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第六》讲要
孟之反不伐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孟之反不伐【原文】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将入门,策(5)其(6)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 (《论语·雍也第六》)【注释】(1)孟之反:又叫孟之侧,鲁国大夫。
(2)伐:自夸。
(3)奔:败走。
鲁弱而齐已备妥攻鲁,但子贡说服吴以救鲁之名联鲁攻齐,公元前484年吴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县东)下寨,吴王与鲁季康子会谋,齐军十五万已攻来,吴王让鲁、齐两军先战以观察齐军实力,鲁军左右师冉求、樊迟不敌败走。
(4)殿:殿在最后,指留在最后掩护鲁军安全撤退。
孟之反当时是统帅,不但掩护成功而且还打败齐军。
(5)策:用箭鞭打。
(6)其:指孟之反自己骑的(马)。
【翻译】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的功劳。
当齐鲁两军打仗,鲁军败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鲁军安全撤退,并打败齐军。
当他快进入城门时,听到大家都在热烈称赞他的战功,他却谦逊地用箭鞭打着自己骑的马说:‘不是我敢走在最后,是我的马跑得不够快。
’”【评析】人往往容易受盛名所连累,有些人还经常为了出风头、为了争强好胜、为了居功诿过、为了显示自己,互相争斗、嫉妒、气恨。
因此当孟之反表现这么谦逊的美德,就特别难得。
淡泊名利的君子,在乱世中,做事要保持严正,说话可要小心谨慎了,以免惹祸上身,孟之反立下那么大的汗马功劳,赢得大家的赞赏,幸好孟之反知道要压低自己的姿态,把握好自己。
在乱世中有多少人活在争争斗斗之中,不择手段,为的就是争夺名利,享有幸福,却无法免除互相残害的下场。
当一个人越受到赞扬,越容易滋长名利之心,越容易狂妄自大,越是应该保持谦卑,凡事讲究个中庸,表现出来的才是美德。
【延展】1、你认为自己是谦虚的人吗?有没有发现自己什么时候容易自以为是、了不起?为什么?2、碰到矛盾时,你能不能做到先改变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要改变别人?。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得教育思想《论语》就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得著作,它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得一部书,就是儒家最重要得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就是比较完整得文章。
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得就是每篇开头得几个字。
它所记录得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下面就其中所蕴含得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得就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得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
西周时代得学校被世袭得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得阶级界限,就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
因此,当时得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就是没有平等可言得。
孔子所提出得“有教无类”得内涵就是:任何人我都可给她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得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得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得局面,适应了“士”阶层得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得历史潮流,其实质就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得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得理念就是一脉相承得,目得就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得起点平等,让所有得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得“因材施教”就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得两个方面。
二者说得就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得结合,就是共性与个性得统一。
“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得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她对她们得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得生动得教育局面。
