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易以首重法道
霍斐然《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二

霍斐然《麻衣道者正易心法》二霍斐然随录附言曰:此谓卦序之排列有主有从,如乾主而坤从之,故乾之后排坤,屯为主而蒙为从,故屯之后接蒙,六十四卦之次皆然。
按此主从成对而论,则总有三十二对。
若以卦象正反排之,则有三十六象之不可增减者。
大概排列分宫入数成对者,有此三十二与三十六两种约略法,余用位象成卦法分排十六主体而尽六十四卦中之四十八从体。
今图之于下:位象成卦法是按当位为阳,失位为阴成爻法画成。
初、三、五爻为阳位,遇阳爻则画一阳爻,遇阴爻则画一阴爻。
二、四、上爻为阴位,遇阳则画一阴爻,遇阴爻则画一阳爻。
例如泰的位象成卦为离,离的位象成卦为泰。
泰离位象成卦法能揭示易学中许多密奥。
例如《左传》“成公十六年,晋楚遇于鄢,公筮之,史曰吉。
则其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厥目,国蹙王伤,不败何待。
吕琦射共王(楚王)中目,楚霄遁。
”此题千古无有解者,今用位象成卦法则迎刃而解了。
今用图以说明之:复睽< tr>国蹙< tr>南< tr>目毁折< tr>元王射<tr>复为一阳之始,元王也。
睽乃复之位象。
占复无动爻,故用位象以论之,睽为射,《周易》有之,系辞下传有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这是《左传》用位象的明证。
位象是卦象之本象,非变化出之象,故用以解易多所明通,并为千古之密传,其中尚有许多奥秘,今且略而不论,存露其端于此,以免失传之虞。
六十四卦排列次序之规律,亦千古无人能通者,此乃周易结构组织之问题,不可不加探索而明其究竟,今将其次序用统计方法制表以明之如后:按六十四卦次序:“二二相偶,非复即变。
”有近承远承二种,近承者,依次递承,远承者,上下经相承。
方匡者,近承之位,而易为远承之迹也。
上经远承下经,下经远承上经者,临观为二阳之卦,远承有下经巽卦,远应二阳萃升之卦也。
二二相偶应者易知,唯三阴三阳之卦,阴阳平衡,难辨主从,仅以宫位之奇定之:7泰否与10随蛊相对应,12噬嗑贲与19,咸恒相对应,24损益与27困井对应。
麻衣周易文本

正易心法正易心法麻衣道者羲黄易道,包括万象。
须知落处,方有实用。
六画之说,非是曲意。
阴阳运动,血气流行。
卦象示人,本无文字。
使人消息,吉凶嘿会。
易道不传,乃有周孔。
周孔孤行,易道复晦。
六十四卦,无穷妙义。
尽在画中,合为自然。
消息卦画,无止于辞。
辞外见意,方审易道。
天地万物,理有未明。
观于卦脉,理则昭然。
经卦重卦,或离或合。
纵横施设,理无不在。
乾坤错杂,乃生六子。
六子则是,乾坤破体。
粤乾与坤,即是阴阳。
圆融和粹,平气之名。
至于六子,即是阴阳。
偏陂反侧,不平之名。
健顺动入,陷丽止说。
非特乾坤,六子训释。
坎兑二水,明须识被。
坎润兑说,理自不同。
钻木凿井,人之坎离。
天地坎离,识取自然。
八卦不正,天地雷风。
一身一物,便具八卦。
卦有反对,最为关键。
反体既深,对体尤妙。
六十四卦,皆有取象。
其为名义,无不反对。
诸卦名义,须究端的。
名义不正,易道悬绝。
一卦之中,凡具八卦。
有正有伏,有互有参。
六十四卦,唯乾与坤。
本之自然,是名真体。
六子重卦,乾坤杂气。
悉是假合,无有定实。
卦义款审,须求变复。
不唯辞合,义实通明。
古今传易,舛讹为多。
覆畜八体,最为害义。
画卦取象,本为特物。
见于日用,无所不合。
中爻之义,足为造化。
纳音切脚,其理则一。
反对正如,甲子乙丑。
有本有余,气序自然。
每卦之体,六画便具。
天地四方,是为六虚。
乾坤六子,其象与数。
乾坤之位,皆包六子。
爻数三百,八十有四。
以闰求之,其数吻合。
二十四爻,求之八卦。
尽纯为垒,是为闰数。
一岁之数,三百六十。
八卦八变,其数已尽。
数成于三,重之则六。
其退亦六,是为乾坤。
凡物之数,有进有退。
进以此数,退以此数。
凡具于形,便具五数。
五数既足,十数乃成。
大衍七七,其一不用。
凡得一数,理自不动。
策数六八,八卦定数。
卦数占卦,之理自然。
五行之数,须究落处。
应数倍数,亦明特时。
卦位生数,运以成数。
生成之数,感应之道。
一变为七,七变为九。
即是卦妄,宜究其实。
名易之义,非训变易。
阴阳根本,有在于是。
《孝经》全文及解释(A4打印版)

孝经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最早记载孝行的文献是《尚书》。
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的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
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的根本。
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
《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的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
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的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的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的思想。
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
此后的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
《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的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
比较被认可的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
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的是全书的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的一个概述。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把侍奉父母的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的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的目标。
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的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的,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孝经》全书论孝的总义。
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的。
《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的心,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
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教育体系的主导。
而《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的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
易学思维的场态思考

