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新一代数据中心的构建模式与路径

银行新一代数据中心的构建模式与路径
银行新一代数据中心的构建模式与路径

XX银行数据中心网路规划方案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 2015年12月

目录 1 建设背景 (4) 2 项目目标 (4) 3 需求分析 (4) 3.1 业务需求分析 (4) 3.2 其他需求 (5) 3.3 网络架构支持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考虑 (6) 4 网络详细设计目标和需求描述 (6) 4.1 网络整体架构设计 (6) 4.2 网络架构设计需求 (7) 5 网络架构详细设计 (8) 5.1 总体网络架构设计 (8) 5.2 数据中心网络架构设计 (9) 5.3 广域网架构设计 (11) 5.3.1 数据中心互连核心骨干网架构 (11) 5.3.2 数据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互连 (11) 5.3.3 数据中心和异地灾备中心互连 (12) 5.3.4 广域网链路容灾设计 (13) 5.3.5 分支机构广域网架构 (15) 5.3.6 数据分流策略 (16) 5.4 数据中心网络核心架构设计 (16) 5.4.1 数据中心业务区架构设计 (17) 5.4.2 网银区架构设计 (18) 5.4.3 外联区架构设计 (20) 5.4.4 办公互联网区架构设计 (22) 5.4.5 运维管理区架构设计 (24) 5.4.6 托管区架构设计 (27)

1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地为业务发展服务,提供高效、安全和稳定的生产环境,并能够快速、灵活地响应新环境下的金融业务的开展,需要对数据中心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 2项目目标 本次网络规划主要在考虑XX银行三到五年的业务发展需求,总体目标是按照“两地三中心”的业务发展指导建设一个能适应未来业务发展的高性能、高扩展性及智能化的网络基础架构,以支持业务长期、安全、稳定、快速发展。 3需求分析 3.1业务需求分析 目前主要业务分为生产和OA两大类;生产业务包括核心及相关外围业务,OA是核心业务之外的业务,主要是办公网业务、业务管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非核心业务。生产业务和OA业务部署在数据中心局域网不同的功能区域,物理隔离。 由于未来业务环境的变化,主要的业务需求包括: 业务变化的需求–新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投产对网络的灵活响应、快速的部署响应及支持能力都有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并需要降低对现有应用带来冲击。 业务快速发展带来的大量数据和用户–要求具有高扩展性网络架构,灵活支持不同类型的数据,同时需要平衡功能和成本,以求能够在成本有效的前提下,满足突发业务的传输与用户访问的需求 特殊应用对网络的要求–特殊应用如多媒体应用、集中提回、证券基金、Call Center等,或对网络延迟、传输能力等有要求,必须予以考虑,以保证网络服务质量。 网络安全机制–需要进行网络安全的风险分析,网络安全需要同时考虑网络能够灵活和动态的支持业务的开展,平衡网络安全和业务需要的功能网络管理体系–整体网络管理体系必须要能够基于业务的要求,有效地加

新一代数据中心

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虚拟化 ?摘要: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虚拟化可以概括为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三个部分,H3C数据中心虚拟化解决方案涉及到网络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两个方面。 ?标签:虚拟化 随着业务的持续发展、系统的更新升级、设备的不断增多、能耗的大幅飚升,数据中心面临着资源分配与业务发展无法匹配的难题: 业务系统日益增多:需要更多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运行的业务系统不断的发生变化,资源和设备分配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设备多,部署繁杂:在数据大集中的趋势下,数据中心机房内的IT基础设施规模非常庞大,而且还将持续不断的增加、部署难度大幅增加;投资持续增加: IT基础设施规模的成倍增加,在数据中心投入的硬件成本、软件成本、人力成本等水涨船高;运维成本和能耗高:设备增多,能耗和运维成本自然随之增加,不符合绿色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能耗已经成为数据中心运维的沉重经济负担。 采用虚拟化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上述难题,虚拟化用多个物理实体创建一个逻辑实体,或者用一个物理实体创建多个逻辑实体。 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的虚拟化可以概括为计算虚拟化、网络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三个部分,H3C数据中心虚拟化解决方案涉及到网络虚拟化和存储虚拟化两个方面。 网络虚拟化 随着企业IT应用的展开,业务类型快速增长,运行模式不断变化,基础网络需要不断变化结构、不断扩展以适应这些变化,这给运维带来极大压力。传统的网络规划设计依据高可靠思路,形成了冗余复杂的网状网结构。 结构化网状网的物理拓扑在保持高可靠、故障容错、提升性能上有着极好的优势,是通用设计规则。这样一种依赖于纯物理冗余拓扑的架构,在实际的运行维护中却同时也承担了极其繁冗的工作量。

400G引领下一代数据中心网络

400G引领下一代数据中心网络 400G正在加速数据中心的发展。随着运营商将数据中心升级到更高的数据速率,格局已从100G转移。本文探讨400G光器件在数据中心的市场机遇、挑战以及趋势。 400G机遇与挑战 数据中心需要400G 带宽需求增加 ●服务器访问端口速度从25G变为100G ●对数据中心存储需求增加 成本下降 ●提高功率效率 ●更低的每位成本 ●减少供应链成本 启用新应用 ●新服务和应用的可伸缩性 ●新速率开启了新的架构和收入来源 400G面临的挑战 400G的增量部署于2019年开始,光模块制造商已做好准备在2020年提供更高的市场份额,但商用进程缓慢,原因如下: ●功耗:所有顶级ICP都对OSFP和QSFP-DD模块消耗过多功率(12W或更高)表示了担 忧。但是,这种担忧并没有阻止进一步的研发。例如,亚马逊已经在其Leaf-Spine配置中部署了2×200G版本的QSFP-DD。其他ICP还没有广泛部署,因为它们需要找出散热和降低功耗的方法来支持它。 ●价格:OSFP和QSFP-DD模块的价格几乎是四个100G CWDM QSFP28模块成本的三倍。 当成本降低到两倍,且功耗问题可以解决,预计产量将会增加。