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得思想一致。
这一伟大得思想与《论语•雍也第六》中提出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第六》读书笔记

6.1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笔记】人们对冉雍评价很高,言其仁而不佞,夫子虽不言其仁,但亦见其德。
雍也可使南面,夸其有为政之才。
为政,以为之,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结合下一章(居简),可以看出冉雍深悟简的道理。
以敬居简,不乱自性,以简政安民,正是居其位而众星拱之的为政之思想。
6.2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笔记】居敬行简,内心有敬,敬是自己对外的,所以居敬行简是怀着对他人,对百姓的敬意而来烦扰其民,合符儒家的为政之道。
居简而行简,是从自我本位出发,虽然自己能放下繁扰,但终不能利泽天下,为儒家不取。
儒家之真正伟大之处,就是心心念念不忘记修身以“弟子孰为好学?”安百姓。
若仅仅修身而不能利于百姓,孔子是不会同意的。
6.3 哀公问: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笔记】孔子71见,颜回死。
此段或在颜回死后不久,孔子还没从颜回之死的阴影中走出来,所以才说“今也则无亡,未闻有好学者”,其实未必是真的一个好学的都没有,而是孔子正处于伤心的情绪之中,随口而说。
孔子说自己70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从颜子之死孔子的反应来看,孔子或并未做到。
死生由命,孔子看得很透彻,但对于精神生命,孔子是真放不下。
孔子最伟大之处在于其念念不忘救民水火,为天地立心之志,其最悲凉之处也在于其念念不忘为为天地立心之志。
有这样的志向,从佛家来说,或等同于菩萨功德,心中最后有一救民之念不能去除故不能成佛,救民之念即是夫子的执着,有执着便不能无挂碍,便难以从心所欲。
从夫子的言语、行为,可以感受到夫子把精神生命看得远高于现实生命。
颜子死,夫子说:“天丧予,天丧予”,夫子觉得唯有颜子才能接继自己道的生命。
颜回何以能接续夫子之道,从好学方面孔子解释为“不迁怒,不贰过”。
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雍也第六原文翻译雍也第六【原文】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
”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
”请益,曰:“与之庾。
”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
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觚不觚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觚不觚【原文】子曰:“觚(1)不觚(2),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第六》)【注释】(1)觚:音“姑”,古代的盛酒器具,上圆下方,有八个棱角,容量约二升。
后来觚的形状被改变了,所以孔子才认为觚不像个觚了。
(2)不觚:不像个觚。
后来比喻名实不符或不合礼制。
【翻译】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还算是个觚吗?这还算是个觚吗?”【评析】考古学家从出土文物往往能推想当时社会的兴衰概况,还能看人类整个文明的起伏、道德人心与美丑价值观的关系。
自古以来,圣贤早就告诉了世人:社会的兴衰荣枯,端在人心道德。
因此,他们为世人奠定基础、立下榜样,告诫人们要坚守正道、谨守法度。
开始人们总是能遵循教导,出现太平盛世,久了人心不古,道德水平下滑,好坏、善恶、价值、美丑等判断标准偏离正道,社会礼制、典章、法度坏乱不修,生活物质环境跟着衰败,陷入乱世,甚至文明消失。
为什么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生命的所作所为,是有不变不动的道德标准在衡量的。
从“天人合一” 来看,生命的荣枯取决于生命能否遵循宇宙规律,芸芸众生,没有例外。
社会人心的道德水平高,就能合乎宇宙规律,自然能兴盛繁荣。
当我们看到社会乱象,应该反思自己的心性修养,有没有重德行善?这才是根本解决之道,如果只从社会具体方方面面去改善,人心道德不升华,那是徒劳无功的。
虽然文中借着“觚不觚”的社会乱象,反应礼法坏乱了,人的心法出问题了,但是人心道德真的要是崩溃了,那是人类的一切全面都要变异而瓦解的,因此,当有先见之明者,见微知着、一叶知秋而大声疾呼时,闻者不应麻木,应敬慎反思。
【延展】1、孔子主张:“政者正也”(《论语·颜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雍也》)、“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当政者自己要做得正、象样,而且要名正言顺、名实相符,这样国事、礼乐、刑罚、教化等才能彰显,民众才有所依循。
想想看:在道德低下的时代,在上位者如果心术不正,欺骗民众,以邪恶势力专制、行暴政,这时的国事、礼乐、刑罚、教化等会是正的吗?那么民众是不是遵循也不是,不遵循也不是呢?在那样错乱的时代,你将如何使自己归顺正道呢?2、现代社会有些人无所顾忌地、随心所欲地尽情表现,似乎以打破道德规范、亏损道德良知、颠倒错乱一切为乐。
