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效应及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额叶参与对新异联系的启动效应——来自脑损伤病人的证据

额叶参与对新异联系的启动效应——来自脑损伤病人的证据

额叶参与对新异联系的启动效应——来自脑损伤病人的证据杨炯炯;翁旭初;管林初;匡培梓;张懋植;孙伟建;于生元【期刊名称】《心理学报》【年(卷),期】2002(34)1【摘要】对新异联系的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的一种形式 ,又称联想启动。

采用知觉辨认任务 ,探讨额叶损伤与联想启动的关系。

2 5例额叶损伤病人及 18例匹配的正常被试参与实验。

结果表明 ,额叶受损病人辨认旧词对与重组词对的正确率没有明显差别 ;而且 ,轻度记忆损伤的额叶病人再认成绩正常 ,但联想启动值低于对照组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相分离。

相关分析还发现了联想启动值与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中的坚持性错误数、坚持性反应数和语词流畅性等有中度相关。

这些结果提示 ,额叶不仅与情节记忆、工作记忆等外显记忆有关 ,也参与了以非相关词对为材料的联想启动。

【总页数】7页(P36-42)【关键词】联想启动;额叶;内隐记忆;认知神经心理学【作者】杨炯炯;翁旭初;管林初;匡培梓;张懋植;孙伟建;于生元【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10087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0;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85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8【相关文献】1.口语韵律信息加工的大脑偏侧化机制——来自脑损伤病人的证据 [J], 孙琪;任桂琴;李爽;隋雪2.外商直接投资,垂直联系与技术溢出效应——来自中国工业部门的经验证据 [J], 姜瑾;朱桂龙3.中国学生英语句法启动效应:来自及物和与格的证据 [J], 薛琳;潘猛;官群4.从语言启动效应看汉英双语者的文化适应策略:来自多种文化任务的证据 [J], 任孝鹏; 刘琳琳; 韦庆旺5.额叶在启动效应中的作用机制:对额叶损伤病人颜色命名和词命名任务的分析 [J], 杨炯炯;翁旭初;管林初;匡培梓;张懋植;孙伟建;于生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启动效应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启动效应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启动效应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曾保春(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摘要:重点阐述了启动效应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启动效应中的意识问题、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本质区别以及认知神经科学对启动效应的研究。

关键词:启动效应;内隐记忆;基本问题中图分类号:G41-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14X(2005)04-0073-03收稿日期:2005-03-31作者简介:曾保春(1976-),男,江西赣州人,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助教,心理学硕士,从事心理咨询及认知心理的研究工作。

当代有关内隐及外显记忆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两条互相独立的研究路线上[1]。

第一,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路线。

Warrington&Weiskrantz(1974)以健忘症患者为被试进行的记忆实验发现,健忘症患者在无法回忆或再认先前情节的情况下,仍然保留着有关的先前情节的信息,这些先前情节对当前进行的与之有关的任务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无意识的。

第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路线。

在单词再认和词汇通达过程中所谓的重复或直接启动现象(repetitionordirectpriming)引起了心理学家的兴趣。

即测验中对先前呈现过的刺激更易于辨认,而这种辨认并不依赖于外显的记忆。

内隐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启动效应的研究。

由于启动效应在内隐记忆的理论探讨与争论中占据中心地位,因此人们对于启动效应的研究也要比对其它内隐记忆现象的了解多得多。

尽管如此,本文中对于内隐记忆和启动效应两个概念并没有作太大的区分。

1968年,Cofer将上述神经生理学研究中发现的这种现象称之为启动效应(primingeffects),Graf等人认为它反映了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亦即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

因此,启动效应一般指先前呈现的刺激项目对随后该刺激项目或与其相关的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所产生的易化现象。

启动效应综述研究

启动效应综述研究

启动效应综述研究启动效应是指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反应时缩短和准确率提高等。

启动效应常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两种。

重复启动效应指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即后呈现的测试刺激完全相同于先前呈现的启动刺激;而在间接启动效应中,启动刺激与测试刺激有所差别。

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将启动效应分为知觉型启动和语义型启动。

所谓知觉型启动指的是发生在所谓材料驱动的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启动现象;与它相对的是语义型启动,指的是发生在语义的或概念驱动的内隐记忆测验中的启动现象[1]。

1.无意识启动启动效应常用来作为内隐记忆的指标,但必须是在被试没有使用外显提取策略的前提条件下。

为了弄清楚被试在内隐记忆测验时是否使用了外显记忆的提取策略,在实验中必须考虑下列三个关键部分:(l)给做外显测验和内隐测验的被试提供同样的名义上的线索;(2)只改变测验指导语的内隐/外显性质;(3)区分产生内隐作业成绩和外显作业成绩分离现象的实验或被试变量。

