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30年民生观的演进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30年民生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民生变化
30年前,大家总是这 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 况:“开门就是坡 (山),抬头就是坡, 迈步就是坡,啥时有 大路,修到咱这坡?” 30年后,条条宽敞的 公路、四通八达的公 路网,让大家不再为 出行难。 改革开放30年,是中 国交通大发展的30年。
改革开放前——自行车得到普及,交通网初步建立
建国后,我国先后兴建了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 公路也修到了“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 经济文化的交流。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比起建国初期,这时的道路建设初获 成果,城市居民的出行愿望有所提高,全国交通网初步建成。 虽然火车上依然很挤,但是由于新铁路的开通,火车可以更便捷地 带人们去往更远的城市,人们远程出行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但是,城市内部交通工具的资源仍极为有限,新增加的少量公交线路在 根本上不能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车厢仍然经常拥挤不堪。 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还是自行车,所以,那时候的城市交 通工具仍以自行车为主。比起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普及率更 高,街道上随处响着自行车铃“叮叮当当”的响声。中国曾被称作 “自 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程度。 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依旧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三、 90年代:饕餮时代的来临
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长,一年在餐桌上甚 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鲍鱼、海参、翅肚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菜肴的 品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 在这个时代的餐桌上,尤以鲍鱼为吸 引眼球。自古以来,这道菜就是尊贵生活的象征。在各个朝代,吃鲍鱼往往 是豪门贵族、帝王将相才能拥有的幸福享受。尽管它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最齐 全的,但它给人的心理满足却非同一般。就在这个“追逐心理满足”的时代, 有位美食家对鲍鱼在中国内地受到热烈欢迎的程度,一针见血地指出:“美 食与营养是有一定距离的,在餐桌上,最主要的是口感而不是营养;鸡蛋有 营养价值,但它不能代替人们对美食的感受。另外还有一种文化的追求在 内。” 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 国人饭桌上的新宠。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 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 随着生活 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 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 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 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健康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 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持续攀升,已成为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于是, 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与发展

三十多年来中国改革与发展


其三,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当前的国有企 业改革。完善民主与法治,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同 样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条件。因为国有企业的国有性 质,其很难以政企分开的形式完全划清与公共权力的关系, 所以其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具有公共权力部门的某些性质与特 点。既然完全的政企分开不可能,国有企业带有相当程度的 公共权力色彩,那么,对其的监管与制约也必然在一定程度 上涵括于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因而也就必然属于政治 体制改革的内容。我国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包括对其不当延 伸经营领域的监管、对国企高管收入的监管、对国企预算的 监管、对垄断国企员工收入的监管、对其服务质量与价格的 监管之所以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对国有企业反垄断的举 措之所以难以落到实处,原因之一就在于对国有企业的监管 与制约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更深层的是一个政治 体制改革与民主体制完善的问题。
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取得的政治成就 三、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政治成就的原因 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对改革整体推进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 期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努力,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 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 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 由1952年的679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09407亿元,年均递增 7.9%,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 的数据,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跨过2万亿美元台阶,跃居 世界第四位,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人民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 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 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 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如何评价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

如何评价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

1、如何评价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我国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最重大、最壮观、最令人瞩目的事件之一。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最迅速、综合国力上升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国际地位提高最显著的30年,使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

我国改革开放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具有鲜明的特点。

深入研究我国改革开放的特点,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认真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二,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三,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

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不断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30年的时间,可谓弹指一挥间!30年的各种各样的变化经历让我触摸到社会前进的脉搏,3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使每一个国人感觉到幸福之门以开启,又将踏上一个新的征途。

1978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从几大方面来讲,1999年3月2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久的推动力量;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意义。

2001年7月13日——对于每个中华民族的儿女来说,这一天注定是个不平凡的日子。

就在这一天,在俄罗斯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全体委员将投票选举出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

就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念出“北京”的名字时,所有的中国人都沸腾了,中国体育人士几代人的努力在这一刻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数亿名中国观众通过电视观看了这令人激动的一幕,在萨马兰奇确认北京赢得举办资格后,神州大地立刻进入陷入到了狂欢的状态中,在经历了1993年两票之差遗憾不敌悉尼的伤痛之后,北京始终坚持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最终认可。

