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及策略研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长期独自留在农村家中的儿童。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他们在道德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分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现状,并提出有效的策略。
第一,缺乏家庭教育。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无法获得来自父母的良好道德教育。
他们往往缺乏对正确行为概念的正确理解,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
第二,缺乏社会交往。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独自留在家中,与社会交往的机会较少。
他们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无法得到其他人对他们行为的评价和引导,因此容易产生孤僻、自闭等问题。
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由于缺乏家庭和社会的监督,留守儿童往往缺乏自我约束的能力。
在面对诱惑时,他们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引导,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做出正确判断。
第一,加强家庭关爱。
政府和社会应积极投入资源,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稳定与健康发展,减少留守现象。
父母应尽量避免长期外出,多与孩子进行亲密的交流和互动,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和教育。
第二,提供全面教育资源。
学校应提供留守儿童需要的全面教育资源,包括道德教育课程、社会交往机会等。
还应加强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合作,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加强良师益友引导。
学校应聘请具有道德教育能力的教师,通过讲解案例、引导讨论等方式,传递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学校还可以邀请社区中的优秀人士来校开展道德教育活动,通过他们的榜样作用,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第四,鼓励自我约束和互助精神。
学校应通过设置荣誉榜、展示留守儿童优秀事迹等方式,鼓励留守儿童树立自我约束意识。
还应加强留守儿童之间的团结,通过小组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现状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加强家庭关爱、提供全面教育资源、加强良师益友引导和鼓励自我约束和互助精神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改善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状况。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及实践研究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及实践研究“留守孩儿”教育策略和实践研究一、定义和了解留守儿童现象留守儿童是指长期分离于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且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家庭关爱和管理的儿童。
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经济、社会或家庭原因所导致,使得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无法亲自照顾孩子。
留守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处于特殊的位置,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情感孤独、缺乏家庭关爱、社会交往不足等。
同时,由于缺乏家庭管理和监督,留守儿童也容易面临安全问题、行为问题和学习问题等。
二、分析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包括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情感问题和安全问题等。
其中,学习问题主要包括学习困难、学习态度问题等;行为问题主要包括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等;情感问题主要包括孤独感、焦虑感等;安全问题主要包括意外事故、遭受侵害等。
三、探讨家庭、学校和社会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家庭在留守儿童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由于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的缺席,家庭功能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关爱和管理。
因此,家庭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联系,尽可能提供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关爱。
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提供特殊的教育和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情感问题,为他们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
同时,学校应该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保护和管理,防止他们遭受侵害和不良影响。
四、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关注孩子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和情感需求。
2.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3.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社交需求,提供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交网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及策略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及策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
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
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这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名词,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并不陌生。
社会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使农民工纷纷外出务工,随之涌现出大批量的留守儿童。
随之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我们身在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且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使我对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和出现的问题有深刻的体会。
我发现留守儿童这些特殊群体,主要存在身心发展和亲情饥渴方面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1.价值观扭曲。
由于孩子的父母们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家长容易产生负疚感,不断增加给孩子的零花钱和物质方面的享受,而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道德行为差。
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
如行为自私、任性,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不良行为。
3.学习成绩差。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这些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或责任心不强,没有能力或没有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指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
