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据四川的政权无法统一天下的部分原因

合集下载

同样是以巴蜀作为粮仓,为什么蜀汉没能像秦国那样完成统一?

同样是以巴蜀作为粮仓,为什么蜀汉没能像秦国那样完成统一?

同样是以巴蜀作为粮仓,为什么蜀汉没能像秦国那样完成统一?巴蜀之地在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了,历史上战国时期秦国和三国时期蜀国,都是以巴蜀之地作为粮仓,然而两个国家的命运却并不相同,秦国最终战胜其他国家,统一了全国,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而蜀国却并没有能够做到秦国那样,最终不仅没有统一天下,反而还灭了国,成了三国时期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为何蜀国没能够像秦国那样完成统一呢?点击加载图片1、在没有征服巴蜀之前,秦国是怎样的现状?北有义渠(匈奴),西有巴蜀,东有山东六国。

虽然秦国在经历了商鞅变法以后,国势大振,但四周依然危机四伏,义渠直到秦昭襄王时代,在宣太后的配合下才彻底灭亡。

这从侧面证明,夺取巴蜀之地对秦国的强大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在秦惠文王时代准备攻打蜀国时可以得到体现:今王地小民贫,故臣原先从事於易。

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

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

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史记·张仪列传》地小民贫是秦国彼时面临的现状,那么拿下巴蜀之地以后呢?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蜀既属秦,秦以益彊,富厚,轻诸侯——《史记·张仪列传》同样以巴蜀为粮仓,为何秦国变得富强,而蜀国却越来越弱小呢?夺取巴蜀之后,秦国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疆域,而且还得到巴蜀之地的大量人口,肥沃的土地,秦国实力大增,甚至产生轻视诸侯的心理,由此可见巴蜀之地对于推动秦国发展的重要作用。

回到刚才的问题,那么为何秦国可以借助巴蜀之地壮大自己,刘备的蜀国为何就不行了呢?两方面原因:政治和地理;点击加载图片2、地理原因先说地理,首先必须要认识到一点,那就是秦国在地理上据有优势,而且之于蜀国来说还相当之大,因为秦国不仅占据有巴蜀,还有关中。

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天府之国都被秦国收入囊中了。

秦国延伸到东边的疆域一直到崤山为之,以崤山为界,西边都是秦国的领土,东边则是六国,以崤山为界,所以把东面的六国称之为山东六国,它附近有一座著名的关隘就是函谷关,是秦国设立在东边最大的一座关隘。

蜀汉为什么没能统一全国

蜀汉为什么没能统一全国

蜀汉为什么没能统一全国?公元208年,在南阳隆中的草庐内,诸葛亮帮刘备做出了一个长远的政治规划,其中说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也就是说,汉高祖刘邦就是在蜀中韬光养晦,发家称帝的。

而四百多年后同样在益州建立的蜀汉政权为什么没能统一全国呢?首先,蜀汉的经济实力最弱。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蜀国是三国之中领土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

益州的开发程度本来就不如中原,刘备又和刘璋进行了持续三年的战争,致使益州百姓“饥膏草野”。

而且在刘备进驻成都后,“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土”,使原本充裕的府库为之一空,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破坏。

刘备永安托孤时,交给诸葛亮的是一个危机四伏、经济凋敝、民心不安、社会动荡的国家。

虽然诸葛亮后来修养生息,大力恢复经济,但是仍改变不了蜀国积贫积弱的局面。

何况刘备死后,诸葛亮和姜维又连年进行北伐战争(胜少败多),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打仗就要烧钱,现在美国每天空袭利比亚都要花费数亿美元,更何况三国时候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缓慢,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

第二,蜀国居民混杂,人心不齐。

益州在三国时期,经历过刘焉(含刘璋)、刘备的统治。

刘焉任蜀守时,从中原带来了一部分士族,这股势力被称作“东州集团”。

东州集团统治蜀地,自然要压榨剥削当地的土著居民。

刘焉刚入蜀,为了稳定统治,就屠杀了当地的土著首领,因此他们和土著居民的矛盾是相当大的。

赤壁之战后,刘备看中了蜀地,当他打败刘焉的儿子刘璋后,也从荆州带来了一部分人,称之为“荆州集团”。

因此刘备入蜀后,蜀国的居民就被分成了三层:第一层也就是最上层自然就是刘备的荆州集团,他们占据统治地位。

第二层是刘璋旧部,也就是东州集团。

第三层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他们在蜀民中占据大多数,但要受前两者的剥削,承担很重的赋税、兵役。

不管是刘备、诸葛亮还是后期执政的蒋琬、费祎,都曾很多次地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要不断地处理三者矛盾。

李严是刘备入蜀时“接管”的东州集团中的一员大将。

令人惋惜:此战一败,中国大统一推迟了近200年!

令人惋惜:此战一败,中国大统一推迟了近200年!

令人惋惜:此战一败,中国大统一推迟了近200年!一场稳赢的战争,重重偶然因素叠加,加上两次重大失误,转眼间变成了惨败。

这次我们从东晋时期十六国大乱世之“苻坚创业”开始说起。

在十六国政权中,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皇帝个人权力的扩张,与军功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

这些政权的建立,都是依靠部族内部军功贵族的武力实现的。

起初是军事封建制,由宗室成员集体分享权力,但当皇帝希望打破这种集团权力体系实现独裁的时候,矛盾就产生了。

为了压制宗室军功贵族,皇帝一般都会构建自己的官僚系统,另组权力决策层。

苻坚整顿前秦朝局,走的也是这条路。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引入职业经理人,对创业股东进行夺权。

王猛(325—375)正是苻坚理想中的那个职业经理人。

两人初次见面,就一见如故,苻坚说自己像是刘备遇到了诸葛亮。

而王猛此后辅佐苻坚长达18年,君臣关系如鱼得水,在历史上也确实只有刘备与诸葛亮可与他俩媲美。

举这么一个例子:前秦特进(官职名,地位类似于三公)樊世为前秦建国立过大功,他曾当着众人对王猛说,我们都是跟着先帝打江山过来的,凭什么我种地而你来收获?王猛不是省油的灯,当场怼了一句,何止让你种地,我还要让你当屠夫,宰杀牛羊,然后我来吃肉呢。

樊世气得要命,放下狠话,我一定要把你的人头挂到长安城门上,不然我就不是人。

王猛立马将此话转告苻坚。

苻坚盛怒:“必须杀此老氐,然后百僚可整。

”不久,在一次会议上,王猛与樊世又发生口角。

樊世欲打王猛,被人劝阻后大骂不止。

苻坚直接命人把樊世杀了。

自此,“公卿以下,无不惮(王)猛焉”。

在苻坚的支持下,王猛一连诛杀了20多个贵戚豪强,统治秩序大为改观。

连苻坚都感叹说:“吾今始知天下之有法也,天子之为尊也。

”在苻坚和王猛的一顿操作之下,前秦可以说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370年,攻破邺城,俘虏了前燕君臣;371年,攻灭氐族杨氏建立的仇池国;373年,攻占成都,拿下四川;376年,攻灭前凉和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国,基本统一了长江以北地区;382年,前秦大将吕光远征西域……至此,前秦的疆域达到极盛,“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