敬鬼神而远之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敬鬼神而远之【原文】樊迟问知(1),子曰:“务(2)民之义(3),敬鬼神而远之(4),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论语·雍也第六》)【注释】(1)知:音“智”,同“智”。
(2)务:从事、致力于。
(3)民之义:人伦合宜的道义。
(4)敬鬼神而远之:远,音“院”,远离、不接近。
指对鬼神要心存敬畏,但又不生邪念去招引追求。
【翻译】樊迟问怎样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人伦合宜的道义,对鬼神要心存敬畏,但又不生邪念去招引追求,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于劳苦难事,做在人家前面,对于结果收获,得在人家后面,这就可以说是仁了。
”【评析】因材施教时,针对对方的资质,例如:个性、面临的问题、理解力、能力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开导。
简单明了务实地讲,专心做好人的本分,尽心尽力让自己符合人伦道义,鬼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何必招惹呢?招惹有何益处呢?徒增庸人自扰而已,敬而远之,但又不是否定鬼神的存在,这才是理智的态度。
更简单地说,仁者专注在苦乐和得失,先苦后乐,有舍有得,有失必有得,先失后得,为什么要这样呢?仁者凡事先为他人着想,善待他人。
苦和失是最容易做、最常遇到,也是别人最能感受和理解的事,从最身边最平易的事做起,仁、智并不远。
修养心性哪里需要好高骛远、恍兮惚兮、神魂颠倒的呢?【延展】1、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往往不去想如何提高心性、思想,专心做好人的本分,尽量符合人伦道义,却向外求这求那,求神问卜,搞得神魂颠倒,失去理智,殊不知不做好本分,求神问卜,恰恰是招惹麻烦,发生不如意事的原因。
想想看:你相信鬼神能消灾解厄吗?鬼神会白白替人消灾解厄吗?鬼神会不会附上人身呢?“请神容易送神难”,可不可怕呢?2、人生有很多苦难,贫富都一样,都想追求幸福的生活,实际上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但都想要幸福。
如果有人能不辞辛劳、刻苦耐劳,抢着为别人付出,而又不问收获不居功,不争出人头地,不求功成名就,这样的人是不是很难得,说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你做得到吗?如果能够改变自私的想法,以苦为乐,凡事先为他人着想,真诚善待他人,成为一种习惯,久了心性是不是就提高了?这样是不是就是在修行仁德呢?。
君子博学于文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君子博学于文【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1),约(2)之以礼(3),亦可以弗(4)畔(5)矣夫(6)。
” (《论语·雍也第六》,并见于《论语·颜渊第十二》)【注释】(1)文:正统的文化艺术,例如:六经、六艺等。
(2)约:规范、约束。
(3)礼:合于规矩恭敬的态度或言行举止的规范。
(4)弗:不。
(5)畔:同“叛”,偏离正道、背道而行。
(6)矣夫:语气词,较强烈的感叹。
【翻译】孔子说:“君子广博地学习正统的文化艺术,并且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和态度,也就可以不偏离正道或背道而行了。
”【评析】古圣先贤、史前文物,传承文化给人,教人们如何生活,都是以文字为基础而开创新的历史文明的。
文字的形音义具有形象、语言、思想的内涵和沟通功能,从人法天地自然来看,汉字不但可以表情达意,还蕴藏博大精深的宇宙奥秘和承传文化的作用,广博地学习正统的文化艺术,可以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明辨是非善恶,修养心性。
如果文字造成阻碍,要深入地认识其中的思想、道理就很困难;相反地,文字越熟练,学习越广博,认识越深入,思想变化就越容易归于正道。
人类的历史文明有兴衰起伏,推想一下:文明新兴了,人们“博学于文”,心中有道德、心法自我约束,天下是繁荣太平的。
久了人心道德由兴转衰,“博学于文”领悟也就有限了,就要借着礼节约束言行举止,人心道德更不行了,就要制订法律,好制止人别做坏事,后来“博学于文”也领悟不到什么了,古文难懂,法律越订越严,把人管得死死的,人内心还要做坏事,最后人心道德实在太败坏了,可能就要遭天惩、劫难而淘汰掉。
孔子处于礼崩乐坏的时代,想想我们今天又是处于什么时代呢?渺小的人类真的能改变天数吗?说不定现在正是新旧文明交替的当口呢!那么不想背道而行被淘汰掉,“博学于文”就很主要。
【延展】1、思想支配着人的言行,思想端正,言行就正。
透过学习纯正的经典或文化典籍,可以端正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越纯净,领悟越深入。
《论语》大纲

《论语》大纲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论语》精讲大纲(10-6——10-8)——但开风气不为师一、10月6号(一到六篇)1、《学而》第一。
儒雅是君子风度,孝悌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一日要有数次的反省功夫。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这是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怎样才算是好学2、《为政》第二。