2004 年 1 月 7 日 下午,有一李姓女工求测婚姻,并告诉我是 65 年生属蛇,因为当时室内人多不便纸笔起卦,但我认为依照此人当时所处的时空点立太极足可以挖掘出其人的信息,就大胆从她坐在我的坤位断其人生大致信息,我说你在家不是老大,文化程度不高,身体差,毛病出在心血系统,头痛且有神经衰弱病症,母亲寿短,操劳一辈子,父亲为当官之人,有文化,可能是副职。本人 92 年壬申年结婚, 93 年财运好, 95 年工作有变动,压力大,此年因身体差而耗财。 98 、 99 年家中收益好,文上有喜事,工作顺心, 97 年丁丑年母亲有灾。本人婚姻不好,谨防二婚。李某甚为惊讶,她不明白我什么都不问就断得如此准确。她说:“你断的非常对,我上面有哥、姐,下有弟妹,高中没念完就退学参加了工作, 92 年结婚, 93 年在单位工作之余与人合作生意挣了不少钱, 95 年调离原单位,新单位不是很景气,心里不舒服。 97 年当上厂里党办秘书搞文职工作, 98 年也不错,但此年与丈夫离婚。此次求测正为此事而来。”我告知其 2004 年甲申年阴历 7 月婚姻可成。事实证明,只要大家勤于思考,一切以易理为准则,断测的方法可以随心所欲。其实断测此卦的方法并不复杂,我以其人属相巳蛇处坤位详断。依巳火为太极点,利用巳火所处坤位场态及坤位藏未申,利用他们彼此间的五行生克合冲关系层层剥离进行断测的,巳火处坤宫为泄气,坤为房屋,是其先天(出嫁之前)依赖生存的地方,巳火生坤土,故非老大,巳火处坤宫,坤为土为五数,当时想断其兄妹五人,但又怕陷入主观所误没敢断,事后问李某的兄妹个数,李某说正是五人,可见迟疑之害不浅。 92 年壬申年壬水官星适逢申金长生之地,已申合故断当年结婚, 93 年巳西半合,酉为巳火之财,财运好, 95 年乙亥年,巳亥相冲,亥水为工作为压力,所以此年工作上会有变动。 97 年丁丑年丑土与坤宫相冲(坤宫所藏未土),母亲当年去世,当时确定母亲寿短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并非盲目推断。本来巳火合申金,合申优先,未土失去生助之星,而当时又以坤为牛为丑土相互串联,即艮宫之类丑土与坤宫之未土相冲,所以才敢直言其母寿短,巳火合申金,申中壬水官星之印庚金受伤,夫星无助,故断其婚不顺,至于 98 年与丈夫离婚一事未断出,事后分析戊寅年寅申相冲,壬水冲出受戊土之克,当然这只是事后推测。 99 年己卯年卯木生助巳火之印,故收益好,有文上之喜。父亲为申金,处坤宫受土气之生化巳火之克,形成官印相生故有官职,申金为副职。整个断卦过程一气呵成,丝毫没有犹豫的时间,以神奇的第一直觉断测准确无比,关键是一起卦要果断,断卦要坚决。卦由心生,要坚信自己的卦是正确的,正确的卦完全可以挖掘出对方的信息,卦是没有错的,何况错卦还要错断呢!断测时犹豫的一刹那,当时的时空已变,信息场态已发生变化,断测者的思维点被乱,思维点与信息点脱离,那么断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谓天工出自然,自然的本质是揭露宇宙万物生成变化最直接也最真实的本源,断卦不应拘泥于象,不执着便智慧无穷,佛学上讲般若智慧,得道便是得到智慧,真正的得道是不住相的,无论好坏只要在意便为执着,执着是得不了道的,法度无限,只要大家不执着,不保守,勤于思悟,充分发掘自性之性,抓住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本源,心静洁微地起卦、断卦,切实地达到返朴归初的境地。易学才有希望,我希望能出一份绵薄之力与大家共渡易河彼岸。
心斋先生学谱

心斋先生学谱序心斋先生,予之七世祖也。
其生平为学,推本良知,躬行实践,明格物知本之要,充万物一体之仁。
而其教人之法,启以机錀,导以固有,故能使顽廉懦立,感及齐氓。
此阳明所谓真学圣人者也。
予早年至泰城崇儒祠,瞻拜其遗像,辄心仪之而未敢忘。
窃欲搜其遗集,荟萃成编,冀有以发扬而光大之。
顾始以角逐名场,困於举业,嗣又观政外部,劳於簿书,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志意。
近虽欲从事研讨,而年齿日增,精神日减,深愧有志未逮焉。
今年夏,族弟心织以所撰先生学谱示予,并属予为序。
予展读数过,觉其分条析理,提要钩元,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固未易辨此也。
是编之成,公诸同好,不独使先贤坠绪灿然复明,并可使有志斯学者犁然如津之有梁、舟之有舵,咸知所趋向矣。
岂仅一人一族之私幸也哉?因乐为之序而归之。
时在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夏五月王翌儒道明甫谨序自序余年十齿,先君子剑秋公题余小影“有立志须知学大人之旬”,因举先祖明儒心斋先生修身立本之旨训余,谓:“大人者,正己物正。
”谓:“天民随命,大人造命。
”愧行能无似,未能仰副慈望,有所树立。
第惟“造命”一词,视世所谓“革命”者尤具有建设意味。
且行贵反己,亭林氏身经国变,其论学乃以行己有耻为要。
居今日而欲挽颓风匡末俗,先生之学曷可妄拟为迂远而遂少之也?颇思掇拾遗文,列其纲领,参稽群籍,明其指归,用兴观感而彰废坠。
乃书缺有间,又服官京师,碌碌为簿书所苦,而烽燧迭警,奔走靡宁,荏苒十年阁笔者再。
今春息影里门,舌耕偶暇,检阅旧箧,零稿仅存。
伯氏粹伯见而让余曰:“弟蹉跎若此,得毋负先人庭训谆谆之意乎?”余闻言滋惧,敢弗自励,遂不揣谫陋,略加比次,亟足成之书,仿李绂《陆子学谱》例分“传纂”、“学述”、“著述考”、“学侣考”四篇,名曰《心斋学谱》,籍以见先生修身淑世之概。
附一庵及东崖学述,纪先生家学也。
管窥蠡测,乌足发先生之学之全?海内宏达览是编者,不弃其浅陋而是正焉,则幸甚矣。
壬午端阳,王士纬谨序目次一、传纂传略学旨二、学述(一)良知为自然天则(二)百姓日用即道(三)学乐(四)看书先得头脑(五)格物有本末之物(六)修中以立本(七)修身以立本(八)大人造命(九)求万物一体之志(十)修身讲学以见於世(十一)善教(十二)安身(十三)进不失本退不遗末(十四)学术宗源在出处大节三、著述考四、学侣考讲侣弟子私淑五、一庵学述传略学旨撰述六、东崖学述传略学旨弟子附叔钱、兄衣、弟···、侄之垣、侄孙元鼎心斋先生学谱泰县王士纬心织著一、传纂生於明成化十九年,卒於嘉靖十九年(1483----1540)先生姓王氏,讳银,王阳明为易名艮,字汝止。
保合太和——精选推荐