2008年,世界的目光将聚焦中国、投向北京。

在申奥成功当晚举行的庆祝活动中,数万名首都群众汇聚北京中华世纪坛,“热烈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标语随处可见。

国家主席江泽民也第一时间出席庆祝仪式,并发表了“热烈祝贺北京申办奥运成功”,“衷心欢迎世界各国的朋友们都来参加北京奥运会”等慷慨激昂的讲话,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热情。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

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

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

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

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0204060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

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

2024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感想与体会

2024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感想与体会

2024年改革开放三十年感想与体会2024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这30年的发展历程,我深感震撼与激动。

我看到了中国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我个人带来的改变和进步。

在这30年的时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无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成就。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分享一下我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感想与体会。

首先,我要说的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记得小时候的中国还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主义国家,生活贫困,物资匮乏。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充裕的社会,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品质。

我们的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速公路和高铁网络遍布全国。

改革开放带来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巨大变革,让我们的国家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其次,我想说的是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福利。

改革开放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过去的中国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很多人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缺乏教育、医疗和住房等基本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社会进步了,人民的福利得到了提高。

教育普及化,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住房条件改善了。

我们的子女有了更多的教育机会,更好的就业前景。

我们的老年人享受了充足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障。

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公平和平等,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果实。

再次,我想提到的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文化繁荣。

改革开放打破了封闭的局面,引进了世界各国的文化和思想,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我们有了更多的书籍、电影和音乐可以欣赏,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思考空间。

我们的文化产业兴起,中国的电影、音乐、游戏等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赞誉和关注。

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得到了增强,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被重视和传承,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文化更加多元化,也让我们的文化更加自由开放。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

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

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

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

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

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东部民生的改变和比较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东部民生的改变和比较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东部民生的改变和比较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从衣食住行、教育文化还是医疗保障等各个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

但是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本报告基于所做调查就中东部的民生发展及其比较进行了论述和讨论。

首先,从衣食住行方面考虑:衣服由单一、保守到多样、个性化。

改革开放后,布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竞争使得衣服生产商绞尽脑汁,在服装款式和面料上下足了工夫,特别是外来文化的入侵,外国人追求个性独立、主张自我的思想深深地影响到我们这一代。

从最初的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到如今追求款式多样、不拘一格。

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但从中东部之间来比较,又有些差别。

由于最先享受到改革的春风,东部在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渗透都先于中部,大体上人们的思维更加自我和独立,讲究个性的愿望更加强烈,各式各样的服饰琳琅满目。

在中部在像长沙这样的大城市可能已经跟上了东部城市发展步伐,但大多数地区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虽也追求时尚,有时也会更考虑价格问题,尽量做到价廉物美。

食物从追求温饱到追求健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一直把吃放在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过去人们的生活目标就是能吃得饱、穿得暖,要求最基本的生活物质条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吃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每天餐桌有肉已是普通家庭都能达到得的了,在追求吃的好的同时,更注重食品质量,健康已逐步成为人们追求的主题。

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同样,这种现象在中东不也并不平衡,追求健康也还没达到一个普遍的现象。

就东部而言,人均收入普遍高于中部地区,在满足吃的好的同时,有条件去追求更高的享受,知识结构、地域文化不同,人们的追求更趋于健康。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农村还有2.5亿贫困人口。

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的30年。

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

作为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就业人数的同步甚至更快增长,是确保新增财富让大多数人共享的关键。

30年来,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重视始终如一。

进入新时期,根据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实,提出了积极的就业政策方针,出台了系统配套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就业人员持续不断增加,就业矛盾大为缓解。

2007年就业人员达76990万人,比1978年增加36838万人,年平均增加1270万人。

30年来累计创造并实现就业岗位3.7亿个,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稳定状态。

与此同时,实现了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显著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7.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7.1%。

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2007年底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17.3万亿元,比1978年底的211亿元增加818.3倍,人均由21.9元增加到13058元,年均增加449.5元。

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由无到有,上升到2007年的2.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

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007年的708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7.2倍,年均实际增长7.5%。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4倍,年均分别增长6.3%和5.9%。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生活的变化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时代变迁的一种体现,而社会的变迁往往最直接反映在城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伴随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

变化之一: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衣食住行”消费位次发生变化:“食”的消费比重开始让位于“衣住行”。