道德与政治,诗与政治,德治与法治,人生的历程和滋味,养生送死,孝不违礼。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孝心是孝道的根本。
态度不是小问题。
3、《八佾》第三。
不要铺张浪费。
尽善尽美的追求,领导者要有宽容的肚量,是可忍,孰不可忍仁德是礼乐的前提。
4、《里仁》第四。
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有仁德才能够正确对待他人,追求仁德,摈弃邪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天下事无可无不可。
5、《公冶长》第五。
孔子怎样选女婿处世的艺术,不要耍嘴皮子,人贵有自知之明。
闻一知十的过人才智朽木不可雕也。
无欲则刚“恕”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自我批评的难得圣人与我们有什么不同6、《雍也》第六。
不迁怒,不贰过。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该得的不要推辞不要搞“血统论”,贵在坚持,安贫乐道的典范。
切勿画地为牢,裹足不前。
二、10月7号(七——十三篇)7、《述而》第七。
述尔不作,信而好古。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圣人的忧虑。
旷达的个人生活举一反三的教学法。
孔子是不是“发烧友”8、《泰伯》第八。
弃天下如敝屣一切以礼为标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德行更比才能重,读书不为稻粱谋。
9、《子罕》第九。
君子不言利,博与专的问题。
女色的魅力有多大进退成败都在自己,自强不息的楷模,半途而废者大有人在。
10、《乡党》第十。
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圣人未能免俗。
圣人穿不穿时装11、《先进》第十一。
修身宜早不宜迟,人各有所长。
鬼神生死之间。
12、《颜渊》第十二。
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仁的外用,说话谨慎就是仁君子不忧不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今女画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今女画【原文】冉求曰:“非不说(1)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2)。
今女(3)画(4)。
” (《论语·雍也第六》)【注释】(1)说:音“悦”,同“悦”,喜悦。
(2)中道而废:半途而废。
(3)女:音“汝”,同“汝”,你。
(4)画:“划”也,划定框框或界限而停止前进。
【翻译】冉求说:“不是我不喜欢老师您所讲的儒道,实在是我的能力不足呀!”孔子说:“人家能力不足的是到了半路才停下来,而你现在却是给自己划定了框框,不想前进。
”【评析】解析冉求说的“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这两句话,可以看出:“非不说子之道”这个思想较接近冉求的本性,所以和“子之道”一样都是导向返本归真的;而“力不足也”这个思想是阻碍返本归真的,非冉求的纯真本性。
“力不足也”反应的是缺乏自信、畏难情绪、对师对道坚定不够,是后天形成的一切不纯和变异的观念,对修心养性、返本归真者造成干扰、难关。
唯有透过不断地学习道理,明理、明心、见性,意识清醒不迷糊,才能明辨哪些思想念头是真正源自于真本性,哪些是应该修正去除的框框和障碍。
在修心养性、返本归真的升华过程中,先天纯真本性、后天不纯的执着和观念总是夹杂着,那是因为自己还有意识不到的执着和观念,所以才会表现出来,而师者所以能为师,正是因为能明白更深层的道理,能轻易地透过对话、口耳之间清楚地看到学生的执着和观念,而能给予“传道”、“解惑”的指导。
就像“今女画”,一针见血,能点到实处。
冉求在实践中还是感到难行,信心不足,到底误在哪里呢?其实冉求真能好学的话,有把“子之道”学入心的话,根本不用孔子再点他一下,正因为有障碍存在才导致冉求没学好“子之道”,什么障碍呢?什么框框?是什么在自我设限呢?那不就是在人世间形成的那些执着和观念吗?不断地学习更深入的道理,不就是因为要去除那些执着和观念吗?抱持着那些执着和观念不放,在学“子之道”,能学到什么呢?可能什么也没学到,什么也改变不了,心性没得到升华,那当然难行,当然会说“力不足也”,还会产生畏难、消极等情绪,因为反应的就是那些执着和观念极力避免被清除的想法。
雍也第六读后感400字

雍也第六读后感400字
《雍也第六》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伦理的看法。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孔子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就必须具备“仁、义、礼、智”等美德。
这些美德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需要通过不断地修养和磨练才能得到提高。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个人修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孔子也谈到了社会伦理的问题。