保合太和X“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这是对“利贞”的解释。
“乾道”即天道,天道的变化使得万物各得其性命之正。
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万物由此⽽具有各⾃的禀赋,成就各⾃的品性,通过万物协调并济的相互作⽤,形成了最⾼的和谐,称之为“太和”。
天道的变化长久保持“太和”状态,⽽万物各得其性命以⾃全,这就是“利贞”了。
乾道本⾝能变化形成宇宙万物,万有物类,都是由于它⽽得到真正的性和命。
所以万物如果能够保持它给予性命和合功能的原始状态,才是真正⼤利⽽贞洁的⽣命。
保合太和,才利贞——⼤吉⼤利茶道之保合太和: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
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是感悟,是顿想,是⾃我修⾏,是⽣命协调。
佛要清除⼈类⼼灵的杂尘,茶则是洗净上⾯的污垢,不留⼀丝细痕。
茶是⼈、神、佛共同的饮品,是天堂、⼈间、地狱⼀致的灵魂净化剂、⾝体洗礼⽔。
佛僧⾃古习⽂、诵经、品茗,佛⽂化中凝铸着深沉的茶⽂化。
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如”的哲学思想,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具神韵。
佛为众⽣,茶蕴万象;佛度俗⼈,茶净苍⽣,⼀佛⼀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茶,如⽔光⼭影,⾃然相⽣。
茶味是诗词的神韵,⽽诗词⽆佛,则诗词⽆灵、⽆境、⽆⽓、⽆味,茶道与为⽂之道,为佛之理密切相关。
“菩提本⽆树,明镜亦⾮台;本来⽆⼀物,何处惹尘埃”,佛、茶、⽂,⾄此极境,功名、利禄、⾊欲、俗念,何以再求? ⼼即佛,⽽茶是⼼,则茶即佛。
清灯古寺,佛法⽆边。
茶清如露,⼼洁如佛,佛者,茶也。
禅茶⼀味,共参禅机、茶理。
静为佛之⾸,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隐为佛之理,欲守佛道,必参苦禅,欲破苦念,必习苦茶,茶者,真佛也! 中国茶道是东⽅⽂化的瑰宝,它表现为四⼤理念:天⼈合⼀、物我⽞会是哲学基础;智者乐⽔、仁者乐⼭是⼈⽂思索;涤除⽞鉴、澄怀味象是审美诉求;道法⾃然、保合太和是茶道美学的基本法则。
四⼤⽀柱互相依存,共同构筑着茶道美学⼤厦。
学易文言文翻译注释

易,古之圣贤所创,载道之书也。
文言文,古汉语之文也。
学易者,必通文言,方能窥见易道之真谛。
然文言文晦涩难懂,非一日之功可成。
故此,特为学易者整理《学易文言文翻译注释》,以助其深入浅出,领会易理。
一、《周易》原文《周易》分为上经、下经,各有六十四卦。
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
以下为《周易》原文之一卦:乾:元亨利贞。
二、文言文翻译乾:大也,纯阳之卦也。
元亨利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亨,利贞,利见大人。
三、注释1. 乾:大也,纯阳之卦也。
乾卦为八卦之首,象征天,为纯阳之卦,代表宇宙万物之始。
2. 元亨利贞: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亨,利贞,利见大人。
元亨利贞为乾卦之卦辞,意为大哉乾元,为万物之始;亨通,有利,守正,有利于大人。
四、《周易》其他卦例1.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坤:地也,纯阴之卦也。
元亨利牝马之贞:大哉坤元,万物资生;亨,利牝马之贞,利牝马之利。
注释:1. 坤:地也,纯阴之卦也。
坤卦为八卦之终,象征地,为纯阴之卦,代表万物之成。
2. 元亨利牝马之贞:大哉坤元,万物资生;亨,利牝马之贞,利牝马之利。
坤卦之卦辞,意为大哉坤元,为万物之生;亨通,有利于雌马之正,有利于雌马之利。
五、学易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1. 熟悉文言文语法:文言文语法与白话文有所不同,学习易者需熟悉文言文语法,如主谓宾结构、四字短语等。
2. 理解字词含义:文言文中,很多字词具有多义性,学习易者需根据上下文理解其确切含义。
3. 分析卦象:易卦由六个爻组成,每个爻都有其象征意义,学习易者需分析卦象,领会卦意。
4. 理解易理:易学博大精深,学习易者需不断领悟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总之,学易文言文翻译注释,旨在帮助学易者更好地理解《周易》原文,领会易道真谛。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相信每位学易者都能在易学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
全文《周易本义》[宋]朱熹
![全文《周易本义》[宋]朱熹](https://img.taocdn.com/s3/m/de28315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9.png)
全文《周易本义》[宋]朱熹《周易本义》[宋] 朱熹目录易传序本义序例卦名次序歌第一卷上经第二卷下经第三卷系词第四卷卦传第五卷彖传第六卷象传第七卷文言传附录眞势中州易经《周易本义》易传序[宋] 朱熹易变易也。
随时变易以从道也。
其为书也、广大悉备。
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也。
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
去古虽远、遗经尙存。
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
自秦而下盖无传矣。
子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
此传所以作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尙其辞、以动者尙其变。
以制器者尙其象、以卜筮者尙其占。
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
推辞考卦可以知变。
象与占在其中矣。
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
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
至微者理也。
至着者象也。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观会通以行其典礼、则辞无所不备。
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
易于近者、非知言者也。
予所传者辞也。
由辞以得其意、则在乎人焉。
有宋元符二年巳卯正月庚申河南程颐正叔序。
易序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
圣人之忧天下来世、其至矣。
先天下而开其物、后天下而成其务。
是故极其数以定天下之象、着其象以定天下之吉凶。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所以顺性命之理、尽变化之道也。
散之在理、则有万殊。
统之在道、则无二致。
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太极者、道也。
两仪者、阴阳也。
阴阳、一道也。
太极、无极也。
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絪縕交感、变化不竆。
形一受其生、神一发其智、情伪出焉、万绪起焉。
易所以定吉凶而生大业。
故易者阴阳之道也、卦者阴阳之物也、爻者阴阳之动也。
卦虽不同、所同者奇耦。
爻虽不同、所同者九六。
是以六十四卦为其体、三百八十四爻互为其用。
远在六合之外、近在一身之中、暂于瞬息、微于动静、莫不有卦之象焉、莫不有爻之义焉。
至哉易乎。
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学易文言文翻译_原文