割据蜀地的政权为何不能统一全国?因为矛盾太多了

割据蜀地的政权为何不能统一全国?因为矛盾太多了

割据蜀地的政权为何不能统一全国?因为矛盾太多了如果把古代中国当成一个棋盘,各大地理区域映衬于棋盘之上,则关中、河北、蜀地和江东是棋盘的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就是四边,中原夹在中间。

论重要程度,中原为最,四角次之,四边又次之。

中原四通八达,却也四面皆敌,容易挨打,往往是其他地区入主中原,继而夺得天下。

四边各自处于两角之间,常成为两角互争或征战中原的跳板。

四角中,关中、河北和江东都有政权一统天下,唯独蜀地没有,个中缘由,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地势:山川险固,天府之国蜀地西部紧靠青藏高原;北部有大巴山与汉中相连,汉中以北有秦岭横亘;东部有巫山分布;南部与云贵高原相接,四面都是崇山峻岭,围成一个封闭的盆地。

盆地内部却是肥沃的平原,适宜农业生产,平原上又多盐井,简直就是天赐宝地。

自战国时期,来自中原的先进技术就传入蜀地,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后,蜀地的发展一日千里。

在秦汉时期就是名闻天下的富商云集之地,将曾经关中平原头上的“天府之国”这顶帽子戴到了自己头上。

到唐朝时更出现了数一数二的大城市,扬一益二著称于世。

打仗烧的就是钱,为何蜀地没能出现大一统政权呢?这还得提蜀地的地形,盆地的优势在于防御,在没有空军的年代,山就是最好的阵地,防守方只要守好几个险要关口,就能安享太平,进攻方却要用人命来填,如果实力相差不大,根本打不下来。

可蜀道难,不仅是进来难,出去也难,盆地地形极大地限制了蜀地对外交流的能力,尤其西部和南部是地狱级地势,几乎没有交流,只有北部和东部有路可走。

这种情况下,一旦外部管控力下降,蜀地分分钟自立,从两汉之际的成家政权到明末的大西政权,无一不是如此。

可在占据蜀地后,这些政权要么根本不向外拓展,要么打了一下不可得就退了回来,最终走上覆灭道路。

民风:偏于安逸,不愿离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蜀地的盆地地形也使得生活在蜀地的人们养成了一种不愿外出的心态,一方面出去很难,另一方面蜀地物产富饶,留下来就可以很好地生活,出去了反而很难保障。

三国演义中西蜀为何没能统一中国 转载

三国演义中西蜀为何没能统一中国  转载

西蜀为何没能一统天下——再读《三国演义》有感东汉末年,诸侯纷起,群雄割据,经过不断的战争、吞并,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格局初步形成。

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天时。

孙权倚长江之险而虎踞江东,占据地利。

刘备因其汉室宗亲的身份得到百姓的拥护,占据人和。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又有得人心者得天下之说。

刘备霸荆襄九郡,踞天府之国,文有智冠天下的诸葛孔明,武有威震华夏的五虎上将,又深得百姓拥护。

这样看来,西蜀理应统一天下,然而西蜀不但没有统一天下,反而是魏蜀吴三国中,最先灭亡的一个,这究竟是为何呢?据我看来,西蜀未能一统天下的原因主要有三:第一,荆州失陷。

荆州,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益州与吴魏之间的天然屏障。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指出,刘备只有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实行连吴抗曹的对外政策,才能使西蜀与孙曹三分天下,进而统一天下。

连吴抗曹一直是西蜀对外关系中的主要内容,然而,关羽骄傲自满,刚愎自用,与东吴的矛盾不断升级,终于“大意失荆州”,自己败走麦城。

关羽违背了诸葛亮东连孙吴,北拒曹操的战略设想,丢失了益州倚为门户的荆州,打乱了西蜀的战略部署,使西蜀处于被动之境。

可以说,在镇守荆州,处理与东吴关系这件事上,关羽严重失误。

荆州失陷,不仅使西蜀丢失领土,丧失门户,也成为刘备伐吴的主要原因。

第二,夷陵之败。

夷陵之战是最终奠定三足鼎立格局的关键一战,夷陵之战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刘备的决策失误。

在得知荆州失陷,关羽身亡之后,刘备不顾百官劝阻,愤然倾全国之兵攻吴,欲为关羽报仇。

这样做违背了西蜀连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彻底破坏了孙刘联盟,这是感情决策。

出征东吴而不听谋臣之劝,导致夷陵之败,这是意气决策。

刘备连续的决策失误导致夷陵之战的惨败,使西蜀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实为西蜀从主动走向被动,从鼎盛走向衰弱的主要原因。