他认为,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依靠良好的社会伦理。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孔子也强调了领导者的责任,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带领人民走向正确的道路。
最后,我认为《雍也第六》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时也要关注社会伦理,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儒家的和谐管理——组织行为的规范_第7章 君子务本

一、企业管理的中庸之道《论语·雍也第六》子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中庸”是不但是一种德行,更是一种方法。
对于个人来说,就是待人处世中正平和的一种方法,对于管理者来说,所谓中庸并不是指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相反,是一种实施管理过程最精准的方法。
“中庸”的方法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管理中的诸多问题的处理,做到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欠缺。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是适中、合适的意思。
但这个“中”不是不讲原则地和稀泥,“中”恰恰是管理行为与实际情况的一种相符合,无过也无不及。
以“中庸”的态度待人,则是以平等相待。
过于谦虚显得有些献媚,过于矜持有显得傲慢。
以“中庸”的态度在利益面前,多取就贪婪,少取欠缺气魄。
就连穿衣也离不开“中庸之道”,衣服要穿得不多也不少,而且要讲究场合才能适中。
所以,宋代大词家辛弃疾有句云:“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庸”,是平常之意。
一种方法应该被大多数人可以接受,才能被执行,才有实用价值,过于惊世骇俗,那样只会让大家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再好的管理方法也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话。
最早运用中庸之道的成功案例是在孔子之前的商代。
商汤有一个伊尹的大臣,辅佐汤推翻了夏桀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在我国历史上维系约六百年之久的新的奴隶制国家一一商朝。
伊尹原来不过是汤身边的厨师,汤妻陪嫁的奴隶。
他之所以被汤看中而委以重任,是因为他对中庸之道有着高超的见解和运用。
他看到汤成天为与夏桀争夺天下的大事而忙碌着,每天心烦气躁,以致一日三餐都食不甘味。
伊尹虽然只是个做饭的奴隶,但他不甘心于成天与锅灶打交道,也十分渴望为汤分担国家大事。
于是,他故意把一顿饭的菜做得特别咸,汤也顾不上品尝,只是吃得直皱眉头。
下一顿饭的菜,伊尹又故意不放盐,汤吃得实在不对味,而责备伊尹。
6《论语 雍也篇第六》-【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高中语文

请分享你所体会过的快乐的瞬间
中
中
国
国
风
风
【6.20 解读】
• 这一章中的“之”没有说明是指什么。
• 就道德修养来说,知之、好之、乐之是三种不同的境界。
知道了却不喜好,不愿照着做,则所学和自己没有关系;
中
中
国
风 喜好,才会追求。
国 风
6.21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yù)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 国
文:华美、文采
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
中 国
风
风
野:粗野、鄙俗 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
史:虚饰,浮夸 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文质彬彬: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指人文雅有礼貌)】
【6.18 解读】
•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是说内心的道德品质和外表
的礼仪能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样的人才是君子。
考这些问题,对我们领会人生有很好的启示。
同“悦”,喜欢,爱慕
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
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中 国
停止
中 国
风
风
【6.12 解读】
• 冉求自称在学道上“力不足”,孔子批评他是不求上进,
半途而废,根本没有把仁德作为自己的目标。
• 修养仁德不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只要努力,就可
庶几、差不多
贫乏、困穷、没有办法
11.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
中 国
屡中。”
风
所结交的朋友
做买卖、经商
中 国
风
同“臆”,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
廋哉?”