图表1:降低400G光模块的成本和功耗 速率提高4倍,功耗提高2.5倍 图表2:100G/400G光模块的成本和功耗 数据来源:Juniper Networks, 2020 400G市场趋势 在过去五年中,网络内容提供商(ICP)数据中心已部署的网络技术范围从10G升级到400G。在2015年,10G服务器连接成为常态,而Leaf-Spine中则为40G。在2017年,40G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从ToR-Leaf的连接中使用的100G有源光缆(AOC),而Leaf-Spine的连接中使用了100G光模块,而服务器则以25G进行连接。 在2019年末,主流的服务器连接仍然是25G,具有100G上行链路,Leaf-Spine连接中有多个100G,但是一些ICP已开始部署更高的数据速率。安装包括50G服务器到ToR连接和2×100G形式的200G,以及2×200G和400G-LR8两种形式的400G实现Leaf-Spine和Spine-super Spine连接。现在,50G甚至某些100G服务器已成为标准,部分网络已有多种形式的200G和400G。

新一代的数据中心级核心交换机

新一代的数据中心级核心交换机 引言 2006年开始出现云计算的概念,其热度一直持续到今天,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几乎所有企业IT业务都在向云计算演进。在此期间,数据中心网络设备更是以每年4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数据中心级的核心交换机可以说是整个云计算网络架构的一个关键节点。 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何以诞生? 数据中心级交换机之所以诞生,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根本的支撑就是整个IT业界的应用模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Client/Server的流量模型向Server/Server流量模型演进,从单播为主的流量模型到Incast&多播流量的大量使用。同时陪伴着的是大量企业关键业务IT化,企业客户对IT的投资更加活跃,大规模服务器集群、虚拟化、Big Data等技术的成熟都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

从上表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业务应用的需求驱动加上产品技术的成熟是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成功的关键。所以当我们实现下一代的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时,也谨遵守这一规则。 数据中心级核心交换机的现状 当前条件下,主流网络设备厂商的数据中心级核心交换机基本具备如下特点: 1)较高可扩展性 2)网络设备的自身虚拟化能力

3)多业务支持和网络融合 当前数据中心级核心交换机的缺憾 尽管数据中心级的核心交换机在业务和技术上取得了不少的突破,但目前还存在不少的缺憾,主要包括: 1)网络扩展能力有限 在设备的可扩展性上,核心交换机满足支撑未来5年乃至10年的网络扩展需求的厂家几乎没有;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设备架构设计和网络业务快速扩张速度的不匹配。 服务器虚拟化后,对二层的数据交换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但二层网络由于天生的缺陷,网络节点的可扩展性非常有限。一些传统的二层网络技术,如STP等,只解决了二层网络的破环,却在如何做大二层网络上并未涉及,在多个数据中心之间如何实现虚拟机的二层互通,现在也没有一个非常成熟的方案。 2)网络虚拟化和应用虚拟化的分离 应用虚拟化以后,客户的业务、应用将变得更加灵活,调整起来会变得更加动态、频繁。 网络虚拟化如何跟随业务、应用的变化进行动态的适配,快速、自动的进行部署变更,也是一道很大的考题。 3)网络行为开放有限 随着客户应用环境的日益复杂,许多客户都提出了网络行为定制化的需求;因为每个客户的网络环境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厂家生产的标准化设备不能满足所有客户的特殊行为需求,所以业界出现了通过一个开放式标准接口来控制网络设备行为的思潮。

银行数据中心投产-机房工程报告

省级银行数据中心投产报告 事前报告:一 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基本信息:机房方案 一、数据中心基本信息 ××银行数据中心,位于××市××区××路和××路交界处××大楼内,毗邻××大学,该地点位置交通便利、地质结构稳定、地势较高、环境良好。 数据中心设计等级为A级机房,由主机房区、辅助机房区、配套动力供电区等三部分构成,机房区域位于大楼×层,总建筑面积为平方米,楼层地面承重达到×KG/M2 。配套动力供电区位于大楼地下×层,总建筑面积为平方米。 数据中心工程由××银行自筹资金建设,经过了立项、筹备、设计、招投标、设备采购和施工、试运行等环节,自年月起,到年月止,历时个月,目前已经进入了竣工验收前的试运行阶段,即将进入机房基础设施投产时期(年月)。整个工程做到了科学规划和设计、精心组织和管理、严格施工和监督,同时按照××银行党委实践“阳光工程”的要求,对工程的全过程做到公开透明,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杜绝了暗箱操作等不正之风。 数据中心的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关于电子信息系统A级机房的建设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经过试运行阶段的专家验证,整个机房的建设水平达到了预期的构想目标。

