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中的中观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汉传佛教中的中观思想
摘要:中国的佛教哲学融合了中国的儒学、道学、玄学,对佛教宗教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进行了特有的论证、解释和发挥。
它继承了佛教哲学的论证方法,利用抽象的思维,在相对的现实的现象界背后设置一个绝对的超现实的“本体”,或说“真如”,或说“实相”、“佛性”。
它运用“缘起论”等进行相对主义的论证,借以揭露万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类认识的矛盾,否定客观世界的实在性和人的主观认识能力的可靠性。
在论证、解释过程中,中国佛教哲学突出了它的思辨性的特点。
Abstract:The Chinese buddhist philosophy, combine the Chines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metaphysics, to the buddhist religious idealistic philosophy system of special demonstration, explain and play. Encyclopedia malluddhist philosophy argument method, using the abstract thinking, in the reality of the world of relative phenomenon behind set a absolutely surreal "ontology", or "really like the" said, or said "reality", "Buddha". It USES "origin theory" of relativism argument, so as to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of human knowledge and the contradiction, deny the reality of the objective world and the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iability of the ability. In the argument, interpretation process, the Chinese buddhist philosophy, highlighted its argument characteristic.
关键词:
唯心真我思辨性
一,佛教的起源
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是传入我国最早的宗教,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它形成于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由悉达多—乔达摩【1】所创立。
佛教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分成了两大主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包括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和我国云南边境地区的称为南传佛教(亦称之为上座部佛教或小乘佛教);从印度经中亚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地,后经到韩国、日本、越南的称为大乘佛教。
两大主流间最大的不同在于南传佛教的经典是用巴利文书写,而北传佛教的经典是用梵文书写。
根据其传播地区的语言特点分为使用巴利语佛教既南传佛教、使用汉语的汉传佛教既北传佛教或大乘佛教、使用藏语的佛教既藏传佛教。
二,佛教东来
有一种说法,佛教最早是在孔子时传入中国的,也有说是在秦朝以前传入的。
但是这些说法现在一般认为不可信,因为按照一般的说法,释迦摩尼只比孔子大十几岁。
现在一般认为,佛教是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从西域传入的。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
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二十四章经》。
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2】。
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
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在此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快速的发展。
虽然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进行大规模的灭佛活动,对佛教的发展造成严重破坏。
但在后来的隋唐时期,佛教又开始兴盛一直延续至今。
大家都知道,哲学是对人生、宇宙世界总的看法,涉及到精神与物质、自然与社会等各种现象而超越于各门具体学科,并对人们认识世界提供总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而哲学的来源则是宗教。
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说:“宗教是整个世界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象的纲领。
”中国早期著名革命家章太炎则说:“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中也有其庞大的哲学体系,在历代高僧大德对释迦牟尼佛的经文教义进行解释和注疏过程当中,形成了许多的流派,比如中观派和
唯识派等等。
关于对伟大中观学派思想的开创者龙树菩萨的认识,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彻尔巴茨基教授在《佛教涅槃概论》中说:“龙树应列入人类伟大哲学家之一。