《论语》教育思想

《论语》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论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语录体形式的著作,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
《论语》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
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
它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
下面就其中所蕴含的部分教育思想进行解读,以飨同仁。
1.有教无类此节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说的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所谓“类",即指按政治地位的贵贱、庶鄙等划分种类.西周时代的学校被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所垄断,不仅奴隶主贵族与平民、奴隶之间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就是奴隶主阶级内部也等级森严,有贵贱尊卑之分.因此,当时的教育则集中在上层阶级,叫做“学在官府”,是没有平等可言的。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内涵是:任何人我都可给他以教育,不分贵贱、庶鄙等界限,使教育及于平民,从而实现教育的人人平等。
这一思想的提出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其实质是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广大平民。
这与我们当前所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目的就是要求使受教育者的起点平等,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生活、学习、成长,让人人都能成才。
“有教无类”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二者说的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的结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因材施教”要在“有教无类"的指导下进行,“有教无类”要靠“因材施教"来落实。
孔子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可以说,他对他们的个性了如指掌,因此,才有了因人而教,扬长避短的生动的教育局面。
这一思想与我们目前“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思想一致。
论语第六讲 论语解读 张齐明(人大国学院)

第六讲 《论语》中的君子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 为政》
言——象——意
2013-7-11
2
第六讲 《论语》中的君子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 语· 为政》
2013-7-11
3
第六讲 《论语》中的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 为政》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 卫灵公》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 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 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 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 述而》
2013-7-11 8
第六讲 《论语》中的君子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 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 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论 语· 雍也》
釜:炊具;量器;冉子:冉求 公西赤::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小孔 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
2013-7-11
9
第六讲 《论语》中的君子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 里乡党乎!” 《论语· 雍也》
原思:名宪,字子思,通称原思,亦成原思仲,宋国人。生于公元前525年,卒年 不详。小孔子三十六岁。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生草,蓬户不完,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 上漏下湿,匡坐而弦。子贡乘大马,中绀而表素,轩车不容巷,往见原宪。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 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原 宪笑曰:‘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舆马之饰, 宪不忍为也。'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

《论语》十则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论语》前十则,这些内容涵盖了《论语》的第一、二章,主要包括孔子的言行思想,以及其弟子对其教育理念的阐述。
详细内容如下:1.《论语·学而》第一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论语·为政》第二则:君子不器。
3.《论语·八佾》第三则: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4.《论语·里仁》第四则: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5.《论语·公冶长》第五则:巧言令色,鲜矣仁。
