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实蝇研究概况

合集下载

淅川县南瓜实蝇发生及防治技术

淅川县南瓜实蝇发生及防治技术

411 适 时早 栽收获 一是早 期育 苗 : 温达 1 ℃, .. 地 2 气温 平 均 1 .℃时 开始 育苗 。 1 3 二是 大 田移 栽 : 温 达1 .℃ , 温 地 62 气
平 均在 1 ℃ 即开 始大 田移栽 , 苗后 1 4 返 0~ 1 d P 5  ̄ 可见 瓜 ,
不 足 , 保 专业 部 门对 实蝇 防治 重 要性 宣传 力 度不 大 , 植 造 成 了误 防错诊 。 3) ( 市场卫 生人 员工作 松懈 , t E出垃圾 中带 虫 南瓜 不能 即 日得 到合理 就地处 理 , 造成 城郊 区南瓜 实蝇 发 生危害重 。
此 时结 瓜 多而 集 中 , 产量 高 、 品质好 。 三是 适 时收 获 : 温 地 2 .℃ , 75 日平 均气 温2 ℃以上至 迟地 温达2 ℃时伏瓜 已到 5 9
没 有认识 , 区 即使发 生也得专业技 术人员指 导 。 老瓜
( 优质 的南 瓜种 子还是 抗病 虫 的 , 3) 结瓜集 中, 弧形 瓜 细 长 , 少 肉质 多 , 粉含 量 高 , 籽 淀 瓜皮 层 厚角 质程 度 高 , 使 实 蝇产 卵器不 易插 侵产 卵。 而越代 南瓜结 瓜晚 、 结瓜 大 , 呈 葫 芦形 或椭 圆形 , 籽多 肉质少 , 淀粉少糖 量低 , 含水量 高皮 薄, 易被 实蝇 产 卵器 插入 产 卵 , 害频 率 高。 危 实践 表 明 , 南 瓜 实蝇不能侵 入瓜籽 , 只能 随果实带入 异地 。 ( 据观 察实 蝇成 虫飞 翔能 力弱 , 4) 7— 8 只能 随微 风 月
安徽农学通报,An u ag . c. u1 0 11 (2 h i n SiB l2 1 ,71 ) .
17 3
淅 川县 南瓜 实蝇发 生及 防治技 术

南瓜实蝇的形态特征、危害、寄主与其传入的风险

南瓜实蝇的形态特征、危害、寄主与其传入的风险

南瓜实蝇的形态特征、危害、寄主与其传入的风险黄振【摘要】对检疫性害虫南瓜实蝇的各虫态特征进行了观察,编制了南瓜实蝇与其近似种的检索表,并从分布、传播途径、危害、寄主以及传入风险等方面作了阐述,提出了加强检疫与防范的措施,为南瓜实蝇的快速鉴定和有效防范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武夷科学》【年(卷),期】2017(033)001【总页数】5页(P42-46)【关键词】南瓜实蝇;形态特征;分布;危害;寄主;传入风险【作者】黄振【作者单位】福州机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福建福州3502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0南瓜实蝇(也称南亚果实蝇)[Bactrocera(Zeugodacus)tau(Walker)]为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寡毛实蝇亚科(Dacinae)、果实蝇属(Bactrocera)、镞果实蝇亚属(Zeugodacus),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近年来,由于国际贸易的日渐频繁,合作领域不断拓宽,进境果蔬的批次和种类不断增加,给果实蝇的传入传播带来潜在危险(黄振等,2012),在进出境的果蔬中也经常截获到各种不同的实蝇。

南瓜实蝇寄主范围广泛,危害严重,是热带水果的主要害虫之一(黄可辉等,2005)。

为了防止检疫性南瓜实蝇传入、传播和扩散,本文开展了对南瓜实蝇的形态、传入途径、分布、危害、寄主与传入风险的相关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检疫与防范的措施,为针对性检疫、鉴定和监测、调查、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

1.1 成虫如图1所示,头部黄色或黄褐色,颜面具2个黑色颜面斑。

单眼鬃弱,后头鬃不发达。

胸部中胸盾片黄褐色或淡棕黄色,缝后有3个黄色纵条,其中的2个侧条终止于翅内鬃之后;黑色的斑纹包括:介于黄色中、侧条之间的大片区域、肩胛后至横缝间的两大斑、盾片中央自前缘至缝后黄色中纵条前端的一狭纵纹。

小盾片黄色,基部有一黑色狭横带。

肩胛、背侧胛及缝前1对小斑均为黄色。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现状问题与对策

吉林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球孢白僵菌粗提物对南瓜实蝇的增效研究专业:农学姓名:王德荣指导教师:2015年4 月10 日目录球孢白僵菌粗提物对南瓜实蝇的增效研究 (Ⅰ)摘要及关键词 (Ⅱ)1前言 (1)1.1南瓜实蝇的研究概况 (1)1.1.1球包白僵菌的研究状况 (1)1.1.2混合药剂防治病害的研究现状 (1)1.1.3研究目的及意义 (2)2材料 (2)2.1供试昆虫 (2)2.1.1供试菌种 (2)2.1.2实验仪器 (2)2.1.3球孢白僵菌的扩繁 (2)2.1.4球孢白僵菌的发酵培养 (2)2.1.5球孢白僵菌代谢粗提物提取 (2)3药剂剂型配制 (2)3.1不同制剂对南瓜实蝇的毒力测定 (2)3.1.1供试制剂对南瓜实蝇成虫的毒力测定 (3)3.1.2供试制剂对南瓜实蝇幼虫的毒力测定 (3)3.1.3供试制剂对南瓜实蝇蛹的毒力测定 (3)3.1.4数据统计与分析 (3)4结果与分析 (3)4.1不同虫态的毒力及增效倍数的测定 (3)4.1.1实蝇成虫的毒力及增效倍数测定 (3)4.1.2南瓜实蝇不同虫态的毒力及增效倍数的测定 (4)4.1.3南瓜实蝇蛹的毒力及增效倍数测定 (5)5讨论 (5)6结论 (6)参考文献 (6)致谢 (8)附录 (9)球孢白僵菌粗提物对南瓜实蝇的增效研究学生:王德荣专业:农学指导教师:摘要:应用球孢白僵菌代谢粗提物与高效氯氰菊酯混合对南瓜实蝇进行毒力及增效倍数的测定,了解混合剂对南瓜实蝇的防治效果及增效情况。