4.心理不健全。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
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的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究
管理篇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的教育现状及改进策略探究俞明年(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黑石学区,甘肃兰州)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农村的一些学生只能选择寄宿在学校,成为寄宿学生。
学校的生活、学习环境毕竟与家庭不同,学生往往缺失亲情,得不到家人足够的关爱,这给孩子的成长不同程度地留下一些心理阴影,也容易造成孩子情感和性格发展的缺陷。
由此引发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于是本人对农村寄宿生的教育现状进行了探究,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的教育现状(一)家庭教育方面1.不良的留守环境影响孩子的教育寄宿生的祖父母年龄大了,他们从小生活困难,文化水平也不高,有的甚至没上过几天学,大字不识几个,无法指导孩子学习,更不会想到去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他们只能照顾到孩子在家的吃、住和上下学途中的安全。
孩子在家里时任由他们自由玩耍,把家里弄得脏、乱、差,学习上只是口头上喊着去写作业,真正写了没、写得效果如何老人根本顾不上去看,有些老人看了也不懂。
这样的环境势必影响孩子的教育。
还有个别愿意学习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瓶颈时得不到及时解决,问题越积越多,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有的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渐渐也就自暴自弃了。
2.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孩子的管理大多数寄宿生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苦于常年在外忙于工作,没办法管教和约束孩子;父母亲有一方外出打工的,另一方家务、农活一大堆,老人、孩子都得管,哪还能顾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于是也就听之任之了;还有的家长支付不起孩子读高中、读大学的高额学费,也就降低了教育的要求,让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将来能维持生活就行了。
于是,部分寄宿生开始看小说、看电视剧,沉迷于游戏,甚至逃学;还有部分学生抽烟、喝酒、打群架,对现实社会不满,最后走上歧途。
(二)学校教育方面1.学校学风不浓,校风不正,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据了解,农村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是因为大部分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都被父母带到打工城市的学校上学了,留下的学生都是父母无力带在身边的留守学生或父母没办法外出只能在附近打工的学生。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外流现象日益严重,导致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问题的日益突出。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家庭关爱和接受不到良好的德育教育。
研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方法与策略,对于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德育教育的关键。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往往会感到自卑和无助,缺乏自信心。
教师可以通过关心和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积极与他们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
通过组织一些团体活动和比赛,让留守儿童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建立留守儿童的自律意识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留守儿童缺乏家长的监督和管理,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和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和班级纪律,要求留守儿童自觉遵守,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
开展关于道德和法律知识的教育,让留守儿童了解一些负面行为的后果,进一步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保障。
很多农村小学条件较差,缺乏教学设施和教育资源,限制了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教师可以积极与社会资源对接,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帮助,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开阔留守儿童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面,促进全面发展。
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家庭分离,对社会的认知和参与意识相对较低。
教师可以组织留守儿童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义工、环保宣传等,让他们了解社会的真实状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
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需要重视提高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他们的自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及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些方法与策略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课题
研究团队的努力
团队精诚合作,共同攻 克难题 特别感谢指导老师的支
持与帮助
202X 谢谢观看!
策略实施中的困难与挑战
资金支持不足
寻求资助项目,争取更 多资源支持
人力资源不足
培训更多师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收效不明显的问题
加强效果评估,及时调 整教育策略
如何应对挑战与突破 困境
与各方合作,共同寻求
解决方案,坚持努力
● 04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与 方法
研究问题与目标
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研究问 题的提出和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旨在深入了解留守儿 童心理特点,制定更有效的教育策略。研究的意义与价 值在于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为其成长保驾护航。
● 05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研究结果汇总
在本研究中,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图表展示,我们总结了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影响。
结果解读与讨论
探讨研究结果的深层含 义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结果的意义
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分析研究结果给予的 启发
结果的启示
研究局限性与不足
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数据分析的不足之处是 我们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同时,对结果可信度的 评估也需要深入探讨。
研究发现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实施效果
展望未来
探讨更有效的心理健康 教育策略
结合新技术推动心理健 康教育
未来研究的方向
创新领域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 康教育的未来发展
发展趋势
实践意义
