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方案)

合集下载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

24
瓷器
青白磁水注
青影观音坐像
. 缠枝牡丹纹梅瓶25
领先世界的造船业




船 罗盘针
.
26
3.南方商业的繁荣 宋朝商业繁荣的表现?
①城市居民区、商业区之间的界线消除, 店铺集中的地方出现了繁华的商业街区.
②商业的繁荣带来了许多新事物。如纸 币、商标、广告。
③城镇的发展:商业城市最大的是东京 和临安,苏州、泉州等中等城市迅速发展。 在城市周围和农村的交通要道附近,出现 大量贸易集市,并逐渐发展成为城镇。
.
41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 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 济建设有何启示?
1.要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2.要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3.要重视科技进步。
4.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
.
42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似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忆江南》
.
43
经济重心南移给我们发展 经济提供了哪些启示?
随着商业的繁荣,商品交 易便于的贸扩易大会的,子金往、属来关货。子币北(越宋南来时宋越期) 不, 在流成通都的纸地纸币.区币使出“用现交范了子围可”更代。广替。铁钱29
宋代“济南刘家

功夫针铺”的商标,

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

早的一枚商标。上方

标明店铺的字号,中
针 铺 商
间会有店铺的标志, 商标的下部写有:

“收买上等钢条,造
功夫细针,不误宅院
使用,转卖兴贩,别
有家饶,请记白”。
.
30
从我们现代生活的需要来看,纸币、商标、 广告的出现各有什么意义?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教学设计
三、课堂实践
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各组汇报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四、巩固拓展
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现代经济发展中是否存在类似的经济重心南移现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点评、指导。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史料分析、历史地图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b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迁移和政治因素等;
c.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a.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本节课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b.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分享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提高历史素养。
五、作业布置
3.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思辨能力和实证分析能力。
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多媒体展示南方地区的历史地图、图片及相关史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引导探究: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例如,提问:“为什么经济重心会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特点?”等。
a.请简要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b.请分析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

七年级历史 知识点总结(1-2)单元

七年级历史 知识点总结(1-2)单元

第1课《统一国家的重建》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检测方法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领悟评价反应隋朝的重建统一1、隋朝重新统一的条件:南北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口头检测2、隋朝的建立与统一:581年,杨坚建立。

589年,统一全国。

√选择、填空3、开通大运河:目的: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便利江南粮食、布帛的北运。

√√材料题选择题“三点”:中心洛阳,北至涿郡,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识图题作用:(积极)沟通南北交通,促进了运河沿线经济和商业城镇的发展,巩固统一。

(消极)当时征发劳役过重过急。

√√√材料题隋亡唐建立4、隋炀帝的暴政:营建洛阳、开凿运河、三游江都、三次远征高丽。

√√√口头提问5、隋的灭亡:时间:618年√口头提问根本原因:隋的暴政√选择题6、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选择题隋唐政治新格局7、隋唐政治新制度一: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选择题8、隋唐政治新制度二:科举制概念: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选择题设立:隋朝完善:唐朝废除:清朝末年√√选择题作用:①科举取士不重家世门第,为大批庶族人才的参政广开门路。

②用人之权收归中央,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③官员任用的开放与高度流动,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④促进了教育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材料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检测方法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领悟评价反应唐太宗即位前的李世民:身经百战,屡建奇功√口头提问李世民在位时的政绩(措施):重视农业、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对外开放交流√√√材料题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选择、材料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的措施√√材料题概念:唐太宗在位20余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廉,社会安定√√填空、选择评价:是中国历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

经济重心南移教学设计(共6篇)第1篇: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2、知道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标志,分析了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由于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加之南方自然条件较好,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获得长足发展,中国古代经济重心从此转移到江南地区。

本课内容分三目,第一目“南方农业的发展”,着重讲述了农业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第二目“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丝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发展;第三目“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兴盛和纸币的出现。

三、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经济方面的内容,对古代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便于教师开展本课的教学活动。

但本课有一些抽象的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因此,教师应提供相关的图文资料,并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学习本课。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五、教学方法1、采用了热点问题导入的方式,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大家带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2、在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时,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对比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到论丛史出。

3、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学习,教师要把握好时间,采用形象生动的叙述和刺激视觉的图片,使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

商业的发展用材料分析法步步深入,使学生理解深刻。

4、用列表格的方法进行小结,知识梳理会更加清晰。

六、教学过程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人民币的图片。

导语: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大家天天见、天天用,可以说非常熟悉。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概念。

使学生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定义。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背景和原因。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对我国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概念和背景。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看法。

第二章:经济发展概述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使学生理解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

2.2 教学内容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指标。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重心南移的原因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心南移的原因。

使学生理解各种原因对重心南移的影响。

培养学生对重心南移现象的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区域发展政策的调整。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重心南移的原因。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原因对重心南移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重心南移现象的看法。