孔子曰:“易,大道之源也。
其理深奥,其法无穷。
圣人以通神明,以类万物,以辨吉凶,以观时变,以成大业。
故《易》者,易也,变易也,变易无穷也。
天变地变,山变水变,万物变,人事变,无不以《易》为宗。
是以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无往而不利。
”翻译:孔子说:“《易经》,是大道的源头。
它的道理深邃奥妙,它的方法无穷无尽。
圣人通过《易经》来通达神明,来归类万物,来辨别吉凶,来观察时势的变化,来成就伟大的事业。
所以,《易经》是易的,是变化的,变化无穷无尽。
天在变,地在变,山在变,水在变,万物在变,人事在变,没有不以《易经》为根本的。
因此,君子在平时就观察《易经》的卦象,玩味其中的辞句;在行动时,就观察卦象的变化,玩味其中的占卜,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利益。
”《易经》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部哲学巨著,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智慧。
它不仅是一部占卜之书,更是一部哲学之书,是研究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宝典。
在《易经》中,孔子强调了易的变易性。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是无尽的。
正如天变地变,山变水变,万物变,人事变,这些都是以《易经》为宗的。
这说明,《易经》所蕴含的哲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君子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观察《易经》的卦象,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
在行动之前,应当观察卦象的变化,以占卜的方式预知吉凶,从而作出明智的决策。
这样,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顺应时势,把握机遇,成就大业。
《易经》的卦象和辞句,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君子在玩味卦象和辞句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正如孔子所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这说明,《易经》是一种无思无为的境界,只有在寂静中才能感悟到天下的道理。
总之,《易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它所蕴含的哲理和智慧,对于现代人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当深入学习《易经》,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使自己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顺应时势,成就一番事业。
中庸证释

中庸证释《中庸证释》序一儒道二旨,同归殊途,以教言则异,以道言则同。
老子圣人也,孔子亦圣人也,其所闻道,亦同出也。
老子轻世重身,独安清静,故其为道日损。
孔子用世存心,砥砺德性,故其为道日益。
然损者反求诸内,此悟性道之易也。
益者崇尚其功,此立德之宏也。
而为教者,宜其益也。
故儒适日用,人乐服从。
而视道为高深,为隐僻也。
惟欲知本源,必明虚静;欲求功行,必达仁义;二者终无异也。
故孔子之徒,述《中庸》之言,绍修道之教,以传先圣易礼之义;即孔子问道老子之意也。
后人乃争二者之异同,徒见其无解於道,并无解於老孔之学也。
修道也者,不可有儒道之分。
推而言之,凡以道教者均无可分,此解道者所同知也。
故《中庸》之书,诚不异道德之言;而孔氏之传,诚不殊老子之教也。
夫道不可以他学艺比,精一虚静,然后得日损其行;至于无为。
而道乃见,而修乃诚;故《老子》有『有欲观窍,无欲观妙』之语也。
有者,为无所生;无者,为有所成。
而言有者,欲其有所观欲窍,其《中庸》致曲之义也;言无者,欲其观於妙。
其《大学》止至善之义也。
心同性也,有而能观其窍,则心知止矣;性同心也,无而能观其妙,则性常明也。
止心而后可明性,明性而必以止心;二者体用之间,圣人同由此成圣,真人同由此成真;舍是则无成矣。
夫是为道,以至於成,其所修果何有老儒之异耶?人生之后,辄妄所生,是大害也;而性心之中,不得其本来之体,则所主失焉。
故修道以观窍致曲为先,先止其所,以安其主,而后不离乎道,渐归於极,此凡修道者不能易也。
然真人圣人,智慧充满,定力强大;不止自止,不修自成;此则一幾达妙,虚静常存者也,而常人未能焉;故言修道,必自有言;不先求其有,不能至於无;故老氏不废观窍之方,孔子必重明诚之教也。
《中庸》言道,其最要者——中和之功;中者妙之体,和者窍之用;中为无,和为有;有和返中,即由观窍以至观妙也。
然其致力则在省察;故先观,非观不止,非省不存;中和虽属性道固有,而必赖省察存养之功;此有之不可少,而无之不易言也。
太极拳语录句子

太极拳语录句子太极拳语录句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句子吧,根据句子的语气用途不同,句子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句子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语录句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太极拳语录句子11、有能一日用力寻,阴阳消长自有真。
2、十三势者,一炁之演练也。
3、妙手一着一太极。
4、精练已极,极小亦圈。
5、刻意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6、拳不敌法,法不敌功。
7、练习十三势必须与一炁相结合,否则便是死架。
8、一开—合,有变有常。
9、道法自然。
10、若言体用何为难?意气君来骨肉臣。
11、听劲有二:一称外听,一称内听。
前者系指推手时以手去听对方之劲炁而应答随化;后者系指盘架时以灵去听自己之劲炁而合关窍玄机。
12、十三势既喻八卦、五行,就不能忽略卦气,就不能不知生克。
不知内窍外穴,强配呼吸而练,怎么不出气病。
13、脚踩阴阳手划圆。
14、天地为一大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
15、无处不是圈,无处不是拳。
16、中定者,九宫也,为先天之元炁之所藏。
亦即真炁穴之位。
上对夹脊,下对尾闾,与灵性涌泉呼应契合。
17、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18、天下之武术,莫不存有此十三势。
19、拳势之伸缩变化,步法之进退穿插,皆依元炁而生化。
20、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动一静,互为其根。
21、阴阳明而手足得其用,虚实定而攻守得其宜。
22、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23、十三势之外形要求,固为沉肩、坠肘、松腰、坐胯,如不能使神经、筋脉、骨节之元真扭结不散,随着伸缩钻翻,贯注于内窍外穴,仍难生效。
24、顺中用逆,逆中行顺。
25、阴阳共处一个圆,千变万化不离圆。
26、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27、天人合一。
28、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
29、太极拳十三势,捧、捛、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
易经证释兑卦