”他还把龙树的中观思想和英国现代哲学家布拉德烈以及德国伟大思想家黑格尔的哲学观点互相进行比较后说:“布拉德烈对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概念,如事物和性质、关系、空间与时间、变化、因果、动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驳斥,与龙树的否定论互相吻合,这是很令人注意的。
从印度人的观点来看,布拉德烈可以说是一个纯正的中观派的哲学家;在这些相同之外,在黑格尔辩证法和龙树的辩证法之间或者可以发现更重大的亲切的类似。
”
再者,佛教的思想理论也并非盲目或随心所欲地发展起来的,它建立在严密的推理论证基础之上,在寺庙中曾有过的上千座辩经院就是一个明证,在这里,佛法乃至人类思想中许许多多的概念和观点都要通过理性的检验。
恩格斯也曾在《自然辩证法》中称赞:“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
”又说:“只有辩证的思维才是有效的。
只有东方的佛教徒和希腊人处在人类辩证思维的较高发展阶段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一篇研究释迦牟尼佛和黑格尔的文章,从文章的内容可看出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是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的。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作过研究的人们都知道,马克思的辩证思想则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与黑格尔的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佛教中有丰富的辩证主义思想,并直接影响到世界包括古今的很多大哲学家和大思想家,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也承认的,如恩格斯在《世间论》中说过:“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
三,佛教中的中观学思想
中观学是批判哲学。
佛学不离心讲法,中观学也是如此。
所谓批判哲学者,就是指对一切命题进行辩证批评,一切法皆由心生(命题由心思构成),有执之心而构成之命题,一定落入四句范畴,批判哲学就是要扬弃四句思维方式,所谓绝四句是也。
中观学认为通过否定性的遮诠能使人的观念转向,这种否定性的批判法就是一种方法论。
近世治中观学者多认为中观学是反本体论的,其实这是错觉,中观学的方法论之前提,就是一个本体论。
由于中观学把自性当成迷执的根源,所以破自性见。
一些人认为中观学中的自性就是本体,这是不对的,中观学的自性是一个事上之实体,而本体则是一个理上的本质。
中观学正是用本体理来批
判事上的自性见的。
中观学是反实体论,而不是反本体论,本体与实体是不同的。
缘起性空就是一切法共同理性本体。
本体是法性,中观学是法性宗,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中观学为本体宗。
中观学的辩证法是建立在本体论上的,所以是唯一有效的辩证法,内在是自恰的。
只有立足中道,不落二边,这才能契合实相之理。
凡夫思维都有执实性和自私性,中观学的批判,就是要对凡夫之心进行升华超越,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中观学是一种彻底的生命智慧的革命哲学。
所以佛教之真理是积极的,对生命的存在是要做最崇高的肯定的,菩提与涅盘就是生命世界的最高境界,而中观学则是悟入此境之大法。
中观学完成了大乘佛学的方法论。
大乘佛学的主旨在于成佛,佛是亲证法身实相的圣者,大乘佛学的方法论就是导入实相之门的法要。
佛经中的方法都是佛陀对机施设的具体方法,而中观学的方法则是从理论的普遍性高度建立的,所以具有普适性。
中观学抓住了佛学的主旨,它以破执为方法的核心,转识成智就是在于破妄识之迷执。
龙树论师在《中观论》中,把大乘佛学方法论理论地概括出来了。
如离四句、立二谛、阐八不,这都具有判别一切命题之能力,和对自性见与恶取空见的超越之功。
学佛法,一须知真见,二须知正确方法,这样方能如理践行正道。
中观学是唯识学的出发点。
唯识学是中观学的继续,中观学完成了大乘佛学的方法论,但没有完成大乘佛学的认识论。
唯识学的认识论是以大乘佛学方法论为前提的,所以可以说中观学是唯识学的出发点。
事实也是如此,龙树提婆二师是建立本体方法论,无著世亲二师是建立观心认识论。
中国的许多文化确实与佛教有关,佛教基本的精神是跟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相当内在的一种契合,那么这个内在契合我想最主要的一点,它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佛教同样是强调以个人的一种智慧和毅力来求得自身的解脱,而它不是倚靠一种外在的力量,所以我们常常讲佛教是一种自立的,讲自立的宗教。
即使中国的佛教源于印度,但这已与之不同了,它是具有中国本土化、中国特色的宗教了。
参考文献
1.前苏联科学院院士彻尔巴茨基教授《佛教涅槃概论》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3.恩格斯《世间论》
注释:
1.佛教的创始人。
名为悉达多,族姓为乔达摩,中国古译为瞿昙。
相传为净饭王太子,生于迦毗罗卫
国(现为尼泊尔王国境内)。
他一生传教活动在印度次大陆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
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号。
根据文献史料推断,他约生于公元前 565年,卒于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间。
2.白马寺位于河南洛阳城东10公里处,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
所官办寺院。
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历代又曾多次重修,但因屡经战乱,数度兴衰,古建筑所剩无几,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曾进行过多次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