第四章:重心南移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心南移的影响。

使学生理解各种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思考能力。

4.2 教学内容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

资源配置的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重心南移的影响。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各种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的看法。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讨论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的关系。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德宏州民族初级中学七年级下中华书局版历史学科教学设计(1课时)学科长:邵相所审核意见:签名时间:备课组长:邵相所主备人:杨本有备课组成员:杨本有、邵相所、康万龙授课教师:杨本有、邵相所、康万龙授课时间:年月日第节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一、内容及其分析(一)内容:1.“苏湖熟,天下足”2.南方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兴盛(二)分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我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

这一变化对以后各朝代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经济重心南移,二是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三是商业繁荣和海外贸易兴盛。

第一子目简单介绍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教师应补充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我国劳动人民的三次南迁。

重点必须让学生识记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宋朝时。

第二第三子目可以合并为一个部分,都属于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加、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农田水利的发展、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等。

手工业的发展包括煤的开采,铁、铜等金属冶炼业的发展,陶瓷制造业的发展。

商业繁荣表现为城镇的兴起、“交子”的出现和海外贸易的兴盛。

重点必须让学生学会列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培养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目标及其分析:(一)目标:1.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 指导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高识图能力。

(二)分析:1.通过阅读、思考、总结、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 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向青少年期过渡阶段。

从心理特点上表现出追求独立,有强烈的好奇心;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初中历史下册 第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初中历史下册 第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 ⑴材料中的“苏湖”“故都”分别指今天的哪儿?
• ⑵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史实?这种局面形成于何时?
• 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2020/12/3
26
携手共进,齐创精品工程
Thank You
世界触手可及
• D、南宋时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C、元朝
2020/12/3
25
• 5、北宋时期纸币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A、铸造钱币的金属紧缺
B、商业活动频繁
•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造纸技术成熟
• 6、阅读下列材料
•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谚语
• “朝廷故都时,实仰东南赋。”——南宋诗人陆游
• 请回答:
2020/12/3
8
表现:
1、品种增多,引进占城稻。 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4、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 5、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
2、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3、水稻
2020/12/3
9
二、手工业的发展 纺 织 业:
制 瓷 业:
造 船 业:
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棉纺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
江浙的丝绸产量高
2020/12/3
22
第三阶段是唐代中期至北宋末年靖康 之变,出现了北方人口第二次大规模南迁 的运动,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显出超 过北方的强劲势头,南北均势开始打破, 形成南方超越北方的局面。
第四阶段是从靖康之变至绍兴和议期间,北方人民第三次大规模持续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 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带来了条件和机遇,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市舶司
2020/12/3
思考题1 14
2020/12/3
返回
15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 人教新课标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 人教新课标
• 两种观点各有其合理之处,但都过于片面,没有全 面反映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南方经济发展带来 的影响应结合历史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而辩证的分 析,才能得出客观而正确的结论。
品读鉴赏 深度探究: 一.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1、南方战乱少,中原人南迁带来先 进的生产技术和劳 动力。
2、自然环境好,适宜农业发展。 3、社会环境安定,统治者也重视
院。
汝窑莲花温碗
江西景德镇盛产瓷器,向有“瓷都”“假 玉器”之称。人们常以“声如馨、白如玉、 薄如纸、明如镜”的形容来赞誉其精美。
景德镇白瓷
3.造船业
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蜀锦质量最好“号为冠天下”。 1、丝织业
江浙产量最高,为朝廷采用。
手 棉织业:南宋时期 海南岛 东南沿海


北宋出现瓷都景德镇
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你认为如 何解决?
交子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中国北宋初年发行于成都
• 动动脑
想一想,并与前后左右的同学交 流一下:人们为什么要发明纸币? 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 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发展?
• 随着宋代商业活动发展,金属货币因沉重 不便携带,因此人民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纸
币。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
课堂练习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
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A )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田面积扩大
2.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
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C )
A.定窑
B.钧窑
C.景德镇 D.哥窑
课堂练习
3.宋代丝织品“号为天下冠”的是(A ) A.四川 B.江浙 C.广州 D.长沙

2023初中历史复习教案七篇

2023初中历史复习教案七篇

2023初中历史复习教案七篇2023初中历史复习教案七篇初中历史复习教案都有哪些?历史,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原理。

想让自己变聪明,想让自己变聪明,就得努力学习历史。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3初中历史复习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2023初中历史复习教案篇1[课标内容]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一、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2、概况二、农工商业的发展1、宋代农业的发展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3、宋代商业的繁荣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内习题,教师辅导。

宋元经济重心南移表现教案

宋元经济重心南移表现教案

宋元经济重心南移表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表现。

2. 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2.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3. 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于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了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包括人口南迁、政治环境稳定、自然环境优越等因素。