利用球孢白僵菌MZ041016菌株,通过发酵培养后提取其代谢粗提物,并将其粗提物制备成两种简单的水剂和油剂,分别再与稀释1000倍液的2.5%的高效氯氰菊酯以10:1的比例混合,制成生物与化学农药两种混合型药剂,稀释成10倍、50倍和100倍3个浓度梯度后对南瓜实蝇成虫、幼虫、蛹进行毒力测定,计算出增效倍数。

结果表明:随浓度梯度增大和时间的推延,累计校正死亡率均逐渐增大;LC50值逐渐减小;增效倍数逐渐增大。

南瓜实蝇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南瓜实蝇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南瓜实蝇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郑如琴;徐永芝
【期刊名称】《农业技术与装备》
【年(卷),期】2011(000)018
【摘要】南瓜实蝇早在1989年就在沁水县的张村、中村、郑村等地发生为害,后曾一度销声匿迹.2006年又再度复发,且逐年加重,发生严重的瓜田虫株率高达30%以上,对蔬菜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1.形态特征及发生规律(1)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 mm,翅展16 mm,体形似蜜蜂,黄竭色.卵细长形,长约0.8 mm,一端稍尖,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约10 mm,蛆状,乳白色.蛹长约5 mm,圆筒形,黄竭色.
【总页数】1页(P64)
【作者】郑如琴;徐永芝
【作者单位】山西省沁水县农委植保站;山西省沁水县农委植保站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西双版纳州桔小实蝇、瓜实蝇和南瓜实蝇种群动态监测 [J], 邓裕亮;李正跃;张宏瑞
2.义乌柑橘小实蝇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J], 黄子洪;朱荣华;金永兴;何玲芳;方功民;金云铨;王晶晶
3.海南瓜实蝇综合防治技术 [J], 秦双;陈海燕;林珠凤;王三勇;吉训聪
4.柑橘大实蝇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J], 陈玉娥;史玉玲;汪琴;谢龙
5.柑桔大实蝇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措施 [J], 郑小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捕蝇笼诱捕苦瓜园南瓜实蝇成虫效果

捕蝇笼诱捕苦瓜园南瓜实蝇成虫效果

05
结果与讨论
捕蝇笼诱捕的实际效果
诱捕器放置位置
诱饵选择
在实验中,我们将诱捕器放置在苦瓜园中 ,并保持与地面有一定距离,以确保成虫 能够看到诱饵并被吸引。
我们选择了黄色香蕉作为诱饵,因为研究 表明黄色对南瓜实蝇成虫具有吸引力。
捕获成虫数量
捕获效果分析
通过定期检查诱捕器,我们记录了捕获的 南瓜实蝇成虫数量。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研究不同颜色、形状和气味的诱饵对南瓜实蝇成 虫的诱捕效果,以寻找更有效的诱饵。
探讨捕蝇笼与其他防治方法的结合使用,以实现 更全面的害虫控制。
开展更大规模的实验,以验证捕蝇笼在生产实践 中的效果和可行性。
06
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使用捕蝇笼可以有效诱捕苦瓜园南瓜实 蝇成虫,提高防治效果。
通过比较不同处理组和对照组的捕获数量 ,我们发现捕蝇笼对南瓜实蝇成虫具有显 著的诱捕效果。
捕蝇笼应用的优缺点
优点
捕蝇笼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 果显著等优点,适用于大面积的害虫 防治。
缺点
然而,捕蝇笼只能捕获成虫,无法控 制幼虫和卵,因此需要与其他防治方 法结合使用。此外,捕蝇笼需要定期 清理,否则会影响诱捕效果。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时间
从6月下旬开始,持续一个月。
试验地点
选择一个苦瓜园作为试验场地,地势平坦,面积约为5亩。
03
捕蝇笼的设计与制作
捕蝇笼的结构设计
笼体
采用圆筒形状,高度适中,方 便悬挂。
入口
设计在笼子的上部,大小适宜 ,方便实蝇进入。
捕捉网
采用细网眼设计,实蝇一旦进 入就无法逃脱。
悬挂装置
设计方便实用的悬挂装置,如 可调节的挂钩或支架。

南瓜实蝇特性及防治技术探究进展

南瓜实蝇特性及防治技术探究进展

南瓜实蝇特性及防治技术探究进展摘要: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Walker)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害虫,可为害80多种蔬菜和水果。

对近年来南瓜实蝇的分类地位及特征、生态学以及生理生化特性、发生动态、适生性分析、防治及控制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南瓜实蝇的综合防治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南瓜实蝇;生物学;防治;展望南瓜实蝇,学名Bactrocera tau(Walker),英文名pumpkin fruit fly,又名南亚寡鬃实蝇Dacus(Zeugodacus)tau (Walker)、南亚实蝇,俗名瓜蛆、蹦蹦虫、黄蜂子[1],隶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果实蝇属(Bactrocera Macquart),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太平洋地区,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琉球群岛、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爪哇、苏拉威西、苏拉答腊)、不丹、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家[2~5]。

在我国其主要分布在海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河南、山西、甘肃等地[6,7],其中华南地区发生量大,寄主种类多,为害严重。

南瓜实蝇是果蔬生产的大敌之一[8],但其在欧美地区分布很少,相关报道也较少。

南瓜实蝇寄主范围广,能为害南瓜、角瓜、黄瓜、香瓜、胡瓜、丝瓜、苦瓜、桑椹、番石榴、马来西亚苹果、木瓜、番木瓜、茄子、番茄、西瓜、冬瓜、菠萝蜜、杨桃、西番莲、辣椒、桃、佛手瓜、菜豆、芒果、人心果、罗汉果等16个科的80余种植物[8~10],对葫芦科果蔬的为害尤为严重。

该虫主要以幼虫为害,成虫将产卵管刺入果皮并深入瓤部产卵,幼虫孵化后靠取食果肉发育,受害严重的果实常常被食一空,全部腐烂,失去经济价值;受害轻的,生长不良,畸形,质量和经济价值降低。