有研究发现,无意识信息不仅能够得到低水平的特征分析层次的加工,还能得到高水平的语义层次的加工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与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考察了“看不见的”刺激的语义启动效应。

此外,大量的来自ERP 方面的证据也表明“看不见的”刺激存在语义启动。

研究中发现,即使被试看不见启动刺激,但在ERP 上却能观察到N400 成分受到启动项与目标项关系的调节,即不一致条件比一致条件引起一个更负的N400 成分。

目前以往的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分开地研究无意识信息加工中刺激的不同属性,比如位置、大小、形状和语义等[2]。

2.掩蔽启动掩蔽启动范式是引发信息的无意识自动加工的重要手段之一。

视觉掩蔽是指一个快速呈现的刺激(即目标刺激)在另一个快速呈现的刺激的作用下(即掩蔽刺激)可視性减弱或消失的过程。

通常情况下,当掩蔽刺激与目标刺激的时间间隔很短,(SOA 为0-60ms),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反应倾向相同时(相容条件),相比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反应倾向相反时(不相容条件),被试的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低,产生正相容效应。

词语启动效应实验报告(3篇)

词语启动效应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情绪心理学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词语启动效应作为一种情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情绪模式图片和词语刺激对情绪启动的时间效应,从而丰富和深化对情绪启动机制的认识。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 图片:选择具有明显愉快和悲伤情绪的图片,确保图片内容清晰、真实,且能够引起被试的情绪反应。

- 词语:选取与愉快和悲伤情绪相关的词语,如“快乐”、“悲伤”、“阳光”、“阴霾”等。

2. 实验设计:- 实验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每组5人。

- 实验组1:图片启动组,先展示愉快或悲伤图片,再进行情绪评价。

- 实验组2:词语启动组,先展示愉快或悲伤词语,再进行情绪评价。

- 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刺激,直接进行情绪评价。

3. 实验步骤:- 首先,对被试进行情绪评估,记录其初始情绪状态。

- 然后,对实验组被试分别进行图片和词语刺激,控制组被试不进行任何刺激。

- 刺激结束后,立即对被试进行情绪评估,记录其情绪状态。

- 最后,对被试进行追踪评估,分别在刺激后的5分钟、10分钟、15分钟、20分钟、25分钟、30分钟、35分钟、40分钟、45分钟、50分钟、55分钟、60分钟进行情绪评估。

三、实验结果1. 图片启动效应:- 愉快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愉快情绪轻微波动,且略有上升势态。

启动的愉快情绪至少持续8分钟。

- 悲伤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悲伤情绪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

在最初的2分钟时间内,下降速度最快,基本接近控制组;4分钟后,悲伤情绪稳定;启动的悲伤情绪一般持续2~4分钟。

2. 词语启动效应:- 愉快情绪:与图片启动效应相似,愉快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轻微波动,且略有上升势态。

- 悲伤情绪:与图片启动效应相似,悲伤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呈现先快后慢的特点。

四、讨论1. 情绪启动效应:- 本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图片还是词语刺激,都能够有效地启动愉快和悲伤情绪。

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研究启动效应的实验一般都包括两个阶段: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刺激,如词、图形或面孔等;然后在测验阶段呈现残词、模糊词、速视词或图等残缺的知觉或语义线索,要求被试命名或辨认;⏹测量指标是被试的认知倾向、操作速度或准确性的改变,如反应时和正确率等⏹若被试对先前呈现刺激的命名时间或辨认正确率大于未学习过的控制刺激,就认为先前呈现的刺激对后来的刺激产生了启动。

⏹其与传统的记忆测量方法(又称直接测量),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等有所不同,它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回忆学习过的信息,而是对任务的操作结果进行测量(又称间接测量),通常所用的方法有词干补笔、知觉辨认、快速命名和自由联想等。

双任务(dual-task)实验范式⏹如果完成两项任务需要同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参与,那么,同时进行这两项任务时每一任务的成绩将比各自单独进行的情况下要差。

⏹如果某一认知任务(如推理、言语理解)依赖于短时记忆,那么当被试在完成认知任务时同时记一些数字(占用短时记忆)时,随着被试要记住的数字量的增加,被试的成绩将受到很大影响。

⏹当记忆负荷为3个数字时,各种认知任务成绩基本上未受影响。

当记忆负荷为6个数字(接近正常人的记忆广度)时,认知任务成绩均虽然明显降低,但没有预想的差。

⏹要求被试在进行数字记忆广度任务(0-8位,出声复述)的同时完成一项推理测试,随着记忆负荷的加大,推理所需时间明显增加,但其时间仅延长约35%,且错误率始终维持在5%左右。

工作记忆⏹工作记忆包含一个中央执行(central executive, CE)控制器,以及至少两个从属的子系统:语音环(phonological loop, PL)和视空间模板(visuo-spatial sketchpad, VSSP)。

⏹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性的加工和贮存的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