私房、私车大踏步走进居民生活。

城市生活方式日趋“个性化、现代化、多元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家庭开始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首先是"衣食住行"中的消费位次发生了明显变化:“食”的消费位次开始让位于"衣住行"。

长期以来,衣食住行中的“食”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所占比重最高,居民收入的大部分主要用于解决“吃饭”问题,其他消费很少。

如今这一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跨过“温饱线”的城市居民,食品类消费比重逐年下降,城市恩格尔系数已经下降到40%以下。

居民的消费重点正在发生转移:住房、交通、通讯、教育、旅游等方面的开支明显增加。

人们越来越舍得“花钱买时间”、“花钱买教育”、“花钱买健康”……城市居民的家庭电脑、电话普及率快速上升,通信消费支出成为居民家庭消费支出增长最快的项目。

据统计,2001年城市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34部,家用电脑13台,80%的家庭拥有固定电话。

过去被视为"奢侈品"的手机,如今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日常用品。

在首都北京,手机用户目前已达600多万,平均每2个北京人就拥有一部手机。

中国社科院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为428元,教育支出的增幅仅次于交通通信支出。

北京零点调查公司不久前对上海、武汉、北京、广州、成都5个城市的一份健身调查显示,北京平均每个人一年用于体育健身的消费达到888元,不少人一年的健身费用接近5000元。

从城市民生看30年巨变

从城市民生看30年巨变

从城市民生看30年巨变作者简介:郭学贤,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主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本文从改革开放前后的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民生多方面的比较,说明了社会的迅速发展,展示了改革30年的巨大变化。

[关键词]饮食消费;衣着消费;居民住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现代化经历了质的飞跃和发展,特别是城市居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实现了从基本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这种变化既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缩影,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巨变的生动展现。

1.居民饮食消费由要吃饱到要吃好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的饮食是定量或凭票证供应,城市居民每月不足30斤粮食,只有2斤大米、6斤面,2两油、半斤肉。

所以当时人们以粗粮玉米面、高粮米为主食,付食极少,基本吃素。

当时人们的收入也低,平均10元生活费就是中等以上水平,一般家庭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吃、穿方面。

国际上较普通根据一个家庭用于食物支出和收入的比例来测定其生活水平(这就是恩格尔定律),该比例越大意味生活水平越低,如果60%以上,属于贫困家庭。

据了解,当时95%以上家庭处于贫困状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一直保持快捷稳定的发展势头,居民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恩格尔系数普遍下降到40%左右,已经进入到小康水平,有部分居民已下降到30%以下,进入到富裕家庭。

在食品消费结构上,主食和副食的比例明显变化,主食的支付占食品的比重明显下降,肉、蛋、鲜菜、水果增多,人们还越来越讲究食品的精细、营养、美味和方便,叫做吃出营养,吃出健康来。

家庭食品已部分社会化,每逢节假日或来客人,全家到饭店吃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那种只有过年才吃一顿有鱼有肉的好饭,才能吃点水果和糖果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居民说:我们天天在过年。

2.居民的衣着消费由粗糙单调到靓丽新颖改革开放以前,人人们的衣着消费档次较低,商店里成衣很少,多数都是买布制做;普遍用棉衣、化纤布为主,当时的“底确良”和“底卡”是人们的“奢侈品”,而且颜色也单调,除了蓝的就是灰的,绿色军装也成为人们羡慕的颜色。

改革开放30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资料来源:揭阳日报吴少雄回顾30年来中国人民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民主、法治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二是开放、竞争、效益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三是自信、包容、多元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四是改革创新、服务、和谐观念得以逐步树立。

五是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义利、择业、消费观得以逐步树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从1978年到2008年,在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巨大变迁必然带来人们精神面貌和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

回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精神面貌、思想观念发生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领域,科学、民主、法治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一)从迷信个人到追求真理。

通过思想解放,人们逐步摆脱了个人崇拜,从盲从走向理性,树立了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观念。

(二)从官本位到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后,经过30年民主政治建设,如今,人们已经习惯独立地思考、判断和决策,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把民主自由作为最重要权利来行使,并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从人治到法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不断加快法治建设,人们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成为社会的风尚,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成为自觉行为。

人们的行为准则从按领导要求办事、按经验习俗和道德约束办事彻底转变为依法办事。

二、经济领域,开放、竞争、效益观念逐步得以树立。

(一)从封闭到开放。

改革开放的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观念里就是开放意识日益增强。

(二)从计划到市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并初步建立。

它带给人们最大的变化就是竞争。

从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政策环境竞争、再到如今就业的竞争、岗位的竞争,可以说,竞争的观念如影随形。