由于该虫具有寄主广泛,繁殖力强,适应能力极强和为害严重等特点,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其列为重点检疫对象[1,3,11],2007年我国也将其列为检疫性害虫之一[12]。

南瓜实蝇生活习性及其防治试验

南瓜实蝇生活习性及其防治试验

南瓜实蝇生活习性及其防治试验
付翠玉;陈朝阳
【期刊名称】《植物保护》
【年(卷),期】1992(018)001
【摘要】南亚寡鬃实蝇[Dacus tan(Walker)]又名南瓜实蝇,属于双翅目实蝇科,是一种食性很广的检疫性害虫,可为害16个科80余种植物,尤以葫芦科及其他瓜果类的被害最为严重,从1986年始,我们对其生活习性及防治方法进行了观察试验。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付翠玉;陈朝阳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429
【相关文献】
1.南瓜实蝇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J], 付彩兰
2.上海松江区桔小实蝇生活习性及防治研究 [J], 夏雄勤;李慧萍;孙兴全;罗勤辉;陆军
3.苦瓜套袋防治瓜实蝇和南瓜实蝇的效果评价 [J], 李磊;陈泰运;牛黎明;张敬宝;符悦冠
4.豫南柑桔大实蝇的生活习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J], 马丽萍;贾晓波
5.虫控防治:PDCA循环在校园南瓜实蝇防治中的应用 [J], 牟臣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瓜实蝇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南瓜实蝇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南瓜实蝇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作者:袁盛勇等来源:《植物保护》2015年第05期摘要在18、22、26、30和34 ℃ 5种恒温条件下,测定了南瓜实蝇[Bactraera tau (Walker)]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

结果表明,南瓜实蝇卵、幼虫、蛹、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10±2.35)、(9.86±1.47)、(12.87±1.36)、(9.66±0.91)和(9.54±0.89)℃,有效积温分别为(26.30±4.57)、(134.04±11.38)、(149.92±36.92)、(157.56±43.64)和(542.25±24.79)日·度。

关键词南瓜实蝇;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中图分类号:S 43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05291542.2015.05.027AbstractThe threshold temperature and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of each stage of Bactrocera tau (Walker)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five constant temperatures of 18,22,26,30 and 3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eshold temperatures of egg, larva, pupae, preoviposition and whole generation(eggegg) were 13.10±2.35, 9.86±1.47, 12.87±1.36, 9.66±0.91 and 9.54±0.89 ℃,respectively. The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s of each stage were 26.30±4.57,134.04±11.38, 149.92±36.92, 157.56±43.64 and 542.25±24.79 daydegrees, respectively.Key wordsBactrocera tau;developmental threshold temperature;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 (Walker)],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果实蝇属(Bactrocera Macquart),是我国农业和进境的植物检疫性害虫[1]。

南瓜实蝇蛹和雌成虫卵巢发育分级

南瓜实蝇蛹和雌成虫卵巢发育分级

南瓜实蝇蛹和雌成虫卵巢发育分级张小亚【摘要】在室温饲养条件下,解剖观察了南瓜实蝇不同日龄蛹和雌虫卵巢的形态.结果表明,根据不同日龄南瓜实蝇蛹体形态及附肢分化程度,可将蛹的发育分为5级;根据不同日龄南瓜实蝇雌虫卵巢管及卵细胞发育特点,可将雌虫卵巢发育分为5级.【期刊名称】《浙江农业科学》【年(卷),期】2018(059)012【总页数】4页(P2184-2186,2189)【关键词】南瓜实蝇;蛹;卵巢;发育分级【作者】张小亚【作者单位】宜昌市柑橘科学研究所, 湖北宜昌 4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3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又称南亚果实蝇,是蔬菜和果树上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

南瓜实蝇的取食范围很广,寄主作物达80多种。

除危害甜瓜属、南瓜属、丝瓜属、冬瓜属和苦瓜属外,还为害葫芦属、番木瓜属、西番莲属、茄属、番茄属、西瓜属等,在缺少寄主植物条件下亦可为害柑橘[1-4]。

掌握实蝇蛹的发育进度,明确实蝇雌虫卵巢的发育特性,是了解其发育生物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开展预测预报并提供针对性防治措施的前提[5]。

目前针对橘小实蝇、橘大实蝇、瓜实蝇的卵巢发育分级已有相关报道[6-8],但南瓜实蝇蛹和卵巢发育分级报道较少。

为了解南瓜实蝇蛹和雌虫卵巢发育特性,本研究拟在室内饲养温度条件下通过解剖南瓜实蝇蛹和卵巢,观察并记录其发育形态,确定南瓜实蝇蛹和卵巢发育的分级标准,为丰富南瓜实蝇发育生物学提供参考,并为该虫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材料虫源为连续继代饲养2年以上的实验种群。

在(28±1)℃条件下,幼虫用南瓜饲养,成虫用自制凝胶饲料饲养。

1.2 南瓜实蝇蛹的发育分级观察在室内饲养温度下,挑选体长一致的老熟待化蛹幼虫100头,放入湿润的蛭石中待其入土化蛹,24 h后观察其化蛹情况,并随机挑选50粒蛹。