工作记忆与短时记忆的主要区别⏹工作记忆强调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操作和保持的同时性,而短时记忆则只强调信息的(被动)储存。

大学生情绪启动效应研究(实验报告)

大学生情绪启动效应研究(实验报告)
4讨论(讨论字数在500字以上):
4.1两个数据分别反应了不同情绪效价条件下的反应时
4.2两个反应时之间的比较,反映了个体是否存在情绪启动效应是
4.3根据2个反应时的数据结果,对进行实验时自己在情绪效价相一致和情绪效价不一致的条件下所做出的反应做出回忆描述(注: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补充说明,你认为自己在做实验的时候,当出现情绪启动图片和目标词情绪效价不一致的时候,你是否会受到前面情绪启动图片的影响,从而对于词语的属性作出较慢的判断)
1.3采用情绪启动范式的研究
在经典的情绪启动实验中,作为启动刺激的情绪词与作为目标刺激的情绪词,或者具有相同的情绪价,如“美好-鲜花”;或者具有不同的情绪价,如“美好-野兽”。结果通常会发现情绪启动效应,即个体对一致条件下的目标词的反应要显著快于不一致条件。对情绪启动的一个理论解释是激活扩散理论,但有些现象并不能用该理论加以解释,而只能用基于类似经典Stroop反应冲突的机制来解释。如1997年Klauer等人采用情绪分类任务的实验发现,在SOA为零的情况下,情绪启动效应的量会随着一致性刺激比例的增加而增大,这种刺激类型的频率效应是在认知冲突研究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效应,由此说明,基于情绪性评价反应的情绪启动是基于类似经典Stroop反应冲突的机制,而不是基于激活扩散理论,后者并不能解释上述现象。此外,Wentura1999年发现在情绪启动任务中,存在负启动现象,即当前一个不一致的试次(如,积极启动词-消极目标词)中启动词的情绪价,与当前的目标刺激(如,一个积极词)的情绪价相同时,对当前目标词的情绪价判断反应时增加了。这是因为前一个试次中导致冲突的无关信息(例子中的启动词的积极情绪价)受到了抑制,对当前试次中的目标信息的反应(例子中的目标词的积极情绪价)需要克服这种抑制,因此反应时变长了。该发现也不符合激活扩散理论,而支持了情绪启动的反应冲突理论。此外,情绪启动的反应冲突理论也在2002年得到了Dehower等人的实验支持。研究者认为,启动词自动诱发了某种反应的趋向,这种反应是和启动词的情绪价相联系的。当启动词和目标词的情绪价不同时,启动词所诱发的反应趋势与应该的正确反应是不同的。因为解决这种反应冲突需要一定的时间,反应就会被延迟。一般认为,如果在实验任务中要求对目标刺激进行情绪的评价性分类,如情绪价类型判断或“好坏”判断等,出现的情绪启动效应可以用这个机制来解释。但是该机制并不能解释其他类型任务中的情绪启动,比如词汇判断任务和发音任务等。情绪启动范式相比于静态的情绪Stroop等范式,可以通过控制SOA等因素,来考察相继呈现的情绪刺激之间的冲突效应,为情绪冲突机制的考察提供了新的方法。

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

摘要 该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回顾负启动的研究:负启动与选择注意的关系;早期以抑制为主导的负启动研究成果,包括抑制的功能、负启动的时间历程、加工位置与个体差异以及实验情景和策略对负启动的影响;负启动的理论解释,包括干扰项抑制假说、情景提取解释和短暂辨别理论。
关键词 负启动,选择注意,抑制,情景提取
表1 典型负启动范式
控制条件 实验条件 启动 显示
B(目标) B M(干扰项) T
反应 B B 探测
显示 T T C
c 反应 T T
表注:黑体字为目标,空心字为干扰项,每次显示中,被试只对目标作出反应,而忽略干扰项。
2 负启动的研究现状
负启动的发现可以追溯到60年代,而对负启动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则开始于80年中期。从直觉看负启动现象似乎是注意的抑制在起作用,因此人们曾花了很大的功夫探寻负启动背后的抑制机中的功能
通常,人们假设注意的抑制是发生在选择期间,它用于减少当时无关项目的干扰[3-5]。因此,如果抑制有助于当前所作的选择,那么在选择之后的较短时间内负启动应当是存在的,并且一旦在给定的试验中完成选择后,负启动将逐渐消失。同样,如果抑制在注意选择期间起作用,那么负启动与干扰应当沿相反的方向变化,即有效的抑制越强,出现的干扰则越少。
在选择注意的条件下,被试要对一些当前出现的或潜在的刺激作出反应,同时避免对其它干扰绩效的刺激作出反应。研究选择注意的实验方法之一是启动程序。这种程序需要被试对探测刺激作出反应,探测刺激可能与先前(启动)刺激无关,也可能与之有关。启动效应是指对有关或无关的探测刺激的反应的延时或准确度发生变化。大量的实验表明启动效应有正负之分。负启动是指当一探测刺激与先前的启动刺激的一个忽略干扰项的维度相同或有关时,对探测刺激的反应变慢或准确度下降。这个经典结论首先是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1966)演示的。他们发现当一个项目的字色相应于上一个先前字的字义时,需要命名这一有色字的字色的时间特别慢(如:前一项目为“红”,字色为绿;当前项目为“黄”,字色为红)。在典型的负启动任务中,给被试成对同时显示的一系列测试,如表1所示:对每一次显示被试都要对目标刺激(如:B)有选择地作出反应,同时忽略一个干扰项刺激(如:T)。在负启动任务的成对显示中,前一次显示称为启动显示,后一个显示称为探测显示。探测显示中的目标就是启动显示的干扰项。在控制条件下,探测显示和启动显示的目标与干扰项均无关。负启动条件下比在控制条件下对测验显示的反应时变慢量(或准确度下降量),即为负启动效应测量的指标。尽管负启动是在Stroop任务中首先发现的,然而后来的研究表明负启动也可以在任何一个以项目接项目为基础的测量程序上产生[4]。Tipper和Cranston的研究[3]表明,当被命名的字母与启动显示中被忽略的字母相同时,两个重叠字母的辨认测验显示,对目标的反应时间有一定的延长;之后在任务为辨认两个重叠的自然物线条画面的研究中,对目标的反应也出现了相似的效应。