(三)从低效到高效。

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企业要获利就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劳动时间。

感受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感受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

感受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读后感诸烨101108171在阅读完《中国30年——人类社会的一次伟大变迁》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体会到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这30年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书通过一位外国人的视角,描述了中国从刚成立时的贫穷状态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的经济日益复苏直至现在另西方的那些发达国家惊叹的变化,可以说在这30年中国实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50年甚至上百年的巨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

因为,正是改革开放,正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轨迹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正是这次会议,打开了尘封几十年的国门,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从此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一些外国人开始以“探险”的心态来到中国,看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小事情。

一位记者看到上海一家照相馆橱窗里挂了一件新款的夹克衫,边上写道:“凡在本店照相者可穿这件衣服。

”记者的嗅觉是敏感的,当时中国人穿的都一样,被国外讥为“10亿蓝蚂蚁”。

而现在囊中羞涩的中国人也可以公开追求美了。

中国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使得外国商人看到了商机,当时全球著名的饮料公司“百事可乐”老总心里打着算盘:13亿人当中如果有三分之一的人每天喝一瓶那么所产生的利润将是相当可观的。

于是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军中国市场。

当时我国有些政治人士担心:中国这样大搞改革开放,引进西方的科技和管理技术,这样久而久之中国是否会像西方国家一样走资本主义的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民生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民生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单的来说,就用下面几个越来越好形容: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住宅越来越宽敞,吃的越来越好,衣服穿得越来越美,出行方式越来越多种多样,各方各面都越来越讲究了.改革确实给人民带来了实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希望,带来了便利,带来了舒适,带了了更多的机遇,也带来了更多无法想象的东西。

不只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衣——时尚、个性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

但是初开始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

然而随着一年又一年的发展,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渐渐的,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各种衣物的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

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

别说棉布衣料了,麻纺织布之类的也开始重新走上时尚前列.这或许就是现如今炒的火热的仿古时尚.其次各种装饰物也开始渐渐影响人们。

不论是项链,耳环,戒指之类早已经有的饰物,现在更是出现了,胸针,领夹等等特色饰物.如今,全身各处都可以找到相应的饰物来装点.不得不说,在衣饰这方面,发展的更加宽广了.不仅是布料,饰物的改变,还有一项在衣服上的重要变化就是颜色了.以前的单色,到现在的五彩斑斓,什么颜色都可以做出来,也是随着科技发展而来的吧.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逐渐到了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

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食——绿色、健康、营养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

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

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主题

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主题

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永恒主题。

民生维艰是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

如果客观地看待改革开放的动力,客观的、历史的结论应当是穷则思变。

因为30年前的GDP仅3600多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仅1100多亿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达2.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30%,许多人处于挨饿受冻的生存状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改革开放便不会有出路。

民生改善是中国改革发展30年多来的主要成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卓越成就,最重要的无疑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与国民财富的快速膨胀,GDP、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均在100倍以上,经济发展带来的客观结果是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人迅速下降到2000多万人,中国成为世界公认的减贫效果最显著的国家,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在解决温饱问题后,进入了小康与富裕阶层,共同贫穷的时代被送进了历史。

因此,民生得到持续大幅度改善,应当是30年来国家发展的主要成果。

近年来民生全面升级是国家必须认真应对的挑战。

在肯定民生得到持续大幅度改善的同时,不必讳言,近年来人民群众的不满意感在明显上升,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各种民生问题的诉求全面升级。

例如,尽管教育事业在发展,公共教育投入在持续增长,教育福利性在不断增强,但城乡居民对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教育事业发展的均衡性以及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的满足程度均存在着不满;尽管三十年来转移了二亿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的增长几乎相当于欧洲国家全部就业人口,但就业难、就业不平等、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是公众不满的重要方面;尽管三十年来国民财富在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普遍得到了国家发展的实惠,但对收入分配现状的不满感却明显具有普遍性;尽管三十年来社会保障体系在改革中加快建设,但公众的不安全感并未消除,后顾之忧甚多,更普遍缺乏稳定的安全预期;尽管农民工的境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就业歧视在许多领域不再存在,但新生代农民工与流入地居民的利益冲突却在不断强化,同工同酬同制同权的诉求急剧高涨;尽管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普遍大幅度改善,家庭财产结构走向电气化、机动化、金融资产化,但因环境污染、公共文化缺失、竞争激烈等多种原因,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却在某种程度上下降了等等。