易经证释兑卦孔子《宣圣讲义》巽兑往来,一卦成两,即主宾也,往复也。
巽以阴爻在下,如物之倒置,故曰伏或入,兑以阴爻在上,如物之竖立,故为见或出,以阳大阴小,小在上,如木之杪,箭之端,具形尖锐,故名兑,兑锐也,反为巽则钝也,其大端在上,而尖端向下,如锥入木,如根入土,愈入愈深,而兑则锐其上,如木出地,如锥穿囊,愈出愈显,此其异也,而六画之,兑却与三画别,则以三与上爻为阴,成中上两细之形,四阳二阴,刚中柔外,其上之柔,如人之口,口开则言,故兑主口舌,为说言,又在先天象泽,水之聚也,小者池沼,大者海洋,皆泽也,而推为润泽,为光泽,以水之流滑如也,故兑为悦泽,柔于外,则无不悦服,柔于上,则无不乐从,以柔御刚,刚中而不犯上,顺于下以事其上,安于内以奉其外,此兑之大用,在上者能以泽惠民,以言悦众,尽民之力,而甘言以慰之,役民以劳,而膏泽以沛之,则由二五刚位,而三上柔爻,有以抚绥之也。
人之喜悦,则发于言语,兴为咏歌,此兑象口舌之启,音声之出,有如水之流自泽也,在卦上缺,正取泽口之开为象,内储多水,而不吝于灌溉,中厚容积,而有便于运输,此兑泽之功,为民之利也,兑自坤出,而返于乾,一阴在显,明其所差者一间,故先天方位兑与巽夹乾,巽自乾出,兑则还归于乾,兑本坤交乾所变,故为少女,与艮少男相对,而在后天则以已近乾,故为太阳,阳在下有其本始,进则全刚之象,又文王卦位,与震分主东西,当岁之秋,为日之入,乃阳之将老,时之且暮,万物皆杀,诸实就成,此天下悦乐之秋,而为农民安乐之时,然以天道言,则重肃杀,尚收束,故五行同乾而属金,金有乾兑之分,乾在天而兑司地,乾如西方金刚佛相,兑则人间五金之器,此形上形下之殊也,而人事重兑,兑震一秋一春,主万物之生与成,判世间之枯与荣,震为阳初长,兑则阳将纯,太阳之象,而缺其上,口舌之司,而望于外,泽沛之流,而有所限,言语之发,而多有碍,故兑之用大,而所成者细,本强而其末则锐也。
兑,亨利贞。
孔子《宣圣讲义》此为兑卦彖辞也,兑以近于乾,而上为柔,故四德少元,而备亨利贞三德,以元为乾之本德,今未及乾,而五上天爻,上爻为阴,天德不足,是以不称元,由时言之,元亨利贞象春夏秋冬,兑主秋金,旁兼夏冬,乃备三德,而亨为通于一切,以刚中柔外,大道之行,无不通也,利贞者,坤之本,由坤而返乾,兑之体用,故利贞皆全,利以及物,贞以固本,亨则推于一切,有此三者,兑之大用可见,兑而悦于物,成诸身,内诚而外信,诚则有其基,信则有其用,故亨于外,利贞成于中,柔以长人,贞以自守,顺乎天而应乎人,真诚笃实,君子之行也,以卦中互风火家人,上成巽,也卦往复兼赅之意,家人内外同正,克齐其家,正己以正人,齐家以治国平天下,皆兑用之本,本立道生,此兑之亨,自利贞发,利贞者,性情也,性则贞,而情则利,此物我皆成之象,仁智兼至之时,中庸之意,以诚明为本,兑之所行,及乎中庸也。
关于写字的名人名言

写字的名人名言关于写字的名人名言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并使用名言吧,熟记名言有助我们增加知识储备,打造语言亮点。
名言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写字的.名人名言,欢迎阅读与收藏。
写字的名人名言 11、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2、平生懒著书,书成亦快余。
惊风日夜吼,随处足安居。
——明·李贽《续焚书》3、眉头无一事,笔下有千年。
——宋·邵定《山中》4、落纸惊风起,摇空见露浓。
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
——唐·耿湋《咏宣州笔》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6、时时只见龙蛇走。
——李白7、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8、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9、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张怀谨10、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韩渥11、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12、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13、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14、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苏轼15、拳要打,字要练。
16、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笔髓论》17、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
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朱和羹《临池心解》18、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19、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孙过庭《书谱》20、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21、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之于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于身。
文翁教化地方文言文翻译

昔者,蜀郡文翁,字仲翁,汉景帝时人也。
翁性聪颖,好学不倦,以儒术自任,教授一方,化育英才,功德无量。
时蜀郡地僻,风俗简陋,民智未开,文翁遂以教化为己任,欲以文翁教化,启迪民智,振兴地方。
文翁初至蜀郡,见民风不古,文教荒废,乃慨然叹曰:“民之生也,有地而不知耕,有书而不知读,岂不痛哉!”于是,翁乃筑舍讲学,设坛讲经,广招弟子,传道授业,以期振兴蜀地文化。
翁之教化,首重经术,以为经术乃国家之根本,教民以经术,则国之本固。
故翁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无不精通,讲说之时,引经据典,使弟子们心悦诚服。
翁又兼通天文、地理、医卜、乐律之学,博学多才,弟子们皆钦佩之。
翁教化之余,亦注重实践,以为学以致用,方能显其真谛。
于是,翁常令弟子们参与地方政务,如修水利、兴学校、筑道路、设市井,使民受益,以实践所学。
翁又提倡孝悌之道,以家庭为单位,教育子弟,使民知礼义,遵法度。
文翁教化,成效显著。
蜀郡之地,民风日新,文化大兴。
昔日简陋之风俗,渐变为文雅之风尚。
翁之教化,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蜀地百姓受益匪浅。
翁尝曰:“教化者,国家之大事也。
不教而诛,是为虐;教而不诛,是为惠。
吾愿以身许国,以教化为己任,使民知礼义,守法度,以成国家之栋梁。
”翁之教化,实为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及至翁逝,蜀郡百姓无不哀痛,乃立庙祭祀,以纪念翁之功德。
后世子孙,亦以翁为楷模,传承其教化精神,使蜀地文化得以延续。
今人读史,仍感文翁教化之伟大。
翁之教化,不仅在于蜀郡一地,更在于启迪民智,振兴文化,为后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翁之教化,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蜀地百姓前行的道路,成为我国古代教化史上一段永恒的佳话。
译文:从前,蜀郡有位名叫文翁的人,字仲翁,是汉景帝时期的人物。
文翁性格聪明,热爱学习,不知疲倦,以儒家学说自任,教授一方,培养英才,功德无量。
当时蜀郡地处偏远,风俗简陋,民智未开,文翁于是以教化为己任,想要通过文翁的教化,启迪民智,振兴地方。
仲尼相鲁文言文翻译