二、数据中心设计建设的风险控制 2.1.1 组织与设计阶段 1)自数据中心工程立项以来,××银行网络中心调集全省各地市优秀人才,形成了由×人组成的项目专班,聘请在省内大型信息化项目建设上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专家作为专业项目管理方,聘请在国内金融信息化领域具有较高声望的专家作为专业技术顾问,切实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2)选择符合项目要求的参与单位,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具有电信级机房丰富设计经验的专业单位经过层层选拔入围后,调集大量设计人员,从数据中心建设和运维的角度,对安全性和高可靠性进行了最严格的设计,不仅符合A级机房的设计规范要求,而且达到了××银行领导提出的×年不落伍的设计目标要求。 2.1.2 建设与施工阶段 1)负责承建数据中心和提供相应设备的集成商均为实力雄厚,具备了高等级的行业资质,且在金融系统省级以上中心机房信息化领域拥有优良的业绩,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 2)在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负责承建的集成商均对各项工程承诺提供了3年的免费维保(设备及系统为原厂维保)。 3)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首先确保了集成商所提供的各相关设备(系统)在国内金融行业已得到大量使用,其次确保了设备、系统软件等第三方产品,在系统集成中相互兼容,并实现了和××银行网络中心机房原有设备的连接和兼容。 4)实施了严格的全过程项目监理制度,确保了工程的进度、质量、投资不发生偏差,确保了工程施工的安全。

【金融保险类】银行网络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金融保险)银行网络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2、系统设计总体方案XX银行全国数据集中工程

目录 第1章前言8 第2章概述9 第3章网络设计原则10 第4章总体架构设计11 4.1结构设计11 4.1.1结构设计策略11 4.1.2分区模块设计11 4.1.3分层设计12 4.1.4物理部署设计12 4.2上海全国数据中心局域网拓朴13 4.3网络核心层14 4.4生产区14 4.5运行管理区15 4.6MIS区16 4.7广域接入区16 4.8OA接入控制区17 4.9生产外联17 4.10设备选型推荐18

4.10.1S8500简介20 4.10.2AR28-80简介27 第5章服务器接入设计32 第6章VLAN和SPANNINGTREE设计33 6.1VLAN简述33 6.2VLAN注册协议(GVRP)34 6.3VLAN设计36 6.4STP设计36 6.5VRRP37 第7章IP地址设计38 第8章路由选择和设计40 8.1路由协议选择40 8.2路由边界40 8.3路由协议设计(OSPF)41 8.3.1OSPFArea设计41 8.3.2OSPFProcessID42 8.3.3OSPFRouterID43 8.3.4OSPF链路Metric43 8.3.5OSPFMD5认证43 8.3.6选路规划44

8.4静态路由44 第9章QOS设计44 9.1Q O S服务模型45 9.1.1Best-Effortservice45 9.1.2Integratedservice45 9.1.3Differentiatedservice46 9.1.4服务模型选择47 9.2Q O S实现技术48 9.2.1报文分类48 9.2.2拥塞管理48 9.2.3拥塞避免50 9.2.4流量监管和整形51 9.3农行数据中心Q O S设计52 第10章可靠性设计55 10.1可靠性概述55 10.2设备级可靠性设计56 10.2.1引擎(含主控及交换网)57 10.2.2电源61 10.2.3模块和端口61 10.2.4系统软件62

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

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 中国IDC圈4月25日报道:下面我们有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信息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复先先生发表演讲。他的演讲题目是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有请高教授!各位下午好!我讲的题目是"新一代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和上面几位先生讲的不太一样,在数据中心的物理平台支撑之下,作为企业政府也好,特别是电子政务,省市一级的信息内容、信息资源怎么来组织。可以说在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方面,利用已有的数据平台的东西。 关于数据中心建设的基本认识,本世纪是信息资源整合的世纪。这是国际上IT界的公认的一个观点。20世纪是计算机表明、普及数据处理应用、数据海量堆积的时代的,21世纪是整合无序数据,深度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时代。我国油田企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二维地震数据处理到80年代的三维地震数据处理,现在进行着企业资源计划软件推行,还有数字油田建设等等,还有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还有问题也出现了,应用系统分散开发,数据标准混乱,矛盾、冗余的数据继续堆积,信息孤岛丛生,管理层和决策层应用开发滞后。这个现象在其他的行业和电子政务方面普遍存在的。要从数据层面,管理层面要做数据中心,是一体化解决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那么不管企业信息化,还有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设的误区呢,我们发现调查研究以后,主要在数据中心建设定位,投资方向有问题。基本上停留在物理建设层面,只注重解决数据集中存储、备份与安全等问题,不注重解决数据标准化建设和信息资源整合策略问题,同时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需求分析,没有发挥业主方的主导作用,将数据中心建设项目分保给系统集成商和软件商,最终演变成了设备和软件产品的采购、安装、部分数据迁移和调查应用,数据中心不能支持核心业务运作与辅助领导决策,数据中心不能支持核心业务运作与辅助领导决策,没有发挥数据中心建设的应用。 我们要总体的来看这个问题。第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远程的委托式的数据中心服务。还有在这个之上,要建立这个行业这个企业这个政府部门,这个数据标准化,而我们的研究对这个标准化不是单一的,是五项的大体系。 还有网上是数据存储,集中存储一些主机的数据仓库,包括空间地理的数据。还有数字数据,管理的源数据。这之上才是业务开发,对企业来讲,有一套。对于公共卫生、社会保障,诚信等等等等,要建设下去。还有可以搞领导决策,数据决策。那么这是数据中心的高层应用。那么这个应用服务要落到实处。那么要协调的完成这些复杂艰巨的建设任务,不但有物理设施,技术资源,要搞统一筹划,要做好统一规划、设计。这是非常自然的现象。非常明显