刘备作为一个最高领导人,作为一个决策者,在考虑国家大事时没有从客观、冷静、慎重的理性立场出发,没有以大局为重,使自己的决策受到了桃园结义情感的左右。

【doc】宋初对四川的统一战争:原因与意义

【doc】宋初对四川的统一战争:原因与意义

宋初对四川的统一战争:原因与意义文化纵横谈来褶j;2四川的统一战争:魇因与意■孟贤军北宋建立之初,所有仅中原之地,太祖十余年之间,渐次扫灭诸僭伪之国,结束五代十国之纷争局面.平蜀之役为大规模统一战争之初始,其间许多问题,初为宋人所轻忽,致平蜀之役,竟生反复.此役对宋初统一战争影响甚远,现对其中几个具体问题略谈浅见.一,关于"灭蜀之易"及其原因《续资治通鉴长编》引《宋朝大事记》谓平蜀之事,"自发京师至昶降,不过六十六日,何其易也."前后不过两月余,自古灭国之事.未有如斯之速者.宋军皆仅于初入蜀时遭蜀军之抵抗,其后蜀军则一路溃散,或降或走,靡能相抗.仅六十余日,两路大军相次人成都,蜀亡.蜀之亡国之速,宋人虽知之,然究其原因却并无实考.以宋人观之.不过太祖神武,诸将用命.王全斌,刘光义诸将,虽属久经战阵.较之后蜀之骄师懦将,自不可比,然究其亡国根本.则在后蜀国力衰败.无力以抗上国致之也.后蜀自孟昶即位以来,政治上,君臣昏聩,腐败不堪,骄奢淫佚,横征暴敛,大失人心.孟昶之荒淫,连宋太祖亦知之.平蜀之后,太祖尝言:"朕顷闻孟昶君臣溺于声乐……"其后收伪蜀法物,史称"孟昶服用奢僭,至于溺器亦装以七宝."其宠用之王昭远,贪财喜功.结党乱政,十有余年,所引用者,皆阿谀奉承,不学无术的无能之辈.且赋税繁重,民不堪命.由此人心大失,臣民皆盼统一.后蜀大臣对本国政权的离心倾向日强,宰相李吴曾言对孟昶说:"臣观宋氏启运,不类汉,周,天厌乱久矣,一统海内,其在此乎."甚而于建隆元年宋太祖即位之时,蜀国之三泉县令竟以贺表弛贺太祖即位,此实前所未有之怪事,揆之今日无异背国媚敌之举.蜀龙游令田淳亦常言:"吾观僭伪改厅堂为宫殿,改紫绶为黄服,改前驱为警跸,改僚佐为卿相,改妻妾为妃后.何如常称成都尹.乃无灭族之祸乎."此亦对本国政权合理存在提出的质疑之举.人心所失,无若兹甚.军事上,将帅无能.军纪废弛.且贪功自大.王昭远主持军政十余年,所用之人.如赵崇韬,则掌禁军而"素不习兵",韩保正镇兴元则畏敌如虎.临战皆自撤边关之兵,遇敌则退,望风溃散,此辈大员,曾无丝豪激战之举也.加以天时人事,民心所向,皆望一统,三泉县令之表,龙游县令之言,偏方之民,实欲归于王化.故能王师所过.有征无战.然灭蜀之易与,正致乱之厉阶.致孟昶献俘之仪未举.两川大乱之势已萌.二,关于平蜀后之"蜀兵爆乱"三月中.赴京蜀兵至绵州,因据属县以叛.而战斗结果竟是"贼众大溃,斩首万余级,拥人江水溺死者亦万计."据此,则初战所失.亦不啻两万余人,蜀兵之战斗力之差,亦可想见.绵州之役不克,师雄乃引军攻彭州,此役,重创官军,都监战死,刺史身中八创.单骑奔成都.师雄遂引军人据彭州,成都附近十县,皆起兵响应,遂至声势大振,师雄亦自号兴蜀大王,开府置僚属.署节度使二十余人,粗立建国规模.师雄引军至新繁, 与刘光义,曹彬战,大败,为宋军生擒万余人.师雄乃退屯郫,王全斌,王仁瞻又率兵破之,师雄复走灌1:3,于屡败之余,兵锋稍衄,徒党散保州县,时六月也.未几,有虎捷指挥使吕翰叛于嘉州,《长编》言其起兵之由,为"怨其帅不礼",观其势,当为后蜀之降将.受辱新朝之上司,愤而起兵.吕氏一起,则又有横冲指挥使吴瑰,虎捷水军校孙进等复起而应之,杀知州,战棹都监等宋官,与师雄部刘泽合兵,众至五万,其势复振.逐普州刺史刘楚信,杀通判刘沂.宋均州刺史曹翰会王仁瞻等围吕翰于嘉州.吕不敌,弃城出走,是夜,吕翰率众围城,约以三鼓进攻, 为曹翰侦之.以计沮之,蜀兵不集,至旦,为宋军追破,死者万计.吕翰乃引余众走保雅州.八月,西川兵马都监康延泽出任普州刺史,王全斌仅以兵百人给之,延泽一路招集叛亡,得千余人,连破蜀兵,十二月间,师雄病死于金堂,余众推谢行本, 罗七君为帅,据铜山,复与官军抗,康延泽引军克铜山,行本, 七君等或死或擒,余众四散,王全斌复分兵招抚之,蜀兵之乱遂平定.'三,蜀兵大乱之影响宋初灭国者八.惟蜀有此反复.起事之后,全师雄便自号兴蜀大王.并无迎还孟昶之诉求,可见起事绝非为复国.故从兹以往.无再有国灭而乱起之事.兵兴之初,尝诏所破郡县倾府库以赏战士,国家所取惟土疆耳.致使全斌等贪纵不法,纵部下掠民资财,虽盗贼四起,而将士骄恣如故,军纪大坏之余, 民众怨之如仇.将帅贪暴骄横之习,仍有五季遗风.太祖初亦非无安民之诏,然王全斌等日夜欢饮,已不顾此.若全斌等谨尊此等诏旨,则两川断不至涂炭.然全斌辈皆染五代军阀旧习,攻战有余而廉谨不足,致蜀初平即乱,太祖于是亦知灭国之易,安抚之难.故此后,太祖致力于振刷风纪, 于大役之后.三令五申安抚之旨,黜贪暴之将,擢清节之帅.太祖如此处理,无非使诸将知攻战之功不如安民之劳,贬责王全斌等之制词日:"贪残无厌,杀戮非罪,稽于偃革,职尔玩兵.尚念前劳,特从宽贷,止停旄钺,犹委藩宣.我非无恩,尔当自省."开宝末年,太祖亦亲对全斌言其意,日:"朕以江左未平,虑征南诸将不尊纪律,故抑卿数年,为朕立法.今已克金陵,还卿节钺."故其后诸国之灭,皆无反复.则统一四川,不但积累实力.亦增加统一战争中之具体经验,故其意义重大,端的在此参考文献:【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脱脱.百纳本二十五史宋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作者简介:孟贤军(1982一)男,重庆永川人,四川省江油中学教师.)一24—。

诸葛亮为何没能统一中国

诸葛亮为何没能统一中国

葛亮 文韬 武略 , 外交上 把东 吴稳 定 了 , 北方 也挡 住 了 , 内也 发展 了 , 国
并且通 过南征 击灭 了南 方 的叛 乱 , 少数 民族也 臣服 了。但 是这段 时 间
其 l f
文岫 萃
维普资讯
魏 国和东吴 也发展 了 , 这就 使得统 一天下 更难 了。 另外 还有 些 因素 ( 比如刘 禅 的无 能 ) 也使得 当时蜀 国要 统一 天下 基 本上是 不 可能 了。我 们纵 观历 史 , 能统 一天 下 的主要 有两 种情 况 ,
西JI情 况也差 不 多 , l, 刘备 没有 采用 手下 人 的计谋 , 人之 仁 , 果 一 妇 结
个 和诸 葛亮 齐名 的副 军师 战死 了 , 了不少兵 , 死 也浪 费了很 多时间 。 当
刘备 占有 西J 和荆州 时 , l I 已经用 了很多 时间 , 时另两 个 对手也 发 展 这 了, 经过 多年 的经营 , 两 国的人 民对兴 复汉朝 已经 没兴趣 了 , 这 老百 姓
有 了饭 吃 , 才不 管他 是不 是汉朝 当权 呢 , 以说这 就失 去 了统一 天下 可
的政 治 基 础 。
刘备 给诸葛 亮统 一天 下计划 的 另一个 毁 灭性破 坏 是 , 羽死 后 , 关
刘 备 自己东 征 , 结果 失 败而 回 , 给诸 葛 亮 留下 的烂 摊 子 是这 样 的 : 蜀 国的精兵 已经不 多 了 , 部环境 是 两个 国家 虎视着 , 国南 部少 数 民 外 蜀 族扰乱 , 南方几 个郡还 叛乱 了 ; 内部是人 心慌乱 , 刘禅这 个什 么都 不会 的人 当 了皇帝 。 这种情 况别说一 统天下 , 能保住 本 国就很 难 了 , 幸好诸
第一: 因为关 羽 。据 诸 葛亮 出山前 的 “ 中对 ” 隆 中所 计划 , 要刘 备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

试析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形成的原因内容摘要:1916-1928年间,中国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这一现象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时期演绎到顶峰,长达十几年的军阀混战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异常混乱。

在辛亥革命后形成的北洋军阀集团在袁世凯死后分化,他们依靠手中所掌握的军队以及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大力培植个人势力,拥兵自重,占据不同地区,就此中国形成了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的权威不复存在。

而割据军阀为了扩大个人势力,彼此之间进行战争,造成军阀混战的局面,从原先的中央集权到现在的军阀割据,在清末以来的民族危机下,中国政局发生剧烈变化,军阀割据局面便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产物。

而这一时期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除了受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的影响外,还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有关联,而当时的思想界的自治思潮对这一局面的形成也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军阀割据、危机、帝国主义中国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入侵而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及当时存在的地方社会政治思潮以及运动密切相关。