启动效应及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启动效应及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启动效应备受心理学家们关注,研究者们通过多种实验设计证明了启动效应的存在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

本文主要介绍了启动效应,并研究了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特殊教育研究1启动效应概述1.1定义启动效应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公认的启动效应可以表述为:启动效应就是指先前呈现出来的刺激对后续刺激加工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影响,也可能是负影响。

只有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间存在一定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启动效应才会出现。

这种关系主要包含含义层面和形式层面两部分内容[1]。

1.2启动效应的分类根据启动效应作用方向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正启动和负启动两种。

其中,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加工起促进作用为正启动效应,反之则为负启动效应。

根据先后呈现的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关系可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重复启动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完全相同,后者只是对前者的重复,间接启动则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不完全相同时出现的启动效应。

根据启动效应对语义加工的依赖程度和是否具有直觉特异性可分为知觉启动和语义启动。

知觉启动指识别目标刺激提取的线索与启动刺激在知觉特性上相关,主要反映对刺激形式的优先加工。

语义启动与之不同,主要反映的是对刺激意义的加工,也称概念启动[2]。

1.3研究程序实验时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呈现启动刺激,要求被试注意目标而忽略分心物;然后在测验阶呈现探测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的目标反应,而不理会分心物。

依据启动刺激和探测刺的关系,实验条件可分为三种:①目标重复条件: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中的目标相同或相似;②控制条件:启动刺激中的目标和分心物与探测刺激中的无关;③忽略重复条件:其启动刺激中的分心物是探测刺激中的目标。

[3]1.4常用测验方法多种测验方法都可用于启动效应的研究,研究中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和词段补笔。

启动效应:潜意识的刺激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启动效应:潜意识的刺激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拓展启动效应的应用领域
• 了解潜意识刺激如何影响认知和情感
• 探索启动效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可能
反应

• 揭示启动效应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 为心理学、广告营销、教育等领域提
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启动效应研究的技术创新
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研究启动效应
• 使用脑成像技术、神经电生理技术等
• 深入了解启动效应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数据解读的注意事项
• 要客观地解读实验结果
• 避免过度解释实验数据
03
潜意识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及其
机制
潜意识刺激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潜意识刺激影响认知加工
• 提高警觉性、影响注意力分配等
• 这些影响可能在短时间内显现,也可能在长期内逐渐累积
潜意识刺激影响决策过程
• 改变风险评估、影响选择偏好等
• 这些影响可能在复杂的情境中更加明显
• 通过启动效应影响我们的认知和
• 也可能来自于内部生理反应
• 这些刺激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
行为
我们的行为
• 启动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指先
前接收到的刺激对后续行为的影响
启动效应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启动效应是指先前接收到的刺激对后续行为的影响
• 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行为的改变
• 也可能表现为认知的改变
启动效应的表现形式多样
• 激活大脑相关区域、影响神经递质释
• 改变心率、影响血压等
放等
• 这些影响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中更加明
• 这些影响可能在短时间内显现,也可

能在长期内逐渐累积
04
启动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启动效应在广告营销中的应用

启动效应在心理中的应用综述

启动效应在心理中的应用综述

启动效应在心理中的应用综述摘要:文章从启动效应的分类、神经生理机制、理论解释、实验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简要地概述了启动效应的研究进展,并简要分析了启动效应与内隐记忆的关系。