在化蛹后第1、2、4、6、8天,随机挑选并小心用镊子剥掉蛹壳,观察并记录其发育形态。

南瓜实蝇在杭州地区的种群消长动态

南瓜实蝇在杭州地区的种群消长动态
的过 程 中 ,诱 集 到少量 的 南瓜 实蝇成 虫 。杭 州市蔬 菜种 植 面积 1 . 0 5万 h m ,年 产值 4 0亿 元 ,一 旦 南
引诱剂 由江 苏 常 州 生 产 ,规 格 :每 支 2 mL 引诱 。 剂 滴加 在诱 捕器 内的倒 置 瓶 盖 内 的脱 脂 棉上 。第 1
2 结 果 和 分 析
瓜实 蝇暴 发成 灾 ,将会 对杭 州蔬 菜产 业造 成 不可估
量 的损 失 。为 此 ,2 0 0 8年 我 们 专 门设 点 对 南 瓜 实
蝇进 行监 测 , 旨在 了解 其在 杭州 的发 生动 态 、为对 其进 行控 制和 综合 治理 提供 科学 依据 ,现 将结 果报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监 测 地 点 设 置 .
建德 市莲 花镇 戴家 村 吊瓜 园和西 湖 区双浦 镇果 园各 设 1个监 测点 。戴 家村 吊瓜 园面积 1 m ,位 0h
于 2条小 山脉 之 间 的 山沟 边 ,主 要 种 植 作 物 是 吊 瓜 ,零 星种 植 玉米及 其 它一些 蔬 菜作 物 。双浦镇 果 园面 积 2h m ,位 于 一 山坡 地 上 ,主要 种 植 的果 树 有 柑橘 、枣 、柿 子 ,山坡 周 围种植 了一 些 南瓜 、葫
芦 、丝瓜 、茄子 等瓜 果类 蔬菜 。
收 稿 日期 :2 0 —0 1 0 91 -0 基 金 项 目 :杭 州 市 农 业 发 展 基 金 扶 持 项 目
关 键 词 :南 瓜 实 蝇 ;消 长 规 律 ;杭 州 中 图分 类 号 :S4 6 4 3 . 2 文 献 标 志 码 :B 文 章 编 号 :0 2 —0 7 2 1 ) 2 0 5 -2 5 89 1 ( 0 0 0 —3 50

南瓜实蝇危害大!掌握发生规律轻松防治

南瓜实蝇危害大!掌握发生规律轻松防治

南瓜实蝇可为害葫芦科和茄科的多种经济作物,包括南瓜、西葫芦、葫芦、西瓜、甜瓜、刺角瓜、黄瓜、丝瓜、番茄等。

野外还可寄生于瓜蒌等植物。

其中,南瓜为其喜食寄主。

一般损失达15%~30%, 严重的高达50%以上, 影响瓜类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一、危害雌成虫选择良好的果实, 将腹部端垂直贴紧果面后, 将产卵器刺入果肉, 在果实内5 mm深处产卵, 每次可产数十粒。

卵期夏季为5-6天,秋季为10-12天。

孵化出的幼虫开始在果实中心部取食、蛀食为害, 导致果实腐烂, 以致不能食用, 失去经济价值;受害轻者, 瓜虽不脱落, 但生长不良, 造成畸形, 影响瓜的质量。

幼虫数量大时, 果实未熟便落果、腐烂;当果实腐烂时, 幼虫已长大, 移至土壤中化蛹。

有时幼虫和蛹会长期寄生于瓜内,缩短南瓜的储藏期。

受害瓜与正常瓜在外观上较难区分。

二、发生规律南瓜实蝇每年能发生一代,各代重叠,全年各虫态同时并存。

此虫无严格越冬过程,在冬季,当天气晴朗、气温回至10℃以上时,便可见到成虫活动, 越冬最低温度为-3.5℃, 越夏最高温度为36℃。

各虫态历期随季节不同而长短不一,卵期1-3天,冬季3-7天,幼虫期一般为8-18天,蛹期9-20天,冬季均长达1个月以上。

大多数幼虫选择在相对含水量为20%~60%的土壤中化蛹,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为40%和60%时,其蛹的发育历期最短,羽化率最高。

在自然条件下调查南瓜实蝇对植物的为害情况,发现南瓜上诱集到的南瓜实蝇数量最多,其次是黄瓜,而丝瓜和苦瓜上诱集的虫量大致相同。

三、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首先做好田园周边杂草等野生寄主植物处理和残枝落叶的清除,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加强园地检查,清理被害果实,集中喷药深埋处理。

然后统一播种栽培,减少害虫食物源。

严禁在园边或棚下种植瓜果类作物,杜绝中间寄主。

2、果实套袋在幼瓜生长初期套袋护瓜,是防止瓜实蝇为害瓜果有效措施,可以阻止成虫产卵为害。

3、物理防治在初花期至幼果形成期,每亩悬挂15~30张黄色粘胶板监测实蝇的发生始期;在实蝇为害关键期即瓜果始花期,对低矮蔬菜悬挂高度应距离地面10~20 cm,对搭架蔬菜,悬挂于行中间植株中上部,果园中可直接悬挂于树干枝条上,以300张安放实蝇信息素诱虫板,每15天更换1次诱芯。

南瓜实蝇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南瓜实蝇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5 0 0倍 液 防 效 不 理 想 . 建 议 最 好 不 要 用 于 防 治 南 瓜 实蝇 关 键 词 南 瓜 实 蝇 : 药剂 防 治 : 试验 中图分 类 号 ¥ 4 3 6 . 4 2 9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3 ) 2 4 — 0 1 3 7 — 0 1
南瓜 实蝇 属 国家 检 疫性 对 象 , 成虫体长 7 ~ 1 0 mm, 翅 展 6 ~ 8 mm; 体 色黄 褐 至红 褐 色 ; 头 部 上侧 有 额 鬃 1对 、 下 侧 额
乳油 5 0 0倍 液 、 8 0 %敌敌 畏 乳油 5 0 0倍液 、 2 %阿 维菌 素 水 剂
2 0 0 0倍 液 、 4 8 %乐斯 本 乳 油 2 0 0 0倍 液 、 4 0 . 7 %毒 死 蜱 乳
现 代 农业 科技
2 0 1 实蝇药剂防治试 验研究
付 彩 兰
( 河南省林州市农业局 , 河南林州 4 5 6 5 5 0 )
摘 要 进行 南瓜 实蝇 药 剂防 治试 验 , 结 果表 明 : 4 8 %乐斯 本乳 油 2 0 0 0倍 液 防治 效 果 明显 , 建 议在 生产 中示 范推 广 ; 2 %阿 维 菌素 水 剂 2 0 0 O 倍 液 防 治效果 虽然一般 , 但 它的低 毒性 占绝 对优 势 , 适合 在 蔬 菜上 广泛 施 用 : 8 O %敌 敌 畏乳 油 5 0 0 倍 液 防 治效果 不错 , 但 对 其他 生 物 不 太安 全 建议 慎 用 ; 4 0 . 7 %毒 死蜱 乳 油 1 0 0 0倍 液 防治 效 果很 好 , 但 会 产 生 明显 药 害 . 建 议使 用 时要 掌握 好 用 量 ; 0 . 6 %增 效 溴氰 菊酯 乳 油