昔者孔子,圣人也,其德温良,其才睿智。
鲁国者,周之旧邦,地处齐鲁,人文荟萃,然时值春秋,诸侯争霸,鲁国弱小,内外交困。
孔子怀揣仁义,欲以道德教化拯救斯民,遂周游列国,寻求明君。
时也,鲁昭公荒淫无道,国政混乱,百姓疾苦。
孔子归鲁,欲施展抱负,然屡遭排挤,不得施展。
孔子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无道,丘之不仁,吾何敢易之?”遂退而讲学,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孔子晚年,感于天下未治,鲁国衰微,遂决定出仕,以图振兴。
孔子曰:“夫贤者,国之宝也;仁者,民之望也。
得贤者,国必兴;得仁者,民必安。
”于是,孔子应聘为鲁国相。
孔子相鲁,首重教化。
孔子曰:“教民以孝,则民有慈;教民以悌,则民有敬;教民以忠,则民有信;教民以礼,则民有让。
”于是,孔子兴办学校,选拔贤能,教授《诗》、《书》、《礼》、《乐》之学,使民知礼义,明道德。
孔子相鲁,次治刑法。
孔子曰:“刑罚者,国之权衡也;刑罚不明,则民无所措手足。
”孔子深知刑法之重,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孔子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孔子以礼治国,使鲁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孔子相鲁,又重农事。
孔子曰:“民以食为天。
”孔子提倡耕读传家,使民勤于农事,国家粮食充足。
孔子曰:“政之兴也,在农;政之废也,在农。
”孔子以农为本,使鲁国国力日益强盛。
孔子相鲁,还注重选拔人才。
孔子曰:“举贤才,任能臣,国家之福也。
”孔子广开言路,选拔贤能,使鲁国人才济济,国家政治日益稳定。
孔子相鲁,政绩显赫。
孔子曰:“吾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孔子虽遭鲁昭公排斥,然其仁爱之心,治国之才,使鲁国百姓受益匪浅。
孔子相鲁,历时三年,鲁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孔子退位后,鲁国百姓怀念孔子,尊称其为“仲尼相鲁”。
孔子相鲁,其德其才,传颂千古。
孔子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孔子以仁爱之心,治国之道,使鲁国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
孔子相鲁,可谓德政之典范,仁者之楷模。
孔子相鲁,虽历时短暂,然其德政永存。
学易经的入门要诀:体、相、用

《易经》以其博大精深,令人神往;又因其深奥难懂,让人望而却步。
但凡事皆有诀窍,比如《心经》,即为学佛之要诀。
学易亦如是。
《易经》全文主旨,是在于叫人明白阴阳之道。
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也。
学易者,首先要明白“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这段名言的真正含义。
所谓“形”,即是现象,是我们所能观察、意识到的具体事物。
换做另一种说法,形即是“相”。
形而上者,即是一切现象所得以产生的根源,这个根源就是道。
从另一种角度看,道即是“体”。
形而下者,即是由某种现象所衍生的更为具体的器物,简称为器。
这个器,换一个角度来说,即是“用”。
一切万有(包括物质与精神),均具备“体、相、用”三种关系。
犹如一个金杯,其体是金,其相是杯,其用是盛物、观赏、交换等。
《易经》是古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用以掌握宇宙、人生规律的一种方式方法。
所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即是此意。
一般人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往往只取其用,由是有种种器物之发明应用。
如鲁班见草叶而发明锯子之类,皆是形而下之用。
人生在世,不离男女饮食之事。
为求生存,而效法于天地,发明种种器物,本身原无可厚非。
但只求生存之欲望,实非人生之根本目的。
所以人在活着之时,更须努力探索生存之终极目标和意义。
人与宇宙从何处来,又归于何处?是人生需要思索的最高哲学问题。
从《易经》来说,一切皆变,唯变不变。
意思即是说人和宇宙都是从变化而来,又因变化而去。
唯有此变化之规律,永恒不变。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道”。
这个道,儒家认为是天命,道家认为是常道,佛家认为是佛性(真如)。
《易经》则认为,道即是阴阳之变化,所谓“万物皆负阴而抱阳”是也。
阴极则阳,阳极则阴。
世上本无纯阴纯阳之物。
《易经》上所画之卦象,以及所设之卦辞、爻辞等,皆是“相”。
其“体”(根源)则是阴阳之道,其“用”(指导意义)则变化万千,决不可拘泥于文字也。
所谓“善易者不卜”,即是指精通易道者,深明一切皆变之理。
既然一切皆变,又岂会拘泥于卜算所得?真正圣者,唯明易之义理,不会取其卜算之用也。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四、五、六、七章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四、五、六、七章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颜回与《易传》的关系)【本课所学经文】《系辞上传》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系辞上传》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系辞上传》第六章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夫乾,其静也专(圈),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系辞上传》第七章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李守力解读诠释】《系辞上传》第四章【原文】《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白话】《易》与天地齐准,所以能涵括天地的法则。
仰而观察天文,俯而考察地理,所以知道幽隐与光明的道理。
追原事物的起始,发展到最终又朝原点回归而重新开始,于是能知晓死生流转的道理。
精气言精神的物质层面,游魂言生命变化的精神层面,因此而知晓鬼神的情况。
【解读】《易》用卦象模拟天地万物,用爻数模拟天地变化,故《易》与天地齐准,弥纶天地之道。
幽明:明,可见之物也,幽,言理之不可见也。
原始反终:反同返,天地万物之起始、变化,最终总是朝起点回归而呈螺旋式发展,此发展或是进化,或是退化。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