6.《论语·雍也》第六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论语·述而》第七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论语·泰伯》第八则: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论语·子罕》第九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10.《论语·颜渊》第十则:克己复礼为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3. 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论语》前十则的基本内容,领会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难点:如何将《论语》中的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教材、《论语》原文、笔记本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论语》前十则。
2. 讲解:详细讲解每则《论语》的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
3. 例题讲解:针对每则《论语》,给出一个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论语》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前十则2. 内容:分别列出每则《论语》的核心观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雍也第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解读】孔子高度赞扬了颜回的学习和为人。
这里的关键是对“仁”的理解与践行,“仁”是孔子全部思想和学问的核心,它构成了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
孔子讲“君子不器”,告诉弟子要做一个全人,不可以拘泥,其做全人的重要方面就是健全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与“仁”密切相关,因为“仁”又是多种美德的总和,因此其本身又是很活跃的元素,但另一方面孔子有主张不违仁,实际上是说不要违背人性向善的规律。
但人性之中善与恶总是并存的,若要“仁”常在,就需克服内心里不仁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的教育理想之高,而又对“仁”的把握理解之难。
【原文】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译文】季康子问道:“仲由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说:“仲由办事果断,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子贡可以让他从政吗?”孔子回答说:“子贡言辞通达,对于从政有什么不可以呢?”又问:“冉求能从政吗?”孔子说:“冉求多才多艺,从政有什么困难呢?”【解读】我们可以把这一章看作是用人单位来向孔子招聘从政人才的对话。
作为用人的一方询问的是这三位学生能不能胜任从政的工作,而作为老师的孔子给出的答复,则是实事求是的。
孔子极力给出的答案都是学生身上的长处,或者说是特色或者是突出的才华。
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子路性格刚毅,办事果断,而子贡这个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赞扬自贡说:“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可见其言语的才华畅达。
而冉求掌握了多种的技能,当然可以胜任他们擅长的从政工作的不同方面的需要了。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孔子个性化的教育结果,而从政只要用其所长,就一定会有成就。
孔子介绍弟子的长处,也在告诫选人者要用其所长。
不象今日推荐就业,常谈哪一个名校毕业、哪一个高人的学生、多高的学历,却很少问及所选的人的本事如何。
论语十二首

论语十二首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学派的经典文献之一。
其中的十二首,是指《论语》中的十二篇章。
本文将围绕这十二首展开,探讨其中的精髓和价值。
1. 学而第一《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篇,开篇就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
学无止境,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是人生的价值所在。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态度,虚心向他人请教,不断完善自我。
2. 为政第二《为政》是《论语》中的第二篇,强调了为政者的责任和义务。
一个好的政治家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始终坚守公正、廉洁的原则,为人民谋福祉、维护社会稳定。
3. 八佾第三《八佾》是《论语》中的第三篇,主要描述孔子对于古代官方礼仪的看法。
孔子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手段,但也要避免过于拘泥于形式,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
4. 里仁第四《里仁》是《论语》中的第四篇,强调了仁爱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关系,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关心社会公益,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5. 公冶长第五《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讲述了孔子对于公冶长的评价。
孔子赞扬公冶长有才干,但也指出他的一些不足之处。
这告诉我们,尽管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但只有不断改进自我,才能不断进步。
6. 雍也第六《雍也》是《论语》中的第六篇,其中描述了孔子对于雍也的评价。
孔子认为,雍也是一个具有潜力的人,但需要进行进一步的修炼和提升。
这也提醒我们,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反省和自我完善。
7. 卫灵公第七《卫灵公》是《论语》中的第七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对于卫灵公的评价。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应当以忠诚、正直的品质为基础,才能带领国家繁荣昌盛。
8. 季氏第八《季氏》是《论语》中的第八篇,描述了孔子对于季氏的评价。
孔子认为,季氏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这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和提高。
9. 阳货第九《阳货》是《论语》中的第九篇,主要描述了孔子对于阳货的评价。
论语-雍也篇第六

五、【译文】孔子在评论仲弓的时候说:“耕 牛产下的牛犊长着红色的毛,角也长得整齐端 正,人们虽想不用它做祭品,但山川之神难道 会舍弃它吗?”