然后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讲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观点。

4. 案例分析:选取宋元时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如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创新、商业贸易的繁荣等,进行分析和讲解。

5.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4篇

2024年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4篇

2024年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4篇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

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出示《耕获图》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

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初一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新人教版

初一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件新人教版


•秧 马
•你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吗?
• •学手 工艺 •出资做个机户
•1 如纺何织,有业市场吗?
•丝织业 【两浙】
•棉纺织业【海南岛,松江地区

“号为冠天下”的蜀地丝织品
•南宋棉 毯
•蝴蝶山茶花
•莲塘乳鸭图
•妇女使用棉纺车织布 •(宋·王居正《纺车图》局部)

•宋蜀锦
•宋壮锦
• •学手 工艺 •南宋·缂丝翠羽秋荷
粮食供应其它地区,所以从宋
代以后就流行有“苏湖熟,天
下足”,“苏湖熟、天下足”
的民谚。

•南宋“圩田”(太湖流域地区

•梯 •田
• •回家 •务2.使农用的工具
•耕作类:
•灌溉类: 车
犁、耙 、锄 、镰 翻车 、 龙骨水
•秧马
•翻车复原图(曹魏时马钧发明)
•曲辕犁使用示意图

•翻 车
•牛转翻车



北宋的战船
• •学手 工艺

•楼船战船(复原模型 )

•罗盘针
•阅读卡 • 1974年,泉州 后渚港古码头遗址发
现一艘南宋海船,残
长24.2米,残宽9.15
米。分13个水密仓
•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 •外出 •1.交经易商场所调查
•重要商业城市
•东京(开封)
•临安(杭州) •泉州 •边界榷场
动力;
——人力资源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自然因素
•*南方统治者重视修海塘堤坝
•(导入框:钱鏐射潮的故事)
•今日太湖圩田(也叫围田)
•“(闽王)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 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与民休息。三十年间 ,一境晏然。” •——《旧五代史》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新人教版
③ 句: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现象,它促进了江南地区的繁荣发展,并对我国古代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历史课上,我给学生们讲解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这一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讲授、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在讲授环节,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在案例研究环节,我让学生们分析史料,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引导学生就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们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通常比较感兴趣,因此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引用历史人物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中,可以通过引导他们分析史料和图表来提高这些能力。他们的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喜欢通过听讲学习,有的喜欢通过实践和探索学习,因此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c. 案例研究:分组让学生分析史料,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其对我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d. 小组讨论:让学生就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e.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性。
3. 确定教学媒体使用: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将采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史料等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江南地区的风光和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地图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史料用于让学生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影响。通过运用这些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5. 总结(5分钟):
6. 课后作业(5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那么,你们认为现代社会的经济重心在哪里呢?请你们课后调查研究,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经济重心的南移之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经济重心的南移之教学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繁荣的史实。

2、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学重点:南方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缘由。

教学方法:师生讨论为主,教师讲析为辅。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一)复习检测1、和北宋对峙的民族政权次要是哪些?2、和南宋对峙的民族政权是哪个?3、北宋和南宋与民族政权之间发生和平次要在北方还是南方?(二)引入新课同学们,《宋史》有这样一句话“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句话到底反映了一个甚么情况呢?《宋史》记载的就是宋代的历史,“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就是国家的财政支出次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

话又说回来,宋代之前“国家根本,仰给哪里”?同学们不妨想一下宋代之前的几个重要朝代,如:秦、汉、隋唐,这几个朝代的国家根本次要依托哪里?同学们,肯定会说在北方。

为甚么?长工夫,以国家根本为北方的状态,却在宋代转移到了南方。

为了解决《宋史》“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这一说法,我们一同走进第十课《经济重心的的南移》二、分小组讨论并展现交流:(根据先生讨论交流的情况教师做出适当的评价和有效地补充)1、宋代的经济发展很快,具体表如今哪里?(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南方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农业的表现:占城稻的推行、苏州和湖州重要粮仓、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种植推行到长江流域、茶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手工业的表现:蜀地丝织品冠绝天下、朝廷所用丝绸来自江浙、棉织业从海南到发展到东南沿海。

瓷都——景德镇。

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商业的表现:商业都市开封和杭州、泉州和广州是世界最大的商港、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最早纸币——交子。

)2、“南方农业发展这么快的缘由是甚么?”(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添加了南方的劳动力、自然条件好。

)三、拓展延伸1、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宋代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阐明甚么?(阐明宋代对商业的注重,促使商业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历史教案

《经济重心南移》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使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提高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

2.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3.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和过程。

2.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和过程的理解。

2. 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图片和地图。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具体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4.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后果。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中国经济地图,引导学生关注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

2. 讲解背景:介绍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如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等。