南瓜实蝇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南瓜实蝇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南瓜实蝇特性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作者:安坤鹏吴保锋申科张润杰来源:《长江蔬菜·学术版》2011年第10期摘要:南瓜实蝇Bactrocera tau(Walker)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检疫害虫,可为害80多种蔬菜和水果。

对近年来南瓜实蝇的分类地位及特征、生态学以及生理生化特性、发生动态、适生性分析、防治及控制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南瓜实蝇的综合防治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南瓜实蝇;生物学;防治;展望南瓜实蝇,学名Bactrocera tau(Walker),英文名pumpkin fruit fly,又名南亚寡鬃实蝇Dacus(Zeugodacus) tau (Walker)、南亚实蝇,俗名瓜蛆、蹦蹦虫、黄蜂子[1],隶属双翅目(Diptera),实蝇科(Tephritidae),果实蝇属(Bactrocera Macquart),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太平洋地区,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琉球群岛、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爪哇、苏拉威西、苏拉答腊)、不丹、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国家[2~5]。

在我国其主要分布在海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河南、山西、甘肃等地[6,7],其中华南地区发生量大,寄主种类多,为害严重。

南瓜实蝇是果蔬生产的大敌之一[8],但其在欧美地区分布很少,相关报道也较少。

南瓜实蝇寄主范围广,能为害南瓜、角瓜、黄瓜、香瓜、胡瓜、丝瓜、苦瓜、桑椹、番石榴、马来西亚苹果、木瓜、番木瓜、茄子、番茄、西瓜、冬瓜、菠萝蜜、杨桃、西番莲、辣椒、桃、佛手瓜、菜豆、芒果、人心果、罗汉果等16个科的80余种植物[8~10],对葫芦科果蔬的为害尤为严重。

该虫主要以幼虫为害,成虫将产卵管刺入果皮并深入瓤部产卵,幼虫孵化后靠取食果肉发育,受害严重的果实常常被食一空,全部腐烂,失去经济价值;受害轻的,生长不良,畸形,质量和经济价值降低。

林州市南瓜实蝇的发生与防控

林州市南瓜实蝇的发生与防控

收稿日期2013-12-181危害特点南瓜实蝇是检疫性有害生物,系国家检疫对象。

南瓜实蝇俗称“瓜蛆”,其雌成虫产卵于幼瓜内,孵化后,每瓜有几头至上百头幼虫,在幼瓜内蛀食危害,导致整瓜腐烂脱落。

该虫寄主范围广,成虫会飞,繁殖能力非常强,由于其卵和幼虫都在瓜内,喷洒触杀类农药难以奏效,防治困难[1]。

南瓜实蝇主要为害南瓜、西葫芦,对瓠子、黄瓜、番茄、茄子也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受害南瓜田,一般田块可造成20%~30%的损失,发生较重的田块损失达70%~80%,甚至绝收。

2林州市南瓜实蝇发生区域2007年在林州市石板岩乡首次发现南瓜实蝇,林州市植保站立刻对实蝇的种类、分布范围、为害瓜类展开调查。

由于是新传入害虫,在林州市缺乏天敌,到2010年,南瓜实蝇呈继续蔓延之势,共有8个乡镇发生了南瓜实蝇危害,分别为临淇、原康、合涧、桂林4个乡镇的东部山区以及城郊、石板岩、姚村、任村4个乡镇的西部山区。

这些地区气候凉爽湿润,生态环境好,适合南瓜实蝇的繁殖。

3防控措施发现南瓜实蝇后,林州市植保站立即向省站和市植保站如实汇报情况,上级部门对此非常重视,省市各级领导多次来林调研,省站检疫科下拨专项资金、安阳市植保站免费发放农药、林州市展开了一系列防控措施。

到2013年,南瓜实蝇的发生范围没有扩大,发生程度有所减轻。

现将防控措施具体介绍如下。

3.1加强南瓜实蝇监测袁监控发生动态3.1.1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

林州市植保植检站于2008年7—9月,在全市设置南瓜实蝇监测点30个。

在每个监测点悬挂内置性引诱剂的诱捕器来诱捕和观察该虫。

其中有河南省重点监测点6个。

重点监测点定期调查,对全市30个监测点15d 调查1次,并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录入、整理和研究工作。

2009年8—10月,设置定期观察的监测点6个,分布在林州市5个乡镇6个行政自然村,每4~5d 观察1次;设置不定期监测点24个,分布在林州市的其他11个乡镇24个行政村。

不定期监测点每隔几天不定期观察1次,对于瓜实蝇的发生、发展和消退进行了详细的数据记载和分析。

基于引诱剂监测的柑橘园南瓜实蝇种群动态研究

基于引诱剂监测的柑橘园南瓜实蝇种群动态研究

S t u dy o n Po p ul a t i o n Dy n a mi c s o f Ba c t r o c e r a t a u i n Ci t r u s
Or c ha r d Ba s e d o n Mo ni t o r i n g t hr o ug h At t r a c t a n t s
Yo n g s ha n c o u nt y, Yu n na n p r o v i nc e t h r o ug h t r a p pi ng b y a t t r a c t a n t s . Th e r e s u l t s i nd i c a t e d t h a t Ba c t r o c e r a t au wa s t h e a b s o l ut e l y
d i e S c h o ol o f Yo n g s ha n Co u n t y i n Yun n a n Pr o v i nc e,Yo ng s h a n 6 57 3 00,Chi n a;3. Yo ng s ha n S t a t i o n o f Fi s h e r y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Ma n —
糖 醋 酒溶 液 、 水 解 蛋 白诱 剂 、 果 瑞 特诱 剂 诱 捕 到 的 实蝇 的雌 雄 比 分 别 为 1 : 1 . 0 2 、 1 : 2 . 1 1 、 1 : 4 . 6 8 关键 词 : 柑橘 园; 南瓜 实蝇 ; 种群动 态 ; 引诱 剂 ; 监 测
中图分类号 : ¥ 4 3 6 . 6 6 1 . 2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1 ~ 8 5 8 1 ( 2 0 1 3 ) 1 2— 0 0 6 2— 0 4