哲学:中国哲学史必看考点(最新版)1、名词解释以辞抒意正确答案:后期墨家指以判断表达思想。
《墨子•小取》:“以辞抒意”。
辞,相当于判断,意,事物的种种关系在人这里形成的思想。
以辞抒意,必须在名实相符的基础上,所下的判断才是正确(江南博哥)的。
《大取》强调:“夫辞,以故生,以理长,以类行者也。
”立不明此三者,必然“妄也”、“困矣”。
荀子也有类似思想:“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
2、问答题简述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
正确答案:《明夷待访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阐述民主主义思想的著作,是17世纪启蒙思潮的代表作。
首先,黄宗羲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君权展开猛烈的批判。
其次,黄宗羲提出以学校为议政机关的政治理想。
再次,黄宗羲在经济上提出一系列“工商皆本”、重定田赋,改革币制等“富民”的改革方案。
3、名词解释贵无论正确答案:魏晋玄学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
创始人为何晏、王弼。
主要观点是以“无”作为宇宙的本体,认为万物(有)以无为存在的根据,贵无论促进了中国古代本体论哲学的发展,但错误地以空洞的抽象观念为宇宙万物的本体,故受到后来以裴頠为代表的崇有论的批判。
4、名词解释达道正确答案:人所共由的准则,有普遍真理的含义。
语出《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朱熹注:“达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即《书》所谓五典。
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四书章句集注》)5、名词解释通幾正确答案:方以智用语,与质测相对,指研究事物变化的深微根源的学问,即哲学。
原出《易&b ull;系辞上》:“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方以智《物理小识•自序》:“寂感之蕴,深究其所自来,是曰通幾。
”即“所以为物之至理也。
”并认为通幾与质测的关系是“质测即藏通幾者也”,通幾又“护质测之穷”,两者“不相坏”。
郑钦安《医理真传》读书心得笔记