银行分行数据中心项目工程实施方案

银行分行数据中心项目工程实施方案 银行分行数据中心项目工程实施方案

第1章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某银行某分行为满足业务需求,将根据模块化的、分层的、分级的现代数据中心设计理念,构建一个满足可扩展性、灵活性和高可用性的网络基础架构,实现对分行各业务系统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服务支持的目标。 1.2 项目目标 随着数据大集中的完成,分行业务处理模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由先前的业务处理发生在分行本地演变成所有核心业务均上送总行统一处理。另一方面全行各类信息业务平台、管理平台的不断投入使用,带来明显的网络交易压力,对网络带宽、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由于网络设备持续运行,年久老化,面临较重的运行压力。今后拟对分行网络系统进行一次升级改造,确保网络处理能力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真正实现业务处理和信息管理的高速运行。 根据当前成熟的网络技术并结合网络技术将来的发展趋势,分行网络系统改造目标是建成一个高性能、高可靠性、安全冗余、可扩展的网络安全通信平台。网络改造具体涉及到以下几点: 1.网络设备更换或升级 分行网络自建成运行以来,已经连续运转八年,网络设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部分设备性能已严重落后于现有同等网络产品,甚至部分产品已停产或淘汰,为保证分行网络的安全运转,优化分行网络性能,预防网络故障的发生,对分行老旧网络设备进行更换或升级。 同时,网络改造必须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在网络模式、设备的选择、线路的选择、实施和管理等各个环节上都采用现行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以方便以后对网络的升级、更新和维护;充分考虑各个网络产品(软件、硬件)的兼容性,网络设备的冗余性;所有网络设备必须支持IPV6,满足下一代数据通信网络的需要。 2.千兆网络建设 随着数据大集中项目的实施,以及各种新业务系统的上线,网络系统资源的占用越来越大,提高业务处理的速度和质量,成为分行网络建设的重点。鉴于分行现有的百兆网络面临的业务压力,必须提升网络带宽,对分行核心网络设备实现千兆光纤互联,保证网络的快速处理能力,并实现核心应用服务器的千兆连接。 3.网络区域划分 目前分行网络划分为外网、内网、DMZ区三个大的区域。为了增加网络的安全性、可管理性,对网络按不同的功用,进行更细致的区域划分,共划分为十一个区域,通过区域的划分使分行网络结构更加合理,各部分的功能一目了然,便于管理和安全规则的设置。为了保证网络的安全,在各区域间架设防火墙,对网络的访问进行过滤和限制。 第2章网络总体规划 2.1 网络现状 原组网图如下:

新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4大优势

H3C新一代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4大优势 推荐 打印 收藏 标准化 新一代数据中心之标准化 传统数据中心的异构网络 数据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变革,已经成为企业IT系统的心脏,然而,随着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和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数据中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传统数据中心在不断的建设和升级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繁杂、异构的网络,阻碍了数据中心向高效、敏捷的方向发展。 从数据中心的网络结构看,存在相对独立的三张网:数据网(Data)、存储网(SAN)和高性能计算网(HPC),而目前的网络现状: 数据中心的前端访问接口通常采用以太网进行互联而成,构成了一张高速运转的数据网络数据中心后端的存储更多的是采用NAS、FC SAN等 服务器的并行计算则大多采用Infiniband和以太网 不同的服务器之间存在操作系统和上层软件异构、接口与数据格式不统一

以上问题导致数据中心运行时,协议转换开销大、速率不匹配、性能瓶颈明显、开发与部署周期长、无法满足业务快速灵活部署和实际应用的需求。 标准化之统一交换架构 为了便于未来的业务整合和服务提供、简化管理、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为了解决传统数据中心异构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数据中心的建设应尽量避免异构系统的存在,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划完整的数据中心网络体系。 在业务网络,以太网随着技术的变革一直在向前不断的发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和市场的需求。自1983年以太网开始大规模普及开始,到1995年的以太网网卡被大多数PC所采用,再到快速以太网(100 Mbps ),千兆以太网( 1000 Mbps )以及今天的万兆以太网,和即将推出的40 Gbps和100 Gbps以太网标准。其经历了从终端到局域网、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广域网到城域网的变革,可以说以太网正凭借其强大的生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 在存储领域,自IP存储自诞生以来快速发展,万兆存储更将存储发展带入新纪元。 在超级计算和高性能计算领域,08年6月发布的世界TOP500超级计算机排名显示,285个站点采用以太网连接,占据57%的份额。 随着CEE(Convergence Enhanced Ethernet 融合增强型以太网)对现有以太网标准的改进,以太网解决了数据中心应用面临的所有技术问题。融合增强型以太网已经成为构建统一交换架构数据中心的最佳选择。