第一: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一、中国地理的分割性中国国土辽阔,同时地形复杂多样,北部为辽阔的平原,西部为崇山峻岭,南部是高山丛林,中间被江河湖泊以及山地分割,而这种复杂的地形使中国分割成各个相对独立的地方统治区域,当中央权力衰微之际,这些相对独立的地方区域便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而先天的地理优势又为这些割据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而在近代,同样的地理优势被利用,成为军阀割据形成的先天性条件。

近代军阀割据势力在地理优势方面运用的最好的莫过于四川。

四川全省几乎全被高山包围,与外界的交流较为困难,辛亥革命爆发之后,四川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实行自治。

在袁世凯统治时期,熊克武掌握着四川的军政大权,在护国运动之初,四川便宣布自知,护法运动时宣布不承认北京政府的合法性。

1918年,熊克武以四川靖国总司令之名派军驻防各地,同时收取赋税,就此掌控四川的军政大权,而下面的各防区也依据地理优势形成“小王国”里的割据势力,此后的刘湘、刘存厚等在四川盘踞多年,所依托的就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孔凡义在书中说道“四川省的独立性在传统社会中成为反集权主义的潜流,在军阀政治时代则成为在地方军阀割据的天然屏障”①。

中国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分裂原因

中国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分裂原因

中国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分裂原因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指的是公元220年至280年间的混乱时期,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与统治。

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导致中国分裂成三个独立的政权呢?本文将以此为主题进行探讨。

一、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三国时期的分裂源于东汉末年政治的混乱。

朝廷权力逐渐集中在各个权臣之手,特别是董卓的出现,彻底动摇了东汉政权的稳定。

当时的皇帝少年无知,董卓借机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政权,破坏了国家的政治平衡。

二、宦官干政加剧了政治危机东汉末年,宦官势力日益强大。

他们通过收买皇帝、干预政务等手段,干涉朝政,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些宦官往往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加剧了政治危机,导致了政权的动荡。

三、赤壁之战决定了三国格局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最为有名的一次战役,也是决定三国格局的关键。

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了吴国的曹操,使得三国形成了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为随后的分裂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差异导致政治矛盾除了政治因素外,三国时期的分裂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地理与文化差异。

魏国位于中原地区,以汉族文化为主;蜀国位于西南地区,有独特的巴蜀文化;而吴国则位于江东地区,接触海外文化影响较多。

这些差异在政治上产生了矛盾和难以调和的问题。

五、统治者的野心与争斗三国时期的统治者们都怀有征服他人的野心,争夺天下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

刘备率领蜀国力图重振汉室,孙权则希望统一江南;曹操则以统一天下为己任。

他们的争斗导致了三国政权的长期分裂,丧失了统一国家的机会。

六、统治者的政治能力不足三国时期的统治者中,曹操是最有政治才能和军事能力的一位,但他因欲望过大,疏忽了赏罚分明,导致内部政治局势动荡不安,为吴蜀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而刘备则犹豫不决,没有能够坚定地推动统一进程。

统治者的政治能力不足加剧了三国政权的分裂。

综上所述,中国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与分裂原因多方面相互作用。

董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宦官的干政以及统治者的野心与政治能力不足等因素,都导致了中国东汉政权的瓦解和分裂成三个独立的政权。

建立在四川的政权,为何总是被灭,无法入主中原?

建立在四川的政权,为何总是被灭,无法入主中原?

建立在四川的政权,为何总是被灭,无法入主中原?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既然要合,那肯定只有一个能笑到最后,便如刘邦打败项羽而建汉;司马氏削平东吴三家归晋;隋末大乱,李渊登基;唐末五代,由宋一统;朱元璋逐蒙元而成近三百年之基业。

在这些过程中,有个地方的政权,在历史中总能留下很多话题,最后却总是被灭。

那就是四川,也即蜀地。

为何会如此?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说。

蜀地政权,有统一天下的志向吗?蜀地政权,有统一天下的能力吗?一、汉末公孙述王莽灭汉建新朝,公孙述被任命为导江卒正,也就是蜀郡太守。

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四月(25年),他于蜀地称帝,建国号为成家。

公孙述有想过统一天下吗?大臣荆邯根据当时蜀地以外战争渐平,刘秀军队有意西取之形势,建议,“宜及天下之望未绝,豪杰尚可招诱,急以此时发国内精兵,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

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

如此,海内震摇,冀有大利”。

意思是如今天下,到底谁是真命天子还不知道呢,各方豪杰,正在可左可右之时,不如我们精兵尽出,与之一争高低,必能有所成就!公孙述在召集群臣讨论之后,觉得可以一试,因而“欲悉发北军屯士及山东客兵,使延岑、田戎分出两道,与汉中诸将合兵并势”,出川争雄。

但,“蜀人及其弟光以为不宜空国千里之外,决成败于一举,固争之”。

从中可见,不但他弟弟公孙光,就是蜀地的普通人也不愿把儿子们送上战场。

最后,公孙述之豪气渐收,终被汉将吴汉所灭,公孙家“尽诛”,全被杀了。

二、东晋十六国时期成汉的李雄他是氐族人,306年在蜀地称帝,在位近三十年。

他对逐鹿中原有想法吗?只要看看下面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他问领有秦地的张骏的使臣张淳,“贵主英名盖世,土险兵强,何不自称帝一方”?张淳说,“寡君以乃祖世济忠良,未能雪天下之耻,解众人之倒悬”,现在心急如焚,饭都吃不下,听得琅邪王司马睿“中兴江东”,将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大业,我们有什么资格当皇帝咯!听完此话,“雄有惭色”,十分羞愧,说,“我乃祖乃父亦是晋臣,往与六郡避难此地,为同盟所推,遂有今日。

蜀汉的衰落政权内部的腐败与分裂

蜀汉的衰落政权内部的腐败与分裂

蜀汉的衰落政权内部的腐败与分裂蜀汉的衰落:政权内部的腐败与分裂蜀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之一,它曾经在刘备的领导下建立起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政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蜀汉开始陷入内部腐败和分裂的漩涡,最终导致了政权的衰落和覆灭。

一、政权内部的腐败1. 官员贪污腐败在蜀汉政权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官员贪污腐败问题。

这些贪官污吏以权谋私,滥用职权,进行私人搜刮,严重侵害了人民的利益。

他们通过受贿、挪用公款等手段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不仅严重损害了政府形象,也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巨大浪费。

2. 官员品德败坏除了贪污腐败问题,蜀汉政权内部还存在着官员品德败坏的情况。

一些高级官员不思进取,骄纵奢靡,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完全忽视了自己作为政府官员的职责和道义。

这样的官员无法有效地管理和治理国家,进一步加剧了政权的腐败和衰退。

二、政权内部的分裂1. 内部权力斗争的激化蜀汉政权内部的分裂主要源于内部权力斗争的激化。

一些权臣为了争夺更大的权力和地位,不择手段地进行明争暗斗,从而导致了政权内部的分裂。

这种内部的争斗极大地影响了政府的正常运转,政策的推行变得困难,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和效果都大打折扣。

2. 地方势力的崛起除了内部权力斗争,蜀汉政权还面临着地方势力的崛起。

在一些地方官员的操控下,政权失去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地方豪强和武装势力趁机壮大,对政府的统治构成了威胁。