最后,对当前研究启动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评。

关键词:启动效应内隐记忆基线启动效应是目前认知心理学和记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E.K.Warrington和L.Weikrantz[1]在对健忘症病人进行记忆实验研究时发现:呈现一系列常用词让病人学习,给出所学词的词根或部分线索让病人把它填成一个单词,其成绩明显优于让其回忆或再认刚才所学词时的成绩。

这一现象说明健忘症病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尚保存对所学字词的记忆,但是他们在特定任务的操作中却表现出不自觉的记忆效果。

心理学家Cofer[2]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后来,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正常人的记忆实验研究也发现了这种启动效应。

1、启动效应的界定及分类目前关于启动效应虽没有严格而统一的定义,但已基本上达成一致,即认为启动效应指先前呈现的刺激项目对随后刺激项目或与其相关的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所产生的易化现象,或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的任务的促进作用。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目的,启动效应可划分为不同的形式。

1.1根据启动效应所起作用的方向一般先前呈现的刺激效应对后来呈现的刺激效应起促进作用的启动效应被称为正启动效应,也称为促进性启动效应。

而起抑制性作用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或抑制性启动效应。

早期,心理学家对启动效应的认识仅局限于正启动效应。

直到1977年Neil在试验中发现启动刺激中的干扰项作为探测刺激中的目标时产生抑制效应,并将其称为负启动,心理学家才开始关注负启动。

近年来,负启动成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研究的焦点。

1.2根据前后呈现的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的关系直接启动,也叫重复启动,指前后呈现的刺激项目完全相同,即后呈现的探测刺激完全相同于先前呈现的启动刺激。

金钱启动对大班幼儿涉他偏好的影响

金钱启动对大班幼儿涉他偏好的影响

金钱启动对大班幼儿涉他偏好的影响徐梦雪1张莉2秦金亮1*(1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2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430079)【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法,考察金钱启动对大班幼儿涉他偏好的影响,发现金钱启动效应对陌生情境中大班幼儿涉他偏好存在显著性影响,而无论金钱启动与否,游戏类型对大班幼儿涉他偏好均不存在显著性影响,情境因素对大班幼儿涉他偏好均存在显著性影响。

研究者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金钱启动;大班幼儿;涉他偏好;影响【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8)11-0033-04*通讯作者:秦金亮,博士,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发展·No.11,2018General No.7812018年第11期(总第781期)幼儿教育(教育科学)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Educational Sciences)个体过去的经验会对现在的认知产生影响,当过去的经验被唤醒后,个体的行为、偏好和思想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便是启动效应。

金钱启动是指在被试未察觉的情况下激活被试对于金钱的想法,这一想法会对被试后续的任务产生影响。

〔1〕涉他偏好(other-preference)也称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 ),是指即使不影响个体的利益,个体也会表现出关注他人收益的倾向。

〔2〕幼儿涉他偏好主要指幼儿出于公平、利他、分享的目的而表现出相应的行为,〔3〕其发展会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对其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有关金钱启动的研究多以成人为研究对象,鲜有以幼儿为研究对象的。

本研究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考察金钱启动对大班幼儿涉他偏好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方法及过程(一)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在W 市3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5个大班班级,每个班级抽取30名幼儿,共150名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依恋启动及其效应

依恋启动及其效应

1、引言20世纪60年代认知科学兴起,认知科学为人类研究和理解心理和行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框架,特别是在社会心理和人格等研究中出现了社会认知转向。

依恋研究作为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发展科学的交叉领域同样经历了该转向。

在研究问题上,出现了从关注依恋个体差异向关注差异背后的认知表征的转变,即研究者关注点从不同依恋类型的成因、后果和功能转向不同依恋类型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

在研究方法上,出现了从测量向认知实验的转变,研究由借助情境观察和问卷测量转向使用认知实验方法与脑成像技术的结合。

在理论建构上,研究者由传承了客体关系理论的传统依恋理论转向社会认知理论。

依恋研究的社会认知转向极大加深和丰富了人们对依恋的理解,为依恋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依恋理论建构之初,依恋研究的社会认知转向就已经在孕育中了,Bowlby 广泛吸收了当时诸多理论的精华,如客体关系理论、发生论、控制系统论等,其中认知科学对依恋理论建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内部工作模式”概念的提出及作用机制。

但在Ainsworth, Blehar, Waters和Wall (1978)创造性地开发出陌生情境测验后,以依恋类型为代表的依恋个体差异问题一直是依恋研究的焦点。

该研究分支是对Bowlby 强调依恋特征的个体差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令人惊讶的是,Bowlby依恋理论中依恋特征的动态性和情境敏感性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Bowlby 认为人生而具有依恋系统,且该系统具有情境敏感性,情境会激活依恋系统,也会终止系统激活。

