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文言现象归纳
《师说》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师说》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或师焉,或不.焉:③古之学者..必有师: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⑦吾从.而师之:⑧今之众人..:⑨小学..而大遗:⑩则群.聚而笑之:⑪吾师.道也:⑫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⑬吾从而师.之:⑭孔子师.郯子:⑮小.学而大.遗:⑯吾未见其明.也:⑰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⑲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⑳惑.而不从师:㉑而耻.学于师:㉒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一词多义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吾从而师之:④ 吾师道也:传①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③ 道相似也:惑① 惑之不解: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③ 惑而不从师: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其皆出于此乎: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②惑而不从师:③吾从而师之:④择师而教之: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⑥小学而大遗:⑦则群聚而笑之:⑧如是而已: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⑦圣人之所以为圣: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⑪郯子之徒:⑫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⑬作师说以贻之: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其皆出于此乎:⑤其可怪也欤: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而耻学于师:③于其身也:④皆出于此乎:⑤不拘于时: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④其可怪也欤:4、判断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④不拘于时:⑤而耻学于师:⑥师不必贤于弟子:⑦不拘于时,学于余: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⑩吾从(之)而师之:⑪(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⑫(师)位卑(者)则足羞:二、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现象、翻译、阅读【必修上册】
《师说》韩愈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假字,“受”通“授”,教授②或师焉,或不.焉:通假字,不,通“否”③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异义,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异义,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今异义,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今异义,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⑦吾从.而师之:古今异义,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⑧今之众人..:古今异义,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⑨小学..而大遗:古今异义,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⑩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表动作的情态,成群⑪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⑫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⑬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⑭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⑮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⑯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⑰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⑲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⑳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一词多义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惑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⑪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⑫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皆出于此乎:介词,从也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③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④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4、判断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④不拘于时: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⑤而耻学于师:倒装句,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⑥师不必贤于弟子:倒装句,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⑦不拘于时,学于余:倒装句,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句,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略句,省宾语⑩吾从(之)而师之:省略句,省宾语⑪(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略句,省主语二、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明代文学家袁了凡所著的文言文。
这篇文章围绕师生关系展开,表达了对教育和师道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是对《师说》的知识点的归纳:1. 文章结构:《师说》由序、上、中、下、后序共五部分组成。
序部是文章的开篇,主要阐述文章写作的动机和目的;上、中、下部则分别展开对师生关系的不同层面的描述和思考;后序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和触动。
2. 内容概述:文章以师生关系为线索,围绕指导、界定、引导、陶冶、启发、激发等关键词展开,分别探讨了师生相互启示、相互感化、相互影响的重要性和意义。
文章通过师道和教育的层面,展现了教育者在塑造学生人格和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3. 语言特点:《师说》以文言文的方式表达,语言较为正式、庄重、凝练。
句式多为对偶句、排比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优美。
4. 师道意义:《师说》强调了师道的重要性,提出了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如质朴、宽宏、奉公、忍让等。
同时还强调了教育者应该给予学生的正面引导和人格修养的培养。
5. 学生态度:文章中也涉及到学生的态度问题,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虚心向老师请教,积极学习与尊重老师的经验和指导。
6. 教育观念:文章中明确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行和人格,让学生明辨是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7. 反对刻板印象:文章中反对了刻板印象的观念,强调教育者应该面对不同学生个体,制定不同的引导方式和方法。
8. 修身养性:文章中倡导了教育者要先修身养性,要求教育者自己具备崇高的品质和道德操守,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以上仅为《师说》的部分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师说》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必修上册】
《师说》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文言现象并解释: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假字,“受”通“授”,教授②或师焉,或不.焉:通假字,不,通“否”③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异义,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今异义,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今异义,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今异义,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⑦吾从.而师之:古今异义,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⑧今之众人..:古今异义,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⑨小学..而大遗:古今异义,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⑩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表动作的情态,成群⑪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⑫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⑬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⑭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⑮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⑯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⑰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⑲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盛:势盛位高的人⑳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㉑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㉒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习,使……学习3、一词多义师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③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传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道①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③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惑①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③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乎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③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而①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②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③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④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⑥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⑦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⑧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之①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⑧