民生政治与改革开放30年的政治发展

民生政治与改革开放30年的政治发展

民生政治与改革开放30年的政治发展姜纪垒① 黄辉(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摘 要:关注民生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党和政府历来政治上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

由此民生政治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民生政治的发展的特点呈现富民政治、利民政治到人本政治转变。

可以讲,民生政治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执政党积极探索的成果,它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视野,将引领中国新一轮的改革。

关键词:民生问题;民生政治;政治文明中图分类号:D6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58(2009)03-0010-03 民生问题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所谓民生,即人民的生活、生计,它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

民生问题是关乎人民的生活和生计的各种突出的社会矛盾,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

在我国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就业、收入、农业、教育、医疗、环保、社保、交通等八大焦点民生问题。

一般视之为经济层面、社会层面的问题,但是在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民生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

关注民生已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民生问题的政治意涵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旧有的经济政治模式,它以承认和发展自我利益为思考问题的基点。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诉求和利益矛盾也越来越尖锐的凸显出来,而民生问题则首当其冲。

对此,执政党必须去关注、研究和解决。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这就需要从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这一理念出发,深刻认识民生问题的政治意涵。

首先,民生问题直接反映和体现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民生问题解决得好与不好,都与政府在一定时期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关,也与政府自身的行为有关。

[课件]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生改善进程——从饿肚皮到喝减肥茶PPT

[课件]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生改善进程——从饿肚皮到喝减肥茶PPT

2018/12/6
2018/12/6
2018/12/6
长寿歌
早睡早起多锻炼,走也舒坦,跑也舒坦。 膳食调好日三餐,素也香甜,荤也香甜。 常与老友聊聊天,古也交谈,今也交谈。 琴棋书画我都学,早也乐观,晚也乐观。 有害嗜好不沾边,烟也不抽,酒也不贪。 定期检查上医院,儿也安心,女也安心。 别把烦恼留心间,朝也安然,晚也安然。 广游名川和大山,远也走走,近也转转。 金钱地位不留恋,利也不恋,名也不贪。 社区活动多奉献,老也喜欢,少也喜欢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生改善进程—— 从饿肚皮到喝减肥茶
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
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30年来,中 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 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 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 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 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 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 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
2

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进入历史新时期的时候, 我国大约九亿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竟有2.5亿之 多。现在,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还留下一个不小 的尾巴),广大人民的生活普遍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大家都 可以感受得到的事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 猛进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民创造出了巨 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 平迅速提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了温饱、 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迈进。改革开放30年,生活 上的巨大变化,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深刻地感受到。
2018/12/6

五个学:学政治、学法律、学科技、学食谱、学养生。 五个快: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 五个好:吃好、穿好、住好、睡好、玩好。 五个忘记:忘掉年龄、忘掉疾病、忘掉过去、忘掉忧愁, 忘掉烦恼。 五个互助: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 互相体贴。 五个不:不劳累、不发火、不发愁、不着急、不生气。 五个多:多一点善良、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理解、多一点 健康、多一点幸福。 五个乐:宽容之乐、娱乐之乐、饮食之乐、运动之乐、爱 情之乐。

改革开放30年征文:民生视角看巨变_心得体会范文_

改革开放30年征文:民生视角看巨变_心得体会范文_

改革开放30年征文:民生视角看巨变如果要给30年改革开放写一首壮丽史诗,“民生”必然是意蕴丰富的“诗眼”;如果要给30年风雨历程谱一曲时代华章,“民生”必然是最撼人心魄的“强音”;如果要给改革开放描绘一幅远景画卷,“民生”也依然会是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民生巨变:从温饱堪虞到总体小康“30年前中国和现在的真正差距,其实要比目前所能观察到的更大。

尽管这个发展历程一般有很多硬数据来衡量,但是如果以人类的标准看,其间的变化甚至更加惊人。

”美国《新闻周刊》刊发的署名文章这样说。

文章作者1979年初成为美国杂志首批驻北京的记者,“从那以后,我亲眼目睹了这场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快、最深远的变化。