南瓜实蝇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南瓜实蝇药剂防治试验研究

南瓜实蝇药剂防治试验研究摘要进行南瓜实蝇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8%乐斯本乳油2 000倍液防治效果明显,建议在生产中示范推广;2%阿维菌素水剂2 000倍液防治效果虽然一般,但它的低毒性占绝对优势,适合在蔬菜上广泛施用;80%敌敌畏乳油500倍液防治效果不错,但对其他生物不太安全建议慎用;40.7%毒死蜱乳油 1 000倍液防治效果很好,但会产生明显药害,建议使用时要掌握好用量;0.6%增效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防效不理想,建议最好不要用于防治南瓜实蝇。

关键词南瓜实蝇;药剂防治;试验南瓜实蝇属国家检疫性对象,成虫体长7~10 mm,翅展6~8 mm;体色黄褐至红褐色;头部上侧有额鬃1对、下侧额鬃2~3对;胸部被黄白茸毛,卵长约1 mm,宽约0.1 mm。

梭形,乳白色,一端稍尖,另一端圆钝;幼虫体长约10 mm,黄白色,头部小而尖,尾部大圆,俗称“蝇蛆”;蛹长约5 mm,宽约2.5 mm,椭圆形,浅黄色。

该虫繁殖力强,寄主种类多,扩散传播能力强,防治难度大[1]。

以雌蝇用产卵管刺入南瓜果皮内产卵,每孔产几粒至10多粒不等。

卵在果内孵化成幼虫,每个果实内有几头至100多头。

幼虫主要取食果瓤,破坏组织。

受害果实发黄、变软、腐烂变臭,刺伤处凝结流胶,但果实外表损坏不大,受害南瓜会大量减产,甚至绝收[2-3]。

近年来,由于瓜果的频繁调运,给此虫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007年该虫首次在林州市石板岩乡太极山发现,而后扩展到海拔400 m以上的临淇、原康、合涧、桂林4个乡镇的东部山区以及城郊、石板岩、姚村、任村4个乡镇的西部山区30多个行政村。

因这些地区气候凉爽湿润,生态环境好,为南瓜实蝇的繁衍危害创造了条件。

2009年6月15日至10月31日林州市植保站在全市范围内展开了为期4个多月的南瓜实蝇的监测、研究与药剂防治试验工作。

1 材料与方法1.1 幼虫、蛹防治试验方案进行土壤杀虫处理。

重点应放在受害严重的果树树冠下的土表层。

南瓜实蝇的形态特征、危害、寄主与其传入的风险

南瓜实蝇的形态特征、危害、寄主与其传入的风险
黄 振
( 福 州机 场 出入 境检 验检 疫局 ,福 建 福 州 3 5 0 2 0 9 )
摘要: 对检疫性害虫南瓜实蝇 的各虫态特征进行 了观察 , 编制 了南瓜实蝇与其近似种 的检索 表 , 并从 分布 、 传 播途径 、 危害 、 寄 主以及传 人风险等方面作 了阐述 , 提 出了加强检疫 与防范 的措施 , 为 南瓜 实蝇的快速 鉴定和
A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o b s e r v e d t h e mo r p 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d i f f e r e n t d e v e l o p me n t a l s t a g e s o f B a c t r o c e r a
有效 防范提供科学依 据。
关键词 :南瓜实蝇 ; 形态特 征 ; 分布 ;危害 ; 寄主 ;传人风险
中 图分 类号 : ¥ 4 0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4 2 7 6 - ( 2 0 1 7 ) 0 1 - 0 0 4 2 — 0 5
Th e Mo r ph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ha r m ,h o s t a n d i mp o r t e d r i s k o f
p r e c a u t i o n , f o r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b a s i s o f r a p i d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p r e c a u t i o n t o B .( Z )t a u .

南瓜实蝇的产卵选择性研究

南瓜实蝇的产卵选择性研究

南瓜实蝇的产卵选择性研究
南瓜实蝇的产卵选择性研究
以南瓜、西葫芦、板栗瓜、姜柄瓜、黄瓜、香瓜6种果实引诱雌虫产卵结果可知,南瓜实蝇在姜柄瓜上引诱产卵最多(294粒)、次之为板栗瓜(37.67粒)、西葫芦(26.33粒)、香瓜(16.67粒)、南瓜(14.33粒)、而在黄瓜上引诱产卵最少(10.33粒).南瓜实蝇雌虫产卵喜欢在瓜肉面产卵.雌虫产卵易受果实伤口引诱,雌虫喜欢在人为损伤的伤口上产卵.
作者:王平袁盛勇李建鹏李文伟普金霞骆弟乾 WANG Ping YUAN Sheng-yong LI Jian-peng LI Wen-wei PU Jin-xia LUO Di-qian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刊名:红河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年,卷(期): 2009 7(2) 分类号: Q969 关键词:南瓜实蝇产卵选择寄主果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班级:07级植物保护一班姓名:王秋诗学号:200741635109课程论文题目:南瓜实蝇研究概况课程名称: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南瓜实蝇研究概况学生:王秋诗(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 07级植物保护一班,学号200741635109) 摘要:南瓜实蝇为害症状以幼虫为害幼瓜。

幼虫在瓜内蛀食为害,受害瓜先局部变黄,而后全瓜腐烂变黄,造成大量落瓜,即使不腐烂,刺伤处凝结着流胶,畸形下陷,果皮硬实,瓜味苦涩,严重影响瓜的品质和产量。

雌成虫产卵于嫩瓜果内,幼虫取食瓜果造成严重腐烂脱落。

关键词:南亚实蝇防治方法生物学习性前言:本文研究南瓜实蝇( B act rocera cucurbitae) 俗称“针蜂”,幼虫称“瓜蛆”,属双翅目(Diptera) ,实蝇科( Tephriti2dae) ,果实蝇属( B act rocera) ,是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及海南、台湾等省上百种瓜果的重要害虫. 瓜实蝇成虫将卵产在瓜果果肉内,其幼虫孵化出来后直接取食瓜果果肉,最终导致受害瓜果腐烂变质. 鉴于其对多种瓜果,特别是热带、亚热带瓜果的严重危害,瓜实蝇一直被世界各国列为重要的检疫性害虫. 1年发生3~4代。