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⑨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⑩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⑪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⑫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⑬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其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④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⑤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于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②而耻学于师:介词,向③于其身也:介词,对于④皆出于此乎:介词,从⑤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4、判断文言句式: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也,表判断③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非,表否定判断④不拘于时:被动句,介词“于”表被动⑤而耻学于师:倒装句,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⑥师不必贤于弟子:倒装句,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⑦不拘于时,学于余:倒装句,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⑧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句,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⑨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略句,省宾语⑩吾从(之)而师之:省略句,省宾语⑪(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略句,省主语⑫(师)位卑(者)则足羞:省略句,省略谓语动词二、重点句子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文言现象归纳
《师说》文言现象归纳师说文言现象为:一、通假字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为“取消句子独立。
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 1 —“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
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⑪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道理)。
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 2 —。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师说文言文知识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四、重点虚词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
师说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是古代论师道的重要文献。
这篇文章阐述了从师求学的道理,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以下是对《师说》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知识点和实词的梳理。
一、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三、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名词,道理)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4、惑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5、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四、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3、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5、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6、位卑则足羞羞:意动用法,感到羞耻。
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不拘于时。
4、状语后置句学于余。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
《师说》知识点归纳整理《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传道受业解惑(“受”通“授”,传授)2、或不焉,或师焉(“不”通“否”)二、古今异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分外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
(今)没有。
4、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大凡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5、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
(今)看字发出声音。
6、今之众人:(古)大凡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7、吾从而师之:(古)跟随。
(今)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8、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2)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4、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5、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5、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6、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7、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5)于、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2、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3、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4、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5、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比)6、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2、择师而教之(代词,他)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4、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6、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7、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8、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
《师说》词类活用
《师说》词类活用《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中多处运用了词类活用的现象,使得文章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师说》中的词类活用。
首先,名词作动词的用法在文中较为常见。
例如“吾师道也”中的“师”,本是名词,意为“老师”,在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学习”。
韩愈通过这种用法,强调了自己对于道的追求和学习的态度,突出了他对知识的渴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道”,原本是名词,指“道理、学说”,在此处用作动词,意为“传授”。
这一活用生动地展现了老师的职责,即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道理传授给学生。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本为形容词,意为“羞耻的”,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以……为耻”。
这种词类活用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上一些人轻视学习、不愿向老师请教的不良风气,也表达了韩愈对这种现象的批判。
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师说》中也有所体现。
比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耻”,是动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耻”。
这里的“耻相师”,即“以互相学习为耻”,生动地描绘了那些自高自大、不愿意相互学习的人的心态。
形容词作名词的用法在文中也十分精妙。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前一个“圣”和“愚”是形容词,分别表示“圣明”和“愚昧”;而后一个“圣”和“愚”则活用为名词,指“圣人”和“愚人”。
这种用法通过对比,鲜明地展现出了学习对于人的影响,即越是圣明的人越能通过学习变得更加圣明,越是愚昧的人越因不学习而更加愚昧。
“小学而大遗”中的“小”和“大”,原本是形容词,指“小的方面”和“大的方面”,在这里活用为名词。
通过这种对比,韩愈指出了当时人们在学习上的误区,只注重小的方面而忽视了大的方面。
此外,还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耻”,原本是形容词,意为“羞耻的”,这里用作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耻”。
作者用这种手法,强烈地批判了那些对从师学习抱有错误态度的人。
《师说》文言文知识归纳
【黄颜色字体课文为高考必考,打重点记号】
《诗经》二首
上 册 课 本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字音订正 课文翻译 文言虚词
重 点 复 习 内 容
《劝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复 习 目 标
通 假 字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文言句式
下 册 课 本
考 纲
考高 考 《促织》 贾谊《过秦论》 必
有的请教老师,有的却不请教老师,小的方面 学习,大的方面却遗忘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 智。巫医、乐师、手工业者这些人,不以互相 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有人称“老 师” 称“弟子”等,就聚在一起嘲笑他。问他们 (为什 么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 道 理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 地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奉承谄媚。” 哎!从师 学 习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
2.被动句:
不拘于 时:“于”表被动,译为“被”
3.倒装句:
⑪宾语前置:
句读 之不知,惑 之不解。
宾语“句读”“惑”,分别前置,两个“之”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⑫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①而耻学于师 状语“于师”(向老师)后置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状语“于弟子”(比学生)后 置
七.文学常识:
韩愈,关于“说”, “唐宋八大家”
⑪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 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 地方 ⑫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 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六.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者,……也”表判断,译为“…… 是……”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也”表判断,译为“……就是……”
《师说》文言现象分类积累