新一代数据中心光纤布线

新一代数据中心光纤布线 市场背景: 在最近的5-6年内,中国的数据中心的建设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同时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的AMI预测,在今后的5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期,国内数据中心的建设还将持续处于快速增长通道内,根据报告显示,亚太区数据中心布线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2.8%,预计中国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37.5%,比整体综合布线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高出23.9 %,中国2011年数据中心布线市场规模将有望达到9-10亿人民币。 中国国内传统布线市场近几年来原本由国际布线品牌完全主导 现象逐渐演变为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分庭抗礼的格局,而在数据中心布线市场,特别大中型数据中心布线市场,根据统计,70%的市场份 额由专业于数据中心领域的国际布线品牌约5-6家品牌形成寡头垄 断的市场。由于数据中心布线市场对产品的专业性,产品质量与可靠性要求远远高于传统布线市场,特别是光纤产品应用技术上,布线品牌间的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而大型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与应用,极大的推动了光纤布线产品技术的发展,对数据中心光纤布线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产生新的技术课题促进了数据中心布线技术的发展,引导数据中心布线产品技术的方向进而在布线市场中产生主流效应。关键词:数据中心多模光纤布线技术趋势

一,光纤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数据中心布线系统需要不断提升带宽为快速增长的网络(如核心层网络,汇聚层网络及SAN存储网络)传输应用提前铺好道路,而采用光纤传输可以为不断发掘带宽潜力提供保障。与单模光纤相比较,由于多模光纤技术较低的有源+无源的综合成本,将促使多模光纤在数据中心的应用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大中型数据中心超过85%的光纤布线系统采用的是多模光纤。2009年8月,TIA 正式批准OM4,一种新类别EIA/TIA492AAAD多模光纤标准的推出,为多模光纤今后大量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多模光纤从OM1到OM2,采用VCSEL激光优化技术后OM3再到OM4整整发展了4个阶段,带宽也是逐级提升,各级别的带宽与10G传输的距离对应关系如下图(1)所示。 图(1) 随着2010年6月IEEE 802.3ba新的以太网40G/100G标准发布后,多模光纤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应用将翻开新的一页,40G与100G 的高速传输不再仅仅依靠单模采用成本极高的WDM串行方式进行传输,新一代以太网40G/100G标准将采用OM3与OM4多模光纤多通道

银行下一代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

银行下一代数据中心面临的问题 数据中心建设的目标 我们提到数据中心的时候大家经常会想到电信、银行。银行跟电信都有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中心,在这个数据中心里面通过我们大量的服务器、大量的存储系统,大量相关的网络设备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 这是我们以前提到数据中心所想到的一些行业或者一些应用。实际上现在数据中心不仅仅只是为电信、银行等一些大的机构进行服务,现在很多互联网的网站,一些企业,他们也会建设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中心,除了通过这个数据中心为用户提供在线的WEB网页的访问之外,还会为用户提供在线数学流媒体的服务以及在线视频点击服务,或者通过博客等大量方式提供数据以及音视频方面的服务。 在一些政府行业比如说公安系统、政府大型建设系统里面也会建大量的数据中心,在这些数据中心里面除了传统所能接触到一些数据库的业务之外,会有大量文件的业务以及大量流媒体以及视频,比如说政府在信息化里面所大量建设的文件共享系统,这些系统是非常多的。 另外还有一些系统数据中心可能是一些企业所建立的,我们可能常规概念中企业所建立的系统数据中心非常小,一两个机位,一两个服务器,但是很多企业里面需要做大两数据存储或者计算。比如说一些石油行业的勘探系统,他们会有一个非常非常庞大的数据库,每天通过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上万个结点进行运算。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所要面临,我们要建设的一些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在建设的时候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呢?一般我们是为了数据的存储,或者我们通过数据通过前瞻的计算结点来进行大量的数据运算或者进行图象的模拟,或者进行一些高级的运算,比如我们通过前端采集的大量信息点来计算某一个地区它的地下是否有石油,或者通过大量计算两天之后天气情况如何。 除了这些数据本身的存储和计算之外还有很多的服务,就是通过数据中心存储服务器为个人或者企业用户服务,通过这种提供服务收费的方式进行空间租赁或者容量的提供以及服务的提供。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比如说现在有很多一些数据中心将通过空间租赁的方式为中小企业为个人用户提供在线的集中存储。很典型一个例子大家可以看到MSN或者QQ等类似于网络硬盘的方式,或者电信里面提供的容量空间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通过备份软件方式将本地数据集中备份在数据中心里面。 这种方式都是我们数据中心建设的一个目标,目的是为了实现数据的存储,或者为了业务系统的运算、计算,或者通过运营的方式为企业用户或者个人用户提供空间租赁或者在线的一些服务。 所有大的数据中心里面可能投资几千万、几个亿,小的数据中心可能几百万的投资。那么数据中心里面核心就是数据的可靠性和系统的可靠性,数据在长期存储

银行双活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银行双活数据中心建设方案

目录 1数据中心现状 (1) 2项目规划 (1) 数据中心改造方案 (1) 2.1业务互联网接入区域高可用设计 (1) 2.2业务互联网接入区域双活设计 (2) 2.3业务区高可用设计 (4) 2.4业务区综合前置区域基于IP的双活设计 (5) 2.5业务区OA区域基于IP的双活设计 (6) 2.6测试区域应用高可用设计 (8) 2.7项目利旧设备调换说明 (8) 3实施计划 (9) 3.1互联网接入区F5LC替换说明 (9) 3.2互联网接入区F5LC替换业务影响 (9) 3.3应用区F5LTM替换说明 (10) 3.4应用区F5LTM替换业务影响 (10)