以蛹在土中越冬,少数个体来不及脱离寄主在被害果内越冬。

越冬代成虫羽化可在全天内进行,但以上午9~10时最盛,初羽化成虫较活泼,到处爬动,到处飞翔,活动取食。

发生期虫态与世代有重叠现象。

幼虫弹跳能力强,能从硬地面弹跳30~50cm高度,老熟后,从腐烂瓜内钻出弹射跳离瓜果入土化蛹。

主要分布在海拔400m以上的临淇、元康、合涧3个乡镇的东部山区以及城郊、石板岩、任村3个乡镇的西部山区。

这些地区气候凉爽湿润,生态环境很好,适合它们的生存。

南亚实蝇Bactrocera tau (Walker),属双翅目Dip tera,实蝇科Trypetidae,果实蝇属 B actrocera, 是一种食性较广的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瓜类、蔬菜以及柑橘、芒果等,其中在南瓜、丝瓜、黄瓜、苦瓜和柑橘上的危害尤为严重。

成虫吸取果实和叶片汁液,幼虫钻蛀造成烂果,致使果实无法食用[ 1~2 ]。

近年来,南亚实蝇发生日趋严重,寄主范围也有所增加。

实蝇在不同寄主间的扩散、迁移直接影响着寄主受害程度[ 3 ] 。

同时,实蝇对不同寄主的选择性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也不相同。

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昆虫在数量、空间上扩散数量动态的研究报道,如曹毅等报道了桃蚜Myzus persicae对寄主的选择性和在不同寄主上的数量变动[ 4 ] ; 庞保平等则研究了美洲斑潜蝇Liriom yzasativae对寄主选择的时间格局[ 5 ]。

陈茂等对飞虱、叶蝉及其卵寄生蜂在Bt稻区与对照区间的扩散情况作了相应报道[ 6 ]。

然而至今未见有关南亚实蝇对寄主选择性和在不同寄主上数量动态的研究报道。

本项研究通过田间小区实验,研究了南亚实蝇在南瓜、丝瓜、黄瓜和苦瓜上数量动态,以及不同寄主果实受害率,为田间利用抗性品种和作物合理布局,进而控制南亚实蝇危害提供依据。

1瓜类被害状成虫在幼瓜上产卵, 产卵处即刻分泌出胶状汁液,1-2天后凝成淡黄色或黄褐色胶状物, 其下有针眼状疤点。

冬瓜、南瓜、黄瓜等极少出现整瓜或局部腐烂, 仅在瓜外表出现产卵留下的黄褐色小疤块, 瓜外表与正常瓜无大差异, 但瓜瓤内有幼虫群聚为害。

苦瓜被产卵处2-3天后即变软发黄,手捏易开裂, 4-5天后整瓜腐烂脱落, 有时仅剩瓜柄, 天气干燥时整瓜萎缩呈浅黄色干腐状, 被害瓜瓜瓤呈豆腐渣状, 其内常聚集上百条龄期不一的幼虫由于生理原因如水分、养分供应不足等也常可引起整瓜变黄发软, 但手捏不破裂脱落, 瓜瓤为正常海绵状。

丝瓜7月之前受害瓜的外表与正常瓜无大差异, 仅在产卵处有黄色胶状物;7月下旬之后被害整瓜或下半部分腐烂, 外表常有成片的白色霉层。

苦瓜和丝瓜在幼嫩阶段和成熟阶段均可受害,而其他大型瓜成熟后则很少受害。

2.生物学习性2.1成虫2007年6月间, 从被害苦瓜和丝瓜中采集龄期一致的老熟幼虫, 置于盛有含水量在50%-60%的菜园土的大缸中, 上罩防虫网, 任其人土化蛹, 观察成虫羽化出土时间, 并将所羽化的成虫及时移至圆柱形的玻璃缸中, 上覆防虫纱网。

分为两组, 一组内置清水, 无任何食物, 放人50只初羽化的成虫另一组内置30%蜂蜜水, 同样放人50只初羽化成虫, 每组3次重复, 自成虫产卵之日起, 各组分别记载日产卵数, 每日定时将卵除去, 直至成虫全部死去沐礁铭姐雌成虫数, 统计各组平均产卵量及成虫寿命。