依恋系统会根据个体当前情境信息,结合个体基于依恋经验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调节依恋相关心理和行为。

随着研究方法的变革,通过实验操作探究依恋相关信息加工过程成为可能,也为Bowlby的上述观点提供了证据。

与依恋系统的激活和终止观点一致,通过刺激激活心理表征的启动技术得到研究者关注。

Baldwin等(1996)最早采用引导想象启动方法探索不同依恋经验启动对约会对象选择的影响。

课堂教学的多种启动效应研究

课堂教学的多种启动效应研究

丰富启动,第三是动作启动,第四是认知单调启 动,第五是被迫意志启动,最差是认知探索启动。
完毕一月后让被试填写测查回忆量和情感体验的 问卷。发放 份,回收 份,问卷回收率为 。
)方法。第一,实验法 ,情境实验采用现场 准实验设计。 种实验教学情境随机排列,这可能 会使实验结果出现序列位置效应。为矫正这一效 应,本研究中采用了在间隔超过遗忘周期( 天)
上做自我评分,评分等级为
级。让学生集体 效果最差的启动方式。
在问卷正面做答,回答完的同学将问卷翻过开始背 面问题的作答。不允许在回答背面问题过程中翻过 问卷补充正面作答。
)数据整理。由评分者按 种实验条件将问
卷正面学生写下的记忆内容划分 类,并记载每种
实验条件下回忆的知识点数量。由同一评分者一周
表 各种启动方式下学生自我体验描述统计结果
实验条件 认知探索启动 认知单调启动 认知丰富启动
情绪启动 被迫意志启动
的时间来测查长时记忆回忆量的方法,力求克服这
动作启动
一效应。每种教学情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无关变量 的干扰,本研究认为 种教学情境下的无关刺激均 是随机的,因此视为无关变量的干扰是基本同质 的,可以平衡抵消。第二,问卷法,测查问卷不标 注被试姓名,并告之学生不会影响到老师及学生个 人,只是用于科学研究收集真实的数据,以确保回 答的真实性。问卷按正反面设计,目的是为了防止 知识记忆与情绪记忆过程相互干扰。
本研究的研究假设为某一课堂教学若是以情 绪情感的调节、学生态度的维持、学习行为的激活 为侧重,相对于以单纯的知识输入或认知构建为侧
重,会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激活起不同的作 用,从而使得学生个体课堂学习的效果产生差异。
研究方法与程序
研究方法
)教学实验设计。本设计在 节课程内分别 实施 个维度共 种启动方式的实验教学情境作为 教学实验的自变量。其中 个维度分别是 种心理 活动通道,即认知通道、情绪通道、态度意志通 道、动作通道。其中认知通道启动以对学生认知通 道的激活为目的,设计了 种启动方式;情绪通 道、意志通道、动作通道分别以激活情绪、学生学 习态度激活、行动激活为目的各设计 种启动方 式。 种启动方式如下:认知探索启动:以教师教 学中手动绘图作为视觉探索启动的实验条件;认知 单调启动:以单纯结合文字课件作为视觉单调启动 的实验条件;认知丰富启动:以教师结合含有大量 图片的课件进行讲授作为认知丰富启动实验条件; 情绪启动:以教师有意识、单纯地调节学生上课的 情绪作为情绪启动的实验条件;被迫意志启动:以 学校专家组前来听课作为调动学生学习态度的被 迫意志启动方式;动作启动:以学生主动动手参与 探究作为动手探究实验条件。

语义启动效应的脑机制研究综述

语义启动效应的脑机制研究综述

语义启动效应的脑机制研究综述
宋娟;吕勇
【期刊名称】《心理与行为研究》
【年(卷),期】2006(004)001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语义启动的过程及其脑机制的研究进展.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的研究焦点,而语义启动是通过刺激的语义特征来研究启动效应的.语义启动的脑机制研究一般是通过脑损伤、脑成像和ERPs等方法实现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广泛区域都参与着语义启动过程,尤其是脑前区和大脑的左半球.
【总页数】6页(P75-80)
【作者】宋娟;吕勇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300074;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天津,30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启动效应脑机制的研究进展 [J], 杨炯炯;翁旭初
2.联想启动效应及其脑机制研究 [J], 杨炯炯;管林初;匡培梓;翁旭初
3.右侧基底节损伤遗忘症患者的知觉性启动效应与语义性启动效应的分离与定位[J], 王常生;杨治良;郑涛;王惠菊;巢鸣玉
4.知觉启动效应及其脑机制的研究进展 [J], 许杰;周仁来
5.知觉启动效应及其脑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周仁来;许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脑损伤患者的知觉型启动效应的研究