将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结合农村留守儿童实际情况,提升 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发展。在实践过程中需关注内 容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的评估。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村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由父母或亲属外出务工而长期留在农村老家由其他家庭照料的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结构的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逐渐增加,这一群体的生活和教育状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料,面临着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的教育资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这些因素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关爱。
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感恩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探讨感恩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可以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意义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因工作、生活等原因长期不在身边,留在农村由亲戚、邻居、或祖父母照顾的儿童。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加。
这些留守儿童缺少家庭关爱,面临着孤独、焦虑、自卑等问题,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意义在于探讨如何帮助这些特殊群体更好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研究,可以为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感恩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当前教育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1.3 研究目的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探讨感恩教育在提升他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找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缺失的方法和途径,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
通过感恩教育的实践,促进农村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感恩心态和责任意识,让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益参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和教育的改善。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方法与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许多人都离开了农村,使得农村地区的人口逐渐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为了农村教育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因为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德育教育需要特别加强和重视。
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方法及策略。
一、帮助留守儿童合理规划时间留守儿童通常没有家长在身边监护,时间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合理规划,因此,学校和教师需要帮助留守儿童自我管理时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时间规划习惯。
可以组织他们参加业余兴趣爱好班级,利用假期开展文化、体育、科技、才艺等特长活动,鼓励留守儿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培养社交能力,提高自我认知与心理素质。
二、注重心理疏导与关爱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的孤寂与疏离,容易产生自闭、孤独和心理扭曲等问题,这也容易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注重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疏导与干预,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缓解压力。
同时,可以开展寻宝游戏、故事会、课外活动等方式,增进学生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注重实践探究教育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较为困难,因此,优质教育资源及学习条件不足。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教师应针对具体情况,灵活采用实践探究教育,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兴趣。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留守儿童的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体验工作和生活,学会科学思维,促进知识积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拓展。
四、加强家庭教育与家校合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节,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家庭的不在场,他们也缺乏了家庭的关怀和教育。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积极协调家长参与学校和教育,建立起家校沟通的桥梁,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对孩子进行更加有效的教育和关怀。
总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不仅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需要促进他们的合理时间管理、实践探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等。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研究
2021年8月·第22期(总第686期)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课题编号:201932002804B )研究成果作者简介:程佳(1975-),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研究员,从事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科研管理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再次强调“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一、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笔者通过研究教育部、民政部、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给留守儿童下的定义,发现各部门在儿童的年龄、父母外出情况等认知上略有不同。
经综合分析,觉得《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定义比较合理,即“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与2016年首次摸底排查数902万人相比下降了22.7%。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生存状态1.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父母精神上的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随着我国精准扶贫任务的完成,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方面陷入困境的情形已经基本杜绝,但在精神上对父母亲的关爱需求远未得到满足。
留守儿童因缺乏亲情抚慰普遍缺乏安全感,有时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造成不良情绪的积压。