另外在10只大试管内各放人尸又批滩成虫,内置了皓粼映, 泌别蚀交配产卵等清况。

经人工饲养比较观察, 有无营养补充对瓜实蝇成虫产卵量及寿命影响非常明显。

补充营养组成虫平均寿命26.1一天, 平均产卵98.7粒, 清水饲喂组成虫平均寿命17.6天, 平均产卵27.9粒, 成虫寿命最短的7天, 产卵数最少的仅5粒。

每种瓜上都可被多处产卵, 苦瓜上多达20余处, 其余瓜类在10-15处。

每处产卵粒数少则1粒, 多则13粒, 一般3-7粒。

成虫羽化后5-6天开始产卵, 无营养补充的成虫产卵推迟1-2天。

补充营养的成虫产卵期为3周左右, 最多的一日可产23粒卵, 最少的仅1粒无营养补充的成虫有时连续2-3天不产卵。

不经交配的雌成虫虽可产卵, 但卵不能孵化。

成虫产卵主要产在各种瓜的中下部, 卵的深度在瓜表皮下1-3mm处。

苦瓜腐烂后仍能被产卵。

成虫出土羽化主要在上午, 晴天7:00-9:00, 阴天7:00-11:00。

久晴下雨之后出土羽化最多。

阴天的下午偶有成虫出土羽化。

成虫羽化出土后, 先在地表停留数分钟, 然后爬至树荫或瓜叶下, 开始取食, 成虫飞翔力不强, 飞飞停停, 主要在瓜叶片、果实上爬行。

略具趋光性, 但畏强光, 趋酸甜腐败味, 喜取食成熟腐烂的瓜果及花蜜。

早晚活动最盛,中午高温时藏匿于浓密的瓜叶背面及潮湿阴凉的杂草或花卉丛中。

成虫羽化后最早第3天开始交尾, 一般4-6天才大量交尾, 可多次交尾, 交尾时间以清晨和傍晚最多, 阴天时也在日间进行[ 7 ]。

2.2幼虫2008年7月从受害瓜中采集老熟幼虫, 分别置于含水量为30%、40%、50%、60%和70%的土壤中, 均以玻璃缸盛之, 置于室内。

每种含水量中各放人幼虫50头, 3次重复, 待其全部化蛹后, 调查平均化蛹率。

按同样设置, 在如上不同含水量的土壤中, 依次置人50只蛹, 各3次重复, 但在玻璃缸上罩纱网防逃。

待全部羽化完毕后检查不同含水量土壤中的平均羽化率。

由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蛹比幼虫较耐干燥, 二者均以土壤含水量在50%-60%较为适宜。

幼虫老熟后, 从被害瓜中弹跳至地面后, 疾速爬行至合适地点, 头垂直向下, 体驱不停摆动,1分内便能人土若遇地面干旱板结或大块土团时, 很快弹跳开, 另寻合适人土处。

老熟幼虫的弹跳距离垂直达5-10cm, 水平可达15-25cm。

化蛹地点主要在地表下1.5-3.0处。

1-2龄幼虫蠕动爬行, 无弹跳能力。

幼虫月之前在土中化蛹, 8-9月的高温干燥阶段约有25%-35%的幼虫在被害瓜中化蛹, 9月后又多在土中化蛹。

幼虫孵化后即向内蛀食, 在苦瓜上1天内就可达瓜瓤而在冬瓜、南瓜等大型皮厚的瓜上3-4天到达瓜瓤[ 8 ]。

幼虫均在瓜瓤中取食, 不在瓜皮上。

由于产卵时间不一, 所以瓜瓤中群聚的幼虫龄期不一。

3发生规律2007年10月以诱集方法田间采集成虫, 同时将老熟幼虫集约人土获取大量蛹。

在瓜田附近林下灌木丛中放置养虫笼, 其内放杂草、落叶及瓜蔓等,然后每笼放人成虫100只, 共设5笼, 观察成虫越冬期间活动取食情况及冬后出蛰时间。

在瓜地中将蛹随机浅埋于1-3cm土中, 罩上防虫笼, 每处100只蛹, 亦设处, 冬后观察成虫羽化时间及羽化率。

2008年6-7月间人工饲养成虫任其产卵, 观察瓜实蝇各虫态历期。

据人工饲养及田间观察, 瓜实蝇在湖南省永州地区一年发生4-5代。

成虫产卵期长, 田间世代重叠。

在人工设置的成虫越冬处, 冬日温暖天气成虫仍可取食活动。

早春气温回升早的年份, 成虫4月上旬开始出蛰活动, 一般年份4月中、下旬。

观察点的蛹在4月中旬开始羽化, 4月底大量羽化。

据试验观察, 永州地区成虫也能越冬, 但主要以蛹在土壤中越冬。

每年4月下旬-5月上旬, 成虫先迁至温室大棚和地膜覆盖的瓜类上或苗圃花卉上取食花蜜,并产卵为害幼果, 5月底-6月初迁至瓜地为害, 直至秋末冬初。

老熟幼虫10月底人土化蛹越冬。

6-8月瓜类受害最重。

9-10月其他瓜类衰老枯萎后,主要在丝瓜和苦瓜上为害。

6-7月各虫态的历期为成虫22-30天;卵5-8天;蛹8-11天;幼虫8-16天。

2007年的试验观察表明[9 ], 瓜受害轻重还与周边环境有密切关系。

瓜田周围为其他瓜菜园、果园及苗圃花卉地, 由于蜜源植物丰富, 成虫产卵量大, 往往较周围为稻田及非蜜源植物区的瓜地受害严重。

4防治措施4.1植物检疫严格检疫程序,严禁从疫区调运南瓜等有虫种苗,控制人为导致虫害传播蔓延。

对从疫区输入的寄主类果实和葫芦科、茄科的植株,必须进行严格的检验,发现其被害果等虫情时,用药剂熏蒸或湿热等方法进行灭虫处理。

重点疫区可放置性引诱剂的诱捕器进行监测。

4.2农业防治严禁在南瓜实蝇发生的园边或棚下种植瓜类作物,减少中间寄主。

及时捡拾虫果,不可随地乱扔,应采用水浸、深埋、焚烧等方法集中处理。

如瓜已腐烂脱落,则应在落瓜附近土面喷药,防止蛹羽化。

冬季应全面翻耕土壤,以利消灭越冬虫源。

结合瓜田管理, 适时中耕翻土, 可将土中蛹翻至地面被天敌食之、失水枯萎或移动化蛹位置使之不适而不能羽化。

7-9月高温干旱季节结合瓜地灌溉淹水1-2天, 不仅可使大量蛹窒息死亡, 同时也能淹死相当一部分刚人土的老熟幼虫[10 ]。

由于幼虫为害的特殊性, 防治时不能直接将药液喷至瓜上, 可将受害瓜及地上残败瓜集中、深埋、水浸、焚烧及糊泥堆区。

4.3生物防治人工大量繁殖经过放射性钴60照射的雄虫,释放这些经过处理的不孕雄虫,这种雄虫保持有与雌蝇交尾的兴趣,但交配产生的卵不会孵化,使田间实蝇一代代减少。

4.4药剂防治对瓜实蝇的防治, 应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结合栽培管理进行深水灭蛹, 中耕使蛹移位, 收集被害瓜集中处理及糖醋液诱杀成虫等。

在防治中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 或选用阿维菌素、苦辣素等生物源农药及高效低毒易分解的拟除虫菊醋类农药, 并且应以叶面喷雾为主。

用腐烂瓜果加糖醋液并放人适量的敌百虫置于瓜棚下或成虫活动处诱杀成虫。

成虫盛发期, 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与20%速灭杀丁(氰戊菊醋)乳油3000-3500倍混合溶液, 加人糖醋液(药液量3%)喷洒叶面, 对成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