”其实,就是用“硬数据”来衡量,其间的变化也足以惊人。

1978年,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其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多万。

从食难果腹到总体小康,巨大的历史飞跃在每一处村庄、每一座城市都能得到有力印证。

“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当年全村20户人家吃了上顿愁下顿,30年后的今天,全村112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第一个改革开放特区——深圳,从昔日的小渔村“变身”为现代化大都市。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变化,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变迁中也能得到生动诠释。

1979年,陕西贫困地区的农家女郑粉莉参加高考,她的400多名同学中,只有10多人上了大学。

“而现在,高等院校入学率已超过20%,中国教育发展得多快啊”,已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的郑粉莉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每个中国人都从改革开放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说,“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开放民生变迁

改革开放民生变迁

5、改革开放以来:高楼林立
沁雅凯旋城
花园遍地
金茂大厦
龙湖香都
结婚证书,作为男女双方婚姻关系的法律凭证,具有强 烈的时代特征。
1、20世纪初:四合院里看洋楼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 式多为院落布局, 而四合院正是中国 人最理想的住宅形 式。四合院按中轴 线东西两侧的住房 对称,正房朝南, 东西两侧是厢房, 另有耳房和小院。 院中铺地砖,两旁 可种树木花草,形 成一个舒适宁静的 居住环境。北京的 四合院是这类住宅 的典型 。
4、“文革”时期:神州处处大杂院
70年代末,全国城镇住宅面积约40亿 平方米,其中解放后新建的仅占百分之十 几,就是说,当时全国城市绝大部分人住 的是解放前的房子,陈旧不堪,杂乱无章。 再加上50年代盲目生育,70年代进入生育 高峰,子女多了住不下,院子里搭出个坯 间,或者盖间小厨房,腾出来的厨房住人, 能想的法子都想到了。于是,迫于人口与 住房的矛盾,大杂院出现了。大杂院里通 常住着10多户甚至更多的人家,共用一个 厕所,有些还是不分男女的,很不方便。 华北的四合院、江南水乡的秀丽庭院,能 保持原貌的不多了,大部分成了大杂院。
三 50 年 代 列 宁 装 备 受 青 睐
四 70 年 代 军 装 最 具 特 色
70年代先是中苏交恶,毛泽东指出准备打仗,局势一 触即发,报家卫国成为人们的梦想。那个时代的很多中 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军人梦。
五 80 年 代 碎 花 衣 裳 和 的 确 良 面 料 成 为 时 尚
六 90 年 代 至 今 五 彩 缤 纷 追 求 个 性 的 现 代 服 饰
旧时的婚书有称“八字帖”,依男左女右次序,分书男 女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名号,封面有古语,一 式两份,择吉日请媒人传送,以为婚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 障工作范围由以城镇为主 , 逐步 向统筹城 乡转变 ,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逐渐起步 ; 先后 出台《 促进就
业 法》 《 、劳动合 同法》 《 、社会保险法》 等法律 , 健全劳动保 障法制体系 , 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 逐步提高各个 级别 的最低工资标准 , 加大解决农 民工工资拖欠力度 , 有效维护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益 ; 有计划地提高
浙江海 洋学 院学 报 ( 文科 学版 ) 人 Junl f hj n ca nvri ( m nt s cec) ora o eagO enU iesyHu aie i e Z i t i S n
第 2 卷 8
措施改善民生, 但与广大人 民群众更高的要求相 比, 还有较大距离。当前人 民群众最关心也最 紧要的问题主 要 包括 : 其一 , 收入分配最为敏感 0现实收入分配不公 , 导致区域 、 城乡 、 行业 、 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渐渐拉大 ,