1数据中心现状 目前有番禺生产机房和柯子岭灾备机房,两个数据中心采用裸纤DWDM互联。 数据中心按其所部署业务属性不同,划分为外网网银区、内网综合前置区、内网OA区以及负责办公用户上网的互联网接入区。 2项目规划 为提升数据中心IT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保障业务灾难时的平滑切换,计划将两中心建设为双活数据中心,并对原机房中部署的F5设备进行升级。 数据中心改造方案 2.1业务互联网接入区域高可用设计 ?网银区域高可用包括了接入互联网链路的高可用和Web/App应用的高可用。?在链路高可用上采用F5互联网融合解决方案,通过部署F5 BR-4000S,实现链路负载均衡、多数据中心负载均衡、DNS server、DDOS防护、数据中心防火墙等诸多L4-L7 Services,解决了传统架构中的“糖葫芦串”的复杂部署,简化了网络架构,降低了后期的运维管理成本。在番禺生产机房部署2台BR-4000s,通过Scale N+M集群保证网银出口的高可靠性; ?互联网出口处F5实现的DDOS防护功能有效保护了外网DNS系统的安全; ?将外网DNS迁移部署到F5设备上,为广州农商银行实现了高性能的智能DNS系统; ?在应用高可用方面,Web层使用LTM4000s,App层使用LTM2000s,实现对应用的负载均衡、SSL Offload、健康检查和会话保持等功能。 业务互联网接入区域改造后拓扑示意图如下所示:

口袋书-新一代数据中心一纸禅_20091208

新一代数据中心一纸禅 新一代数据中心市场是各个行业未来投资的重点,H3C具有整体方案、高端产品、应用案例多三大优势: ●方案整体优势: 盒式,产品线不全。国内友商无数据中心级设备。

控制平面故障时,转发性能将下降一半。 端口缓存:数据中心专业产品的特殊需求,针对数据中心内部吸纳浪涌流量而设计; 成功案例: 互联网 深圳腾讯公司IDC 阿里巴巴集团淘宝IDC 搜狐IDC 百度IDC 水晶石高性能计算中心 千橡互动IDC 网易IDC 通邮(中国)数据中心 上海张江高科数讯公司IDC chinacache IDC 优酷网CDN业务网 搜狐畅游IDC 金山软件网游IDC 金融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数据中心 中国农业银行数据中心二期工程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数据中心中国银行上海灾备数据中心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数据中心 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数据中心 山东省农信联数据中心 山西省农信联数据中心 安徽省农信联数据中心 江西省农信联数据中心包商银行数据中心 徽商银行数据中心 潍坊商业银行数据中心 开封市商业银行数据中心 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数据中心鄞州银行数据中心 财富证券灾备中心 安邦财产保险数据中心 万国数据中心 政府 国家人事部数据中心 国家科技部信息共享系统 中共中央统战部数据中心 国家工商总局数据中心 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 长江水利委员会数据中心 金土工程一期数据中心 上海超算中心 北京市建委新数据中心 成都市政府IDC 山东地税数据中心 黑龙江国税数据中心 广西财政厅数据中心 广西金保工程数据中心 四川省信访数据中心项目

山西省办公厅信息化数据中心西安社保数据中心 深圳南山电子政务数据中心 企业 中粮集团数据中心 三一重工数据中心 华润集团数据中心 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数据中心长安汽车集团数据中心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数据中心 吉大二院数据中心 东莞人民医院数据中心天士力集团数据中心 公共事业 中石化华北局数据中心 中石油吉化集团数据中心 中原油田普光分公司数据中心湖北电力SG186平台数据中心天津电力数据中心 郑煤集团数据中心 焦煤集团数据中心 陕煤集团陕北矿业数据中心 深圳燃气集团数据中心

银行网络建设方案

网络建设方案 参考国内外同行业的组网模型,按照标准化、模块化、结构的原则进行生产中心的升级,改变现状生产中心过于扁平化、安全性低的现状,可以将生产中心规划为: 核心交换区、生产服务器区、前置机区、网银区、运行管理区、楼层接入区、办公服务器区、广域网接入区、灾备中心互联区、中间业务外联区等功能模块。 在各分区边界部署防火墙,确保访问的安全,实现生产中心的高性能、高安全、高扩展和易管理。 核心交换区:为生产网络的各功能子区提供核心路由交换。 生产核心区:部署天津商行生产服务和生产小机。 前置机服务器区:连接各种业务前置机专用区域 楼层接入区(迁移):负责本地办公用户的接入。 网银区(迁移):部署网上银行业务的服务器。 DWDM区:连接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的广域传输系统区域。 广域网接入区:部署下联各省市分行、天津各区县支行、分理处的骨干网路由器。 中间业务外联区:通过专线连接监管单位、合作伙伴,为第三方机构提供外联服务。 运行维护区:部署网络和系统管理及维护的业务系统。 4.1设计概述 4.1.1东丽数据中心整体结构 东丽数据中心主要需要建立IP网络和存储网络。在IP网络中,按业务功能和安全需要分为不同的网络区域,各个网络区域有独立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防火墙等)连接相应的主机、服务器、pc机等设备,每个网络区域的汇聚/接入交换机再连接到IP网的核心交换机上;每个网络区域内部可以根据需要再分为不同的控制区域。 IP网络主要分为以下网络区域:核心交换区、生产核心区、前置机服务器区、楼层接入区、开发测试区、网银区、DWDM区、广域网接入区、中间业务外联区、运行维护区,如图:

4.1.2 VLAN规划 在模块化网络架构中可以看到,数据中心首先是被划分为网络分区,然后基于每个应用对各自架构的QOS需求,再进一步将网络分区划分为逻辑组。为了完成以上阐述的模块化架构,需要在网络的第2层创建VLAN。在不同分区之间互联点和分区内部上行连接点上,都需要创建VLAN。 4.1.3路由设计 在数据内部,交换核心区域和其他功能区域的汇聚交换机之间运行OSPF骨干区域AREA 0,其他区域内部分别运行OSPF和静态路由。

基于BIM技术新一代数据中心规划设计

基于BIM技术的新一代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 主讲人:么军 主讲人单位: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课件——电子专业 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电子专业委员会 基于BIM技术的新一代数据中心的规划设计 课程内容 一、BIM技术简介 二、新一代数据中心的概念 三、数据中心规划设计要素 四、BIM技术在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的应用 五、小结 一、BIM技术简介 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家认识BIM融合跨界的应用 ·帮助大家了解集成化设计理念在新一代数据中心规划设计领域的应用探讨 ·了解数据中心设计方式发展的历史 ·了解BIM技术的行业发展趋势 ·了解BIM技术给数据中心设计思维与技术手段带来的变革以及应用方法 BIM全称: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 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在这里信息不仅是三维几何形状信息,还包含大量的非几何形状信息,如建筑所需的构件材料、规格、重量、价格等的描述。

早期计算机机房制图的方式 图纸是机房设计人员用来表达设计思想,传达设计意图的技术文件; 图纸是方案投标、技术交流和机房施工的要件; 图纸是根据正确的制图理论和方法,按照统一的建筑制图规范将设计思想和技术特征清晰、准确地表现出来。 2D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时代

在2D的设计方式下,设计单位通常采用平面图纸、文字设计说明、2.5D或3D效果图等方式和用户等不同参建单位进行交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定型。 设计方案反复修改,平面布局、各种材料、设备的型号、数量及位置都在不断调整,数据不断的变化,容易导致设计疏漏的发生,增加了设计过程中计算分析的时间。 BIM设计时代 建立可用的数据中心物理基础设施模型库,这里的物理基础设施模型库不仅是三维几何形状信息,如:建筑、工艺、装修、暖通、电气等,还包括非几何形状信息,如各系统设备的规格、型号、数量、价格、甚至进度等模型库。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中心计算机机房建设指引 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 二○○六年七月二十日

目录 前言 (1) 1.目标 (1) 2.建设原则 (1) 第一章选址与分区 (3) 1.1机房选址 (3) 1.2机房分区 (4) 第二章装饰装修 (4) 2.1一般规定 (4) 2.2吊顶 (5) 2.3隔断 (5) 2.4墙面 (5) 2.5地面、地板 (6) 2.6门窗 (6) 第三章电气系统 (7) 3.1一般规定 (7) 3.2供配电 (8) 3.3照明 (9) 3.4静电防护 (10) 3.5接地 (11) 3.6防雷 (11) 第四章综合布线 (12) 4.1一般规定 (12) 4.2综合布线技术要求 (12) 第五章空调及通风系统 (13) 5.1一般规定 (13) 5.2空调 (14) 5.3新风 (15) 5.4消防排风 (15) 第六章消防系统 (16) 6.1一般规定 (16) 6.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6) 6.3自动灭火系统 (17) 第七章监控系统 (17) 7.1一般规定 (17) 7.2机房环境 (18) 7.3安防监控 (19) 第八章工程质量控制 (20) 8.1一般规定 (20) 8.2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 (20) 8.3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20)

8.4工程变更 (21) 第九章测试验收 (21) 9.1一般规定 (21) 9.2装饰装修工程验收 (22) 9.3电气系统验收 (23) 9.4综合布线系统验收 (23) 9.5空调及新风系统验收 (24) 9.6消防系统验收 (25) 9.7监控系统验收 (25) 9.8综合验收报告 (26) 附录: (26) 1.本指引参考的相关标准、规范和规定 (26) 2.机房供配电参考方案示意图 (28) 3.综合测试报告 (31) 4.竣工验收报告 (32)