如果无法排解,则可能导致性格乖戾、品行不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态不尽如人意,学业成绩总体水平相对偏低学习习惯不好、不会主动学习、学业成绩较差等情况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较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对他们的学习关注、督促过少有关。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
《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石弓中心小学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目前,虽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党中央高度重视,但仍缺乏正式研究,而劳务输出已成为经济贫困的山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农村家长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
家长外务工已成为家庭经济创收的必由之路。
大部分家长外出,孩子寄宿亲戚家或留在家中跟爷爷奶奶生活,有的甚至跟外公外婆生活。
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溺爱,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坏脾气,沾染了不交作业、打架赌博、顶撞老师甚至逃学的不良习气,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是时代的要求,是现实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旨在为教育部门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有力的参考,为我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德育工作开辟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科研能力,曾对留守儿童采取了跟踪教育策略,收到了实效,为本次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校在组织、设备、经费方面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在组织上:学校设有教研室,组建了学科教研组,成立了德育组和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组的成员均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从事过多年的班主任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德育工作经验,且有浓厚的科研热情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在设备上:学校有图书室、电子备课室、开通了宽带网、这为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来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在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中,着重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学习状况、留守儿童性格及不良习气的成因,以及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影响。
掌握对留守儿童不良习气的矫正方法及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网络对留守儿童的转化作用,从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教育体系,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实践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实践报告一、背景与现状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由于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里,有的甚至不得不独自生活,这样就造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教育的缺失。
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的需要和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及时的关注。
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影响下,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情感饥饿"而产生了自卑、性格抑郁、自我封闭、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等不良心理。
诸多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对他们的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容易使其误入歧途.因此,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很现实且严峻的问题。
三港乡地处武义县最南端的贫困山区,与丽水、松阳相邻,总面积45.36平方公里,距县城61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总人口4964人。
由于当地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很多家庭都以种植农作物为生,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于是,一些青壮年便外出寻求新的出路,其中在外开超市有1109人,还有近1000人在外打工。
外出的父母无法照顾孩子,只得将尚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代管,三港乡中心小学2008年秋学期有学生142人,其中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106人,占74。
6%,隔代监护的82人,寄住亲戚家的3人,寄住在邻居家2人,事实上常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
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在行为举止上与正常孩子无异,但实际上他们的心理问题却相当严重。
据笔者调查,三港中心小学的留守儿童中,有90%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有80%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其中65%甚至很少与代养人交谈。
还有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厌学逃学。
孩子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
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使得这些孩子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没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等原因,长期留在乡村,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面临着与同伴的疏离、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指导等问题,这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帮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要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通过组织家长会、社区活动等形式,向家长宣传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供相关的心理教育资料和指导。
加强对老师、社工、志愿者等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通过建立社区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地等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和心理援助等服务。
可以组织留守儿童与同伴之间的心理互助小组,让他们共同分享心理问题和解决方法,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
要加强留守儿童的日常关怀和亲子交流。
学校和社区应定期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如亲子游戏、亲子阅读等,加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联系。