这种分裂和割据的情况导致了政权的无法有效地统一治理国家,最终加速了政权的衰落。

三、政权衰落的因素分析综合以上分析,蜀汉政权的衰落主要源于政权内部的腐败和分裂。

官员贪污腐败破坏了政府形象和国家财政,同时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地方势力的崛起削弱了政府的统治能力。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最终将政权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结论蜀汉的衰落是一个多因素复杂作用的结果。

政权内部的腐败和分裂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我们需要从根源上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反腐败能力;同时,要推动内部权力平衡,避免权臣的操控和地方势力的崛起。

“天府之国”的陨落——全面解析蜀汉覆灭的深层原因

“天府之国”的陨落——全面解析蜀汉覆灭的深层原因

〃天府之国〃的陨落——全面解析蜀汉覆灭的深层原因画少年历史观2019-09-30 19:11:27公元263年,邓艾率领数千精锐偷渡阴平,绕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历经重重险阻进入蜀汉腹地。

而这宛如'‘天神下凡〃般的操作,仿佛令蜀国上下吓破了胆,江油守将马邈开城投降,诸葛瞻帅数倍兵力迎战竟被击败,导禅未做抵抗即出城投降。

至此,坐拥“天府之国〃延续43年的蜀汉最终宣告覆灭。

我们不禁会问:曾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引得天下震动的 那个蜀汉去哪了 ?坐拥〃天府之国〃占据地利之势,最终的结局为何是被邓艾的 一只偏军所灭亡?蜀汉以这样近乎悲壮的形式走向覆灭,其中的缘由也确实值得 我们深入思考。

而其最终灭亡的结局也绝非偶然,而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政治、 军事、经济等各方面,发展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下面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全面 解析蜀汉灭亡的深层原因。

灭亡前夕的蜀汉,只是拖着羸弱的身躯在勉强行走 赤城常安美”主力仔*巴中) 嬉2零班索wa豆弟@少年历史现 要雄和倒N灭蜀之战形势图发生在公元263年的魏蜀之战,决定了蜀汉走向灭亡的最终结局。

这样的败局,我们要先从蜀汉自身来找寻答案。

一、从国家实力来说,蜀汉先天羸弱的实力相对于魏吴两国来说,实在是太过于弱小。

汉末时期,天下共分十三州,曹魏占据幽、冀、兖、青、豫、凉、司、并、徐九州,孙吴占据扬、笄I」、交三州,而蜀汉仅占据一个益州,其中曹不仅占据地盘最大,并且还是当时经济最富庶北方地区。

魏蜀吴三国势力图这样巨大的差距同样也体现在人口上,蜀汉人口最多时仅有28万户,约96万人。

曹魏在曹丕统治时期,拥有66万户约450万人。

蜀汉过少的人口加上狭小的地域环境,使其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因此后来不论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姜维〃九伐中原〃,虽说在战场上胜多败少,但受限于自身的交通不便,以及曹魏强大实力的背景下,蜀汉北伐的努力,最终只是白白耗费仅有的国力罢了。

天下未乱蜀先乱 天下已治蜀未治

天下未乱蜀先乱 天下已治蜀未治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
古语有云: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

这句话,最早见于明末清初人欧阳直公的《蜀警录》,而更早的渊源则可追溯到《北周书》上蜀人“贪乱乐祸”的说法。

听起来似乎有点贬义,如果加上下一句就更让人确信无疑了,那便是“天下先治蜀后治”。

似乎巴蜀从来就是一个不安分的地方,先乱后治的传统延续了上千年,甚至更早,春秋以前。

这很四川地区的政治、军事、地理有很大关系,因此得出了“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的结论。

这主要是四川的地形原因,我们都知道它处于一个盆地,四面环山,与其他地方沟通联系不方便。

在古代一般中央政府对蜀地的军事控制能力不是很强,所以那边军事力量比较薄弱,一旦天下大乱,经常是蜀地先发生叛乱接着才会影响到其他地,所以就叫天下未乱蜀先乱。

而一般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一般也是先治理,中原以及江南一块比较富庶地区,才会再去统一蜀地。

像清朝统一中国也是最后才进军四川的,解放战争四川解放的也是比较晚的,所以才有天下已治蜀后治,主要原因是因为蜀地的地形是易守难攻,所以比如三国时期,刘备才能守蜀地以三分天下有其一,可是算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蜀汉当然不仅仅和地形有关。

从经济上来看,盆地面积高达十六万平方千米,其中宜于农耕的川西平原即有两万多平方公里,向来被称为“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因此,蜀地具备了易守难攻和粮草充足的军事和经济优势。

解放四川当统一王朝瓦解之时,蜀地足以独立于天下逐鹿的中原
之地,独树一帜,虽无力进取,亦足以自保。

而天下将定之时,蜀地又因僻处西南,无关大局,往往最后才被纳入版图之地。

历史趣谈议论蜀汉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失荆州和夷陵之战

历史趣谈议论蜀汉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 失荆州和夷陵之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议论蜀汉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导语: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刘璋担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刘备的兵马抵御曹操。

于是刘备让诸葛亮和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于是孔明总守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刘璋担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刘备的兵马抵御曹操。

于是刘备让诸葛亮和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于是孔明总守荆州,关羽拒襄阳要路,当青泥隘口;张飞领四郡巡江,赵云屯江陵,镇**。

玄德令黄忠为前部,魏延为后军,玄德自与刘封、关平在中军,庞统为军师,马步兵五万起程西行。

临行前,忽廖化引一军来降。

玄德便教廖化辅佐云长,以拒曹操。

这一年冬月,刘璋迎刘备入蜀,刘备和刘璋称兄道弟,非常亲热。

庞统、法正再三向刘备建议在酒席上杀掉刘璋,夺取西川。

可刘备怎么也不忍心下手。

不久传来消息,曹操出兵南征,要报赤壁之仇。

刘备大惊,准备夺取西川,作为以后立足的根基。

谁知,刘璋察觉了刘备的意图,命令各关口严加把守,以拒刘备,还在落凤坡射死了刘备的军师----庞统。

情况突变,刘备即刻派关平前往荆州,请诸葛亮速速进川。

诸葛亮便让关羽来守荆州。

随后,诸葛亮命张飞领兵一万,从大路杀向西川的巴郡。

关羽大意失荆州讲到关羽大意失荆州(公元216年),好像有一句歇后语“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这好像是关羽大意了,荆州才会失掉。

难道真是因为关羽太大意了,所以才会使荆州的三郡(南郡、武陵、零陵)落入东吴之手吗?导致他最后败走麦城,死于东吴之手。

荆州十分重要,它北拒汉陔,历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占据天时地利,对蜀吴两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关羽的一时大意,不仅使他失了这样一块宝生活常识分享。

同样以巴蜀为基地为何刘邦实现统一而刘备不能

同样以巴蜀为基地为何刘邦实现统一而刘备不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同样以巴蜀为基地为何刘邦实现统一而刘备不能导语:在中国历史中,有一个情况很让人费解。

以四川地区为基地统一全国者只有刘邦一人。

在此之后,虽然先后很多政权在四川地区建立,但是这些政权在中国历史中,有一个情况很让人费解。

以四川地区为基地统一全国者只有刘邦一人。

在此之后,虽然先后很多政权在四川地区建立,但是这些政权全部都是地方割据政权。

刘备政权的失败最让人感到可惜,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下,很多人都希望刘备政权能够实现国家的再次统一。