《师说》文言现象分类积累一、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的情况,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疑难问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2.惑.而不从师惑:有了疑难问题,形容词活用作动词3.孰能无惑.?惑:疑难问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4.吾从而师.之师:以……为师,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5.吾师.道也师:学习,名词活用作动词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学习,名词活用作动词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低于,名词活用作动词8.而耻.学于师耻:以……为耻,把……看作羞耻的,形容词意动用法9.是故圣.益圣圣:圣明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0.愚.益愚愚:愚昧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1.圣人之所以为圣.圣:圣明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2.愚人之所以为愚.愚:愚昧的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3.则耻.师焉耻:以……为耻,把……看作羞耻的,形容词意动用法1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动词使动用法15.惑.之不解惑:疑难问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6.或师.焉师:从师,名词活用作动词17.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大:大的方面,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8.吾未见其明.也明:高明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9.不耻.相师.耻:以……为耻,把……看作羞耻的,形容词意动用法师:从师,名词活用作动词20.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学习,名词活用作动词2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以……为师,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二、古今异义。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古义今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有学问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因此3.吾从而..师之跟从(他),然后因而4.是故无.贵无贱无论没有5.今之众人..一般人大家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中停顿的地方;无义,不译读书的人7.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8.是故弟子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没有必要..不如师,师不必三、通假。
《师说》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文言文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中国古代文言文经典之一,是汉代司马迁所著的一篇散文。
本文主要以叙述、议论和自述的形式,探讨了治学、教育和为人处世的重要问题。
以下是对《师说》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的归纳:第一,师道尊严。
《师说》中强调了对师长的尊重和崇敬。
文章中提到:“师教者严。
”这是指学生应该对待老师的教导要恭敬严肃,不可轻视和怠慢。
同时,《师说》也提到了师长应具备的责任和义务,即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德行。
第二,尊重知识。
《师说》中明确指出:“夫积日月而欲有所长,责必以勤加焉。
”强调了学习知识需要付出勤奋努力的态度。
文章中还提到了“庸师”与“德师”的区别,强调了学生应该追求真正有学问的老师,避免对学习有害的“庸师”。
第三,勤奋笃学。
《师说》中强调了学生应该勤奋读书、努力学习的重要性。
文章中提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一句表达了读书勤奋、不断学习的理念。
同时,《师说》也提到了学习应该有目标和方法,需要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四,人生态度。
《师说》通过对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描写,表达了对于人生和为人处世的思考。
文章中提到了“听其言而观其行”、“贼盗亡而无咎焉,可与共也”等观点,强调了诚实、正直和宽容的重要性。
同时,《师说》中还提到了“盗图书者才也”、“有过不改是君子”等观点,说明了一个人的品行和性格对于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师说》是一篇关于教育、学习和为人处世的经典文章。
通过阅读和理解《师说》,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师道尊严、尊重知识、勤奋笃学以及正确的人生态度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希望我们能从《师说》中汲取智慧,努力成为更好的人。
师说、劝学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吾从而师之;今:表因果的连词。
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从而师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 四、重点虚词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次,它的用法如下:代词,有两种情况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这些” :郯子之徒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 表示宾语前置表示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句读之不知D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 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代词,有四种情况A 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 复指,作主语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 作兼语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 作定语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 表猜测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 表感叹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师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师说》习题及答案【高一必修上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②【学者】求学的人。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的。
受,同“授”,传授。
④【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⑤【其为惑也】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
⑥【闻】知道,懂得。
⑦【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⑧【吾师道也】我学习的是道。
师,学习。
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庸,表示反问语气。
⑩【无贵无贱】意思是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
⑪【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意思是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⑫【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⑬【出人】超出一般人。
⑭【犹且】尚且,还。
⑮【众人】一般人。
⑯【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味。
益,更加、越发。
⑰【身】自己。
⑱【耻师】以从师学习为耻。
⑲【惑】糊涂。
⑳【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㉑【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
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古书没有标点,所以要学习句读。
㉒【句读之不知】不明句读。
下文“惑之不解”结构同此。
㉓【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向老师学习,看的不向老师学习。
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
不,同“否”。
㉔【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㉕【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
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㉖【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
㉗【百工】泛指各种工匠。
㉘【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㉙【族】类。
㉚【日师日弟子云者】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文言现象归纳:
一、古今异义:
1、学者——求学的人。
古之学者必有师。
2、所以——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的原因。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3、众人——一般人。
今之众人
4、不必——不一定。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二、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1)师:以……为师,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2、耻:以……为耻,而耻.学于师。
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1)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圣人,愚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2)名词活用动词:
下: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形容词活用动词:
明:明白道理:吾未见其明.也
三、通假字:
1、受:同“授”,传授,讲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不:同“否”:或不.焉
四、一词多义:
1、之:
(1)指示代词:这:郯子之徒
(2)人称代词,它:人非生而知之.者,
(3)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结构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5)宾语前置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师:
(1)老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2)以……为师:吾从而师.之
(3)学:吾师.道也
3、惑:
(1)疑难问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有了疑难问题:惑.而不从师。
(3)糊涂:惑.矣
4、其:
(1)指示代词,那些:其.为惑也
(2)人称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人称代词,自己的:爱其.子
(4)语气副词,大概:其.皆出于此乎?
(5)语气副词,表感叹:其可怪也欤!
5、道:
(1)儒家的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传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于:
(1)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对于:于.其身也
(3)比:师不必贤于.弟子,
(4)被:不拘于时,
(5)向:学于余。
7、焉:
(1)代词,之:从师而问焉
(2)语气词,无义:则耻师焉
8、也:
(1)表判断语气: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句中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介词结构后置: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而耻学于师。
其皆出于此乎?
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
不拘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