教育家长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参与他们的教育和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情感支持。
要加强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改善学校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质量。
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加大对农村小学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改善设施和教学条件,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满意度。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多方面的策略。
通过加强宣传、建立支持网络、关心留守儿童和改善教育环境等举措,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
由于留守儿童生活成长环境不健全,教育主体薄弱,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失。
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调配合。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父母外出打工谋生,通过打工赚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但他们却宅在农村,陪伴父母的时间很少.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孩子,却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夫妻选择外出打工、经商,以这种方式改善生活条件。
他们把孩子留在乡下,由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照顾,有些孩子还不到14岁。
留守儿童长期处于没有父母关爱的状态,在成长和教育中存在许多特殊问题。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不得不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其中一人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儿童。
他们通常与其中一位父亲或母亲住在一起,或与他们的祖先住在一起,甚至与他们父母的其他亲戚和朋友住在一起。
据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约有58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
14岁。
近30%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工作5年以上。
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快速增长。
在所有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为28.29%。
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报告显示,在所有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岁)、小学(6-11岁)、初中(12-14岁)及以上四个年龄段( 15-17岁)占总数。
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
其中,接受义务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超过3000万人。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开题报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及现状分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
1、普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我校有三分之一学生为留守儿童,这些学生的日常的生活照顾还是以祖辈代管为主。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研究受到影响。
如何合理安排好这些孩子的生活、研究已是形式所需。
2、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得到社会应有的高度重视,更加缺乏系统的应对措施。
3、价值观扭曲,道德行为差。
由于孩子的父母们长期在外,无法照顾孩子,家长容易产生负疚感,所以只有不断增加孩子的零花钱和物质方面的享受,而忽视对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教育,是非辨别能力差,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负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
4、进修成绩差。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研究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指导,大多数研究目的不明确,研究积极性不高,纪律涣散,没有良好的研究惯,被动地研究,研究成绩较差,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5、心理不健全。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
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
二、课题界定、研究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1)课题界定:乡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出外务工后一方出外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和父母正常糊口的未满16岁乡村户籍未成年人。
对农村留守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策略研究
新氛 围,增强创新意识 ,开拓创新思维 ,采用创 新技法 ,推动文化创新进程 ,以保证学校文化的 发动力充沛而持久 。 I 情境- -i 份权威的媒体杂志和多家报纸的记者聚集
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由于缺乏父母 的亲情关爱等诸多原因,导致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的
教育管理存在令人担忧的问题 ,甚至在他们中形成了扭曲的生命 、生 存和生活观 ,为此,学校决定开展留守学生 “ 三生教育”策略的课题 研究 ,该课题于 2 0 1 3 年7 月获福建省教育学院课题研究立项。通过一 学期的研究实践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读书无用沦” 、 自信 ,自 信了 ,他们就会永远朝向教育 的前方一 不求上进、迷恋网络游戏等陋习的形成。甚至产生了 “ “ 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另一方面 , 由于远离父母 , 放学后放任 自流 , 代一代生生不息。 I
3 .生 活观 扭 曲 ,生活 技 能差 ,幸福 感 低 下 。 一方 面 ,留 守 学 生
却很在乎一所好 的学校的好教育能传递多远 ,能 的父母 因在外务工 ,所 以几乎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培养孩子 良好的生 物质 +放任”的方式,这样导 惠及多少孩子。这样的校长也会有一个小小 的私 活习惯 ,对孩子 的管理往往采取 的是 “ 心 ,那就是通过这样的传播不断增强学校师生的 致孩子极易形成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生活观 ,助长 了他们好吃懒做、
社团的精彩 ; 他们来到操场 ,* l I J D 童一起呼吸阳 中初中学生 1 8 2 人 ,小学学生 2 9 8 人。经调查 ,我校留守学生 占6 5 %, 光与空气 : 他们走进 “ 稚子讲堂”领略小儿童的 为3 1 2 人。其 中 6 8 . 5 % 的留守父母双方均外出打 工 : 3 1 . 5 %的留守生 . 代养、监护状态 : 经对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 的 大思想 : 他们走进 “ 教师讲坛”感动着普通教师 父母一方外出务工。2 留守学生的代养人进行调查 ,发现 6 3 %为爷爷、奶奶代养 ,2 5 . 6 %为 的大爱情怀。 . 2 %为叔叔、伯伯、舅舅等代养 ,4 . 2 %为无人监 那个年轻人始终没有做报告 ,他一路相随来 外公 、外婆代养 ,7 0 % 的代养 人为 小学 以下 学历 。 宾做忠实的陪伴者 ,却不做任何推介 。他对媒体 护状 态 。且 6 ( 二)留守生存在的问题 : 的朋友提出了一个请求 : 所有的报道上不要出现 他的名字。他说 : 人们在阅读时常常有一个习惯 ,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
1 存 在 的 问题
近 年 来 , 着 我 国经 济 和 社 会 的 不 断 发 展 . 村 大 批 富 余 随 农 劳 动 力 纷 纷 走 出 家 门 , 人 城 市 , 方 面 为 城 市 经 济 建 设 做 出 走 一
2 4 农村 人 文 环 境 的 恶 化 .