但是文学作品与真实的历史具有很大的差距,从各个方面来说,刘备都不具备向刘邦那样统一天下的可能。

一、首先是地缘问题和对手的能力问题刘邦能够利用四川地区统一全国在于他自己的幸运。

项羽在咸阳重新分封诸王以后,刘邦被封为汉王,他的封地就在今天的四川地区。

此时的天下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诸侯王们割据一方。

刘邦恰恰利用了这一点,迅速入关,占领了关中地区。

在此之后的刘邦坐拥关中、巴蜀两块宝地,拥有了与项羽正面对抗的实力。

由于当时大一统的思想尚未形成,项羽在火烧了咸阳之后,回到了自己的老家。

从这一点上充分说明了项羽的本质,这个人是军事上的天才,但在政治战略上却是一个低能儿。

由于当时诸侯众多,刘邦联合了众多诸侯的势力,最终联合打败了项羽。

在刘邦称帝以后,他又把这些诸侯王一个个的收拾掉。

刘备的命就苦的多了,刘备起家比较晚。

刘备确立自己在四川地区统治时,天下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已经十分明显,刘备再也没有那种利用默认两可的关系搞偷袭的机会。

当时之外的政权只有两个,一个曹魏、一个东吴。

那种各个诸侯并立的时代已经成生活常识分享。

略论三川地区各割据政权的历史共通性

略论三川地区各割据政权的历史共通性

略论三川地区各割据政权的历史共通性作者:田勇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4年第5期田勇(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摘要:三川地区是历代割据政权通常选择的场所之一,在各个割据政权对三川地区的统治中只要其政治中心在巴蜀,则都没有能够走出在局促一隅的割据之后被兼并的命运,因为它们都有着惊人相似的共通性。

关键词:三川地区割据政权历史共通性0 引言古代中国,天下之乱,三川必有割据。

到目前为止,历史学界对这一问题还没有一篇文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认识,本文就将这一问题从已有历史资料上进行略加论述,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赐教。

1 秦国之前的割据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三川地区最早的政权是保持着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遗风的巴国与蜀国,此外还有汉中地区的庸国。

“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蜀国是“(帝嚳)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地称天府”。

而巴国“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土植五榖,牲具六畜”。

而庸国“东接南郡,南接于巴,西接武都,北接秦川,厥壤沃美,赋贡所出,略侔三蜀”。

可见三川地区是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以至三代之时就已经比较发达了。

但是,不论是巴国还是蜀国还是庸国都还不能算是割据政权,因为它是由远古社会走向文明时代的一种古老地域文明模式,其存在是相对于刚刚过去的部落时代的一种进步,此前没有任何人也没有任何政权统一过全国。

割据是相对于统一而言的,是建立在原有的统一政权分裂基础上的不服从甚至对抗中央的地方政治实体或者在一个王朝的灭亡后该王朝的非继承性的政权。

巴国与蜀国、庸国最后都没有能够统一中国而是在连年的战乱中最终被秦国灭掉了。

2 秦国之后的割据秦始皇一统天下,二世而亡。

刘邦起于市井,在楚汉战争中“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四十一县”,最后在楚汉战争中获胜而“继承”秦始皇大一统的地域。

王莽篡汉立新,由于其“窃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

蜀道难于上青天,为何五代时期的四川割据政权灭亡这么迅速?

蜀道难于上青天,为何五代时期的四川割据政权灭亡这么迅速?

蜀道难于上青天,为何五代时期的四川割据政权灭亡这么迅速?五代十国时期,在今天的四川地区出现过两个短命的小王朝:存在三十五年的前蜀;经历了四十年的后蜀。

荒唐的是,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天险庇佑下,后唐出兵七十天而灭前蜀,北宋出兵六十六天而灭后蜀,所费时间相差无几,仿佛是巧合一般。

个中缘由,着实值得玩味。

蜀道乃天险宋代的张唐英在《蜀梼杌》里说,“观自古奸雄窃据成都者,皆因中国多故,而闭关恃险以苟偷一时之安”。

这句话里的“闭关恃险”讲的很有道理。

两个蜀国立国,所“恃”者就是蜀地天险。

巴蜀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在盆地外围的每个方向,都是崇山峻岭。

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里就说,四川“自昔称险塞焉”。

当然,唐代诗人李白所说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更加道出了蜀地与中原道路的艰险。

蜀道上栈道林立,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之说,在此栈道上行军危险万分,三国末年,魏将钟会以十八万军队伐蜀。

钟会“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

许仪是曹魏名将“虎痴”许褚的儿子,许仪乃名将之后,因治道失误,仍旧丢了性命。

姑且不论钟会是否别有用心,斩杀许仪足见蜀道交通的重要性与危险性。

四川盆地外有崇山峻岭以为天险,内则有“天府之土”足以立国。

李冰兴建了著名的都江堰工程,灌溉良田千里,从此四川盆地便被称为“天府”。

《汉书·地理志》也称赞巴、蜀、广汉等地“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

”另外四川地多盐井,获利丰饶。

所以到了诸葛亮做隆中对策之时,四川盆地所在的益州已经被认为是“天府之土”,“民殷国富”了。

前天有不足五代时期的王建据有巴蜀之后,在十国之中,率先称帝。

但这个前蜀政权,与日后孟知祥建立的后蜀政权一样,都有一个“前天不足”的问题。

前蜀与其他政权问题来自统治者的出身。

无论王建,还是孟知祥都不是巴蜀的本地人。

王建本许州舞阳人(今属河南),任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刺史,以兼并西川帅陈敬宣而据蜀;后蜀政权为孟知祥所建,孟知祥本邢州人(今属河北),后唐灭前蜀后,孟知祥为四川节度使,后来孟知祥兼并东川帅董璋而据蜀。

四川在古代共建立过多少个政权?然而却无一统一天下

四川在古代共建立过多少个政权?然而却无一统一天下

四川在古代共建立过多少个政权?然而却无一统一天下四川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为何总是无法统一天下?今天来为您说说。

要了解川军的能征善战,还要了解四川这个“特殊”的地方“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了,证诸历史,非为无因。

辛亥革命的先声,即为四川保路运动,此先天下而乱;两汉之间、五代十国、明末清初等历代王朝统一过程中,四川也均是押后平定的地区,此后天下而治。

从秦朝开始,四川共爆发地方官员或武将、农民起义数百次,建立14次政权,地形成为四川形成割据的主因。

元朝统治者对四川用了一招“锁喉”,将四川的咽喉要道汉中划给了陕西,没有了汉中的四川像被卡住了脖子,即使形成割据政权也难以扩张。

那么,为什么四川如此特殊?四川在距今3.5万年至4万年前的晚期智人——“资阳人”开始出现文明,并形成了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古蜀文明。

秦王朝统治四川后,四川逐渐融入中原文化并成为中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川在中国古史传说里占有重要地位。

据中国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各种文献记载,约在公元前30世纪,华夏始祖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为妻,蜀山氏女生子高阳,便是名扬中华、迹遍海内的帝颛顼。

造成历史轮番割据的原因除了彪悍的民风之外,便是川地的富庶。

天下的粮仓绝对不是闹着玩的,养个百万兵甲,自给自足根本不成问题。

四川的地理环境属于盆地,北面依托于秦岭,东面依托于长江三峡,完完全全的是天然屏障保护着四川。

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只要天下大乱之时割据一方守住两个咽喉要道之后,就没有办法打入四川腹地之内。

要知道,古时候可没有飞机导弹。

历史上割据巴蜀,主要都哪些政权?除了刘邦占据川蜀平三秦与项羽对峙后面夺取天下,好像每当战乱时刻很多人喜欢割据四川,比如西汉末年公孙述,三国时期的刘备,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孟知祥,元末明玉珍建立的大夏,明末张献忠建立的大西政权,民国时期的刘文辉等。

西周建立后,在川西平原分封了蜀国,在川东丘陵分封了巴国。

战国时期,楚国渗透进入川东,蜀国蚕食、压制巴国,强盛一时。

秦国得巴蜀之地得天下,为什么蜀国就没有统一天下?