3. 阐述过程:详细讲解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如唐朝中后期至宋朝的南移趋势。

4. 分析影响:分析经济重心南移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等。

5. 总结提升: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南移现象对我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让学生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过程。

2. 讨论:分组讨论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地区的影响。

3. 展示: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观点。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交流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历史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历史:第8课经济重心
的南移(教学方案)
History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 and its effect on student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moral beliefs.
七年级历史: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
学方案)
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程标准]
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历史,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维目标]
[知识识记]
1、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2、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
[能力培养]
1、分析两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2、概述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大致阶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了解两宋经济发展,增强对两宋是我国经济继续发展重要阶段的认识
2、通过几个阶段的学习,增强了对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认识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自唐中叶以来,我国历史又一次进入战乱不断、
政局不稳的社会动荡时期,虽说北宋实现了相对的统一,却长期与辽、西夏战事不断,加上南宋与金的战争以及绍兴和议之后,疆域进一步缩小,这一切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两宋时期的南方经济还是得到长足发展,这又是为什么呢?
2、和学生共同设计《两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表》,帮助学生自学。

行业部门发展地位
农业生产工具
土地垦辟芋田
农业作物
手工业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货币
3、为帮助学生加强对“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的
表现”的认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了系列图片,以加深对上述成就的理解,如在工具的创新上,展示了“秧马图”
“牛转翻车”图加以适当的解释,说明这是促进农业发展的
重要因素,“圩田图”是把农田和水利结合起来的杰出创造,宋代“刻丝图”,栩栩如生的工艺,宋“清白釉瓷观音像”是两宋时期丝织、制瓷技术的经典之作,而楼船技术的高超又使我们现代人进一步领略了当时造船技术的超前。

4、为加强对本节课重点内容“宋代经济发展对我国后代经济
重大影响的认识,”可联系现实中的农作物,像“水稻、棉花”,
还可以用生活中令人喜闻乐见的陶瓷来见证陶瓷发展的历史渊源和宋代瓷都景德镇的来由。

为说明宋代对外贸易的发达,可以用泉州周日山的祁风刻石来见证当时的影子,而且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宋海外贸易的崛起原因是由于西夏兴起,阻挡交通,陆路“丝绸之路”不畅,这也造就了南宋海外贸易的兴盛,也促进了造船业的发展。

5、探讨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可联系历史上北方的几次大规
模的动乱,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等因素进一步剖析,在政治上,从三国时期的吴国政府加强对江南的开发到南方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在经济上,北方人口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江南生产技术的创新;在军事上,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西晋的八王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频繁更替、辽宋金之间的混战,北方人民不断流向南方,为南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从自然条件来说,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此地地处沿海,海外贸易繁荣,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6、探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从
而体现新课标下“过程”方法的教学,它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从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初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这是一个波浪式的渐进过程,既有历史的机遇,也有经验的积累,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定局,从而奠定了今天南方经济发达的基础,把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的今天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探讨两宋经济发展的原因: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澶渊之盟后获的百年和平,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金兵占领黄河流域后,南宋偏安江南一个半世纪,长江以南地区受到战乱较少。

(3)唐中期以后,北方战乱不断,经济受到很大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7、为体现重心转移的现实性,为此,特提供两组数据表如下:
表一: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年代南方诸路北方诸路南北之比
人数(人)
1078年(北宋元风年)
:67
垦田(亩)
1077年(北宋熙宁年)
9:31
赋税(贯)
1045年(北宋熙宁元年:56
表二:南宋时期南北经济比较表
年代金朝南宋南北之比
人数12XX年:35
赋税1196年:19
数据虽然单调,但数据最有说服力,通过以上数据比较,经济发展的差异,便不言自明。

经济重心的南移便尘埃落定,成为定局。

8、联系现实,讨论两宋时期农业技术的历史影响,是我国传
统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定型,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技术由此至明
清时期,再无实质性的进展。

第一、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成熟。

其一、多次翻耕,图熟如面。

其二、科学施肥,改良土壤。

其三、选用良种,合理密植。

其四,中耕耘田,锄草通风。

其五,水利灌溉,讲究时节。

第二,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和移植,品种跨地区大范围地相互移动和改良,主要是水稻北移和麦粟南移。

第三、开始由单作制向多熟制的历史性过渡,一年二熟的基本耕作制、间套复种制的推广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其真正成熟则是在两宋时期。

9、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
发展的表现及经济重心的南移,重点是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南移的原因,难点是对南移过程的理解和对后世农业生产的影响,而对后者应结合现在的农作物和传统农业技术加以理解。

[课堂延伸] 深化历史教学,突出两宋时期经济出现的新变化,为此设计“和以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比较以下,宋代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有时间可以课堂讨论,也可以作为课后习题。

教学后记: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