农村 地域广 、 理 难度大 , 管 出现 了 很 多 治 安 肓 点 。 场 、 赌 黑 网 吧 以 及其 它 非 法 娱 乐 场 所 严 重 影 响 着 留 守 儿 童 的 健 康 成 长 。
国家 要进 一 步 改革 完善 教 育 体 制 和户 籍 管 理 制 度 。允 许 务 工 流 人 地 设 立 农 民 工 子 女 学 校 并 降 低 农 民 工 子 女 进 城 读 书 门
2 形 成 问 题 的 原 因 分 析
2 1 社 会 发 展 的 必 然 趋 势 . 随着我 国经济社 会的快 速发 展以及城 镇化建 设进 程的 』 J j J 快 , 多 的 农 村 富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到城 镇 。 但 由 于农 民 工 居 住 地 更
婚 成 家 , 且 都 很 少 给 家 里 寄 钱 , 年 到 头 , 很 少 给 家 里 联 并 一 也 系。 目前 , 陈 家 住 的还 是 儿 十 年 前 土夯 的 坡 房 。 了儿 子 们 的 老 为
村 工 英 榴 家 两 个 小孩 在上 学 的 路 上 时 破 山 洪 卷 走 。此 事 . 在 整 个 符 城县 引 起 很 大 轰动 。调 查 中 , 英 福 说 。 王 自从 两 个 儿 子 去
子 、 女 过 分 溺 爱 , 加 管 束 , 的 甚 至 偏袒 孩 子 的 不 良 行 为 , 孙 不 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方案福泉市第四中学孟信炎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
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
选题背景:针对当今农村父母由于家里田地较少,种植单一,经济收入低等诸多原因,迫于生计,不得不进城务工挣钱养家活口,而自己的孩子大多只能在家里就读,委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代为照管,而这些亲人大多只能管这些孩子的吃住,而教育方面只能任凭孩子自由发展,即使想管,也是一些不痛不痒的说教,孩子即使犯错,也是爱莫能助,对孩子没有威慑力,起不到较好的纠错作用。
因此有许多原来很优秀的孩子,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疏于照管,导致孩子早恋,吸毒,甚至沦为犯罪的例子让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
研究价值: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增加许多新问题有待于各位同仁作为更深入的研究,成为大家更值得深思的问题,期待我们课题组成员精诚团结,精密合作,研究出更有价值,更有创意的成果。
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同其他孩子一样,也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的今天就是农村的明天,若干年以后他们将是农村社会的主力军。
对这一缺少关爱、问题多多的特殊群体,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把问题解决好,后果将不堪设想。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这一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家庭的倾情参与,也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来齐抓共管。
我们必须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平安社会的重要举措来抓。
通过研究为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团体.进一步关爱留守儿童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营造一片晴朗的天空,让他们的人生旅途与同龄人一样精彩。
研究内容: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教育问题有情感教育问题、学习教育问题、道德教育问题、家庭生理教育问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安图县两江镇中心小学校课题负责人:刘洪媛一、本课题研究背景近几年来,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及经济地域性差异的拉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长期在外,对子女的行为品质、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
这部分儿童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异常。
所以,目前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势在必行!我国现在虽已关注这些孩子,并在政策上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很多优惠,但如何弥补这些留守孩子情感上的饥渴,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目前,我们两江镇中心小学有535名学生,其中留守儿童136名,约占1/4。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不仅遍布在全国各大城市务工,还因为我们地处延边朝鲜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好多通晓朝语的人开始大量的涌入韩国打工,这些出国务工家庭的留守孩子比起在国内务工家庭的留守儿童更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他们的父母一旦出国,一年甚至几年都和孩子见不上一面,就连电话也难得通几回。
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更加突出和亟待解决。
目前,我校这些留守学生,大部分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抚养,“隔代教育”问题十分突出。
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和情感交流,他们在心理上孤独苦闷,自我封闭;在学习上无人问津,行为习惯及学习成绩差;性格偏激,身心健康难以得到保障。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提出了“农村小学留守学生教育策略的研究”课题,打算在相关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本地区的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从切实提高本地本校“留守孩子”的教育实效性出发,力求为农村小学“留守孩子”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及可操作的一般模式。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走出国门,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会越来越大。
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
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可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有助于促进留守学生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校园的建设;可以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经验,为当地政府和学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以教育为核心的系列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目前,国外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关注较多,但还谈不上正式研究。
国内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工作早在2004年前后,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等地的个别专家学者,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
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