浅析新一代数据中心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浅析新一代数据中心的现状及主要特征 摘要 新一代数据中心应是一个整合的、标准化的、最优化的、虚拟化的、自动化的、具备很高适应性的基础设施环境和高可用计算环境。这样的新一代数据中心 需要利用最新的IT技术、解决方案与服务才能实现,建设数据中心,应以应用为 牵引,从市场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建设数据中心;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条件,推进“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统筹考虑建设规模和应用定位,结合不同区域优势,分工 协调、因地制宜建设各类型数据中心。 关键词:数据中心,企业应用,新一代 引言 数据中心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IT技术进步和数据中心在企业和部 门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的驱动下,其变化和发展日新月异。今天覆盖全球的Internet实际上是在无数数据中心支持下运转的,数据中心已经成为像交通、能 源一样的经济基础设施。 1数据中心介绍 1.1数据中心的定义 数据中心通常是指在一个物理空间内实现对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管理。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是指为确保数据中心的关键设备和装置能 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而设计配置的基础工程,也称为机房工程。数据中心基础设 施的建设不仅要为数据中心中的系统设备运行管理和数据信息安全提供保障环境,还要为工作人员创造健康适宜的工作环境。 新一代数据中心应是一个整合的、标准化的、最优化的、虚拟化的、自动化的、具备很高适应性的基础设施环境和高可用计算环境。这样的新一代数据中心 需要利用最新的IT技术、解决方案与服务才能实现。 1.2 数据中心的分类 数据中心根据其使用的独立性划分为自用型数据中心、商业化数据中心两种。根据企业不同的业务应用需求,数据中心的使用功能也不尽相同,主要有IT生产 中心、IT开发和测试中心、灾难备份中心三大类。各类用途的数据中心还可根据 其客户类型、业务领域等进行细分,如高性能计算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企业 数据中心等。 我国对于数据中心规模的分类规定如下:超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大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大于等于3000个标准机架小于10000个标准机架的数据中心;中小型数据中心是指规模小于3000个标准 机架的数据中心。其中标准机架为换算单位,以功率2.5千瓦为一个标准机架。1.3 数据中心的功能分区 数据中心的结构与布局既要考虑到当前与未来的使用要求,也要考虑操作管 理的方便,并且还要结合企业机构的一些特殊要求乃至包括单位形象等方面的因素。数据中心功能分区主要包括主机房、支持区、辅助区、行政管理区。 2 数据中心国内外现状及差距 2.1近几年发展状况 我国数据中心主要是中小型,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处于上升趋势。2010年,中国数据中心数量已经达到约50.4万座,近年来累计增长到约100万座,其中大

银行数据中心IT运维服务-体系建设最佳实践

银行数据中心IT运维服务体系建设最佳实践

银行省级数据中心IT 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应包含运维服务制度、流程、组织、队伍、技术和对象等方面的内容。同时结合银行的业务特色,整合运维服务资源,规范运维行为,确保服务质效,形成统一管理、集约高效的一体化运维体系,从而保障银行数据集中条件下网络和应用系统安全、稳定、高效、持续运行。 一、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原则 运维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完善的运维服务制度、流程为基础。为保障运行维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制定相对完善、切实可行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和规范,确定各项运维活动的标准流程和相关岗位设置等,使运维人员在制度和流程的规范和约束下协同操作。 二是以先进、成熟的运维管理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统一、集成、开放并可扩展的运维管理平台,实现对各类运维事件的全面采集、及时处理与合理分析,实现运行维护工作的智能化和高效率。

三是以高素质的运维服务队伍为保障。运维服务的顺利实施离不开高素质的运维服务人员,因此必须不断提高运维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有效利用技术手段和工具,做好各项运维工作。 二、运维服务体系的总体架构 运维服务体系由运维服务制度、运维服务流程、运维服务组织、运维服务队伍、运维技术服务平台以及运行维护对象六部分组成,涉及制度、人、技术、对象四类因素,其总体架构如图1 所示。制度是规范运维管理工作的基本保障,也是流程建立的基础。运维服务组织中的相关人员遵照制度要求和标准化的流程,采用先进的运维管理平台对各类运维对象进行规范化的运行管理和技术操作。 1. 运维服务制度和流程 为确保运维服务工作正常、有序、高效、协调地进行,需要根据管理内容和要求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覆盖各类运维对象,包括从投产管理、日常运维管理到下线管理以及应急处理的各个方面。此外,为实现运维服务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还需要制定流程规范,确定各流程中的岗位设置、职责分工以及流执行过程中的相关约束。

银行数据中心业务连续性与灾难恢复管理

灾难恢复管理管理程序 数据中心应将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管理纳入业务连续性管理框架,建立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管理机制和流程。 1、风险分析与评估 数据中心应统筹规划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工作,通过业务影响分析识别和评估业务运营中断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明确业务连续性管理重点,明确灾难恢复策略、预案并及时更新。根据业务重要程度实现差异化管理,确定各业务恢复优先顺序和恢复等级。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三年开展一次全面业务影响分析,并形成业务影响分析报告。 2、灾备等级划分 针对不同等级的灾难事件分别制定应急处理流程,明确紧急情况发生时的紧急处理流程和业务恢复机制等。根据系统的重要程度和场景,建立不同等级的灾难备份环境(建立同城备份或异地备份),从而提高银行数据中心对较大规模灾难事件的抵御能力。 3、确定RTO和RPO 应当综合分析重要业务运营中断可能产生的损失与业务恢复成本,结合业务服务时效性、服务周期等运行特点,确

定重要业务恢复时间目标(业务RTO)、业务恢复点目标(业务RPO)。原则上,重要业务恢复时间目标≦4h,重要业务恢复点目标≦0.5h。 4、建立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预案 银行应当根据本行业务发展的总体目标、经营规模以及风险控制的基本策略和风险偏好,确定适当的业务连续性管理战略。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业务连续性计划和灾难恢复指挥小组和工作人员组成及联系方式、汇报路线和沟通协调机制、灾难恢复资源分配、基础设施与信息系统的恢复优先次序、灾难恢复与回切流程及时效性要求、对外沟通机制、最终用户操作指导,及第三方技术支持和应急响应服务等内容。5、灾难恢复资源与培训 数据中心为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包括基础设施、网络通信、运维及技术支持人力资源、技术培训等。 6、建立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有效性测试验证机制 针对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的预案、流程进行测试验证,验证的内容包括支持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系统的硬件环境、系统环境、业务功能、业务数据等验证。 7、应急计划和灾难恢复演练 数据中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重要信息系统专项灾备切换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