f 者简 介] f 乍 徐士元( 7一 , , 四平人 , , 1 1 ) 吉林 9 男 教授 博士。
第 5期
徐 士元 : 中国改革 开放 3 民生 观 的演 进 0年
2 9
现 。江泽民还在庆祝建党 8 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明确指出: O “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 中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 ,
实 际 已成为 社会 各种 矛盾最 主要 的源 头 。
其二, 社会保障最为关键 。当前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 , 问题是社会保障体系将长期面对人 口老 龄化 、 镇化 、 城 就业 方式 多样 化 的诸多挑 战 。 其三 , 扩大就业最为重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就业乃是 民生之本 , 但就业市场形势近年来一直都非常 紧张 , 每年需安排新增劳动力数量与岗位缺 口都在一两千万人。 其四, 教育公平最为迫切 。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反映上学难 、 上学费用高。
其五, 医疗卫 生最 为直接 。普通群 众 就医难 、 看病 贵 , 民生 ,改革开放 3 年来 , 0 不但基本民众生活从温饱状况 已然过渡到 了基本小康水平 , 而且伴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问题的提出 , 一切关系到 民生切身利益的客观要求 , 有
关 民生关怀的物化程度等 , 也同步得到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从 17 年的 34 . 98 65 2 亿元 。 提高到 20 年的 29 0 06 0 47亿元 , 0 年 与 17 年相 比增长 了 5 倍 。同时期职工工资从 17 年 的 2 6 0 98 6 98 5 89元 , 高 到 20 6. 提 0 6年 的 20 1 ,06年 与 17 10 元 20 9 8年 相 比增 长 了 3 6倍 ; 镇 居 民 家庭 人 均 可支 配 收人 从 城 17 年 的 3 3 元, 98 4 . 提高到 20 年的 17 9 20 年与 17 4 06 5 元, 6 1 0 98年相 比增长了 3 倍; 3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 入从 17 年的 13 元, 98 3 . 提高到 20 年的 38 元, 0 年与 17 年相 比增长了近 2 倍 。[ 6 06 57 2 6 0 98 6 4 1 实际不仅从各 项经济指标上体现 出民生状况 的普遍提高 , 国家还逐渐建立起社会保障、 就业 、 养老、 住房等各项长期制度, 从 根 本 上保 证 了最 普 通人 民群众 的利益 。同 时扩 大社 会保 障覆 盖 范 围 , 乡 低 收人群 体 的生 活条 件不 断 改 城 善 。为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 基本实现 了“ 应保尽保 ” 。 ’ 应 当看到可喜的地方是 : 一些生存环境恶劣 和生态脆 弱的贫困地 区也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 劳动
体 人 民学有 所 教 、 劳有 所得 、 有所 医 、 病 老有 所养 、 住有 所居 ” 等表述 。
上述党和 国家领导人有关 民生观念的阐述 , 深刻地反映着社会主流及其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 , 又随着 客观形势变化而不断演进的总体趋 向。
二、 当代 中国民生的现实状况
民生观向来是与其 同时代 的民生 问题密切相关的。执政党和政府把以人为本 、 改善民生与改革开放有
中国改革开放 3 年民生观的演进 0
徐 士 元
( 江海 洋学 院 , 浙 浙江 舟 山 36 0) 10 0
【 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 3 以来 , 0年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民生观随 同时期社会 、 政治 、 经济 、 文化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 回溯改革开放 3 O年民生观 的演进历程 , 结合当代民生的现状 , 展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观 的发展。 [ 关键词】 民生观 ; 改革开放 ; 发展