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由于不同地区往往各有特色,同一地区,留守儿童现象也有各有差别,所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究仍在继续。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以《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指导,正确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导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给予他们关爱;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导我们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延边人口资源与社会环境》便于我们准确把握本地实况……这些都是该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五、课题概念界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近年来我们两江镇进城务工或出国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双方父母或一方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在农村生活。
这些孩子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一起生活,成为儿童中的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六、课题研究目标、内容1、课题研究目标:(1)通过课题研究,调查本地“留守学生”的现状,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学生”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摸清本地留守学生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构建本校“留守学生”教育策略。
(3)通过课题研究,解决留守学生情感饥渴问题,有效开展留守学生亲情补偿活动,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回归亲情。
(4)通过课题研究,及时预防和矫正“留守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5)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通过开展留守儿童现状调查,了解本校留守学生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及监管人的基本状况和生活现状。
整理、分析这些留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监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留守学生教育策略的研究。
一是留守学生在校教育策略的研究。
对他们在思想情感、心理健康、学习成绩、行为习惯、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教育展开深入研究,寻找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二是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策略的研究。
通过家访和建立家校网络联谊加强对其监护人的教育再提高,其次加强对留守学生父母的联系、沟通,协商携手共同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七、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研究思路:本课题将采用方案设计—调查—分析—实践—分析—总结—重构,这一研究思路,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边思考、边分析、边总结、边调整,最后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成果。
(1)设计方案,通过调查做好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
(2)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3)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做出归纳总结和深入剖析,对留守儿童的发展做出一定的判断。
(4)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
(5)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边思考、边分析、边总结、边调整,最后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成果。
2、研究方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把握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2)文献资料法。
利用校园网络联系弥补留守学生的亲情缺陷。
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
(3)行动研究法。
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力促留守学生获最佳发展。
(4)个案研究法:在教育过程中采取一对一的跟踪研究,运用必要又合乎教育情理的控制方法,适时的记录每一个有效的数据。
探索教育的因果规律,以点到面,层层推开。
(5)案例研究法。
将研究对象的成长经历,研究者的教育故事及时做提炼验证并反思的教育体系,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
(6)经验总结法。
组织并鼓励教师不断发掘,及时提炼研究中的成功经验。
八、课题研究的对象安图县两江镇中心小学2——4年级的留守学生九、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工作从2013年3月开始,预计至2015年5月止,研究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充分准备,奠定基础(2013年3月——2013年7月)1. 确定课题,设计研究方案并论证,申报立项。
2.组建课题组,开展前期调研,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全面启动,深入研究(2013年8月——2015年2月)1.课题立项,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对课题组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培训,明确课题研究方向。
3.依照课题阶段研究计划实施研究实践。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特色创新(2015年3月——2015年5月)课题研究总结阶段。
全面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和数据,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对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
并请上级领导和课题组专家验收。
十、承担课题成员与分工刘洪媛:课题组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策划、设计以及对课题中各环节情况的评估与调整,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和结题报告。
王清秀:负责协调各方面关系和对课题各阶段留守学生情况的调查统计工作。
刘德智: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含同类课题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典型学生案例资料的收集整理。
付玉艳、周玉华、张在娣:负责课题的设计实施,并指导开展特色活动,家长联系和沟通,开展个案研究及案例分析。
刘俊凤:负责心理咨询、辅导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李凤华:负责社会调查和撰写调查报告。
十一、本课题预期研究成果1、课题研究报告。
2、留守儿童现状调研报告。
3、教师研究经验论文、案例。
4、留守儿童教育活动相关影像资料。
十三、研究的保障措施1.课题组成员素质较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力量,全部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多数成员是已经结题的州课题主持人或核心成员,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与课题研究经验,教科研能力强,科研氛围浓厚。
2. 本课题组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1)早在2012年1月份我们就调查了解了我校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这为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2)我们查阅了解了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在湖北省三个县做的对“留守孩子”心理疾患和道德滑坡原因的调查报告,这为我们研究提供了原因分析的指导方向。
3.课题研究具有良好的保障条件:(1)设备与资料保障:学校各项设备比较完善,拥有多媒体教室、网络电脑室、图书室等,为教学与研究提供了便利的现代化手段。
(2)区域优势明显。
我校处于县城周边,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数量较大,研究工作的典型性较为明显,工作开展的可行性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