, 显得“吾道不孤”, 天下还有不少这样的高逸之士。

9、“一白”写出造化的神奇力量, 天地间举目皆白;“一痕”、“一点”、“一芥”则写出人类的渺小和柔韧, 可以从中领悟到作者那种沧海一粟的孤独和自我陶醉的孤傲
10、怀念故国的深情。

11、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

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12、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 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 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 客居此地, 时近年关。

【达标检测】
1、(1)全, 都(2)鸟兽的细毛(3)小草。

引申指细微的事物。

这里指船。

(4)罢了
2、(1)具体写看雪的时间、地点、装备和雪景正面描写侧面烘托(2)侧面烘托, 由堤及亭, 由亭到舟, 由舟及人, 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 浑然难辨, 人融于景, 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 情趣盎然。

(3)写出了视觉的移动, 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 不过是沧海一粟。

3、“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