改革开放 3 0年 以来 民生观 的演进历程
所谓 民生 , 即国 民的生 活 、 生计 , 就是 与 实现 人 的生存 权 利有 关 的全部 需求 和 与实 现人 的 发展权 利 有 也 关 的普遍 要求 相关 , 它构 成社会 生 活 的最 基本 内容 , 是 国家 和社 会组 织活 动的重 要 目的【 也 ” 谓 民生 问题 , 。所
置 , 建 立起一 脉相 承 的无产 阶级 社会 主义 的 民生 观 。党 和新 中国的缔 造者 , 并 以毛泽 东 同志为 核心 的第一 代
党和国家领导人 , 出“ 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一党的根本宗 旨, 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改 革开放 的总设 计师 邓 小平 提 出三个 “ 利 于” 有 的标准 , 此成 为人 们 衡量 一切 工 作是 非得 失 的判 断标 从 准。其 中“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是邓小平 民生观的集中体现。邓小平的著名论断 , , 一切政策 的 出发 点和 归宿 , 终要 看 “ 民拥 护不拥 护 ” “ 民赞成 不赞 成 ” “ 民高 兴不 高兴 ”“ 民答 应不 答应 ” 始 人 、人 、人 、人 ,
展” 。嘲
以江泽 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 中央领导集体 , 提出并践行 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其 中,中国共 “ 产党代表最广大人 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 ” 是“ 的核心和归宿 , 是第三代党 中央领导集体 民生观的体
【 收稿 日期]0 0 — 1 2 1- 8 2 l
即有关 国民的生计与生活 问题 , 具体是指民生领域 中的突 出矛盾 , 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价值和利益分 配不和谐的表现圜 。具体的民生问题 , 涉及到就业 、 社会保障、 收入分配 、 教育 、 医疗 、 住房 、 食品和药品安全 、 安全生产 、 社会治安 、 环境等诸多方面。所谓民生观 , 就是对群众的生命 、 生存 、 生活的思想、 观点和看法。执 政党的民生观是代表现时代民生发展的趋势和判断民生状况 的主要依据。 新 中国成立以来 , 中共 四代领导集体把对民生的关注和民生问题的解决放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位
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 ; 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危房改造 、 大病救助 、 灾民救助 、 特殊群体救助等长效机制 。
这一切变化有 目共睹, 广大人 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普遍改善 , 福祉水平显着提升。 改革开放越是深入 , 市场经济越是发展 , 民生民利问题越是 凸显 , 社会发展矛盾也就越发突出。改革开 放 以来, 中国的民生状况有了巨大改善, 特别是 自中共十六大 以来, 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并 出台了一系列
都体现 了“ 以民为本” 的核心价值观 , 可谓言简意赅。邓小平的另一至理名言 , 更为人们所熟知 , 即走社会 主 义道路 , 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如果 富的愈来愈富, 的愈来愈穷 , “ 穷 两极分化就会产生 , 而社会主义 制 度就必须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 , 就是先 富起来 的地区多交点利税 , 支持贫困地 区的发
【 中图分类号] 6 6 【 D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8 8 1I 0 10 — 0 8 0 10 — 3 82 1 )5 0 2 - 4
民生观向来是与其 同时代的民生问题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 3 年 以来 , 0 中国经济 、 社会持续迅速发展 ,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 国民生产总值 、 国家财政收入迅速提高 , 民总体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并局部超过小康 , 人 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 综合国力稳步提升 然而 , 由于民生问题关乎全国十几亿人民的生活质量问题 , 是 比较难解决好 的问题。房价 、 教育公平 、 能源安全 、 生态环境 、 扶贫减贫 、 下岗失业 、 社会保障体系 、 收入分配 、 城乡差距 、三农” “ 问题等等 , 也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 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 一直是执政党和政府 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中共十七大以来 , 已把 民生问题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 提到了前所未有 的高度认识 。 如何改善民生 、 稳步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 , 成为了各级政府工作 的重 中之重。
就 是党的理论 、 路线 、 纲领 、 方针 、 政策和各项工作 , 必须坚持人 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缩 , 充分发挥
人 民群众的积极性 、 主动性和创造性 ,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 , 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 、 政
治 、 化利 益 。 ” 文
跨向新世纪以来 , 面对异常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 , 新一届 中央领导集体在执政理念上表现了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更加关 注民生 、 维护民生 、 发展 民生。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人为本 、 立党为公 、 执政 为民,权为 民所用 , “ 权为 民所享 , 利为 民所谋” 的执政理念 , 民生问题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胡锦涛指出 把 “ 坚持以人为本 , 就是要以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为 目 , 标 从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 促发展 , 不断满足 人民群众 日益增长 的物质文化需要 , 切实保障人民群 众的经济 、 政治和文化权益 , 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 让 民” 0 6 4 , 。2 0 年 月 胡锦涛在美 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进一步说 明: “ 今天 ,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 , 就是要坚持发展 为 了人 民、 发展依靠人 民、 发展成果 由人 民共享 , 关注人的价值 、 权益和 自由, 关注人的生活质量 、 发展潜能 和 幸福 指数 , 终是 为 了实 现人 的全 面发 展 ” 最 。胡 锦 涛 的民本 思想 , 具体 地说 , 就是 要 以实现 人 的全面 发展 为 目标 , 从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 、 促发展 , 同时要切实保障人 民群众的各项权益 , 让发展 的成果惠 及全体人民群众。温家宝同志也指出: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增加 “ 就业 , 加强社会保障工作 , 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 中共十七大报告更是全篇贯穿 了党对民生的关注 , 如“ 诸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发展为了人 民、 发展依靠人 民、 发展成 果 由人 民共享”“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 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 ’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 、努力使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