【赏析】仲弓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出身寒微,其父 贱而不肖,孔子对仲弓却期望颇高,认为他“可使南 面”。这一章是孔子对仲弓的客观评价。认为人的出身 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在于自己应有高尚的道德和突 出的才干,只要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会受到重用。这 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作为统治者来讲,选拨重用人才, 不能只看出身而抛弃贤才,反映了举贤才的思想和反对 任人唯亲的主张。
十三、 【译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 “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 “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从不超小路, 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赏析】孔子极为重视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他问子游 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对举贤才的重视。当时社会处于大 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都重视接纳人才,尤其是能 够帮助治国安邦的有用之才,这是出于政治和国务活动 的需要。
【赏析】摆脱物欲世俗的困扰,追求一种自我心理平衡。 是孔子推崇颜回道德的地方。颜回虽然过着低水准的生 活,但是自得其乐,丝毫不受外界物欲的困扰。反之, 人们为了追求生活享受,忽视精神价值,就会变成一个 俗不可耐的物欲奴隶。颜回之所以能自得其乐并不只在 于他超凡脱俗,更在于他有自己的志向,有坚强的意志, 从而使他的精神总是充实的。
【赏析】可能冉求听到夫子一再称颜回的安贫乐道精神 之后,已联系自己,便向老师诉说自己力不从心的“苦 衷”。孔子以竞走作比喻,真正体耐力不够的人,他会 中途停顿下来,而你冉求尚未举步就觉得不能坚持到终 点,“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说明为仁不是能力问题, 而是一个自觉性和因此带来的决心和毅力问题。
十二、【原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 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 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亡,孔注为丧,亡之断句,然当病人面说其亡, 似不合情理,可从读无,亡之者,无可以致此疾之理也。亡之命矣夫,作 一句读。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子贤而贫穷,然据《韩诗外传》,尚有郭外之 田五十亩,郭内之田四十亩,惟以好学,不愿仕,故衣食住勉强自给。餐 具不备,乃以竹器代碗盛食,饮则以瓢舀之,住在陋巷。生活如此简陋, 他人必不堪其忧,而颜回不改其乐。不改者,本来贫穷,本来即乐,今仍 贫穷,今仍乐而不改。意在言外,颜子得道矣。何以知之。《学而篇》子
康子又问:「求,可使他从事政治吗。」求, 就是冉求,字子有。孔子说:「求,很有才能。从政,你看如何。有可以 使得吗。」
包咸注:「果,谓果敢决断。」孔安国注: 「达,谓通于物理。艺,谓多才艺。」
「于从政乎何有」句,皇《疏》引卫瓘云: 「何有者,有余力也。」邢《疏》:「其于从政,何有难乎。」他注亦或谓不 难,或谓有余,皆与经文语气不顺,不可从。此句是活语,季康子为鲁三 家之一,目无国君,是以孔子不答以肯定之词,但说三弟子各有所长,听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
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他从事政治 吗。」仲由就是子路。孔子说:「由,果敢决断。从政,你看如何。有可以 使得吗。」
康子又问:「赐,可使他从事政治吗。」赐,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说:「赐,通达事理。从政,你看如何。有 可以使得吗。」
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贫而乐者,即如颜子,乐有所得,非乐贫也,乃乐道也。颜 子已得其道,故不改其乐。他人不解颜子之道,则不知颜子之乐。唯孔子 知之。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 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画,从孔注:「止也。」求也艺,孔子引之向道, 冉求辞以力不足。孔子曰:譬如行路,中道而废,可谓力不足,今汝自止, 为艺术所缠而已。
其自决而已。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费,古注读密,然山东当地人皆读费之本音。
孔安国注:「费,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 数叛,闻闵子骞贤,故欲用之。闵子不欲为季氏宰,语使者曰,善为我作 辞说,令不复召我也。复我者,重来召我也。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齐也。」
《论语·雍也第六》讲要
《论语 ·雍也第六》讲要选录
(二)
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
《集解》,言余人暂有至仁时,唯回移时而不变 也。皇《疏》,三月一时,为天气一变,一变尚能行之,则他时能可知也。 《四书辨疑》,东坡云:夫子默而察之,阅三月之久,而造次颠沛无一不 出于仁,知其终身弗畔也。
或曰,颜回之仁三月不变,三月以后,则不能不 变。若然,颜子仅有三月之仁,有是理乎。此章句读,其心,指颜回之心, 一读。三月,是孔子自言观察颜回三月之久,又一读。不违仁,是观察结 果,接颜回之心而言,既观三月,其心皆不违仁,若尔后再观,当亦不违 矣。《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颜子不违仁,即是心不离道, 道不离心。《楞严经》净念相继,亦是道不须臾离之义。必须如此,道始 能成。颜子之外,其余诸弟子,于道或即或离,故曰日月至焉而已矣。
伯牛,即孔子弟子冉耕,得恶疾,孔子前往慰问。 伯牛家人因其恶疾,不愿孔子进病人之屋,故隔墙从牖见之。孔子自牖执
伯牛之手,曰:如此好人,何罹如此恶疾,无此理也,是天命耳。
尧有丹朱,舜有商均,孔子晚年丧子,弟子颜渊 亦早死,是皆天命。《礼记?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可参研。
自牖执其手,朱子《集注》谓伯牛家以君南面之 礼尊孔子,孔子不敢当,故不入其室,而自牖执其手。此说无据,清儒已 辨之。《论语竣质》谓孔子知医,执其手者切其脉也。亦是臆说。
冉求非不好学,观其才艺可知,盖偏重于艺,缺 于求道之心,是以孔子勉其上进。
授 敬记
恭录自《论 语 讲 要》雪公 Fra bibliotek述 ,徐醒民教
大方广文化公益编辑部
前页 后页 大方广站 站导航 联系信箱 北京大方广文化公益部 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