脑损伤患者的知觉型启动效应的研究

脑损伤患者的知觉型启动效应的研究卢利萍;恽晓平【摘要】目的研究脑损伤患者的知觉型启动效应特点.方法采用残图命名测验对41例脑损伤患者和99名正常对照进行检查,脑损伤组分为脑外伤组24例,脑卒中组17例;正常对照组分为青年组(39例)、中年组(39例)和老年组(21例).所有人均进行残图命名测验.结果正常对照组青年组(t=5.558,P<0.001)、中老年组(t=3.100,P=0.003)与患者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成绩高于患者组.结论知觉启动不仅依赖于枕叶,而且可能与额叶、颞叶相关.【期刊名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1(017)006【总页数】4页(P519-522)【关键词】脑外伤;脑卒中;启动效应;残图命名测验【作者】卢利萍;恽晓平【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北京市100068;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市1000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在脑外伤和脑卒中患者中,记忆障碍是最常见、持久的认知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学习能力,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

尽管脑外伤和脑卒中患者的外显记忆损伤,但内隐记忆有可能保留[1-4],因而能通过存留的内隐记忆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而最近研究表明,内隐记忆的保留情况与脑损伤区域密切相关[5-6]。

本实验拟采用残图命名测验对41例脑损伤患者和99名正常对照进行检查,探讨研究脑损伤患者的内隐记忆主要研究领域——知觉型启动效应的特点。

1.1 研究对象1.1.1 患者组 2008年5月~2009年3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门诊及住院的脑损伤患者52例,均自愿参加。

因出院、无法坚持而中途退出等原因中途脱落11例,有效病例41例。

分为两组:①脑外伤组(n=24):其中男性23例,女性1例;年龄21~58岁,平均年龄(37.79±13.28)岁;受教育年限11~23年,平均(14.21±2.62)年;病程2~73个月,平均(18.58±22.55)个月;左侧3例,右侧4例,双侧17例;额叶15例,颞叶8例,枕叶2例,基底节4例,丘脑1例,胼胝体3例;注意障碍23例,运动性失语6例,结构性失用6例,单侧忽略1例,定向障碍15例,执行功能障碍21例,思维障碍21例;②脑卒中组(n=17):其中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6.46±11.29)岁;受教育年限 10~18年,平均(14.06±2.99)年;病程 1~37个月,平均(13.56±14.74)个月;左侧11例,右侧1例,双侧5例;额叶5例,颞叶4例,枕叶0例,基底节8例,丘脑1例,胼胝体0例;注意障碍15例,运动性失语9例,结构性失用1例,单侧忽略0例,定向障碍6例,执行功能障碍10例,思维障碍14例。

游戏的情绪启动效应对大学生认知加工的影响

游戏的情绪启动效应对大学生认知加工的影响

游戏的情绪启动效应对大学生认知加工的影响
吴少波;张仕敬;陈包明;张王景
【期刊名称】《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年(卷),期】2012(20)2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时长游戏的情绪启动及对大学生认知加工的影响。

方法选取75名大学生随机分为控制组和3个实验组,完成情绪测量和认知加工任务的实验。

结果①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被试均为愉快、正性的积极情绪状态,实验组的积极情绪程度高于控制组,但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②游戏的情绪启动效应对大学生的认知加工有一定影响;③30分钟实验组的被试认知加工任务完成最好,成语辨别正确率与其他组均有显著性差异[F(3,71)=4.85,P<0.01]。

结论游戏的情绪启动效应与认知加工的关系符合耶尔克斯-道森定律。

【总页数】4页(P288-291)
【作者】吴少波;张仕敬;陈包明;张王景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普宁职业技术学校;南昌鸿杰学校;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95.1
【相关文献】
1.大学生无聊情绪、主观幸福感、认知失败体验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
2.情绪干扰和语义干扰下的启动效应\r——基于武夷学院大学生情感与认知两者的关系研究
3.
大学生无聊情绪、主观幸福感、认知失败体验与网络游戏成瘾的关系4.团体益智游戏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5.情绪启动与情绪适应对大学生认知加工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动效应及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启动效应备受心理学家们关注,研究者们通过多种实验设计证明了启动效应的存在并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设。

本文主要介绍了启动效应,并研究了其在我国特殊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标签: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特殊教育研究
1 启动效应概述
1.1 定义
启动效应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公认的启动效应可以表述为:启动效应就是指先前呈现出来的刺激对后续刺激加工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影响,也可能是负影响。

只有当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间存在一定的正向或负向关系,启动效应才会出现。

这种关系主要包含含义层面和形式层面两部分内容[1]。

1.2 启动效应的分类
根据启动效应作用方向的差异,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正启动和负启动两种。

其中,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加工起促进作用为正启动效应,反之则为负启动效应。

根据先后呈现的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的关系可分为重复启动和间接启动,重复启动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完全相同,后者只是对前者的重复,间接启动则指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不完全相同时出现的启动效应。