郑钦安《医理真传》读书心得笔记郑钦安《医理真传》读书心得笔记1、乾坤大旨乾为天,属金,纯阳也。
称为老父、老阳、老子,又名曰龙。
坤为地,属土,纯阴也。
称为老母、老阴。
乾坤交媾,化生六子。
2、坎离所以为人生立命之根也。
3、坎卦诗天施地润水才通,一气含三造化工。
万物根基从此立,生生化化沐时中。
4、坎卦解()坎为水,属阴,血也,而真阳寓焉。
中一爻,即天也。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诸书称为真阳。
真阳二字,各处讲解字眼不同,恐初学看书,一时领悟不到,以致认症不清,今将各处字眼搜出,以便参究。
5、真阳二字,别名为:一名相火,一名命门火,一名龙雷火,一名无根火,一名阴火,一名虚火。
6、发而为病的别名为,一名元气不纳,一名元阳外越,一名真火沸腾,一名肾气不纳,一名气不归源,一名孤阳上浮,一名虚火上冲,种种名目,皆指坎中之一阳也。
一阳本先天乾金所化,故有龙之名。
一阳落于二阴之中,化而为水,立水之极(是阳为阴根也),水性下流,此后天坎卦定位,不易之理也。
7、须知此际之龙,乃初生之龙(龙指坎中一阳也),不能飞腾而兴云布雨,惟潜于渊中,以水为家,以水为性,遂安其在下之位,而俯首于下也。
8、若虚火上冲等症,明系水盛(水即阴也),水盛一分,龙亦盛一分(龙即火也),水高一尺,龙亦高一尺,是龙之因水盛而游,非龙之不潜而反其常。
故经云:阴盛者,阳必衰,即此可悟用药之必扶阳抑阴也。
9、乃市医一见虚火上冲等症,并不察其所以然之要,开口滋阴降火,自谓得其把握,独不思本原阴盛(阴盛二字,指肾水旺)阳虚(阳虚二字,指君火弱),今不扶其阳,而更滋其阴,实不啻雪地加霜,非医中之庸手乎?10、余亦每见虚火上冲等症,病人多喜饮热汤,冷物全不受者,即此更足徵滋阴之误矣。
又有称桂附为引火归源者,皆未识其指归,不知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
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易以首重法道,法大于技,法不明则道不明,道不明则艺不高,随着不断的实践和不断的总结,我的易学思维在不断地得到净化和提高。
回首学易数年,酸甜苦辣俱全,自入佛道心情豁然开朗,在持戒修行的过程中对易道进行了反思,可以说借助佛法的加持重新反思易道,有很多常思不解的难题竞迎刃而解,心中甚喜之,坦白倾出道与众易友,渴望与众易友同气相求易,道共鸣,
我认为易学的思维有其共性,但我学易多年的最大体会是必须符合易理,易理在常人眼中抑乎其神,实际上易理的原则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大自然发展变化的规律,脱离生活道理而学易始终不得真谛,易云:“法于阴阳,合于数术”。
阴阳二字遍书尽存,可我们却恰恰忽视了阴阳二字,对阴阳的理解却各人不同。
黄老师“法外无法”说的便是阴阳,它是易数的根基,“法无定法”的原则是建立在“法外无法”的基础之上的,道理皆知,但具体应用却将阴阳二字抛之脑后,导致实作中断测不够完美,缺陷多多,这些问题的出现并非是你的技术问题,而是你的方法错误,因为忽视了阴阳道理的存在,你的断测绝对不会圆满,因为缺乏阴阳的法则,在断测中你的断测法则只会达到两者缺一,非阴即阳,出发点已经欠缺,断出来的事当然就会有所欠缺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原则,为什么说天人合一的思想符合天道人道地道呢?这便会引出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个大太极,而这个大太极是由无数个小太极组成,而小太极必须服从大太极,两者处于相互对立而统一的层次,“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世界是混沌世界、是空无的世界,它是宇宙形成的重要条件,纯阴不生,纯阳不长,没有矛盾,社会就不会发展,也就没有宇宙万物的生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万物的生成与发展是建立在阴阳理数之上的,二者缺一不可,这是我对阴阳的理解,我想大家好对阴阳有个正确的理解,那么易学中的很多难题就会解决,因为熟悉阴阳的真义可以改变你的易学观念,尤其是那些自认为正确的观念,而正确的观念可以使你的易学水平有一个飞跃式的提高。
这样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一个问题提出的同时,它的答案也同时显现,即天人合一,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悟点不同而导致结论不同或不够完整,所以说大家切勿乱钻牛角,一味沉迷于对技法的掌握上,只要理通,法自然无限,希望大家对阴阳共存的观点有个新的认识,能识破易理天机,达到破迷通神,见象说事易如反掌,法大于技是说法理通,技无穷,所有的技法来源于对法理的认识,法理的结果只有一条,或正确或错误,只要是正确的,那么所有技法的结论也应当是与这相吻合的,法理支配着技法,断卦成功的因素很多,我认为起卦的方式也非常重要,总结过去失误的例子发现很大原因在于起卦的模糊性,这里所说的起卦并非是很具体的方式,而是说它的场态性,直观性、随机性。
断卦不可犹豫,起卦也是同样如此,起卦的方法很多,熟练地掌握各种起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但起卦时一定要直观,一定要随意,必须对自己的第一感觉予以肯定,当你犹豫之时,宇宙瞬间定位的场态已变,信息灵点已变,而更重要的是你的思维里已掺入主观思想,信息场已加入主观因素。
易经云:“唯其时务也”,主观因素的介入,已将信息场态打乱,太极思维点已然不明,思维状态达不到纯净洁微,断测的结论自然有误。
易经的道理就是讲的时空关系学,主观因素的介入已将时空统一点分离,断测时对应点已经错位,错之又错是情理之中的,一定要把握好吉凶乎动的窍机,纵然起卦错误也可错卦错断。
学易之人必须进行经常性的反思,一定要总结过去的成败经验,成功可以继续进行进一步的精简提炼,而失败的原因绝对不能姑息养奸,随时要把影响正确思维的不良因素剔除。
起卦是基础,对应点失误满盘皆输,实际上要养成一个良好的起卦习惯及方法也很不易,但思维上必须抓住根本,那就是吉凶的信息它有一个瞬间性,也就是时空网络交叉点,只有正确而及时地抓住这个点,你才可以破译这个时空网络的全部信息。
2004 年1 月7 日下午,有一李姓女工求测婚姻,并告诉我是65 年生属蛇,因为当时室内人多不便纸笔起卦,但我认为依照此人当时所处的时空点立太极足可以挖掘出其人的信息,就大胆从她坐在我的坤位断其人生大致信息,我说你在家不是老大,文化程度不高,身体差,毛病出在心血系统,头痛且有神经衰弱病症,母亲寿短,操劳一辈子,父亲为当官之人,有文化,可能是副职。
本人92 年壬申年结婚,93 年财运好,95 年工
作有变动,压力大,此年因身体差而耗财。
98 、99 年家中收益好,文上有喜事,工作顺心,97 年丁丑年母亲有灾。
本人婚姻不好,谨防二婚。
李某甚为惊讶,她不明白我什么都不问就断得如此准确。
她说:“你断的非常对,我上面有哥、姐,下有弟妹,高中没念完就退学参加了工作,92 年结婚,93 年在单位工作之余与人合作生意挣了不少钱,95 年调离原单位,新单位不是很景气,心里不舒服。
97 年当上厂里党办秘书搞文职工作,98 年也不错,但此年与丈夫离婚。
此次求测正为此事而来。
”我告知其2004 年甲申年阴历7 月婚姻可成。
事实证明,只要大家勤于思考,一切以易理为准则,断测的方法可以随心所欲。
其实断测此卦的方法并不复杂,我以其人属相巳蛇处坤位详断。
依巳火为太极点,利用巳火所处坤位场态及坤位藏未申,利用他们彼此间的五行生克合冲关系层层剥离进行断测的,巳火处坤宫为泄气,坤为房屋,是其先天(出嫁之前)依赖生存的地方,巳火生坤土,故非老大,巳火处坤宫,坤为土为五数,当时想断其兄妹五人,但又怕陷入主观所误没敢断,事后问李某的兄妹个数,李某说正是五人,可见迟疑之害不浅。
92 年壬申年壬水官星适逢申金长生之地,已申合故断当年结婚,93 年巳西半合,酉为巳火之财,财运好,95 年乙亥年,巳亥相冲,亥水为工作为压力,所以此年工作上会有变动。
97 年丁丑年丑土与坤宫相冲(坤宫所藏未土),母亲当年去世,当时确定母亲寿短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并非盲目推断。
本来巳火合申金,合申优先,未土失去生助之星,而当时又以坤为牛为丑土相互串联,即艮宫之类丑土与坤宫之未土相冲,所以才敢直言其母寿短,巳火合申金,申中壬水官星之印庚金受伤,夫星无助,故断其婚不顺,至于98 年与丈夫离婚一事未断出,事后分析戊寅年寅申相冲,壬水冲出受戊土之克,当然这只是事后推测。
99 年己卯年卯木生助巳火之印,故收益好,有文上之喜。
父亲为申金,处坤宫受土气之生化巳火之克,形成官印相生故有官职,申金为副职。
整个断卦过程一气呵成,丝毫没有犹豫的时间,以神奇的第一直觉断测准确无比,关键是一起卦要果断,断卦要坚决。
卦由心生,要坚信自己的卦是正确的,正确的卦完全可以挖掘出对方的信息,卦是没有错的,何况错卦还要错断呢!断测时犹豫的一刹那,当时的时空已变,信息场态已发生变化,断测者的思维点被乱,思维点与信息点脱离,那么断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所谓天工出自然,自然的本质是揭露宇宙万物生成变化最直接也最真实的本源,断卦不应拘泥于象,不执着便智慧无穷,佛学上讲般若智慧,得道便是得到智慧,真正的得道是不住相的,无论好坏只要在意便为执着,执着是得不了道的,法度无限,只要大家不执着,不保守,勤于思悟,充分发掘自性之性,抓住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本源,心静洁微地起卦、断卦,切实地达到返朴归初的境地。
易学才有希望,我希望能出一份绵薄之力与大家共渡易河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