秦国得巴蜀之地得天下,为什么蜀国就没有统一天下?

秦国得巴蜀之地得天下,为什么蜀国就没有统一天下?
巴蜀不是龙兴之地,依靠巴蜀争夺天下基本不可能,只有关中之地才是龙兴之地,占领关中才是关键。

巴蜀是富饶之地,尤其是在李冰父子治理都江堰之后,四川就成为了天府之国,是粮食的大后方。

而蜀道难,难以上青天,这是巴蜀之地必须要克服的问题。

若将巴蜀作为根据地就必须解决交通问题,不然大规模出兵效率会比较低,而且容易给敌方准备时间,起不到奇袭的效果,最后就会在持久战中失败。

这也是蜀汉不能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纵观中国历史上除了汉高祖是从汉中反攻,其它占据四川的人基本都是没有什么大的做为,比如蜀汉、后蜀和张献忠等等。

因为刘邦从汉中反攻,所以有人说邦就是依靠汉中起家,却忽视了刘邦在汉中只是过渡,在韩信暗度陈仓之后,汉军很快平定关中,而后的楚汉相争中,刘邦真正的后方是关中,巴蜀之地只是他粮草的来源之地。

关中之地自秦朝建设以来,东面的函谷关就是门户,进可攻退可
守,在东西战争中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当秦朝攻占巴蜀的时候,他早已在关中经营多年,此时的秦朝只是取得了一个粮仓,而从战略地位而言,关中才是他的龙兴之地。

蜀汉从建立之初就有夺取关中的谋划,但是这一点一直没有实现,而不能占据关中,四川之地就不具备做为后方的基础,所以秦朝能得到天下,而蜀汉最后被灭。

有关中国古代军事论文

有关中国古代军事论文

有关中国古代军事论文中国古代军事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国古代军事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中国古代军事论文范文一: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格局?从军事地理的角度看,中国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

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东南和四川是其四角,山西、山东、湖北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

中国的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

大体上分布在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上。

这里所说的起决定性作用,主要是指在历代战争中,上述九大地域的重要性往往关系到天下的统一与分裂、关系到一朝一代的兴与衰,或者,在中原政权与塞外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中关系到中原政权的存与亡。

古人贯讲“山川都会”。

一般说来,在那些既有山地险要可以凭恃,又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的地方容易形成战略要地。

几列东西向的山河与几列南北向的山河纵横交错,将中国腹地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

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大体上呈东北----西南向分布。

其中,第二级阶梯东部边缘地带的一系列山脉----北起燕山,循太行山南下,经嵩山山脉、方城册,接桐柏山、大洪山,再转向鄂西、湘西山脉而接云贵高原----为中国的东、西部之间的一个重要分界线。

南北之间也分出几个层次,其主要的分界线则为长江、黄河、淮河及秦巴山地,此外,中条山、大别山也赶到了补充作用。

这几列纵横交错的山河将中国腹地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这些地理单元的腹地一般都有一定的空间容量,外围有险要的山脉或者江河为之险阻;有大大小小的江河周流内外,既是这些地域内部流通的运输线,又将不同的区域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乃是区域之间战略关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

山脉和江河的战略意义各相同。

山脉的意义重在阻隔,而贵在有孔道可以通行;河流的意义重在流通,而贵在有据点可以扼守。

一般说来,山地的断层地带或者江河源流穿切山岭所形成的河谷低地便于作为穿越山地的交通孔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割据四川的政权无法统一天下的部分原因如果把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地理比喻成一副棋局,关中、河北、东南、巴蜀可以看作棋局的四角。

而这四角都是战略要地,然而有各有其特点:关中地区山河环绕,函谷关、武关、散关、萧关分别控制通往东方、东南、巴蜀、陇右的门户,有四塞之固,加之以关中沃野千里,退可以闭关自守,进可以向东攻取中原。

最为强盛的几大统一王朝,西汉、隋唐均建都于关中。

河北的北部有阴山山脉作为屏障,处于农牧过渡带,境内便是华北平原,一马平川,易攻难守,当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时,河北又是其必经之路,并且该地民风彪悍,精于骑射。

元、清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建都于此。

东南地区,有长江和淮河天险的保护,易于防守,从西晋末年晋室贵族南渡之后,在此定都的大部分都是偏安南方的朝代。

虽然从隋唐开始成为中国的财赋重地,经济实力首屈一指,但在中国古代,除了明朝,从来就没有能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

至于四川,它是四角中最为闭塞的地区,地形远远比关中地区封闭,位置也较为偏远,再向西南方已被认为是蛮夷所居化外之地。

在此建都的割据政权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非但没有统一过全国,而且势力范围基本上仅局限与四川盆地。

而朝代更替,中原陷于战乱之时,四川几乎都会出现割据政权。

秦朝统一之后,建立于四川的政权有:两汉之际,公孙述的成家政权(25~36);东汉末年,四川先是被刘焉、刘璋父子所割据,后又被刘备建立的蜀汉占领(221~263);西晋末年,关中战乱,流民涌入四川,李特、李雄父子发动流民起义,建立十六国中最早的成汉政权(304~347);东晋末年,四川发生叛乱,焦纵被推举为首领,自称成都王(405~413);五代时期,四川又先后被王建的前蜀(907~925)和孟知祥建立的后蜀(934~965)割据;元末红巾军起义时,徐寿辉的部将明玉珍占领巴蜀,建立夏政权(1362~1371),明末张献忠政权等。

以上政权,自始自终仅是四川的地方性政权,没有较大的领土扩张。

论起原因,应首先分析其地形地势,而巴蜀地区的首要特点就是是封闭。

古代,从四川盆地通往外界仅有两条通道,向东经过重庆,可以顺流而下,沿长江抵达荆襄地区,往北越过大巴山和秦岭可以抵达关中。

具体分析,长江一线,以奉节扼守其咽喉,瞿塘关立于此处,两岸即大巴山的延伸带和巫山组成的长江三峡,在两岸组成屏障,即使成功占领荆襄,如果意图北上逐鹿中原,还必须翻越大别山和桐柏山组成的屏障。

从北线来看,四川盆地与关中有秦岭和大巴山两重屏障,这之间狭小的汉中谷地即是作为巴蜀和关中两地政权间的缓冲地带,又是双方所必争的前进基地。

在三国时期,蜀汉和曹魏在汉中就进行了长期的争夺。

成都与汉中之间,仅有金牛道和米仓道联通,另外成都与陇右之间,又以剑阁扼守要冲。

自古以来,如果四川的割据政权成功翻越秦岭,进入关中地区,那就很有可能与北方政权的骑兵部队在平原地区作战,而缺乏优良的马匹是所有立足于南方的政权的一个劣势,这样的交战必定是艰难的。