根据启动效应对语义加工的依赖程度和是否具有直觉特异性可分为知觉启动和语义启动。

知觉启动指识别目标刺激提取的线索与启动刺激在知觉特性上相关,主要反映对刺激形式的优先加工。

语义启动与之不同,主要反映的是对刺激意义的加工,也称概念启动[2]。

1.3 研究程序
实验时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呈现启动刺激,要求被试注意目标而忽略分心物;然后在测验阶呈现探测刺激,要求被试只对其中的目标反应,而不理会分心物。

依据启动刺激和探测刺的关系,实验条件可分为三种:①目标重复条件: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中的目标相同或相似;②控制条件:启动刺激中的目标和分心物与探测刺激中的无关;③忽略重复条件:其启动刺激中的分心物是探测刺激中的目标。

[3]
1.4 常用测验方法
多种测验方法都可用于启动效应的研究,研究中常用的测验方法有词汇确定、词的确认和词段补笔。

词汇确定要求被测试者判断某些字母是否可以通过组
合方式构成合法词汇,并借助某一字母两次呈现时被测试者反应时间的缩短来验证启动效应的存在。

词的确认指先向被试短暂呈现某一刺激并要求其辨识,然后当被试再次遇到该项目时,辨识精度的提高或反应时间的下降则可以作为启动的指标。

词段补笔则是向被试呈现一个词根(例如tab,table)或词段,要求被测试者使用其想到的第一个词语来完成,通过分析其对先前学习词汇的使用情况来反映启动效应。

1.5 启动效应的三种实验范式
1.5.1 正启动范式。

在该范式中,每次实验由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组成,每种刺激都包含目标(T0,T1)与分心物(D0,D1)。

启动刺激中的目标T0与探测刺激中的目标T1相同或存在某种关系。

如先后呈现两个字母串“nurse(T0)-doctor(T1)”和“bread(T0)-doctor(T1)”分别作为实验条件和控制条件,要求判定“doctor”是否是单词。

结果被试在实验条件下对T1的反应时间比控制条件下的要短。

1.5.2 负启动范式。

与正启动一样,在该范式中,每次试验也呈现启动和探测两个刺激,每种刺激都包含目标(T0,T1)与分心物(D0,D1)。

其中一个需要被注意并作出反应。

如呈现重叠的黑色和白色字母,要求被试说出每个白色字母的名称。

结果发现,当前次试验中不被注意的项目在下一试验中变成被注意项目时,被试反应时间变长。

1.5.3 阈下启动范式。

外界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人意识到,这一强度就是意识阈限,低于意识阈限的刺激,人们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但仍然会有反应,这种反应即是阈下知觉。

阈下启动效应的产生与阈下知觉密切相关。

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启动实验时,即使启动刺激呈现时间减少,我们依然可以观察到启动效应。

但此时由于刺激呈现时间短,其刺激无法被有意识地察觉到。

2 启动效应的产生机制
2.1 启动效应的理论假说
自启动效应被提出以来,研究者们在通过实验验证启动效应存在的基础上对启动效应的产生机制做出了多种理论假设,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型,为人们认识启动效应的产生过程和了解启动效应的产生原因提供了丰富的思路。

2.1.1 正启动效应的理论假说。

有关正启动效应的理论假设很多,目前比较认可的是语义扩散激活理论、并行一连续加工理论和双加工理论。

1975年,Collins和Loftus提出了语义扩散激活理论,并建立了一个专门的研究模型。

该模型进一步阐明了语义系统的定义和内涵,它认为语义系统是结点和结点间的联接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组合而成的网络。

一旦某个结点呈现激活状态时,它就会沿着联接方向四处扩散,并将不同远近的结点和联接激活。

语义扩散激活是迄今为止对正启动效应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持双加工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在实际认知过程中存在两种认知加工过程,即自动加工和注意或控制加工。

其中,自动加工是自发的,不受能力限制和意志控制,但易受到刺激物理特征的影响和制约。

但注意或控制加工则是在意志的控制下加工出来的,对人的意志努力的要求较高。

并行一连续加工理论认为认知系统的加工过程是并行的;信息的产生与传播是一个连续的、累加的过程。

在实验时,启动与目标刺激的语义加工一样都处于不断积累当中。

当目标刺激出现后,启动刺激就与目标刺激产生叠加,最终引发启动效应。

2.1.2 负启动效应的理论假说。

自负启动效应被发现以来,研究者对负启动的产生机制做出了多种理论假说,主要有干扰抑制假说、情景提取假说和短暂辨别理论。

持干扰抑制说的Tipper和Cranston认为,在负启动环境下,启动显示中被测试者对目标和干扰项的选择判断会产生反应阻止,当探测显示也要求测试者进行选择时,被测试者仍会保持选择状态。

只有当此状态的反应阻止被解除后,测试者才能对目标做出相应反应。

因此,在此状态下,所需反应时变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