此外,从四川境内的地理条件看,四川盆地内主要是由长江及其支流冲刷而成的冲级平原,河流众多,土壤肥沃,并且气候温和,降水充足,自然条件非常优越,适于农耕。

战国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之后,更成为著名的天府之国,长期以来,是人口的集中区。

早在秦国灭楚和占领南越期间,巴蜀就成为了最主要的后勤补给基地。

巴蜀位于疆域的边缘,又与政治中心隔绝,历来不是争霸的战略要地。

历次大分裂时期,四川的割据政权大多注重保境安民,四川也成为全国比较富裕的地区。

在唐朝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时期,皇室两次奔蜀,将其作为避难地。

即使到了近现代,抗日战争时期,四川也成为过国家复兴基地和陪都所在地。

四川封闭地形使割据政权无外地侵入之患,发达的经济给了他们闭关称霸的资本,这两大优势同时也是四川政权向外扩展的一大阻碍。

地形上的层峦叠嶂,进入关中须翻越大巴山和秦岭,从关中到中原又有崤函之险。

地形上对内对外的双重阻隔,既不利于从外界攻入盆地,也不利用从盆地内向外扩张。

关于地理环境对政治军事的影响,古代对此的态度是“在德不在险”,“德”可以被理解为积极进取的政治态度和军事策略。

四川的地形不利于与外界交往,但对四川割据政权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统治者的心态。

在此定都的政权容易形成一种“盆地心态”,自恃地势险要,物产富足,而丧失危机意识,沉溺于物质享受,仅仅满足与偏安一隅,缺乏图谋天下的野心,结果无一例外是坐等盆地外的政权将其灭亡。

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险要。

西汉末年,导江卒正公孙述割据蜀地,迷信“登涂高”的谶纬,自立为帝,建都成都。

但他却“不能因隙立功,以会时变,方乃坐饰边幅,以高深自安”,天下未定,就“出入法驾,銮旗旄骑,陈置陛戟,然后撵出房闼。

”妄自尊大,仅满足于偏霸。

当刘秀统一全国之际,成汉政权也不可避免地灭亡了。

东汉末年,刘备割据益州,自立为汉中王。

诸葛亮主政后,以兴复汉室为号召,试图北伐中原,既是尽可能摆脱偏霸的局面,也是以攻为守,掌握战略主动权,否则以两国间巨大的国力差距,蜀汉必将更快地灭忙。

当后期,因刘禅昏庸,姜维避祸到沓中屯田,放弃对战略主动权的争夺后,蜀汉便处于被动。

五代时前蜀王建,在历代四川的割据政权中领土面积最大,除了四川盆地,还占有汉中、陇东等关中外围高地,后蜀基本继承了前蜀的疆域,两国的立国达四十九年,是四川割据政权中立国时间最长的。

四川封闭的地形和经济给了政权割据的天然屏障和物质基础,使其易于割据、乐于割据。

包括四川在内,中国古代的大部分南方政权还有个共同特点:即政权都属于乔迁或客籍政权,与当地势力矛盾重重,在内耗中消磨国力。

如东吴政权中,最为典型如东晋,侨姓士族和江左士族共同组成了政权,但江左士族作为支柱,有恒产者有恒心,在当地有着相当稳固的基业,对北伐毫无兴趣。

受到本土势力的牵制,又耽于东南的物质享受,北伐的意志被逐渐地消磨掉,最终未能收复故土。

就四川而言,割据政权的建立者除了东晋焦纵是四川本地人外,其余都属于客籍。

譬如,公孙述是扶风茂陵人,在他的主要追随者中,延岑是南阳人,最初起兵关中,又拥兵关西,先依附南郡秦丰,后归公孙述;田戎是汝南人,最初起兵夷陵,也是先附秦丰,后归公孙述。

他最重要的谋士是扶风平陵人。

公孙述部下还有许多是拥众数万的关中豪强,来自川外的流民也是成家政权军队的主要成分。

掌权的客籍集团和地方势力的矛盾也是牵制公孙述向外扩展的重要原因。

东汉末,江夏竟陵人刘焉以九卿之尊出任益州牧。

入川之际,关中、关东数万户难民流入益州,刘焉选其精壮,号为“东州兵”。

从名称上便可知道这支军队的性质。

流民武装常常被作为客籍政权的武力支柱,这些流民流离失所,身处异乡,为了自保,内部的凝聚力非常强大,同时纪律涣散,为非作歹,与当地人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

对于政权来说,如何处理好主客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流民与当地人的关系,是关乎政权的稳固的。

刘焉入川后,“欲威刑以自尊大,乃佗以他事,杀州中豪强十余人。

”于是,激起反抗,刘焉统治时期,益州发生犍为太守任岐和校尉贾龙发动的叛乱。

到了刘璋统治时期,矛盾更为激化,“东州人侵暴为民患,不能禁制,”于是,“旧士颇有离怨。

”此间又有中郎将赵韪“因人情不辑,乃阴结州中大姓,还共击璋,蜀郡、广汉、犍为皆反应。

”此次叛乱声势巨大,东州兵害怕被杀尽,为刘璋死战,才击破叛军。

但此时刘璋政权已摇摇欲坠,在刘备入蜀时,四川士人的代表樵周、张松力主投降,也反映了四川的土著势力试图改变政权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

而后入主益州的刘备集团,成员的构成更为复杂,刘备是河北涿郡人,主要谋士诸葛亮属于荆州士人集团,此外还吸纳了追随刘璋入川的士人和四川的本土派。

蜀汉政权虽然在权力分配上比较注重协调,但还是产生了很多消极影响。

当年主张投降刘备的樵周,当邓艾的军队逼近成都时也主张投降曹魏,由此可见外来政权与本土势力间隔阂之深。

除了公孙述和刘备两个四川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政权之外,其余几个政权的建立者:李特李雄是氐族人,王建是河南舞阳人,孟知祥是河北邢州人,而焦纵政权的建立,也是由于四川发生了反晋大起义,本土势力第一次走上前台,建立政权,但不出数年就被镇压下去,这是四川本土势力主政四川的唯一一次。

很大程度上,四川割据政权的盆地意识也是受四川当地民风的影响。

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形的保护,四川富庶之地。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四川“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柔弱偏隘。

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讽,贵慕权势。

”《隋书》地理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其人聪慧轻急,貌多蕞陋,颇慕文学,时有斐然多溺于逸乐,少从宦之士,或至嗜年白首,不离乡邑。

人多工巧,绫锦雕镂之妙,待侔于上国。

贫家不务储蓄,富家专于趋利。

其处家室,则女勤作业,而士多自闲,聚会宴饮,尤足意钱之戏。

小儿薄于情礼,父子帅多异居。

其边野富人,多规固山泽,以财物雄役夷、獠,故轻为奸藏,权倾州县。

此亦其旧俗乎。

”以上反映出古代四川本土人士不热心于政治,注重实利,追求享乐、安逸的生活。

四川本土势力的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如此,他们缺乏开拓、扩张的意识,对政权向外拓展的举动都持反对态度。

外来政权最终也是被这种风气所同化,闭关自守起来。

所有,四川割据政权的局限性产生于四川地区的封闭地形和发达的经济,以及由此产生的缺乏扩张精神的民风。

虽然这些政权没能成为统一政权,但它们保守的政策反而使四川免受兵戈之苦,使四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成为中国最稳定富饶的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